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語文>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語文 閲讀(1.88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古詩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

《英英學古詩》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課主要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詩句、詩意和作者。

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生們接觸過“文包詩”的格式,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又重新接觸這種文本格式,一是對舊知識的鞏固,二是對新知識的學習。這篇課文和《詠華山》還是有區別的。《詠華山》是通過記敍的方式向我們出示了“文包詩”的格式,而本課主要是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人物之間的對話來表現英英學了古詩之後主動與人交流的學習方式,也教育我們每個學生要養成主動與人交流的學習方法。

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並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讓學生讀後説想法,而是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分角色表演。

在上課伊始,我利用學樂雲教學平台中的資源播放了一段微課視頻,學生們在視頻中初步地瞭解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們大聲地朗讀課文,每篇課文朗讀至少5遍以上,這樣才能令學生們瞭解課文的內容,結合這兩方面的內容,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已經八九不離十了,因此,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採用了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學生自己去尋找想要合作的小夥伴,一人演英英,一人演奶奶。我看到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笑容,都不想聽老師乾巴巴地講課文。

在表演之前,説明要求:在5分鐘之內,爭取把對話的內容瞭解,並能輕鬆自如地表演出來,特別強調了第二部分是比較難以理解的,話的內容也比較多,所以這部分可以看着書讀,但最好還是要能夠背誦下來。接下來的5分中,除了馬某某,其他同學都找到了自己的小夥伴,並開始表演了。我看到她自己在那裏悶悶不樂的,不能讓她自己坐在座位上,因此,我讓她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我配合着。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盡情地表演。有的同學為了能夠被老師肯定,在不斷地練習,並把第二部分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下來了。學生們在規定的時間範圍內都幾乎準備好,就等着“一決高下”。學生們躍躍欲試地爭相舉手,都想第一個表演。為了起一個不錯的開頭,讓一組優等生來表演,並讓其他同學認真觀察,説出其中的優點和缺點,以及在表演的時候自己需要注意的方面。在學生們表演的時候,為了讓他們更加輕鬆地展現,和他們開幾句玩笑,“這位奶奶好可愛呦”“這位奶奶好瘦小呦”“這位奶奶長得真漂亮”……這樣既讓學生們產生一種輕鬆的心理,還拉近了和學生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可謂“一石二鳥”。

學生們在表演中盡情地表現出了英英和奶奶對話的表情和語氣,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學生們個個都彰顯本性,甚至有的同學還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你都能把第二部分背誦下來,我會比你背得更好,學生們在這種你爭我趕中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要勇於突破自己,具有永攀高峯的決心。

在表演結束後,讓學生們説説在表演中自己都有哪些收穫。“我的收穫是百分之百”“我瞭解了《靜夜思》的作者是誰”“我明白了這首詩是什麼意思”。我並沒有過多地講解對話的內容,學生們在表演中自己感悟到,領會到的課文所講的主要內容,這是比老師在講台上口若懸河地講解的效果要好,還提高了學生們概括總結的能力。為了讓學生們瞭解李白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和心情,結合第二部分的對話內容對《靜夜思》中每句詩進行了分析,並讓學生在書中標註出每句詩的含義,把“疑”“地上霜”“舉頭”“低頭”等詞句進行了細緻的分析,進而瞭解了作者在月圓之時,見到的皎潔月光映在自己的窗前,彷彿是地上的“白霜”,暗含了天氣的寒冷,更多的是表達了作者隻身在外的孤寂之情,藉以月光,想起自己的故鄉和親人。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2

《英英學古詩》是“文包詩”類型的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

我覺得課文淺顯易懂,理所當然的以為學生一讀便會明白其中的意思。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們沒見過這樣的課文形式,也沒讀過這樣的文章,當我問到文中有幾次對話時,學生的回答是五次。這樣回答讓我為之一震,原來他們還不懂得什麼是人物的對話,也找不準有幾次對話,於是我採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孩子們找尋人物的對話。經過反覆朗讀,學生才知道了課文一共有兩次人物的對話。在備課時真是高估了他們啊!

在講解課文時,我先創設情境,讓學生觀察圖中月亮的形狀,分析這是什麼時候的月亮?你在家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假如中秋節的時候你沒有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看着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麼?同學們紛紛説出了自己的感受,他們説“我會很難過”,有的説“我會想念我的爸爸媽媽”,有的還説“我會感到很孤獨”。這是再引出古詩《靜夜思》,讓同學們瞭解李白此時的感受。

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瞭解了什麼是“文包詩”,知道了對話如何劃分,也深層次學習了《靜夜思》,掌握了古詩大意,感同身受的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的感觸。我想,這就是學有所獲吧。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3

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種教學內容,大概緣於我對古人文化的情有獨鍾吧!所以在上古詩的時候,我特別有激情,也渴望着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灌輸給我的學生們。雖然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讓他們掌握古詩的背景和一些相關的文學知識對於他們來説有一定的難度,但我還是採用講故事的形式將古詩的寫作背景和一些文學知識傳授給了學生,而學生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中卻還透露着些許的興趣,個個饒有趣味的聽我講着……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詩人的鉅作,在導入課題時,我運用本學期學過的一首古詩《回鄉偶書》的作者引出李白(因為我在《回鄉偶書》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過李白與賀知章是好友的事實),此環節也可幫助學生複習與鞏固《回鄉偶書》的作者。然後,我又向學生介紹了有關李白浪漫主義色彩中的豐富想象的知識,要求學生在學習李白的詩歌時要多讀多想。果不其然,學生對於浪漫主義的概念猶如霧裏看花,什麼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詩學習中多讀多想了,畢竟學習李白的詩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還要多繞幾個彎。

李白的這首詩,字裏行間充斥着濃濃的愁味,所以,我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中,也緊緊抓住“愁”這一詩眼,開展了朗讀教學的訓練,來理解與體會詩人的情感。在中間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加入了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的寫作背景,個人認為寫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整堂課下來,學生的反映還算積極,也確實投入進了古詩的境界中,細細地品着詩歌。只是我在教學環節中的些許失誤以及課堂的時間關係,使學生缺少了一次鍛鍊想象表達能力的機會。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4

在昨天晚上,師傅在忙碌中給我修改了最後一遍教案,非常感動和開心。今天的教學反思主要關注到教師講課語言自身表達的缺陷以及教師評價語的匱乏。

中國古典詩詞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許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但是,教師語言的不到位就很難去表達出詩詞深刻的內涵和哲理。

比如在《登鸛雀樓》中,教學難點很容易去分辨出是寫情的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的時候,給我們留下了這一千古名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勇於攀登,才能開闊我們的眼界。但是,這個道理不能夠一味地説教由老師總結,而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去完成情感價值觀上的提升,那麼這個時候教師的引 導語言非常關鍵!

在這一段處理的時候,我似乎是在分析前兩句寫景形式和內容上特點後,創設了一個身臨其境的氛圍,引出了詩人的感歎,再解決這句話中的關鍵詞義,加上動作神情,聲情並茂地讀一讀就結束了這兩行詩的教學。

到《望廬山瀑布》就要更糟糕一點,因為這首古詩難度比第一首大。詩仙李白善於運用的誇張、虛指、聯想等手法很難在教學中落實。我解決的方式是回顧舊知,結合《靜夜思》中出現過的“抬頭望明月”來理解“望廬山瀑布”的遙看,“疑是地上霜”來理解“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好像。在同課異構中聽實習的小夥伴也學習到幾點:比如,一個“掛”字的妙,可以通過手勢誦讀,理解水流之快之急,看上去像靜止了一樣;又比如一個“銀河”,我是通過語言來解釋銀河和九天的意思,突出山勢之高,瀑布似從天降,但可以藉助圖片讓同學們感受真實的銀河呀!流的如此快的瀑布,詩人發出了感歎,讀!哇,這個時候感覺瀑布怎樣的?除了快可以形容出瀑布的特點以外,瀑布還是怎樣的?長。哪個詞能體現,三千尺。這樣一步步有設計感的教學環節,同學們就能夠更加容易去體會瀑布的磅礴氣勢啦!

但是,總感覺缺失了古詩的語文味,該怎麼去飽滿呢?今天就低年段古詩文學習進行一個記錄吧。

低年段有低年段的學情,以生為本,才是教學的立足點和基本點。如低年級段的學生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朗讀,而且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每一句的釋疑。教師要讓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活動中樂於參與,或者採取情景模擬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進入詩詞意境。在低學年段教師要強化學生的反覆吟誦,並引導學生初步瞭解、鑑賞、感知詩詞音調美,再通過多媒體課件等輔助形式讓學生了解詩詞的意象和意境。

我們怕學生的作文語言空洞,那麼老師的評價激勵語言也是值得可圈可點的。教師的評價語言不能單一,不能一律地説好説壞,而是具體的及時的給予相應的評價,怎麼好了,怎麼不好了?哦,你把掛字讀得有滋有味,彷彿在我們眼前懸掛着的就是三千尺的瀑布呢!

葉聖陶先生在談到詩歌教學時,曾經把“閲讀感受”作為教學的重點。他認為:“所謂感受,就是讀者的心與詩人的心起了共鳴,彷彿詩人説的正是讀者自己的話,詩人宣泄的正是讀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閲讀詩歌的受用在此。”其實,不僅詩歌,其他體式的文本教學無不如此。而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受”,這就需要關注學生的閲讀態度、閲讀需求、閲讀心理。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時説不清美在哪裏,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

時光,宛如一盞澄瑩的泓月,一不小心會掉入水中,波光粼粼,若隱若現。總想彎腰去撈,卻一撈就碎了……

以今天傍晚散步到月亮升起的校園照片結尾,宛如一彎月牙……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5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特有遺產,是偉大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民族優秀文化一部分,它永遠不會過時,並且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發揚。這不但是祖宗智慧與心血的繼承,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它們的學習,研究與解讀,去構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優秀文化。然而中學的古詩詞教學卻不容樂觀,存在諸多誤區,因此我們需要進行反思。

一、當前中學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1、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忽視詩歌的多種解讀。

重灌輸,輕體驗,重權威,輕引導,即使教師的觀點是對的,但這樣把自己的結論輕易地拋給學生,使得學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麼的可惜。有意義的學習應該是將知識同化於已有的心理圖式中,並建構新的認知圖式,學到越來越多的有關認識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師看似“循循善誘”,實則將學生引|向標準答案,只訓練了聚合式思維,卻忽視了發散式思維。

2、過度強調知性分析,肢解詩歌的傾向明顯。

有些教師在教古詩詞時,將其劃分段落,總結段意,在此基礎上掌握詩詞的思想情感,分析藝術手法。這是將古詩詞當作無生命的東西進行分解,把詩詞鑑賞當作分析、綜合、推理的邏輯思維過程,而不重整體把握和感性體驗。有些教師的講解過於直露,貌似講透了詩歌,實際失去了詩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過度闡釋。古詩詞教學中需要知性思維,但要和感知、體驗、想象、聯想等感性思維統一在一起,否則就扼殺了詩詞的生命力,也有礙於學生審美感受力的發展。

3、濫用多媒體。

古代詩詞意境的體驗需要學生的形象思維,需要調動儲存在大腦中的表象,並在想象和聯想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於在我們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將一喝酒老翁展現在學生面前,頓覺風采大減。此外,濫用多媒體淡化了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電腦畫面佔用了學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投射到詩詞本身的情感與體悟卻不夠深入。

詩詞本是浪漫的產物,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卻非常尷尬: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索然寡味了無興趣,大有一種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厭的感歎。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原因有兩大方面:

1、學生認知上的偏差。

學生對古詩文不感興趣的原因,除了對古詩文難理解、難背記,把古詩文視為第二門外語;更有不少學生認為學古詩文十分枯燥,現代人都用現代漢語説話,古文無實用價值。正如南懷瑾先生所擔憂的:“很是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有好的專業,有高的待遇,或能賺很多的錢。”《都市快報》曾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杭州某業餘學校開出“古詩文誦讀班”,卻因僅招到一名學生而只得暫時停辦,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時開辦的英語等班早就爆滿。學生對古詩文對漠視,實質就是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漠視,這種類似於數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師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師認為,國中古詩文教學僅是讓學生多積累,多背誦,於是,“解詞釋句—串講全詩—背誦默寫”的教學方法成了不少教師一成不變的做法,把古詩文膾炙人口的美感和韻味講解得消失殆盡,課堂氣氛沉悶無趣單調無味。所以,教師教法上的單一,自然會使古詩文中的營養丟失,進而造成學生在古詩文傳統文化積澱方面的“貧血”。

二、面對這些現狀,我們應該做出反思:

1、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吟誦來體味古詩詞的情感。

要體味古詩詞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許就是吟誦。詩詞格律所表現的音樂性和由此表達的感情,都必須在吟誦中體現。在教學中還應傳授一些有關吟誦的知識,比如平聲讀得長而輕,仄聲短而重;四言詩一句兩頓,五言詩兩頓,七言詩三頓,頓的位置略延長、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師的範讀非常重要,好的範讀能直接打動學生,使他們克服害羞心理。

2、運用藝術通感。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藝術通感,化實物為情思,化情思為實物,化抽象為直觀,調動並貫通多種感官,從多個角度加深對詩詞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樂來配合古詩詞,就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對古詩詞的感受,往往就是這樣朦朧含混而湧動着情感的,而流動不居、情感充沛的音樂,正適合於幫助學生增強這種感受。例如,講授《春江花月夜》一詩時,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箏曲,無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頓生。又如,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然後找出與之相合的音樂,甚至自己創作一段音樂,也是很好的方法。

蘇軾評王維的詩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的相通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教學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憶江南》時,展示一些江南風光的圖片,為欣賞《憶江南》一詞營造出了韻味十足的背景氛圍。當然,藝術通感的運用不能喧賓奪主。

3、系統比照,縱橫勾連。

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很多學生學完一首詩詞,瞭解的就僅止於這一首詩詞,對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對同題材、同風格的作品都鮮有了解,這樣的教學是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在講授一位詩人的某一首詩時,若能全面地介紹這位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介紹他創作的其它詩歌,既有利於學生較為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詩,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古詩詞積澱與素養。例如,在講授李煜的《虞美人》時,若能兼及李煜的詳細生平,兼及《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等詞,其教學效果應該比單講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開發校本教材,開設選修課。

20xx年3月,國家教育部頒佈了新的語文教學大綱,其中國中要求背誦50首,高中50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接觸足量的古詩詞,對於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興趣和感受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在“古詩詞背誦篇目”的基礎上,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發校本教材,開設選修課,拓寬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視野。比如,有的學校專門開設了“詩教’'選修課,有的學校還有自己的古詩詞教學的教材,這一做法值得借鑑。

5、教師自身水平提高。

教師首先應提高對古詩文教學價值的認識,明確指導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古詩文並非可有可無之事,而應視之為對教師的一種要求,一份無可推卸的責任。同時,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態,鑽入“故紙堆”中潛心會學,豐厚自己的文化積澱。其次,還須進一步深入學習《課程標準》,領會精神,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另外還可以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如在文本閲讀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學習。首先讓學生思考高中古詩詞裏出現了哪些原型意象,並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作為課題,課題相同者組成一個研究小組。然後讓學生分工合作,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收集、整理並分析信息,寫出小論文,並製作相關課件。最後進行交流總結,組織學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級中傳閲各小組的論文,並進行自評、互評。

古詩詞作為千年文化積澱的代表性文學作品,其文學價值歷來為人所推崇。作為中學語文教學重要內容之一的古詩詞教學,對學生有着勵志、修德、陶情、勸學等積極作用,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時,它更是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時至今日古詩詞的欣賞價值遠高於其實用價值。且隨着白話文的發展與普及,古詩詞越發讓學生覺得抽象,晦澀。為此,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師對於古詩詞教學只得多數停留在梳理詩詞的字詞、大意等淺層教學階段。為了不讓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在我們這一代沒落、消亡,我們對古詩詞教學的重視必須加強。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6

教材分析:

本課的兩首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劉禹錫有關黃河的詩歌。《涼州詞》寫的是邊塞的荒涼,《浪淘沙》寫的是黃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較長。瞭解詩歌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是本課的學習重點,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是學習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詩歌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3.體會詩人是怎樣展開豐富的想象的。

關鍵處處理: 利用教學課件,直觀演示,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古詩的韻律,加深理解。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錄音機、磁帶、課文插圖等。

學生:按要求預習課文,查閲作者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涼州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剛學習了有關長江的文章,同長江的熱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黃河的凝重、悲涼。從古到今,黃河也是詩人們描寫的對象之一,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兩首有關黃河的詩歌。

二、學習《涼州詞》。

1.簡介作者王之渙。

2.解釋題目。

3.初讀課文。播放錄音,範讀。自由練讀,指名朗讀,分男女生朗讀。

4.理解詩意。

(1)分小組合作學習,根據查閲的有關資料,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5.想意境,悟詩情。

(1)自由讀詩歌,思考: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指生讀詩並交流。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體會到:這首詩通過描寫邊塞、玉門關的荒涼,表達了作者的孤獨、悲涼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齊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7.練習背誦。先自由練習背誦,再指名背誦。

三、誦詩會。

學習夥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教學反思: 本次的教學設計與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覺發生了質的改變。第一次備課時,苦於古詩教學無從下手,我只從《涼州詞》中感受到了邊關將士慷慨激昂、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所以着重引導學生感悟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所藴含的豪放、陽剛之氣,總感覺一個字:淺。經曾老師點撥之後,我回家靜靜地讀,細細地品,我感覺一個個字符變成了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畫面,自己怎麼也豪放不起來,我讀得淚流滿面,我感受到了悲涼、痛苦因為我想到了:邊關將士身處不毛之地,氣候惡劣、環境艱苦,與親人一別音容兩渺茫,而且當時戰爭頻繁,戰士們生命不保我讀懂了:為什麼在詩人的眼中別無它物,而只有這紅紅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場君莫笑的深層含義,戰士們是借酒消愁,忘記自己的痛苦和煩惱。這一次我感覺自己走進了文本,我能夠引導學生挖掘詩歌背後藴含的情境了。課後,我感覺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從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是:老師必須深入挖掘教材,讀懂教材,真正走進文本。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浪淘沙》

教學過程

一、背誦《涼州詞》

1.指名背誦。

2.全班集體背誦。

二、學習《浪淘沙》。

1.初讀課文。播放錄音,範讀。自由練讀,指名朗讀,分男女生朗讀。

2. 理解詩意。

(1)分小組合作學習,根據查閲的有關資料,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3.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1)再讀詩歌,思考: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樣體會到的?

(2)討論交流,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想象詩歌描寫的情景,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5.練習背誦。先自由練習背誦,再指名背誦。

四、體會詩人是怎樣展開豐富的想象的。

1.自讀詩歌,想一想詩人是怎樣展開豐富的想象的?

2.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結合詩句具體談。

五、填寫我的視角。

1.閲讀丁丁、鼕鼕的視角,自讀課文,填寫我的視角。

2.先小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樂朗誦詩歌。

七、課時小結。

作業設計:

1.背誦並體會詩的思想感情。

2.預習下一篇課文。

板書設計:

涼州詞 浪淘沙

孤獨 蜿蜒曲折

荒涼 流程長

同情 激奮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強調了學法指導,讓學生在整理複習中掌握了一種高年級語文課的複習方法--三重複習法。即:重積累――積累好詞佳句;重朗讀――潛心會文本、披文以入情;重拓展――注重學生情感知識的獲取和寫作能力的培養。課堂上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課文內容,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單元主題,並在積累、誦讀、實踐中掌握複習語文的方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7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範,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範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釋義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為學生後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裏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為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着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後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為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為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為主,應讓“教師為導,學生為主體”成為習慣。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8

《回鄉偶書》和《贈汪倫》這兩首詩都是唐詩中的極品。它們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都是難以估量的。

要把握好低年級古詩教學很難,講淺了學生不明白,講深了學生還是無法理解。到底該怎麼把握才是恰到好處呢?我認為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能忽視識字寫字,低年級無論什麼課文,識字寫字都是教學的重點。古詩教學時,同樣要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讀生字。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來識字,並主動創設有關生活情境,利用課文中出現的語言文字進行口語交際或書面交流。

第二,朗讀感悟古詩的意思時,不必逐詞逐句地串講和賞析。由於古詩的語言精煉,表達簡潔,意藴深長,低年級孩子的領悟能力又是有限的,學生對古詩的主題思想、情感、意境、韻味的感悟,是需要日後不斷地咀嚼,需要人生閲歷來豐富。老師需要加強朗讀的指導,通過創設有關情境,開展多種形式的塞讀、評讀、表演讀,讓學生體驗情感,積累鞏固,感悟詩的節奏美、韻律美、意境美。

第三,老師要有主動開發語文課程資源的意識,可適當向學生推薦一些描寫思鄉的、送別的古詩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和文化積累,並將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豐富課程資源。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9

兩首詩一個主題,與其説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説是讓學生通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教的時候既要注意區別,又要注意聯繫,前者為點,後者為面,點面結合構成了美麗的春天。

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絕句》如細筆勾勒出祖國山河的美;《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讓學生學詩畫畫是最佳選擇。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兩首教學有所不同。《絕句》是讓學生感受到春天並用自己的話將一、二兩句詩寫下來。《春日》則是任選一個景物展開想像説具體感受景物美。還感受語言美、空間美、詩人情操美等。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以詩歌的語言最為精煉,感情最為豐富。而“每一首詩都離不開意念、意象和意境這三個層面”(張厚感)。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老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好這三個“意”,品讀好這三個“意”。就一定要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讀出語調、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讓他們在反覆吟誦中浮現出詩的意藴。讀詩,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細玩味,抓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去體會,這是一個體味詩意的過程,更是一個煉字的過程,一個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這是讀詩的關鍵,也是進入詩境、體會詩情的關鍵。我們要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詞的妙處。教師只起引導作用,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自然領悟意味深長的詩意。

誦讀是引發讀者與作者情感共鳴的酵母,是作者和讀者情感交流的紐帶,通過有聲有情的誦讀,文中的字句就會活起來,文章整體也會更具形象性,在潛移默化中,讀者就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驗。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0

這一課的內容是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春雨》表達的是對春天的喜愛,而《春曉》則側重對春天易逝的惋惜之情。在備課的時候,我感受到無論是生字還是重點詞的意思,第一首詩都比第二首難度大一些。因此將兩首詩分兩個課時分開教學,並相機完成《補充習題》中的相關題目,及時反饋。

《春雨》這首詩,學生在《古詩70首》裏早就背過,重點是理解意思,我圍繞“好雨”一詞讓學生探索:哪裏體現出是“好雨”?學生首先找到的是“潤物細無聲”,説明對第一句還不太理解。我通過一組反映春旱的圖片讓學生去感受春雨及時的重要性,對第一句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最後讓學生再讀原題《春夜喜雨》,感受此處“喜”的意思,學生説出了代表高興、喜愛。

上《春曉》的時候,正好顧校長來聽推門課,在得到肯定的同時,也給我提出了不少問題,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整個課堂教學節奏比較緊湊,關注了重點詞的理解,並讓學生整體把握了全詩,與前一課的《春雨》從寫作角度及情感體驗方法進行了對比,體會了差異。還進行了拓展,但還需要關注學生的發言,用評價去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而不能只關注老師要把哪些知識教給學生。要幫助學生歸納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只有關注了學生的發展,以後到了中高年段學生才會有更大的潛能。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春雨》、《春曉》)

這一課的兩首古詩都是作者抒發對春天的喜愛之情。一篇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春雨》,另一首古詩是唐朝大詩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曉》。古詩詞節奏鮮明,音律和諧,對於國小生來説,琅琅上口。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同時存在着理解和感悟的難題。雖然有的同學早就能夠背誦下來,但他們理解詩意嗎?這對大多數學生來説是不大可能的。怎麼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從學習《春曉》這首詩來説一説我的體會:

一、讓學生自主地識字。

在板書課題後,我讓學生讀讀《春曉》這二個字,然後請他們説説: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説出了“春”要讀翹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於是我又讓學生説説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曉”,學生馬上聯繫到我們班同學的名字來記住“曉”。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這首詩描寫的季節?學生很快就明白詩名所包含的意思。這時我又拋出了一個問題:那詩人到底想告訴我們有關春天的什麼呢?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馬上進入了閲讀。

二、從生活情感中體會詩的情感

只有當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於是我問學生:當春天來了,你發現周圍有什麼變化嗎?你自己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嗎?這時學生的話可多了,爭先恐後地把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感受説了出來,於是我相機地引出詩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讓學生想象春風來時,春雨來時大自然中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於是教室裏熱鬧極了,有的比動作,有的拿畫筆畫了起來。在學生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後,我及時地引導他們説説詩人在看到雨後清晨的美景時的心情,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春天的喜愛。通過對學生的一番引導,當我們再次朗讀起詩時,我感覺到了學生把詩人、把自己對春天的喜愛讀了出來,這時我想他們不再僅僅是會讀會背詩句了,更體會到了春天的美麗景色。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1

教學經過:《絕句》我採取了詳講的教學方法,但是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觀察課文插圖,結合課下注釋,説説前兩句寫了哪些景物?請你發揮想象並結合詩意給這些景物加上形容詞,然後再將這些詞語串聯起來,通順地表達詩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學生模仿前一首古詩的教學方式自學,可以先找出前兩句都寫了哪些景物等。這樣做大大凸顯了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和獨立性。

讀讀寫寫: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或詞,改寫成短文,發揮自己的想象,自由寫故事,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不足之處:

時間過於倉促,有些詞語學生們理解不是很透徹。時間緊張,對文章讀得不夠細,感情不夠充沛。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種前鬆後緊的感覺。

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讓學生懷着濃濃的興趣投人到學習中去。

2.在學習課文時,把兩首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3.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

4.採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2

古詩教學三步走《古詩兩首》《鋤禾》、《憫農》教學反思

本課兩首五言絕句《鋤禾》、《憫農》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了詩人對當時農民的深切同情。為了讓孩子們從國小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於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説説圖上畫的農民勞動的情景,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説説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麼?並告之從哪裏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瞭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後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鋭,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寫農民伯伯種糧食的勞動場面,從“日當午、汗滴、辛苦”等詞看出,第二首詩也寫了農民伯伯的勞動,從“春種、秋收”等詞看出。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後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後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麼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

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於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後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説:反覆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覆讀,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着,然後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遊戲,還是照老規矩,六個小組進行比賽,看哪個組能將意思説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總共也只有34個孩子,所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不是難題。最後,又讓同桌進行了過關,每個孩子都完整地將詩意説一遍。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很難理解為什麼“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於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狀,讓他們體會到儘管農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着,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後有什麼感受?孩子們都説農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我又問:我們平時該如何做呢?孩子們表達了要愛惜糧食的決心。最後,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兩首古詩,再次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古詩兩首》教後反思

本課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每首時都是五言絕句。詩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應該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這兩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教學中,我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勤,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感受其中。説到動情處,我配樂範讀,出示畫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體會詩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詩人的感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學中應多給些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練讀,並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也就能熟讀成誦了。

《鋤禾》和《憫農》都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膾炙人口的感歎詩。前者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作的情景,從而使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後者則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抨擊。

這兩首古詩在《好書伴我成長》上有過,利用晨讀的時間也教孩子們讀過,背過,可以説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讀懂文字背後的含義,一年級的學生可能無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憫農》。課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課文的插圖,讓學生仔細的觀察圖畫:在烈日炎炎的天氣下,農民們在忙着幹什麼?他們種的地多不多?從而理解了“無閒田”一詞。農民們種了那麼多的地,按説應該收到很多的糧食,可在圖上我們卻看到了一位老農卻躺在了地裏,旁邊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們一看,就説,那個老農是餓死的。那他們的糧食都到哪兒去了呢?很自然的,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貪婪污吏、地主收走了。“農民真是太可憐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惡了。”孩子們説。

而《鋤禾》則為小朋友上了生動的一課。讀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他們一下子就明白了農民伯伯種糧食的辛苦。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着他們中午在食堂裏吃飯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每一粒糧食裏邊都包含着農民伯伯的汗水。看着課文插圖,學生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發出來了。《古詩兩首》真的很有教育意義哦!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3

《江雪》這首詩,描繪出一幅肅穆感人的南國江鄉雪景圖。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溢了寒意,令人讀之毛骨悚然,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並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鄉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讚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通過“獨釣寒江”的老翁,進而歌頌為堅持正義而鬥爭的人們。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後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越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為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努力在體現以下幾個理念:

一、積極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規範》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議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置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上,我讓學生“猜一猜”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其實就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只不過換了“猜一猜”這種説法,學習就不顯得那麼壓抑和繁重了。

根據註釋學習古詩是學生自身通過觀察發現的,這樣的發現比教師告訴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詩詩句的意思,是在個體充沛獨立考慮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先有自身的觀點,再進行討論交流,才有話好説,有理可辯,不至於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閲讀感受和體驗。

借用一句老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小燕子”了。由此可見,閲讀更多的是主觀行為,這與閲讀對象的年齡、閲歷、經歷等都有着極為密切的聯繫。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鬱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泄他對朝政的不滿,來流露他對憤世恨時且又孤芳自賞的感情。

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但假如要和詩人引起共鳴卻還有着相當大的距離。終究還是小朋友。

因此教師只是點到為止,學生從自身動身談體會,不追求唯一的結論,也沒有正確的答案。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學生的生長,對於這首詩意境的體會將不時發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恆魅力!

三、擴大容量,注重積累。

《規範》要求“在閲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身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和在課外閲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資料”。積累語言資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貯存,這些資料貯存於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發生綜合效應,極有利於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課前,我讓學生説描繪冬天的詞語;課中引導學生説“千()萬()”的成語;教完教材中的古詩,再補充《規範》要求背誦的詩文。這樣的課堂容量學生完全能夠接受,而且掌握起來也比較輕鬆自如。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幹“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説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4

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麼?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説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説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後再反覆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王祥光同學站起來説,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王祥光的意見,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説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説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麼,學生都説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説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覆讀詩句並結合註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後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麼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5

以圖引文學古詩──古詩《所見》教學一得理解古詩意思對低年級學生來説並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有些詩句看來非常淺顯易懂,可他們還是一臉茫然,這其中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是語言組織不起來。

因此在教古詩《所見》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詩是有景而來,利用畫面可以幫助理解古詩的學習方法。學習伊始,我首先讓學生説説“所見”是什麼意思。有學生説:“是把看到的東西説一説。”於是我把課文插圖展示出來,引導學生仔細看圖,讓學生説説圖上畫了什麼,畫的是一件什麼事。有學生説:“圖上畫着一個放牛的小孩騎在一頭黃牛的背上,手裏拿着一根長長的竹竿,眼睛看着樹上的一隻蟬。”我問:“你知道他想幹什麼嗎?”學生説:“他想捉樹上的蟬。”“對,那麼,要想捉住那隻蟬,他得怎麼做呢?”學生説:“他得停下來,悄悄地接近那隻蟬,然後猛地一敲,那隻蟬就會掉下來。”看同學們已經理解了圖意,於是我告訴學生説:“這也是詩人袁枚所看到的情景,袁枚把他所看到的這個情景以詩的形式記錄下來,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第一首古詩《所見》,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己讀讀這首詩,利用課文插圖,想想每句詩是什麼意思?”一段思考時間過後,讓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對每句詩意的理解,然後再集體交流,最後教師再把學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做以梳理,總結,引導學生有條理的表達出來。

總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方法很多,只要用心探索,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