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語文>

古詩教學教學反思

語文 閲讀(3.22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那麼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教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詩教學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教學反思1

《絕句》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閒居時寫的,共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豔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的積雪,是遠景。 “含”字運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隻,是近景。“泊”,停泊着,靜中包含着動;“萬里”點出路途的遙遠。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自己也很喜歡這首詩,本月的明日之星就選擇了這首詩,但上下來卻發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整個教學設計的環節欠合理,朗讀指導也沒到位,互動環節也沒互動好。説來慚愧,在上這堂課之前,曾經聽了其他老師上這節課,她一邊上,我也一邊在想:自己這個環節會怎樣處理,應該怎樣處理。也和師傅討論過某些環節該如何處理,如何設計,但在實際的上課過程中,發現自己思考的還是遠遠不夠,沒有細細地解讀文本。在朗讀環節的設計中,沒有精心處理好朗讀的層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因此在課堂上要體現朗讀的指導過程。在這節課上,我也重視了古詩的朗讀,並設計了多處朗讀,但在具體的上課過程中卻沒有好好地指導。到課的尾聲,學生本來讀得蠻好的,並且熟讀成誦了。但我卻提出了讓學生劃一劃節奏,根據節奏來朗讀,這就又回到了淺層次的朗讀上了。課結尾時,學生已經理解了詩的意思了,應該是深層次的指導朗讀,讓學生在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而不應該只根據節奏點來讀一讀。在“初讀”環節上,我的要求太高了,初讀便提出了邊讀邊思考詩的意思,問的問題太廣了,缺乏針對性。其實,“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如果學生真正理解了詩句的意思,感悟了詩人的感情,斷句就不會成為問題。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在朗讀的層次上多下功夫。

在理解詩句的時候,説出來有些臉紅,自己都沒有徹底弄懂“東吳”的意思,結果一遍遍地問學生,對於學生的回答,自己也沒給出明確的答案。還有在比較“飛”和“衝”哪個字用的好時,通過手勢,指導學生理解“衝”,“衝”字點出了方向,學生也明白了。但在指導朗讀時,我卻讓學生簡單地做着飛的動作讀這句詩,這樣就誤導了學生,還是停留在對“飛”的理解,而不是“衝”,本來是想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的理解,結果卻成了這堂課的敗筆。在課上,有個互動的好契機,我沒能及時抓住。一學生讀完詩後,説這首詩寫得很好,用了對聯,我的第一反映是學生説錯了,應該是對仗。其實現在想想,當時學生想表達的就是對仗,只是不知道怎麼説,當時我只要引導下,學生就馬上理解了,並且能夠在詩中找出對仗的地方,因為我的愚昧,失去了和學生互動的機會。在今教學中,要多鑽研教材,準確地去解讀教材,把握精要,積極開發相關的課程資源,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時代背景沒有應適時出示。我的教學設計將杜甫寫《絕句》時的背景資料放在理解詩句的含義之後,在拓展的時候才講述了當時寫這首詩的背景,目的是瞭解詩意後引導學生感情朗讀並學習同時期寫得另外一首《絕句》。但效果不佳,學生的反映平平。看來,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有助於理解語言文字的幫助,要選用最佳時機,才會取得最佳效果。在這節課中,我的板書也沒有在最佳時機出示,板書應該是每篇課文的精華,我在寫“有動有靜”時是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寫得,沒有利用好板書,板書不應該是為了完成而寫之,應該要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這首詩還適合利用副板書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句的意思及寫法,我在設計時沒有合理周詳地考慮。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除了上面所説的,還有許多方面還存在着不足,譬如説,在認真聽學生回答,及時作出反應這方便還很欠缺,對學生的>傾聽還不夠;粉筆字也需要再花時間、精力去苦練;對學生的學情瞭解的還不夠;教學時間還應掌握好,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語言的力度不夠,渲染的氣氛不到位,沒有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課文中,削弱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培根説:“讀詩使人靈秀。”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愛上古詩!在今後的工作中還是要不斷磨練自己的教學基本功,下功夫苦學,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勤學好問,希望自己能夠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達到師傅那種應用自若的狀態。學無止境,繼續加油!

古詩教學教學反思2

一直以來,我就覺得古詩是很難上的,短短的幾句詩要深入的挖掘、拓展開來,讓學生去體會、感悟,實在是太難了。平時也很少聽到古詩這樣的公開課,只知道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更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對古詩誦讀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新課程下的古詩課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譯,要求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去自主感悟,達到一種無痕的教學效果。説歸説,可做起來實在是難。

在一次研討課上,原本想選篇閲讀課文上,可是想既然古詩是我一直很困惑怎麼去教學的一種文體,不如就選古詩吧,這樣也是一次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好機會。各位老師在聽了我的課後,對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讓我從理論到了實踐,對古詩教學也有了一定的目標。特別是大家指出了教學中的一些不足,讓我從中受益匪淺。首先,讓我知道了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在課堂開始導入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是以圖片的形式導入,繼而介紹古詩的作者以及寫作的'背景。這首詩主要就是讓學生感悟詩人獨自一人在他鄉的>孤獨、寂寞的心情,從而體會王維思念自己家鄉的親人的思想感情。在導入時,雖然我介紹了重陽節是個萬家團圓的日子,一家人要聚在一起登高、喝菊花酒、賞菊、佩帶茱萸等。但在這個方面我是一筆帶過,如果我能以圖片或其他的形式讓學生去了解這樣一種場景,那麼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為下面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也讓學生更好的領悟到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情。

其次,對詩歌的理解上,學生一直停留在淺層次,而我沒有適當的去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挖掘,從而使學生沒有完全的理解詩意,讀的效果也就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好。從知背景,知試題,知詩意等,我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我卻沒有考慮到孩子們心中的需求並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對於詩中“獨”、“異”、“倍”、“遙”、“少一人”等一些重點字詞,孩子們都能夠大體的理解。但就如老師們提出的那樣,“遙”到底是有多“遙”?這時候,可以通過地圖讓學生體會到遙的距離,從而更好的感知王維在離家幾年的時間中的那份孤獨和寂寞。“少一人”少的到底是誰?如果你是作者的親人,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通過這次研討課,我也初步知道了在教學古詩時的一些技巧。古詩重在讀,特別是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還沒有具備一下子就能分析詩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讓學生知道古詩的節奏。在多讀的基礎上再去悟情,而學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才會讀出詩中的情感,古詩的韻味。我想“熟讀百遍,其義自見”也就是這個道理吧。還有對於我們這樣的青年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修養。路還很長,我們應該在走的過程中有所>收穫,不斷成長。

傳統的古詩文教學是“字字落實”,解釋詞句成了古詩文教學的主要任務,結果是把一篇篇充滿着深刻意藴、豐富情感和詩情畫意的古詩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其實,古詩具有“一詩一畫”的特點。“一畫”,就是當初誘發詩人有所“感”的場景。我們學習古詩首先就要帶領學生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學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學中,我不是讓學生根據詞語意思進行組合,而是藉助音樂、圖片,讓孩子先在頭腦中展開想象,浮現出相似的畫面,順應詩境的朦朧,再根據詩句中詞語的提示,按照自己習慣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讓孩子們進入了詩所描繪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們去看、去想、去説、去聽、去悟。學生的思維在擴張,認知在深化,每個孩子眼中有畫,心中有景,此時此刻他們的情感也在不斷積澱、不斷昇華,對秋天的讚美之情自然溢於言表。

古詩教學教學反思3

國中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最大障礙是字詞句的理解。過去的教學中,大多是教師串講,然後對重點字詞進行強調,再讓學生複習鞏固,以之積累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古詩文學習能力。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也試着讓學生先獨立譯釋原文,然後由教師統一糾正,其實,這只是串講另一種形式,是讓學生初步理解了原文之後,老師再闡釋或參閲有關譯釋的參考書。這種方式,使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有所提高,但,因為老師串講、闡釋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太多,要達到學生課堂學習理解、鞏固效率達最大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和利用,還是不夠的。由於學生基礎不平衡,學習理解能力的差異性很大,要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學,就應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

在具體教學中,我給學生制定了三步目標:第一步,自己翻譯,疑難字詞句舉手問老師,老師針對學生的個別問題作個別的指導和闡釋;第二步,譯完的同學,自己參閲相關翻譯資料進行對比,糾正翻譯中的錯誤,或發現其中存在的疑惑,請教老師,一同探討;第三步,熟讀背誦並練習默寫,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加深印象,鞏固學習效果。經過多次的教學實踐,例如,《傷仲永》、《木蘭詩》、《孫權勸學》、《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等的教學,一般在一兩個課時內,學生都能基本掌握,顯然,減輕了他們在課外複習所用的時間,充分發揮了課堂學習效果。

在此基礎上,教師把學生課堂提問中疑難較多的字詞句歸納起來,組織學生進行鞏固性複習,然後引入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寫作特色、思路線索等其他內容的理解和學習,就有了深化提高的基礎,不會顯得雲裏霧裏地架空理解和死記硬背,深化了學生學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