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歷史>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3篇)

歷史 閱讀(2.42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3篇)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

在歷史教學中,往往採用問題教學法。問題式教學基本模式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評價、歸納總結五個基本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通過活動、體驗、表現來完成教學。

本節課在設計上,遵循一個基本模式,從提出問題到分析、解決問題、反思、歸納評價,每個環節環環相扣,也充分體現了問題的基礎、層進、綜合、開放等特性。特別注重發揮小組成員積極性,通過討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其中還設計了小組及個人的反思評價量表,學生需要對自己以及他人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做反思。比如,在課堂的最後,學生要反思一下自己學到了什麼,自己在小組活動中做了些什麼,自己是怎樣調節自己的.學習的,如果自我評價是否定的,那就要考慮以後如何改進,等等。

但是在本次課堂教學中,設問的技術和提問的技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問題式教學的核心價值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認為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既要有學生個體的自主思考探究,又要有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探究。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關注到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但是個體的自主思考就會忽視,或者說是教師不太相信學生,不敢放手,往往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很短,迫不及待的要提示學生。而且,在反思、反饋評價過程中,雖然有設計評價的量表,但是這種單純的數字表格很容易流於形式,反思的真正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2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物件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當教師面對課程改革的各種新理念,教學反思更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為歷史教師,我在教學環節、課堂評價、教學專業化等方面都進行了反思,下面簡單說說在教學環節上的思考。以往歷史課堂上主要環節是複習提問,匯入新課,新課講解,小結,練習等,授課教師往往從這些環節入手,評課教師也要評價環節是否齊全等,而事實上,這種模式本質上是學生圍繞教師的思維走,忽視了學生的發展。新的課程理念要求以發展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個性特徵、情感體驗等,因此,我在歷史課堂上嘗試了以下教學環節:

1、課前5分鐘快速閱讀教材,好處:一是彌補學生課外很少看歷史教材的`缺憾,使學生能大體瞭解本課將學習哪些內容,改變過去的盲目性、被動性;二是培養學生讀書習慣。

2、學生彙報課外查閱的資料,約10分鐘。好處:一是增強對歷史的興趣;二是培養蒐集整理資料和表達的能力;三是有利於學生間知識分享和自信的培養。為了不給學生增加過多負擔,同時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把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學生共同查閱一課內容,這樣,每學期,每個學生都能查閱兩節課的課外資料。

3、教師點撥重、難點,約10分鐘,好處:完成本課的課程目標。

4、疑難問題解答,約8分鐘,好處:一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二是解決學生的困惑問題。

5、小結,約2分鐘,由學生自己總結,好處:一是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二是明確本課學習內容。

6、訓練評價,約5分鐘,好處:一是鞏固本課內容,二是對學生做以正確評價。通過這些環節,學生由主要聽講,偶爾發言,轉變為讀書、查閱資料、展示自我、疑難質疑、互相交流、知識分享、共同進步。教師由主要講授到查閱資料、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增強課堂調控能力。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3

學法指導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授之於魚,不如教之於漁”的教學古訓,激勵了許多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為此已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供我們借鑑。

但教學的時代性特徵,決定了不能照搬古人,我們只能在繼承和發展上下功夫。

筆者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把學法指導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並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紹。

一、課前備課兼顧學法

備課就是對教學各環節的策劃,也是教學中的起始環節,它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為使學法指導既具針對性,又具實效性,必須在備課中兼顧學法指導,並對此作精心設計,這是搞好學法指導的先決條件。

(一)揭示知識體系

布魯納說:務必教給學生以基本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必須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並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這樣就可以把龐雜、散亂的歷史現象變得簡化、序化、網路化,使之構成一個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是學生巨集觀上把握歷史規律及時代特徵的前提條件。

(二)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歷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從而為提高歷史認識創造前提條件。

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根據典型材料改進教學設計,加強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指導,這是學好歷史的基礎之一。例如,《鴉片戰爭》的備課中,傳統的教學設計是:

1.戰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

2.鴉片的輸入及危害。

3.中國的禁菸運動。

4.第一次鴉片戰爭。

5.中國戰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能使學生掌握歷史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也就是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

如果改為這樣的設計:

中國落後於西方的根源是什麼?體現了什麼樣的哲學原理?(傳授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

2.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傳授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理論。)

3.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群眾為何會支援林則徐的禁菸鬥爭和以後的抗英鬥爭?

(傳授階級矛盾服從於民族矛盾的原理。)

4.是否可以認為沒有禁菸運動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傳授偶然性與必然性辯證關係的觀點。)

5.是否認同“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是必然的”觀點?(傳授現象與本質辯證關係的觀點。)

6.“落後應該捱打”、“落後必然捱打”的觀點中,你贊同哪一種?為什麼?(引導學生理解歷史定論。)通過這樣的“政史結合”,既加強了方法的指導和理論的傳授,又為學生的學習與思考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對教中的非重點內容當然也不能忽視,因為隨著問題分析角度的轉換,重點與非重點也將隨之發生變換,備課中要加強知識點的概括、歸納、綜合等,以理順知識線索,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

(三)注重學法指導的整體性和形式的多樣化歷史教學的內容包羅永珍,因而學法指導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節、不同的內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學法指導必須滲透於每一節課堂教學之中,從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強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學習,這就是所謂的整體性。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也不是隻有一種途徑,這就需要在學法指導中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選輯典型史料以供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提供歷史定論要求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等。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定能使學生的歷史觀得以加強,使歷史學習的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四)以典型材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動力是能否學好歷史的根本問題,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有關材料,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學科在這方面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備課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具體可以從四方面著手:1.利用直觀手段(如實地參觀、影象資料等),以生動傳神的課堂描述、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絡、合適的鄉土材料等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情感教育。2.利用著名歷史人物的優秀業績、高貴品質、治學態度等----進行意志品格教育。3.史論結合,傳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進行方法論教育。4.利用典型材料,培養學生正確而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學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現出崇高的責任感,學習知識、鑽研學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覺性。

二、課堂教學滲透學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諸多環節的中心環節,它是師生之間進行資訊傳遞與反愧情感交流和行為相互作用的'主陣地,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需要通

三、課外輔導點撥、強化學法

一方面課外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學生對課堂教學中教授的學法,去實踐或自我探求學法一般也要在課外進行,因此,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中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

(一)提供實踐材料

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複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

(二)教師設疑與學生質疑相統一

教師的設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關鍵部分提煉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適合學生實際水準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爭論,同時向學生示範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是指鼓勵並指導學生多問“為什麼”,並要求做到質疑要注重前提,解決要注重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

(三)細緻地做好解題指導

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論,同樣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訓練和指導。

首先是審題能力的指導。通過指導來提高學生對與習慣表達不一致的已知條件的等效轉換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無效資訊,提煉有效資訊的揚棄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題意的指導。通過指導使學生對問題外露的能分清題型、要求、限制等,對問題內藏的能找準切入角度、分析層次及所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律等。

再次是指導學生養成反思答題過程的習慣。主要是反思答題是否正確、全面,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造性。

當然,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緻的工作,有些步驟或做法在具體的操作中並無課前課後之分,只不過是各有側重而已,學法指導的最終目的還是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學習,使之對知識的掌握更具廣度,對知識的理解更具深度,對知識的應用更具創造性。筆者堅信,學法指導貴在堅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來重視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4

我們的課改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了,我們在課改的路上不斷的探索著,對於小組的展示我們也在不斷的實踐著,可是聽了杜郎口中學的課後,讓我大開眼界,想不到他們的展示面如此之大,我們的展示真的如同“井中之蛙”。

在他們的課堂上,當小組討論時,分組的同學簇簇圍坐在一起,或在黑板上進行交流、表述、討論或爭論;當展示、反饋時,課堂的氣氛熱烈而不失和諧,課堂發言不用舉手,但此起彼伏,秩序井然,學生不斷亮出自己的觀點、,有贊同的、有修正的`、有提出另外方法的,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

杜郎口中學課堂的獨創性,更體現在對“展示”的價值的充分挖掘。我學,故我示!。“展示”使學生的主體性邁向更高層次。

通過去杜郎口學習給我的思維打開了一扇窗,我會努力在此基礎上創出適合我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寬鬆、愉悅、自主、有序的環境中自由快樂的成長。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5

經過兩天的備課,這天是我跟崗期間第一次上課,上的是七年級五班的歷史第八課《金和南宋的對峙》。上課之前既激動又有點緊張。

站上講臺說了一句話我就不緊張了,我先以學生共同回顧上節課的知識點來匯入新課。之後講授新課,這節課的重點是女真族的崛起,金滅遼及北宋,難點是南宋的偏安。我把課文的三個大標題的資料都講解了。我主要是以PPT為主,板書為輔,利用提問法,問題探究法,歸納總結法來貫穿整節課。

經過跟指導老師的溝通總結這節課,得出我的優點是整節課的教學狀態平穩淡定,主要的知識點都有說到,聲音也夠響亮,跟學生有互動。缺點是本課三大塊知識點之類的過渡不自然,能夠說很生硬,甚至出現一兩次的忘詞,造成中間停頓。二是講課缺乏激情,給學生枯燥的感覺,聲音沒有起伏,一向是一種聲調。三是資料擴充套件不夠豐富,基本講的'都是課內的知識。四是PPT的資料做得不夠詳細,我原以為我會記住思路,不用每個知識點都放在PPT上面,就放些地圖之類的,結果就出現了忘詞。五是我的語言表達潛力有待加強。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以後決定這樣做:一、備課時候教學過程寫詳細點,具體到每個板塊的過渡要說什麼,怎樣教,課前多對鏡子模擬講課。二、多聽別的老師講課,學習別人的教態教法,學習別人的激情,說話起伏技巧。三、備課時多看書多發現跟本課相關的搞笑歷史並適當擴充套件,使歷史課變得更搞笑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四、PPT資料要做得完整豐富,即使最後可能不會講到,但時間允許的話還是儘量講得豐富精彩點。五、我要多看多練多說,加強自身的表達潛力。期望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會變得越來越好,以上就是我的教學反思。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6

星期三上了這一節課,它總共包括三個部分: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和南京政府的成立,內容稍顯得多些,按平時的方法一塊一塊的處理則又有點重複的無奈,為了避免學生心生厭煩,同時也為了突出“北伐戰爭”的重點位置,本課利用了多媒體作為輔助手段。

第一板塊:複習提問,直接在多媒體上展示問題,學生提前背誦3分鐘,在提問過程中發現4號學生在重複回答問題時仍不會的地方,當時就想,在課堂中間背誦時一定要注意4號學生對所需要知道的內容是否有所認識。

第二板塊:匯入;出示孫中山圖片及悼念他的一幅輓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橫批“革命者來”,從此對聯可以加快國父孫中山畢生於救國救民事業,他所謂的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我們剛剛學過的'什麼革命(辛亥革命),為什麼沒有成功(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他想以此來勉勵他的繼承者、擁護者繼續革命實現他沒有完成的願望,之後,以他建立的黃埔軍校為基礎,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

第三板塊:自主預習;學生根據學案閱讀並標註關健知識點,形成對本課的初步認識,教師觀察學生的標註情況,瞭解學生對本課知識瞭解的難易情況,以便在提問時有所側重。

第四板塊:展示“黃埔軍校的建立”,以多媒體為手段,再現此節內容。從孫中山在黃埔軍校成立時說的一句話“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明確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由材料“中國十大元帥中的林彪、陳毅、聶榮臻、徐向前”引出黃埔軍校的作用,以三張圖片加深學生對孫中山、蔣介石、周恩來的認識;

第四板塊:展示“北伐戰爭”,為了突破此重點,採取了兩個動態的視訊。一是國民革命軍歌,旋律取自童謠《兩隻老虎》,在歌曲中找出北伐的誓詞“打倒列強,除軍閥”,點明它也體現了國民革命的目的,併為判斷國民革命最後是否取得成功的依據埋下伏筆;二是北伐戰爭的視訊,學生通過視訊可以很直觀的認識北伐戰爭的整個過程,在過程中提煉出要識記的知識點:北伐戰爭的三個主要物件、主戰場、三個主戰爭、北伐先鋒、國共合作破裂的事件,以圖片再現“四一二”政變的慘境,補充蔣介石發動政變的原因幫助理解。

第五板塊:短時記憶,學生以多媒體出示的問題檢測自己,通過短時背誦加強知識的掌握能力。

第六板塊:展示“南京政府的成立”,結合圖片理解東北易幟,瞭解南京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從它的性質上判斷這只不過是新軍閥代替了舊軍閥。

第七板塊:鞏固檢測,做練習冊的選擇題及課前預習。

本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視訊的新增是一個亮點,有力的解決突破了重點。但是在本課中有以下的不足:

1、沒有出示教學目標,沒能讓學生預知要掌握的知識點;

2、在播放視訊時,應提示學生要獲取的知識點,觀看時能有目的的提煉;

3、只是粗略的出示了一下本課所學的內容,沒有能讓學生進行小結;

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完善自己課堂中的環節,從重視每個細節開始,提升自己課堂的真實效率。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7

1、各個環節完整,尤其突出“善習”(15分鐘課前習,10分鐘課中習)和“善學”(自主閱讀5分鐘,交流討論5分鐘)二環節;

2、點撥到位(通過老科學家的信件內容和批示內容認識實施863計劃的必要性);

3、學生參與課堂積極,充分體現了主體性(自學、交流10分鐘,發言人數15人次以上);

4、時間安排恰當,“收口”用時2分,正好下課;

5、注重課堂管理,育人第一(如語言鼓勵、掌聲表揚、不斷糾正學生站姿、聲音、表情等)。

但經過教後反思和集體評課,發現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並不似表面那麼完美。問題主要有:

1、課前”習舊知”——“三次科技革命”沒有達到最佳預期目的,學生的“興奮”未充分激發出來,這裡可以再設計幾張對比照片。

2、“善學“環節,學生自主學習後“質疑”只有一個學生有一個問題不會,是否存在其他同學不懂裝懂現象?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這裡可以增加一個“學生展示”,展示“基礎知識”的掌握,側重提問中下等學生。

3、開發的課程資源——863計劃成就,只是八頁圖片一閃而過,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調動好奇“發問”的能力,說明教師的引導依然不到位,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沒有充分釋放出來。這裡可以播放的慢一點,留一點時間給學生髮問,也可老師設問,以調動學生的思維。

4、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認識科技重要性,也沒有讓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缺乏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深刻認識和自我感悟。若能在圖片放映後設計一個思考題:面對863計劃所取得的成就你有何感悟?就好了。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8

備課時本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依據教材而不是依賴教材的教學新理念,對本課課標和教材內容作了整合和取捨。我從本課課題“改革開放”入手,把本課分為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兩方面學習。為此,把第三目“國有企業的改革”放在第一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面來學習,理由是這兩個問題都屬於“對內改革”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學習起來圍繞一個主題,分析比較,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

本節課感到滿意之處是:

播放視訊安徽鳳陽小崗村的30年變遷,使學生從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中體會國家惠農措施帶給農民的實實在在的實惠,體會黨和政府實行這項政策的最終出發點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不足之處:

1、在學習對外開放時,如果能使用早期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動態顯示經濟特區等對外開放地區,不僅會節省講解時間,而且能幫助學生構建時空概念,使學生通過觀察地圖,直觀地瞭解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過程。

2、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發揮得不到位。

通過反思,我發現自己還存在許多不足。我會通過學習他人的長處或者和同學科老師的.探討,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在以後的教學中備好教材、備好學生,進一步優化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9

課堂實效性的提高決定於課堂上各種教學資源的利用情況,如何激發課堂活力打造魅力課堂,我認為教師對教材資源的挖掘、學生資源的挖掘、教學方法的選擇、多媒體的利用等至關重要。教師應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因而恰當處理教材。這節課在利用教學資源有以下特色:

一、以主題立意的方法組合好圖片

能呈現圖片不算開發資源,亂擺放圖片就象是農業的粗放經營,效率低下,所以本課以立意為線索,組合好圖片。如新文化運動的背景,突出袁世凱破壞民主共和,實行專制統治,恢復封建傳統秩序,在選擇圖片時,首先以對比的形式,把孫中山的理想,臨時約法的精神與袁世凱的倒行逆施作對比,形成鮮明的對照,其次,袁世凱的倒行逆施用“跪”的圖片作為專制的象徵,以迫害婦女的“裹腳”作為愚弄百姓的象徵,讓學生更具體地認識新文化運動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二、視訊、音訊的適當剪裁和適當運用

視訊音訊資源能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和聽覺的衝擊,在選擇這些資料時要注意清晰度和實用性,避免時間過長。在選好素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剪輯和補充適當的文字介紹,本課《蘭花草》一曲是膾炙人口的一首旋律優美的歌曲,我並沒有直接把歌詞放出來,而是在播放歌曲的時候,把胡適的白話詩打出來讓學生欣賞,同時把有關詠蘭的古詩的文字擺在一起,讓學生一邊欣賞歌曲,一邊思考和歌曲相關的白話文革命的問題。

三、以表格的配圖片的形式突出課本的重點難點

本課的知識點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時間不容易記住,所以在講課的過程中,適當的將圖片與表格相結合,學生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課本的重點知識。如新文化運動的四個提倡、四個反對,在圖片的強力對比下再配以表格,學生不但掌握文字內容而且對內容有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的記憶比單純的機械記憶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四、穿插活潑的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可以綜合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興趣。本課穿插了兩個課堂活動,一是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封建文化的衛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鋒,學生必然需要體會和揣摩這兩個角色的特點,加上教師的適當指導,學生就可以利用學過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另外一個課堂活動就是復活歷史過程,參與歷史過程,讓學生以記者的身份進入到當時的場景中,我總共分了三個情景,有《新青年》編輯部、記者寓所等等,通過具體的場景設定,學生如身臨其境,多了一份責任感也多了一份神聖感。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我在組內出了一堂公開課《八年級歷史第三單元複習課》,以下是主要教學過程:

一、試題評析部分

(一)、選擇題部分:

1、學生閱讀試卷進行自我分析。

2、提出較難題的題號,以便師生共同分析討論。

(二)、組合列舉部分:由班級後三分之一學生完成。(為避免錯字,學生到前面板書)

(三)、材料解析題部分:

1、小組討論

(學生四人小組繼續活動,完成材料解析題的討論,討論內容主要為近代化到現代化探索感悟等)教師巡視。

2、小組彙報:四人小組中一人彙報,其餘同學可作必要補充。

教師指導答題方法。(題號15、17)

(四)、綜合探究題部分:師生共同完成。

二、分析歸總部分

學生歸納全卷知識點並與教材相結合。

三、佈置作業

學生個人整理卷中錯題,並改在錯題本上(如有疑問可繼續與教師、同學交流)。

課後教研組教師提出了寶貴意見尤其是孟主任,以下是我的教學反思:

1.選擇題部分,學生查詢錯誤原因,進行自我分析並探討共性問題,效果較好。組合列舉部分:為避免錯字,學生到前面板書,並由班級後三分之一學生完成,關注了學困生。

2採取小組合作方式,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強,體現了合作意識。

學生基礎知識把握較好。

3九年級畢業班小組互助時間分配上把控問題,還需多思,四十五分鐘,時間有限。如何提高複習效率?進行怎樣的複習學生能力才能提高?面對開卷考試,學生的記憶知識還要不要?這一切都需要去摸索、去分析、去嘗試。

4、在教學手段上,要注重學生參與。因為是複習,所以學生應該能將學過的'知識回憶出來,老師只要呈現、引導。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5、在教學步驟上,分析材料是本堂課的難點,教師不僅讓學生知道答案是什麼,而且還要知道為什麼這樣答?答題思路和技巧是什麼?如何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嘗試運用所學知識,這些都是教學中攻克的主要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我將本單元的複習流程調整如下:

1、課前考查知識點。採取方式:競賽、口答等。

2、出示學習目標,老師指出本單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基礎訓練:通過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再進行小組合作答疑,鞏固考點知識。通過老師點撥,自己解決疑問,並用考點知識完成相關練習題目。

4、學法指導和激發信心。

5、提高訓練:針對會考,做一些難度稍大的練習,加深對考點的理解。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1

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

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2

老師教學功底厚實,教學內容上注重細節,教學語言生動形象。這些確是老師令人佩服的地方。歷史教師要提高教學的基本功,其實重要的教學基本功就是認真、細緻、充分深入的備課,就是在備課的過程中對有效資訊進行恰當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有效資訊。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歷史教學應該教什麼和怎樣教,到底什麼是有效教學。

如何與學生一起探究有效資訊。

有效資訊的作用和意義最終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與認識上。因此,在資訊的運用上最好的方式,是師生共同對資訊進行尋找、觀察、感受、理解,將有效資訊的.教與學緊密地結合起來。教師把學習的資料交給學生,與學生一起來從中查詢資訊,感受資訊,領悟資訊,有助於學生觀察能力、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也使教學的有效性大為提高。教師的引領作用要得到充分發揮,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夠高度集中,他們在課上始終表現出興趣盎然的狀態,他們的思維運作活動與教師的講述能夠達到同步進行,預期的教學效果就是可以達成的。事實說明,課堂上的學生參與、學生活動,無論是顯形的還是隱形的,關鍵在於他們的思維是否被調動,是否被激發,是否處於積極的狀態,是否能與老師的活動相互促動。只要學生能夠感受到、接受到、理解到教師傳遞的資訊,資訊就是有效的,教學也是有效的。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篇13

經過這一學期的課堂教學,我的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轉變,在沒有登上講臺之前,我一向在思考作為歷史老師我能教給孩子們什麼,而這學期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想讓學生學好你所教授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教學這塊沃土上,語文、數學、英語幾乎佔領了學生大部分時間,這又使得我深感疑惑。於是我十分注重一邊嘗試,一邊反思,我漸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且懂得怎樣去愛,才能收穫學生的課堂好感度。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他們產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穩定的學習情感,這些對於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1、歷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種手段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歷史情境,多媒體課件能夠以其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具體形象的展現出各種事物的現象、情景、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對南宋的商業進行講解時,我設定了一個穿越場景:如果能夠穿越,你選取去南宋臨安城還是唐都長安,理由是什麼。這樣設定問題的話學生就能夠完全參與到課堂之中了。

2、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平時教師就應多花費心思做好培優轉差工作,對待學困生就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具體狀況,多幫忙他們,鼓勵他們理清歷史線索。

3、對於歷史人物的分析評價要多采用歷史比較分析法。對於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是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與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時間、規模、次數等,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是為什麼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總之,八年級歷史教學仍有許多需要反思與總結的地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愛上歷史,會學歷史,體會到歷史課堂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