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歷史>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熱門】

歷史 閱讀(1.52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熱門】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

1、對於本節課的設計,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合理地處理好學生、教師與教材三者之間的關係,希望將課堂主動權真正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提高自學的能力;讓自己與學生共同學習、探究;讓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多彩,希望多媒體成為我和學生溝通的橋樑、合作的依託。

2、好的教學設計在於把課程資源挖掘到最充分的地步。大量圖片、史料等資料的使用,可以豐富拓展相關的教學內容,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學習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內容。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工作計劃,工作總結-尤其是根據學生特點將網路資源引入課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的順利開展做好充分準備。

3、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設定了相關的學習問題,環環相扣,並適當的鼓勵學生,使學生在進一步強化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激發了內在的學習動力。

4、由於授課內容知識點較多,教師過於求全,因此在教學中,由於內容豐富,學生有時來不及充分思考,倉促而過。今後在教學中我應不斷總結、改進,花時間研究教學資源的整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2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經常談到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的養成,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或許影響其一生,終身受益。可往往忽視了老師的某些行為習慣。

就如上節課(視導聽的)中,面對學生精彩的展示,我的鼓勵性語言太貧乏了,只是用了幾句“你太棒了”,我自己都感覺太俗,但當時不知什麼原因隨口就這麼幾句,其實,面對較難的題目極個別同學到講臺展示時我應該多變換鼓勵性語言,如:“你真有膽量,不簡單!並且你思維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

可是由於平時上課沒有養成習慣,才會出現這種狀況,所以老師課堂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至關重要的。真可謂:“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習慣就是素質,習慣影響人格”。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3

本週對學生的《同步與探究》進行了批改,批改完畢後發現了許多問題:有些學生沒有完成;有些學生書寫太潦草,還有些學生對做錯的題不知道改正。邊批邊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讓學生保質保量的完成?

我認為評價學生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於是,我把《同步與探究》的完成情況也納入了小組評價之中。在批閱的過程當中,我把書寫認真並完成的學生名單記錄下來(表揚者),同時把未完成作業的和書寫潦草的學生也記錄下來(批評者),上課時予以公佈,並規定每組受表揚者2人(本組人員必須全部完成)可“加星”一顆,每組受批評者2人“減星”一顆,慢慢的我會把“減星”的2人變為1人,當變為0人時,目的便達到了。當我在課堂上公佈時,我發現各組中的“將”對其“兵”說著什麼,這也許對他們又是一種促進吧!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4

在《外交事業的發展》一課教學中,我嘗試著採用了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一節課下來,雖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同時,也使我對這種教學方式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所謂自主學習,雖重在強調自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不是放任學生,讓學生隨心所欲。這就要求教師在準備學案提出預習的問題時,一定要發揮出教師的主導作用,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問題,來引導好學生的思路,對於本課我的問題設計思路如下:

1.首先利用數軸圖示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補充資料,落實基礎知識,並找出本課的外交成就的主要大事,並把每個事件填在數軸的相應位置上。這樣,對本課的內容有一個大體的輪廓,而且時間脈絡清晰。使學生既瞭解本課的主要內容,又對內容按發生的順序進行了一次梳理,同時也學會了怎樣學習歷史。

2.接著上一問題,再進一步地對歷史事件進行歸納。通過抽取歷史事件的共同屬性,學生對本課主要歷史事件做出了三種歸納:①中國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②21世紀初期的外交;③中美建交過程中的幾件事。學生通過看圖示學會了找共性,對歷史事件進行概括歸納的能力。

3.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梳理與歸納,在學生對本節知識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問題再深入一步,共同來探究中國外交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是什麼?從中可得到什麼啟示?使問題順理成章,自然深入,學生既有興趣去學,也不會覺得費神。

綜合上述內容,本課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自主學習的課堂,學生學起來輕鬆、主動、有熱情、效果好。對老師的要求就更高,要在課前設計一份好的學案,尤其是要設計出好的問題來。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5

學法指導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授之於魚,不如教之於漁”的教學古訓,激勵了許多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為此已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供我們借鑑。

但教學的時代性特徵,決定了不能照搬古人,我們只能在繼承和發展上下功夫。

筆者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把學法指導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並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紹。

一、課前備課兼顧學法

備課就是對教學各環節的策劃,也是教學中的起始環節,它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為使學法指導既具針對性,又具實效性,必須在備課中兼顧學法指導,並對此作精心設計,這是搞好學法指導的先決條件。

(一)揭示知識體系

布魯納說:務必教給學生以基本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必須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並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這樣就可以把龐雜、散亂的歷史現象變得簡化、序化、網路化,使之構成一個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是學生巨集觀上把握歷史規律及時代特徵的前提條件。

(二)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歷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從而為提高歷史認識創造前提條件。

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根據典型材料改進教學設計,加強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指導,這是學好歷史的基礎之一。例如,《鴉片戰爭》的備課中,傳統的教學設計是:

1.戰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

2.鴉片的輸入及危害。

3.中國的禁菸運動。

4.第一次鴉片戰爭。

5.中國戰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能使學生掌握歷史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也就是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

如果改為這樣的設計:

中國落後於西方的根源是什麼?體現了什麼樣的哲學原理?(傳授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

2.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傳授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理論。)

3.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群眾為何會支援林則徐的禁菸鬥爭和以後的抗英鬥爭?

(傳授階級矛盾服從於民族矛盾的原理。)

4.是否可以認為沒有禁菸運動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傳授偶然性與必然性辯證關係的觀點。)

5.是否認同“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是必然的”觀點?(傳授現象與本質辯證關係的觀點。)

6.“落後應該捱打”、“落後必然捱打”的觀點中,你贊同哪一種?為什麼?(引導學生理解歷史定論。)通過這樣的“政史結合”,既加強了方法的指導和理論的傳授,又為學生的學習與思考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對教中的非重點內容當然也不能忽視,因為隨著問題分析角度的轉換,重點與非重點也將隨之發生變換,備課中要加強知識點的概括、歸納、綜合等,以理順知識線索,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

(三)注重學法指導的整體性和形式的多樣化歷史教學的內容包羅永珍,因而學法指導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節、不同的內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學法指導必須滲透於每一節課堂教學之中,從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強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學習,這就是所謂的整體性。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也不是隻有一種途徑,這就需要在學法指導中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選輯典型史料以供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提供歷史定論要求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等。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定能使學生的歷史觀得以加強,使歷史學習的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四)以典型材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動力是能否學好歷史的根本問題,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有關材料,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學科在這方面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備課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具體可以從四方面著手:1.利用直觀手段(如實地參觀、影象資料等),以生動傳神的課堂描述、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絡、合適的鄉土材料等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情感教育。2.利用著名歷史人物的優秀業績、高貴品質、治學態度等----進行意志品格教育。3.史論結合,傳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進行方法論教育。4.利用典型材料,培養學生正確而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學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現出崇高的責任感,學習知識、鑽研學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覺性。

二、課堂教學滲透學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諸多環節的中心環節,它是師生之間進行資訊傳遞與反愧情感交流和行為相互作用的主陣地,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需要通

三、課外輔導點撥、強化學法

一方面課外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學生對課堂教學中教授的學法,去實踐或自我探求學法一般也要在課外進行,因此,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中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

(一)提供實踐材料

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複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

(二)教師設疑與學生質疑相統一

教師的設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關鍵部分提煉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適合學生實際水準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爭論,同時向學生示範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是指鼓勵並指導學生多問“為什麼”,並要求做到質疑要注重前提,解決要注重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

(三)細緻地做好解題指導

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論,同樣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訓練和指導。

首先是審題能力的指導。通過指導來提高學生對與習慣表達不一致的已知條件的等效轉換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無效資訊,提煉有效資訊的揚棄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題意的指導。通過指導使學生對問題外露的能分清題型、要求、限制等,對問題內藏的能找準切入角度、分析層次及所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律等。

再次是指導學生養成反思答題過程的習慣。主要是反思答題是否正確、全面,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造性。

當然,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緻的工作,有些步驟或做法在具體的操作中並無課前課後之分,只不過是各有側重而已,學法指導的最終目的還是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學習,使之對知識的掌握更具廣度,對知識的理解更具深度,對知識的應用更具創造性。筆者堅信,學法指導貴在堅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來重視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6

我在設計本課時立足於由近及遠的原則,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出發,視野從身邊擴充套件到全方位來感受改革政策開放給我們帶來的切實變化。

我把本課內容分設為四個篇章,即憶昔篇、改革篇、開放篇及成就篇,分別講述改革開放的原因、內容、影響,並用“春天的故事”貫穿始終,我認為本設計新穎,很好的把本課內容形成一個整體的,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本課的內容。本課的匯入和各環節過渡自然,通過改革開放前後農村、城市變化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國之路。

同時在設計和授課的過程中,又發現了很多的不足,需要在以後得教學工作中注意:

1、某些教學環節的設定有些不夠合理。如果把課堂總結放在成就篇之後,可能本課得整體效果會更好一些。

2、本課中講完農村改革和深化,我又展示了富裕之後農村的例子——“華西村”,華西村的發展是改革開放政策帶動的,是農村富裕的成功典例,有人認為此處與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符。以後需要注意慎用有爭議的例子。

3、由於對學生情況不夠熟悉,有些問題的設定考慮的不夠周全,如小調查一環節,沒有預置學生中沒有農村家庭的情況。備課時備學生一環節不到位。

4、一些專用名詞如“生產關係”,“生產力”等名詞沒有直接表達,導致難點突破不夠明顯。

5、授課過程中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6、課件出自本人精心設計,雖然新穎,但有些細節仍有待推敲。可能是個人理解不同,但個人認為不存在知識性錯誤。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7

今天講了一節公開課,從上週接到這周要講公開課的通知開始,到今天正式開講,心裡一直都提著,今天總算是可以鬆口氣了,趁熱打鐵來消化一下各位聽課老師提供的寶貴意見。

首先我自己覺得,本節課比較趕,導致有些討論也不能很充分的進行。高老師指出,在講《天朝田畝制度》一節時,情景模擬設定的不錯,只是如果課下就安排學生準備的話,效果會更好;還是在評價這個制度的落後性時,高老師指出對私有的否定也是其落後性的體現。

跳過這節課本身,我還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語言細節;黃老師特別之處,課堂應該有詳有略,新老師都有一個通病,總怕自己講不完,或哪個知識點沒有講到,以這節課為例,太平天國的過程就可以略過,本身這些知識點也不需要講解和擴充套件了,還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楊主任指出,如果是上一節優質課,本節課最大的不足在於,沒有起伏,過於平淡,沒有吸引學生的特點,比如語言、個人風格,如果只是講知識,沒有吸引學生的點,學生怎麼能被吸引到課堂呢?李校長也指出,要與大學聯考相銜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迴歸教材。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8

本週八年級進行了一次單元檢測,及格率比上幾次都有所下降,誠然試題本身有一定的難度,但從我而然也有一些問題,如對教材閱讀、理解、分析不夠透徹,課堂講的較多,補充的較多。導致學生課堂練習時間較少。今後平時上課應多指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學會分析、歸納學習要點,熟讀教材目錄,熟記大事年表。在照顧多數學生的同時,分層次要求,特別是哪些學習能力弱,學習習慣差的學生,一定要有耐心,這些學生一有進步,哪怕是一點點進步,都要及時鼓勵。要給學生課堂練習的時間,爭取當堂所學當堂掌握。從學生而然,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特別是分析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不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讓學生自始至終都精神飽滿地、主動地投入學習、參與活動。另外個別學生學習習慣差,學習被動,方法呆板,在本次考試中表現出的問題,說明有不少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很馬虎。

新課即將結束,馬上進入複習階段,今後在複習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夠分析的問題教師決不代勞。複習要有專題,找出各個知識“板塊”各部分的聯絡。歷史基礎知識複習不應只侷限於識記,而要引導學生尋找聯絡點。只有這樣才能理清知識,連點成線。要讓學生學會理清歷史線索,這對學生識記知識有極大的幫助,理清歷史線索更是學生提高能力的`重要基礎。爭取使學生取得一個較滿意的成績。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9

以問題導學、幫學促成效學生自主學習時,基本上是依託《同步與探究》,但是大部分學生僅僅是按照同步上的填空在課本上畫畫,對於知識點缺乏系統性的總結與整合。甚至有些學生不清楚知識點所考查的問題。於是本週我改變了策略,在學生自主學習時,我把知識點整合成問題呈獻給學生,同時要求所有同學必須把這些問題弄明白,並加強“將”對“兵”的監督、幫扶作用,並要求展示時首先由C類學生展示。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向著目標進軍,徘徊在學生間我看到“將”對其“兵”詢問著解答情況,指點著做標記,依然記得王彥偉對孫清華說“鄭成功是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這就是對鄭成功的評價,你在課本上畫下來,在一邊寫上評價二字。”指點的多麼到位,我甚是欣喜。這節課自主學習的時間長了些,以至於預設的任務沒完成。但是以問題導學、幫學讓我深深感到本節課的自主學習很有實效。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0

本節課的最大亮點是歷史和現實結合的思維得到很好的貫徹,從九一八事變和現實的日本做法結合到西安事變情景劇的扮演,將學生從現實拉回到歷史中去。充分利用教學,發揮德育滲透作用。讓教學教育是為現實服務。歷史教育對學生髮展的作用,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中介,即學生能力的提高的前提是原認知能力的提高。因而在本課的課外思考題的佈置上,充分地注重教育的現實性。體現讀史明智的思想,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但是,結束本節課還有一點疑惑,如何很好分配學生的自主獨立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時間,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應把學生自主獨立思考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以此來內化基礎知識,落實情感目標,通過合作探究達到融會貫通,博採眾長,從而深化對本節課內容的深化認識。所以教師應該根據課型和授課內容,靈活把握自主獨立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調控。這一思維應該貫徹到今後的教學中。

佈置課外作業,讓學生收集有關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故事,在班上交流。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1

本學期在教科室和趙校長的統一指導下,在全組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八年級歷史備課組活動於每週一上午按時有序地召開。每次組內活動,各位老師都能認真準備、用心參與,針對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用心性等進行探討,較好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教研工作。現將本學期工作總結如下:

一、群眾備課落到實處,成效初顯:

在每週一上午的備課組活動中,我和劉曉巨集老師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研討分析教材,做到“四統一”即組內統一備課、統一板書、統一進度、統一作業。具體工作如下:

1、研究教材,做到心中有數。

首先是研究知識點本身,教師務必在課前先把與此知識點相關聯的史料、史論進行整理,然後篩選提煉出其中的精髓,在課堂中對學生加以補充。其次是研究知識點之間的聯絡,歷史事件不是孤立的,教師務必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整體感知潛力,因此要明瞭每課在本單元、本階段歷史中的地位,巨集觀掌握、理清線索,從而構建教材的總體框架。

2、鑽研教法,做到得心應手。

合理科學的教法,能夠使教學事半功倍。透過組內老師對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常用教法有情境教學法、講解法、圖示法及表格式教學法等。新課新知識點的匯入多用情境教學,以增加直觀感受;對於重大歷史事件,多用講解法,講清重大事件發生的背景,資料和影響及其地位;對歷史事件之間的比較,則用表格法或圖示法,一目瞭然,適當藉助多媒體教學將複雜的知識簡單化,但是分依靠。

3,研究學生,做到知彼知己。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將本年級的歷史教學目標定位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深層次理解與記憶。多進行延伸拓展,透過每課一個故事的方式和競賽活動,鼓勵學生開口說、動手做,講練結合,提高課堂效率。

4,結合歷年會考試題,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拓展訓練。與其讓學生從九年級再開始接觸會考題,不如從此刻就開始有意識的、體系化的訓練。為此,我們將近兩年的會考題做了專題分類,找出與本年級相關的試題,並將其編入每課的教案中,以學代練,讓學生提前感受會考、適應會考,不斷培養學生思維拓展潛力。

5、注重學法指導。學習歷史不是簡單地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理論聯絡實際的潛力,因此,一種好的學習方法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課要做到看、聽、說、練、記。學會從整體上把握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二、用心組織教師開展聽課活動。

本學期,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公開課,本組老師都用心參與其中,這既是自我展示的機會,又是相互學習的機會。每次聽課後,都在組內活動中進行評課,促進了新課改研討氛圍的構成。另外,年輕教師每週都認真地聽師傅的課,基本做到“聽一課上一課”,虛心請教。

三、做到及時反思與總結。

教學後及時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徑。每位教師在每節課後都有課堂反思,聽課後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做反思,考試後則透過得各班優秀率、合格率、失分率等進行階段性教學的反思,並在集備活動中進行交流,透過大家的群眾探討,及時地調整下階段的教學工作,做到“一步一思,思後即改”。

總之,經過本學期的努力,本年級學生對歷史學科已經在感興趣的基礎上具有了必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今後我們還會更加努力,將工作推到新高度。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2

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作為一名國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主要通過教育學生、教師自己本身進行反思、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閱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文獻等方式進行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的思考物件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曆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實施以前人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然後根據講課的重點,強調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歷史課更是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想打瞌睡。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後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生活海洋裡盡情地暢遊。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愈來愈濃。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3

教學反思畢竟是以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其歸宿的,這種迴圈往復的反思過程帶來教師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讓教師自覺承擔起學習和潛力提高的職責,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權。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物件,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自身潛力的發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透過我這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裡哪裡亮:

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著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上完歷史課後,感覺十分愜意與喜悅,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持續用心狀態,之後,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徐世慧和馬蕊琪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徐世慧和馬蕊琪臉上洋溢著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搞笑,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必須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留意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佈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取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十分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潛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八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臺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說:“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齊,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說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透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用心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日的故事,而是在這天的嘗試中變化、改善。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麼,在每一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4

在歷史教學中,往往採用問題教學法。問題式教學基本模式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評價、歸納總結五個基本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通過活動、體驗、表現來完成教學。

本節課在設計上,遵循一個基本模式,從提出問題到分析、解決問題、反思、歸納評價,每個環節環環相扣,也充分體現了問題的基礎、層進、綜合、開放等特性。特別注重發揮小組成員積極性,通過討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其中還設計了小組及個人的反思評價量表,學生需要對自己以及他人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做反思。比如,在課堂的最後,學生要反思一下自己學到了什麼,自己在小組活動中做了些什麼,自己是怎樣調節自己的學習的,如果自我評價是否定的,那就要考慮以後如何改進,等等。

但是在本次課堂教學中,設問的技術和提問的技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問題式教學的核心價值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認為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既要有學生個體的自主思考探究,又要有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探究。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關注到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但是個體的自主思考就會忽視,或者說是教師不太相信學生,不敢放手,往往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很短,迫不及待的要提示學生。而且,在反思、反饋評價過程中,雖然有設計評價的量表,但是這種單純的數字表格很容易流於形式,反思的真正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八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5

細節能夠營造濃郁的歷史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第一個任務就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願意、喜歡上歷史課。學生如果對歷史不感興趣,其他的也就失去了依託。所以我們就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把握細節,充分運用細節來營造濃郁的歷史氛圍,使學生能主動進入歷史課堂,有對歷史探究的原動力。

如在學習“外交事業的發展”時,我在一開始上課就展示出教材上的一幅照片——《喬的笑》,就是喬冠華在聯大通過恢復我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後開懷大笑的照片。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動作。之後又介紹了照片的一些情況:這幅珍貴照片在新聞攝影展中獲得金獎,紐約某大報對喬冠華這縱情一笑也倍加讚歎,稱他為“大國家的大人物”。喬冠華的笑被西方媒體描述為:“震碎了議會大廈的玻璃!”因為喬冠華的表情是很誇張的,給人的視覺衝擊非常大。所以學生馬上就被吸引了。這時我適時設問:為什麼喬冠華部長會如此開懷大笑?學生很快就能從課本中獲取資訊:1971年10月25日,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件事是新中國在外交上的重大突破,是一件令我們自豪的事。圖片是無聲的,但圖片所帶來的情感的渲染使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就在現場。這會使他們產生與喬冠華有相同的感受:為我們的國家高興、自豪。有了這樣的鋪墊以後,學生自然會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有好感,有求知慾。本來教學內容只是一個過程性的描述,一些結論性的語言,相對來說是枯燥的。用細節來刻畫特定的場景和物件,非常類似於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抓住了這個精彩瞬間,以情感打動學生,帶他們走進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