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觀後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篇)

觀後感 閲讀(1.27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

我想推薦的這本書,是作家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看完這本書,就好像上了一堂精彩紛呈的身心靈脩行課,醍醐灌頂;又好像是練完一次高難度的瑜伽,酣暢淋漓。這本書其實是作者自身經歷的一種影射,她用主人公的故事暗示了自己的蜕變過程,在這過程中領悟與透析人生,看似受高人指點,實際上她完全依靠自己,實現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最終找回那個陌生又熟悉的自我。

書中分享了幾個有趣的實驗,共同説明了一個道理——吸引力法則。一個人充滿快樂、充滿正能量,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共鳴,被吸引過來。同樣,一個人如果總是帶着悲觀、帶着憤世嫉俗的負能量,那麼經常有倒黴的事情發生他身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召喚好的事情呢?首先總結一下我們內心追求的是什麼,或者説這世界上大多數人追求的是什麼?無非就是追求快樂、幸福、健康、美麗、金錢、權力等等,但是這些快樂是建立在外在基礎上的,比如老年人追求身體健康,生病了就不快樂了;男人追求事業有成,一事無成就不快樂了;女人追求幸福的婚姻,離婚就不快樂了。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樂,都追求到了嗎,為什麼真正快樂的人那麼少?書中有句話:我們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我們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和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比如前面説的那些人。

那麼我們到底追求什麼呢?書中用3個詞概括出來:愛、喜悦、和平(擁有愛、喜悦、和平的`“真我”)。這裏的愛不是狹隘的愛情,而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愛。這裏的喜悦不同於快樂,喜悦是從內心油然而生的,由內而外散發出來,不依附於任何事物,不會因為外在事物的缺失而消失。

那怎樣去追求“愛、喜悦、和平”呢,以“真我”為圓心,往外不停的畫同心圓,一層一層往外,分別代表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知等等。

同心圓的第一層代表身體,不同於我們的思想,思想通常都在過去或者未來,但身體和呼吸永遠是在當下的,是最直接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與身體對話,傾聽身體發出的信息。任何能讓你專心一致、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助你與身體建立聯結。比如跑步、快走、游泳、太極、瑜伽等等,不喜歡運動的朋友,可以嘗試最簡單的靜坐冥想,採用腹式呼吸法,來聯結自己的身體和呼吸。

通過與身體聯結開始,慢慢的,你就會感知自己的身體,感知自己的內心,你真正追求的、需要的就會漸漸明朗起來,你吸引的、你召喚的都會慢慢跟着你來了,或者説相同頻率的人事物被你吸引了。

當然了,我們需要更多更長遠的修煉,所以不能僅僅停留在與身體聯結的淺層,不能單單依靠跑步、冥想,應向深層次發展。同心圓往外,下一層就是情緒,情緒就像能量一樣,每天圍繞我們、牽引着我們。這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人一輩子都被自己的情緒所牽引,比如新聞裏經常看到的,類似去麪館吃麪發現漲價了,就把老闆給砍了;在醫院和人發生口角,結果年輕小夫妻一死一傷;新手媽媽因為被老公責罵把孩子扔下5樓,然後自己也跳下去等等。這些人,就是沒有真正成為情緒的主人。

如何管理我們自己的情緒呢,在另一本書中看到過,人的情緒與認知有着很大的關聯,認知層面越高,越容易管理情緒,所以單純地學習掌控情緒不如説努力提高認知,有多種方法,讀書,健身,冥想等等。這本書中介紹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把世界上的事情分成了三類:“上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比如堵車,這是上天的事,你沒有辦法改變,所以堵車着急也沒用,不如聽聽音樂,或者呼吸呼吸。對於“他人的事”,無需改變也盡少去幹涉。已經發生的事實,要全面接受,因為事實最大,沒法改變。但是如果你的情緒真的受影響,真的是“自己的事”帶來的煩惱,那麼臣服於他,接納他,不要抗拒,越抗拒的越來,不要試圖去驅趕心裏的陰影,只要把光帶進來照亮它就好了。

情緒往外是思想、身份等,是對未知的自己的深入探究。

當然,在追求愛、喜悦、和平的“真我”道路上,要做到“身、心、靈”的修行合一不會一帆風順,世界上有太多的誘惑、阻礙、困難、荊棘,不是僅僅靠跑步靠呼吸可以解決的,人的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不可能因為看了一本書,或是參加一次讀書分享會就破除了一個行之有年的模式。如果你覺得需要重新認識自己,重新遇見自己,可以看一看這本書。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遇見更好地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2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在當今這個社會中,各種慾望和繁重的壓力使得大多數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我也不能逃脱這種境遇!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作者講述了檢視自己,自覺踐行身、心、靈脩行,保持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闡述了在錯綜複雜的各種關係底下,其實是一個很單純的關係——和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指出了應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主宰着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身心。同時提供瞭如何解決這些模式的實際有效方法,從而幫助讀者解脱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唯有關照內心、學會和自己的情緒相處,才能走出自我創造的層層枷鎖,尋求真我的解放與實現,求得內心的自在與釋然。每當遇到挫折、困難時,我會和自己説這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我會學着作者“向內看”,我會盡量和我的負面情緒相處,我告訴我的負面情緒“我承認它的存在,我接受它,我放棄對它的需要!”,我告誡自己不能不假思索地去修正、排斥、指責外在的人、事、物。要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內在世界,我會給自己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告訴自己我的內在創造了外在的一切,我要從內在找出原因,找到解脱的路徑。而這種實踐確實好用,之前我覺得無法接受的事,我發現自己現在竟能看開了。

“你剛才説人類追求的東西,像權利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目的還是在追求喜悦與內心的和平,不是嗎?”——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悦、和平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可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悦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冰激凌的孩子不會留戀冰激凌的甜蜜,正是因為我們曾經喜悦滿足,長大後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擺到自己面前,試圖讓自己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悦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着於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其實我覺得錯不在於我們追求外物,而是不要過於追求。太執着於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於那些我們認為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慾望,將自己的情感全然寄託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悦、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我們應該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因為真正的幸福,來源於對生命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説,是不是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著就是獲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過,要有技巧,能夠使自己在恰當的'時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可以在恰當的時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喜悦、和平。

“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會吸引那樣東西的那種振動頻率,然後全宇宙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這是可愛的吸引力法則:從內而外的嚮往和感恩可以創造奇蹟,因為“心想事成的第一個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是命中註定該是你的,或是與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有利於人類社會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潛意識和真我的層面,破除人生的模式,學好自己該學的功課,破解你的命運……”“用觀想的方法去散發‘事已成’之後那種愉悦感受的振動能量”,這一切聽起來有點玄學的味道,其實,正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我覺得這很有趣,但是我相信,因為我有過親身體驗!當年在我找工作時,我對我的專業知識很有信心,因為我大學期間一直刻苦認真地學習,我的夢想是當老師,所以我為這個夢想做了各種準備:考取必要的證書,練習板書,模擬講課,精心、認真製作專屬我的個人簡歷,積極參加招聘老師的各場招聘會……這些是我做的客觀的事情。同時,我還做了一件事——就是祈禱,我向我見到的所有事物祈禱,我向月亮祈禱!我向星星祈禱!我向花、草、樹木祈禱!我向小鳥祈禱!我向我逝去的親人祈禱!結果,我真得成功了!當時,我就感歎於這種力量的神奇,直到多年後我讀到了《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在書中我的“祈禱”再一次得到印證!當然,我不是宣揚單純的祈禱有多麼神奇,就像書中所寫,必須在實際地認真付出,為目標奮鬥的同時,祈禱才能起到神奇的作用,達到“心想事成”的功效!

這篇讀後感,我只是摘取了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三句話談了一些我自己的淺顯感受。《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我應該時不時地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裏。我覺得這本書會成為我的工具書,因為書裏講的東西我現在只是領略了一丁點皮毛而已,而生活還會繼續下去,在生活中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我會隨時翻開這本書,在書中去尋求應對的方法,解決的途徑,關鍵是我應該抱有的人生態度。我要學着去擁抱世界,接納外界的不完美,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3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網上,勵志的書看過不少,靈脩的書卻從沒涉及過,總覺得所謂靈脩總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作者張德芬的説,從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己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脩行者的蜕變,讓我對所謂“靈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關注這個人,進而關注起她的作品來。而關於張德芬的作品,首推的應當就是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據説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説,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脩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教會咱們如何愉悦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完美。她以小説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個性。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慾的膨脹,於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佔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於漸漸累到失去自己,以至於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正因失去了真實的自己,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因此,佔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因此,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麼常常不愉悦?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正因咱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習並領悟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咱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咱們每日所想的基礎,但是咱們從來不去檢測咱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咱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咱們會根據咱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咱們的是愉悦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正因咱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它自然的發生,是咱們自己的選取,是咱們自己選取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説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正因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一樣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當情緒不好時,請默唸:“我看見我尋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咱們人受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抗拒事實。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勞無功,無濟於事的。因此,我不會繼續在上方撒鹽。我會發奮讓傷口好好癒合,使自己的情緒和心靈恢復健康。”愉悦不愉悦決定權在自己,事情的最後結果也是自己的選取,和別人無關。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屬於咱們的東西,當然會痛苦,當然會失落。要正視自己的想法,真正的愉悦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好找錯了方向。想要愉悦,首先要平靜的理解生活中的不愉悦,正視咱們的不幸,學習並領悟“臣服”於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實,甘心地去理解,慢慢找到1條能夠使自己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

當然,愉悦不等於膚淺,恰恰相反,真正的愉悦,來源於對性命深刻的認識和明白。從這個好處上説,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著,就是獲得人生愉悦的必由之路。只但是,要有技巧,能夠使自己在恰當的時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能夠在恰當的時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開心愉悦

《遇見未知的自己》咱們就應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情緒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裏,咱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咱們都迷茫過,咱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裏,但是總能夠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着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持續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才會走向完美。

這本書裏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4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讓人讀了20遍的書,道出了小我與真我的相處之道。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在人生歷程中,有多少事情是你感覺到煩惱的呢?這些自己遇到的事情,其實是內心的自我反映出來的。被外在主宰的我們,是時候放下來,去尋找內心的喜悦。這本被讀者反覆讀了20遍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作家張德芬以故事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小我”與“真我”的同心圓關係,幫助我們更好地找尋自我,擺脱一直存在的慣性循環陷阱。

1。被胜肽牽着鼻子走的“小我”

“我們失去了與真我的聯結,但人類還是得要有‘自我感’,於是我們向外發展,認同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謂的‘小我’於焉產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以尋求滿足。”

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灌輸很多觀念,在為自己打上標籤的同時,“小我”就已經成了自己的固有東西,伴隨着我們成長。當固有變成難以改變的習慣時,我們會重複多遍做着某件事。

這個時候,在我們的身體層面或者大腦層面會產生某種情緒,讓我們的下丘腦生成一種叫“胜肽”的化學物質。胜肽們會融進我們的每個細胞中,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存在就如自己的日常刷牙、洗臉的習慣一般。

一旦停止下來,去改變固有的習慣,自我就會變得難以忍受,不去做不行。作者所説的“小我”類似於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人格,它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快樂原則,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慾望而形成的第一層人格。

曾經有段時間,自己流連消沉抱怨的行為裏。一遇人就抱怨這裏不好,那裏不行,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信心。一心想着自己的不成功,是因為外在條件不好,因為自然環境不行,因為上天不公。不斷埋怨自己的失敗,感覺自己就是憤世嫉俗的人。

在那段時間裏,自己所謂的快樂就是追劇,玩樂。先前以為是“自我”的這一原始人格在作祟,現在更明白,原來也是自己的身體裏產生了“胜肽”的作用。

在它們的強強聯手下,我對“小我”的認同感越來越遠,讓真正的`自己活在了另外一個世界裏。

2。“愛,喜悦,和平”——讓人不得不説的“真我”狀態

“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在我們為自己打上一些標籤時,有了一切卻忘了原來,而只有在看清真實的自己之後,才能收穫喜悦並非快樂。張德芬老師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她有一位朋友十多歲的時候就去了三亞發展,從批發鞋子開始做起,因為自身的勤奮和頭腦靈活,賺了一些錢。

之後,看到有一塊土地在標售,有機會可以做開發商,就買下這塊土地再轉手出去,賺了比之前更多的錢。接着,他又看到有一塊比這大的土地在標售,又買下了轉手出去,賺了比這很多的錢……在這樣的循環中,他成了非常富有的人,卻感覺沒有以前十多歲的快樂。

張德芬老師説:“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外向追逐導向的社會。”

外在條件變得越重要,人們所感受到的快樂就越少,而那種由心而生的喜悦更是難能可貴的。書中講到的“真我”,是由“愛,喜悦,和平”這樣的三種狀態所形成的一種人格。弗洛伊德所講到的“超我”與這個“真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在“真我”出現的同時,我們會感到自在而美好,而“超我”也是在追求事物時,所達到的美好新境界。

當我們放下“小我”,向自身尋求內心的一份安靜時,也正是“真我”逐步出現的時刻。

3。融合——接納與吸引力法則

在節目《奇葩説》上,曾有個辯題:“有一杯可以消除悲傷的水,要不要喝?”

蔡康永老師是這樣説的,“人生就是不斷得到,不斷失去的過程。得到了成長,失去了童年,得到了成熟,失去了青春。我們用悲傷去應對失去,如果只剩下快樂,那用什麼去應對失去呢?”

高曉鬆老師也道出了這樣一個規律,“悲傷是人類進化出的高級防禦機制”。

可見,在人生中,悲傷,疼痛等壞情緒不該是我們選擇去忘記的。

“最終我們要做的,還是要去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陰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

我們用快樂抑制悲傷的同時,要做的是去感受悲傷,去接納壞情緒帶給我們的人生感悟。這也和作者所説的臣服一樣,接受它們才能更好地讓自己進步,更好地找到“真我”。當自己接納情緒,選擇再次出發時,“吸引力法則”就會幫助你更好地揮發自身能量。這種能量吸引一切自己真心所求事物,它們發出的振動頻率是一樣的,這個時候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實現心中所想。

“我們內在創造了外在的一切,如何看清楚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自己幸福快樂的關鍵,也是自由解脱的唯一路徑。”

正如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所講述的一般,當我們真正地放下外在標籤,去追問自我,並且不斷地去認識內心的自己時,那個未知的自己會突然在某個時刻出現。

他會告訴你,“我一直在家等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5

故事的開頭是從“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的人”開始的。主人公畢業自名校,擁有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心中卻不時的自問: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為什麼我不快樂?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個下雨的冬夜,她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與智者數度交談的過程中,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我。

猛然看到這個開頭就被吸引住,似乎感覺主人公的心理狀態竟和過去的我也有幾分相似,於是饒有趣味的讀了下去。“我為什麼常常不快樂?”、“人生就像一場戲”、“這個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及你所招引的人事物”、“當靈性與科學相遇”……看到這些小標題,不禁有些感慨德芬老師的通靈,她僅用短短的幾個詞語,就把壓抑在我們心底的無法述説無以名狀的不安、恐懼、焦慮等形象的表達出來了。如果問人的一生在追求什麼?大多數的人會回答,每個人都在追求財富、權利、健康、愛和快樂。其實所有的這一切用五個字就可以代替——愛、喜悦、和平。原來我們追求的東西追根到底就是這麼簡單而又純粹的,然而當它被披上塵世庸俗的外衣時,我們竟是那樣的倉促不安,不知所措,我們失落了最真實最本源的自己,丟失了自己最初純潔的心靈,於是我們變得貪婪,變得自私。同時,我們也就離愛、喜悦、平和越來越遠。

生活裏,我們何嘗不是每場戲裏面的演員?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盡力做一個好職工、好朋友、好丈夫、好女婿、好父母,甚至好人!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有時會遮蓋了我們的真我,這就是每個人內在的真我。正如“沒有吃過冰淇凌的人不會對冰淇淋產生渴望,愛、喜悦、平和正是我們曾經擁有的,所以我們才如此熱切地追尋它們。”德芬老師又一語道破了我們很多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感,為了生存,我們確實不得不給自己帶上面具,而那些面具是否真的是我們自己願意戴的到最後連我們自己都已模糊,最後我們就將再也無法摘下面具,因為摘下面具後是怎樣的一個自己,連我們自己都害怕面對。

這本書裏告訴我們是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我們的大腦每秒鐘要處理四千億位的信息,但是我們只能意識到其中的兩千位的信息。所以我們會選擇性地去看東西,並且以此來體驗這個世界的人事物。至於如何選擇,就要看這個人從小被灌輸的各種約定俗成的觀念、信念、標準、價值觀等等的影響,完全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人每天環顧四周,看見的是他想看見的東西,其他的東西大腦就會自動排除掉。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成見就是這樣形成的。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動,而觀察者又會影響被觀察者,所以我們創造了我們自己的世界。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論斷,不禁會有些許害怕,一瞬間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但轉念一想,德芬老師説的確實是事實,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這不就是我們自己創造自己的世界的最好證明。

通過仔細閲讀後,發現文章裏還給了我們一個很有意思的公式:性格傾向+外在環境+各種教育+生活事件=人生模式。人生如同一個同心圓:最外層是角色扮演/身份認同,接着分別是思想、情緒、身體,最內層的`為真我:愛、喜悦、平和。這個同心圓也表示了最最真實的我們自己是被很多外在的東西層層包圍的,我們必須層層剝開外衣才能看到感受到最真實的自己。

其實,這本書我最喜歡的地方就在於不僅告訴了我們為何會感到不快樂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如何去克服自己的一些負面情緒,如何去認清自己,從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首先,我們要與自己的身體聯結,這是高深的説法。在我看來,比較通俗的説法就是運動,在運動中釋放自己的壓力、不安等情緒。其次,健康的飲食也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不僅如此,德芬老師還教給我們一些簡單的方法,如呼吸、冥想、健走、瑜伽……最後,還要學會與自己內心的對話與交流。當自己遭遇糟糕的事情時,要對自己説:“我看見我在尋求……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受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看見它,不抗拒不躲避,允許接納它,然後放下對它的需要,這樣負面情緒就會自己離開。有些情緒我們必須接受它才能化解它,對於這一點我真的深有體會。此後,再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我就會告訴自己:事情已經發生,無論如何抱怨,後悔都不會有任何的改變,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再接受的基礎上再去化解。

看完整本書最大的感覺就是德芬老師還是在説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樂觀的看待所有的問題。“樂觀”這個詞被無數人掛在嘴邊,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呢?也許是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吧。看過德芬老師的書後,我想答案很明朗,就是從自我暗示開始,告訴自己要看開,要開心。“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恬淡的我們,都從現在開始每天對自己説一句激勵自己讓自己開心的話。這也應該是讓我們得到幸福快樂最簡單的方法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6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作者是張德芬,作為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的身心靈作家,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看過她的作品。所謂“身心靈”,我的理解是對身體、心理和靈魂的關注,所以這是一本向內剖析自己、探索自己的書。

對於喜歡與自己對話的我來説,讀這本書的感覺是遇到了知音,更是遇到了老師,我認認真真讀了兩遍。這本書初看像小説,圍繞主人公“若菱”工作、生活中的一系列故事來展開,有一個世外高人般的老人指導她、安慰她,最終幫她衝破了內心的障礙,展翅高飛。整個故事有起有伏、有淚有笑。但正像作者所説,如果你只是把它當成一般小説來看,那可能會錯失一些可以幫助你改變人生的機會。

它真的不是小説,它只是藉由小説的外衣深入淺出地教給你瞭解自己的方法,如此以來那些晦澀難懂的純理論就不會讀得太艱難。第一遍讀完,我對書中的理論有了大概的概念,卻不甚明瞭,所以更認真地讀了第二遍,竟然發現有些地方沒有絲毫印象,才知道複習反芻的必要。第二遍讀完後對整本書的脈絡結構和箇中深意有了比較清楚的瞭解,所以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是非常有道理的。連嶽曾説他有一本書放在牀頭,每次想起翻幾頁,每次都有收穫。這本書也是,就放在我的牀頭櫃上,睡前隨便翻幾頁,亂糟糟的心都會安靜下來。

老人每次和若菱見面時會討論一個問題,得出結論後會給她佈置下一個問題的作業讓她思考,下一次見面時再結合她的思考結果和生活經歷進行討論。如此層層推進,抽絲剝繭般一層一層深入到問題的核心,助她分析、瞭解未知的自己,完成自我的`蜕變和昇華。

若菱和老人第一次見面時老人提出的問題是“我是誰?”,若菱試着回答,老人不斷否定:我們不是自己的身體、不是自己的角色、不是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情緒,也不是自己的工作,因為這一切都是會改變的。“我”到底是什麼?你會在讀書的過程中慢慢參透答案。

若菱和老人一共見了十一次面,有十一次深入靈魂深處的交談和啟發,他們討論了“我們追求的是什麼?”、“究竟是什麼東西阻礙了我們看見真正的自己”、能量世界、人的潛意識等話題。還通過觀察別人的生活和剖析自己的體驗總結出瞭如何破解身體、情緒、思想障礙的方法。

若菱是幸運的,她遇到了老人,在老人的指導和幫助下,她走上了正確的自我救贖之路,雖曾痛徹心扉,幾欲心靈決堤,但最終鳳凰涅盤、浴火重生。

讀完這本書,我學到最多也是對我幫助最大的其一是“臣服”。每天我們都會遇到一些不如心願的事情,以前的我會不甘心、不服氣,心裏想的都是“怎麼能這樣?”、“如果我當時怎樣怎樣就好了”,在這種情緒下,內心更多的是憤怒、是遺憾、是失落,卻不能真正地改變什麼。而現在我更多想的是“既然已經這樣了,就這樣吧,我看看怎樣能把後面的事情做好,不再犯那個錯誤”。這個世界上,事實最大,所以明智的選擇是:臣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做好當下的事情上面,而不是深陷在後悔、自責、抗拒的漩渦中無法自拔。因為“凡是抗拒的,都會持續”。抗拒不但於事無補,還會讓人長久處在負面的情緒中。正確處理情緒的方式是感知它、接受它,讓它自然地來、悄悄地走。

其二就是“檢視思想”。本性來看,我們總是愛從自我的感受出發,因此對一些事情會形成片面的思想。但如果這時我們能多問自己一句:這個事情真是這樣嗎?對方真的像我想的那樣嗎?也許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心中那些憤憤不平的情緒就會煙消雲散,而不是陷入自己思想的死衚衕裏走不出來。當你放過別人的同時你也就放過了自己。舉個親子相處中的例子:疫情期間孩子在家上網課時,有的老師會拖堂,把20分鐘的課間休息佔用到只剩5分鐘。在這被佔用的15分鐘裏,孩子根本無法做到好好聽課,一邊在凳子上如坐鍼氈扭來扭去,一邊嘴裏吱吱扭扭地抱怨“老師怎麼還講啊,都沒休息的時間了……”看他這樣表現,我的第一反應是氣憤和憂慮: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愛學習啊,怎麼那麼貪玩呢,這能成為一個好學生嗎?將來能考上好學校嗎?但再去看看他愁眉苦臉的樣子和眼中流露的對“下課休息”的嚮往之情,我突然意識到,他才是一個十歲的孩子,他還不懂學習的意義,還不懂競爭的殘酷,他是那麼渴望去跑一跑,玩一玩,所以他的反應多麼正常啊,我有什麼可生氣和擔心的呢!想到這兒,內心的無名火都消退了,再看他那張充滿無奈和抱怨的苦臉,都忍不住覺得可愛又同情了。

書中精彩的方法指導還有很多,相信每個人讀完都會發現讓自己醍醐灌頂的地方。但正如作者所説,只是瞭解理論還不夠,你需要在生活中來實踐這些理論,否則,生活總會安排種種煩心瑣事來不斷地磨礪你,直到你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就能自如應用書中的理論和方法。

我們生命中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一件件禮物,有些禮物的包裝本就精美,而有些禮物的包裝外表醜陋,打開的過程也充滿血淚,但請你相信,它的核心會是一朵美麗的花,足以燦爛你後面所有的人生。既然這樣,我們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你瞭解自己嗎?你渴望遇見未知的自己嗎?不妨來讀讀這本書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7

每一天都會認真閲讀《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心靈脩行書,在那段特殊的日子裏,原本痛苦浮躁的心,靜下來了,靜靜的反思,靜靜的梳理,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的引導下,找到了那個丟掉的“自我”。

這本書是台灣張德芬寫的,她曾是知名女主播,美國加州大學MBA,20xx年開始,辭去高薪工作,專心研修各種不一樣心靈成長課程和心理治療方法,體悟了許多靈性及個人成長方面的心得,20xx年出版了這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説《遇見未知的自己》。

在這光怪陸離,物慾橫流的當下,我們最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真實的自我,這也是我們痛苦的根源,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體內的那個“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會隨着死亡而消失,它能夠目睹、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不會隨着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而改變。而“真我”是被團團包圍起來的,被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主角、身分等層層包圍起來了,“真我”的本質是愛、喜悦、和平。“任何能丟棄自我不實的身份認同,並且不被自我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真我的'本質。”

我深信吸引力法則,人的話語和意念是有能量的,如果一個人充滿了歡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產生共鳴,並且會被他吸引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倒黴的事總是發生在他的身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與我們自我有關,僅有改變了自我,改變了自我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生,隨之而改變。

一本修心養性的小説《遇見未知的自己》,其實是一本類似幫忙心靈成長的心理輔導書,可是是以小説的形式循序漸進地展開引導課程,既通俗易懂也不覺得那麼乏味,深入看進去後發現十分貼近現實生活,很多話語都耐人尋味。

看書時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位領導,比較關心我的工作與生活,聊天時曾送我兩個字“妥協”。當時雖然我工作很認真負責,但多少有些鑽牛角尖,糾結於一些不能如自我意的事情上。領導讓我學會妥協,或者能夠讓對方妥協,或者自我妥協。之後這些話對我的人生影響很大,對於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平淡了很多,既然做不了主那就乖乖服從吧,不必困在那裏自我為難自我。生活漸漸變得簡便了許多,當然這經歷了一個學習思考的過程。

個人認為《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淨化心靈的書,從書中摘抄了一些語錄,能夠日後慢慢感悟並自勉。

這世界的事僅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他的事。

管好自我的事,別理他人的事。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應對它有時候有點醜惡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看到裏面深藏的禮物。

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這些東西,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説的『陰影』,被我們否定的、壓抑的、抗拒的內在特質。這些我們壓抑下去的陰影,還有我們從小到大不被父母、環境認同的各種情緒,這些都是沒有釋放的能量,儲存在我們的細胞記憶裏。它們不時會浮上台面,造成我們的困擾,可是我們並不想去看它們。於是,我們怎樣做?於是我們就發展出很多策略來逃避這些蠢蠢欲動的不安、浮躁、突如其來的暴怒、莫名的憂傷,還有腦海裏面喋喋不休的『你不夠好、你是錯的、你不如別人、你不夠完美』的緊箍咒。

我們人類所追求的東西,也可是五個字就能夠表達出來:愛,喜悦,和平喜悦與歡樂是不一樣的:

歡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容易消失;

喜悦—由內而外的感覺,一旦擁有,外界是奪不走的。

我們所做的,就是去和現實抗爭、對現實不滿、想要改變他人,改變環境,但卻都是徒勞無功,反而適得其反。我們不明白一切的問題都是出在自我身上,只要改變了自我,改變自我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先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並且,正因為你把能量充分關注於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忙你脱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

書中智慧老人的那封信,我百讀不厭。書的最終一章,有一封老人寫給女主人公的信,資料如下:

“親愛的孩子:

該是你展翅高飛的時候了。我看到你的茁長成長,心中有無比的喜悦。記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因為分享就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又該我雲遊四方的時候了,臨走前我送你一句話,記住——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僅有你自我。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我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我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能夠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些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憤怒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能夠是一個災難。也能夠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心細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藴含着豐盛完美,並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祝福你,孩子!”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8

文中採取的角度是一位老人和歷盡坎坷的女性之間發生的對話與故事。老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是誰?

關於我是誰的問題不能用我的名字,我的職業等等來回答。甚至連思想也不能,因為思想不會影響到我的內心,書中是這麼説的,雖然我對這點還存在一絲絲的困惑。

這本書中有一個又一個的圈,出自老人手中,最中心的圓寫着真我 愛、喜悦、和平。再是身體,然後情緒,後是思想,最外圍的是角色扮演、身份認同。

真我和平和喜悦愛離得近,但還不是真我。作者對此的解釋就是孔子等的傳統由來。這三個詞有兩個都是形容詞,形容詞會引來對比。而愛這個名詞,有即是無?

關於有,關於無,書中的説法全然刷新了我的觀點,書中説我們關注的都是有的問題,卻很少去關注“無”。但是我們的本色、本性都是非常虛無縹緲的,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虛空,但現實世界為我們所追求的卻更多是損益觀來決定要不要,而不是觀察,是一定要握在手裏。換句話來説,追求代表着慾望。也許最好的狀態應該是觀察吧。這麼一來我覺得便説不通了。還是我的理解哪裏偏頗了?要和不要的中間點不就是“觀察”嗎?但作者現在也在健身,這不是一種追求嗎?

再仔細一看,原來是我漏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純粹的觀察者,而是一個能夠包容“有”和“無”的觀察者,這是一種太極式的平衡。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經過質變,回到無級,這才是我們的原始身份。挺有道理的,與兩種東西相比,一種東西是更能歸零還是更不能呢?支持不能的話,是因為正負抵消吧。統計學老師説,在統計學中,1不等於1,2不等於2。那麼這裏的1也許也不一定是離0最近的正整數呢。

關於方法,作者建議我們大多數人在每天都為有意義的事繁忙時,也穿插一個“無意義”的機制(即做一件無意義的事),來啟動人們回到“空”的能力,以達到“走出觀念”的目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為觀念所困,成為情緒和思想的奴隸。

那麼什麼是真我,真我從潛意識中來,我們只有擴大潛意識才能觸碰到真我。可以通過身體聯結等途徑。中立的潛意識是夢,是慾望與上癮,對待它們,我們該怎麼做呢?

書中説到,當“我們和真我的距離愈來愈遠的時候,會失去自我感,因此我們必須抓取一些東西來汲取我們的自我感,小我於焉產生。它不停地向外抓取,只為了加強它自己的真實性,好繼續苟延殘喘地存活下來。”我們為什麼會有和這個世界分離的感覺,這個第一感覺來自於誕生。作者的觀點是我們要喝奶的時候,因為父母只在規定的時間才給我們喝,於是不會給予到我們。但我認為的是我們的原空間很小,但我們出來了,空間會很大,嬰兒也是慢慢地才能看清這個世界,不然,我想我們的嬰兒時期會是很恐慌的。是空間的大小決定了我們的認知。如果在媽媽肚子裏,還有另一個小baby和我在一起,我想我也不會覺得和這個世界是分離的,除非這個小baby特別折騰很大地影響到了我。

那麼,別人的行為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認知。當baby越來越多,為了不總是感覺到被影響,我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但這只是在小空間裏,長大後我們會發現我們的一米之內不會總有小baby,我們的防禦機制也不是不能主動提升。那麼,我們的認知是可以不被別人的行為影響的。

如果一開始我們的空間就很小,那麼長大後我們為什麼需要這麼大的房子?越大的房子越空曠,便越覺得與這個世界分離。雖然人不是一座孤島,但獨處還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這也是我們離原始狀態較近的時候。如果這個世界不存在誰管誰,如果每個人都懂得不該把自己與世界分離開來,那麼根本就不會有反抗,有戰爭,也不會出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那現在的我們也許不會進化得如此徹底走向進步,而是快樂的原始人。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的東西也會少一些,但不會一葉障目。

書中還有一個神奇的`觀點——能量。我們的思想,音樂都是能量。有一個實驗是將水凍結起來,發現聽過音樂的水狀態會更好。能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傳遞着,悲傷,喜悦等能量會被他人所感知,和你相同能量的人會被你所吸引。

人際關係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書中説到投射,你認為的錯誤不是對方的原因,我們不能看到完全的信息,是你自己選擇看到了什麼,而這種希望看到什麼的選擇是帶有固定式,它來自一種化學物質——胜肽。胜肽產生的原因之一是沒有讓創傷很好地流動。情緒是具有流動性的,特別是小孩子的,來得快去得也快,我們不要去阻止或否定,而是要去理解。

而面對不順心的事,我們要多想想這件事是不是隻是對自己不利而已,例如一位資深員工被辭退,賠償是一年的工資,但如果這位員工的身份是剛好渴望當全職媽媽的人,那這件事就不會對她不利。

A(事件)→B(信念、想法)→C(結果)。敏感的人容易很喜歡看別人臉色,把別人臉色不好的原因歸因於自己。但其實,臉色是最難被真實地看懂的。所以不要給自己找麻煩,多花些時間在正能量的事情上。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9

文學作品是對外部現實世界的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張德芬的這部現代都市版的靈脩小説《遇見未知的自己》,堪稱現代都市人的心靈雞湯。作者試圖通過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藉助“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向我們展現了現代都市人的複雜與痛苦,並通過邂逅年老智者的引導,逐步自覺踐行身心靈脩,最終從日益異化的現實困境中走出,尋到最初的自我,實現自我心靈的拯救,求得內心的歸宿。

小説開頭以故事的形式,交代了作者寫作的緣由,間接隱喻了現代人陷入迷惑與痛苦的原因,在思想意識層面上犯了最簡單的錯誤,而且一直沒有被發現重視和改正,在現實中不斷重複着這樣簡單錯誤的邏輯,被外在的物質慾望緊緊鎖住,生活越來越糟糕,內心越來越沉重,越發感覺不到現代社會物質極大化帶來的樂趣,卻陷入生活的索然無味和莫名的累,需要進行一次心靈的旅途,尋求一條回家的路,不再被外物所迷惑,在錯誤的方向上尋求人生的出路,迷失在塵途中。

主人翁,李若凌,正是陷入上述可怕的邏輯中而不自知,生活中遭遇各種不如意,最終引發與老公的爭吵而離家出走,邂逅了一位充滿智慧的慈祥長者,在老人的交往與引導下,深入探討:我是誰?我不是誰?我們到底要什麼?等充滿蘇格拉底式的哲學懸思,並通過長者的引導,分析出現代人不快樂的原因:戴着面具生活,迷失了最真的自己,將自己纏裹在層層內心城堡裏;通過老人的理論結合現實社會生活,分析得出:世界的本質是能量爭奪戰,人們根據吸引力法則來招引人和事物,最終在自我選擇中創造了自己的世界;並在老人的推薦下,與老人的幾個靈脩成功的學生進行深入交流,領悟出潛意識人生模式及其表達。

通過回溯童年的記憶,發現我們身體的'障礙,我們被外界影響的小我所控制或支配,諸如金錢、名利、地位和權勢等,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心,它們被潛意識控制,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去想去做去爭,做到得到之後又不能真正快樂,即便快樂也是發自外界的短暫的快樂,一旦外界的源頭消失,自己就會十分痛苦,而身體裏面的真我卻不會隨着外界的改變而改變,甚至在我們離開塵世後,這個真我也不會消逝,它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愛,喜悦與和平。

人類是一種複雜的生物,我們擁有着無與倫比的思想,而就是這種思想使得我們變得難以捉摸,甚至連我們自己也無法看清,最終導致有些人窮其一生都無法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找不到自己的方法,找不準自己的定位。這就使我們需要不斷地與潛意識打交道,與它相處,接納它,多留意身體的感知,把潛意識擴大,而且要學會臣服,接納不完美,接納那些已經發生的中立事實,不要抱怨,不要嫌棄自己。通過情緒控制,擺脱生活中負能量的控制;通過重新建立與身體的連結,卸下人生沉重的光環,擺脱負面情緒的支配,送上最美的祝福,就會在低谷裏遇到陽光。

主人翁通過對現實的觀察,對老人理論的檢視,並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職場好友的欺騙與老公的背叛),將情緒治療和臣服體驗,進一步檢視自己的思想,進行深入的轉念作業,克服思想的癮頭和困擾,經過自我認同的解離、身份認同的體驗,最終戰勝胜肽,破解心想事成的密碼,並在結尾指出在沒有實現真我前要懷揣感恩的心,去擁抱世界,接納不完美。

通過描述主人翁不斷與長者的交流與探討,揭露出現代都市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那種喧囂動盪充滿欺騙與背叛的生活方式構成的巨大反差,它不在生活經歷的廣度,而在內在體驗思考探索的深度。現代都市人在社會中不斷異化,不斷為生存財富理想而奔波、忙碌。每個人都在忙碌,每個人都在追求,但卻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歸宿感,身心疲憊,最終可能被社會家庭拋棄,成為異己的存在物,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且不斷地迷失自我,即使在自己最親近的親人中間也找不到同情和關愛,最終淪為都市繁華背後的心靈流浪漢,難以找到自我內在的心靈歸宿。

最後破解這種可悲、可怕的現代都市人境遇的鑰匙,那就是通過身體的連結、臣服的情緒控制檢視自己的思想,通過身份認同察覺自我,實現真我,追求愛、喜悦與和平。套用書中的一句話結束此文:“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裏,但總可以確定要去的地方。無論人生處丁-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還是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丁平淡的躊躇關頭,唯有依靠自己的檢視,自覺踐行身心靈脩,保持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才能走出自我創造的層層枷鎖,尋求真我的解放與實現,求得內心的自在與釋然。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0

這本書雖然是在我急需的時刻買的,但買來之後,未敢急着去讀,怕這一頓温馨柔情的盛宴被饕餮得杯盤狼藉;或者僅是草草吃完,勉強充飢。我不是想用來充飢的,而是想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受益一生。想使自己這“無心”之人,讀完後,能夠為自己找回一顆鮮活的“心”。

發現這本書是作者20xx年秋完成的,20xx年1月出版。所幸在我迫切需要成長,需要破繭而出的20xx年,有朋友推薦給我,感覺自己真的很幸運!

封面:一個女人坐在高高的樓頂上,任風吹拂着她飛揚的長髮,抬頭仰望着天空。給人一種很舒心。。很舒展。。很舒暢。。的感覺。。

目錄:提示語即給人一種心靈的啟迪:

“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息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們的東西席捲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

“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在生理學上來説,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比方説,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慘痛苦。那麼,你就是每天都在重複地為那張神經網絡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

“你知道嗎?天底下只有三種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

“我們不知道一切的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了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自序:

“發現我們大多數的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

“我多麼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能夠活出他們想要的人生,找回真正的自己呀!”

第1章我是誰?

好象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我是誰?”,更糟的是,甚至很少有人去想“我是誰”。

想了想。。假如老人問自己“我是誰?”。以目前的狀態,我或許會答:“我不知道”或者“我誰也不是”吧。

(當然,假如象女主人公那樣,在那個與老公吵架後飛車半路遇險的雨夜,面對一位陌生的面目慈祥的白袍老人時,答案也許會和女主人公一樣吧。)

第2章我不是誰?

我們不是我們的身體

不是我們的思想和情緒

不是我們的靈魂

“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息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第3章我們到底要什麼?我陪着女主人公——若菱一起思考那個雨夜小屋中白袍老人留下的問題:

“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幸福的生活(我的答案)

“什麼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東西?”——————愛

第4章我為什麼常常不快樂——————失落了真實的自己

“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象這個論壇裏的一些人)

“我們人類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出來—愛,喜悦,和平”

喜悦與快樂是不同的:

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容易消失;

喜悦—由內而外的感覺,一旦擁有,外界是奪不走的。

第5章角色面具

老人的一些提示:

“我們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意識,那個意識在你小時候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學、讀書、結婚、做事。所以,有一個東西,在我們裏面是一直沒有變的,儘管我們的身體、感情、感受、知識和經驗都一直在改變,但是我們仍然保有一個基本的內在真我的感覺。

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隨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第6章未知的自己

真我就是——————愛、喜悦、和平。

我目前還是在機械地閲讀,但感覺裏面的許多許多話都是對着自己説的,説的都是自己。隨手記取一些對自己影響較深的文字,暫還未上升到感性和理性認識的高度。

“愛、喜悦、和平是我們曾經擁有的,所以我們才如此執著地追尋它們。。

你看看所有的小baby,就知道了。”

“孩子的哭鬧是屬於生命能量自然的一種流動,完全無損於他們的本質。哭完、鬧完,他們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內在和平的喜悦境界。是大人自己沒有辦法承受,反而去打壓他們,才造成問題的呀!”

第7章能量爭奪戰

“像音符的波動一樣,是振動的頻率,也就是能量。”

“我們與所有存在的生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能量振動的交流、互動。”

“好的能量和負面能量一樣,都有很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1

讀完這本書讓我驚訝的有兩點:

第一,我以為女主角若菱這些煩惱所引發的終極人生問題,只能在佛教啊、道教啊這些“傳統文化”當中才能獲得答案,普通人想研究明白好像很難。根本沒有想到會有這麼一本書,用現代語言、用寫小説的形式來闡明這些道理,通俗易懂又發人深省。

第二,我習慣看完一本書或者一部影片去豆瓣上看看別的讀者怎麼説,往往能有意外收穫,看看自己是否遺漏了什麼精彩內容。讓我很意外的是,豆瓣上靠前的評論都慘不忍睹,説看這本書浪費時間浪費感情的大有人在。我頭一次覺得,自己很勇敢,因為他們都和我的觀點相反,而我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觀點,勇敢的為我的觀點做辯護,我認為他們很多人都沒有領悟到書中內容的精髓——你按看小説的思維來看這本書就不對了。

浩瀚認為,好書至少要包含兩種:

第一,那種穿越時間和空間的不朽經典,放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直通人性,給人智慧的結晶。

第二,她不夠暢銷,她不夠經典,但是卻能夠在某一機緣巧合的時刻,引發人思考和啟發,讓人開始做出改變。

我認為《遇見未知的自己》就是第二種好書,她給了當下的我一種啟發,讓我有更多信心去開始接觸自己的內心世界,就是關於靈脩和冥想。

前段時間,在喜馬拉雅上,於曉非老師有一個系列節目,是講金剛經的,關於佛教文化,我認為他至少把我對佛教的一大謎團解開了——他説,你可以不信佛,但是這不妨礙你來了解學習這樣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

就是這樣!靈脩和冥想,或者禪修,並沒有那麼神祕!這是我們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去接觸瞭解的東西,人到了一定的時刻就應該去學習這方面。我覺得這是《遇見未知的自己》帶給我書本之外的最大收穫。

不信?做個實驗,你有多久沒有意識到自己總是在糾結一些別人的看法呢?有多久沒有進行過反思?

想當初推薦這本書給我的人(我當然要感謝她),我也沒看到她自己變得有多好,人格方面也是有不小的缺陷,我有點懷疑她是否認真看過這本書,如果看過,為什麼沒有按照這本書裏面的內容去認真的修煉一下自己呢?

當我把這本書看完最後一頁,我終於對這個小問題,有了答案。

這個世界上只有三種事,第一是老天的事,第二是他的'事,第三是我的事。

別人怎麼樣,那是已經發生了的事實,是老天的事,我們怎麼能改變呢?事實上,那已經是人家各種修煉之後的結果啦,我們不能看到別人有某個缺點,而否定人家曾經有過的努力,我們不能強求別人是個完人對吧。

別人怎麼樣的事實,這與我們自己的努力修行並沒有什麼關係呀,換句話説,那是她的事咯,我要照顧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幹嗎要強求別人呢?

哦對了,這也與這本書無關哪,我們幹嗎看到一個有個缺點的人,就認為她所推薦的書也有缺點呢?太奇怪了吧,還是管好我們自己的事吧!

我的人生,説來慚愧,沒有什麼成功,説來也悲哀,甚至連真正的失敗也沒有。別不承認,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狀態,不管你是不是在上班,有沒有社會保障,內心的空虛不可能用外在物質去填充起來的。

我在書中看到了女主角若菱的遭遇,我覺得在內心深處,她就是我的化身,她所遇到的煩惱,跟我的煩惱和我朋友的煩惱是有相同的根源的。

簡單來説就是社會普遍病:職場的欺騙、金錢的墮落,疾病的憂愁,婚姻的背叛,朋友的冷漠等等。

若菱被現實打擊的慘烈,我們每個人都感同身受,甚至我們真實生活裏的事,比這本書裏面的若菱有過之無不及啊!

我們都太想改變現狀了,太想讓這個社會按我們的想法去運轉了,嗯,這就有問題了!

你怎麼知道你的想法是對的呢?

嗯,我認為我努力工作業績最好,所以那個升職崗位就應該是我的,她搶了我的崗位,我就特別難過;我認為我愛我的老公(或者老婆),所以他(她)就一定要按照我的方式去做,否則他(她)就辜負了我的愛,他(她)要是出軌我就不活了。

看起來好像很對,只能説願景是對的,但是,操作起來裏面有太多問題了。

這些看似“正常”的想法,其實出發點都不是為了別人,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小我,也可以理解為私心。結果碰刺了,還抱怨家人不理解自己。

只不過外在沒有按照我們私心的想法去發展,我們就感覺痛苦,就自我懲罰,其實痛苦都是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懲罰自己,未免太武斷了一點。

我們應該儘量減少由外界因素帶來的快樂,而增加發自內心的由衷的喜悦。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2

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席捲一空,而真正的自己,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如果你在追尋人生的答案,或是你在嘗試解決人生的一個難題,或者你就是處在一個停滯的階段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也許就在一本心靈淨化與成長的書中,你會有心領神會的一刻,因而答案自動浮現。這本書就是華語世界第一本心靈小説,由台灣著名靈脩大師張德芬女士所著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內容,就是描述女主角若菱怎樣在迷失自我的路上重新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它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的淨化你的心靈。在自序中,作者以一則故事開始:“有個男子一天下班的時候,經過一條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僅有的路燈下找東西。她非常慌張,着急地在找,讓這個男子不禁停下腳步,想助她一臂之力。‘請問你在找什麼?’男子問。‘我的車鑰匙,沒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慮地説。‘你大概在哪個位置,怎麼掉的?’女子指向另一個暗處,説:‘在那兒掏錢包出來的時候掉的。’男子詫異道:‘那你怎麼不在那裏找?’女子理直氣壯地回答:‘那裏沒有燈呀,怎麼找得到?’”這是一個看起來很可笑的故事,但它卻很好的讓我們來思索:其實我們在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樂時,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錯了方向。因為我們尋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的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求解答和快樂,結果卻都是徒勞無功,原因就是:我們找錯了地方!

這本書非常通俗易懂,文字簡單,語言簡練,以一位都市女白領若菱為主角,描述了她向一位老者學習並重獲新生的歷程。若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家庭關係不和,工作不是非常順利,各種因素讓她心情異常壓抑,覺得自己命苦而又無力改變,好像全世界都在與她作對,無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她的情況真的跟現實中很多人很想像,或者説她就是我們的寫照。你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為學習上、工作上的一點挫折而憤懣於胸,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惡言相擊獲不擇手段而火冒三丈,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為事情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發展而懷疑自己或歸過於別人?書中告訴我們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當你對什麼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着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麼的讓人難以接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我最喜歡的一段話:“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藴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是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只有你才能救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着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

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哪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在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對於剛剛走出校園,踏入職場的我來説,這本書所教會我的東西是那麼的可貴。説實話,在學校裏一直出類拔萃的我,在強手如林的職場中,有點迷茫有點手足無措了。首先,自己在學校裏所學的知識基本上都派不上用場,什麼都要重新學起。一股巨大的壓力席捲而來,我有時都不知道到底該往什麼方向使勁,我的特長到底在什麼地方呢?我變得有點急躁,內心的負能量逐漸積攢起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些對生命、對生活的認識,以及做人的態度與原則,讓我學會了更寬容、更包容,讓我學會了時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情緒,讓我在心靈成長的路上又有了新的進步,讓我開始真正的關心自己,並且學會如何真正的關心自己。讓自己的'心慢慢平和,沉澱下來,去慢慢體會喜悦、和平。真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做好你自己最重要。最後,我想感謝這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我掉進了脆弱的泥潭,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懷才不遇,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3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網上,勵志的書看過不少,靈脩的書卻從沒涉及過,總覺得所謂靈脩總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作者張德芬的説,從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脩行者的蜕變,讓我對所謂“靈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關注這個人,進而關注起她的作品來。而關於張德芬的作品,首推的應當就是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據説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説,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脩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教會咱們如何愉悦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完美。她以小説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個性。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慾的膨脹,於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佔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於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於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正因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佔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麼常常不愉悦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正因咱們失落了真實的自我,沒有學習並領悟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咱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我,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咱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咱們從來不去檢測咱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咱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咱們會根據咱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咱們的是愉悦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正因咱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它自然的發生,是咱們自我的選取,是咱們自我選取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説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正因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一樣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當情緒不好時,請默唸:“我看見我尋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咱們人受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抗拒事實。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我的抗拒,並且看到自我的抗拒是徒勞無功,無濟於事的。所以,我不會繼續在上方撒鹽。我會發奮讓傷口好好癒合,使自我的情緒和心靈恢復健康。”愉悦不愉悦決定權在自我,事情的最終結果也是自我的選取,和別人無關。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屬於咱們的東西,當然會痛苦,當然會失落。要正視自我的想法,真正的.愉悦是自我給予自我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好找錯了方向。想要愉悦,首先要平靜的理解生活中的不愉悦,正視咱們的不幸,學習並領悟“臣服”於自我不完美的人生事實,甘心地去理解,慢慢找到1條能夠使自我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

當然,愉悦不等於膚淺,恰恰相反,真正的愉悦,來源於對性命深刻的認識和明白。從這個好處上説,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著,就是獲得人生愉悦的必由之路。只可是,要有技巧,能夠使自我在恰當的時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能夠在恰當的時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開心愉悦

《遇見未知的自己》咱們就應給自我一個機會,讓自我和自我的內情緒感交流一下,看看自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我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裏,咱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咱們都迷茫過,咱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我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僅有你自我”。沒有人能明白自我最終會走到哪裏,可是總能夠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着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持續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才會走向完美。

這本書裏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4

經一個李姓朋友的介紹,我用了一下午及半個晚上讀了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她告訴我想要學會感性的認知周邊,這本書或許能幫我找到答案。於是我採納了她的建議,試着在書裏找尋答案。這本書教我們如何將自己與內在的真我連結,同時闡明瞭一個道理:“我們是在用言語來表達言語不能表達的東西,亦老子説的『道可道,非常道』,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原本按作者的要求,每天只看幾章節,然後靜靜回想或者與朋友來探討彼此對於潛意識中的真我的理解。可惜鄙人時間有限,只能匆匆一覽。其中的真諦恐怕是不得要領。在這裏我就把我的讀後感與大家一起分享。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那就是愛!喜悦!和平!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悦,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各種角色,然而在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願演出的?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我們每個人都要因地因時地戴上一些面具,難道這就是我們看不見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因為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後,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這大概就是書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類聚的道理!

書中提到的另外一個觀點:“愛,罪惡假汝之名!”“為親人擔心,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乍讀不能理解,然則細想後覺得道理很簡單,只是我們不想承認而已。”書中舉例説明了有些事出發點一切因為“愛”,實則就是擔心自己受牽連。對沒看過這書的人,或許還沒明白我在説什麼!好,舉個例子吧!書中提到對有小孩的家庭來説,小孩的調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必須按他們的意願去做事,一旦違反甚至就施以“酷刑”,口口聲聲的説為了他們好,實際就是擔心小孩貪玩造成的後果會給大人自己帶來麻煩。小孩受傷了,大人要抽時間去照顧,耽誤自己的事情。小孩惹禍了,大人還得去善後。就是説大人們怕這些事情給自己帶來麻煩,故要求小孩時都是説“我是為你好!”説到這點,為小孩還是為自己?各人去想吧!

我們產生了很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思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當你對某一類的人或是他們的行為,待別有意見、特別看不順眼的時候,就是一種自我的投射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策略,所以又一個觀點產生了:“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於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來看看一個邏輯推理的公式吧:A(事件)→B(信念、想法)→C(結果),A永遠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A,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會有不同的C出現。所以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着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而已。

我也是粗枝大葉般爵嚼了這本書,不過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多,以前我總是説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於已發生的事情不會學着接受,更別得談身心合一!在昨晚看完這本書時意猶未盡,本想趁夜寫寫感悟。無奈“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還得起早上班。不過今天上午也算好,忙裏偷閒的完成了自己的這篇讀後感。藉此機會,感謝推薦這本書給我的好朋友,感謝這些年一直在我身邊支持我的人。也請原諒我以前的理性給大家造成了傷害。我的理性讓你們覺得像“刺蝟”,越是親近的人越被我傷害的深。在此説聲對不起!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

“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華語世界首席心靈作家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寫道。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真我”這個概念,它就像一個五環同心圓最裏面的那個圓,散發出愛、喜悦與和平的特質,是幸福的真諦。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張德芬的代表作,被譽為“身心靈”自我修行的必讀經典。她以講小説的方式給我們講了一個寓意深長的故事。小説的女主角叫若菱,她和丈夫志明都是留美歸來的高學歷人才,若菱在一家外企工作,志明則是大學教授,兩人從戀愛到結婚都很順利,已經結婚十幾年,在外人看來,他們兩個人非常般配。但是因為若菱一直沒能懷孕,志明的家人對她有些不滿,兩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多,感情越來越淡,交流也越來越少,經常因為小事吵架。在一個寒冷的雨夜,若菱和志明又因為某個問題大吵了一架,若菱一個人開着車漫無目的地上了山。沒想到的是,車子跑到半山腰竟然熄火了,偏偏自己又忘了帶手機。頓時若菱整個人都有些崩潰,突然,她看見不遠處有一間亮着燈光的小屋。若菱敲開了小屋的門,裏面住着一位慈祥的老人,她原本只想跟老人借個電話,沒想到老人問了她一個問題“你是誰”,這個問題引發了若菱的思考,然後她跟老人真誠地交流起來。若菱試圖從很多方面來解釋自己是誰,包括家庭出身、父母情況、工作、職位、人生經歷等等,但都被老人否定了。老人告訴若菱,人類痛苦的根源就是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而一味地追求和攀附外界的認可,距離真正的自己越來越遠。若菱帶着疑問離開了小屋,回到家後也沒繼續跟志明冷戰,她開始思考什麼才是世人都想要的東西,連續好幾天都心不在焉,讓志明覺得有點意外。

為了得到答案,若菱又來到老人的小屋,老人告訴她世人真正想要的東西是:愛、喜悦、和平。若菱又繼續追問,那要如何才能得到這些東西?老人告訴她,首先要找回丟掉了的那個真實的自己。在老人口中,真實的自己,散發着光,它能讓你看到清晰的未來,並且讓你擁有幸福的人生。在真實的自己之外,就是身體、情緒、思想和身份認同,當你對這些因素認同感越強的時候,你反而會丟掉真實的自己。若菱每次從老人的小屋出來,都覺得豁然開朗,她認真領悟老人的話,也試着把這些道理運用在工作和生活中,走上了尋找“真我”的道路。在尋找“真我”的途中,若菱與原本隔閡很深的婆婆和小姑改善了關係;在自己的工作上找到了更多的自信,取得了更優秀的業績;在遭遇同事背叛和上司打壓後,她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她還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情,也遇到了與她志同道合的人;最重要的是,當她發現志明有外遇的時候,她也進一步看清了自己對這段婚姻的真實態度,最後終於不再為自己失敗的婚姻而煩惱。最後,若菱也成為了一個優秀的"身心靈"修行者,她幫助身邊的人成長,傳播老人的教導,然後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所有向她求助的人——外門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只有尋找到失落的真我,才能重新獲得愛、喜悦、和平這三樣最寶貴的東西。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對待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需要臣服,而不是成為情緒的奴隸。天下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需要管好自己的'事,不去幹涉別人的事,順應老天的事。在我們成長的經歷中,各種被否定和壓抑的負面情緒會內化進入到我們身體的潛意識深處。每次負面情緒出現都是一次與潛意識的溝通機會,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無濟於事的,要全心接納負面情緒的感受,對已經發生了的事情臣服。如何找到痛苦的根源?我們可以檢視思想的正確性,把注意力放到當下,感受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為了避免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找到自己真實的想法。我們要先觀察自己的想法,並且檢查它是否正確,有耐心地、安靜地去觀察它。這樣,你才會發現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為了讓自己擁有幸福而又自由的人生,我們應該關注的是自己的內在,而不是受外在因素的影響,做出錯誤的判斷。“真我”決定了我們的選擇。想要心想事成,就必須與“真我”實現溝通,遵守“真我”定律,善用吸引力定律,付出努力定律,懂得感恩定律。一切問題歸根結底都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想要改變人生,就要從改變心態做起。正視自己舊日的傷痕,接納已經無法改變的現實,通過靜坐冥想、定靜覺知、覺察等方法,長期堅持,破除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的隔離,找到真實的自己,人生的幸福也會接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