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觀後感>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觀後感 閲讀(2.7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

20xx年6月初讀這本書如沐春風,給那時的自己帶來許多的新奇,明白為什麼生氣、為什麼控制不住情緒等。當時只覺得這本書很好,感到給自己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能量。

時過六年再次閲讀,很平淡,沒有特別的感覺。但今早跑步的時候我卻用書中所講解的方法來審視自己,連我自己也很奇怪,為什麼突然有這種意識冒出。我總是不喜歡、討厭我給予的意見沒有被採納也就是有點強勢,會感覺生氣、暴躁。為何會如此呢?因為內在的小我需要別人的肯定而汲取能量,讓他長大。一次兩次沒有意識到,小我就會不斷長,壓迫自我。因此一旦遇到類似的事情時,腦袋根本沒有自主思考,而是直接被小我控制了,立馬爆發情緒。雖然如今的我還不能控制情緒,但意識到了這一點,在爆發前我會鬥爭一下了。

臣服,放下對於我很難。事情已經發生,但潛意識會不斷告訴你當初如果怎樣就好了,這種陷於過去思想會影響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當初教師招聘時我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迎難而上。最後以第一名的成績去了最遠的學校,而這一次帶給我的遺憾一直困擾了我接近兩年的時間,每當經過那個地方我都會告訴自己要是當初……其實若當初我意識到“臣服”,事情已經發生、不管如何不能改變,不管多麼悲傷都不會讓你重新來過,而不快樂的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説的“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的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兒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包裝外殼,你會享受到它的內在藴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人真得有兩個自己,一個是真我,一個是小我。以前在遇到難以抉擇的事情時,腦袋中總有兩種聲音,一個讓你向東,一個讓你向西。小我是深受外在觀念,環境的影響。並且特別瞭解你,他會在第一個時間給你最想要的東西。比如你進入一間房間如果比較自卑,那麼他會立馬提醒你他們在嘲笑你等。他就是靠這樣一次次的戰勝真我,擠壓真我的生存昆明關鍵,從而控制自己。俗話説“眼見為真”其實眼見也不一定為真,因為你內在的小我會把你想看見的展示給你觀看。“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部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很不由己”。

如何聽從真我從傾聽自己的呼吸開始,因為呼吸始終是在當下的。現在我也還不懂如何去破解小我以及其他的那些枷鎖,但意識到一個開端,破殼將會慢慢到來。其路漫漫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2

很久以前,聽過這樣一句話,"潮濕的土地容易長出悲傷的種子" .然而太多的時候我們傾向於將精力集中於"滋生的悲傷的種子"將我環繞,將我吞噬的體驗,卻忽略了自己"縱容"、"迷戀"甚至"親手培養"的"潮濕的土地",愈是潮濕,越是陰雨連綿縈繞不去。所以被這種悲傷、失望等的負面情緒套牢、包裹,正面體驗被丟之一旁,甚至遭到拒絕。跌至谷底、周遭盡是潮濕的時候,為何不讓陽光照進來?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對於人生的種種迷惑,作者給出的破解之道是:身體——聯結,情緒——臣服,思想——檢視,身份認同——覺察,這些外在的東西將真我——愛、喜悦、和平層層包裹,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渴望展現真我特質,尋求愛、喜悦、和平。這是一場探尋深層的自己、真實的自我和創建快樂力量的旅程。如果説書中的哪部分對我個人來説印象最深、最能讓我從中得到更多思考,我想非"情緒"莫屬。

初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可能還是會憤憤不平:那麼難以接受的事實,怎麼能輕易接受?怎麼不可掙扎一下、痛苦一番?經過各種鬥爭,仍舊無法改變,那就接受吧。對於不想接受的,怎麼不會產生痛苦、悲傷、憤怒等等一系列的情緒?但是,走到接受既定事實、產生情緒這一環節上,我卻陷入了困頓的局面:負面情緒一直縈繞,乃至爆發,怎麼去療愈?書中給出的祕訣是"臣服",是帶着"愛的覺知之光"去消融這些"黑暗的能量".

也像很多人一樣,聽到"臣服"就不自主地牴觸,因為從小到大,遭遇挫折時,老師、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會旁敲側擊的告訴你:要去挑戰、抗爭,"臣服"是懦弱的表現,不認輸是你堅強的標誌。然而,在這條"不屈"的路上,又有多少人不堪重壓而陷入無限循環的自我折磨的怪圈? 又有多少人不可自拔的沉浸在助長悲傷的"潮濕的環境中"?不管這是不是胜肽的作用,從某一方面説,這的確是我們忘乎所以的一直和負面情緒為伴,甚至封閉自己於各種擾人的情緒之中。

那麼為什麼會有情緒煩憂着你,因為已經發生的事讓人覺得悲傷、失望,因為總是害怕即將發生的事會讓人覺得悲傷、失望,更是因為對於已經發生的即使無力挽回,仍舊苦苦掙扎,不肯放過自己,亦不肯向前看。

也許事情沒有想象的那麼糟,也許事情很糟,可是現實帶給我們每個個體的無力感普遍存在,那何不學會臣服、接納,活在當下?不如就讓陽光照進來,因為過去和未來惶惶不可終日總不比專注於當下來的更好吧。正如書中所説"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這個大前提是,接納並跳出困住你的情緒,關注現在的自己、現在的事以及所帶來的各種感受。

至於怎樣才能做到"臣服",怎樣才能跳出負面情緒的漩渦,自己去主動迎接陽光,我想每個人的方法都不盡然。運動中感受身體的變化,閲讀中流連於文字組合所帶來美的感受,電影音樂中享受視覺、聽覺盛宴,完成每件工作的成就感……於專注當下中積蓄能量、等待轉機,從而蜕變為一個有耐心、有勇氣、全新的自己。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大時代,在這樣一個紛繁耀眼的大社會,每個人多少都會遭遇一些波折與困難,就像書中主人公會遭遇感情、工作以及種種不如意。也許各種壓力與情緒會讓我們筋疲力盡,也許我們會因為各種艱難困惑而變得沮喪,也許人生中的很多不如意讓我們被負面情緒所環繞,但是情緒的產生無法阻止,至少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不被情緒左右,努力做到接納與"臣服",從而獲得專注當下的力量。跳出怪圈,不如就讓陽光照進來,曬曬心底那片有點"潮濕的土地",然後告訴自己:我已經做好一切樂觀和美的準備。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3

張德芬的《遇》看完了,説心裏話,很榮幸遇到這本書。這是一本讓我安靜的書,它也讓我意識到內心的平靜是如此可貴。

我相信,不同心境看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想法。這也是一本好書應該多讀幾遍的一個原因,因為你也會因此發現一種生活的”唯心論“”自我論“,一種自我”重心“的認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我想,這種自我”重心“的認知其實很重要。我們活着自我永遠是不變的圓心。那麼所有的一切,如愛,如情等等都應該是在這個前提下才去構建的吧。就如”愛與孤獨“中所説:關於愛關於你,有了,我自然更精彩,沒你我也不能去死,如果不能精彩,但起碼也得開心。這樣看來保持特有的”孤獨“還是很必要的呀!”

“臣服?難道你的意思是認了?逃避?那麼…我有些糊塗了…”

“紅樓夢中的貫穿始終的”有命無運“。以及張對”命“和”運“的解釋似乎有些説不出的類似。”

“心靈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難道如你所説,是不是我想什麼就能能成什麼了?”

“似乎張德芬的這個”唯我論“有些方面類似胡適老頭提倡的”易卜生主義“—————對社會及周圍”醜陋“的承認,且完全的”個人主義“,她更甚,————”這醜陋既是你自我,內在的我“】

——————這些,是我第一遍(粗略)讀此書時,寫下的。

當時,也跟朋友聊到這本書,提及書中的”人生馬車理論“。張德芬把人生比作一輛馬車,馬車的構造和質量,代表命;所走的路途,代表運;命有不同,有些人天生命好,馬車大而穩,即使路途坎坷,也應付得來。既所謂的”命好不怕運來磨“。但有些人則只能兩個小輪子顛簸一生。朋友不屑地説:張德芬(《遇》)太認命了,相對於《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我更認同後者,我們應該主動地從內在改變自己,在去影響外在的一切。而非認命。

然而,當我回過頭來再次帶着問題,好好的認真仔細的讀上一遍後。

才發現,原來我們都沒讀懂張德芬,都太狹隘太片面肢解般的去誤解了張德芬所説的意思了。其實,張德芬闡述的東西要比我們想象的深很多。

就拿”我“”心“”命“或者後面她提到的”臣服“什麼的來説吧,要説張德芬”認命“嗎?我可以説,她”認命“的!要問張”唯心“嗎?我也可以告訴你,她”唯心“的!但,關鍵她書裏認的命,不是我們”潛意識“或者説狹隘的認為的那個命。她所認的命,是經”察覺“經”認知“的,那些客觀的存在,那些既成的已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也可以説是歷史,因為已經發生且過去了),是經過”真我“判別的。

同樣,她唯的”心“,也是經過”真我“鑑定的,或者説這”心“就是”真我“。

所以,這些她表述的,認的,唯的。其實都是有前提的,也就是書一開始提到的那個”未知的自己“那個”真實的自我“。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4

最近讀了張德芬撰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以一位都市白領女性若菱為主角,藉助她的故事,引領讀者去思考、去發現從我們每天都可能遇到的種種事件中,如何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在世界,進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而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作者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和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研究主宰我們的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操控我們的身心,如何採用實際、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脱出來。

每個人都在尋求愛、喜悦、和平,這是人的本質,即真我,但是因為每個人的角色扮演和身份認同,認同自己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以尋求滿足,於是失去了與真我的聯結,不停地向外求取,以獲得能量。那麼,如何找尋真我?首先要努力把潛意識層面的部分儘量帶到意識層面,因為潛意識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為,以及對人、事、物的反應,還有我們的人際關係和做決定的過程,我們在意識層面對自己的認知、喜好,只是佔了我們自己全貌的1%,而潛意識是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對我們的自我有完全的影響,而它的99%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我們一般人對自己的身體只有5%的瞭解和控制,身體的95%是在潛意識狀態下用類似自動導航系統的程序模式在操控的,所以,找回與身體的聯結,就可以找回更多的自己。找回與身體的聯結的辦法就是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傾聽身體的信息,具體方法如:跑步、快走、游泳、太極拳、氣功、瑜伽等等,其中最佳的方式是靜坐冥想。除了找回與身體的聯結,還要學會接納、認同並放下各種負面情緒,這就叫做臣服,是破解情緒障礙最重要的方法。定靜的功夫是針對我們紛亂思想和負面情緒最有效的工具,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覺知,提升我們對事物以及自我的覺察能力。

這本書教會了讀者如何破解身體的滯礙,化解情緒的癮頭,檢視思想的謬誤,放掉無謂的身份認同,通過聯結、臣服、定靜、觀照、覺察等功夫,找到與真我相通之路。只要我們願意承認、接納自己的陰暗面,能夠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然後接納它們,學會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平共處,可以提高我們的快樂指數,提高我們每天的生活質量。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5

眼因多流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温厚。

一路走過,草長鶯飛,風花雪月,回過頭來,心平氣和地細細品味,有趣的回憶已沉澱成一種幸福,成長的足跡依舊在蔓延。我期待着,卻也免不了一絲惶恐。未知的自己是否會如浮萍般飄忽?道路,還有很長……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難道這只是一個人的世界?其實不然。外境的存在會給予我們很多禮物,或包裝精美、或包裝拙劣,欣欣然去接受,用心去玩味禮物之所值。外在的一切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投射。當外境有任何觸動你內心琴絃的各種事情時,坦然面對這種種來臨,沉思着,去往內看。外在的不可抗拒的東西,與其與之搏鬥,不如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內在層面的調和整理,會讓我們得到更多,應付那些可以改變的部分。勇往直前未嘗不是一種奮鬥精神,但當難以遏制的波濤,洶湧而來之時,我們不得不做暫時的退縮。臣服,代表我們接納了當下。事情不是到最後,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原本的掙扎是那麼無力。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天底下只有三種事:老天的事、他的事、我的事。春天,我們埋怨春雨的纏綿;秋天,我們埋怨秋風的蕭索;夏天,我們埋怨天氣的炎熱;冬天,我們埋怨天氣的寒冷。老天的事讓我們煩惱四季,帶來消沉。人,是如此憐憫。我們早已將自己打磨成一個生活的生存者了,習慣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怨聲歎氣。人生的戲場給我們戴了太多的角色面具,以致捲走了屬於我們的真正的東西,與“真我”漸行漸遠,迷失、流浪、受苦。我們已看不清楚自己是誰,只是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或許,收穫的成功會帶來稍許的快樂,而快樂是由外在的東西取決的,一旦這快樂的基礎被抽空,一切皆是一場夢,稍縱即逝。我們一直遊蕩在這三種事當中,卻不自覺地被老天的事和他的事給牽絆,愁了自己青絲髮。殊不知關注我的事,會讓自己更具魅力,成為生活的智者。過多地計較得失與輕重,不如在晚霞映照的黃昏時刻,悠閒地散步於大自然的懷抱中,舒緩自己疲憊的心靈,找到“真我”的那份靜好。

愛、喜悦、和平,人類心靈本真的追求。愛,讓我們找到生存的支撐點,“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我們需要愛的擁抱、愛的鼓舞。愛,滋潤着生活本來面目的單調,癒合裂開的傷口。喜悦,情感由內向外的綻放,一旦擁有,便不可剝奪。讓喜悦永駐心中,感受生活的另一種味道。和平,以一顆平和之心去看待是是非非,當外界風起雲湧之時,我亦可以靜坐養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做一個心靈除塵的勤勞者,做一個生活的情趣者,“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未知的自己,等着你的相擁。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6

幾年前,初涉職場,經驗不足的我很是焦慮,正當迷茫的時候,有朋友推薦看《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她説張德芬的見解很能寬慰人,我卻武斷地牴觸這類心靈雞湯的書,認為它的作用像一塊軟布,拭過傷口,卻不能治癒根本。

如今有了婚姻,工作尚可,卻也有困惑不已的時候。偶然到書店逛逛,我看到最新印刷的版本,封面上沙漠黃的背景上,坐着位長髮翲逸的托腮女子,像極了夢中的場景,於是把書買回來讀。

全書以女主角若菱的視角,當她面臨工作、婚姻同時出現問題,尋求高人指點的過程。若菱與志明是大學同學,在周圍人的眼裏是絕對的才子佳人,兩人從美國留學歸來後,就各自奔向工作崗位,志明留校當上教授,而若菱成了外企骨幹。隨着各自工作上的壓力,交流越來越少,互要以冷戰應對,感情出現危機。工作上,若菱兢兢業業,卻要遭受不公正的排擠,她異常的憤怒;回到家,看到志明與不認識的女子摟在一起,她更是沮喪。一切的不順利,加上兒時痛苦的回憶,讓若菱頓覺崩潰,人生不知如何繼續,這時出現了位靈脩的老人,寬慰她,幫助她慢慢找回本我,認同自己。

讀完,我感覺豁然開朗,若菱的故事沒有結局,並不像眾人所願的美好團圓,而是順期自然,認同自我。市面上很多類似題材的書籍,能做到通俗易懂的並不多,作者將理念融合到故事對話裏,對簡單事情的討論引發我們對世界的思考,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點。

我們看見的世界,是我們選擇看見的世界。有個小故事,男子天天打老婆,後來拋下妻子和三個兒子,遠走他鄉。三個兒子長大後,老大認為是罪惡的世界造就父親,而父親的拋棄造就了他痛苦的一生,他到處偷竊搶劫,報復社會;老二認為父母的模式就是自己人生的模式,娶了老婆回來,天天拳打腳踢;老三認為母親很可憐,自己長大了成為男人,要疼愛自己的老婆,對母親更是孝順。

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事件的發現,源自於觀察者的主觀判斷,然而事件本身就是那樣的。所以要追求內心的真我,主要是四層:關心身體的變化,與身體聯結;臣服於發生的事實,不被情緒左右;負面思想是自己加上去的,檢視自己的心態;認同自己的身份,所處工作、社會地位、家庭、財富,接納自己,才能歡迎別人。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7

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説到的:“我們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意識,那個意識在你小時候有記憶以來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學,讀書,結婚,工作。所以,有一個東西,在我們前面是一直沒有變的,儘管我們的身體,感情,感受,知識和經驗一直都在改變,但是我們仍然保有一個基本的內在真我,作為目睹一切的觀察者。

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隨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書中的主人若菱讓我感受到,其實生活中的我們和這段話也是有共鳴的,每個人心裏都應該有一個真我存在,比如,快樂與喜悦的取向不同。如果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一旦擁有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做個真實的自己,快樂喜悦都有真我而發。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8

手裏捧着一本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細細讀着,看着一串串難懂的文字,不得不咬文嚼字地消化其中的內容。既然裏面充滿着無異於火星文的名詞,為什麼還要讀完它呢?不是因為任務,也不是因為它有趣,他像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引我思索自己,每讀完一章節我都得費很大力氣去消化,去反思自己。

書的開篇就引出了哲學的三大問題之一:我是誰?廢話!我是誰誰誰呀!許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自己的名字,卻不知道這只是生存在世界上的代號而已,與編了號的產品沒有差別。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心裏想着什麼、想做些什麼只有自己知道。然而,誰又能客觀準確的評價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就像那些功利的人不會説自己功利,而偉大的人不會説自己很偉大。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連我們自己都在不斷否定自己,試圖把自己變得成功進而獲得更多的喜悦。終究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所以大多數人是不快樂的。何不大大方方地評價自己,就如評價別人一樣公道?不必害怕別人看待自己的世俗眼光,憑着會變好、會變得更好的信念活下去,坦誠面對自己,我們會笑得更開懷,感受到更多的快樂。突然想起一句話:人生就像一名女子,不論她成什麼樣子,我們好歹愛她。誠然學會接受一個怎樣的自己,如撥開雲霧,才會更加清楚懂得自己是“誰”。

書的中間有一幅插圖讓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插圖的內容是一輛馬車,馬車上有馬兒、車伕、乘客。關於插圖,書是這樣介紹的:馬是我們的表意識,車伕是我們的潛意識,乘客就是真我。“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部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就像這匹馬,不知道左臉緊是因為車伕收緊了左邊的韁繩。”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不能被情緒操控着我們,支配我們不做這樣或那樣不想做的事。因為我們存在於世上的許多事經不起我們心情的.什麼大起大落,只有處於一種冷靜沉着的狀態,才能把事情處理得儘量好。我們並不缺少開懷大笑的天分,但在面對各種負面情緒時,我們需要更多的是心如止水,接受並處理好它,並不是用笑來抑制它掩飾它,否則,負面情緒有一天會爆發,後果更加嚴重。心如止水地面對問題,這樣,人生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自己操控。

劉亦菲説:“這本書讓我們驚鴻一瞥那個一直都在的深層的自己,如此陌生又熟悉,讓我們和自己真實的源頭越來越近。”其實這本書是獻給那些悲觀消極的人的。在我情緒處於一個極其煩躁的低谷時,我選中了它當我的導師,讓我在迷失的時候抓住了自己,看清自己真正重要及想要的東西,向着它們前進。我從一位朋友那看過一句話,我把它送給了自己,也送給你們:把一切悲喜交付給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9

張德芬的《遇》看完了,説心裏話,很榮幸遇到這本書。這是一本讓我安靜的書,它也讓我意識到內心的平靜是如此可貴。

我相信,不同心境看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想法。這也是一本好書應該多讀幾遍的一個原因,因為你也會因此發現更多的好的東西。總的來説,我想,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通俗卻又不見得人人都能完全讀懂。篇幅較短卻又似乎包含整個人生。

【“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快讀完了,其實她想説的無非是:一種生活的”唯心論“”自我論“,一種自我”重心“的認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我想,這種自我”重心“的認知其實很重要。我們活着自我永遠是不變的圓心。那麼所有的一切,如愛,如情等等都應該是在這個前提下才去構建的吧。就如”愛與孤獨“中所説:關於愛關於你,有了,我自然更精彩,沒你我也不能去死,如果不能精彩,但起碼也得開心。這樣看來保持特有的”孤獨“還是很必要的呀!”

“臣服?難道你的意思是認了?逃避?那麼…我有些糊塗了…”

“紅樓夢中的貫穿始終的”有命無運“.以及張對”命“和”運“的解釋似乎有些説不出的類似。”

“心靈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難道如你所説,是不是我想什麼就能能成什麼了?”

“似乎張德芬的這個”唯我論“有些方面類似胡適老頭提倡的”易卜生主義“-----對社會及周圍”醜陋“的承認,且完全的”個人主義“,她更甚,----”這醜陋既是你自我,內在的我“】

------這些,是我第一遍(粗略)讀此書時,寫下的。

當時,也跟朋友聊到這本書,提及書中的”人生馬車理論“.張德芬把人生比作一輛馬車,馬車的構造和質量,代表命;所走的路途,代表運;命有不同,有些人天生命好,馬車大而穩,即使路途坎坷,也應付得來。既所謂的”命好不怕運來磨“.但有些人則只能兩個小輪子顛簸一生。朋友不屑地説:張德芬(《遇》)太認命了,相對於《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我更認同後者,我們應該主動地從內在改變自己,在去影響外在的一切。而非認命。

然而,當我回過頭來再次帶着問題,好好的認真仔細的讀上一遍後(好在此書形式比較新穎,是用小説的方式來敍述的,且篇幅不是很大。^_^)。

才發現,原來我們都沒讀懂張德芬,都太狹隘太片面肢解般的去誤解了張德芬所説的意思了。其實,張德芬闡述的東西要比我們想象的深很多。

就拿”我“”心“”命“或者後面她提到的”臣服“什麼的來説吧,要説張德芬”認命“嗎?我可以説,她”認命“的!要問張”唯心“嗎?我也可以告訴你,她”唯心“的!但,關鍵她書裏認的命,不是我們”潛意識“或者説狹隘的認為的那個命。她所認的命,是經”察覺“經”認知“的,那些客觀的存在,那些既成的已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也可以説是歷史,因為已經發生且過去了),是經過”真我“判別的。

同樣,她唯的”心“,也是經過”真我“鑑定的,或者説這”心“就是”真我“.

所以,這些她表述的,認的,唯的。其實都是有前提的,也就是書一開始提到的那個”未知的自己“那個”真實的自我“.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0

昨天收到邁邁寄來的張德芬所著書一本--《遇見未知的自己》,花了將近四個小時的時間,將此書閲讀完畢,在看書的整個過程中心情此起彼伏,首先,因為此書是邁強力推薦的,所以很是期待;看到中間時,就好像停不下似的,因為書中講的很多都對我有所觸動,我希望能藉此解決自己心理上的困境;最後看到結尾部分,心中產生失望、擔憂等負面情緒,因為想要走出心中窘境,不可能簡單的從看一本書就能實現,需要長期的修煉,這個道理雖然看書之前就很清楚,但是難免失落,因為人生真的不簡單,追求幸福真的很不容易,《遇見未知的自己》觀後感。不過,這本書講的確實能夠給我一些啟發,讓我有所思。

人窮其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並不是我們所能實實在在看到、感到的財富、權利、健康等虛名,這些都只是實現了人的"小我",這些外在的東西或許能讓我們感到一時的快樂,而並不能讓我們得到心中真正的"愛,喜悦和平和",只有我們在人生中不斷尋求真我,當得到真我的那一刻,才能真正得到幸福,觀後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觀後感》。

人可以用一系列同心圓來表示,最內層的就是"真我",而後依次是"身體","情緒","思想"和"身份認知"。真我正因為被太多東西包裹,所以才會是我們越來越遠離真我,遠離愛,喜悦,平和。"我們因為與自己生命的源頭沒有了聯接,失去了能量的來源,所以不停的向外求取,以獲得能量,更糟糕的就是和我們的同胞們--其他的人類爭奪能量"。所以尋找幸福並不能無窮盡的向外索取,相反應該層層剝繭,感受真我。

有意識的杜絕自己的悲觀情緒。書中講到"胜肽"這一概念,讓我有所動。它説人如果不斷的重複某件事,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的卻固定的關係,但我們在身體成綿或是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組裝一種化學物質,就是胜肽,它隨着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被所有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就有了特定的胃口,產生飢餓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去發脾氣。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我一向的思維方式就是悲觀化,將所有事情都想最壞的結果無限放大,讓自己感到痛苦,從而應和自己認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判定,現在想想好像不是這樣,事情的好壞不會以情緒的好壞發生太大變化,而壞的情緒是一種負面的固定思維模式,這會影響我們的能量轉換。

深呼吸,練習瑜伽,關注與身體的聯接。

世上有三種事:天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我們唯一能管好的就只有自己的事。

臣服事實,事實最大。允許自己負面情緒的存在,承認他,繼而消除它。我承認我有不被愛的負面情緒,我接受他,進而放下他。

檢視自己的思想,我們的所思所想不完全都是正確的,沒必要過於執着。

祈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1

這是我第一次用短短兩天的時間去看完了一本書,這本書真的深深地吸引着我,最開始只是我丈夫看見我現在不佳的狀態推薦給我,而我也只是抱着打發時間的心態來看的。直到感覺自己就是故事裏面的主人公我就迷戀上了這本書,這半年我面臨的很多事情的轉變,在此之前我的人生最重要的身份是自己、父母的女兒、朋友的閨蜜,這些身份我都已經適應了20多年,如今多了一個身份妻子、兒媳、嫂子等等,多了兩個家,本應該開心多了很多在乎我的人,但是真的走到這一步我的社會經歷,腦海裏的知識已經不足以支撐我。而我又是一個凡事都想做明白做到最好的一個性格,強大的壓力讓我喘不過氣。

先説説我吧,事情的導火索是日日陪伴我三年的丈夫出差半個月,以及不知道還會出差多久,通過文字表達有可能你會覺得不就是出差麼,可是在這半個月我就像關在黑暗中的老鼠,彷徨、無助、四處碰壁,好似整個人生都灰暗了,那種有內心撒發出來的負能量讓我自己都為之震撼,我很想去改變因為從身體、到情緒、到等等方面。我已經快被壓榨乾了。最開始的我一直把改變的擔子放在我丈夫身上,因為我覺得我如今這種情緒的奔潰就是因為他不能時時陪伴着我,因為我把我的未來放在他的身上可他卻讓我看不到清晰的未來。他的一句話就可以改變我的現狀可他偏偏不,自己思緒就更加飛舞了,小故事纏繞着我。直到看到這本書很多的觀點讓我恍然大悟。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情緒也是跟着故事情節起伏的,最開始遇到老人,老人的問題:你是誰?我思考了好久,以致現在我也沒有思考明白我是誰,我也不知道我是誰,到接下來老人拋出的一個一個觀點,我覺得這是一根引我走出痛苦的繩子所以我不斷的想要去抓住,卻總在最後要抓住的時候差那麼一點,其中的一個情節是老人讓女主閉上眼睛去感受她在母親子宮裏自由自在的樣子,那一刻我閉上眼睛幻想自己就是那個baby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有內心散發出來的笑容,可是接下來就到女主公司同事用美色上位,丈夫出軌哪一刻我好似已經身臨其境腦海裏出現如果我看到我的工作、我的丈夫出現這種,那種悲傷又席捲而來,無法平復,所以我合上書讓自己靜靜呆了一會,可是思緒催着我看結局,如果結局是她的丈夫沒有醒悟、工作沒有和諧我相信我一定會把它撕了,結果正如我想女主經歷了磨難,獲得了他自己的成長。合上書我發現我並沒有理解書中的真諦,當時是產生共鳴的。

內觀我自己,讀這本書的初衷就是我現在不快樂,不能説不快樂而是隻要我丈夫不在我身邊我的各種恐懼、不信任、擔心等等負面情緒都席捲而來,而我知道這些東西回去傷害他,所以我拼命壓制,去表現出我可以,其實內心我真得希望他可以幫助在迷途的我一把。這一定不會是我最後一次去讀這本書,因為第一次我想去擺脱去成長。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2

昨晚到今天早上,花了兩三個小時,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了。當然只是浮光掠影,快速閲讀了一番,很多內容還有待空閒時細細理解,深入領會。本書不似其他艱澀難懂,但是要完全理解並執行,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心靈脩行書,一個都市白領的故事穿起了一個個我們未曾覺察的真相。我們是誰?我們需要什麼?我們要如何面對或者得到?每個人都在追去快樂,但是快樂的人那麼少,我們在追求中是否迷失了方向,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去檢閲自己的內心、思想。從而阻礙了我們的心靈成長,心智成熟。

看完此書,有幾點觀點讓我特別產生共鳴。

----"既然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者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的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書中把人生所追求的東西歸為:愛、喜悦、平和。而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是因為"失落了真實的自己".以我自己淺顯的理解來説,就是:"自己能製造跟別人給"這個意思。如果我把我的快樂和幸福通通都建立在別人身上,那麼這種快樂是不穩定及不確定的,但我能夠自己讓自己快樂,這種快樂會來得持久且穩定,人終究還是要自己對自己負責。

就像有時候,有些人一停下來就會胡思亂想,各種無聊,四處約人外出熱鬧;或者把自己的幸福和快樂都放在某個人身上,如果他今天對我笑一下,一天都陽光燦爛,如果他不理不睬,那麼我一天都是烏雲密佈。這種由外而內引起情緒上波動的人,通常過得很辛苦,基本也沒什麼快樂可言。

而自己對自己情緒負責的人,任何時候都能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豐富多彩而不受外界干擾。我的好朋友嘉曾對我説過:一個人能把自己過得不無聊,那也是能力的一種。這句説對我影響很深,每當我獨處無聊的時候我就會想:我能做點什麼改變一下這種狀態?讓自己此刻開心點?當漸漸擺脱"由外向內"時,我有機會審視自己,知道什麼是自己需要的,以期獲得"由內向外"的力量。

----我們因為與自己生命的源頭沒有聯結,失去了能量的來源,所以不停的向外求取,以獲得能量。更糟糕的是,和我們的同胞---其他的人,爭奪能量。

而能量爭奪,書中的解釋是:控制他人,用權力凌駕於他人之上,獲得別人的關注、認可、喜愛,或證明自己是好的、對的、高人一等……

宇宙萬物皆有某種有特定震動頻率的能量,無論我們看的見看不見它都在我們周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無形中影響着周邊的人、事、物。同樣,我們也會吸引這些同頻震動的人、事、物在我們身邊。換句話説就是:我們身邊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們選擇的結果,影響我們選擇的是我們從小接受到的觀念、標準、信念、價值觀等,

我覺得我此刻需要做的,可能就是不要被別人的負能量影響。雖然還不明白怎樣和生命源頭產生聯結,獲得能量來源。但這些年自身特定震動頻率的能量,吸引過來的人、事、物中,有好也有不好,總的還是快樂多於痛苦。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時來自於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時你創造出來的,是你對事情的解釋造成了痛苦。

這個觀念不是在這本書上獲得,而是我訂閲的一門心靈課程上。本書要求我們"覺察和定靜".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理念時,真的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很多時候令我們傷心難過氣憤的事情,其實不是由事情本身引起,而是由我們的看法。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直接導致了我們是快樂,開心,難過。

你掉了100塊錢,如果你覺得無所謂啊,只是損失了兩天的菜錢,影響不到你的生活,那麼你就不會因為這100塊錢去痛苦。

換一種心態,你覺得你接受不了,那麼掉錢這個行為就會讓你煩惱,影響到你的心情。

這種ABC的看法,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轉變一下思路,或者觀念,就可以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感受。當我們面對痛苦時,這個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記住一點,讓我們痛苦不是事情,而是對事情的看法。

以上幾點,是對《遇見未知的自己》一點感悟。篇幅有限,看書也只是囫圇吞棗,書中有很多觀點我是很認可的。比如: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愛護關注我們的身體,健康飲食,能量震動創造了我們的世界。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就是:只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以前,我們總覺得,改變一定是要兩個人一起,找出問題,共同解決。但事實上,真的不需要。只要我們先邁出那一步,就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會隨着你的變化而變化。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3

《遇見未知的自我》,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説。作者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但是五個字就能夠表達,那就是愛!喜悦!和平!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我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悦,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各種主角,然而在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願演出的?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一樣主角,我們每個人都要因地因時地戴上一些面具,難道這就是我們看不見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我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我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能夠改變的部分。因為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我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後,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一樣,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這大概就是書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類聚的道理!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4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淺顯的把它理解為兩個意思。

(1)外面只有你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一個來完成。

(2)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就好像世上只有你一個一樣,勇敢一點,做更好的自己。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才知道這話的意思是: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這本書我看的既艱難又容易。容易的是,它是一個銜接很順暢的故事,所以很好看下去。艱難的是,裏面有好多“專業的術語”甚至到現在我也理解不了;更艱難的是,看的時候有點點震動:原來,瞭解自己是如此痛苦的一個過程。有些時候,我好像感覺到自己所有的過去和思想都被顛覆了。這本書我看的緩慢,靠着每天睡前的時間終於把它啃完了。如果可以,再看一遍當然是好的。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這本書不錯,至少在某些方面給我一些提示,讓我做更好更快樂的人。它告訴我真我就是愛、喜悦、和平。書中還有一個理論就是“心想事成的祕密”,通俗的説就是想什麼就會有什麼。那麼,向世界竭力證明自己的價值,是每個人時刻都在想的事情。

易地而處,活於世上,我們真的不需要對世界作出任何解釋,世界只接受我們對自己的評價罷了。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説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實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不會學着接受,更別説什麼思想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5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於都市身和心靈脩行的書,看後很受啟發。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説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主人公在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説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着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於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於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佔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麼常常不快樂?

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

這本書我只看了兩遍,還沒完全融會貫通,也沒進行什麼具體的實踐,但我真的體會到了他能淨化心靈,安撫浮躁,悲觀和慾望。他教會我,當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着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理想。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這本書裏還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