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觀後感>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5篇

觀後感 閲讀(1.99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5篇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

手裏捧着一本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細細讀着,看着一串串難懂的文字,不得不咬文嚼字地消化其中的內容。既然裏面充滿着無異於火星文的名詞,為什麼還要讀完它呢?不是因為任務,也不是因為它有趣,他像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引我思索自己,每讀完一章節我都得費很大力氣去消化,去反思自己。

書的開篇就引出了哲學的三大問題之一:我是誰?廢話!我是誰誰誰呀!許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自己的名字,卻不知道這只是生存在世界上的代號而已,與編了號的產品沒有差別。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心裏想着什麼、想做些什麼只有自己知道。然而,誰又能客觀準確的評價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就像那些功利的人不會説自己功利,而偉大的人不會説自己很偉大。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連我們自己都在不斷否定自己,試圖把自己變得成功進而獲得更多的喜悦。終究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所以大多數人是不快樂的。何不大大方方地評價自己,就如評價別人一樣公道?不必害怕別人看待自己的世俗眼光,憑着會變好、會變得更好的信念活下去,坦誠面對自己,我們會笑得更開懷,感受到更多的快樂。突然想起一句話:人生就像一名女子,不論她成什麼樣子,我們好歹愛她。誠然學會接受一個怎樣的自己,如撥開雲霧,才會更加清楚懂得自己是“誰”。

書的中間有一幅插圖讓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插圖的內容是一輛馬車,馬車上有馬兒、車伕、乘客。關於插圖,書是這樣介紹的:馬是我們的表意識,車伕是我們的潛意識,乘客就是真我。“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部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就像這匹馬,不知道左臉緊是因為車伕收緊了左邊的韁繩。”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不能被情緒操控着我們,支配我們不做這樣或那樣不想做的事。因為我們存在於世上的許多事經不起我們心情的什麼大起大落,只有處於一種冷靜沉着的狀態,才能把事情處理得儘量好。我們並不缺少開懷大笑的天分,但在面對各種負面情緒時,我們需要更多的是心如止水,接受並處理好它,並不是用笑來抑制它掩飾它,否則,負面情緒有一天會爆發,後果更加嚴重。心如止水地面對問題,這樣,人生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自己操控。

劉亦菲説:“這本書讓我們驚鴻一瞥那個一直都在的深層的自己,如此陌生又熟悉,讓我們和自己真實的源頭越來越近。”其實這本書是獻給那些悲觀消極的人的。在我情緒處於一個極其煩躁的低谷時,我選中了它當我的導師,讓我在迷失的時候抓住了自己,看清自己真正重要及想要的東西,向着它們前進。我從一位朋友那看過一句話,我把它送給了自己,也送給你們:把一切悲喜交付給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2

張德芬的《遇》看完了,説心裏話,很榮幸遇到這本書。這是一本讓我安靜的書,它也讓我意識到內心的平靜是如此可貴。

我相信,不同心境看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想法。這也是一本好書應該多讀幾遍的一個原因,因為你也會因此發現一種生活的”唯心論“”自我論“,一種自我”重心“的認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我想,這種自我”重心“的認知其實很重要。我們活着自我永遠是不變的圓心。那麼所有的一切,如愛,如情等等都應該是在這個前提下才去構建的吧。就如”愛與孤獨“中所説:關於愛關於你,有了,我自然更精彩,沒你我也不能去死,如果不能精彩,但起碼也得開心。這樣看來保持特有的”孤獨“還是很必要的呀!”

“臣服?難道你的意思是認了?逃避?那麼…我有些糊塗了…”

“紅樓夢中的貫穿始終的”有命無運“。以及張對”命“和”運“的解釋似乎有些説不出的類似。”

“心靈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難道如你所説,是不是我想什麼就能能成什麼了?”

“似乎張德芬的這個”唯我論“有些方面類似胡適老頭提倡的”易卜生主義“—————對社會及周圍”醜陋“的承認,且完全的”個人主義“,她更甚,————”這醜陋既是你自我,內在的我“】

——————這些,是我第一遍(粗略)讀此書時,寫下的。

當時,也跟朋友聊到這本書,提及書中的”人生馬車理論“。張德芬把人生比作一輛馬車,馬車的構造和質量,代表命;所走的路途,代表運;命有不同,有些人天生命好,馬車大而穩,即使路途坎坷,也應付得來。既所謂的”命好不怕運來磨“。但有些人則只能兩個小輪子顛簸一生。朋友不屑地説:張德芬(《遇》)太認命了,相對於《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我更認同後者,我們應該主動地從內在改變自己,在去影響外在的一切。而非認命。

然而,當我回過頭來再次帶着問題,好好的認真仔細的讀上一遍後。

才發現,原來我們都沒讀懂張德芬,都太狹隘太片面肢解般的去誤解了張德芬所説的意思了。其實,張德芬闡述的東西要比我們想象的深很多。

就拿”我“”心“”命“或者後面她提到的”臣服“什麼的來説吧,要説張德芬”認命“嗎?我可以説,她”認命“的!要問張”唯心“嗎?我也可以告訴你,她”唯心“的!但,關鍵她書裏認的命,不是我們”潛意識“或者説狹隘的認為的那個命。她所認的命,是經”察覺“經”認知“的,那些客觀的存在,那些既成的已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也可以説是歷史,因為已經發生且過去了),是經過”真我“判別的。

同樣,她唯的”心“,也是經過”真我“鑑定的,或者説這”心“就是”真我“。

所以,這些她表述的,認的,唯的。其實都是有前提的,也就是書一開始提到的那個”未知的自己“那個”真實的自我“。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3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台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關心靈成長的小説。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原因,講述了主人翁心靈成長的歷程,用通俗易懂、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張德芬將世界上的事分為三件事,一是自己的事,二是別人的事,三是上天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對其他已經發生的事學會臣服,最後的結果交由上天去抉擇。雖然我不能完全認可這些想法,但我認為每個人只要管好自己的事就是唯一要做的事。只管自己的事,看似自私,實則大愛無私。管好自己,要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緒、語言、行為、習慣等,管好自己就不會再給他人制造麻煩,就等同在愛別人。

書中有一句經典的話讓我印象很深。"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以當你在論斷時,或許只看到了片面。有時候換個角度去思考,很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

《遇見未知的自己》幫我重拾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我知道人要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個人的成長,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內心的成長。許多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我掉入了困頓的深淵,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抱怨。《遇見未知的自己》帶我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更清楚地瞭解自己,讓我明白真我應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行囊,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男子一天下班的時候,經過一條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僅有的路燈下找東西。她非常慌張、着急地在找,讓這個男子不禁停下腳步,想助她一臂之力。

"請問你在找什麼?"男子問。

"我的車鑰匙,沒有它我就回不家了!"女子焦慮地説。

"你大概在哪個位置,怎麼掉的?"

女子指向另一個暗處,説:"在那兒掏錢包出來的時候掉的。"

男子詫異道:"那你怎麼不在那裏找?"

女子理直氣壯地回答:"那裏沒有燈呀,怎麼找得到?"

或許你覺得上面的女子愚昧可笑,但我們在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樂時,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錯了方向。所以,難怪我們無法獲得我們想要的人生!

張德芬説:"先要為你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負責。負責的意思不是説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説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我該如何做到最好。"

讓我們順從生命的規律,在磨礪中不斷成長,汲取心靈內在的力量,活出真我!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4

很久以前,聽過這樣一句話,"潮濕的土地容易長出悲傷的種子" .然而太多的時候我們傾向於將精力集中於"滋生的悲傷的種子"將我環繞,將我吞噬的體驗,卻忽略了自己"縱容"、"迷戀"甚至"親手培養"的"潮濕的土地",愈是潮濕,越是陰雨連綿縈繞不去。所以被這種悲傷、失望等的負面情緒套牢、包裹,正面體驗被丟之一旁,甚至遭到拒絕。跌至谷底、周遭盡是潮濕的時候,為何不讓陽光照進來?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對於人生的種種迷惑,作者給出的破解之道是:身體——聯結,情緒——臣服,思想——檢視,身份認同——覺察,這些外在的東西將真我——愛、喜悦、和平層層包裹,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渴望展現真我特質,尋求愛、喜悦、和平。這是一場探尋深層的自己、真實的自我和創建快樂力量的旅程。如果説書中的哪部分對我個人來説印象最深、最能讓我從中得到更多思考,我想非"情緒"莫屬。

初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可能還是會憤憤不平:那麼難以接受的事實,怎麼能輕易接受?怎麼不可掙扎一下、痛苦一番?經過各種鬥爭,仍舊無法改變,那就接受吧。對於不想接受的,怎麼不會產生痛苦、悲傷、憤怒等等一系列的情緒?但是,走到接受既定事實、產生情緒這一環節上,我卻陷入了困頓的局面:負面情緒一直縈繞,乃至爆發,怎麼去療愈?書中給出的祕訣是"臣服",是帶着"愛的覺知之光"去消融這些"黑暗的能量".

也像很多人一樣,聽到"臣服"就不自主地牴觸,因為從小到大,遭遇挫折時,老師、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會旁敲側擊的告訴你:要去挑戰、抗爭,"臣服"是懦弱的表現,不認輸是你堅強的標誌。然而,在這條"不屈"的路上,又有多少人不堪重壓而陷入無限循環的自我折磨的怪圈? 又有多少人不可自拔的沉浸在助長悲傷的"潮濕的環境中"?不管這是不是胜肽的作用,從某一方面説,這的確是我們忘乎所以的一直和負面情緒為伴,甚至封閉自己於各種擾人的情緒之中。

那麼為什麼會有情緒煩憂着你,因為已經發生的事讓人覺得悲傷、失望,因為總是害怕即將發生的事會讓人覺得悲傷、失望,更是因為對於已經發生的即使無力挽回,仍舊苦苦掙扎,不肯放過自己,亦不肯向前看。

也許事情沒有想象的那麼糟,也許事情很糟,可是現實帶給我們每個個體的無力感普遍存在,那何不學會臣服、接納,活在當下?不如就讓陽光照進來,因為過去和未來惶惶不可終日總不比專注於當下來的更好吧。正如書中所説"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這個大前提是,接納並跳出困住你的情緒,關注現在的自己、現在的事以及所帶來的各種感受。

至於怎樣才能做到"臣服",怎樣才能跳出負面情緒的漩渦,自己去主動迎接陽光,我想每個人的方法都不盡然。運動中感受身體的變化,閲讀中流連於文字組合所帶來美的感受,電影音樂中享受視覺、聽覺盛宴,完成每件工作的成就感……於專注當下中積蓄能量、等待轉機,從而蜕變為一個有耐心、有勇氣、全新的自己。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大時代,在這樣一個紛繁耀眼的大社會,每個人多少都會遭遇一些波折與困難,就像書中主人公會遭遇感情、工作以及種種不如意。也許各種壓力與情緒會讓我們筋疲力盡,也許我們會因為各種艱難困惑而變得沮喪,也許人生中的很多不如意讓我們被負面情緒所環繞,但是情緒的產生無法阻止,至少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不被情緒左右,努力做到接納與"臣服",從而獲得專注當下的力量。跳出怪圈,不如就讓陽光照進來,曬曬心底那片有點"潮濕的土地",然後告訴自己:我已經做好一切樂觀和美的準備。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5

張德芬的《遇》看完了,説心裏話,很榮幸遇到這本書。這是一本讓我安靜的書,它也讓我意識到內心的平靜是如此可貴。

我相信,不同心境看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想法。這也是一本好書應該多讀幾遍的一個原因,因為你也會因此發現更多的好的東西。總的來説,我想,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通俗卻又不見得人人都能完全讀懂。篇幅較短卻又似乎包含整個人生。

【“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快讀完了,其實她想説的無非是:一種生活的”唯心論“”自我論“,一種自我”重心“的認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我想,這種自我”重心“的認知其實很重要。我們活着自我永遠是不變的圓心。那麼所有的一切,如愛,如情等等都應該是在這個前提下才去構建的吧。就如”愛與孤獨“中所説:關於愛關於你,有了,我自然更精彩,沒你我也不能去死,如果不能精彩,但起碼也得開心。這樣看來保持特有的”孤獨“還是很必要的呀!”

“臣服?難道你的意思是認了?逃避?那麼…我有些糊塗了…”

“紅樓夢中的貫穿始終的”有命無運“.以及張對”命“和”運“的解釋似乎有些説不出的類似。”

“心靈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難道如你所説,是不是我想什麼就能能成什麼了?”

“似乎張德芬的這個”唯我論“有些方面類似胡適老頭提倡的”易卜生主義“-----對社會及周圍”醜陋“的承認,且完全的”個人主義“,她更甚,----”這醜陋既是你自我,內在的我“】

------這些,是我第一遍(粗略)讀此書時,寫下的。

當時,也跟朋友聊到這本書,提及書中的”人生馬車理論“.張德芬把人生比作一輛馬車,馬車的構造和質量,代表命;所走的路途,代表運;命有不同,有些人天生命好,馬車大而穩,即使路途坎坷,也應付得來。既所謂的.”命好不怕運來磨“.但有些人則只能兩個小輪子顛簸一生。朋友不屑地説:張德芬(《遇》)太認命了,相對於《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我更認同後者,我們應該主動地從內在改變自己,在去影響外在的一切。而非認命。

然而,當我回過頭來再次帶着問題,好好的認真仔細的讀上一遍後(好在此書形式比較新穎,是用小説的方式來敍述的,且篇幅不是很大。^_^)。

才發現,原來我們都沒讀懂張德芬,都太狹隘太片面肢解般的去誤解了張德芬所説的意思了。其實,張德芬闡述的東西要比我們想象的深很多。

就拿”我“”心“”命“或者後面她提到的”臣服“什麼的來説吧,要説張德芬”認命“嗎?我可以説,她”認命“的!要問張”唯心“嗎?我也可以告訴你,她”唯心“的!但,關鍵她書裏認的命,不是我們”潛意識“或者説狹隘的認為的那個命。她所認的命,是經”察覺“經”認知“的,那些客觀的存在,那些既成的已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也可以説是歷史,因為已經發生且過去了),是經過”真我“判別的。

同樣,她唯的”心“,也是經過”真我“鑑定的,或者説這”心“就是”真我“.

所以,這些她表述的,認的,唯的。其實都是有前提的,也就是書一開始提到的那個”未知的自己“那個”真實的自我“.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6

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有多少人能拍着胸脯大聲告訴全世界:我足夠了解自己。大概,就算是下一秒就要直面死神的可憐人,也不會有足夠的自信説:這一輩子,我徹底瞭解了自己吧。世界是充滿未知的,我們每個人也是充滿未知的,如何遇見未知的自己,發掘全新的自我,這恐怕需要我們用一生來學習,既然這樣,那倒不如先給心靈來趟正能量的旅行,淨化心靈,重新出發。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是台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説。這本書以一位都市白領階層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意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這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蠶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記憶中依舊清晰的留存着前年此時,面臨着畢業、即將參加工作的自己,也曾迷茫,也曾不知所措,對於這個充滿未知的未來,感覺一切都是空白的。然而那又怎樣,剩下的路,要靠我們自己,靠我們自己堅強的走下去,即使頭破血流,那也不過是成長的代價。大家是不是也會常常在想,未來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工作、生活都會呈現出怎樣一種狀態。誰又會知道呢。生活自然會告訴我們答案,只願到那時,我們都能以一顆積極的心去面對。

"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用最平和的心態,淡然悦納。他人的事,是指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最親近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既然我們不能掌握,那隻能像書中所説"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而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尋找內在的真我。或許,大多數人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並沒有過多的思考過,也是,誰又會平白無故的去問自己"我是誰"呢。然而我們不妨從這一刻起,試着問下自己:我是誰?在搶救大廳的短短兩年,見到太多各型各色的病人,見到太多生死之間,他們又有幾人能明白內在的真我。為了一點小事尋死覓活的年輕人,若有一天當他想通為自己活着,活出自己的價值,不為取悦任何人,那他該有多後悔今天所做的一切。面對突如其來的橫禍,命懸一線的中年人,想到更多的依舊是家庭,殊不知就連"自己的事",可能都回天無力。身患重病,生命進入倒計時的老年人,這漫長的一生,也不知他究竟找沒找到自己的心,是不是活成了他所希望的樣子。這看似簡單的一句"我是誰",又哪裏是這麼容易的三個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北京青年》,正如它的主題:重走青春。只要你願意,沒什麼是不可能的,也許瘋狂,也許天馬行空,但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找回真實的自我,不妨大膽邁出這一步吧。

"愛過、痛過、哭過之後——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有時越是抗拒就越會持續,當真正放開的時候,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也許病人是脆弱的,這需要我們有一顆更強大的心,去教會他們接受;也許病人是堅強的,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無限生命力,教會了我們活在當下。人們總説,醫院才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沒錯,就在這樣一個直面生死的地方,臣服和活的精彩或許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不如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刻,保持一顆向上的心,誰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呢。未知沒什麼可怕的,未來也未必會充滿荊棘,既然這樣,為何不調整好心態,準備遇見未知的自己呢!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7

從看完全書到提筆寫讀後感,中間足足間隔了一個多月,因此書中的具體內容很是模糊,所以又粗略地翻閲了一遍。融入書中的劇情,再次化身故事中的主人公若菱跟隨老人開啟了探索自我的旅程。

一個內在的聲音疑惑地問道:“我是誰?”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靖兒。”

內在的聲音又追着問:“靖兒是誰?”

我毫不猶豫地回答:“靖兒是我。”

她還是追着不放,繼續問道:“然後呢?”

這時候我有點遲疑,吞吞吐吐地回答:“然後,我,不知道……”

看到我滿臉猶豫的樣子,她自言自語地説:“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我堅定地回答:“穩穩的幸福。”

而她依然平淡地發問:“那麼,穩穩的幸福具體是什麼呢?”

具體是什麼呢?書中老人給出了很多問題讓人進入深思,一點一點清理了通往自我心靈的道路。

在讀此書的時候聽從了本書作者張德芬女士的建議:讀幾章停下來咀嚼反思一下。靜靜的觀察生活、細細的體悟生活,與書中所寫進行對比,反覆的進行思考和總結

但遺憾的是沒有及時用文字記錄下來,幸好在督促其讀書會其他書友一起閲讀、討論的過程中,自己也因此獲益匪淺。書中“所有的付出都將得到收穫,只是展現的方式不一樣而已。”恰巧用自己真實的經歷證明了這條真理。感謝遇見千島湖讀書會!

然而在我人生中最幸運的遇見莫過於加入千島湖跑團,遇見那樣一羣充滿活力的人兒,從此之後感覺灰暗的人生開始慢慢回暖。在極其單調無聊的步伐中去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傾聽身體的聲音。慢慢地臣服現實、接納現實、努力地在既定的現實中去實現更大更好的突破。直至此刻,高中畢業三年,從未動筆寫讀後感的我,安靜地坐在電腦面前。藉由此書,回顧着自己這三年的點點滴滴。伴隨着敲擊着鍵盤聲音,心中溢滿着感動的情緒,感恩。我想我已慢慢地拆除了上帝帶給我那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的禮物,正漸漸地享受到它精心為我量身打造的豐盛美好的內在。

飲水思源,烏鵲反哺。現在的自己雖沒有強大到拯救地球,但至少擁有了獲得正能量的方式,希望自己可以為身邊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這恰巧又是一個認識自我、成長自我的過程,彼此成就。

借用書本中的那封信: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所有的遇見,都不是巧合。當外境又有任何東西觸動到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親愛的你,外面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8

我聽過很多次這本書,今天終於抽出時間去閲讀它了。

書中最讓我觸動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以的外在事物都是內在投射的結果。我的腦海裏浮現了兩個可愛的小人兒,一個穿藍色衣服的男孩和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女孩。女孩在虛掩的門後探出個腦袋望外面的世界,男孩湊到女孩的耳朵旁輕輕的説了這句話。那兩個小人兒都是我自己來着。

還有,我覺得老者是位很厲害的人物,那麼與眾不同,説出的話總能引人思考,我試着跟着他説的話去做,好像我就是故事裏的女主,也有幸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

老者問:思想是什麼?並指導女孩閉上眼睛幾分鐘什麼都不要想。然後,我閉上眼睛,想要放空,我自我催眠:不要想任何東西不要想任何東西…放空幾秒,我的腦袋又開始不受控制了。我依然記得我那5分鐘裏想了什麼。最主要的3個內容是:1.雖然我閉上眼睛,好像也可以看到圖書館裏坐着的其他人,當時我是坐着閉眼而不是趴着睡覺狀的,書是開着的,我的手指正壓着我所看到的那一頁,我閉着眼睛,心裏有個怪聲音對我説話:他們不小心看到我這樣閉着眼,會不會覺得我很怪異呢?這時候,有個腳步聲從我旁邊走過,我有些不安,害怕別人覺得我怪異,想睜開眼睛,最後沒那樣做。2.我拉回思緒,繼續放空,我想到了那句觸動的話:所有外在事物都是內在投射的結果。然後,為了讓自己儘量不要想東西,我不斷重複這句話。3.接着,我想到了各種人際關係,我想到了我的舍友。前兩天,舍友看到我站在陽台,以為我在心情不好,胡思亂想,課外並沒有心情不好,所以我為她的誤解感到心情不好,難道我的樣子看起來像總是心情不好嗎?在那一瞬間我的心情變得越來越不好。現在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舍友的形象是我臆造出來的,人家可沒覺得你“總是”心情不好呢!都是我的內在投射出來的!當然,舍友也用她的內在投射出了一個:“我”,她所説的:獨自一人站在陽台的時候就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是想家的時候,其實是在描述她自己,而我當時站在陽台,心情不錯,在聽着校園廣播裏的對話還有音樂,心裏想着:我這是在享受生活呢!直到現在,我才真正明確這個“內在投射出外物”的含義!

不知怎麼,突然地,5分鐘後,大概覺得幾分鐘過去了,我睜開眼睛,看到圖書館裏的其他同學都處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並沒有怪異地偷瞄我,我鬆了口氣,有些好笑呢!我和女主一樣驚喜的發現這個祕密:原來不能不想東西!

雖然只有大約6分鐘的時間,我卻發現了自己的思想:原來我在乎的是外界對我的看法。雖然時間很短,可我經歷了一次心靈的對話,好像看透了很多東西。

我覺得:給自己幾分鐘不要想東西,實際操作起來是神奇的一件事,在那幾分鐘後,你會得到很大的力量。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9

這是我第一次用短短兩天的時間去看完了一本書,這本書真的深深地吸引着我,最開始只是我丈夫看見我現在不佳的狀態推薦給我,而我也只是抱着打發時間的心態來看的。直到感覺自己就是故事裏面的主人公我就迷戀上了這本書,這半年我面臨的很多事情的轉變,在此之前我的人生最重要的身份是自己、父母的女兒、朋友的閨蜜,這些身份我都已經適應了20多年,如今多了一個身份妻子、兒媳、嫂子等等,多了兩個家,本應該開心多了很多在乎我的人,但是真的走到這一步我的社會經歷,腦海裏的知識已經不足以支撐我。而我又是一個凡事都想做明白做到最好的一個性格,強大的壓力讓我喘不過氣。

先説説我吧,事情的導火索是日日陪伴我三年的丈夫出差半個月,以及不知道還會出差多久,通過文字表達有可能你會覺得不就是出差麼,可是在這半個月我就像關在黑暗中的老鼠,彷徨、無助、四處碰壁,好似整個人生都灰暗了,那種有內心撒發出來的負能量讓我自己都為之震撼,我很想去改變因為從身體、到情緒、到等等方面。我已經快被壓榨乾了。最開始的我一直把改變的擔子放在我丈夫身上,因為我覺得我如今這種情緒的奔潰就是因為他不能時時陪伴着我,因為我把我的未來放在他的身上可他卻讓我看不到清晰的未來。他的一句話就可以改變我的現狀可他偏偏不,自己思緒就更加飛舞了,小故事纏繞着我。直到看到這本書很多的觀點讓我恍然大悟。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情緒也是跟着故事情節起伏的,最開始遇到老人,老人的問題:你是誰?我思考了好久,以致現在我也沒有思考明白我是誰,我也不知道我是誰,到接下來老人拋出的一個一個觀點,我覺得這是一根引我走出痛苦的繩子所以我不斷的想要去抓住,卻總在最後要抓住的時候差那麼一點,其中的一個情節是老人讓女主閉上眼睛去感受她在母親子宮裏自由自在的樣子,那一刻我閉上眼睛幻想自己就是那個baby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有內心散發出來的笑容,可是接下來就到女主公司同事用美色上位,丈夫出軌哪一刻我好似已經身臨其境腦海裏出現如果我看到我的工作、我的丈夫出現這種,那種悲傷又席捲而來,無法平復,所以我合上書讓自己靜靜呆了一會,可是思緒催着我看結局,如果結局是她的丈夫沒有醒悟、工作沒有和諧我相信我一定會把它撕了,結果正如我想女主經歷了磨難,獲得了他自己的成長。合上書我發現我並沒有理解書中的真諦,當時是產生共鳴的。

內觀我自己,讀這本書的初衷就是我現在不快樂,不能説不快樂而是隻要我丈夫不在我身邊我的各種恐懼、不信任、擔心等等負面情緒都席捲而來,而我知道這些東西回去傷害他,所以我拼命壓制,去表現出我可以,其實內心我真得希望他可以幫助在迷途的我一把。這一定不會是我最後一次去讀這本書,因為第一次我想去擺脱去成長。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0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淺顯的把它理解為兩個意思。

(1)外面只有你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一個來完成。

(2)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就好像世上只有你一個一樣,勇敢一點,做更好的自己。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才知道這話的意思是: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這本書我看的既艱難又容易。容易的是,它是一個銜接很順暢的故事,所以很好看下去。艱難的是,裏面有好多“專業的術語”甚至到現在我也理解不了;更艱難的是,看的時候有點點震動:原來,瞭解自己是如此痛苦的一個過程。有些時候,我好像感覺到自己所有的過去和思想都被顛覆了。這本書我看的緩慢,靠着每天睡前的時間終於把它啃完了。如果可以,再看一遍當然是好的。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這本書不錯,至少在某些方面給我一些提示,讓我做更好更快樂的人。它告訴我真我就是愛、喜悦、和平。書中還有一個理論就是“心想事成的祕密”,通俗的説就是想什麼就會有什麼。那麼,向世界竭力證明自己的價值,是每個人時刻都在想的事情。

易地而處,活於世上,我們真的不需要對世界作出任何解釋,世界只接受我們對自己的評價罷了。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説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實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不會學着接受,更別説什麼思想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1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為你撥開雲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裏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雲,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直很痛苦,在家裏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希望。在中學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老師眼裏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鬥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為自己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籤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着人潮不自覺的走着,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遇見未知的自己》,幫我重拾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我掉進了脆弱的泥潭,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

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懷才不遇,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

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讀她的書的時候,有一句話確實震撼到我,也瞬間讓我覺得很可怕:“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情,從生理學角度來説,我們的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聯繫,比方説,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慘痛苦等等,那麼你就在重複的為那張神經網絡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我在想,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不開心的那條神經應該很粗吧,也至此讓我決定,往後無論碰到什麼事情,都要把自己的心態調成最佳,要樂觀的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人一生追求的歸納起來只有幾個字,那就是愛,喜悦,和平,真我。在追求愛,喜悦,和平,真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積蓄心靈內在的力量。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靈更強大呢?張德芬説:“先要為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説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説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我用什麼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讓我們順從生命的規律,在閲歷中不斷成長,汲取心靈內在的力量,活出一個身、心靈合一的真我!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2

最近讀了張德芬撰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以一位都市白領女性若菱為主角,藉助她的故事,引領讀者去思考、去發現從我們每天都可能遇到的種種事件中,如何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在世界,進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而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作者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和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研究主宰我們的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操控我們的身心,如何採用實際、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脱出來。

每個人都在尋求愛、喜悦、和平,這是人的本質,即真我,但是因為每個人的角色扮演和身份認同,認同自己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以尋求滿足,於是失去了與真我的聯結,不停地向外求取,以獲得能量。那麼,如何找尋真我?首先要努力把潛意識層面的部分儘量帶到意識層面,因為潛意識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為,以及對人、事、物的反應,還有我們的人際關係和做決定的過程,我們在意識層面對自己的認知、喜好,只是佔了我們自己全貌的1%,而潛意識是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對我們的自我有完全的影響,而它的99%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我們一般人對自己的身體只有5%的瞭解和控制,身體的95%是在潛意識狀態下用類似自動導航系統的程序模式在操控的,所以,找回與身體的聯結,就可以找回更多的自己。找回與身體的聯結的辦法就是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傾聽身體的信息,具體方法如:跑步、快走、游泳、太極拳、氣功、瑜伽等等,其中最佳的方式是靜坐冥想。除了找回與身體的聯結,還要學會接納、認同並放下各種負面情緒,這就叫做臣服,是破解情緒障礙最重要的方法。定靜的功夫是針對我們紛亂思想和負面情緒最有效的工具,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覺知,提升我們對事物以及自我的覺察能力。

這本書教會了讀者如何破解身體的滯礙,化解情緒的癮頭,檢視思想的謬誤,放掉無謂的身份認同,通過聯結、臣服、定靜、觀照、覺察等功夫,找到與真我相通之路。只要我們願意承認、接納自己的陰暗面,能夠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然後接納它們,學會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平共處,可以提高我們的快樂指數,提高我們每天的生活質量。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3

面對一個陌生人,有時候我們無來由的感覺到親切,而有時候恰恰相反;在一個公眾的場合,情緒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快樂與悲傷都可以互相感染;也會碰到傳説中的氣場,看着就是V587。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都想讓自己的能量壓倒別人的能量,都想從別人的身上獲取能量,像一羣在山洞裏爭奪火源的原始人,忘記了洞外面有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那太陽,便是我們自己。

弗洛伊德説人有本我和自我,這本我與自我的區分,就是洞內火把與洞外太陽的區分了。

從赤裸裸出生到現在,我們穿上了衣服,也穿上了這個社會賦予的太多無形的束縛:社會倫理、世界觀、價值觀、身份、地位……,讓我們去追求各種各樣的東西,有了各種各樣的像徵,有了思想、有了情緒、有了身份,於是以為這些思想、情緒、身份便是真正的自己,以為這個不停忙碌不斷追求着的就是真正的自己,而要讓自己實現個人價值,就不停的爭奪這些可以移動的能量。

我們在爭奪中,有了不同的情緒,養成了不同的情緒模式。這種情緒模式最終成為一種反射,遇到相似的情況就會暴發。這種情緒的經常性暴發會讓人體上癮,所以有些人的在追求能量的過程中有了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古怪性格。

然而這種能量的爭奪終究是辛苦而無意義的,因為我們能攜取的能量的根源在於自身,但各種無形的東西把我們真正的自己層層包裹起來,最終斷絕了聯繫。

要接觸到真正的自我並從那裏獲取能量,就要突破這些隔膜,這一共有四層:

最外面的一層是我們的身份和角色,我們要認同,並且思考為什麼會成為這種角色,嘗試從其中獲取這些角色扮演的本質。無論是婆媳、朋友、同事、愛人,傾聽自己的聲音,拋開別人或者社會給予的成見,這不是秀給別人看的。

再內一層是思想,對思想的控制是最不容易的事情。如之前所説,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體,思想也是。我們散發出什麼樣的思想就會得到什麼樣的回饋,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人眼睛裏有不同的外觀,有言:心裏有什麼、眼裏就有什麼。寫到這裏想到一句佛言,相由心生。思想的聲音是我們要傾聽的,而如何真正聽到我們的思想也需要好好的想想。我們想的不一定是對的,但一定是對行為產生影響的。

第三層是情緒,情緒是會上癮的毒藥,然後成為一個人的性格。父母教我們堅強、能幹、聰明……可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立的,有堅強便有軟弱,有聰明便有笨拙,有能幹便有無能,我們都是矛盾的結合體。所以,對待負面的情緒,我們要臣服,一切過去的東西我們都要臣服、認同。對情緒的控制,就是要肯定自己有這方面的情緒存在,並且告訴自己,我已經不需要它了。

第四層是身體。我們要學會和身體對話,這種對話的方式就是經常停下來,認真地去感受某一個部位。堅持鍛鍊身體、珍惜自己,珍惜生命。

總之,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4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於都市身和心靈脩行的書,看後很受啟發。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説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主人公在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説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着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於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於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佔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麼常常不快樂?

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

這本書我只看了兩遍,還沒完全融會貫通,也沒進行什麼具體的實踐,但我真的體會到了他能淨化心靈,安撫浮躁,悲觀和慾望。他教會我,當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着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理想。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這本書裏還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5

《遇見未知的自我》,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説。作者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但是五個字就能夠表達,那就是愛!喜悦!和平!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我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悦,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各種主角,然而在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願演出的?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一樣主角,我們每個人都要因地因時地戴上一些面具,難道這就是我們看不見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我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我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能夠改變的部分。因為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我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後,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一樣,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這大概就是書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類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