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讀書筆記>

《論語》讀書筆記(集合15篇)

讀書筆記 閱讀(1.1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書筆記(集合15篇)

《論語》讀書筆記1

君子自古就是被讚頌的物件,他們主忠信,性如菊,居於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潔。一本《論語》讀畢,我對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將食、住視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對待他人,以溫、良、恭、儉、讓為主,親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實無欺,做事周而不比。貧而樂,富而好禮,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對國家的熱忱之心吧。古有陶潛范仲淹,今有魯迅李大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待敵人橫眉冷對,掀起復興的革命。對待民眾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瀾。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為了大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對於自身的修養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為重金而屈服,訥於言,敏於行。巧言令色足恭,為君子所惡。匿怨而友其人,亦為君子所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憎分明者,豈不為君子,人而為仁者,豈非君子耶?仁德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為仁的代名詞,德是君子的暱稱。與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飯。與之情誼,並不濃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湯。君子如天上北辰,眾星願共之。

儒家智慧詮釋君子之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這樣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論語》讀書筆記2

說來也巧,6月中旬開始讀這本書之後,南方人物週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剛好是李澤厚,標題是:八十李澤厚,寂寞的先知。

他也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二十幾歲即因與美學名家朱光潛論戰而成名,八十年代他的學術性的美學書籍居然在社會上風靡一時,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讀了整整一個月,終於將這本500多頁的書讀完,非常、相當有成就感,畢竟是第一次全部讀完這本書(也為自己汗顏,畢竟這也是系裡的必修啊!)

此前最接近孔子的一次,就是讀錢穆的《孔子傳》,比起他的《論語新解》,這本書相對簡單易讀,而且呈現出的孔子形象,也比較可愛。

對《論語》的解讀,幾千年來從未停止,最近的不是有于丹的“心靈雞湯”式麼?比較出名的幾大學派,有漢代董仲舒,宋明理學,現代儒學等等。人家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論語》也是吧?

的開頭,就明確指出,這本書在於還原一個真實的孔子,一個在原始氏族制度瓦解的社會裡奔走救贖禮崩樂壞的時代的孔子。

黑格爾曾經嘲笑論語就是一本人生箴言,根本沒有哲學思辨的成分。當我們從前三三兩兩讀著《論語》裡的篇章時,得出的結論可能也正是如此。

而李澤厚則否定了這種看法。《論語》不是散漫的無體系的格言。相反,通篇讀完,孔子的思想已經浮出水面。書中闡述了他的哲學、教育及政治思想。

但中國人確實不善於思辨哲學,《論語》所體現的哲學為“實用理性”,即一切思想均可應用於政治和生活。因此與西方的哲學體系分發為兩種不同的體系,這種體系的分別也正是東西方文化的差別所在。

孔子思想的源頭及最終的理想即是原始氏族社會時期的社會關係。氏族長不僅在政治上統領族人,而在在思想道德上,也是部落的典範,比如堯舜。因此,中國人對統治者向來要求“內聖外王”,及“社會性公德”與“宗教性私德”不分。同時,這些首領是由古代負責與上帝溝通的巫師發展而來。也造成了中國社會的政教統一。

孔子的貢獻之一,在於對氏族社會形成的一些典禮,禮儀,重新進行解釋,內化為中國人心中的情感,即“仁”。比如守孝三年的制度,古已有之。而在孔子這裡,就解釋成了,嬰兒從出生到脫離父母的懷抱有3年的時間,因此孝子要用3年的時間來報答父母,已寄哀思。"禮"經情感化而變成“仁”(所謂“情本體”),內化為中國人的文化積澱,團結了整個民族。

以上所述的“情本體”“兩種道德”等等,只是《今讀》所闡述的基本的理論基礎。《論語》各章,從一些細節方面對這些理論進行解釋、補充及說明。

當然,《今讀》的目的之一是還原真實的孔子。如果在讀《論語》之前,讀者不去接觸其他各家的闡釋,則各章中所顯現出來的孔子形象,也絕不是後世所看到的在神壇之上受人膜拜的聖人。

比如,孔子的“經”與“權”,即原則性與靈活性。理論上三年守孝,那如果守孝一年之後,你覺得自己可以接受錦衣玉食,孔子也認為可以,因為守孝是為了寄託哀思,時間只是一種表達方式。比如,如何報怨?以德麼?不是,孔子說,要“以直報怨”,公正對待,這就是報答別人怨仇的方式,犯不著人家打你左臉,你右臉也伸過去給人家打……

孔子的弟子中,除了顏回最為人熟知之外,《論語》中所刻畫的其他的人物,也各有特性,栩栩如生,如勇猛的子路,好辯的宰我,遲鈍的樊遲,修身養性的曾子,一心從政的子張等等。對待不同的學生,孔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同,可謂因材施教也……

松下幸之助創辦的旨在培養青年政治力量的松下政經塾,將《論語》列為學員必讀科目,且必須熟練背誦。《論語》的魅力,跨越時代與國家。如果有時間,還是可以多讀幾遍滴!

《論語》讀書筆記3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幹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驗,《論語》一書對此有較多的概括。

其一,關於教育指導思想。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就應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物件,使教育擴及於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好處。

其二,關於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能夠語上也;中人以下,不能夠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能夠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能夠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瞭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從而體會到“禮”就應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讚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信《詩》已矣。”(《八佾》)能啟發我的人是子夏啊!此刻我能夠與你談論《詩經》了。顏淵聽老師講學後“亦足以發”(《為政》),子貢也說他“聞一以知十”(《公冶長》),所以孔子個性稱讚顏淵的聰明好學。這正是啟發誘導式教育的必然結果。孔子個性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講

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例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務必注意循序漸進,即:“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鑽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關於教育的基本資料。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資料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述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由此可見,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至於“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並付諸教學的資料,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述而》)。也可能因為《易》、《春秋》是比較精深的學科,只有少數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麼,在這些教學資料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麼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能夠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又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八佾》)“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這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資料的總結

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資料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四,關於教育的培養目標。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能夠“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著階級屬性,但作為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貼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

《論語》讀書筆記4

現代的社會裡,處處都應存在著誠信。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對於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假期裡,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裡,蘊含著古代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著人民朝著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苦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範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麼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訊道中,經常看到這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個個廣告裡的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新聞裡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後的神祕面紗。主持人帶著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祕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裡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的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並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螢幕上,觀眾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現,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看來,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裡排放出來的。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於洗腳盆裡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於水後的精鹽發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著最為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於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隻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巨集偉的企業專案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著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樑!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著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論語》中的名言,教給我們:誠信,是我們的為人之本!是世間最美好的道德品質!

《論語》讀書筆記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並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

世間什麼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麼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義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讚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鍵在於心態,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餘,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並不在於人知,而在於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常發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聖賢之書。

《論語》讀書筆記6

先看最明顯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第十一)

子貢問說:“師和商這兩個人哪個更賢?”孔子回答說“師做得過了,商又做得不夠。”子貢說:“那麼師更好些?”孔子說:“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不好)”。

的確,人的一生,也就是處理各種矛盾的一生。對於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不“過”,也不“不及”,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論語》裡面就列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治長第五)

遇到事情應該怎麼處理呢?這裡“決”和“慎”是一對矛盾。而太過“決”就會成武斷,太過“慎”則是優柔寡斷,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不可取。聞而行之則太武斷,易犯錯,三思後行則太優柔寡斷。所以面對季文子三思後行,孔子說:再思之,可矣。

孔子還要求統治者的行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壞的決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次,選拔官吏要以道德為標準,孔子認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職位在沒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麼人民就會信服;如果沒有道德的人的.職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則民不服。再次,他主張推行教化,反對統治者的殺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意思是說就像草隨風動一樣,,為官者的言行影響著老百姓,以此要求統治者發揮身教作用,引導天下風氣向善。“愛人”表現在政治上便是“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雍也》),採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進生產,使人民富足。

《論語》讀書筆記7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這裡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論語》讀書筆記8

《論語》的編輯者不止一個人,有千千萬萬的人。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被世人視為至理。它以極具典範意義的語言。《論語》中所記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其中不少對話場景栩栩如生,生動傳神。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論語》成功描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子貢的聰穎善變,顏回的溫雅賢良,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讓我知道了,孔子是個十分守禮節,連顏回死後,他都還守著禮節,不肯把車子賣掉,可見孔子多麼深明大義啊!

《論語》是國學經典,涉及到人們生活諸多方面,如:如何從政,如何塑造正人君子,如何教育弟子,如何與人交往,堪稱中國傳統智慧的源泉和寶庫,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人們修身養性,治國安邦。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精論,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展現。

讓我們慢慢的開始背《經典》,從底做起,知道古人的思想,從世代相傳的經典中,學習到人生的哲理,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讀書筆記9

《論語》是中國最早的語錄體著作,書中記錄的大部分是孔子和弟子的對話,也有其弟子們的對話,全書共二十篇,該書比較忠實的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其實,在我們上國中的時候就已經接觸到論語的篇章,比如《論語》的學習篇中,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其意思是,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嗎?。這是《論語》第一篇第一段,表達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個方面,實際上也是所有人人生的三個要務,人要學習,以致終生學習,以學為快樂之事;人要交友處世,以人和為樂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與外。

“學而時習之”第一個“學”指的學習,那麼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呢?是學問,許多人把學問當做知識,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現在仔細讀《論語》,我們不難發現,孔子所說的學問,既不是文學水平的高超,也不是指知識淵博,而是指做人做事的學問—做人到位,做事正確。有些人滿腹才學,卻盡做禍國殃民之事,一樣是“無學”之徒,比如歷史人物秦檜、嚴嵩等人。有些人雖然讀的書不多,知識也不夠豐富,但做人有擔當,做事有主見、重大義,這樣的人就是有大學問的人。

做人做事的學問不是在書本里學成的,也不是在課堂上學會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做事、交友、為政、經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飯、打掃衛生等這些具體的社會活動中養成的。這就是學而時習之的“習”—學問的獲得,既需要上述的實踐,更需要不斷的反思,隨時隨地提醒自己改正錯誤與不足,提高修養,這種人格的培養是一種行為的習得,沒有持之以恆的反覆磨練,是很難形成的。

進德修身,通常而言,是與自己的不良習氣做鬥爭,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來卻充滿了“悅”和“樂”,有著無限的樂趣,所以說孔子的心態和氣度是非凡博大的啊!

因此,《論語》開篇的這幾句話,就很是意義深刻,不是簡單的讀書學習這麼簡單,而是講如何學做人,如何做學問。學而時習,與朋友共,不為人知而不慍,就能不斷增進美德,開啟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靈獲得滋養,思維得以拓展。這樣一來就會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進而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因此,此書每個章節都值得反覆研讀,反覆學習。

《論語》讀書筆記10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幾句話出自春秋時期的孔子及其弟子之手的流傳千古的一本著作—《論語》。這本書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大的影響。在中國,這本書是家喻戶曉的,還被尊稱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這本書中的道理被後人延用至今。孔子的學說也流傳出中國,傳播到國外。

謙虛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別人的言行舉止,必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無論你是多麼學識淵博的學者,還是萬人敬仰的科學家,你都要虛心向別人請教。你可知《程門立雪》的故事,故事中的學生為了請教老師一些問題,在老師門外,冒著大雪,冷得哆嗦,依然等著,我們要虛心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大名鼎鼎的皇帝唐太宗,他虛心接納魏徵的建議,居安思危,戒驕戒奢。沒有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向下臣學習,而是向魏徵學習。最後,在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這一盛世局面。

讀了孔子的言論,我知道了一個人無論是有多少成就,你都要虛心請教別人,做到謙虛為人,謙虛好學,這樣,你才會有更大的成就。

反省

《學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堅持反省自己在為人,與朋友交往和複習知識等方面的做法,從而不斷提升自己,使自己得到昇華。這是人有所成就的重點—堅持反省自己的行為。

《子張》篇中記載的`,子夏所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這就是一個人修身的根本,不斷反省,做得更好,不斷昇華自己!

孝順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言道:“百善孝為先。”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夫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君子專注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也就產生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就是‘仁’的基礎!

子曰:“弟子,凡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你可聽過《扇枕溫衾》的事呢?東漢江夏安陸入黃香,他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蓆;在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父親十分感動,鄰居們都誇讚他孝順。

傳承中華美德,做好仁德之人。

仁德

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仁德之道,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中,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這是孔子對“仁德”的理解。《論語》可謂是把“仁德”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啊!孔子正是做到了“仁德”,他的芳名才會流傳千古。如何做好一個偉大的人—首先要做到“仁德”,“仁德”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仁”則為善、剛、毅、省……“德”則為謙、讓、助……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所以,我們要做個仁德之人。

書中有許許多多的道理,久久回味,仔細咀嚼,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品味《論語》,對話聖賢,“仁德”之道,顯於其中。《論語》中的道理不僅指導著當前人們的行為,而且引領人們走向更文明的生活。它使我們終生受益。

《論語》讀書筆記11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聖經》。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裡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

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建國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

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人生,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論語》讀書筆記12

朋友,不知給你上過課的老師們有誰?是班主任?普通老師?優秀老師?代課老師?實習老師?年過半百的“老教師”?那些啊,和我比起來,可都不如我厲害,你可知道,咱們北京東路國小的孫校長親自來為咱們五(1)班的同學們上了一節公開課!

今天,我們北小五(1)班的同學們穿著整齊地上了車子,前往目的地——東南大學禮堂,為全國各地的語文老師們展示了一堂生動精彩的語文課。

一進大禮堂,可把我嚇壞了,那麼多的語文老師注視著我們。為了使咱們放鬆心情,孫校長一開始和我們玩起了“猜名字”遊戲,大家頓時輕鬆起來。不久後,我盼望已久的語文公開課在孫校長那響亮的“上課”聲中開始了。這次的內容是“走近《論語》”,《論語》我們在晨讀中早就讀過了,但正如孫校長說,溫故才能知新。我們大家在他的帶領下又讀了六條論語,每一條論語,那孔子所說的經典語句,在孫校長那一個個幽默生動的小故事裡,都有了新的認識,而且不同於以往的體會。不愧是北小的校長啊,上課就是不一樣!我暗暗讚歎道。

剛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還有些不習慣,手心裡全是汗,也不怎麼敢舉手,但後來,我在校長那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下,敢發言了,有自信了,有感悟了,膽子大起來了,自己手心裡的汗也少了許多,輕鬆多了。這應該就是孫校長上課的魅力所在吧。

學習了這節課,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聖人之言;我還有個小小的心願:希望孫校長能再次為我們五(1)班上一堂精彩生動的課。

《論語》讀書筆記13

今天是我讀《論語》的第三天,雖然剛開始讀此書有些內容讓人難以理解,不過好在有註釋和譯文,我也覺得這本書簡單了一些,在這本書裡面我也很喜歡一句話“子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安詳舒泰,而不盛氣凌人;小人盛氣凌人,而不安詳舒泰。”

因為君子和小人內在的心靈、思想和修養不同,自然他們的風格也不相同,就如君子就算很有學問、懂的很多,他們也很安靜坦然,不驕傲;而小人就是傲慢無理,不安靜也不坦然,總是想讓別人知道他自已多有文化,多厲害,但其實品格與品性卻與真正的君子差的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懷著一種平常心,腳踏實地,謹慎謙虛的面對各種複雜變化的情緒,用寬容坦率的心態,心平氣和、鎮定自如的去學習。這樣,君子與小人這一差異也可謂是可見一斑了。

君子的心中有仁義道德,不會浮躁,君子也不會去貪圖私利,也當然不會去計較得失,在名譽的面前也依然是心平氣和,坦然自若。而小人卻恰恰相反,計較得失,心中只有自己,一點風吹草動,他們便浮躁,緊張,完全沒有一點像君子的`地方。通過這本《論語》自己也會時不時在讀到某一章時而羞愧不已,去反省自己。然後再看看解釋,讓偉大的教育家教你怎麼去做才是正確的。

讀論語教會我們很多道理,每篇隨筆裡用到的一句話就是自己最喜歡的一句,通過這篇文章希望大家也能分辨出君子與小人了,喜歡誰(指君子或小人),想向誰學習,想必大家心中也都有了答案。

《論語》讀書筆記14

我閱讀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歲。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於教人們如何做人。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後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裡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乾乾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裡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讀書筆記15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這段話中,談到了看待他人的標準。這裡的“縲紲”原來意思是捆綁犯人的繩子,在此代指監獄。傳說公冶長雖然家庭並不富裕,卻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鳥語。這樣一個身負奇才的能人,卻不知為什麼鋃鐺入獄。作為公冶長的老師,孔子瞭解他的`為人,認為這黑鍋並不應該由他來背,“非其罪也”。但別說是古代,就算是現在,人們只要一得知某某蹲過監獄,上過勞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裡還記得去想一想:這人真的有罪嗎?因此,不難想見公冶長出獄後遭世人冷遇的淒涼境況了。

但是,孔子卻不以世俗的眼光來打量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長曾坐過牢而疏遠、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自古以來,世人一提到談婚論嫁之事,莫不是講究門當戶對,攀龍附鳳。孔子當時名滿天下,想攀這高枝的人想來也不會少了。但是孔子卻選中了公冶長這個當過囚犯的窮小夥兒,只因為他從公冶長身處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氣息。這就說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財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謂南容曰:“幫有道,不廢;幫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繼而又為自己哥哥的女兒相中了一位乘龍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個很有才具的人。他無論在盛世還是亂世,都可以進退自如。這樣的人,確實是鳳毛麟角。

從公冶長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見,孔子的相人之術實在是高超。不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實學。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實在是讓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