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語文>

詩經采薇課後反思通用

語文 閲讀(8.18K)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經采薇課後反思通用,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經采薇課後反思通用

詩經采薇課後反思通用1

這次課有兩個地方值得自己總結,一是古詩文字詞的解釋、積累,一是預設與生成的問題。

先説第一個問題。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教古詩文時要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對古詩文感覺艱難,很難理解古詩文的字詞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現在還很茫然。上課的時候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就不懂的字詞句提出疑問,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比如"不遑啟處"如何解釋,這句話雖然書上有註解,但這個學生不理解單獨解釋"啟"為"跪","居"為"坐",怎麼合起來解釋就成了"休息"。又比如"載渴載飢"的"載"不知道什麼意思,實際上在講《氓》的時候就已經提到了這個字,"載笑載言",這説明這個學生課後的複習和必要的知識整理沒有到位。又比如"彼爾維何"的"維"不知道什麼意思,其實後面的"彼路斯何"的"斯"有解釋,而這兩句話是相似的結構,根據古文對應法則,"維"與"斯"意義相同,這説明這個學生還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又比如"戎車既駕"的"既"不知道理解,實際上在《燭之武退秦師》中已經學過了,"既東封鄭",到了這裏,學生又不知道遷移了。所以想到了韓軍老師提到的"舉三反一",難道學習語文,學生真的只能是"舉三"才能"反一"嗎?這要耗損多少時間啊。但要解決這個問題,我除了想到再多做幾次練習外,沒有更多的辦法。

第二個問題。關於預設和生成,已經有很多文章進行了闡釋,我不多説。只説説我這課是怎麼處理的。教學設計是設計成老師提問的,但在上課時,發生了變化,在學生提完了字詞句的問題後,覺得學生的思維正活躍,就要求學生就詩歌內容進行提問。學生提了兩個問題,都很有代表性,一個是為什麼以"采薇"為標題(因為詩歌的情感主要是思鄉),一個是前三章為什麼與後三章開頭寫法不同(比如《蒹葭》自始至終都是迴環往復的寫法)。我覺得學生提的這兩個問題恰好是我設計裏的內容。學生對這兩個問題展開了探討,注意到了詩歌中字詞的變化,有學生分析到了"作""柔""剛"與思鄉的聯繫。當然有學生想偏了,認為"薇"是家鄉的特色菜,所以采薇來吃,是想借此來抒發思鄉情緒。顯然這個學生沒有注意到"薇"是野菜,但仍然能注意到思鄉也不錯了。我補充説詩經許多篇目以開頭為標題,比如《蒹葭》、《碩鼠》、《伐檀》、《關雎》等等,這首詩也如此。至於為什麼後面不是迴環往復的結構了,我讓學生先分析了後面所寫的'內容,都知道是描寫戰爭場面的,我就請學生進行情景想象,此時已經是戰場了,雙方都蓄勢待發,劍拔弩張,只等將帥一聲令下,就衝鋒殺敵了,如果此時突然有一個士兵彎着腰,邊走邊唱道"采薇采薇,曰歸曰歸"可能嗎?采薇是打仗時做的事嗎?學生明白了場景的變化使得詩歌的敍述發生了變化,而且學生也明白了詩經中並不是所有的詩歌都是從頭至尾採用迴環往復的結構的,是可以有變化的。

詩經采薇課後反思通用2

本來昨天備好了課的,今天上午串課的時候我發現整體思路很混亂,重點不突出,於是我利用中午的時間又重新備了課。

下午上課時,由於對教案的不熟悉,我有些反應不過來,不過好在課件彌補了這個缺陷,重點也相對突出,所以總體效果要比原來的教案好很多。學生們對於《采薇》主題的把握也很到位,只是回答問題的只有幾個人,感覺調動不起大部分學生。

課前檢查《氓》的背誦情況,很可惜的是兩個班都沒有很好地完成。明天上課時要求他們默寫一下,我感覺他們自己這幾天越來越放鬆了,有必要提點一下。

詩經采薇課後反思通用3

這次課有兩個地方值得自己總結,一是古詩文字詞的解釋、積累,一是預設與生成的問題。

先説第一個問題。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教古詩文時要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對古詩文感覺艱難,很難理解古詩文的字詞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現在還很茫然。上課的時候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就不懂的字詞句提出疑問,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比如“不遑啟處”如何解釋,這句話雖然書上有註解,但這個學生不理解單獨解釋“啟”為“跪”,“居”為“坐”,怎麼合起來解釋就成了“休息”。又比如“載渴載飢”的“載”不知道什麼意思,實際上在講《氓》的時候就已經提到了這個字,“載笑載言”,這説明這個學生課後的複習和必要的知識整理沒有到位。又比如“彼爾維何”的“維”不知道什麼意思,其實後面的“彼路斯何”的“斯”有解釋,而這兩句話是相似的結構,根據古文對應法則,“維”與“斯”意義相同,這説明這個學生還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又比如“戎車既駕”的“既”不知道理解,實際上在《燭之武退秦師》中已經學過了,“既東封鄭”,到了這裏,學生又不知道遷移了。所以想到了韓軍老師提到的“舉三反一”,難道學習語文,學生真的只能是“舉三”才能“反一”嗎?這要耗損多少時間啊。但要解決這個問題,我除了想到再多做幾次練習外,沒有更多的辦法。

第二個問題。關於預設和生成,已經有很多文章進行了闡釋,我不多説。只説説我這課是怎麼處理的。教學設計是設計成老師提問的,但在上課時,發生了變化,在學生提完了字詞句的問題後,覺得學生的思維正活躍,就要求學生就詩歌內容進行提問。學生提了兩個問題,都很有代表性,一個是為什麼以“采薇”為標題(因為詩歌的情感主要是思鄉),一個是前三章為什麼與後三章開頭寫法不同(比如《蒹葭》自始至終都是迴環往復的寫法)。我覺得學生提的這兩個問題恰好是我設計裏的內容。學生對這兩個問題展開了探討,注意到了詩歌中字詞的變化,有學生分析到了“作”“柔”“剛”與思鄉的聯繫。當然有學生想偏了,認為“薇”是家鄉的特色菜,所以采薇來吃,是想借此來抒發思鄉情緒。顯然這個學生沒有注意到“薇”是野菜,但仍然能注意到思鄉也不錯了。我補充説詩經許多篇目以開頭為標題,比如《蒹葭》、《碩鼠》、《伐檀》、《關雎》等等,這首詩也如此。至於為什麼後面不是迴環往復的結構了,我讓學生先分析了後面所寫的內容,都知道是描寫戰爭場面的,我就請學生進行情景想象,此時已經是戰場了,雙方都蓄勢待發,劍拔弩張,只等將帥一聲令下,就衝鋒殺敵了,如果此時突然有一個士兵彎着腰,邊走邊唱道“采薇采薇,曰歸曰歸”可能嗎?采薇是打仗時做的事嗎?學生明白了場景的變化使得詩歌的敍述發生了變化,而且學生也明白了詩經中並不是所有的詩歌都是從頭至尾採用迴環往復的結構的,是可以有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