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語文>

語文課後反思(通用8篇)

語文 閲讀(6.03K)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課後反思(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課後反思(通用8篇)

語文課後反思1

通過一堂課的教學,我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中讀詩、背詩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兩點做得尤為好:

1、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朗讀訓練。由於詩歌語言簡潔且凝練,反覆朗讀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學生年齡較小,愛玩好動。我在朗讀訓練中,多次採用音樂、錄音、錄像等多種輔助手段,刺激學生感官,激發他們興趣。運用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意境;運用媒體,展現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壯麗景象、雄偉氣勢,幫助學生讀出語氣;運用音樂,烘托、渲染氣氛,使學生的配樂朗讀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表達詩意。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輕鬆,孩子們讀詩熱情高漲。

2、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我也十分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詩歌教學難度大,常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雖説通過反覆讀,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詩歌抽象表達的特點會給學生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在指導朗讀過程中,多次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將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內容轉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了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京杭大運河。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所以,學完了課文,學生就完全能做到帶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

通過教學,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字詞教學有些忽視,尤其是關鍵詞語的理解不夠重視。詩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採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後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語文課後反思2

一年來,經過不斷的培訓學習和鑽研摸索,我對靈動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日常教學生活中一邊實踐,一邊改進,也經常與組內教師交流探討,相互學習。我們積極進行小組建設,加強對學生的培訓。每天總會出現這樣那樣不同的情形。預期的內容講不完是常有的事,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如意也是常有的事情。小組交流時那些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明顯佔有優勢,而那些不善表達的同學只是被動的聽,甚至在嘈雜的討論聲中一無所獲。在彙報時這些同學幾乎成了擺設。一開始輪到他們組彙報時,這些同學自動放棄機會不參與。後來規定必須全員參與時,他們只是完成讀題,讀指定的段落這些任務。在質疑補充環節中,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知識層次還達不到要求,所以一方面質疑補充的深度不夠,另一方面被質疑方缺乏判斷的能力,不能正確的反駁,甚至別人説錯了,也不能堅守自己的意見,還笑容滿面的對質疑者説:謝謝你,我接受你的意見。在靈動課堂開展的過程中,各式各樣的困惑、矛盾不斷出現,各種的牢騷、抱怨也經常出現,這樣的課堂模式到底適不適應國小階段的學生,內心充滿了困惑。每日總在不斷的反思、改進。再反思、再改進,希望有朝一日孩子們能達到靈動課堂的效果。我的內心充滿了期待。

十月的一天,要講的課文是《爬天都峯》。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課前我已經佈置了預習。一開課,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經過昨天的預習,這篇課文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問題一出,孩子們積極發言。一個孩子説:“我覺得天都峯很高。”剛説到這裏,幾個孩子就爭着舉手要告訴大家他是從那句話看出來的。一個孩子説:“我是從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這句話看出來的。”另一個立即要求補充,“老師,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這句也能看出來。”“老師,除了這幾句,我還從真叫人發顫感受到了山高。還有人不服氣,接着説:課文中小姑娘問老爺爺的.一句話也能看出來。”當這個孩子提出:請大家把書翻到第十頁,跟我讀這句話:“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峯?”時。其餘同學立即表示贊同。聽着孩子們的回答,看着他們身上所透射出來的自信,我的內心有一絲欣慰,這不正是我們的課堂所要的嗎?

語文課後反思3

《一面》是一篇閲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上課之前我認真讀了教師用書。教師用書中這樣幫我們解讀課文“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激活想象,感悟魯迅置健康於不顧,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

上課前,我讓孩子們討論:這篇課文學些什麼?孩子們認為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教學中,我決定尊重孩子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去展開教學,並不從外貌描寫的句子去展開教學。

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孩子們交流的時候並不踴躍,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太少,對魯迅先生也瞭解得太少。雖然在前兩課學習了相關的內容,但是並沒有對孩子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深刻的認識。學習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實在是無法領悟文字裏所藴涵的那種凝重的感情。

因為是閲讀課文,我在教學中也沒有過多的追究孩子們,也沒有給他們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沒有把教師用書上的內容灌輸給孩子們。文字的理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能領悟的東西,不能強求孩子們也理解,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理解的。

語文課後反思4

《世界多美呀》是一篇童話性質的科普知識短文,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把生物學知識融進生動有趣的故事中,使學生在閲讀時,既獲得小雞出生過程的完整知識,又能從中充分體驗到童趣和自然美。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小雞孵化過程中的變化,另一條是小雞對周圍世界認識的變化。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和抓重點詞的方法進行教學。

在學文過程中逐步滲透小雞的孵化過程,由“睡,醒,啄,撐,叫,站”,讓學生通過板書,瞭解科普常識,讓學生通過“啄”這一環節的細讀,抓住關鍵詞語,“用小尖嘴”“啄呀啄呀”“啄了很久”“小小的”來體會小雞的堅持不懈,勇敢,有韌勁;“小雞出殼”這一環節十分有意思,我讓學生通過朗讀表演,理解“撐”(雙手用力張開)。“叫”(小雞的特有語言,表達內心的喜悦與自豪),“站”(雖然小雞迫不及待地要出殼,但因為剛出生,嫩生生的很吃力。)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感興趣的是通過自己的表演,將小雞出殼的欣喜表現出來。學生繪聲繪色地將自己心中那隻可愛的小雞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我覺得還應該多一點“歡快”(可以詢問學生“你這隻小雞,嘰嘰嘰嘰地在説啥呢”“聽,這嘰嘰嘰嘰的叫聲多歡快呀,這隻小雞多自豪呀!”)讓學生盡情地享受這份自在,這份放鬆,真正進入情境。

文中較多地出現了描寫顏色的ABB式的疊詞,如“藍湛湛”、“綠茵茵”、“碧澄澄”等,生動地描繪了小雞眼中的世界的美,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我首先利用課件,把課文所描繪的景物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起誦讀的慾望。然後讓學生結合文中語境體會“藍湛湛、綠茵茵、碧澄澄”的色彩美,先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美美地讀詞語。如:藍湛湛:藍得像洗過一樣,藍得多美呀。碧澄澄:小河的水可清啦,清得可以看見——(生接:河裏的小魚,河裏的水草……)通過淺顯生動的語言,引導孩子理解朗讀,自然潤澤。進行拓展,積累類似的詞語也是本課的重點。課文最後分別出示了草地圖、油菜圖、太陽圖,幫助學生積累詞語“綠油油”“金燦燦”“紅通通”,然後再仿照課文中的句子“它看見是的”,在運用中讓學生加深印象,讓學生感受“世界多美呀!

語文課後反思5

每上完一堂課,回顧自己課堂教學上的成敗得失時,總是感慨萬千,在執教完《石榴》一課後,有個最大的感受:教師應該全身心投入到教材中,對教材不能帶上任何主觀色彩。

於漪老師曾經説過“當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融為一體時,課堂教學的明燈就會高高掛起。”我們對教材一定要剖情入理,如出己之心,這樣才能做到教書育人。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課文令教師很喜歡,而有的課文教師很難動情,這樣就很難使教者步入課文的底裏。當上《石榴》一文的時候,我總感覺這篇課文描寫的東西很抽象,很難打動我的心,不象《北大荒的秋天》那樣,所描寫的景物是我們手能摸到,眼能看到。因此在備課時,我就始終停留在課文的表面,無法深入鑽研課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根本無法做到於漪老師的“明燈高高掛起”。

當教完之後,我再去深入鑽研課文時,我被感動了,感動於作者濃濃的鄉情在石榴身上的集中體現,正是因為作者對家鄉,對石榴有着特殊的感情才能將石榴的枝葉,石榴的花,石榴的果寫得如此生動形象。文章第一句話“我的家鄉在棗莊,那裏有馳名中外的石榴園”可以説是文章的文眼,給你打開了文章的情路。作者將情寄予石榴,一切景語,一切物語皆情語,因此當再次備課時,我是完全被打動了,深入其中不能自拔。

從這次的教學中,我感受到教師沒有挑剔文章的權力,大凡選入教材的課文都是作者情動於中,言溢於表的產物,我們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課文的情境中深入鑽研課文,這樣才能正確解讀課文。“不進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正是因為我對教材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解,所進行的一切都是留於表面的,而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抽去了其中的情意,語文的人文性夫復何求?

語文課後反思6

一年級的教學工作轉眼就結束了,作為一年級的數學、語文教師,我覺得很忙碌,很辛苦,但也收穫了很多,下面我就一學年來語文教學的工作做以簡要的介紹。

一年級的語文教材內容多、知識面廣,但又是打基礎和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候,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活潑好動、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對大量枯燥的練習不感興趣,容易產生厭倦心理,教學中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使學生獲得的知識顯得很零碎,不紮實。所以我總是想方設法帶領學生輕鬆學習,讓學生感覺學習是一種快樂

一、我嚴格按照教學計劃上課,精心設計教學程序、課內外作業。

課前我必須要精心準備,從來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學中總是採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做遊戲、講故事、猜謎語、開展活動等,讓學生輕鬆快樂地學習知識。還不怕麻煩,製作各種教具,課件等輔助教學,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為了能更好地立足課堂搞好教學,平時注重自己業務能力的提高,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聽課評課活動,平時利用空餘時間隨時隨地進行教研,開展探討性的交流和反思。

二、寫字教學是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

能讓每一個學生寫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願。學生的字寫得好壞美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語文水平,也可以體現其文化素養。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特別注意對學生寫字的要求。

首先,要讓學生寫好字,作為他們的語文老師,我更注重自己在課堂板書、給學生的留言等方面給學生做一個很好的示範。其次,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寫字教程,引導學生學會讀帖、描紅,臨寫。既從技能方面要求學生,又從習慣方面要求學生。特別是習慣方面的要求,如怎樣握筆,保持怎樣的寫字姿勢,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這影響了學生的寫字質量的提高,甚至影響到用眼衞生和骨胳發育。因此,在抓好學生寫好字的同時,我更注重學生有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讓一年級學生學會讀書,喜歡讀書,將為他們今後的學語文奠定牢固基礎。

我認為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是最為重要的,在課堂上,我經常設立各種各樣的讀書比賽,小組讀、男女讀、抽生範讀、教讀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另外,我還注重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儘量引發學生能打開想象的翅膀,讀出自己的感受出來,並注重自己的示範性。由於一年級的學生模仿性較強,所以在教學生讀課文之前,我都要特別注意這篇課文的字音、語速、語調、語感等方面,儘可能地為學生作出很好的示範。

除了讀書本上的內容,我還在班裏開展了“親子閲讀”,讓家長和孩子共同選一本好書來讀,通過讀書把家長和孩子的心拉得更近了。

通過一學期來的努力,我班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看到孩子們的進步,我感到由衷地快樂,我會繼續以積極健康向上的態度在教育崗位上前行。

語文課後反思7

《爬天都峯》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天都峯位於我國安徽省黃山風景區內,是最為雄偉壯麗的一座山峯,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對天都峯有直觀的印象、真實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決的問題。針對課文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課文插圖,讓欣賞這裏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發起極大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語言文字學習做好鋪墊。

激趣導入之後,應該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從總體上作以把握。初讀課文是必不可少的。讀後讓學生自己交流初讀情況,説説課文寫了些什麼,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之後,老師梳理這些問題,確定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即讀懂爸爸最後説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體感知,導讀體會

在這一部分教學裏,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老師講得再好,沒有學生全身心投入去邊體會邊讀好。以多種形式讀,個人讀、小組讀、小夥伴合作讀、齊讀等。先讀感受黃山的雄偉,天都峯的險峻。通過讀書,學生就能夠體會到:擺在小作者面前的難題就是他即將要爬的天都峯原來是這麼的高,這麼陡,這是需要一定的勇氣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所以説,語文課就是學習閲讀、享受閲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

三、合作交流,突破重(難)點

語文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應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我們語文課應該擔負的責任。因此,就需要動手操作,去查找資料,去和小夥伴探討一番。我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小組長應該發揮作用,總結、歸納大家的觀點、意見,指派有誰來發言。這個時候,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作為老師,我只是提供了這麼一個機會,打開了一扇窗户。

語文課後反思8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敍事性散文。課文着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我個人看來,這篇課文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註定了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説有是一個大的挑戰。在講課之前,我還猶豫再三,擔心學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點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節課下來卻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在課上的表現把我的擔心全都打消了。學生們那獨特的見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時連我這個老師都自愧不如。

回憶教學前的準備及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引發學生興趣,為學生主動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在第一課時我範讀了全篇課文,在範讀中學生改變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讀起了課文。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造了時空。

文章篇幅較大,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那麼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學生主體在反覆讀中理解,在反覆説中明理。

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在學習《草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圍繞“草原上的人留給了你怎樣的印象”一題展開學習。在學習中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氣氛。教師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從而真正理解課文。學生一旦讀進去了,那麼理解起來就不會那麼困難。

小組交流、全班討論,使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

讓學生儘可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正是有了讀和説的鋪墊,學生的理解才那麼到位。每個學生都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加以彙報,在彙報中全班學生沒有丟掉一個知識點,蒙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難點自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