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語文>

語文課後反思(通用9篇)

語文 閲讀(1.95W)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課後反思(通用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課後反思(通用9篇)

語文課後反思1

我所上的是課文《杏兒熟了》的第二課時,主要理解奶奶的高貴品質,繼而向學生們滲透這麼一種思想:在我們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也要向奶奶學習,同別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樂、喜悦、幸福……教學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對課文重點句子的學習,自己體會出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文中主人公的品質。課後,我認為這節課給我留下這些思考。

一、學生在文本的基礎上,想象程度超過我的設想

由於新課標一直都強調語文課要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所以在課堂中我安排了多次想象。一是想象奶奶過來時,想一想不小夥伴們是怎樣想的,在這兒的想象過程中,學生回答都在我的設想之內。二是讓學生想象奶奶為何會顫顫巍巍的,學生在聯繫文本的基礎上,得出了這些結論:

1、奶奶年齡比較大,力氣不夠;

2、杏樹比較高,奶奶夠不着;

3、奶奶是為了讓小夥伴們吃得香甜,在給他們打熟透了的杏兒。

所有這些答案都是我所能設想到的。可另外一個學生卻説:老師,我還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奶奶年紀已高,這篇課文也比較老了,説不定文中的“我”現在也已是一個大作家了,有可能這位奶奶是纏小腳的,是腳步太小了,才會站不大穩,顫顫巍巍的。當學生説到這一點時,我大吃一驚,在試教中我從未遇到過,我被他的這種不脱離實際的想象力所折服了。在備課時,我一點也沒有想到這一點,我覺得在課上我有時並不是在教育學生,而更多的是在和學生一起討論,向學生學習一些精神:積極地動腦思考,大膽地説出自己的觀點……另外,我也覺得我備課中沒有更深地去考慮學生的實際,對於這樣的班級我也應該去想一些“天馬行空”的知識。

二、給予學生的評價儘量要準確

評價是課堂的一個重要環節,評價的準確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在理解奶奶的話(一起分享快樂、喜悦……)的基礎上説説在日常的學習、生活會怎樣做呢?有一個學生這樣説道:以前,有人打了我一下,我肯定會還回來,絕不讓自己吃虧,可是,從今以後,我決定不再這麼做了,有時候稍微吃點也就算了,吃虧是福嘛。這個學生説完,由於我對自己框得太死了,一定要讓學生講出怎樣去和別人一起分享……所以我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你説的好像不是關於一起分享的,你可以坐下來自己再想一想,到底以後會怎麼做呢?可是我後來一想:他的這種做法,和奶奶發現了小夥伴們偷摘杏兒卻沒有懲罰他們,教訓他們,而是去摘最熟的杏兒給他們吃,有什麼區別呢?其實這個學生已經從奶奶的做法中得到了啟迪,所以,我當初可以給他這麼一個評價:你真是一個懂事明理的孩子,已經和奶奶一樣寬容了。如果是這麼一個評價,我想這個學生當時在課上肯定覺得非常開心。很明顯,不同的評價所達成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可能會導致學生以後不敢大膽地發言,説嚴重點,教師無意中的不準確評價可能會給學生帶來陰影。所以,我覺得以後在上課時,自己的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對於學生的回答一定要在短時間裏進行仔細地分析,當然前提是教師自己對於課文一定要相當熟悉,所以吃透課文也就不言而語地成為了關鍵。為了彌補課上的失誤,課後,我就再一次跟這個學生説:你課上所舉得例子也是行的,説明你已經和奶奶一樣的寬容了。這個學生開心地笑了。這時,我也如釋重負,也提醒自己,以後要注意了。

以上就是我開課後印象最深的兩點,可能我的分析不一定正確,但起碼我從中看到我自己的不足。

語文課後反思2

《烏鴉喝水》實際上是一篇寓言性質的課文。寓言通常能教給人發人深省的道理。一年級的學生在領悟方面的能力比較缺乏,所以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的深層意思在我個人看來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在學習生字方面,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認識生字的規律,所以不需要每個字都講解,只需要選擇有難度的講一講就可以了。在教學生書寫生字方面,仍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教,因為學生的寫字能力還不穩定,所以還是需要教師不斷的提醒和指導。第二課時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關鍵。在課開始前,我先抽三到五分鐘時間複習生字詞,再引出課文。

先指名讀文,這樣可以抽查出複習和朗讀的情況,再將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思考和回答,例如:烏鴉找到水了嗎?它喝了水沒有?你從那句話看出來的?烏鴉為什麼喝不到水?誰能想象一下,烏鴉會怎樣喝瓶子裏的水呢?烏鴉找到水時心情怎樣?喝不到隨時心情又會怎樣?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既讓學生比較深入的瞭解課文,又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再體會烏鴉心情的同時培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能力。

語文課後反思3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同學瞭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文言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佈置教學過程。首先,同學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着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同學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同學大都比較熟悉,協助同學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同學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同學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可讓同學邊讀邊聯繫平時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想象後説一説,説後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會在同學頭腦中樹立起來。

當然在本節課中也有缺乏之處:例如課文中有一些難認的字,其中,許多字在本課尚未列入“會認”的範圍,這些字,同學憑藉拼音會讀即可。課文中有些詞句,同學能知其大意即可。如,“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一句,同學大概知道“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師大可不必逐個細講,只要在有些影響閲讀的古今差別較大的詞義出現時,可讓同學通過查字(詞)典解決,有的老師可直接告訴同學。防止佔用課堂大量時間。

語文課後反思4

《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第十冊第八單元“異域風情”的最後一課,是一篇描寫非洲色彩斑斕的自然景觀和多姿多彩人文景觀的略讀課文。

這篇課文有兩個特點非常明顯,一是表達。它在篇章佈局、語言表達上的特色十分鮮明。結構上採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後又概括總結全文的方法。開頭“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啊!”和結尾“啊,非洲,好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應,呼應課題,又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非洲的讚美之情。課文不只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過渡也十分自然,如,過渡句“非洲不只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順暢自然。二是語言。課文的語言十分優美生動,作者聯想豐富,如,“金燦燦的陽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藍,好似透明的藍寶石”,“……繁花似錦,綠海蕩波,滿眼是綠色,處處是花海”,無不體現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語言文字自身的美,讀來就像欣賞一幅幅五彩的畫卷,讓人回味無窮。

基於本文的特色以和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通過瀏覽全文,抓關鍵句瞭解主要內容,藉助課題含義,觸摸作者圍繞主題進行選材的寫作方法,理清文脈,並體會文章首尾呼應和過渡句承上啟下的妙處。

2、通過自讀自悟,反覆品讀,融情想像等方法,瞭解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並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並通過圖文迴旋等方法,感受非洲獨特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體會作者對彩色非洲的讚美之情。

3、通過對非洲植物世界的學習,能遷移運用、舉一反三,自學非洲彩色動物世界、日常生活和藝術風采,積累好詞佳句。並能簡單複述非洲的彩色。

關於略讀教學,小語專家沈大安老師曾講過,可以分三步走:初讀知大意,再讀抓重點,三讀談感受。根據這一方法和略讀教學略教但不略學理念,我的課堂主要圍繞目標分兩個板塊來展開。第一板塊便是“列提綱,理文脈”,扶放結合,引領學生將全文進行梳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達特色。而後在粗獷的音樂聲中讓學生從大量圖片中走進非洲,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緊接着,進入第二板塊“讀悟結合,感受非洲風情”教學,主要讓學生走進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從文字中細細品味,用作批註的方法,讓學生與文本進行親密接觸。並能遷移運用,用做讀書卡的方式自學另外三方面內容。

課堂上,我始終貫徹了兩個主旨:一是精讀與略讀相融合。採用列提綱的方式來梳理本文的文脈,瞭解本文表達特色,給學生充沛的言語實踐時間和空間,體現着略讀教學略教而不略學理念。二是感悟與積累並重。採用作批註、讀書卡等方式讓學生感悟非洲的色彩斑斕並內化積累。

語文課後反思5

這學期我講了《三個小夥伴》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這是一篇童話,講的是三個小夥伴小野豬、小象、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樹的故事。

在課堂的開始我先從課題入手,理解什麼是“夥伴”,在學生理解了課題的基礎上,提出:那課文中的三個小夥伴要一起做什麼呢?通過這個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朗讀課文。在讀準、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我藉助課文中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明白三個小夥伴一起做什麼事?(一同上山栽樹)引導學生理解“一同”的意思,並用“一同”練習説話,最後集中識字教學。

因為是第一課時,所以整節課一半的時間都用在了“讀”上,在讀書中有這麼一項活動——指名分段朗讀,其他孩子認真聽,聽完後指名小老師點評,很多孩子不太明白怎樣點評,一味的去挑別人的缺點,如:XX的聲音太小了、XX的哪個字發音不準確……只有一個孩子説:XXX的聲音很好聽。孩子們普遍不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別人的優點,在這方面需要以後需要在加強引導,幫助孩子學會欣賞別人的也優點,學會去讚美別人。

另一方面就是生字的學習,儘管我儘可能的細化生字教學,但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改變自己。

每一次公開課都是一次成長,每一次都能從中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積累經驗,珍惜每一次公開課,珍惜每一次鍛鍊自己的機會。

語文課後反思6

《花邊餃子裏的愛》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所著的一篇敍事散文。這篇自讀課文以樸素的語言和典型的場面、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展示了感人至深的母子之愛。通過品析詞句理解這種母子之愛是本課的重點,再深入一層理解愛是可以延續,可以代代相傳的是本課學習的難點。由於現在獨生子女居多,他們對自己所受到的愛置若罔聞,更不要談去回報愛了,所以,在教學中,如何能在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之後能潛進文本理解母親是如何愛孩子,孩子又是如何回報母愛的,尤其對是通過後者的理解和感悟,認識到愛的真諦,受到情感的薰陶和提升,是我本次備課時重點考慮的問題。在具體實施中,我從題目中的“愛”字入手,以“整體感知——重點品析——拓展資料——迴歸提升”的教學思路使學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花邊餃子裏的愛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愛,再通過對餘映潮老師的板塊教學模式的變通,以“瀏覽課文,概説愛的故事——賞析詞句,品味愛的細節——情動辭發,追尋愛的足跡——拓展練筆,引發愛的延續”的重點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品評語言、想象説話中深入體會母子之間的濃濃真情,真正達到了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走近人物,與人物情感共鳴的效果。下面就這節課我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和發展

以情入境,體驗母子情深。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文中的哪些地方體現了愛的情感?”為交流的主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自由説、補充説、選擇説、異樣説。學生人人都説,人人都有體會,人人都有收穫,人人都有發展,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困,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高了。課文重點,難點在學生説的過程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許多孩子的精彩發言也是我們所不能企及的。

二、抓準關鍵字詞感悟文章的主題

在教學中教師把主題由“母愛子、子愛母”昇華為“傳承、感恩”。

母親那種無私的愛、包容的愛、充滿智慧的愛、細緻精巧的愛……一句句、一行行作者沒有把愛寫得驚天動地,但分明讓讀者感受到母親那顆跳動的愛子之心!兒子的辛酸與愧疚,他對母親的瞭解與回報,那種別出心裁、無以言表、不露痕跡的愛更是表達得淋漓盡致,彷彿那感人的一幕幕場景就發生在我們身邊。老師不是讓大家空喊“愛”,而是通過咀嚼重點字詞進行品析,既有理有據,又讓學生在品析中提高了自身的賞析能力。

三、適當的拓展,適時的延伸,適量的補充,適宜的情感激發

這篇文章飽含深情,尤其是當讀者真實地瞭解了肖復興的家境和經歷後會對這位母親的瞭解有質的飛躍,於是,我在學生品析到了母子之間的愛後,通過適當補充關於這位繼母和作者之間的故事、想象生活中愛的記憶進行想象説話等讓學生對愛的理解上升為“大愛”!這樣,再通過“此時的你還認為媽媽教會我們的僅僅是包花邊餃子嗎?”一題的探究,學生對於愛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本課的難點也就很好地得到了突破。

課後,通過與各位領導的交流,也讓我深深意識到,如果能在板書設計、教師的語速和語氣等方面在進行一下琢磨與改進,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真的,正如大家所説,好好上一次課,對自己無疑是很大的一次提升,這次作課的經歷,讓我充分感受到了澗西教育的濃厚研究氛圍,感受到了相關領導的求是作風,感受到了英語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温暖與貼心!

語文課後反思7

在綜合性學習《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的一節教學中,這是一個新的教學內容,三年級學生在以前的從來沒有接觸過,面對着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如何教?怎樣教?我心裏也沒有底。感到一片茫然。

面對新的教學任務,沒有迴避的可能性,只能迎刃而上。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千年的泱泱大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傳統,勤勞的中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仍然可以處處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絕,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傳承下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如:陶瓷、剪紙、布藝、泥塑、戲劇、書法、風箏等民間傳統文化。在教學中,我儘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寬學習領域,充分發揮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首先,我在課前就佈置學生收集了大量有關資料和圖片,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對什麼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比較充分的瞭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創設一個教學情境,以富有啟發性的導言,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事先所設置的情境中來。同學們,請你閉上眼睛,靜心的傾聽,老師繪聲繪色的描述:通過學習17課,我們認識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等人,他們都創造過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但是,這些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仍然可以處處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它就像一個巨大的寶庫,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吧!去領略她的無限的魅力和風采吧!

接着我讓同學們把事先收集好的資料拿出來,我圖片貼在黑板上,讓全班同學都來欣賞這些圖片,大家在看這些圖片中,有的聚精會神,有的在指手畫腳,有的邊説邊笑。從他們的表情中,我能感受到這就是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他把同學們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完圖片後,大家回到座位上坐好,我説:“剛才大家欣賞了具有祖國傳統文化的圖片,你們看後心情怎樣?有什麼想法?請説出來吧!”分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邊聽邊想,有什麼問題還可以提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每個小組推選一名説的較好得同學在全班進行交流。在小組交流時,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準備的資料進行展示,暢所欲言,無拘無束。我看到同學這種學習勁頭,課前我所擔心的問題看來都是多餘的了。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全班交流階段,每個小組推選一名説得較好的選手在全班進行交流。同學們都使出了渾身的解數,有的一邊説還一邊拿出圖片進行展示,下面聽的同學各個聚精會神的,不時發出陣陣的喝彩聲,聽後還對展示的同學給予評價。

這節課成功之處就在於同學們能大膽的展示自己,同學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充分的體現了語文《新課標》中所説的探究性、主動性、合作性學習。這節課充分調動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生是自覺主動的去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真正的感受到我們的祖國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有着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我們為生活在這樣的偉大祖國而自豪。

語文課後反思8

“叮鈴鈴……”優美的音樂聲響徹整個偌大的校園,八年級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課拉開了序幕。

伴隨着上課鈴聲,我們久違的'李老師踏上講台。講台下原本吵鬧的聲音霎時消失不見,教室裏靜得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聽得一清二楚,只剩下鐘錶的“滴答滴答”聲與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沉默了幾秒後,老師出言打破了這寂靜:“王賀冉,你到講台邊站着,拿一根筆和紙。”我驚訝地抬頭看着老師,被這句無厘頭的話打了一個措不及防,爾後迅速掏出了筆和紙,走到指定的位置。老師低聲吩咐了我幾句,掃視了一眼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的同學們,問了一個問題:“誰買了《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同學們面面相覷,驚訝得目瞪口呆,不知老師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遲疑了一下,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等買書的同學拖拖拉拉站完後,我看了一下,大吃一驚,《布魯克林有棵樹》早在半年前,老師便已經讓買了,暑假計劃單上又是必讀書目,為何會廖廖無幾?老師在講台上痛心疾首地説道:“為何你們兩個班會頻繁換任課老師?是老師不願教你們麼?不是,是老師不優秀麼?不是,説到底,是你們不懂得珍惜,態度不行……”

老師的話如一顆石子投入了原本平靜無波的心底,掀起了滔天巨浪,又如鐘聲在我的心中迴盪:是啊!為什麼我們會那麼頻繁地換班主任及任課老師?終究是我們不懂得珍惜。“課上一條龍,考後一隻蟲”好像是專為我們量身定製的。課上,好學生專心致志,差學生卻嘻嘻哈哈,甚至打打鬧鬧,説説笑笑,對老師熟視無睹,視而不見。這是老師的錯麼?不,恰恰相反……我突然感受到了極致的悲哀。

通過這節語文課,我反思了許多許多……

語文課後反思9

《假如》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一首極富童趣的詩,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小詩內容淺顯,感情真摯,我重點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詩的內容,在朗讀中感悟詩的內涵,在朗讀中受到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的教育。

我以講《神筆馬良》的故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學生不斷地補充我講的故事內容,積極參與到了學習活動中來,通過對故事的瞭解,學生知道了馬良是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孩子,他用手中的神筆幫助窮人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願望。我又抓住契機把學生引入文本:有一位小朋友也非常渴望擁有馬良的神筆,她想用馬良的神筆做許多許多的事,她把自己的心願寫成了一首詩,題目是“假如”。學生讀題後迫不及待地打開書讀起課文來……在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後,我設計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融入文本,走進小作者的內心。這首詩的朗讀有兩個難點:一是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朗讀時卻不能一樣,應該有一定的變化。二是各段所描繪的對象不同,朗讀時應該突出各自的不同形象。為突破難點我首先範讀這首詩,使學生感受到作者三個願望藴涵的不同情感,我從孩子們興奮的眼神裏知道,他們被小詩人感動了。我還重點指導學生讀好四處“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這句話,並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三個願望的不同情感:“畫一個紅紅的太陽”是興奮,“畫許多好吃的穀粒”是喜悦,“畫一雙好腿”是沉重。我運用了指名讀、齊讀、引讀、創設情景讀、比賽讀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在讀中,孩子們的心和作者的心緊緊貼在了一起,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的教育。

孩子們的心是最純最美的!在課堂上我也被孩子們感動着:學完課文後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會畫什麼?孩子們似乎早就期待着這個問題,小手舉得像一片樹林,“假如我有馬良的神筆,我會為盲人畫一對明亮的眼睛,讓他們能重見光明,能看到美麗的世界!”“假如我有馬良的神筆,我會給沙漠畫上草地、森林,讓動物們能在那裏快樂地生活,使人們能安居樂業。”“假如……我會給貧窮的山區畫一所學校,讓家庭貧窮的小朋友能在明亮的教室裏讀書、學習。”“假如……我會給缺水的地方畫上河流,讓田裏的莊稼能得到灌溉,人們能喝到甘甜的水。”“假如……我會給無家可歸的人們畫許多漂亮的樓房,使他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假如……我會給我們的學校畫許多綠綠的樹,五彩繽紛的花,使我們的校園像花園一樣美!”……

孩子們的腦子裏充滿了無窮的想象力,孩子們的心靈裏有着熾熱的真情,孩子們的心裏裝着無數美好的願望,孩子們的心最純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