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觀後感>

《圍城》讀後感通用15篇

觀後感 閲讀(1.73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圍城》讀後感通用15篇

《圍城》讀後感1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談到:“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一句話,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我們都是萬千眾生的一員,或功成名就,或碌碌無為。一篇《圍城》,讓我看到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和剖析,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視人生,穿透種種表象,直達人性和靈魂的深處。

狗為着追求水裏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錢鍾書《圍城》

初讀《圍城》只覺這是一部反映民國戰爭年代世家貴族紈絝子弟的生活狀態的小説,文筆詼諧有趣,故事情節自然流暢。後再讀《圍城》,我便有了新的感悟和驚歎。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勾勒出了一副人性百態的畫卷,如志大才疏,自作聰明的方鴻漸,深諳處世之道的趙辛楣,虛榮,小心眼的孫柔嘉……

通過作者筆下所描述的他們,我看到那個時代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不良反應,作者用極為簡練的語言諷刺着那個時代迂腐的‘知識分子’。嘲諷着他們身上所具有的西方商業文化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關於方鴻漸的人生悲劇,我只能説,這是一種必然結果,時代侷限了他的格局,而他自身的[]性格缺陷,才是導致他人生悲劇的.根本原因。我們不能用善良與否來評價方鴻漸這一人物形象,他的性格是矛盾的,他虛偽虛榮,可在他的心底,也有善良真誠的存在。

每次一想到這,我便無比的佩服錢鍾書先生,他將書中的每個人物都寫的栩栩如生,彷彿真的有人站在你面前般,上演一幅幅啼笑皆非的畫面。

與其説説《圍城》是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小説,不如説它是一篇關於人性的啟示錄。現實生活中,我們身上也會有方鴻漸、趙辛楣等人的影子,我們同樣是圍着一座城,固執而堅韌的活着。一如小説最後所寫:“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應承擔起我們肩上的責任,不再迷茫,拒絕困惑,尋找目標,並激勵自己前行,那麼我們以及國家的未來便是一片光明。

《圍城》讀後感2

宏偉龐大的城殿襯出冷峻的色彩。烈日照射在身上,於是形形色色的宮殿毫無感情地將自己的陰影拉長在白磚地上,栩栩如生的獅子被雕刻在青銅色的門把手上,怒目圓睜着,守護着緊鎖的大門。飛舞的龍鳳在雕刻在房檐上。這裏就是紫禁城。

我在擁擠不堪的人羣中勉強踮起腳尖,向太和殿裏望去,那個冰冷而富麗堂皇的地方。周圍的喧鬧聲戛然而止,我好想看到了四百年前,數百人跪地大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龍椅上那名男子蒼老疲倦卻威嚴依舊,他身着龍袍,頭戴皇冠,日月星辰,江山美人盡在他的手中。他高高在上,與數名大臣勾心鬥角,百般聊賴地望着他的子民重複着一場一場貓捉耗子的利益遊戲。但是,他的肩揹負着天下蒼生的前途和命運。縱然他看破了人生這場角逐遊戲的不公,也不能放棄。抑或是不敢退出吧。

威嚴的城牆下襯托出那一棟簡陋的平房。牌匾上草草地寫着“軍機處”三個字。我不禁驚訝地揉揉眼,這兒不就是內閣首府辦公的地方嗎?明代有名的徐階、張居正、申時行,一輩子勾心鬥角才走到了這個地方,本以為也會有一座宮殿,結果卻是何等矮小的陋室,內閣的人的身影出現在我面前,他們步步驚心,琢磨皇上的心思,阿諛奉承,一步走錯就丟了性命,到頭來也無非僅此而已。歷史的一幕幕在眼前揮之不去記憶猶新,卻依然有成千上萬的.人寒窗苦讀,渴望這個職位。渴望到這件陋室中去,並毫不後悔,夢想着飛黃騰達,步步青雲,夢想着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他們懷揣着一個個崇高的理想,最終卻無法避免的成為了一個又一個厚黑的可鄙官僚,在官場裏掙扎卻無法全身而退,人心險惡,想早些脱離苦海,無一例外。

我再次審視着這座古老宏偉的城,他的內涵一如它的名字:紫禁城。他不再偉大壯麗,充滿了陰暗的色彩,上千條充滿怨氣的靈魂凝成千年不變的恐怖規則。如一座圍城,身在其中的人千方百計的想出來,想逃脱這“地獄”,外面的人絞盡腦汁想進去,想進入這天堂。

我們都瞭解這遊戲不公的規則,卻無力改變。

《圍城》讀後感3

讀《圍城》,跟讀一般的小説感覺很不一樣。總覺得大師的作品吧肯定是生硬晦澀,至少是我很難讀懂的,要想讀懂,也要擺上好幾本字典在旁邊,才能有讀下去的勇氣,《圍城》不是這樣,它通俗得可以,從身邊瑣事娓娓道來,總有那麼一處是撞擊到你塵世的靈魂。本來覺得40年份的作品,是太公太婆輩的事了,想要找到一絲與現實相關的東西無異於到秦始皇的墓裏挖計算機。誰知道讀的時候,它竟多次引起我的共鳴,很多的事情就象是發生在身邊,人物的心情,就像是從自己記憶中掏出來的東西,貼切的讓人吃驚!彷彿去看心理病的人被人一下戳中了心事一樣,有幾分不可思議,又有幾分難堪,卻有幾分爽快!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説,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説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送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人低徊輕歎,令少不更事者悵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訴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功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樣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浙也會喜歡。假裝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圍城》讀後感4

大概八九天的時間吧,把《圍城》這本小説讀完了。現在回想起書裏的內容,雖然“圍城”這個詞語在書中極少出現,但書中所敍述的發生在中心人物身上的種種事情一次又一次的體現着“圍城”這個詞語的含義。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句話“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多麼經典的一句話。然後再想想我們的生活,其實發生在自己以及所有人身邊的`“圍城”還有很多,比如,工作事業也是一座圍城,學習也是一座圍城等等,在沒有接觸這些之前,真的想衝進去體會一下是怎樣的感覺,但真正進去後才發現與自己想象的根本不一樣,所以又想拼命的從裏面逃出來。但是,逃出來又談何容易,尤其面對人生這座大圍城,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到底想要怎樣的人生,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才能走出這座圍城,不陷入圍困的人生?

有時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難挫折,比如大學聯考失利,比如愛人出軌,比如公司破產等等。有些人會,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從而逐漸墮落消沉下去,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最終圍困在這座圍城裏終生逃不出去,一輩子過着不如意的人生。而有些人面對這些,依然保持着對生活的熱愛和信心,然後積極的去改變這些,相信自己未來一定能戰勝這些挫折困難,走向成功。最終從這座圍城裏逃了出去。由此可見啊,圍城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內心,你的思想。當你有一天練就了面對全世界的勇氣,面對一切困難挫折的勇氣,那麼你一定會過好自己的一生,從而不被圍困,走出這座圍城,走向輝煌。

《圍城》讀後感5

從國小到現在,《圍城》只看了三遍,卻一直不能忘懷蘇文紈那句:“冷若冰霜,豔若桃花。”

官小姐出身的蘇文紈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權利,再加上留學博士的頭銜更是讓她把愛情看得特別珍貴,不肯輕易施與。

然而留學歸來的她,也許是受到了方鴻漸和鮑小姐親熱的刺激,也許是回國後受到封建正統思想的“薰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熱得蒸成了汽了。

在趙辛楣、方鴻漸和曹元朗中游離,看着他們三個男人為她“爭鬥”成了她最大的樂趣。

有人説,一切都會變,除了改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

也許正是如此吧,時光如梭,命運如滾滾車輪將我們帶往未知的世界。

看到趙辛楣與方鴻漸的針鋒相對時,有誰會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曹元朗來,還最終和蘇文紈結了婚。

在看到唐曉芙和方鴻漸之間的不斷互相愛慕、猜疑和爭吵這些小打小鬧的時候,有誰又會想到曉芙將會遠去,而方鴻漸卻被孫柔嘉“騙婚”。

也許正是因為方鴻漸和孫柔嘉之間本身並無感情基礎,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會發展成為最後的離家出走。

良好的感情基礎對於婚姻來説真的很重要啊。

在書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從頭到尾反覆強調的一個問題,假如婚姻中有一方過於強盛而一直對另一方不公平的話,婚姻便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了。

方逐翁説過:“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

”只可惜後來他兒子並沒聽他的話,娶了個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孫柔嘉,仗着個好管閒事的姑媽,壓迫得方鴻漸喘不過氣,逼得婚姻進了死衚衕。

也許這正好應了那句話:圍城裏的.人想出來,而圍城外的人想進去。

我們的世界正像這麼一個大染缸,缸外的人瞅着這鮮豔多彩的繁華而羨慕不已,而缸裏的人,卻回想着這外面的純潔乾淨的好。

婚姻不過是兩個人的一種協議,卻有着這無窮的吸引力,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為之瘋狂。

圍城裏的好戲還在上演,而圍城外,羨慕的人們仍在繼續渴望着。

《圍城》讀後感6

《圍城》中的人物雖然是虛構的,但是時過境遷,當今社會的我們仍然有很多人不能逃出這座“圍城”。如同方鴻漸,從國外留學歸來,雖然在學歷上有“些許”的水分,但是在那個時代也算是吃了幾天的洋墨水了,他也有他的理想和抱負,但無論是在家鄉的學校講課還是在銀行任職,方鴻漸都好像與那個社會那個時代格格不入,他有着一腔熱血,卻無法適應那個時代的規則和約束。這點在他的愛情上也是如此,我曾不止一次的為方鴻漸感到惋惜,因為蘇小姐好像就是我們心中的“白富美”,她也留過學,長的白淨漂亮,知書達理,對方鴻漸也是一往情深,但是就是這麼個“教科書”式的美人放在他的`面前,他卻喜歡上了唐曉芙,可能在方鴻漸的眼中,蘇小姐就像是那個時代對於愛情和婚姻的枷鎖,她很完美卻不適合,而唐曉芙則是他內心對於愛情的追求與嚮往,是他想衝出這片圍城的動力,但是這座圍城真的存在麼,還是他根本就不瞭解內心深處需要的是什麼。

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時常會和同學聊起工作的問題,其中也不乏進入移動大家庭的同事,他們中有的人很快的適應了現有的工作環境,但有些已經出現了迷茫甚至開始抱怨,出現了很多年輕人不該有的精神狀態。而我想説的是,我們內心需要的到底是什麼,當我們工作和生活中出現了挫折和阻礙時,我們就要去否認和逃避麼,這種所謂的“灑脱”甚至“佛系”的生活和工作狀態應該出現在我們的身上麼,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方鴻漸是悲劇的人物,而這種悲劇卻不應該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我認為在工作上我們唯有腳踏實地的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面對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挫折,需要從實際出發,想辦法克服和解決問題,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不應該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份閒情逸致,而需要的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寬廣胸懷。

《圍城》讀後感7

《圍城》如同一面鏡子,折射着人性的種種予盾與不同,譬如:懦弱與剛強,虛偽和誠直,哀傷和樂觀……諸如此類種種,可能顯現於不同人身上,亦可能在同一人身上表現出來。即,人自身性格的矛盾衝突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衝突。

《圍城》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撒謊又着得羞恥,不願與人同流合污又隨波逐流,有羞恥心而使他十分痛苦,從而憤世嫉俗,從而頑世不恭。這種情形,相信每個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有此體會:身處沼澤,渴望脱困而又不能自救,有意或無意的使其他人也陷入其中不得出。如同簍子中的蟹,互相虯結,彼此鉗制,都不能出去,而苦苦掙扎。

就像人在親人摯愛面前總是任性、蠻不講理的,但在其他人相處時又不斷妥協。明明是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對象不同,性格卻又有天壤之別。想來,其心中也是有些矛盾,卻無法改變,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圍城”?

人總是不滿足,人的.願望總在不斷變着,幸福感對於人來説僅僅是剎那間的感覺,當這種感覺隨着時間漸漸消失,隨之而來的將是巨大的空虛感,只能尋求下一個目標,以使自己的人生不至太過蒼涼。就像被困於城內,出城無門,只好在其它方面尋求些樂趣,不讓自己太無聊並掩飾着自己的無奈、無能,裝作副忙碌而成功的樣子,演給他人和自己看。這種矛盾感,讓人痛苦,甚至於無力掙扎。

生活,總在別處。自己的人生總是充斥着可憐、可悲、可歎的基調,而別人的人生卻都是美好的。人一邊羨慕他人,一邊痛恨自己。彷彿這樣就可以使自己顯得不那麼無奈。

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靈魂,故而就擁有他人不能理解的孤獨。此為宿命。就像人既是羣居動物,又是獨居動物。就像人總是需要與人保持一定距離,以獲得某種安全感。

以上是很久之前讀過《圍城》之後寫的讀後感,現在看着總有恍然如夢的感覺。就好像自己正在經歷當年所理解的“圍城”。不斷的囿於一個又一個圍城之內,不斷的逃出來,接着又不斷的身不由己陷入僵局。不知何時才能衝破圍牆。

《圍城》讀後感8

沒有結婚的時候很難看到圍城,就是看見也是一個假想,圍城只有身處其中望見圍城的人才會深有感觸,親、朋、妻、友的複雜;柴、米、油、鹽難堪。婚姻在方鴻漸看來是昨日的夕陽,今日的夜幕沒有出路,這時代的情感真的沒有幾個能比方鴻漸好的已經不多了,情感的遊走,身體的犯規、婚姻的越位。身邊好多的'人多在暗中運作着他們的情感,也許現在過的比方鴻漸好、過不多時他的圍城將會改變,城池的破口難以修補的時候唯一的方法拆除。

這樣的社會,對一個情感沒有寄託、婚姻沒有約束、道德沒有規範的人,出路會比方鴻漸好的實在不多。昨日你情感出位,今日與你大鬧天宮,明日派人跟蹤,後日與你離婚,拆毀、拆毀再拆毀;沒有補救也沒有退縮,前仆後繼勇往直前。如果我是統計離婚率,我想我對對婚姻失去信心會沒有了希望,就説現在的廣州吧,4年廣東有近10萬人離婚,離婚率整體上升兩成,其中70%為女方主動提出,為什麼、為什麼?

婚姻沒有感情是那麼的無助,方鴻漸就是這樣,他與孫小姐,他愛他嗎?真的不愛嗎?感情的事真的好難説,不能説沒有。也許在他的這個世界失去的永遠事最好的,得到的只是一種無意的接受而已。一個對生活懦弱的人,對情感很難會擔起他該有的責任。方鴻漸很想補救的圍城,卻找不到方法,也找不出可以調解的內心事務。如果可以我想方鴻漸因該有個朋友,有個可以與他交心的,在他困惑的時候給他出路,在他灰心的時候給他安慰。一切的一切只怪這人沒有找到與放下自我,那個時代沒有找到自己的人會這樣,這個時代沒有找到自我的冷不是如此嗎?

《圍城》讀後感9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此句或許便是該書書名的由來,寥寥數字,勾畫出了一副若在眼前的畫面。

愛情,或許是文學最為鍾愛的主題,自《詩經》之“關雎”到民國的張愛玲,再至當下,幾千年的文化發展史,這是一個不曾中斷的話題,道盡了人們在愛情裏的喜樂悲歡。

如同錢老先生所言,城外的'人,總是想衝進去的,但疑問之處在於,為何城內的人在衝進去之後,又想着如何逃離呢?更有甚者,如“揚州八怪”的金農所言“傷人手,不可治”,此君對於圍城,大有遠離才安全之意。

但也有如金嶽霖者,在“圍城”裏獨自遊走一生,或許在精神裏,林徽因是始終伴他左右的。金老先生或許是圍城之內與金農隔牆而望的兩類人的典型代表。

一個人,或者説,兩個人,在城外與城內是為何會出現如此的差異?當兩人愛之切切、急欲攜手進入城內之時,這段路途上何事影響了原本的計劃?

當兩人攜手欲共度今生之時,此時,便出現了一個問題,原本獨立的兩個人,從此便被牽連在了一起,由一個人的生活變成了兩個人一起的生活,從某種意義而言,兩個人將要融合成另外的“一個人”。有愛情到婚姻的過程,對每一個人而言,都將是一種轉化。

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裏去”,當張愛玲如此的姿態面對着胡蘭成之時,便已可預示他們的結局。

愛情裏的兩個人,或許應當是獨立而自由的,這種獨立和自由,並不是説兩個人得是相隔萬里、平行而前,只留下相互眺望。而是應當保留着各自獨立的本性,意識之中,總有一些區域是你自己的,而不能“低到了塵埃裏”沒有了自己。倘若更甚的,“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裏開除了一朵花來”,那作為一個旁觀者的我,很希望她是一直歡喜的。

《圍城》讀後感10

《圍城》確實是鼎鼎有名,之前隨大流瞎讀一通,也不知自己讀的大概是什麼,模糊記得幾句錢老先生的俏皮話,閒來無事再來翻看,果然經過社會毒打以後感覺全然不同了,驚異老先生於對生活內核的把握,我們不過全然是凡人罷了,生活就是毫無意義的瑣碎與吵鬧。

之前有看到各種批評什麼方鴻漸的不學無術、軟弱無能,孫嘉柔的心機與騙術……還有自認方鴻漸的,我最早也是盯着文中的種種人物,深為不恥,逐漸再想自己就是那個懦弱、不學無術、空想的方鴻漸,再仔細想,我哪裏比得上方鴻漸呢,論家庭人家是地主家庭,祖上也是詩書之家;論才學,人家在那個年代就留洋多年,會多種語言;論職業,回來也是去哪裏都能拿得出手,不説多麼天才,總能應承起來……我哪裏能比得上一點點呢,文中種種人物有血有肉,有優點有缺點,也是趁此為文中人物申辯一下,批評前不妨先自我剖析一下。文中韓學愈與方鴻漸一樣的“學歷”,卻能擔任歷史系主任做教授,是他能力比方鴻漸要強嗎?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是我們靠自己努力得來嗎?機緣巧合不過是是社會的寵兒罷了。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吶,我們碌碌一生,不過終日奔波,間雜着瑣碎的生活的吵鬧與甜蜜。借用盧梭的話“人是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這枷鎖與圍城倒有異曲同工之妙,圍城圍住的怕遠不止愛情與婚姻吧,圍住的更是我們的人生吧,能夠突破圍城與枷鎖去審視自己人生的人,像偶爾劃過天空的`流星一樣稀有。我們要麼從來不去想,要麼安慰自己人生本來從來如此,要麼轉移重點到批評人家的毛病,卻實實在在很少去扛起鎬頭,去鑿開圍住自己的城或是打破自己的枷鎖,當然,果真去做的話也不見得能鑿開或是打碎,難融於社會倒是一定的了。

《圍城》讀後感11

錢鍾書的《圍城》這本書給了我良多的感慨和取之不盡的人生智慧。

曾經,那本厚厚的有着灰色封皮的《圍城》,莊嚴地立在我家書架的最高層,我曾試着讀它,卻被它的.平淡與難懂擊敗。

最近一次捧起《圍城》,是饒有興趣地把它讀完的。放下書本,我確切地感覺到,自己長大了,曾經晦澀的書,如今已經可以欣賞,曾經疑惑的情節,如今已經可以理解。現在我看《圍城》,少了之前的畏懼,多了對其內容之深邃的讚歎。我在為自己能讀完《圍城》歡欣鼓舞的同時,又察覺到,自己讀懂的,只是一點點皮毛。書中人物深層的性格,書裏真正的精髓,我還沒有領略到。此書精彩的內容,值得我細細重温幾遍。這又使我不得不欽佩作者錢鍾書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他能體察得如此之透,而道出時卻又如此娓娓動人又不乏幽默。正因為如此,《圍城》不僅能給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還可以作為我的社會啟蒙書,讓我開始瞭解人情世故,試着分辨社會中的善惡。

書中的主角方鴻漸,留學歐洲後返回上海,遠赴三閭大學任教,後去香港遊歷……對於他,我總有一種感覺,不論他去往哪裏,都彷彿身處一座圍城當中,給人以壓抑之感。仔細分析,我覺得是他氣量狹小、見識短淺所致。他對於自己喜歡的蘇文紈膽小扭捏,在鈎心鬥角的三閭大學也無所作為,講課的時候又自以為是,這些性格的短板,最終造成了他事業與愛情的悲劇。

人,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應當努力打破生活中的圍城,積極地融入世界,以坦誠的胸懷迎接未來,以熱情的態度待人接物。擺脱生活中的羈絆與束縛,胸中開闊,眼前自然有萬里江山。

《圍城》讀後感12

做了朋友應當彼此愛見面,通個電話就算彼此接觸過了,面沒有見,所説的話又不像信那樣可以留着看幾遍。電話是偷懶人的拜訪,吝嗇人的通信,最不夠朋友。

這本小説的結尾我很喜歡,一個人餓着肚子躺在牀上,,聽着鐘聲落後地敲,後悔,回顧着幾個小時前的事,那個每個小時慢7分鐘的鐘,真是諷刺。

我本來還以為方鴻漸會遇到唐曉芙,故事卻這樣戛然而止。後來覺得即使遇見了,結局也還是這樣,人不能像方鴻漸那樣,毫無目的`,毫無計劃地活着。甚至覺得什麼都還可以補救。記得曾經有個產品的廣告語:“抓住不能再來的時間”。

我們都是被困圍城的孩子。逃出去並不一定是最好,出去了,你依舊會因某種原因重新回來,厭煩了,就又出來了……這樣不累嗎?我們要好好地想清楚,城裏或是城外,再好好地活下去,就像書上説的一樣,“你把針在面上轉一圈,聽見東一個電台半句京戲,西一個電台半句報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國歌,半句崑曲啦,雞零狗碎,湊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個破碎的片斷,在它本電台廣播的節目裏,有上文下文,並非胡鬧,你只要一個電台聽下去就瞭解它的意義。”

《圍城》裏的比喻也諷刺得有趣,並不亞於《紅樓夢》,比如形容王美玉的時:“滿嘴鮮紅的牙根肉,塊壘不平像俠客的胸襟。”剛開始不懂,後來一想,俠客不是愛打抱不平嗎?這是在形容王美玉的牙根肉不平呢,諸如此類。

剛讀完《圍城》的時候,心裏真壓抑,因為並不是在那個時代,連現在,身邊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像書裏描述的一樣,在圍城裏……

《圍城》讀後感13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説。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後,在準岳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並由此結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複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圍城》主要有兩大看點,一個是幽默的語言諷刺,一個是深沉的生活閲歷。不得不佩服錢老的.文字功底與創造力和對生活深刻的觀察與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語言下顯得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那句被人用濫的“婚姻就像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圍城》裏説的不僅僅是婚姻和愛情,更説的是人生。

《圍城》讀後感14

雖早知《圍城》之名,卻一直也未曾讀過,但一直是楊絳先生的書迷,讀過《我們仨》後深深體味到一個純粹的知識分子家庭的和美與堅守,看到伉儷情深,血濃親情,一家人的相知相守。如此對這家人的思想產生了更深的好奇,也許這才是我走進《圍城》的原因。一入《圍城》卻再不想出來。圍城之大,圍住你我眾人;圍城之小,困住隻影孤身。

書以頂着博士之名、留學歸來的方鴻漸,一路的所歷之事為主線,將30年代的知識分子生活百態圖徐徐展開在我們面前。方鴻漸志大才疏、性格軟弱又好面子,有着諸多缺點,假裝清高、不通世故、甚至有點虛偽。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有時候竟透着些可愛。這樣的.人豐滿真實,招人喜歡。先生説:婚姻是圍城,有想進者,有想出者,相互豔羨。友誼亦是圍城,將方鴻漸與趙辛楣圍在了一起,二人相互支撐、扶持;愛情是圍城,將方鴻漸與蘇文紈、孫柔嘉、唐曉芙圍在了一起,上演了一出愛恨糾葛;社會是圍城,將整個時代圍在了裏面,身在其中受着社會的擺弄。

讀過《圍城》大有欲將之前的小説捨棄的感覺,錢先生的語言活潑幽默、犀利而又細膩,約是先生是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才將這人世間的看得如此通透。墨水瓶一樣的天氣,腫了臉一樣的月亮,如在水中靉靆的紅酒般的動心,如飯中沙魚中刺的惡毒,一邊印着過期作廢一邊不注日期的承諾…這層出不窮的比喻生動有貼切,字字珠璣,讓人拍着腿叫好。

先生的話幽默卻十分值得人深思,放在現在仍十分合適。如今人越來越多,城越來越大,而圍城也越來越多,牆越來越高。人們總是處在這城內的困惑裏,回憶着那城外的美好,圍城的樣子大概就像是數學裏的集合,每每都圈着不同的事物,每個人都在無數個集合當中,被圈了一重又一重,而在生活的大集合裏,找出各個集合的規律,從容的應對,不正是活着樂趣和意義嗎?

《圍城》讀後感15

《圍城》表達的是一種文化困境、一種時代的困境,這座沒有圍牆的“城”,圍住了多少人的心。小説的主人方鴻漸就生活在這個圍城當中。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態度構成了他的“圍城”,似乎影響了他的一生。

讀《圍城》好像是讀上個世紀的故事,體驗這個時代的無奈。他的假學位在小説一開始似乎就埋下了命運的伏筆,他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圍城》讓我們看到了以方鴻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無聊與無奈,方鴻漸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員,參與到了這場遊戲當中,他的人生充滿了無奈、算計,一些讓我們憤憤不平的無聊。而他本人的被動、無能、意志不堅定、經不住誘惑,註定了他的失敗,他的無奈。縱然時代的力量是一隻無形的大手掌控着他的人生,方鴻漸自己的性格特點才是他真正失敗的原因。

有人説只有兩種人才能真正立足。—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人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説謊時,能夠把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府,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方鴻漸既不屬於前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或獨特的才能或者模範的舉止,也不具有後者的特質,不能良心盡失地使用旁門左道騙人騙己不擇手段。()於是,方鴻漸成了那個時代不倫不類的人,註定生活在圍城當中。

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接受的真實的處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