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13篇)

讀後感 閲讀(2.74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圍城讀後感(13篇)

圍城讀後感 篇1

最近,有幸拜讀了錢鍾書老先生的經典之作《圍城》,初讀此書,我就被深深地吸引,那趣味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語言,那詼諧機智,超然調侃的諷刺語調,讓我讀來常忍俊不止。再讀此書,卻又被書中那看似調侃的語言下盡透的生活哲理所折服。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這是書中才女蘇文紈小姐説的一句頗有哲理的話,這也是《圍城》這本書所要闡釋的人生哲理。“圍城”在小説中不僅僅是指婚姻,事業、社會,人生皆是圍城,可以説生活處處有“圍城”。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圍城中。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新環境都是一座新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矛盾、社會上的光明與陰暗,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醜惡,在我們的周圍築成了形形色色的諸多圍城,可以説,只要我們生活着,我們就永遠處在一座座圍城之中,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些城牆,

書中主人公方鴻漸就被種種圍城所圍困。歸國輪船的艙房,上海孤島,內地大學,婚姻家庭,錯綜複雜的人事關係都是他的圍城,他深陷圍城中,欲出不能,欲降不甘。

他被圍於感情的圍城中。他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讓他甜蜜,又讓他痛苦;讓他幸福,又讓他恐懼;讓他憧憬,又讓他壓抑。他被圍於事業的圍城中,他到三閭大學謀職,學校裏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這讓方鴻漸壓抑而不堪忍受。他被圍於社會的圍城中,離開三閭大學,他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像沒頭的蒼蠅似的四處碰壁。方鴻漸被圍城所困,他掙不出,也逃不脱。

方鴻漸在他無法逾越的圍城中的生活是失敗的,他痛苦萬分,壓抑苦悶。他的失敗全在於他的懦弱與自卑的本性上,全在於他選擇了逃避與退卻的人生態度上。他不愛蘇文紈,卻因他的'怯懦與自卑,不敢直言自己的立場,勉強敷衍,讓自己疲於周旋與奔波,心力交瘁。他愛唐曉芙,卻又因他的懦弱不自信,讓唐小姐與自己擦肩而過,使自己陷入痛苦的失戀中。他明明知曉孫柔嘉設置的是温柔陷井,卻還是違心地踏進去,成了孫柔嘉的囊中獵物,最後不得不自食不幸婚姻的苦果。

對於內心的痛苦,他不敢直接面對,而是一味地迴避,“心像和心裏的痛在賽跑,要跑得快,不讓這痛趕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話,彷彿拋擲些障礙物,能暫時攔阻這痛的追趕”;遇到矛盾和挫折時,他是一味地逃避,在三閭大學他不得意,受排擠和誹滂,卻不去抗爭,沒有接到下學年聘約,不是去斥責高鬆年食言,而是衝動地一走了之,逃避到與“一個自己並沒確認是否愛她的孫柔嘉的婚姻中”,懦弱與自卑,逃避與退卻使他成為處處受欺、事事不成,屢屢退卻的失敗者。

方鴻漸的失敗,也讓我們明白了在生活的圍城中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人生態度,在面對挫折與危險時我們應該怎樣去做。丘吉爾説得好:“當危險逼近時,絕對不能回頭逃避,否則危險將會倍增。相反地,立即果斷地面對危險,則危險將會減半。”面對現實世界中的種種矛盾衝突,面對各種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我們應當保持着一種果敢昂揚的鬥志,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一種大膽執着的追求,敢愛自己所愛,敢恨自己所恨,內圓外方,遊刃有餘,從從容容地遊走在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中,不迴避矛盾,也不輕言放棄,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才能讓自己在圍城裏生活得更精彩。

既然圍城不可破,既然圍城也不能出,那就讓我們憑藉着自己的睿智,自己的果敢個性,自己的積極人生態度,自己的執着追求在圍城中活出個精彩人生來!

圍城讀後感 篇2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不大厚,卻也讀了些許日子。在這本書中,錢鍾書先生描述的是1937年左右中國的場景,但在這本書中,我沒有看見先生像一些作家以戰爭失去為切入口,也不以一些大家善於描寫許多宏大的場面來揭示一個時代的沒落。在這本書中,鍾書先生用一個人一羣人作為切入點,用幽默的語調揭露了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中西盲目結合帶了的弊端,揭示了一個世紀轉型的掙扎與呻吟。

書名《圍城》似來自蘇小姐的話:“不説是鳥籠,説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圍城,圍城,不過圍的是人心。人心不羈則圍城無畔,而誰又能如此。

書中褚慎明講:“不管它鳥籠罷,圍城罷,想我這樣一切超脱的人是不怕圍困的。”可我們皆知這位褚先生囿於名利,困於虛妄。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人們似乎也永遠也逃不盡那無窮的羈絆,陷入一座座圍城。

感情是一座圍城,走出了鮑小姐的風情,卻又逐漸迎來了蘇小姐的温言軟語,唐小姐的機智可愛。方漸鴻在這一座座城中夾縫求生,苦不堪言。曾以婚姻為美,可當與孫柔嘉結合,卻又困於瑣事,責任,情感。事業也是一座圍城,三閭書院中,我們可以窺得一角。爾虞我詐,爭名奪利,正像描述文中高鬆年的言語:他沒演話劇,是話劇的不幸,而是演員們的大幸。人們帶着面具面對世界,帶久了,粘連在臉上,再難拿下。方家父母也是一座圍城,城裏框着自家的兒女與他人。掌城的.是封建與落後二者。“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由此觀之。你踏出一座城,卻又入了另一座城。出了三閭書院,又面臨着社會的強迫,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一座座城。看似瀟灑的趙辛楣卻也逃不出婚姻的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真實如斯。書外的人觀書裏城城矗立,自覺逍遙,但書外的人同樣深陷圍城。真實的社會更是如此。職場,情場上的勾心鬥角比之《圍城》更為激烈,兇狠。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如此皆然。

書中主人公方漸鴻遊手好閒,認為博士頭銜毫無作用,可為了哄住父親與老丈人,買了個博士文憑。“這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作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的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由此看見中外碰撞中對於西洋文化的推崇和對一紙證書的過於追求。20世紀初,為了挽救腐朽的國家,很多國內知識分子主張引進西方的思想來促進中國的變革。可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很多人對此句的錯誤認識。張先生一口中洋混雜的言語使我們啼笑皆非,引的是個舊俗未見精妙的思想。同時講洋話的張先生,卻在上海打仗最緊急時,在家唸咒。張先生的妻子也信佛,天天念十遍“白衣觀世音咒”渴求借此來保佑中國軍人打勝仗。腐朽仍在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骨子裏蔓延。

在人類的歷史上,有些人是通透的,他們看穿一個時代背後的真實與虛妄。他們彷彿是一種強大特異的生命,有着無窮無盡的創造。在昏暗的世界裏如驚天霹靂他們在這大時代裏,既嘲諷他人,又嘲諷自己,是探求,是佯狂,是迷茫,他們生的一對利眼,一雙利耳,去混沌,去描摹。鍾先生也不外乎於此。

“大家一擁而上,那股蠻勁兒證明中國大有衝鋒敢死之士,只沒上前線去。”

“因為其他科目早已洋氣撲鼻,只有國文好像是國貨土產,還需要外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正像中國官吏,商人在本國剝削來的,要換外匯,才能保持國幣的原來價格。”

這裏之摘了一小部分,卻已間的一個時代的混沌。

話至這裏,也只有以錢鍾書先生在本書的最後一句作結。

“這個時代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 篇3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説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歎、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閘牎拔С恰比∽允櫓脅排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閘牫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閘犠勻唬7xx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閘犑率瞪希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閘犐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圍城讀後感 篇4

“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圍城》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一篇長篇小説,是一篇經典的文學作品。帶着敬仰的心態讀完了《圍城》和一些學者的評論,更覺這部著作的非凡文學魅力和哲學思考。感慨可謂頗多。

簡單的故事情節就是:在中國新舊社會交替的背景下,知識分子方鴻漸不斷的追求戀愛並走向失敗的過程。文中不乏精彩幽默諷刺的筆法。正如作者在序中寫到:“在這本書裏,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作者有簡單的故事講述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而其中所藴含的深刻哲理,依然應驗在現代人的生活層面裏。

首先,我們從《圍城》可以感受到社會是一個多麼複雜的東西。

讀完《圍城》給人的一種感覺是,整部小説描繪的社會中根本就沒有正派中人,不過短暫出場的唐曉芙除外。其中有慵懶作風、虛浮的留學生們,譁眾取寵的哲學家諸慎明,虛偽下流的李梅亭,善於作態的詩人董斜川……甚至主人公方鴻漸也是一個懦弱無能的知識分子形象。看似繁華卻空虛的大城市,閉塞骯髒的小鄉鎮,腐敗的教育界和混亂的文壇,虛偽的、低賤的、骯髒的、庸俗的、惺惺作態的……各種情景,各色人物,都活生生的展示在我們面前,浮華的背後總會給我們帶來淡淡的悲哀。很明顯這種社會給人一種混亂和黑暗無法生存下去的感覺。那麼,圍城中的社會與我們所在的社會對比如何呢?繁華的都市總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在我們眼前是這樣,在電視裏也是這樣,毫無差別。這一切給人的感覺是社會很簡單,然而我們只看到了生活表面的假象。

平靜的湖面下總有暗流湧動,真理的發現總需要貼身體會。現在看看我們周圍的人羣,有幾個你認為是善良且正派的人呢?都市是更繁華了,但是卻依然虛空,官場依然腐敗,潛規則依然盛行,金錢永遠至上……生活中處處充滿着明爭暗鬥。這所有的一切正如一團團的烏雲籠罩着我們的天空……對比的結果是社會的生活複雜的本質是一樣的。

社會的複雜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在平靜的校園裏可能還感覺不到真實而複雜的'社會,但生活會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為我們上這堂課。

然後,《圍城》告訴我們了生活本身是一個悲劇。

在戀愛和婚姻的“圍城”中,主人公方鴻漸先後遇到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等並與她們發生了一段感情糾葛。彷彿印證了“自古多情空餘恨”這句話,方鴻漸不斷的渴望擺脱“圍城”,然而衝出這個之後又發現陷入另一個“圍城”,永遠找不到理想的境地,永遠在渴望與失望中輾轉。在小説結尾那個古老的掛鐘鐘聲突然的敲響似乎宣告了方鴻漸這一悲劇的結束,但有似乎預示着新的悲劇的開始。給讀者的感覺是小説繼續寫下去,依然是個悲劇。在圍城中有這麼一段寫到,驢子望着眼前的蘿蔔,以為再走一步就可以吃到,於是一步接着一步往前趕。人何嘗不也是一樣,總是幻想下一步就可以到達理想的地方,而其實下一步並不是理想的所在,於是又把希望寄託在下一次。而那希望就如同驢子眼前的蘿蔔一樣可望而不可即,就這樣被命運牽着鼻子走,永無止境。

我們再回頭看看我們的生活,升學、考試、工作…難道不是一座座圍城嗎?在這些圍城中,我們每個人都努力掙扎着擺脱,好不容易衝出了一個,很快又陷入另一個,好像圍繞着一個固定的程序運行着。我們追求自由,卻發現越來越不自由;我們渴望美好的生活,卻永遠生活的不美好。就像那句話説的:生活是一張茶几,上面擺滿了“杯具”。

總而言之,給人的感覺就是,人生是一座座圍城,引導着人們不斷追求,不斷落寞,輾轉不定。

最後,《圍城》也告訴我們生存的哲理。

“儘管每個人都是荒謬世界中痛苦而孤獨的人,但個人不是任憑擺佈和無能為力的。每個人都有獨立意志,能夠通過行為選擇走自己的路,把握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未來。”

圍城讀後感 篇5

很多讀者都會認為《圍城》是作者錢鍾書的自傳,他們都試圖從《圍城》中探尋錢老的人生之路。

楊絳先生對此作出了迴應。

雖然《圍城》刻畫的並非完全真人真事,但在讀者心《圍城》早已經成為錢老所生活時代的縮影。

《圍城》到底是何深意,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見解,而我也有些淺薄的理解,我片面的認為,錢老的一部《圍城》就是他所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級的風土人情,這份意境錢老只願將其圍於自己的內心,對於這份感情,他又是看得異常珍貴,所以錢老將這份感情圍於“城市”在這座城市中,錢老並不希望只有美存在,或許他所希望的是能真正的保留這份“美”。

這樣的理解,我本來是根據錢老寫《圍城》時的北京和幾首叫《古意》的詩體會出來的,所以我謂之片面見解。

《圍城》中的人物頗多,雖然大都都是作者捏造出來的,但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仍另我們折服。

方鴻漸是小説的核心人物,他志大才疏,總是吹牛不打草稿,錢老總是從他的心中看事品人,讓讀者在正確認識方鴻漸的同時,也能看到那個社會的齷齪,當我們對方鴻漸產生憐憫之心時,也為那樣的社會找出了一點善意。

方鴻漸的父親或許是作者最難描繪的一個人物吧,據楊絳先生説,此人與錢老父親確實有幾分相象,更有幾分象錢老的叔父。

對於這樣一個封建家長形象,錢老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他的嚴厲,又從側面刻畫了一個慈父的形象。

而方鴻漸卻也真的糟蹋了父親這份真切的愛。

孫柔嘉是個在性格上與方鴻漸極其對立的人,她雖不是美女,也毫無興趣愛好,但她受過高等教育,民主心理很是嚴重,她與方鴻漸的喜結良緣成了她最大的成功,也成了她最大的失敗。

就是這樣一個無所事事的女子便成了《圍城》中最為失敗的女子。

而她恰好嫁予方鴻漸,俗話説的好:“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定有一個偉大的女性”,所以説方鴻漸的失敗好象是命中註定的,方鴻漸對她的忌憚,即使我們產生憐憫之心,又更加的瞧不起方鴻漸。

在方鴻漸心裏,除了妻子孫柔嘉,鮑小姐與蘇小姐也佔了一席之地,據楊絳先生説,方鴻漸受了鮑小姐的引誘,而鮑魚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鮑,正因為這樣,鮑小姐在讀者心理並非是個完美的女子,蘇小姐的才華橫溢更是為自己的不完美壓了軸。

我以為《圍城》真的不是個完美“伊甸園”。

《圍城》中的人物很多,從他(她)們的人生歷程和結局來看,沒有一個人能稱得上是成功人士。

我在品讀《圍城》的同時,也“看”到了現實生活,尋找着理想未來。

我猛地屏住呼吸,因為我感到周圍的空氣中瀰漫着縷縷惆悵。

“心如紅杏專春鬧,眼似黃梅詐雨晴”明知錢老只是為了寄託當時羈居淪陷區的悵惘情緒,而偏偏想到的是十多年的學習生活,這十多年的學習生活不正符合這句詩的意境嗎?忐忑不安十幾年,即將迎來的就是美好的明天。

錢老與十七歲的我比起來有着更豐富的人生閲歷,而我,只能把錢老的話引入我的生活,去詮釋那隻屬於我自己的見解,不符之處,當然多如繁星了。

錢老所描繪的社會是不能讓廣大人民羣眾所接受的。

畢竟世道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如今的中國社會已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20xx年的中國迎來了世界矚目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這場國際盛會正預示着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響時,當那首《我和你》在我們耳邊響起時,當那20xx張笑臉伴着動人的音樂呈現在我們眼前時,當李寧點燃主火炬時,我真想唱起那句“我和你,心連心,相聚在北京”。

是的,當今世界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需要理解,包容和合作,讓我們一同宏揚奧林匹克精神,共創世界美好未來。

圍城讀後感 篇6

説到《圍城》,看過的朋友第一反映,就會聯想到封面的一句話:“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句話之所以成為這本書的封面,是因為在它內涵的道理。而這句話,就是這本書的主意精所在。“逃”和“衝”這兩個字,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生活……

相信很多人最初都跟我一樣,在看到前100頁的時候,感覺看不懂,用了很多好像、好比、活像這樣比喻的詞和句子,看起來很累,沒多大興趣,不明白這本書怎麼就值得很多人的推薦。帶着好奇,帶着一些推薦人的讀後感,即使有種被劇透的`感覺,但我相信,每個人對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是不一樣的,自己對故事、情節、對話、語氣等等所感覺出來是不一樣的,所表達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帶着自我,就看到了大結局,結果發現後面的情節,後面的一些話,真的很應景、很精彩。初看時,只是停留在封面的表面,再看時,似乎懂得。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於是,就有了接下來的介紹和讀後感……

生活,就像圍城,像方鴻漸那樣,都是城中人。方鴻漸缺乏信念,隨波逐流,工作也好,愛情也罷,都不如願。他了解自己,卻又無法直面自己。

方鴻漸一生中邂逅了四個女人: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當讀到方鴻漸和孫柔嘉倉促訂婚時,我才明白:如果説鮑小姐是當初不顧一切任性衝動愛上的初戀;蘇文紈就是暗戀自己卻又不得的人;那麼唐曉芙則是理想型,是內心真正所愛;孫柔嘉便是最後將將就就匆忙結成的伴侶。不禁唏噓:人吶,歷經太多,最終拜下陣來,不知道愛是什麼了。曾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愛蘇文紈,不愛她的孤傲,不愛她的偏執,不愛她故耍心計,她的一切,都不愛。他愛唐曉芙的美麗,愛她的温婉、伶俐、真摯。而對於孫柔嘉,方鴻漸理所當然認為自己是愛她的,自己會為了她吃醋,對,因為愛她所以吃醋,一定是這樣,他心想。出於愛,應該訂婚,接下來理所當然要結婚,即使在婚後方鴻漸仍然想不明白失敗婚姻的源頭。

再看方鴻漸求職之路,留洋歸來,再有點金銀行老丈人的登報宣揚,“方博士”名聲大噪。但不管從方鴻漸之前在一所學校的演講的談吐,還是在三閭大學的授課,都可以看出方鴻漸其實只是空有留學名頭,並無真才實學,書中也並未清楚交代他留學到底所學什麼,連文憑也是買的。在方鴻漸求職過程中有一個穿針引線作用的人便是辛楣,兩人曾是敵對狀態,後在蘇文紈結婚後釋懷,成為好友關係。方鴻漸的工作都是辛楣介紹的,就這樣被無形牽引。介紹去三閭大學做副教授,他去;婚後介紹去新聞社做事,他去;他和孫柔嘉鬧掰告訴他重慶可能為他謀得一職位,他去。他似乎毫無主見,也身如浮萍,哪裏順水,便漂向哪裏。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亦或是在經歷世間種種變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就工作吧,錢總是要賺的,生活還得繼續,沒有錢哪裏都行不通,他可能這樣想。

書中,方鴻漸彷彿是社會中一個悲劇人物,婚姻和職業諸多不順。附錄中楊絳先生曾提到:方鴻漸取材於兩個人,一個志大才疏、滿腹牢騷;一個狂妄自大、自吹自唱。社會中這種性格的人不少,難道這樣性格的人就註定失敗嗎?我自認沒任何能力卻也滿腹牢騷,在讀完書時,我曾幻想自己就是書中的方鴻漸,想得發了神。我幻想自己以後的生活:職業上磕磕絆絆,勉強混得一口飯碗;經歷情場後,最終按父母意願介紹找個人勉強生活,為柴米油鹽所奔波,為閒人所事所勞累。我很不快樂,卻又依舊每天忙碌,只為生活。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這些幻想看起來令人絕望又可怕。

可是,有些幻想生來就揹負着成為現實的可能。我們得時刻警鐘長鳴,時刻問自己: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不能因為是世界這個樣子,就迫使自己也是這個樣子,最終妥協。我想,這便是圍城困不住的人吧。與君共勉。

我承諾:我是在讀了全書之後,認真寫下的感悟,不一定精彩,期待您的批評指正。

圍城讀後感 篇7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是《圍城》中我記憶很深的一句話,最近我讀完了錢鍾書老先生的《圍城》,這是一部長篇小説,也是一部諷刺小説,小説講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經歷,寫了他的事業,它的婚姻。

《圍城》諷刺了那些為了功名利祿失去了初心,為了給父母一個交待做假的人。小説的主人公方鴻漸,出國留學,他卻不懂的上進,豐富自己的學識,整天混混沌沌,到了要回國的時候,自己還拿不到學位,為了給父母一個交待,資助自己的周家交待,花錢買了一個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以此給親人一個交待。回國後的他受到了親人的迎接,還得到了記者的訪問,他上了報紙,家裏的人都很高興,只有他自己心裏一陣擔憂,自己的學位是花錢買的,怕自己被人知道了底細,害怕不安。他被自己的虛榮圍了起來,在這個城中,他想衝出去,又畏懼別人的看法,虛名,無才,吹捧,讓他不敢衝出城,他只能接受別人的羨慕。他圍了第一座城,城中只有他自己。

回國後的方鴻漸,去拜訪了資助自己留學的周家老丈人和太太,方鴻漸原本是要和周家的女兒結婚的,周家的女兒因病過世,這件婚事就此了結,方鴻漸本不想和周家女兒結婚,曾給父親寫過解約書,父親寫信痛罵他一頓,被嚇壞了,忙寫信解釋,從這裏我覺的方鴻漸是一個沒有主見,膽小怕事的人,寫解約書的想法來自一時興起,而沒有經過認真考慮,在收到父親對自己的痛罵信時又變的唯唯諾諾,沒有原則。來到丈人家,丈人給方鴻漸找工作,在點金銀行做事,自己不願做個小職員,又因沒有辦法,只能堅持下去,後來和丈人家鬧了矛盾,回了家。

事業上,因蘇小姐,方鴻漸結識了趙幸楣,起初趙幸楣,以為方鴻漸是自己的情敵,對方鴻漸懷有敵意,後來,蘇小姐個和曹先生結婚,趙幸楣才放下了自己的敵意,和方鴻漸做了朋友,幫助方鴻漸,介紹方鴻漸到三閭大學教書,把他介紹給自己的朋友等,而方鴻漸一直心安理得的接受趙幸楣的幫助,在三閭大學,方鴻漸是醜惡的`,不甘為副教授,還對趙幸楣有怨氣,上課沒有學識服人,被學生呈公呈趕走,變的憤怒。後來離開了三閭大學,回到了上海。進了一家報館工作,在面對趙幸楣的邀請,有想去重慶找趙幸楣,得他的幫助,後來沒了報館的工作。在事業上,方鴻漸一值沒有自己的想法,別人説什麼就是什麼,點金銀行的職員,教書,辦報紙,這些工作都是別人給方鴻漸解紹的。到了故事結尾,方鴻漸還想着得到趙幸楣的幫助去重慶發展。方鴻漸給自己又圍了一座城,這座城是事業上的,自己沒有主見,被圍在城中,想出有不敢出。

方鴻漸的一生遇到了4個女人,鮑小姐,蘇小姐,唐曉芙,孫柔嘉。方鴻漸被鮑小姐欺騙了感情,變的傷心,蘇小姐是自己的大學同學,沒有愛慕之意,只有對唐曉芙展開了追求,又不敢直言表白,後來斷了聯繫。而孫柔嘉最後和方鴻漸結了婚,孫柔嘉温柔體貼但工於心計,面對方鴻漸二奶奶三奶奶的作為,生氣和方鴻漸鬧彆扭。婚後的方鴻漸是不開心的,和妻子吵架,妻子的姑母又不喜歡自己,方鴻漸就越不樂意了。生活的壓力讓方鴻漸無所適從。故事結尾是方鴻漸和妻子吵完架,妻子回了家,自己一個人在家中,父親送的那隻老鍾發出噹噹噹的聲音。凌晨方鴻漸一人走在回父親家的路上,心裏想着要待柔嘉好…………

婚姻上方鴻漸又給自己圍了一座城,這城中方鴻漸想出去走又不敢出去。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一座城接一座城,讓你的心力憔悴。事業,婚姻,家庭,朋友,這些都是一座城。讀了這部小説我明白了,只有真才實學才是硬道理,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則,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在家庭中,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做該做的事。

圍城也許圍住了當下的我們,用心去生活,你會發現生活的美。

圍城讀後感 篇8

“當、當、當……”已是深夜班10點了,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後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整個天空。方鴻漸原先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的事物妥協。

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於是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十四歲的時候,我信心滿滿的,只差沒有報告天下,憑海為證,大言不慚地説有一天自我會如何如何。那時候總是很單純的,沒有意識地去做許多事。

沒有職責的包袱,不懂世間的複雜,指天誇耀自我的偉大,卻在深夜獨自嚶嚶哭泣,很脆弱的。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犯上一回的狂病,但這又何嘗不是一回人生的轟裂呢?幾年後,二十七歲的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着一張作假的文憑,心裏是滿滿的內疚。

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彷彿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鴻漸意識到了,當他意識到紅海早過了時,他就覺悟的認識,他並不能夠完全掙脱那條無形的鏈子。只但是三年後,當我應對滿地的落葉,我再也沒有多少傷感之情;當我再也不會為漫天的雪花而歡欣鼓舞時,我已記不清多少年前説過了什麼。不是因為時光很久,只是發現那些誓言很飄渺。過去也試着去實踐,但當我發現要用一生去允諾時,我放下了。少了年少時的傲氣和心無旁騖的毅力,取而代之的是種顧慮,一種對現實的認識,不知是那位學者曾説過,孩子出生時都有他的角,死去時卻是一枚鵝卵石。

鴻漸的身邊曾留有過鮑小姐的鮑肆之臭,也曾吸引過蘇小姐的文質之香,鴻漸也曾為搏唐小姐的回眸一笑而努力過,但無論是哪一種,他都未好好抓住,任由最後一縷輕煙從指尖劃過,沒有勇氣跨出最後一步,鴻漸學會了妥協。在經過三閭大學一行後,他才真正意識到人世險惡。鴻漸有點累了,於是他選取躺在孫小姐這張柔順的躺椅上休息一下。父母親的`生活,我一向是不甚贊同的。沒有“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感情,沒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柔情,有的只是永遠為瑣事忙碌的身影和時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的聲音。

我一向很不孝地疑惑這樣的兩個人為什麼會如此甘心地被對方牽絆着自我的後半生呢?平靜的海面往往醖釀着巨大的風暴,鴻漸同柔嘉平淡的婚姻也有了一觸即發的危機。鴻漸覺得自我很無能,總認為自我是一場杯具的主角,他要發泄,既然不能對外人那就只能對自我的妻子出氣。

柔嘉也不是好欺負的人,兩人之間的矛盾因為更多人的參與而顯得不可收拾,鴻漸看着空空的小屋陷入了沉思。葬禮上,奶奶一向都在流淚,看着與她相伴四十多年的爺爺消失在殯儀館最後一道門後,最後一滴淚也悄無生息地落地。一向不明白在爺爺去世許多年後,奶奶口中批評着種種不是與眼中流露出的無限依戀竟是如此和諧,和諧地讓人辛酸,讓人猜不透。就如《圍城》中所講“年齡是個自然里程中無法超越的事實。”凡事一經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況是城裏城外呢?後記:那隻祖傳的老鍾從容自在地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光,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噹噹噹……”響了六下。六點種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蓄心要對柔嘉好,勸她別再為昨日的時鬧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期望他會同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光落伍的記時器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十一點了”我想“也該睡了”掩上日記本,掩上門,讓室外的黑色也浸染入這一室之中。

圍城讀後感 篇9

説到《圍城》,不免要笑,這大概是學校佈置的而我唯一能看下去的課外書了,且邊看邊伴隨着笑聲連連。我有感,跟同桌發表議論説,這錢鍾書怎麼那麼刻薄啊,估計連張愛玲看了他也要慚愧了。結果同桌倒一本正經地分析道,此二人的刻薄根本是全然不同的。張大才女是自己就經歷了情場挫折,心冷,兩片薄脣也就更冷了,不免毒辣得直要將這人情世故剜了個盡,還得留着抹隔岸觀火、高姿態的淡笑,以標誌她老人家之旗幟分明。而錢鍾書,本人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書呆子,一般這種看似木訥的人,反而能於不動聲色之間,把你説哪句話、幹哪件事之間潛意識轉過的念頭,不僅從大腦皮層裏挖出,且剖析個一乾二淨,叫你自個兒既是自慚形穢,又暗自納罕:這本來要帶到墳墓裏的念想呢,怎麼就給他知道了呢?

話是妙論,當下撫掌。我説不錯不錯,看不出來你小子也竟有毒舌的資質了。他竊喜,當着我只是呵呵呵呵。其實所謂毒舌,一言概之,一針見血罷了。能用一個字就能把對方氣得流鼻血,且聽着温文爾雅與肉體戀愛毫無關聯的人,遠比囉裏囉嗦長篇大論卻抓不住半個重點的強得多。殺人不見血,劍下一點紅,這才是境界了。故而説,寫這般繁複的讀後感,倒不比直接在書的扉頁大筆一揮“某某在此留名”來得扼要。當然,話雖如此,作業還是要寫的,下面就來説各個具體人物。

方鴻漸。竊以為楊絳女士在後記裏透露的資料很對,他的原型約莫就是錢鍾書大人。自然楊女士很狡猾地用“如果這個男孩肯説他就是趙辛楣,那麼錢鍾書也會説‘我就是方鴻漸’”這一語遮蔽過了。總感覺像對唐曉芙一般,作者對他,是隱含着某些偏愛和包容的。就像他本人的目光正透過這虛擬的人物含嘲帶諷地窺看世界而已。連方自身諸如懦弱之類的缺點,也幾乎可以看作是文人必不可少的自嘲。然而説句真話,我並不討厭他,甚至是帶着某種意義上的同情的。這倒跟批評家們的態度有所相悖。要知道這幫人一貫是根據什麼中心思想啦、積極意義啦,來取決自身好惡的。在我看來,他只是個凡人,和《雷雨》裏的周萍、或大名鼎鼎的張無忌一樣的'凡人,甚或還可算是個聰明知趣的人物。即使是買“克萊登大學”的文憑,或失業後被孫柔嘉女士罵作“***”(懦夫),也是可以理解的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但漸漸地,漸漸地,請你回味,這理解就讓人陡地心驚:方鴻漸,何嘗不是自己的寫照?我們都是在這般的對他人錙銖必究、對自己選擇原宥之間,渾渾噩噩地混到了現在。驀然譏笑中就摻了某種悲涼。

再説方大主角的三位女朋友(不必説,孫小姐已經成他的妻子了)。同學都説最喜歡的莫過於唐曉芙,我也是。她靈俏,聰明,適度的表面的天真,和伶俐的口齒,最關鍵的是:她是方始終都沒有得到的那個女人(他一度得到過蘇小姐的心靈,而孫柔嘉得到了他)。而我卻覺得一個細節是唐小姐尤為真實的:她明明不曾愛過方鴻漸,可當他和她分手的時候猶是戀戀不捨的。很難想象如果方鴻漸在當時回過頭跟她痴纏呢?説不定就成事。呵,再聰明的女人,還是貪婪的啊。明知不是自己的茶,碰到面前也難免半推半就地小啜一口。

蘇文紈也很有趣。注意,我説的是有趣,而不是可愛。大約看過了書的女人都怕像她,可實際上卻又不知不覺做成了她。我有一同學,就説她和國中時語文女老師神似,聽了就笑,細想那細框眼鏡、那蒼白膚色,那清秀但似硬頭鋼筆勾勒出來的輪廓,尤其是那種新潮洋派林黛玉而矯情處猶有勝之的風格,何處不是相似的。想想就差忍住了沒對那位同學(她是女生)補上一句:你還是少説別人,提放着自己哪天也變成那樣吧。這不是刻薄,真的。她那恨不得方鴻漸、趙辛楣,都撲在她石榴裙下(當然,蘇小姐是不穿這樣俗豔的裙子的)的心理,和全天下女人,何嘗不是一樣的呢?然而蘇文紈不也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方鴻漸被一個女人暗戀時內心既是暗爽、又故作流水無情的真實自我。大抵在戀愛一事上,不論男女內心的貪婪和表面的做作程度都是一樣的。想想,可笑,可歎,可悲。

圍城讀後感 篇10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所以讀書就應該從名著開始。今年暑假我閲讀了錢鍾書先生寫的長篇小説《圍城》。

小説描寫了三十年代一羣知識分子的工作、生活。以妙趣橫生的筆調記敍了留學回國後的幾位知識青年的社交,生活。

讀後讓我感到驚異的是作者對素材有着非凡的提煉能力。

按理説,《圍城》是一部小説,事件、人物、心理都是虛構的,可是小説向我們呈現的世界卻逼人的真實。《圍城》裏的很多的事情,就像是發生在身邊;我們一邊閲讀一邊會從這些虛構人物身上看到真人的影子。小説中人物的心情,就像是從自己胸腔裏掏出來,貼切的讓人吃驚!彷彿一個苦悶的人一下子被人看破隱祕的一角,有幾分難堪,卻還有幾分佩服。圍城中展現的一切,都讓人身臨其境,歷歷在目。

圍城讀後更讓人吃驚的是它對人生事理的洞察力。

“圍城”取自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事業,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

書中方鴻漸陷入與多位女子的感情糾葛,常常因自己的'怯懦,難以進展,想要擺脱,卻又難以自拔。這座感情的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心嚮往之,走進之後又深感城中的寂寞。

而三閭大學又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利益糾紛,令方鴻漸無所適從。但當他離開那裏,卻要面對家庭、事業的社會大圍城,讓他更加難以忍受。他極力想主宰自己的命運,可是能力有限,意志薄弱,也只能忍辱負重。總之,每個人都深陷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

諷刺人生的醜態,魯迅也是高手。魯迅的風格像一把鋒利的匕首,一刺見血;錢鍾書的風格像灸針,輕鬆行進,讓你感到舒暢,不知不覺中手到病除。兩者異曲同工。

《圍城》的語言幽默風趣,充滿智慧。例如:在諷刺社會的貧富分化,人心冷漠時是這樣寫的“因為窮人只在大街鬧市行乞,不會到財主的幽靜住宅區去,只會跟着步行的人要錢,財主坐的流線型汽車是趕不上的。貧民區逐漸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塊癬。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幾乎天天發生。有志之士被壓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線,向地下發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陰毒曖昧的人形爬蟲,攀附了他們自增聲價。鼓吹中日和平的報紙每天發表新參加的同志名單,而這些“和姦”往往同時在另外的報紙上聲明不問政治。”

在寫蘇小姐的相貌時説“她長得婉約如宋詞”比喻按理應該是以形象做喻體,而這裏卻用抽象的宋詞來描摹人物的形象,展示出特有的一種魅力風韻。不得不佩服他對比喻的理解的精深,他的語言的創造力,和源自於骨髓的機智、風趣。

特別是描寫鮑小姐的形象,“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説‘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笑的背後,實際上是在諷刺鮑小姐的不學無術。

作家的創作,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所以書就是人,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探知作者的性情,思想,精神。圍城中,對社會現象諷刺針砭較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清高的境界。從另一方面看,也説明他有一顆大愛之心。恨得越深,愛得越切。 對現實人生的不滿,更能表現出對社會殷切的期待。

《圍城》是本深入人心的好書,因為時至今天它對我們仍有借鑑意義。當代社會,競爭激烈:職場、商場、官場處處都是圍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是普遍的狀況。有的人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好,跳槽成癮。總是在怪圈中循環,長此就會深感苦悶。而這一切,都被錢鍾書收在八十年前的這部書中,他以智慧的筆觸,指出人類的弱點,讓我們反觀自省,獲得生命的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説,好書能夠度人,好書的作者就是佛陀。

毫無疑問《圍城》的創作是非常成功的。書評家夏玉清説“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説,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這樣的評價是當之無愧的。

值得慶幸,在可貴的暑假裏能讀到這樣一部啟迪心智的好書。

圍城讀後感 篇11

孫柔嘉才是真的有手段的。她平淡,弱小,缺乏姿色。卻偏偏能做出一番小鳥依人弱不禁風的神態招惹同情。可千萬別以為她是林黛玉式的女子。她婚後耍起脾氣來才真讓林黛玉也自愧不如,短短一句話,能把你噎死老半天。什麼潑婦鬧街,省省吧,用《天下無賊》裏黎叔的話説:“最鄙視這些打劫的,一點技術含量也沒有。”我跟我媽説,你看人家孫柔嘉,方鴻漸,那才真叫妻管嚴啊。不料俺媽説了,男人就是該管,不管不行。瞧,和孫小姐的養Bobby的姑媽不是一樣的話麼。這才明白所謂的孫柔嘉,其實代表的就是圍城中人所面對的現實啊。她才是真正的圍城,方鴻漸的圍城,人生的圍城。若説唐曉芙、蘇文紈,不論矯情與否,至少還帶有點對自由戀愛的眷戀,那麼孫柔嘉就是徹徹底底人間煙火的婚姻生活了。毫不留情地將方鴻漸本性裏“懦夫”的一面試探出來。趙辛楣還説你要留神方小姐,她心深,到底是一入圍城似海深。

趙辛楣倒是我所欣賞的。比起方大主角,他少了點“近來攬鏡自照頗感秋氣”的富於唧歪,總覺得男的要自憐自艾多愁善感如女人那這世界未免太可怕了;比起書中被嘲諷的對象他又是自然些的。至少追求蘇小姐和與陸太太曖昧,還或多或少地有點孩子氣的激情。惟大丈夫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吧。“趙叔叔”雖然算不上這兩點,但有本事,夠意氣,能靠學識自食其力混口飯吃,已是相當不錯的了。故而稍為讚賞。

其餘的人物,也有在現實生活中有所對照,值得玩味的。像大才子董斜川,和偽道學諸慎明,和詩詞羣裏那些裝模作樣、不時擺出一副高深莫測面孔的那些人何其相似啊。哈哈,下次一定要推薦他們看看。還有三閭大學的教授們,也讓我們聯想到了老師生活中可能出現的.頗有人味的那一面嘛。就連范小姐涉及到的“不與戴眼鏡的女人調情”的那句話,也讓我們班同學有感而發主動統計,最後班級範圍內能調情的女生僅有5人,這還不是詳細數字呢……

想來《圍城》給人的快樂,也就是這樣、藉助作者的“刻薄”調侃世情的快樂吧。圍城,惟城。就像方鴻漸一般,我們兜兜轉轉若即若離繞不開的是這座城市,是現實,是理想,是我們不得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對滿布塵埃的世界。

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很近,很貼近人生的真實。即使有幽默為脂粉,還是可以看見密密麻麻分佈的魚尾紋。就像狄更斯所説,最好而最壞的世界是1***年的世界,也是今天的世界;堂而皇之誘惑人進來又出去的圍城,坐落在方鴻漸孫柔嘉的1937年,也坐落在我們的20xx年。

朝七晚四,題海書山,是我們的生活;要麼是宿舍的燈火流離,抑或再有那麼一點相互依偎取暖猜忌中傷的情感,我們是小人物,活在小時代。像方鴻漸般、骨子裏憤世嫉俗卻又隨流而化的,多少人這樣無力地活着。今天的努力是為了明天的衣食,離當時的憧憬,已經越來越遠了。就算還有工作生活、飲食男女以外別的東西,也都漸漸淪為了電視劇、網絡等貧乏生活的調料。都知道了夢想只是幻想,理想只是夢想。一切都被圍城包裹而逝。

圍城,惟城。

我們惟一能面對的是生活裏堅固的圍城。

看着書,多少人可以對蒼白的紙頁調侃書中人物尷尬而微渺的人生呢,哈哈一笑,回首就忘,誰又能保證明天不被寫進書裏成為新的笑點。

進不來的想衝進去,進去了的想衝出來。這就是我們無可選擇的倉促的人生。

這書寫在1937年,卻遠非**性的,反而寫了那年頭知識分子們自顧自保半點也不高尚偉大的形象。至少作者很誠實,沒寫那些根本沒親身經歷過的橫刀立馬吧。相反今天網絡小説裏倒經常重複戰爭的項目,如武俠小説成人童話裏編造的熱血年華。可我想,這樣的坦白,才是真正的有價值的。你看了後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深思,第三遍是不忍卒讀:

因為,它和我們的生活何其相似。

圍城讀後感 篇12

第一次讀《圍城》,也就是在國中時。當時懵懵懂懂的,只覺得這本書充滿了幽默的語言,當然這樣的幽默是與一位學者的智慧成正比的。除此以外,再沒有什麼多餘的感覺,甚至連書名的含義都弄不清。於是就半途放棄了。升入高中後,自覺有了較強的欣賞能力,所以就重新拾起往日的記憶,再次打開這本著作。這本幾乎全是用精彩比喻連綴起來的書,立刻給予了我全新的視覺感受。這是一本有趣的書。更深刻地説,這是一本睿智的書,因為它源於一位智者對於人性的洞察與調侃。

在《圍城》中,作者主要寫了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記得錢鍾書在《序》中説過:“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在平凡人的生活中找尋人性的真諦,這就是大師的高明之處。作者通過主人公方鴻漸,一位徒有虛名的留學生,在愛情、事業、家庭等方面的悲喜劇,以機智的幽默、淵博的學識、辛辣的嘲諷,對當時社會種種醜惡的事進行了批判,同時也道出了許多人生哲理。起先,我驚奇於書中那些信手拈來的比喻,難以想象,擁有多方面造就的學者竟然還保有如此豐富的想象力。這不是一般的想象力,不同於孩子般的天真爛漫,它來自於智慧、學識、才華,以及自己的情趣。它時不時地拿起生活中的可笑之處開開玩笑:在描寫船上一位中國女人的時候説:“假使她從帆布躺椅上站起來,會見得身段瘦削,也許輪廓的線條太硬,像方頭鋼筆劃成的”;方與孫結婚後在香港遇見了蘇小姐,蘇用來遮陽的闊邊大禮帽“襯得柔嘉手裏的小陽傘落伍了一個時代”;……比比皆是,錢先生就是這樣緊逼着我們的視覺,讓我們愛不釋手、如痴如醉。讀到後來,才漸漸發現小説取名的精妙。就用書裏蘇文紈的話説,婚姻“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而文中的“圍城”大約也就是指人們婚姻與工作的圍城吧。生活中處處存在着圍城現象,尤其是婚姻。回想方鴻漸的人生:他漂泊異地,感受着社會、事業、家庭的種種壓迫,卻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與歸宿,深深體會到隨風擲拋的苦澀滋味,真為作者的形象比喻叫絕。錢鍾書將生活本身展現在了讀者面前,將“圍城”中人在各種背景下的痛苦、感傷、可笑等作為自己觀察、諷刺的對象,令讀者感覺到一個個看似遙遠但卻離我們很近的鮮活的人物形象。於是我想到了現實世界。像我們這樣一批擁有花一樣年齡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小的時候,渴望成長;長大了,卻又懷念童年時風中盪漾的鞦韆。我們永遠都不會對現在滿足。

讀完《圍城》,我突然有一種衝動,突然想對身邊所有人大聲地説:“懷念已過去的,珍惜還擁有的。”因為從這本書中我瞭解到,只有珍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才能看清生活,不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從現代文明中,我們喜歡方鴻漸的聰明、善良、正直和愛國意識。但他懦弱、迂腐,有些玩世不恭,因此,在複雜的社會大背景下苦苦掙扎。

我們同情於他的遭遇,更為當時社會的烏煙瘴氣感到痛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靈魂一定會在純淨的環境下得到發展。讀了《圍城》,有人建議我去讀一下楊絳的《洗澡》,因為這兩本小説像是珠聯璧合的姐妹篇,《洗澡》描繪了知識分子精神上的“圍城”。我想,兩部著作都沒有重大的題材,也沒有英雄般的人物和激動人心的場面。相同的,它們都從現實入手,抓住了人性的根性,以小見大,使人感覺既平凡又不失高度。真正的著作,正是能讓人從平凡中體驗到真知灼見啊。關於《圍城》,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相信,當你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身邊的一切,包括自身,都會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色彩。我們只有自己去感覺。

圍城讀後感 篇13

早就聽説《圍城》的深奧,之前也看過一些評論,簡介,這次,為了滿足好奇,也為了揭開那種種神祕感。讀罷《圍城》,現將感想寫一下。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也是一本睿智的書,在作者幽默的語言中,是他深刻的洞睿和見地。

“圍在城中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此一番話,道破了人性的弱點,在弱點的支配下,許多的鬧劇便一幕幕展開了,在大笑之餘,是否懷有一份感傷?

方鴻漸,作為故事的中心,當然,代表着當時的諸多“知識分子”,志大才疏,長滿腹牢騷,狂妄自大,愛自吹自唱。從他的眼裏看世界,從他的心裏感受世界,從他的輾轉之中,憂喜哀樂,而最後“萬念俱滅的回到蕭條破碎”的家,是他的不幸,還是人的不幸。而當我們沉思之時,或許,時間又在某個輪迴的路口靜候我們失足。

在回國路上,在孫太太與蘇小姐不冷不熱的交談中,暗含的是“老實人的惡毒”,虛偽的待人,同仇敵愾的指責別人,總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而鮑小姐作為一個“風流未婚妻”似乎對方鴻漸有一種難以抵擋的`引誘力。船近岸時,這段“糊塗情債”總可以有個收場,而總免不了給人一種“鮑魚之肆”的噁心與厭惡。

蘇小姐在文中與鴻漸是含糊不清的關係,遠沒有作者所説“好比兩條平行的直線,無論彼此距離怎麼近,拉得怎麼長,終合不攏來成為一體."般單純。下船時,阿劉吐出的那一口濃濃的唾沫,足見鄙夷。而後來,兩人在月亮下做的“傻事”,料想蘇小姐的滿懷希望換來的卻是他愛另一個人的拒絕,不禁讓我為他——不,是他們歎息。

唐曉芙,可能是鴻漸真正愛的人——她使他拒絕了蘇小姐。而唐小姐作為蘇小姐的表妹,在聽表姐的“訴苦”之後,對鴻漸的話“方先生人聰明,一場逢場作戲,可是我們這種笨蛋把你開的玩笑都得認真。”是鴻漸絕望的明白,沒有解釋,轉身離開。當唐小姐“看的心溶化成苦水”想挽留時,他卻又戲劇般離開了。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或許是可以避免“圍城”的苦果,但畢竟是傷心的。

離開“傷心地”,一行五人由上海輾轉至三閭大學,鴻漸,年楣兩人同命相連,顯得格外要好,有發展了一些“結婚後娶的總不是意中人“的感慨。

在三閭大學,真可謂是看盡世態炎涼。在這裏,竟遇到了道貌岸然的韓學愈,從此他的生活便被韓學愈干擾。而方鴻漸自認為“老實人吃的虧,騙子被揭破的恥辱,這兩種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雙鵰得兼備了。”是自嘲,而相比下,韓學愈更顯醜陋了。他對學生的認識可謂一針見血,“這些學生一方面盲目的可憐,一方面眼光精準得可怕,他們的讚美,未必盡然,有時竟上人家的當;但是他們的毀罵,等於世界末日的最後審判。”毫無上訴重申的餘地。“哼,人當然不過如此。什麼領導,什麼教授。全是“惺惺作態”,“勢利眼”,而不過是走以下形式,糊弄下“老實人”。

一切機關裏,上司駕馭下屬,全用“西洋人趕走驢子”的技巧。他厭煩了虛偽的大學。孫小姐由於巧合與方鴻漸訂婚,結婚,共同離開三閭大學。兩人算是患難與共,通道湖南又同回上海。她受過高等教育,沒什麼特長,可也不笨;不是沒人,可也不醜;沒什麼興趣,卻有自己的主張,她毫無興趣卻很有打算。兩人回到上海後,彼此心裏都不舒服,孫小姐看不慣婆家弟妹的粗俗,放先生看不慣岳母家人的搬弄是非,而根源無非是兩家人對彼此的經濟狀況不滿,終於,在一次次的誤會與爭吵中,兩人的關係走到了盡頭。

孫小姐於鴻漸的經歷,可以正好點名“圍城”的傷痛。兩個人天地極其狹小,只侷限在圍城內外,兩人的自由也是有限的,只能從城外擠入成立或是從城內衝向城外。兩人的經歷代表了芸芸知識分子間很典型的夫婦。

當祖傳的老鍾從容的敲響,在夜深人靜時一一細數往事,又有多少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而言語不足,啼笑皆非了。

與辛辣的諷刺中,是否可以嚮往美好的生活?“城裏”或“城外”的人能否恪守自己的感覺?但願在廣漠澎湃的黑暗處,懷着明天的光芒似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