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節日範本>下元節>

關於下元節傳統食物

下元節 閲讀(7.48K)

下元節食物

關於下元節傳統食物

1、餈粑

客家俗話:“十月朝,餈粑粄子碌碌燒。”下元節這__,有些地方有做餈粑等食俗。餈粑是以上等糯谷蒸糯米飯,放進石臼裏,用杵槌舂制而成。餈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講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等。

2、麻腐包

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為“完冬節”。農村常做米果,餈粑,芋子包之類的食品,謂“做完冬”。麻腐包子象徵送寒衣的包袱,據説是紀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麻腐是以麻籽和黃米制成,拌上蘿蔔、洋芋、葫蘆為餡,就可以蒸成麻腐包子。

3、豆泥骨朵

北京過下元節時,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豆泥骨朵”就是紅豆沙包子。現在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紅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4、粘豆包

粘豆包,又稱黃豆包或豆包,它是一種源於滿族的豆沙包類食物。下元節這天滿族地區有做黃豆包吃的習俗。

5、芋子包

芋子包是客家人的經典美食之一,農村常在下元節做芋子包。民間有句俗語,“吃上芋子包,包銀包金包發財”。芋子包由芋頭或馬鈴薯作為主料,蒸制而成。芋頭又稱芋艿,味甘,性平,能益脾胃,但每次不宜多食,且腹脹氣滯者不宜食用。

下元節吃什麼傳統食品

6、墨魚

墨魚剛好是十月份上市。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含蛋白質13克,脂肪僅0.7克,還含有碳水化合物和A、B族維生素及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物質,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滋補食品。推薦用墨魚、香菇、黑木耳、紫菜等製作的墨魚湯,冬季食用增強免疫力。

7、米果

米果是以大米為主要原料,根據不同工藝和配方製作而成的米類休閒食品。神農氏在潮州被稱為“五穀主”,下元節也是五穀主的生日。潮汕地區祭祀五穀主,要蒸制一些象徵農具、五穀的“尖擔”、“粟穗”等食品。

8、蓮藕

下元節時,秋燥未盡,冬寒剛起。吃些蓮藕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時,蓮藕性温,有收縮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補肺養血。鮮藕的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含量也很豐富,煮熟後更容易消化,下元節可搭配蘿蔔、玉米等煲一款冬季養生湯。

9、麻餈

麻餈是以糯米、芝麻、糖做成的特色小吃。每當下元節前後,在温州老城一帶就會出現挑着擔賣麻餈的'人。因為麻餈與當地方言‘無事’同音,有平安無事之意,寄託着親人平平安安,事事順心,所以麻餈非常受大家歡迎。

10、山藥

山藥有健脾益胃、滋腎益精、益肺__等多種功效,為四時皆宜的補益蔬菜。山藥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消化吸收;山藥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澱,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山藥粥和山藥湯都是非常受歡迎的養生食物。

下元節的習俗

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蘸神,藉以求福免災。古代結壇方法有九種:上三壇為國家設之,中三壇為臣僚設之,下三壇為士庶設之。後世設壇漸弛。供齋可“積德解愈”;二節食齋。古人於祭祀之前,應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求外者不染塵垢,內則五臟清虛,潔身清心,以示誠敬,稱為齋戒。齋戒可“和神保壽”;三心齋。心齋可“夷心靜然”。另一類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節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氣、八服元氣、九胎食。除此之外,如持誦、懺法、祭煉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齋範圍之內。

享祭祖先

隨着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祖先崇拜的產生與古老的靈魂信仰觀念有關。原始人認為萬物均有靈魂,人的靈魂是獨立於肉體的存在。由於人類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雙重構造,即肉體構造和靈魂構造,因此認為肉體可以死亡,靈魂永遠活着,這就是“靈魂不死”的觀念。正是這種人的靈魂觀導致享祭祖先習俗的盛行.為了祈求先輩的靈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孫後代,使他們免於災難和不幸,人們為祖先亡靈舉行祭祀活動。一般來講,對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廟,國家有宗廟,民間各有祖先堂、家廟,通過祭祀,祈求福祿禎祥。全國各地在具體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習俗.山東省鄒縣民間,在下元節這天,要專門建醛設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寧遠縣民間,在下元節前後,還要普遍進行迎神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