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節日範本>元旦>

有關元旦起源由來介紹

元旦 閲讀(1.44W)

元旦起源

有關元旦起源由來介紹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氾濫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伺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便是元旦的由來

自西曆傳入中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_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七年級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到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七年級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説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曆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

元旦的由來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正月七年級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佈。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説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元旦祭祖

新年也稱為“元旦”,是一年歲月的開始。元旦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從元旦子夜直到大地天光,各地祭祀祖先的時間並不一樣,但總是不斷地有人家行禮、拜天地、迎神、燒紙錢祭祀祖宗先人。

祭祀祖先時,把祖宗們的牌位依次擺列正廳,牲醴酒漿、紙馬香帛,都整潔齊備。然後長幼依序上香跪拜,事後分別侍立供案兩側。有些思親至切的子弟,矮凳側坐,陪守通宵達旦而不輟。也有的人家在祭祖時,用木刻版畫“俎豆馨香”來代替祖宗牌位的。

當然,各地祭祀祖先的禮俗存在着相當大的差異。清雍正年間刊印的浙江省《常山縣誌》卷四説:“元旦拜祖先遺像或牌位,謂之“拜真”。清嘉慶年間刊印的河北省《棗強縣誌》卷十六説:“正月八年級上墳,俗名‘送爺孃’。”

清同治年間刊印的江西省《宜黃縣誌》。卷八説:“元旦,子孫必至祠拜祖,孩提均至,按丁給煎餅”。民國初年刊印的山東省《泰安縣誌》卷六説:“七年級、二拜家堂,稱祖宗為‘家親’。”多半的人家是在家祭拜祖先牌位或其象徵物,從七年級到九年級,都有這番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