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節日範本>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通用15篇)

端午節 閲讀(8.3K)
端午節的習俗1

“百里不同於風,千里不同於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

端午節的習俗(通用15篇)

今天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説到端午節,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些綠色衣服、香甜肉餡的小粽子。

我拿起一片又長又綠的竹葉,把它捲成一個三角形的“小碗”,把洗好的米飯放進去,再放幾片培根,最後用一條又厚又白的“被子”把培根蓋上,把竹葉折起來,用彩繩綁好,一個可愛的小粽子就做好了!我仔細研究了一下,説:“小粽子,小粽子,你怎麼看起來這麼好看?我不想吃你。罪過是什麼?我把你放進蒸籠煮三個小時再出來。好吧,這就是決定。”我命令母親:“快,打開監獄的門,把小粽子扔進去,煮3個小時再放出來!”媽媽笑了,然後按照我的吩咐,把小粽子放進鍋裏。時間一天天過去,3個小時後,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一股香味撲面而來。我趕緊拿起粽子,打開粽葉,咬了一口。竹葉的香味和米飯的粘稠感瀰漫在我的嘴邊,我咬了一口。這一次,我吃了燻肉,這使我有很多回味。吃完粽子,我舔了舔手指,跑到媽媽身邊問:“媽媽,媽媽,粽子還在嗎?我完了“然後,”媽媽説,“桌子上有很多東西。”媽媽還沒吃完,我就衝到桌子邊開始吃

生活的每一點都體現着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端午節的習俗2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傳説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楚國的忠臣屈原,當時秦國攻打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説屈原死後,楚國人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人拿出準備的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葉子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奶奶。每年端午節前奶奶就開始忙活開了,早早地着手準備好了粽葉。奶奶常説: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再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碩大的菱角。包好以後,再放在鍋裏煮上一會兒,滿屋子都瀰漫着粽葉的清香。輕輕剝開粽葉,咬上一口,粘粘的,整個人渾身都沉浸在香味中。我多麼盼望着端午節快快到來呀!

端午節的習俗3

一説到端午節,我就想到了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五月節、龍舟節……端午節有很多習俗,聽我來説一説吧!

端午節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門口或窗户插艾蒿、掛菖蒲,用來驅蚊避邪保安康。

賽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習俗。相傳古代有一位愛國詩人屈原,他被奸人所害被流放。他在流放途中聽到了他的國家快要滅亡了,悲憤交加,投入汨羅江自殺了。老百姓為了不讓魚蝦吃他的遺體,於是就把糯米糰子扔到河裏。從那以後,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就傳承下來了。

粽子的形狀很特別,有稜有角、口味應有盡有,比如鹹肉餡的、香芋餡的、紅棗餡的……吃起來軟軟糯糯,好吃極了。

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有戴長命縷、吃五黃、佩香囊等等。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好少年,要把這些習俗好好地傳承下去。

端午節的習俗4

彝族:“都陽節”

端午節是彝族的都陽節,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日。

傳説古時有一年天氣炎熱,彝族寨子裏病疫流行。人們驚恐萬分。江邊的漢族兄弟聽説後就把端午節採的菖蒲、艾葉和雄黃送上山,用藥給老人洗瘡,用雄黃酒給阿依擦身,不幾天,人們的病全好了。後來,彝族人備了厚禮下山感謝漢族兄弟。漢族人告訴他們説,端午節的草藥能治百病,還能邂邪。從此,彝族也過起了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彝語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將端陽節叫做“都陽節”。

節日這天,家家户户門前都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粽子,帶上酒和培培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鬥牛、鬥羊、跳舞等娛樂活動。

傣族:粽包節

粽包節是傣族民間節日,流行於今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區,每年夏曆五月初五日舉行。

節日裏,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一圈唱情歌。然後,小夥子把粽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説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苗族:花山節

花山節是昭通市苗族傳統節日,但因方言(支系)不同,節日活動的時間也不同。白苗的花山節在每年正月七年級至十五之間。花苗的花山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即端午節。

節日到來之前,花山主辦人就要在舉行花山盛會的地方高高地豎起一根木杆,稱為花杆。花山場上,舉行武術、鬥牛、賽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賽活動。或是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尋愛寄情,互訂終身。

端午吃五黃的習俗介紹

漢族民間風時風俗。流行於杭州等地。農曆五月,杭州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端午那天,杭州人必須吃雄黃酒(以雄黃和燒酒調和,削菖蒲根加入,飲少許)、黃魚、黃瓜、鹹甲鴨蛋黃以及用黃豆飯裹的粽子,稱為“吃五黃”。

在江南人的傳統中,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黃酒代替雄黃酒)。

在端午節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餐,就是把五種黃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節氣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常州端午節習俗

常州端午節的習俗還真不少,這一年一度的佳節,常州人家裏可熱鬧了,不僅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掛菖蒲,孩子們還要穿上五毒衣,寺廟的`僧人也會向周邊的人家贈送鍾馗像。“酒入雄黃粽子裹,白雲古渡賽龍舟”,老常州們的端午節,最有特色的風俗應該當屬划龍舟了。常州古稱“六龍城”五月初五白雲溪上划龍舟…

習俗一:吃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有多種意義,大多數人傾向於這是為紀念我國大詩人屈原的。端午前一兩天,古城常州家家户户以箬葉包糯米粽,有火腿、赤豆、蠶豆瓣、純米粽等各色。節日晨起,先以粽供祀祖先,然後蘸糖而食。多數人家還在煮粽子時將鹹鴨蛋、雞蛋一鍋共煮,吃時蛋品味更香鮮,有的人家將粽子贈送親友。

習俗二:龍舟競渡

龍船長丈餘,以木製龍頭龍尾,塗上油漆彩繪,數十人穿一色衣褲,手持划槳,撥水向前,或數舟並列,比賽到達終點先後。130多年前的丁丑戊寅(1877—1878年)年間,常州白雲渡(今迎春步行街)地段是龍舟競渡,歡度端午最熱鬧之地。東門有大小青龍,南門有金龍、白龍,北門有白龍等等,六龍齊飛,標誌着六龍古城盡歡騰。

習俗三:昌艾去邪

舊時俗稱五月為毒月、惡月、忌月,於是普遍以菖蒲、艾枝掛於門楣。菖蒲有濃香味,可入藥,名為“水劍”,與藥用價值很高的艾枝紮成一把插掛門框邊上,好似一把利劍,以資辟邪。午時取“煮粽水”與菖蒲、艾葉煎都成湯,用其根莖蘸着遍灑居室,口唸“大蟲踏煞,小蟲藥煞,手裏有藥,握把撒撒”,在農耕社會,這是清毒殺蟲之舉,作為民間的防疫活動,現在此舉已使人感到可笑了。

習俗四:穿五毒衣

逢年過節,兒童少年最快活。端午這天,早晨起來,就有一個用綵線結成的網絡,放個鴨蛋,掛上頸上,四處炫耀,極為高興。中午穿上印有蛇、蠍、蜈蚣、壁虎、蟾蜍的薑黃色衣褲,額上蘸雄黃酒寫的“王”字,以取健如獅虎之兆。午後則隨着奶奶或母親到田頭上採集百草,包括艾草、菖蒲、枸杞、野草莓等等放在煮粽子水鍋裏煎,給孩子“洗艾浴”,以防“疰夏”,祛除瘡癤,安全度夏。

習俗五:掛鐘馗像

老常州的民間,端午節還有懸掛鍾馗像的習俗。常州老前輩於端午節掛鐘馗像,象徵驅除鬼祟、保平安。現在連畫鍾馗的人也很少了。

端午節的習俗5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端午節的習俗6

端午節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這一天,我和媽媽去街上買菜。我聞到了粽子的味道。當我到家時,我突然想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海關是什麼?我想問我媽媽,但是她媽媽説,“你可以自己去查查書。”我心想:尋求幫助比尋求幫助更好。我會照我説的做。

我找到了百科全書並打開了它。它説:“在端午節那天,人們賽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傳説賽龍舟是為了營救死於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放進河裏餵魚、蝦和螃蟹,停止吃屈原的屍體。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一個龍節,是四五千年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日子。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在端午節要吃“黃武”: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包粽子和雄黃酒。不管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雄黃都將被用來在孩子們的額頭上畫“國王”這個詞,並且在這一天將會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包。

這時,媽媽叫我吃粽子。當我看到美味的粽子時,我不禁唱起了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日是端陽。插入艾葉,戴上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快樂地下水。”

端午節的習俗7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每逢端午節,人們就會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灑上雄黃酒,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

南方的人們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子,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用來避邪。

端午節流行於漢族、壯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地區。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救撈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而不再吃屈原的遺體。

所以端午節既是一個反映傳統民俗的節日,也是弘揚愛國精神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8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一團一、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一團一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9

一提家鄉的風俗,我的腦海裏就會立馬浮現出一家人吃粽子的情景,而這正是五月初五端午節特有的風俗。

關於端午節,還有一個傳説。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撈屍,可怎麼也找不到。於是就有了漁夫準備飯糰、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説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食咬屈原的屍體了。後來這些食物慢慢演變成了粽子,於是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每到端午節,我和弟弟就盼望着包粽子、吃粽子。有一年端午節,我和弟弟早早起了牀,因為媽媽要教我和弟弟包粽子。

首先準備食材:不同顏色的棉線、粽葉、糯米和自己喜歡的餡兒,我喜歡肉餡兒的,所以我準備了肉;弟弟喜歡蜜棗的,爸爸和媽媽喜歡紅豆的。

然後開始包粽子了。第一步是把兩三片粽葉折成簸箕形狀,我很快會了,但是弟弟卻折騰了好一會兒,才學會;第二步是放入糯米和餡;第三步是沿着粽葉包裹起來,包成三角的形狀;第四步是用線裹起來,也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線來區分。

把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鍋裏,大火煮開後,再用小火悶煮三、四個小時。出鍋時,一股粽葉的清香撲鼻而來。我和弟弟饞得口水直流,彷彿想一口就把它們全部吃掉。就連平時需要叫喚才知道吃飯的爸爸,今天也準時來吃飯了。一家人圍成一桌,十分開心,我和弟弟無法抵禦這香味,一個接一個搶着吃。吃了一頓粽子,幾個星期都忘不了得味道,真是回味無窮啊!

這就是端午節的習俗,是中華傳統的文化,流傳至今。

端午節的習俗10

中國有着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熱鬧喜慶隆重的春節,祭奠祖先、追思先人的清明節,吃月餅賞月的中秋節,許許多多的節日,讓我們不亦樂乎,端午節便是其中之一。

要問端午節的美食是什麼,那還用説,當然是粽子了!要做粽子,得先找來米、粽葉、繩子,當然也可以加點肉、糖、花生等。我們做粽子的時候 ,首先把粽葉、米洗乾淨,餡料調好,把粽葉捲成一個封底的漏斗形狀,再把米放進去,有餡料的話就把餡料放到米中間。放滿之後,用粽葉蓋好包起來,用繩子捆住,就大功告成。粽子要放到鍋內蒸。煮好之後,拆開粽子,一股米的糯香,與粽葉的清香相混合,讓你食慾大開,吃下一個,包你再想吃第二個、第三個……

像所有的傳統節日一樣,端午節也是有傳説的。聽老人説,這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卻遭到去職、流放。他在流放中,寫下許多詩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屈原不願看到自己國家被滅亡,所以抱石投江自盡,愛戴他的百姓聽到後紛紛趕到江邊,用粽葉包着米飯投到江中,讓魚龍蝦蟹吃飽。魚龍蝦蟹吃飽之後,就不會去吃屈原的身體了。一代又一代,每年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便流傳下來,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這就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瀰漫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很有特色。

端午節的習俗11

文從五歲的時候開始對端午節的習俗有印象。

她首先知道,端午節是要包粽子的,是為了紀念那位屈原老爺爺。接着,她又知道了端午節要在掌心和前額抹一些黃色的雄黃酒,據説那樣可以變得更勇敢。接着,她還知道了,家家户户要要門上掛艾葉和菖蒲,這樣那些妖怪和不好的東西就不敢進門了……

今年端午節,我煎了一些草藥水,晾涼了給她洗耳恭聽澡。她爽快地答應了,還問:“媽,這也是端午節的習俗嗎?”

“嗯。是的。”我點點頭説。

“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文接着問。

“據説,在這一天,用草藥煎的水洗澡,身上不容易被蚊蟲叮咬,還不會長瘡呢……還有……我不清楚啦,我們去查一下吧……”

“真有趣!我最蚊子咬了,我趕緊洗澡去……待會再查那些……”文開心去走進充滿草藥味的衞生間。

每個節日對文來説,都是有趣的,因為她會了解到一些她玩的東西,體驗一些新的經歷。

端午節的習俗12

“隔牖望蒿艾,彈指又端陽”。眨眼間,端午節邁着輕快的腳步,伴隨着艾草的清香,栗子的淡甜,悄然而至。

兒時的端午節,常常洋溢着粽子的香味。一到端午那日,奶奶就會包粽子,我便搬來一張小板凳,挨在奶奶身旁。包粽子的葦葉是從老家採來的,泡了一夜的水,竟還有一股淡淡的芳草味道。剛出水的糯米像極了一顆顆珍珠,其中還混雜着一些綠豆紅豆。奶奶拿來一張草蓆往地上一鋪,材料往上一擺,席地而坐,便開始包粽子。包粽子可謂是奶奶的拿手好戲。只見她拿起三片葦葉,平面朝上,豎着疊好,用手託着。接着勺一匙子糯米,薄薄地鋪在葦葉中間,接着擺上三朵烏黑髮亮的香菇,一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四顆黃澄澄的栗子,然後再鋪上一層厚厚的糯米封頂。緊接着,奶奶迅速用右手的食指把葦葉的兩邊往中間折,形成一個無底圓柱,然後把它放到腿上,用雙手把葦葉的兩頭往中間折,最後用細竹條往粽子上繞九圈,然後把頭兒往圈裏一塞,另一個手接過去一拉,就把粽子紮緊了。過不了一會兒,草蓆上就排滿了粽子,像一個個昂頭挺胸的小士兵。奶奶把它們抱進灶房,擺進蒸鍋裏蒸上二三十分鐘,香噴噴的粽子就出爐了。

“端尖尖蘆粽溢清香,處處龍舟競漿”。賽龍舟,於兒時的我來説也是一重頭戲。還記得小時,聽説小區外的小河裏有龍舟賽,奶奶立刻背起我,狂奔到門口張望。不想小河邊已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我們好不容易終於擠到了前頭。只見江上排着五艘龍船。船頭船尾高高高翹起,是金黃色的。船身是鮮豔的紅色。每條船上,穿着橙紅色救生服的隊員們雄糾糾氣昂昂地坐着,緊握着船槳,蓄勢待發。“嗶!”隨着一陣清亮的哨聲響起,龍舟賽拉開了序幕。河面上頓時鑼鼓喧天,隊員們快速而整齊地划着船槳,濺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岸上的人們大聲地吶喊,為支持的船隊加油鼓勁……“加油!”、“快衝!快衝線!”加油聲此起彼伏。“衝!衝!衝!”幼小的我也傻傻地跟着喊了起來,邊喊還邊揮舞着小拳頭,惹得奶奶哈哈大笑。

隨着黃昏時分的到來,龍舟比賽結束了。人們都歡天喜地地一散而去。但粽子的飄香,龍舟賽時的吶喊聲,仍時時在我心中迴盪。

端午節的習俗13

在重慶有一個習俗是很多地方都不曾見過的,一般需要四個人使用兩根一樣長的竹竿,使用者兩根竹竿將一個方形的桌子抬起,在桌子上一定要鋪一個和桌子一樣大的紅毯,紅毯上使用竹蔑再編制一個騎着老虎的道士,很多人都敲鑼打鼓,抬着桌子在街上游行,襯托出喜樂的氣氛,但是在重慶現在這樣的習俗都是被阻止的,但是在農村還是比較流行。

  重慶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在重慶的各個景點都開展了不同的景點觀賞活動,在重慶的興隆鎮是以美景為主題的,在這個小鎮中種植很多的楊梅,來到這裏觀賞的人可以參加楊梅的採摘,並且對紅酒比較幹興趣的,才可以參加到品酒的行列中。不在只是單單的吃一些粽子,並且還可以一起欣賞荷花,進行對詩,唱歌等都是在興隆鎮舉行的。氣氛非常的活躍,特別是賞景吟詩,集體拍照。

  重慶端午節吃什麼東西

當然吃粽子也不例外,很多的家庭為了迎接端午節,在七年級的時候,都開始包起粽子,粽子的餡有很多的種類,特別是糯米粽子是最多的。遊客在重慶各個特色小店也會買到粽子吃。並且在這個時期,也是楊桃成熟的時期,在重慶遊玩的人,看見楊桃,都會忍不住吃上一些,這個時候楊桃是比較鮮嫩的,味道也很可口,是初熟的果子,詩人盡情的享受在楊桃去美味中。當然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因為女兒都要回家,家人都準備了火鍋等。

端午節的習俗14

幾千年前,見逐而作《離騷》的屈原先生,懷着一腔愛國熱情,懷抱對祖國沉淪的悲痛,跳進了滾滾江水之中。人們為紀念這位為人敬仰的愛國志士,每年的農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會向江中投擲粽子(葉包飯,飯夾棗)。久而久之,這便成為一個習俗,而這天也被命名為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激發人們愛國熱情的契機,每每打開粽子,眼前就會情不自禁地浮現一份流傳千古的愛國忠魂……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端午節已不再屬於中國,在不久前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佈的新一批文化遺產中,端午節堂而皇之地成為韓國的文化遺產,不禁讓眾多華夏子孫大跌眼鏡。咱們在得知這條消息之後該做些什麼呢?抱怨聯合國相關機構處事的不嚴謹?批判韓國對歷史的歪曲?或是為“粽子”的專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應該反思……

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曆史的泱泱大國,在這期間,有許多值得沿襲的傳統和文化。當然,咱們的思維不能一成不變,要進行適當的篩選,適當的改進。但將它們統統淡忘是萬萬不可的,有人會説:咱們每年也都在過端午節,不能算淡忘。這話聽起來不錯,可是仔細想想,咱們除了在“過”端午節之外咱們還做了些什麼,還由於節日有過什麼樣的心靈觸動嗎?節日總歸是要過去:庸庸碌碌,平平常常和往日一樣消磨一天的時間,只是食譜變換,增加了一道“粽子”,還要被挑三揀四。這就是中國的端午節,也許人人都會在那天想起屈原的投江,但不知能有多少人真正為他投入江水時飛濺的愛國情緒所震動?咱們正在腐化歷史的精髓,壓縮古人的情操,折斷傳統的翅膀。

反觀韓國,不論端午節的起源是非,先看看他們對傳統的尊敬:孔子所宣揚的禮儀在很久之前傳入韓國之後再也沒有中斷過,韓國人對禮儀的遵循超過了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他們對孔子的崇敬也超過了中國人,咱們只會死記硬背那論語,而韓國人早就將論語付諸於行動。在10年動亂期間,中國人批判孔子精神的年代,他們卻對者這為禮儀之父頂禮膜拜,也真正將孔子的精髓拜入信仰之中。咱們辨證多年之後,才發現孔子精神需要取捨地保留,而黃海彼岸的國度卻將其日益完善。近年來韓流之風颳得國產電視劇站不住腳,從他們的電視劇中,很多中國人驚歎那裏的禮儀,要去學習,效仿,但那其實是咱們的祖先創設的傳統啊!那咱們還有什麼理由批判端午節的歸屬呢?自己不珍惜傳統,把傳統的歸宿交給尊重崇敬它的民族真是理所應當。

引用一句論語:“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在題目中寫下“我家鄉的…”就是想讓大家明白,傳統不能丟,不能全盤否定。由於,端午節永遠是咱們家鄉的節日,是每個中國人懂得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15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懸菖蒲;粽子香,香囊鼓,龍舟下水擂戰鼓……”一轉眼,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中國傳統節日,這期間我可以品嚐心中的絕世美味——粽子。

“包粽子咯!”外婆拿出浸好的糯米、洗乾淨的粽葉、醃漬過的鮮肉,只見外婆把兩片粽葉折成漏斗狀,放入一小把糯米,再拿了一塊大約八釐米長、三釐米寬的肉放在糯米上,接着再用糯米蓋在鮮肉上,然後用另一片粽葉把前一片粽葉裹上,最後用繩子紮緊,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下一步就開始煮粽子了,外婆先把粽子放在高壓鍋裏,再放一些水淹過粽子,大火煮30分鐘,熱氣騰騰的粽子就出鍋了。一開鍋,一陣粽香撲鼻而來,待剝開後咬一口,肉油而不膩,而且很軟,我一下子就吃完一個,真是太好吃了,一般我都要吃兩個呢!

吃粽子的時候我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楚國大夫,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因為遭饞去職,他被趕出都城。後來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但是又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因此在農曆五月五日那天,他抱石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死後,老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他們怕水裏的魚蝦會傷害屈原,就把飯糰投入江中。後來人們在飯糰外面包裹了粽葉,就形成了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就有了吃粽子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