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語文>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 閱讀(7.68K)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古詩的型別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古詩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感受詩人的“愁”,感受古詩的魅力。

2、理解詩人是怎麼表達“愁”的。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詩人的愁。

教學難點:

與“月亮”做對比,感受用“鐘聲”來寫愁的獨特魅力。

一、引入詩歌

1、出示當代詩人陳小奇歌曲《濤聲依舊》,抽生讀。

2、說“無眠”的意思,找“無眠”的近義詞。

3、提問:是誰在敲打著我的無眠呢?這是從哪裡傳來的鐘聲呢?(大螢幕出示)十年舊約江南夢……師過渡: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抽生讀

提問:從詩中看,這是哪裡的鐘聲呢?為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詩人盼啊望啊、夢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大螢幕出示)

師過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游就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齊讀詩句)

4、提問:師: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曾經到過哪兒?

他到過寒山寺,聽到過什麼呢?

七年之後,詩人陸游又到了哪兒?

又聽到了什麼?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師: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鐘聲。

(大螢幕出示)齊讀。

師: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的問題是什麼?

預設:為什麼都在寫鐘聲?

二、檢查朗讀,指導朗讀

1、其實,所有的問題都跟一個人息息相關,所有的問題都跟一首詩緊緊相連。這個人叫張繼,這首詩叫《楓橋夜泊》。板書楓橋夜泊。

2、自由讀

3、抽生讀(讀準確)

4、師生讀

(讀出節奏和韻律)

三、走進詩歌,感悟詩歌

師過渡: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愁眠)

1、帶著這種情感齊讀詩歌

2、把“愁眠”這個詞語圈出來。(板書“愁眠”)“愁眠”是什麼意思?

3、提問: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你會有憂愁的感覺嗎?讀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寂寞的感覺嗎?讀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會有寂靜的感覺嗎?為什麼讀《楓橋夜泊》,你感到的卻是憂愁、是孤獨、是寂靜、是淒涼呢?

5、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這個晚上張繼看到了什麼?咱們一樣一樣地說,讀讀第一句詩,看到了什麼?師板書月落

過渡:因為“愁眠”,張繼看著月亮漸漸地升起,又看著月亮漸漸地落下。當月亮完全落下的時候,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麼?

師板書江楓

過渡:落葉飄零,江楓瑟瑟。多麼悽清,多麼孤寂的畫面啊!那麼,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麼呢?

板書漁火

6、過渡: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又聽到了什麼?

板書烏啼

過渡:當烏啼聲飄過,茫茫秋夜反而變得更加沉寂。還聽到了什麼?師板書鐘聲

是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板書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

7、過渡:看到了,聽到了,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還感到了什麼?師板書霜滿天

8、師(指著板書)大家看,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指抽眠)——生齊讀愁眠;都伴隨著(指抽眠)——生齊讀愁眠;都一層又一層地籠罩著(指抽眠)——生齊讀愁眠。

9、用詩人自己的話來說,江楓漁火——生齊讀對愁眠。師板書對

10、孩子們,你們注意過這個看起來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對”字嗎?為什麼要用這個“對”?大家看——(大螢幕出示)想一想,你選第幾個?

過渡: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啊!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一個看起來極其普通、極其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的無限——(指愁眠)

11、於是,情動於中而辭發於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教師範讀全詩)

過渡: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佈滿了整個天地;江楓凋零,漁火點點,鐘聲劃破了悽清的夜空。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晚上,詩人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他在心裡輕輕地念道——

學生再次齊讀全詩

12、月亮已經落下去了,詩人還看得見嗎?(擦去“月落”)

天地之間一片幽暗,烏鴉淒厲的叫聲也已經消失了。(擦去“烏啼”)

那滿天的霜氣看得見嗎?(擦去“霜滿天”)

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之中,那瑟瑟的江楓看得清嗎?師:(擦去“江楓”)

點點漁火忽明忽暗,若有如無。(擦去“漁火”)

還有那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見嗎?(擦去“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

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景物可以相對了。(擦去“對”)

(形成如下板書)

愁眠

鐘聲

13、過渡:突然,聽——(鐘聲和音樂緩緩響起)PPT放聲效

一聲!一聲!又是一聲!(在“鐘聲”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聲聲敲打著愁眠,聲聲陪伴著愁眠,聲聲撫慰著愁眠。(在“愁眠”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

14、這鐘聲,彷彿在說,張繼啊張繼……(學生用此句式說話)

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說——

四、

拓展昇華

過渡:孩子們,其實“愁眠”是人人會有的一種心情。這種心情,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著人類的全部歷史。所以,古今中外,寫愁眠的詩歌成千上萬、數不勝數。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寫愁眠,尤其是寫思鄉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螢幕出示)在師的引導下讀詩句

1、大家一定已經發現,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種景物連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明月。正所謂,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於是,詩人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都寄託在了那一輪皎皎的明月上。那麼,在沒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詩人張繼又把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寄託給了誰呢?

(大螢幕出示)楓橋夜泊

2、勸解張繼這份愁眠的是——撫慰張繼這份心情的是——溫暖張繼這顆心靈的,還是——

3、孩子們,在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鐘聲;在張繼之後,儘管有很多人寫過鐘聲,但是,沒有一個人寫得像張繼這樣扣人心絃,感人肺腑。這,正是《楓橋夜泊》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的祕密所在。讓我們再次滿懷深情地走進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生:(齊讀《楓橋夜泊》)

4、於是,從張繼之後,從《楓橋夜泊》之後,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託愁緒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鐘聲!這鐘聲穿越時空、穿越歷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筆下悠悠迴盪。

(大螢幕出示)【宋】陸游《宿楓橋》師:聽,四百多年過去了,這夜半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迴盪——

(大螢幕出示)——【明】高啟《泊楓橋》師:聽,八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迴盪——

(大螢幕出示)【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師:聽,一千多年過去了,這空靈的鐘聲在王士禎的筆下悠悠迴盪——

(大螢幕出示)

——陳小奇《濤聲依舊》

生:(齊讀詩句)

5、今天,你讀了《楓橋夜泊》,你的心裡有了一種感觸、一種感受、甚至一種感動。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後有機會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哪座橋?

來到楓橋,你一定會想到一個人,誰?

想到張繼,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齊答)《楓橋夜泊》。

來,我們一起邊走邊吟——(集體背誦《楓橋夜泊》)

6、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生,儘管你和張繼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你對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再陌生,儘管你和楓橋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

長相思

教學目標

1、認識“詞”這種文學體裁。

2、學會“榆

聒”四個生字。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詞的大意。

5、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點

1、感知詞的大意,懂得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2、引導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1、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21課的前兩首古詩,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張籍那濃濃思鄉情。那麼誰願意給大家背誦一下古詩?請學生配樂誦讀。

2、當“洛陽城裡見秋風”的時候,張籍的內心湧動著“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思鄉之情。那麼,在風雪交加的夜晚,納蘭性德又將流露出一份怎樣的思鄉之情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長相思》。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昨天已經佈置同學們預習課文了,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預習的?(查閱相關資料、反覆誦讀、試著理解古詩詞的意思)

2、在預習時,你發現長相思與前兩首古詩有什麼不同了嗎?點選課件,出示詞

教師介紹詞:詞是詩的別體,詞因為句子有長有短又稱長短句。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

教師補充:

長相思是詞牌名,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通常用來寫思念之情。也是這首詞的題目。

3、檢查朗讀

下面誰來給大家讀一下這首詞。

大家看,更在這兒應該讀幾聲?你怎麼知道第一聲的?解釋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讀,教師評價:字正腔圓

*古代,詞是可以配樂唱和的,有它自己的節奏,老師給大家標出來了,誰來試試。一起試著這樣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讀讀這首詞。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2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範,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範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釋義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為學生後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裡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為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著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後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為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為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為主,應讓“教師為導,學生為主體”成為習慣。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3

現在正是春的季節,在我們身邊開始越來越多地聞到春的氣息,那柔柔的春風,那點點的新綠,那啾啾的小燕子的呢喃……這番情境最好不過用詩歌來描述了。

恰好教材安排了古詩的內容,而且正當時節,內容都是關於春天的。詩寫得很美,箇中的意味也只有誦讀者才能領會,實在不能讓孩子們錯過了這種享受的滋味。鑑於此,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自己誦讀。詩有兩首,第一首是《春曉》,第二首是《村居》,一首五言,一首七言。教室裡開始響起朗朗的書聲,但並不如我想象的那般,可能是因為不懂詩意,也可能是有些字還不是很熟,聽起來真正讀出味來的並不多。“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忽然,一聲很有韻味的聲音在我耳際響起,我循聲望去,原來是黃琦婕正搖頭晃腦地在誦讀,邊讀,還邊做著動作。搖搖手讀“不覺曉”,讀到“聞啼鳥”,又做聽的姿勢。直覺告訴我,她不但會朗誦這首詩,而且還知道詩的意思。

細細一想,如果每句詩都用動作做出來,不但詩的意思自然明瞭,詩不也很快就記住了嗎?而且記得準,記得牢。趕緊請她上臺表演、推廣。其他學生立刻模仿起來,興奮地依據自己的理解做起了動作,教室彷彿成了梨園的晨練,誦讀的聲音也一下響了起來。幾遍下來,盡十有xxx的學生能流利地背誦了,而且是韻味十足。我想,這大概就是得益於剛才的那番“手舞足蹈”吧!

詩是最美的語言,怎樣讓孩子更快更好地記誦更多的古詩,增強他們的人文素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呢?我想,大家不妨嘗試嘗試“手舞足蹈”的方法。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4

在昨天晚上,師傅在忙碌中給我修改了最後一遍教案,非常感動和開心。今天的教學反思主要關注到教師講課語言自身表達的缺陷以及教師評價語的匱乏。

中國古典詩詞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許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但是,教師語言的不到位就很難去表達出詩詞深刻的內涵和哲理。

比如在《登鸛雀樓》中,教學難點很容易去分辨出是寫情的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的時候,給我們留下了這一千古名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勇於攀登,才能開闊我們的眼界。但是,這個道理不能夠一味地說教由老師總結,而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去完成情感價值觀上的提升,那麼這個時候教師的引 導語言非常關鍵!

在這一段處理的時候,我似乎是在分析前兩句寫景形式和內容上特點後,創設了一個身臨其境的氛圍,引出了詩人的感嘆,再解決這句話中的關鍵詞義,加上動作神情,聲情並茂地讀一讀就結束了這兩行詩的教學。

到《望廬山瀑布》就要更糟糕一點,因為這首古詩難度比第一首大。詩仙李白善於運用的誇張、虛指、聯想等手法很難在教學中落實。我解決的方式是回顧舊知,結合《靜夜思》中出現過的“抬頭望明月”來理解“望廬山瀑布”的遙看,“疑是地上霜”來理解“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好像。在同課異構中聽實習的小夥伴也學習到幾點:比如,一個“掛”字的妙,可以通過手勢誦讀,理解水流之快之急,看上去像靜止了一樣;又比如一個“銀河”,我是通過語言來解釋銀河和九天的意思,突出山勢之高,瀑布似從天降,但可以藉助圖片讓同學們感受真實的銀河呀!流的如此快的瀑布,詩人發出了感嘆,讀!哇,這個時候感覺瀑布怎樣的?除了快可以形容出瀑布的特點以外,瀑布還是怎樣的?長。哪個詞能體現,三千尺。這樣一步步有設計感的教學環節,同學們就能夠更加容易去體會瀑布的磅礴氣勢啦!

但是,總感覺缺失了古詩的語文味,該怎麼去飽滿呢?今天就低年段古詩文學習進行一個記錄吧。

低年段有低年段的學情,以生為本,才是教學的立足點和基本點。如低年級段的學生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朗讀,而且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每一句的釋疑。教師要讓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活動中樂於參與,或者採取情景模擬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進入詩詞意境。在低學年段教師要強化學生的反覆吟誦,並引導學生初步瞭解、鑑賞、感知詩詞音調美,再通過多媒體課件等輔助形式讓學生了解詩詞的意象和意境。

我們怕學生的作文語言空洞,那麼老師的評價激勵語言也是值得可圈可點的。教師的評價語言不能單一,不能一律地說好說壞,而是具體的及時的給予相應的評價,怎麼好了,怎麼不好了?哦,你把掛字讀得有滋有味,彷彿在我們眼前懸掛著的就是三千尺的瀑布呢!

葉聖陶先生在談到詩歌教學時,曾經把“閱讀感受”作為教學的重點。他認為:“所謂感受,就是讀者的心與詩人的心起了共鳴,彷彿詩人說的正是讀者自己的話,詩人宣洩的正是讀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閱讀詩歌的受用在此。”其實,不僅詩歌,其他體式的文字教學無不如此。而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受”,這就需要關注學生的閱讀態度、閱讀需求、閱讀心理。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時說不清美在哪裡,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

時光,宛如一盞澄瑩的泓月,一不小心會掉入水中,波光粼粼,若隱若現。總想彎腰去撈,卻一撈就碎了……

以今天傍晚散步到月亮升起的校園照片結尾,宛如一彎月牙……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5

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古詩詞的語言精煉,想象豐富,情愫真摯,傳唱千年不衰

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根據書中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自己弄懂詩句意思,然後比較三首古詩詞,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在寫法上讓學生體會詩與詞的不同,學完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嘗試著把感興趣的一首詩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使詩中的人物更生活化。通過改寫,讓學生走進詩歌,與古代詩人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代詩歌的深邃意境,認識祖國古代文化的燦爛悠久,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祖國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

總體來說,學生課外收集了很多描寫思想的詩歌,由於課堂展示時間有限,留給學生交流的時間少了,這些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引起注意。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6

當完成教學寫這篇教學反思的時候,我心中湧動的是濃濃的感謝和感動,低年級的古詩教學很難定位,僅僅將古詩作為識字的載體,教學時滿足於一遍一遍地讀,缺失了發展學生思維、語言的重要環節,形同囫圇吞棗,讓學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討,對於學生來講,又是強人所難,會令他們喪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級古詩教學中,從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學生年齡與認知特點,古詩重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解讀古詩時,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古詩教學情趣化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再現作品描繪的場景、畫面,豐富作品中的形象,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融情於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學中我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1.結合關鍵詞深入理解古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作者筆下的柳樹的樣子——高,綠,柔軟,茂密,美麗等,從而引出“高”“綠絲絛”“妝”“萬條”“垂”等關鍵詞。

2.淡化詩意,寓詩意教學於無形:如設計賀知章和老船伕的對話,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的意思。

3.激發學生想象,發展學生思維。

4.結合圖片,激發嚮往:在這節課上,我多次通過圖片,讓學生欣賞春天,併力爭通過優美的語言使學生產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嘆,從而與作者賀知章產生共鳴——表面是讚美柳樹,實際上是在讚美這催生萬物復甦的春天。

5.旁徵博引,指導積累:讓學生彙報所知道的關於春天的古詩。

不足之處:

1.在語文課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東西太多,導致主題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師本人,表現過於緊張,缺乏從容,導致課堂死板。

3.在備課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學生,同樣一節課,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孩子。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7

明白了詩體之後,我就讓孩子們標平仄。像黃海韻、張嘉文這些預習比較自覺的孩子來說,他們在預習的時候已經標好平仄了。我讓黃海韻上黑板來寫平仄,她只錯了一個地方“隔”標成平聲了,這是受普通話的影響的,其實“隔”是入聲字,所以是“仄聲”。如果是標平聲的話,就違反了平仄的原則了。整首詩的平仄如下: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很重要,這關乎這首詩是怎麼去讀的:平長仄短。我們首先是誦,也就是按照平仄的原則去讀——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即使不會吟,也要懂誦。不懂的人,按照以往的“2221”或“223”節奏了,其實這一對比,就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會誦了,吟就水到渠成了。應該說,會誦,“礦泉水調”都會吟的。為了更準確表達詩意,創特色的吟誦調,那是更好的要求了。

越來越感覺到如果語文老師不學吟誦,不學平仄,古詩詞的教學就永遠是相隔的,根本不懂古人為什麼這樣寫詩,詩是如何表達感情的。教會了學生古詩的方法,以後他們拿著一首近體詩或詞,也懂得該從哪些方面去欣賞了,而不僅僅是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要知道單憑字面意思去理解,很大可能是曲解了詩人的願意和情感的。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8

以圖引文學古詩──古詩《所見》教學一得理解古詩意思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並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有些詩句看來非常淺顯易懂,可他們還是一臉茫然,這其中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是語言組織不起來。

因此在教古詩《所見》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詩是有景而來,利用畫面可以幫助理解古詩的學習方法。學習伊始,我首先讓學生說說“所見”是什麼意思。有學生說:“是把看到的東西說一說。”於是我把課文插圖展示出來,引導學生仔細看圖,讓學生說說圖上畫了什麼,畫的是一件什麼事。有學生說:“圖上畫著一個放牛的小孩騎在一頭黃牛的背上,手裡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竿,眼睛看著樹上的一隻蟬。”我問:“你知道他想幹什麼嗎?”學生說:“他想捉樹上的蟬。”“對,那麼,要想捉住那隻蟬,他得怎麼做呢?”學生說:“他得停下來,悄悄地接近那隻蟬,然後猛地一敲,那隻蟬就會掉下來。”看同學們已經理解了圖意,於是我告訴學生說:“這也是詩人袁枚所看到的情景,袁枚把他所看到的這個情景以詩的形式記錄下來,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第一首古詩《所見》,現在請同學們開啟書,自己讀讀這首詩,利用課文插圖,想想每句詩是什麼意思?”一段思考時間過後,讓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對每句詩意的理解,然後再集體交流,最後教師再把學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做以梳理,總結,引導學生有條理的表達出來。

總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方法很多,只要用心探索,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9

學習目標

①認識2個字。會寫4個字。瞭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會寫4個字。瞭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匯入新課

①同學們,你們瞭解李白嗎?誰來介紹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  二、讀通詩句,瞭解詩意

①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②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留給你的初步印象。(感覺到這首詩描寫了雄偉的長江,有一種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給人歷歷如眼前的感覺)

③瞭解背景: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遊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塗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

b.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天門山被長江從中斷開,碧綠的江水奔騰東流,到這兒突然轉了個彎兒,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隻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①教師範讀,學生自由體驗。

②生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③指名朗讀,讀完後,請介紹為什麼讀得這麼好!

④引導背誦:這麼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四、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

五、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①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②默寫《望天門山》。

六、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呢?(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2個字。瞭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課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後雨》。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①藉助拼音初讀課文。

②教師重點指導:瀲空濛淡妝濃抹相宜

③讀通詩句。

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④同座互讀全詩,並相互正音。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①朗讀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②體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盪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在陰雨的天氣裡,山巒在細雨中迷濛一片,別有一種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麼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

③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

學生藉助多媒體的音畫反覆誦讀體驗。

④學生自由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課前蒐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②舉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與《飲湖上初晴後雨》是兩首描寫祖國風光的詩,重點是學生體會到從詩句中所反應出的意境,學習詩人的觀察及表達。所以在同年級的老師問我怎麼講,我就想先讓學生讀讀詩大概說說自已讀懂了什麼,再看圖體會作者看到的景物美,再讀詩,用自已的話說說詩人看到的景物,我想如果學生能說出來,並體會出美,那麼學生就肯定已經理解了古詩,再帶著感情反覆讀一讀體會作者的詩,說不定學生也能作詩了。所以課堂上我也這麼做了,學生確實能自已悟出來,並比我想象得還要好,所以一節課就把兩首古詩全部學習了,但課尾就沒有時間讓學生自已練習作詩了,只好留在課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已試著把祖國那美麗的山河之景用詩的語言表現出來。雖然我沒有給學生講詩的寫法,因為自已實在也是個笨手,但我想學生學了不少詩歌可以比葫蘆畫瓢,說不定會有人寫出更好的句子,到時可以讓大家學習。下課後想想自已不禁臉紅,學生也是剛學,我為什麼不可以和他們一起來學詩,一起來寫,說不定我還能因此學會寫詩。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0

本課的兩首古詩《鋤禾》和《憫農》均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作品。《鋤禾》描寫了農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糧食的來之不易。《憫農》寫了農民雖然辛勤勞作,但仍免不了餓死的悲慘遭遇。表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這兩首詩,孩子們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課堂上,我在朗讀方面主要引導學生如何讀出感情在,如何讀出節奏來。因此,我先讓學生了解五言詩的特點,然後劃分停頓,找出重音,並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練習朗讀。學生讀得都挺有感覺,而且一些學生搖頭晃腦的,挺像小詩人的。

關於古詩的意思,我沒有進行繁瑣的講解,主要讓學生觀察課本插圖來理解。由於我們的孩子身處農村,經常會看到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辛勤勞作的身影,因此,更能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學完《鋤禾》,我適時地創設情境:吃午飯時,小弟弟看見賣羊肉串的來了,就要把米飯倒掉,買羊肉串吃。爺爺勸阻他說:“你沒學過‘xx’這句詩嗎?可不能浪費啊!”學習《憫農》這首古詩,學生提出了質疑,為什麼農民豐收了卻還是要餓死呢?於是,我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講了剝削者的殘酷與醜陋,講了苛捐雜稅以及人吃人的不平等現象。孩子們聽了都很同情那時的農民,痛恨那些地主惡霸、貪汙的官吏。課末,我還補充了《江上漁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燒》,通過讓學生誦讀這些詩歌,學生的感受會更加深刻,也更加會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1

《英英學古詩》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課主要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詩句、詩意和作者。

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生們接觸過“文包詩”的格式,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又重新接觸這種文字格式,一是對舊知識的鞏固,二是對新知識的學習。這篇課文和《詠華山》還是有區別的。《詠華山》是通過記敘的方式向我們出示了“文包詩”的格式,而本課主要是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人物之間的對話來表現英英學了古詩之後主動與人交流的學習方式,也教育我們每個學生要養成主動與人交流的學習方法。

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並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讓學生讀後說想法,而是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分角色表演。

在上課伊始,我利用學樂雲教學平臺中的資源播放了一段微課視訊,學生們在視訊中初步地瞭解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們大聲地朗讀課文,每篇課文朗讀至少5遍以上,這樣才能令學生們瞭解課文的內容,結合這兩方面的內容,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已經八九不離十了,因此,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採用了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學生自己去尋找想要合作的小夥伴,一人演英英,一人演奶奶。我看到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都不想聽老師乾巴巴地講課文。

在表演之前,說明要求:在5分鐘之內,爭取把對話的內容瞭解,並能輕鬆自如地表演出來,特別強調了第二部分是比較難以理解的,話的內容也比較多,所以這部分可以看著書讀,但最好還是要能夠背誦下來。接下來的5分中,除了馬某某,其他同學都找到了自己的小夥伴,並開始表演了。我看到她自己在那裡悶悶不樂的,不能讓她自己坐在座位上,因此,我讓她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我配合著。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盡情地表演。有的同學為了能夠被老師肯定,在不斷地練習,並把第二部分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下來了。學生們在規定的時間範圍內都幾乎準備好,就等著“一決高下”。學生們躍躍欲試地爭相舉手,都想第一個表演。為了起一個不錯的開頭,讓一組優等生來表演,並讓其他同學認真觀察,說出其中的優點和缺點,以及在表演的時候自己需要注意的方面。在學生們表演的時候,為了讓他們更加輕鬆地展現,和他們開幾句玩笑,“這位奶奶好可愛呦”“這位奶奶好瘦小呦”“這位奶奶長得真漂亮”……這樣既讓學生們產生一種輕鬆的心理,還拉近了和學生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可謂“一石二鳥”。

學生們在表演中盡情地表現出了英英和奶奶對話的`表情和語氣,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學生們個個都彰顯本性,甚至有的同學還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你都能把第二部分背誦下來,我會比你背得更好,學生們在這種你爭我趕中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要勇於突破自己,具有永攀高峰的決心。

在表演結束後,讓學生們說說在表演中自己都有哪些收穫。“我的收穫是百分之百”“我瞭解了《靜夜思》的作者是誰”“我明白了這首詩是什麼意思”。我並沒有過多地講解對話的內容,學生們在表演中自己感悟到,領會到的課文所講的主要內容,這是比老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地講解的效果要好,還提高了學生們概括總結的能力。為了讓學生們瞭解李白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和心情,結合第二部分的對話內容對《靜夜思》中每句詩進行了分析,並讓學生在書中標註出每句詩的含義,把“疑”“地上霜”“舉頭”“低頭”等詞句進行了細緻的分析,進而瞭解了作者在月圓之時,見到的皎潔月光映在自己的窗前,彷彿是地上的“白霜”,暗含了天氣的寒冷,更多的是表達了作者隻身在外的孤寂之情,藉以月光,想起自己的故鄉和親人。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2

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在最後一組——“綜合性學習”後面,安排了10首古詩詞背誦,包括7首古詩和3首詞。

本冊是全套教材的最後一冊,前面十一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掌握了一些瞭解古詩詞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學這10首古詩詞,我不像以前教學古詩詞那樣詳細講解,而是讓那些學有餘力的帶動其他同學一起學習,瞭解大意,背誦古詩,複習古詩並能積累運用。教學這部分,有收穫也有失落:

一、是提高了自學能力。學生根據拼音和工具書,熟讀了10首古詩詞,利用每首古詩詞下面的註釋大體瞭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藉助其他工具書,還可以請教老師家長和同學;通過反覆的讀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給了學生一個交流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還要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孩子去“展示自己”。在展示課上,全班同學交流了10首古詩詞的大意,介紹了時代背景和作者,講述關於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還初步對古詩進行了分類。

三、是注重實踐,根據分類的古詩去積累以前學過的古詩,提高學生的板塊意識。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分類,如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引領學生背誦了《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詠物言志詩──《石灰吟》《竹石》,《詠鵝》《詠柳》《墨梅》;寫景詩──《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引領學生背誦《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絕句》等,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同類的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

四、是加強古詩運用,結合xxxx學年第二學期天河區六年級語文期末複習冊中的積累運用部分進行練習。學生更進一步瞭解了詩中不僅油水、山、鳥……還有春夏秋冬……,並能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於運用。

但在教學中,我明顯地感覺到部分學生的依賴性,讓同學老師牽著鼻子走,缺乏自我學習自我總結和自我積累能力,學習效果不佳。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3

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麼?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後再反覆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王祥光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王祥光的意見,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麼,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覆讀詩句並結合註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後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麼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4

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後)。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建立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詩相對而言易於理解,部分學生在學前就有接觸。就本課而言,有學習第二首詩的基礎,所以應發揮這一優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昇華理解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後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不僅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對某些難點會形成不同意見,產生分歧的理解。他們是辯論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教師則是辯論會的主席,既要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又要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恰當地梳理問題,使學生在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提高。如,第一首詩中“出”的意思在全詩中至關重要,對學生來講,在帶入句中理解時又堪稱難點。

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一首詩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讀,大體可分五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範讀,學生感知瀑布的氣勢;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氣勢;第四,欣賞有關廬山瀑布景象的錄影片,詩畫結合,引導學生融入意境;第五,結合影象及理解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的朗誦。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蘇軾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後,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資訊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環節落實。

在彙報了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現”的意思,為什麼這裡不用“像”為什麼“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張老師並不急於解答這些問題,而轉向全班學

生:“誰幫他解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麼想”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於《飲湖上初晴後雨》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佈:“對於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麼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觀察點的巧妙解決:“我應該站在哪兒望著天門山來吟誦這首詩呢”當一學生沒有說準時,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絡詩句說準觀察點後,老師仍引導到“再看一看題目,還有補充嗎”這些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採的展示,多了切實為學生服務的應變。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穫,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後作業的佈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5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暗藏於詞中的無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讀詞,讀出詞的韻味,讓學生走進詞境,進入詞心。同時,作為一節整合課,我設計了三個整合點:一是在初讀詞之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蒐集關於《長相思》的內容(作者,題目,寫作背景,詞義,感情,寫法等);二是在學生學習完《長相思》之後,蒐集關於思鄉的詩詞;三是在練習環節,引入李煜的《長相思》,利用網路資源完成閱讀小題(詞的主要內容,表達的情感,運用的表達方法等)。

1、在朗讀中與文字對話,體味情感:

朗讀是解讀文字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範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字,在教師的範讀中啟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2、在想象中與文字對話,感悟形象:

在朗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後,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們想象並感悟著家鄉的美麗、溫馨、安寧和祥和。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是學生彙報蒐集的關於《長相思》的資料時,談到了詞的意思,我只讓兩個學生回答了,沒有因勢指導,讓全體學生練習。其次是讓學生想象彙報納蘭性德家鄉溫馨畫面之前,僅用了一個問句“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裡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來進入學生的想象。課後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詞中的“故園無此聲”,然後再進入想象,效果會更好。最後,我覺得在時間的調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後一個整合點——理解李煜的《長相思》,由於時間原因沒能讓學生很好地完成,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語文學科與資訊科技的整合嘗試,讓我收穫了許多,取得了些許的進步,但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今後,我會針對自己的缺點,多學習,多實踐,在學科整合的路上爭取更大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