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歷史>

歷史教學計劃彙編15篇

歷史 閱讀(7.66K)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計劃吧。那麼計劃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教學計劃彙編15篇

歷史教學計劃1

為實現教學質量“四年提升規劃”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標,結合本人教學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進嘗試教育教學為指導;在學校教學部門的領導下,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目標, 突出學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基本情況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從國小升入國中,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學習習慣差;四個班每個班級人數在45人左右,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著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著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由於學習態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較難,整體看來不願讀書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範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單元,敘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2課。

本教學材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探索新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課文個性鮮明、異彩紛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輕視學法的弊病。注意了學生活動的多樣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饒有趣味。

教材第一單元主要講述人類文明的起源,共三課,從最早的人類講起到華夏族的形成。使學生統分認識了我國境內遠古居民的生活面貌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奴隸制社會的產生髮展和衰亡及社會的變革,使學生深刻認識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的影響。第三單元主要講述秦漢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使學生從學習中認識秦漢對後世的影響。第四單元講述了政權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任務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不斷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任務。

四、主要教學措施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影、影片,模型多媒體,網路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通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歷史教學計劃2

新的一個學期又要開始了,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九年級的歷史教學工作,面臨會考,可以說是整個國中歷史教學的重中之重。為了更好的完成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能給會考打好基礎,特制定下學期的工作計劃,使以後的工作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順利的進行,具體內容如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堅持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中心。努力探索實踐,徹底改變教育觀念,加強課堂教學及強化教學質量,以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和自主學習的實踐能力為目標。教學要面向全體與個體的.發展,力求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處於變化時期,其思想波動幅度大,對於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老師採取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從上學期的學生學習狀況來看,優生少,主觀能動性差,學生遇到疑難問題解決不了。綜合來看,大多數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太好,主要原因是學生手懶,不願學,態度不端正。針對上面情況,本學期採取提優補差措施,提高優秀率是當前最主要的,使學生的成績快速提高。

另外,教材所述知識有會考的任務,在動員學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歷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使所有學生在會考中都能取得一個良好的成績。

三、教學措施

1.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

歷史教學計劃3

新的一個學期又開始了,本學期我擔任九年級三個班級的歷史教學工作,為了更好的完成新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使以後的工作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順利的進行,特制訂本學期的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一、總體目標

以我校整體工作計劃為指導,形成先進的課程教學理念,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同時要求學生說好普通話寫好規範字。

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以應對會考為主,主要是進行中國史和世界史的複習。複習分三步進行:教材最顯著的特點是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更加側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現狀分析:

九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處於變化時期,其思想波動幅度大,對於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積極性和向學性,需要老師採取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另外,有會考的任務,在動員學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歷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使所有學生在會考中都能取得一個良好的成績。

四、教學措施

1、細讀會考說明,課程目標,進一步分析歷年中考試題,把握會考脈搏。

2、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優勢,認真備課,既備教材、教法,又備學生。

3、嚴格落實教學常規,精心設計導學案案,導學案的設計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學生實際。上課精講多練,努力提高課堂質量。

4、依據學生個性實施因材施教。注意對優秀生培養,定準目標,定期輔導,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們更好發展。同時做好績差生的轉化工作。

5、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因材施教,努力做到整體優化。注重拓寬歷史教育的情感功能,教書育人並重。

6、教學語言規範,精神振奮,按時上下課,關心學生,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樂於學習。使學生逐步掌握歷史和認識歷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識別和運用與教學有關的歷史地圖、圖片、圖表;蒐集和整理與歷史學習相關的材料;敘述重要的歷史事實;解釋重要的歷史概念,分析和評論重要的歷史問題等。

歷史教學計劃4

一、指導思想

為更好的抓好七年級的教學工作任務,本期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教育、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同時要把環境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所任教的學生上課時的情況有所不同:女同學比較聽話,上課時的整體紀律較好,但學生的思維不夠靈活,課堂氣氛有點沉悶,且有個別學生上課睡覺。從總體上觀察,大部分學生的情緒比較穩定,對這門課程較感興趣,特別是將有關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講出來的時候,學生聽得特別認真;有一小部分學生的情緒不太穩定,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往往看一時的心情或喜好來決定是不是認真聽課,所以在課堂上表現差異較大,還不具備自我約束能力,自覺性較差。通過上個學期的觀察,學生對於“堂堂清”這種教學模式比較適應了。

三、教材分析

1. 教材特點

七年級歷史第二冊是政治思想性很強的一門課程,思想性、科學性、可讀性強,圖文並茂,趣味性較強。

2. 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二冊的內容是從我國隋唐時期至明末清初的`歷史,主要講述了各個朝代的興衰過程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 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仍採用“平時分積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較為完整、詳細的積分制度。從課堂上答題、作業完成情況和上課紀律幾個方面來實行積分獎懲。首先,課堂上的提問分為“複習提問”和“新課提問”,在“複習提問”這個環節採取答錯扣分,自願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而在“新課提問”這一環節中,為了激發學生髮散思維,使學生敢於踴躍回答問題,答錯不扣分,對於回答有創新意識的多加分等。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了,提問有難有易,對於比較容易的問題儘量要求成績處於下游的學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對於有進步的學生,給予表揚和獎勵。其次作業完成情況和上課紀律的積分主要是為了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對於作業完成情況的扣分主要是為了督促學生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作業;對於上課違紀情況根據情節輕重處以不同的扣分,對於表現有明顯進步的同學給予加分鼓勵。每個月公佈一次積分,使學生能及時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及時總結。

本學期爭取平均分達到及格水平。

五、 教學進度

新教材七年級歷史第二冊總共有22課,從隋唐時期講到明末清初的文化教育,大部分課的內容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對比較難理解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來上。教材主要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以歷史發展的線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經濟、文化的重要史實為重點。本學期共二十一週,第十週進行期會考試,第十九與二十週複習和考試,第二十一週進行期末試卷評卷、統計、分析,除去考試周與放假周,一共有三十二個課時左右,其中新授課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六個課時。

歷史教學計劃5

為了更好的抓好國中歷史教學工作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本學期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宗旨,制定如下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的總體水平偏低,歷史不是主科,不是會考內容,所以學生都不願意學。

二、教材簡介

本學期七、八年級上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閱讀性強,圖文並茂,增添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三、教學資源開發

1、教材、教學參考書

2、專業書籍、歷史筆記本、歷史資料卡

3、媒體資訊(網際網路、影視中的歷史知識)

4、課程基礎訓練、單元測試卷

四、教學措施和目標

(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的: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課程標準”的要求為依據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答題、小組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潛能,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同時也是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生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索歷史的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聽好每一節公開課,做好課後互評,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五、教學進度

七、八年級歷史課本上冊都是22課(人教版)。其中新課講授22課時(每冊),單元複習4課時,期中複習2課時,期末總複習4課時:

9月份1——4課

10月份4——13課

11月份14——20課

12月中旬結束課程

歷史教學計劃6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學校工作計劃要點為指導,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轉變觀念,加強課堂教學,強化質量意識,堅持教育創新。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自主學習的實踐能力為目標,紮實開展教與學的實踐活動,爭當名師。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九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超過東莞市平均水平。

三、情況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與實踐活動;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覺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所學知識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應用能力差,學習態度消極,厭學情緒濃。成為制約成績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世界歷史。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八個單元,共二十四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閱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 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同時為了給下學期學生會考複習節省一點時間,這學期加下學期部分課,具體課時看實際情況而定。

四、教學措施

1、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客觀地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正確闡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堅持史論結合的原則,力求科學性、思想性和生動性的統一。

2、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3、根據"內容標準"對知識與能力的不同層次要求組織教學。

4、注意歷史知識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絡。特別要注意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絡;同一歷史時期的橫向聯絡;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絡;歷史現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絡;歷史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絡和滲透等。

5、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6、注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教學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影、影片、模型等,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7、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薰陶。

歷史教學計劃7

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新課改精神,以全面推進嘗試新教育教學方法為指導,在教導處的領導下,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目標,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自學、做筆記及學習習慣差、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等。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著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故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較難。所以一定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加強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範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環節,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教材分析

本學期學習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主要講述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三、四、五階段,即封建社會的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國歷史中佔重要地位。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冊主要重點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發展。

難點是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掌握和對各個歷史時期的難點的理解,以及對教材的通讀。

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下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投影、錄音、錄影、影片,多媒體,網路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教學內容課時

1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2

2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第3課盛唐氣象2

3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2

4單元複習檢測2

5第6課北宋的政治第7課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2

6第8課金與南宋的對峙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展2

7第10課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第11課元朝的統治2

8第12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2

9單元複習檢測2

10期中複習期會考試2

11第14課明朝的統治2

12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係第16課明朝的科技、建築與文學2

13第17課明朝的滅亡第18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2

14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第20課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2

15第21課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第22課活動課: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2

16第三單元複習2

17第三單元檢測2

18 總結複習第一單元2

19 總結複習第二單元總結複習第三單元2

20期末考試2

歷史教學計劃8

一。計劃宗旨:

今學期,以學校各項工作計劃為指導,以“三自主五環高效課堂”為指標,以提高學生素質為重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重視雙基教育和能力培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強化基礎訓練,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新世紀人才;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突出優生優培;強化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的研究和多媒體教學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教材分析

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共二十二課內容,分為四個單元,介紹了原始社會到南北朝時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介紹了在中國古代史的大部分內容,既有輝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誤,在整個國中階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確學習和全面認識中國的國情,顯得更為重要。

三。具體目標

(一)常規教學目標:

成績目標:

提高A等率,消滅C等率。

認知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中國歷史七年級上所講述的重要歷史年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概念,把握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線索,全面掌握所學知識。

能力達成目標:

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曆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培養學生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學會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想象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⒈學習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⒉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優勢,認真備課,既備教材、教法,又備學生。

⒊嚴格落實教學常規,精心設計教案,教案的設計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學生實際。上課精講多練,努力提高課堂質量

⒋借鑑和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努力提高業務水平。

⒌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大課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⒍依據學生個性實施因材施教。注意對優秀生培養,定準目標,定期輔導,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們更好發展。同時做好績差生的轉化工作。

⒎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努力做到整體優化。

⒏落實聽課、評課制度,按時參加聽課、評課活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歷史教學計劃9

高一年級首次進入新課改,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理念上有待進一步更新,在教與學的方法上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在改革面前吸取上屆經驗,探索過程中少走彎路,這是擺在我們高一師生面前的重要問題。

一、本學科教學要求:

歷史必修(一)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程序中的重要內容,它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瞭解中外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討其在人類歷史程序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等是該模組學習的基本內容,其中包含九個專題,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現代中國的對外關係、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通過學習,瞭解人類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實,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階級、階級關係和階級鬥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蒐集歷史上有關政治活動方面的資料,並能進行初步的歸納與分析;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鬥的'人生理想。

二、具體措施:

1、從開學初起,加緊新課程理念培訓,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更新思想改進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投入新學期教學。學期初根據教研組計劃安排,在第三週請參加省級新課程培訓的張軍老師對全備課組成員做一次講座,以提高認識,借鑑外部經驗和做法。此後不間斷學習新課標,並逐一落實到教學之中。

2、繼續嚴格執行集體備課制度。由於新教材的使用,大多數老師對教材內容和教法不太清楚,所以我們除按照學校的要求,每星期三晚辦公時集中,由一位老師主講,大家集體討論,形成一致意見外,每週再增加一次集體討論的機會,力爭每一節課都形成統一學案和教案。同時積極提倡二次備課,老教師可以在教學案上直接備課,新青教師必須再二次備課新教案。爭取統一進度,統一作業,把準教學基點,發揮個體特長,運用集體智慧,達到最佳效果。

3、堅持採用學案制度,要求每一份學案均能包含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延伸學習的基本內容,既要考慮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能反映能力的提高,既要有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引導,又能體現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每份學案均圍繞下列幾部分組成編寫,不求全但求精:課標要求、資料卡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知識整合、學習延伸、同步檢測、相關連結等,每一部分內容都要做到詳實、有可操作性。

4、要堅持教學的“五認真”,扣緊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做好輔導工作。

5、作業安排是每一小節一份同步檢測,一個專題一次課堂作業,請主講老師編寫。同步檢測當堂反饋,課堂作業認真批改,認真講評。

6、要科學地利用教具和自制教具,如地圖、圖片等,加強學生對課本內容理解的直觀性。我們準備組織學生觀看有關抗日戰爭的部分影片,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7、虛心學習,取長補短。積極開展相互聽課活動,同組人堅持每週每人互聽不少於一節,第學期聽課不少於30節,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歷史教學計劃10

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

1.重點班高三(1):對高一歷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進行第一輪複習;完成選修六《世界文化遺產薈萃》的課堂教學。

2.本科班高三(2)、(3)、(4):對高一歷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進行第一輪複習;

3.藝術本科班高三(5):完成必修一、必修二的複習(注:9月12日開始為期三個月的藝術培訓及考試)

教學進度:期會考之前,複習完必修一與必修二

期會考之後,複習完必修三與選修六的教學

工作思路:

(1)瞭解學情,有的放矢。在文科成為弱勢,文綜大學聯考形勢嚴峻的大環境下,作為有良知的老師,切勿對未來喪失真誠的夢想、信心和幹勁,知難而上,勇於迎接挑戰。老師們首先要做到的熱愛自已的學生,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做好他們的服務工作,因此我們就要更多的瞭解學情,樹立他們的信心,多與他們的班主任交流,瞭解他們生活與學習的狀況,這也是一切教學工作的起點。

(2)多做近年的大學聯考題與大學聯考模擬題,關注大學聯考有關的資訊、研究動態。

主要參考雜誌:《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歷史學習》、《五年大學聯考三年模擬》等

網站:、中學歷史教學園地、嘉興高中歷史學科基地

成冊的複習資料:《全線突破》、《五年大學聯考三年模擬》、《導與練》、《世紀金榜》等.在學習過程中,答題技巧、命題意圖、複習策略等等進行記錄、體會、歸納,並能及時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而

(3)切實做好課前、課中、課後的教學工作。課前除自已做到精心備課外,還應該讓學生對接下來要上課的課做到心裡有數,特別是要進行課前自主複習(構建知識結構、不同模組的聯接、疑難問題的提出)是提高課堂複習有效性的前提。課堂中,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的動態,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進,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更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研究能力,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尤其是,三維目標應該不是寫在備課本上的擺設。課後,對自已的課堂教學及時做出

簡要的反思記錄,以作為進一步改進教學的依據。利用好學生們人手一冊的《導與練》,對於學生每天佈置的作業(《導與練》、與老師隨堂印發的《世紀金榜》、《全線突破》配合使用,及時檢查、進行批改、反聵。要知道,再勤奮的人也有偷懶的時侯,更何況對一些學習目標不明確的同學來說更是如此。

(4)發揮集體備課的作用

1,各組員之間交聯絡、多交流、共同分享教學經驗、教學心得,協調進度,及時記錄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集體討論,共商方案。

2.加強校際備課組的交流和學習,積極參加有關的各種型別的`教研活動和大學聯考複習會。

(5)做好試題評析工作

高三階段各式各樣的考試很多,如單元測驗、模組考試、專題考試、校際的八校聯考、本校月考、全市模擬考等等。如何利用這些考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的效率呢?

1、讓學生做好積極應對的心裡準備,除了跟上老師複習的進度外,定時期有計劃的複習其它的課本,這對於歷史學科式來說,尤其重要,但是時間可以短些。

2、對於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批改方式,或面批、或全批、或抽批(這主要自已組織的考試)針對性要強,指出答題的方向和要領。

3、更重要的是老師在評卷之前,首先要對試題的命題意圖、結構、導向等等進行全面的瞭解和研究。結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分析,特別是對學生答題技巧、方法的缺陷及時整理,進行跟蹤訓練。對其進步及時肯定,讓他們樹立信心。

對學生在卷面上反映的知識結構、階段特徵、知識盲區、方法與能力等問題及時在評析課上進行分析,或特以後有目的的在教學中加以補充、強化。

歷史教學計劃11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探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材料。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意識,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

三、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七年級下冊,從隋唐時期到明清時期,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三個單元,共x課。對七年級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並可能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但還沒有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還需要培養。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工作。認真鑽研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

2、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要充分運用多媒體,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3、堅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探索,以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合作與探究能力。激發學生求知慾,提高課堂效率。

4、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

5、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將教學中的點滴進行整理,加強理論學習,以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五、教學進度

期中前:完成x~x課教學;

期中後:完成x~x課教學,期末複習。期末考試範圍為七下全冊。

歷史教學計劃12

一、教材分析

八年級歷史使用北師大版歷史教材,包括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三部分。

下冊的前三個單元內容是中國現代歷史部分,它承接《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發展線索,設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三個學習單元,概述了20世紀後半葉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歷經的兩次歷史鉅變,反映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改革開放、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發展過程。

本冊教科書2╱5篇幅是世界古代史,設定為兩個單元,簡潔、清楚地介紹了世界歷史上產生的重要古代文明和各種文明之間的交往,時間跨度較大,主要表現經幾千年積澱的世界古代文明重要成就,在巨集觀上展示世界古代文明的發展脈絡。

二、教學建議

進行中國近現代史教學,應充分利用本地區各種課程資源,參照課程標準列舉的活動建議,組織實踐教學。教學中,要注重歷史現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絡,觀察和思考社會生活中的歷史現象,進行縱向或橫向比較;要重視收集與整理歷史資料的過程,它不僅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也是開展實踐活動的基本技能;要特別注重通過社會調查,培養實事求是精神,體驗探究式學習方法。社會調查是實現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有效途徑,這一實踐教學方法可以普遍地運用於中國近現代史各單元的教學。

對於本教材的世界古代史部分,建議充分運用歷史比較法進行教學。世界古代史與中國古代史的內容許多都可以作比較分析,這樣既可幫助理解世界古代史的重點問題,又可從世界大歷史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古代史問題。例如,世界古代大河流域文明,除中國黃河文明發展至今,其他文明都中斷了,經過比較,可以從中探尋原因,得到啟發;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與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對比,可以理解造成區域文明的不同歷史發展走向的`原因;世界古代文明交往的大事件,在中國古代史上幾乎都能從另一側面加以考察。

三、教學進度

(第二學期)

周次

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備註

1

預備課

2

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第2課為鞏固新中國而鬥爭

3

第3課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第4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4

第5課“萬方樂奏有于闐”

--“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演講擂臺賽

5

第6課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第7課十年內亂

6

第8課築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第9課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

7

第10課“走近創業年代的英雄”討論會

8

第11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第12課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9

期中複習、期會考試

期會考試

10

機動

國際勞動節放假

11

第13課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第14課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12

第15課探究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

13

第16課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第17課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14

第18課藍色的地中海文明

第19課“日出之國”與“新月之鄉”

2

15

第20課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第21課古老帝國的悲劇

2

16

第22課人類三大人種的基本特徵

第23課文明的衝撞與交融

2

17

第24課昔日的輝煌

第25課世界古代科學魅力的報告會

2

18

期終複習

2

19

期終考試

7月5日放暑假

歷史教學計劃13

十五

11.21-11.27

第三單元複習檢測

十六

11.28-12.4

18三國鼎立19江南地區的開發

十七

12.5-12.11

20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1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1

十八

12.12-12.18

22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2) 第四單元複習

十九

12.19-12.25

第四單元檢測總結複習第一、二單元

二十

12.26-1.1

總結複習第三單元總結複習第四單元

二十一

1.2-1.8

綜合複習

二十二

1.9-1.15

期末考試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5

一、指導思想:

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暢想天地”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巨集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絡。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六、教學進度安排:

七年級《歷史》課程設定為2課時/周,全學期約40課時,現將教學進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單元

十月份:第二單元

十一月份:第三單元

十二月份:第四單元

一月份:複習迎考

歷史教學計劃14

一、指導思想

以我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內容

中國史線索繁瑣,所以主要是要將歷史線索向學生講解清楚。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世界史教學內容以應對會考為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更加側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三、學生情況分析

七八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另外,從道德的養成上來講,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的形成時期,在這一個時期內的教學任務,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層面上來講,是一個培養愛國主義,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念,完成教育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九年級歷史由於在會考中分數所佔比重不大,又由於是文科,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成績不理想。九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處於變化時期,其思想波動幅度大,對於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積極性和向學性,需要老師動腦採取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另外,教材所述知識為世界歷史,內容寬泛並有時間的跨度,有會考的任務,所以在動員學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對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挑戰,也對教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較短的、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對於歷史學科的興趣。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歷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使所有學生在會考中都能取得一個良好的成績。

四、教學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規工作

1.認真鑽研教材、教參、教綱;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課;細緻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2.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吸取歷史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

3.優化課堂教學。嚴抓紀律,採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閱讀、自學等方式,啟發學生動口、動手和學會學習。

(二)基礎知識教學

1.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具體描述,講清線索。每課突出重點、基礎點讓學生把握鞏固好。

2.經濟、文化、政治方面讓學生知道,並瞭解發展情況,追溯本源,充實內容,聯絡當代與環保相關知識,及時教育。

3.對課文知識進行歸納、綜合,讓學生系統把握,教會學生學法、記法,充分利用課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強學生愛好。提高教學效果。

(三)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1.進行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實,增強學生愛國認知,學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愛國事蹟,為實現人類而奮鬥。通過戰爭的破壞作用,及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初步用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教育。使學生學會科學分析評價革命時期的史實及人物,養分析歸納能力。

3.進行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教育。我國曆史發展,是統一鞏固發展,即使是革命時期同樣是統一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發展,樹立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觀念。

4.進行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歷史上有無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優秀品德,值得發揚光大。

5.進行國情教育,增強時代責任感,內外對比,更要為國爭光,樹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針對九年級學生時間較為緊張,學生的時間觀念也很強,所以在本學期的教學中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既要簡明扼要,抓住重點,以節約時間;又要細緻入微,交待清楚,儘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來照顧到學生“先天”不足的問題。只有採取重點詳講,一般的知識點講的方法。抓重點,帶一般的知識點,從知識結構上選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講清事件的來龍去脈,不惜花費時間。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使學生能夠學得好。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以確保會考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歷史教學計劃15

新的緊張而又忙碌的一學期又開始了,這是新課改第一站,為了能夠有效進行新課程教學,為取得優異成績奠定堅實的基礎,特制訂瞭如下幾點計劃: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對於歷史的學習還停留在國中的認識水平。在他們的概念裡,歷史是副科,開卷考試,考試題的思維量不大,平時的學習時間就是給語數外理化。

2、教材分析:

高一歷史主要是學習歷史必修1。屬於中外古今政治發展史,採取的是模組化設定,每一單元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一定聯絡,再加上增加了古代世界政治史,學生和老師都相對生疏,更應該重點把握。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對歷史課程學習,擴大掌握歷史知識的範圍,深入地瞭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瞭解,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人生理想。

高一上學期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完成歷史必修1教學,讓學生學會高中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瞭解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強化“忘記歷史就等於被判”的認識。

三、具體措施:

1、摸清學生情況,培養學生中的積極分子。讓學生改變國中對歷史學習的觀念,學會高中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

2、抓好課堂效率。上課力求精幹、實在。上課要求每個人做好筆記,課後進行知識整理,定期檢查筆記情況,將做得很好的作為樣本展出。

3、抓好課前預習及課後及時鞏固。落實每個人的作業,昨夜實行輪流當面批改,做到每次當面批改三分之一以上。單元複習和考試落實到個人,完善課前檢查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