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歷史>

歷史教學設計彙編15篇

歷史 閱讀(1.86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教學設計彙編15篇

歷史教學設計1

活動內容

收集、視聽、演唱20世紀經典歷史歌曲

活動目標

1,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蒐集、整理資料,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通過在活動課準備過程中和活動課上同學間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每個人都發現和肯定自己的價值和學習潛力,增強自信。

2,使學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歷史學科的“過去性”和“借鑑性”,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歷史文化薰陶,促進學生為國家,民族強大而奮鬥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3,通過活動課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的音樂素養、文學素養、美學素養極其各學科的整合能力,使他們在生活中瞭解歷史。從一個側面瞭解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革命鬥爭和人民的精神風貌。

活動型別

本節活動課的內容屬於藝術系列,活動形式是欣賞活動課。

活動準備

1,教師提前佈置學生預習活動課的要求,說明本次活動課分為蒐集、整理和視聽、表演兩個階段。

2,在學生蒐集、整理,掌握資料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按照中國革命發展的重大歷史階段對資料進行分類(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改革開放後等)進行篩選(所選的歌曲必須是與歷史有關,能夠反映時代的主題,具有明顯歷史特徵的歌曲)

3,根據全班學生的整體興趣愛好,個人特長,性格特點,性別比例等把學生分成6個活動小組,使各小組確定自己的主持人,選定表演的歌曲、演員,寫好歌曲的串詞。(歷史活動課不是歷史興趣小組,因此一般來說應是全員參與)

4,教師在掌握6個小組活動內容的基礎上,選定活動課的主持人,準備好與歌曲內容相一致的音像資料,從各方面給學生活動創造一個身臨其近的活動氛圍。

活動原則

全員性——力爭使全班學生全員參與

興趣性——採取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時代性——歌曲要反映歷史的時代主題

自主性——發揮學生“自主,自理”的作用,教師只是指導者和倡導者

活動注意事項

1,各小組演出時,注意把背景音樂,詞曲介紹,歌唱表演,伴舞等多種表演手段調配好,以求最佳的活動效果。

2,各個小組在表演時要針對歌曲的內容設計一些問題,表演完畢後請同學回答,以增強活動的互動性,整個活動歷史味要足,要歌唱歷史、展現歷史、感受歷史、迴歸歷史。

3,各個小組之間的節目銜接要自然、緊湊。

活動過程

[教師激趣匯入]你還記得幼年時學唱的歌謠嗎?你知道長輩們為之動情的歌曲嗎?歷史在譜寫著歌曲,歌聲在凝聚著歷史,好的歌曲能夠唱響時代的主旋律。讓我們和著歲月的的旋律,去學唱,去欣賞昔日感人肺腑的歌曲,去豐富我們的歷史知識,今天我們歷史活動課的主題是——《乘著歌聲的翅膀穿越歷史的天空》。

[主持人串詞]歲月流失,歌聲難忘,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我國人民都創造了大量動人心旋的歌曲,重唱這些歌曲,心中湧動的是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以歌編史,以情詠史更是我們今天活動課的追求。下面請第一小組的同學帶領大家在歌聲中去回顧“五四”運動那壯烈的一幕。

[第一組學生活動]合唱歌曲———“五四”紀念愛國歌

視屏準備——通過大螢幕播放“五四”運動的資料片段作為背景,螢幕上展示歌詞““五四”愛國的血和淚,灑遍亞東大陸地,雄雞一鳴天下白,同聲擊賊賊膽悸-----”

穿插問題——1、你知道“五四”運動發生的時間和背景嗎?

2、歌詞中的賊指的是什麼人?

3、“五四”運動的結果怎樣?

4、今天,我們應該學習五四青年的什麼精神?

全班活動——略

[小組串詞]五四青年那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激勵著,鼓舞著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中國的富強、獨立而奮鬥,1924年,國共兩黨攜起手來,走上了共同反帝反封建的征程。一首國民革命歌在北伐時響徹大江南北,表達了革命者滿懷信心,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請欣賞歌曲“國民革命歌”。

歷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隋朝統一的歷史條件;隋初社會經濟繁榮的局面的出現;大運河的開通及作用;隋朝為什麼是一個短暫的王朝?培養學生認識圖能力,網上查詢能力,評價隋煬帝。

2、過程與方法:運用積累的歷史知識,運用揮發式學習方法,採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認同歷史,理解隋朝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朝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隋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隋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隋朝滅亡與其統治者腐朽。法制不健全有直接關係。所以要滲透法制意識。反腐倡廉。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情趣。

教學重點 隋朝大運河和暴君隋煬帝。

教學難點 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選官制度。

教學活動設計 討論法,演示法,講解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步驟 複習提問:

(1)引導學生回憶南北朝的歷史。

(2)北周是什麼時候統一北方的?

匯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的特點是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初步發展,第二個時期的特點是封建社會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經歷了近400年。接著,中國歷史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隋唐盛世。從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時期,也是我國曆史上的隋唐盛世。

講授新課

一、 隋朝的統一和開皇之治

1、隋朝的統一(589年)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職權請同學們看課本的註釋。)

(2)削減地方官吏

(3)改革選官制度和科舉制的確立

2、開皇之治(581-600年)

二 隋朝大運河 (掛《隋朝大運河》圖)

1.開通的目的、過程及河道

2.大運河的作用 (請同學們看課本彩圖1《揚州大運河》)

三 暴君隋煬帝和隋朝

1.營建東都洛陽和乘龍舟出遊

2.發動對高麗的戰爭小結:

(1)隋朝在我國曆史上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

①隋的統一,結束了自東晉以來270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

②隋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為唐以後各朝所沿用。

③大運河的開通,對加強我國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2)從隋朝的歷史中,我們應該吸取什麼教訓?

①隋初的經濟繁榮,說明國家的統一、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封建統治階級的窮奢極侈,導致了隋王朝的迅速滅亡。

鞏固練習

一 選擇題

隋朝的統治類似於下列哪一個朝代?( )

A 秦朝 B 東漢 C 西晉 D 東晉

二 填空題

隋朝統一南北是在____年。隋文帝統治時期,經濟繁榮發展,史稱"____"。隋末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主要的一支起義軍是翟讓和____領導的瓦崗軍。618年,隋煬帝在____被部將殺死,隋朝覆滅。

三 簡答題

隋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有那些? 演示《大運河》VCD討論

討論:隋短命原因?

討論:為什麼說隋朝是承上啟下的朝代?加深愛國主義教育。加深對重點,難點的理解.

課後隨筆

板書設計 第一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隋朝的統一和開皇之治

1、隋朝的統一:581年

2、開皇之治:

二、隋朝大運河

三、暴君隋煬帝和隋朝滅亡

歷史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這次口語交際是以“講歷史故事” 為話題的口語交際訓練,這次口語交際是本單元課文學習的延續,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在蒐集、瞭解、交流歷史故事的過程中,學習其優秀品質。

學情分析:

在以往的幾冊教材中,學生曾經接觸到了有關歷史的故事,對歷史故事並不陌生。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嘗試過自己蒐集和整理資料,所以課下蒐集歷史故事對他們來說不是難點。但是在表達交流的過程中,清楚地向別人講述故事,能認真傾聽、思考、提問、作答,這些交流的規則還需要教師的提示和引導。

教學建議:

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把時間與空間留給學生,通過正確、適時地引導和激勵性的評價,順利完成這次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體會到交流的快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選擇一個課外讀到的最喜歡的歷史故事,大方地講給同學聽,注意把故事講清楚、講完整,大膽說出自己得到的啟示。

2.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可以提問,可以補充,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

3.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從而開闊學生視野。

【過程與方法】

用遊戲、討論、創設情境等形式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指導學生把故事講完整,講具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認真傾聽別人發言的好習慣,激發多讀課外書的熱情,提高閱讀興趣,開闊視野。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能把自己蒐集的故事有條理地講清楚。

2.交流時做到態度自然、大方,表達流利,內容比較充實。

難點

能把自己喜歡的歷史故事講清楚,講完整,並與他人交流所得到的啟示。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蒐集有關歷史故事。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最近在語文課上我們讀了西門豹治鄴、扁鵲見蔡桓侯等許多歷史故事,課外大家也讀了一些歷史故事,你讀了哪些歷史故事?(指名交流)

2. 聽了同學們的彙報,我知道大家從不同的途徑蒐集了很多歷史故事,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歷史故事會吧 !

二、在小組內交流

1.交代講述、傾聽要求。講的同學要講清楚,讓別人聽明白;聽的同學要認真聽,可以提問,也可以補充。

2.在組內展示自己蒐集的資料,簡要介紹自己要講的內容。

3.組內成員以“新聞發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資訊,教師巡視。

三、全班交流

1.各組彙報本組評出的“最佳發言人”。

2.挑選幾名“最佳發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評議講述情況。

四、交際範例

張婷君:我給大家講的歷史故事是“鑿壁借光”。西漢人匡衡,非常喜歡讀書,小時候家裡很窮,常常點不起燈。鄰居家裡點著燈,匡衡就把牆壁鑿一個洞,讓燈光從洞裡透過來照看讀書

五、暢談感想,鞏固深化

1.聽了同學講的歷史故事,大家有什麼想法呢?可以談談對名人行為、品格的評價,也可以聯絡自身和現實情況發表感想。

2.學生暢談感想。

3.教師小結:歷史故事中一位位名人就是一座座豐碑,他們的思想與品格就像一座座燈塔,讓我們將他們的形象永遠銘記在心中,從他們身上獲得力量,學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邁進。

六、作業設計

課後繼續交流歷史故事。

板書設計:

講歷史故事

認真聽→仔細想→談感受

教學反思

這節口語交際我利用學生對本單元熟悉的故事作引入,因為剛剛學完的課文,印象深刻,更容易讓學生開啟話題。用本單元的課文中主人公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打通了孩子學習的脈絡,實現了由讀到說的過渡,體現了學習的銜接性,推進了單元的整體教學。在整個課堂上我善於鼓勵學生,讓學生能大膽地將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展示給大家。每一個環節的過渡都比較自然,能引導學生對講故事的同學進行中肯的評價。但是,如何讓學生能更好地講故事,而不是讀故事,我沒能作出示範作用,學生雖然完成了講故事的任務,卻缺少“故事味”。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完成課前佈置的任務,即收集一些歷史故事,但還存在小部分同學由於沒有材料只在課堂上充當“聆聽者”,沒有達到全員參與的效果。

歷史教學設計4

[課程標準]

(1)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為例,說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2)知道就業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

(3)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為例,說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2)培養學生用數字、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4)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採訪或社會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為第一手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制度,資料。用數字有力說服,實施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採用“舉辦小型展覽會”、“編寫歷史小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

(2)認識到國家關於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人才競爭的需要。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重點]

改革開放後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

[難點]

改革開放後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組織學生有“節奏性”的活動,對比觀察民國時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會調查、實物展示等,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變化現象及其內涵。

[教學過程]

匯入: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學生分為四組分別通過調查、採訪瞭解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講解]

[服裝表演]

[小品表演]《搶購》

[資料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著人均消費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著人均消費537.5元

2、食

[年夜飯調查](地點、內容、花錢數、原因等)

[實物展示和解說]學生蒐集的各類票據

[小故事]傷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學生(或小區)家庭住房情況調查。

(資料展示)國家統計局住房調查統計資料。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雲昌“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會調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變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設調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對比]:文成公主入藏當年走了三年,今天請你護送文成公主入藏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二、就業和社會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變

[創設情境]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大學生人才交流會隨處可見。

[採訪](1)年輕人如今的就業觀念

(2)年長的教師他們年輕時的就業觀念

(3)下崗的父母瞭解其下崗的經過及再就業的情況

[討論]“鐵飯碗”的打破是好事還是壞事?

為了選擇更好的就業機會你認為應該做哪些準備?

2、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錄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資料展示]

(1)到20xx年底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1.4億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社會發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到20xx年8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達8200萬人。

[談一談]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給你帶來的感受?

板書設計:

21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對比改革開放的前後變化

二、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就業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革內容

2就業保障體系的內容及作用

佈置作業

1練習冊

2課堂的動腦筋

教學後記

本節教學內容較為簡單,學生容易理解。因此我採用自學的方式,學生掌握快,知識通過對比牢固,效果好。

歷史教學設計5

一、詩歌——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1、時代背景:

18世紀後半期至19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成功後,歐洲各國沒有出現啟蒙學者所描繪的美好景象,人們普遍對社會失望,對現實不滿;人們開始尋找新的精神寄託,催生了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2、代表

拜倫: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對封建專制和資本主義的醜惡。代表作《唐璜》被譽為“諷刺現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樂觀主義精神,代表作《西風頌》;

雨果:法國人,代表作《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把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頂峰;

3、影響:

①其行動有力支援了當時席捲全歐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②其文學為歐洲文壇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把文學思潮與風雲變幻的社會變革密切結合,是近代人們對科學理性、物質主義帶來的異化現象的一次徹底的檢視和清算,_了西方資本主義舊的價值理性,以強烈的反叛精神構建了一個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說——現實主義文學

1、時代背景:

19世紀30年代以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複雜尖銳;

在文學上,人們已不滿足於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吶喊,而要求真實地描寫現實生活、揭露並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罪惡。

2、主要代表:

巴爾扎克自稱法國社會的“書記員”,《人間喜劇》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托爾斯泰:俄國人,是人們公認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讚揚了人民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具有非凡的藝術成就.

法國:司湯達的長篇小說《紅與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國: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蕭伯納《蘋果車》;

俄國: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奠定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果戈裡的小說《死魂靈》。(以上後3點一般瞭解)

3、評價:

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腐朽和醜惡的本質,描繪出極為廣闊的資本主義社會複雜豐富的生活圖景。

其經典作品不僅是人們認識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而且為人類文學藝術寶庫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瑰寶。

由於歷史侷限,批判現實主義未能指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他們“批判”現實,卻“沒有什麼可以肯定的”。

四、荒誕派

1、時代背景:

19世紀末以來,西方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人類在20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危機;人們對現代資本主義產生失望、苦悶、迷茫等精神危機,現實的醜惡、人生的痛苦成為荒誕派作家不斷重複的主題。

2、代表:

貝克特,法國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誕派的開山之作和經典之作,是世界戲劇一座不可忘卻的里程碑.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3、特點:

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是反傳統的:沒有鮮明的人物刻畫、臺詞對話、情節結構、完整的主題等。

歷史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是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13課,是教材第三單元主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的收尾篇章。這一課主要闡述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即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他在國共十年對峙的歷史程序中具有承前啟後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因而瞭解並掌握本課,有助於把握對中國近代史基本特徵的認識,瞭解近代中國革命的性質。歷史條件,培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說本課是第三單元的重點一課之一。

學情分析

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選取八年級一個班為調查人員。調查結果如下:

(1)學生歷史知識貧乏,連一些常識性的東西都不知道。八年級八個班共有325人,知道長征是從哪一年開始到哪一年結束的不到總人數的一半;知道長征路程艱難的更少,僅有總人數的三分之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學生知識面不廣,歷史知識貧乏。

(2)學生對歷史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歷史事件一知半解,內容模糊。

(3)學習歷史學生只知了解歷史事件,而不能對歷史事件產生疑問。

三、學情分析

從問卷結果看,我校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的能力,學生水平和興趣都有很大差異,雖然思維能力較七年級有了一定的發展和提高,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培養。還需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識,採取多種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使他們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有更大的提高。所以本課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能力,培養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

根據以上學情,在教學上,我採取了以下策略:

(1)擴充知識面,增加學習歷史興趣。

(2)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興趣點,提出如下探究問題:①長征的原因(背景,即在怎樣的環境下產生)。②長征的路線是怎樣的。3為什麼要召開遵義會議。等等。讓學生廣泛閱讀,查詢資料,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達成目標,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

(3)可採用討論式、探究式和多媒體等手段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及其原因。

2、掌握紅軍長征初期的情況(遵義會議前)。

3、掌握遵義會議的情況及意義。

4、掌握長征的路線、勝利及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結合閱讀長征示意圖,培養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地圖瞭解紅軍長征經過的主要省份、江河,並能說出發生在那裡的重大歷史事件。

德育目標

1、通過對紅軍長征的原因及遵義會議後紅軍走上正確道路的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中國革命道路的曲折性。

2、通過本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紅軍戰勝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軍隊、熱愛祖國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中央紅軍的長征。

2、遵義會議。

●教學難點

1、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原因。

2、紅軍長征勝利的意義。

歷史教學設計7

科舉制的創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掌握科舉制度創立和完善的過程;

⑵瞭解與科舉制有關的進士、明經、殿試、狀元等相關歷史名稱和知識點。

⑶理解科舉制的創立對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及對後世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小組討論歸納,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重要制度,影響極為深遠,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探究,交流學習心得,培養合作意識。

⑵通過角色扮演,藉助圖片、圖表、歷史文獻等輔助,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發揮,線索更加清晰,使學生真正走進課堂,產生歷史認同感,體驗學習的快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科舉制的創立有利於加強封建統治,對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

2、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方法】

1、角色扮演,分組討論。

2、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共同學習、合作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那麼是什麼呢?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我們今天就談談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題名時,提到金榜題名時,我們立馬就會想到考試,我們每個同學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我們知道考試是今天社會對人才的一種較為公平選拔方式。那我們知不知道在古代社會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由此匯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魏晉時期按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創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要做高官必須同時具備①本人要出自高門權貴家庭。②還必須有地方官員和高門權貴推薦。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這樣選拔官吏的實權並沒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2、科舉制在隋朝的誕生與哪兩位皇帝相關?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煬帝時期的讀書人,介紹自己所處時期的選官制度和形式,概括總結文帝和煬帝分別為科舉制誕生做了哪些貢獻?

3、討論:科舉制的誕生的作用。教師總結科舉制與它的本質區別是: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願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範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科舉制的創立。

過渡:隋朝科舉制雖然規模不大,還不完善,但卻有著重要意義。那麼,科舉制在唐朝是怎樣完善的?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時科舉考試的科目以哪兩科最重要?常設考試科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字、三史科、開元禮科。以進士和明經科最為重要。

2、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

唐太宗時,擴充國學規模,擴進學舍,增加學員,考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

武則天時,大力提倡科舉,舉行殿試,不僅有文舉還開設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主要考試內容

進士及第是一種高榮譽,人稱“登龍門”。新進科進士聚集在京城長安曲江參加國宴,在曲江垂簾觀看。高門權貴也雲集於此挑選新科進士做女婿。新科進士們附詩抒情、春風得意。

(過渡):我們現在學習了這麼多,請大家討論一下科舉制對當時和後世及對整個世界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對社會發展有進步意義。

A、科考形式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考試。

B、他擴充套件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擴大了唐朝以後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為封建統治階級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開創了整個社會讀書求學的良好風氣。

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和唐文化的發展,造就一批詩人,推動古文運動和傳奇小說發展,使唐文學達到很高水平。

歷史教學設計8

目標知識與能力:瞭解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歷史,包括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文明古國的相關歷史知識。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整合教材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圖和相關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轉換思維視角,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金字塔既是埃及國王奴役勞動人民的歷史見證,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創造的一大世界奇觀。重難點重點: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化遺存;金字塔的建造;漢謨拉比法典.。

難點:為什麼說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種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時代的階級關係。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提示目標(2分鐘)

1)、匯入新課:利用課文導言中的獅身人面像的故事匯入新課。

2)、出示學習目標:(教師解讀)

1、學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的文明特色,掌握三大流域文明的精髓。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人類文明具有多樣性。

3、世界上的文明雖然各具特色但作為創造文明的人,卻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養學生樹立國際意識和世界主義精神。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8分鐘左右)

1)顯示自學提綱:

1、古埃及何時出現奴隸制小國?何時出現統一的國家?國王叫什麼?陵墓又叫什麼?公元前6世紀被哪國所滅?

2、“新月沃地”有兩條河叫什麼?什麼人何時在兩河流域建立奴隸制小國?公元前18世紀,是誰統一了兩河流域?並頒佈了哪一法典?

3、古印度何時出現奴隸制小國?雅利安人進入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什麼制度?每個等級名稱叫什麼?由哪些階層組成?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國?各有哪些文化遺存?

2)、按自學提綱自學。自學時,對不會的問題要做好批註,作為合作探究的問題進行探究。

3)、教師檢查學情,指導學生自學,並適當點撥。

三.、合作探究,建構知識(15--20分鐘)

1、組內互探。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在組內互相交流。組內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記好,到質疑時提出,聽其他學習小組或教師講解。

2、師生互探。對自學提綱中重點的內容及學習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展示、糾錯和點撥。

3、教學內容:一、金字塔的國度利用多媒體手段,放映有關尼羅河風光、金字塔及獅身人面像的資料,讓學生儘可能多角度地獲得課本外的知識資訊。

2組織學生討論:利用課文的“動腦筋”,用多媒體打出討論題:

問題一:為什麼說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

問題二:金字塔是通過什麼方式建築的?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國:

1.兩河流域的自然條件和尼羅河流域相比,有什麼共同點?

2.簡單講述兩河流域人類文明的產生,著重向學生介紹蘇美爾人的城市國家和古巴比倫王國的建立。

3教師重點從三方面講述漢謨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1、教師結合課本《古代印度》和插圖《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遺址》講清古代印度地理範圍,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條件,並簡述古印度文明的產生、發展。

2、種姓制度:教師講授印度的種姓制度,組織學生討論:

問題一:種姓制度是怎樣產生的?四個等級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創造的?問題二:不同等級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有什麼區別?種姓制度的實質是什麼?對印度未來社會產生什麼影響?

4.課後小結:通過本課學習,瞭解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建立、發展以及它們的文化遺存。

5、學生熟記本課知識點:朗讀或默記:3—5分鐘

四、鞏固新知,學會運用(13分鐘)

1、教師多媒體出示訓練題、提高題。學生當堂回答,及時鞏固新知識。

2.佈置課堂作業:《基礎訓練》第2課部分重點內容,學生當堂完成。

3、教師檢查學生課堂作業完成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自主學習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自主備課記錄

自主備課記錄

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活動記錄

板書

設計第2課人類文明的搖籃

一、金字塔的國度1.尼羅河的饋贈2.金字塔與木乃伊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國1.兩河流域2.古巴比倫王國3. 《漢謨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1.印度河、恆河流域2.雅利安人與種姓制度

歷史教學設計9

一、教學設想

1.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課程的多元化,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注重人人蔘與。

2、教材中的內容起著“導”的作用,若只侷限於課本中的點滴內容,那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師,應鼔勵學生去閱讀一些合適的課外書籍,如《二十四史》、《中華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這樣,才更有助於學生了解和豐富歷史的知識,同時更突顯本書的導向作用。

3、《歷史與社會》教材中設計有大量的讓學生進行即時表演的活動情景。如“理髮師的兒子”、“商鞅立木取信”等。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經歷,但只侷限於部分學生。

4.以故事為點,以串詞為線,更有利於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的發展脈落。

二、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由學生自願組合,每組約4-6人,並確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2)根據故事情節寫好臺詞,商定角色應有的表情、動作對故事進行排練,熟悉故事的過程。(3)推選主持人,由主持人寫好並熟悉串詞。(4)各組準備相關道具。

2.教師準備

(1)對學生確定要表演的故事進行選擇,主要是看是否適宜學生進行表演。

(2)指導主持人寫好串詞,注意準確簡潔和連貫性。

(3)指導學生寫好臺詞,注意要體現故事主旨和易於表演。

(4)參與學生的排練,指導學生如何更好地運用肢體語言來傳達人物的情感。

(5)根據故事發生的順序做好多媒體課件。

3、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1)選擇故事的問題。藉助於課本或課外書籍中易於表演的片斷,經小組協商後確定。

(2)所選故事與他組重合。由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調節,提供參考意見。

(3)準備過程中同組成員不夠配合。一般由本組成員間進行溝通,或與老師交流,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樂於參與。

(4)臺詞記不住。鼓勵學生利用空閒時間熟記臺詞,若實在有困難,可寫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三、教學過程

1、教學活動一

教師:各位同學,我們已經學完了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的上冊,我們也在課外看了不少的歷史書籍,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歷史,走進歷史。

有請主持人──王楨、李垚同學

2、教學活動二

活動1

王楨:通過學習《我們傳承的文明》,我們知道了史前時代的原始先民,知道了文明起源時代的四大文明古國,知道了農耕文明時代相繼興衰的歐亞國家,更知道了農耕時代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今天,我們用我們自己的方式走近歷史,用我們自己的方式演繹歷史,與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親密接觸,從而更好地瞭解歷史,感受歷史所留給後人的深刻的意義。

李垚:歷史是一條流淌的長河。我們今天所演繹的只是這條長河中的幾點幾滴。讓我們凝神靜氣,穿過那時間的隧道去看曾經的人和曾經的故事。

王楨:首先,我們來到春秋時期,去領略一位聞名遐邇的名醫到底神在何處?請看《神醫扁鵲》

(劉橋濱、何少華等五位同學進行表演)

評註:故事表演的雖然不是很生動,但五位同學都很盡力,使同學們從中感受到了扁鵲高超的醫學技術。

活動2

李垚:看了五位同學的精彩表演,我們領教了扁鵲高超的醫學技術。扁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望、聞、問、切四診法以及醫學名著《黃帝八十一難經》。

王楨:穿過春秋,我們又到了戰火紛飛、群雄四起的戰國時代。為了城池,為了寶物,為了霸權,為了人才,各諸侯國之間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請看唐睢是如何不辱使命,保住安陵;藺相如又是如何的完璧歸趙。

(馬琳、金將柳、吳軍、郎吳曉四位同學表演唐睢不辱使命。他們準備了劍等道具。金將柳扮演秦王,馬琳扮演唐睢,吳軍扮演安陵君,旁白是郎吳曉)

表演過程如下:

旁白:戰國後期,秦國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對於安陵,秦國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進行吞併。由此引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鬥爭。

第一場景

秦王高高在上,說“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換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語氣傲慢)

安陵君拱手相告:“承蒙大王給予好處,拿大塊土地來換取小小的安陵,這樣很好。雖然這樣,我從先人手裡繼承了這塊土地,願意始終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換。”(不卑不亢的語氣)

旁白:聽了安陵君的話,秦王很生氣,拂袖而去。

安陵君面露為難之色。不久,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國,面見秦王。

第二場景

秦王一臉傲氣坐在上方,唐睢站在下方。

唐睢:參見秦王(行禮)

秦王:(不屑一顧)免禮,免禮。(起身走於唐睢面前對他表示藐視之意)

唐睢:(毫不在意,只是淡然一笑)

秦秦王: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來換取你小小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麼呢?再說,我秦國現已滅掉韓魏兩國,而安陵君卻憑著五十里的地方儲存下來,是因為我看安陵君是長者,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擴大他的領土,可安陵君卻敢違抗我,這豈不是小看我嗎?(拍案,怒氣衝衝)

唐睢:(拱手行禮)秦王,您別生氣,並不是像您說的那樣,安陵君從先王那裡繼承土地,並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來,也不敢交換,何況您只拿五百里呢?(面不改色)

秦王:(勃然大怒)大膽唐睢,你別以為我想換你安陵你就可以如此放肆,你聽說過天子發怒嗎?(氣勢高傲,甩袖轉身)

唐睢:(淡淡一笑)那麼大王你聽說過平民的發怒嗎?

秦王:平民發怒,哼,真是好笑,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走,拿腦袋撞地罷了(甩袖)。

唐睢:(一臉正色,不卑不亢),這是庸人發怒的樣子,志士可不是這樣。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慧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老鷹在殿堂上搏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們胸懷憤怒,還沒有發作的時候,天上就降下了徵兆。現在加上我,就有四個人了。如果志士真的發了怒,將會有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將穿上白孝服──今天的情況就是這樣。(迅速拔出寶劍,將劍擱在秦王脖子上)。

秦王:(臉色大變,挺身跪起)先生請坐!哪至於這樣!我懂了,韓魏滅亡而安陵卻憑著五十里的地方儲存下來,只是因為有您唐睢先生在啊!

評註:金將柳和馬琳兩位同學經過了充分準備,臺詞說得比較流暢,肢體語言比較豐富。所表達的情感也比較到位,從他們的表演中能讓人感受到秦王的自大、威嚴和唐睢的凜然和機智。

(唐淑倩、汪麗君、邵明華等同學表演完璧歸趙)

評註:汪麗君扮演趙王。此角色雖然言語不多,但汪麗君同學很努力,她說話的口氣、走的步子,反背的雙手,似乎都流露出一個王者的氣質。她的表演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邵明華扮演的藺相如也比較好地體現了藺相如的聰明機智和無畏的精神。

活動3

李垚:二百多年動盪不安的戰國結束了,曾經的英雄、霸主都已成煙雲。經歷了“掃六合,揮劍擊浮雲”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的短期統一後,我們駐足在公元前206年,項羽、劉邦為爭奪關中之地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項羽決心要殺掉劉邦,自己一統天下,於是,設下了鴻門宴。

(李垚、王楨、邵華江等同學進行表演)

評註:幾位同學很努力,很認真地進行表演,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活動4

王楨:“鴻門宴”之後,項羽攻佔咸陽,火燒秦宮。但是後來,項羽在垓下被劉邦打敗,在烏江岸邊拔劍自刎,曾經不可一世的霸王已成過去。

李垚: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中國進入了新的大一統朝代。在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史學家歷盡千辛萬苦,傾盡全部生命為我們後人留下了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請看《司馬遷著史記》的故事。

(洪雯、徐鵬超、郎玲芳、王靜等同學進行扮演,郎玲芳扮演司馬遷)

評註:郎玲芳對司馬遷這個人物的表演還是比較充分的,她用比較豐富的肢體動作表現了司馬遷面對逆境時的那種猶豫、彷徨和奮起。

活動5

王楨:被魯訊稱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誕生了。我們可以不知道漢武帝時的那些高官大臣,卻不能不知道這小小的太史令──司馬遷,是他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如何面對挫折和困境的榜樣,我們會永遠記得這個名字。

李垚:西漢結束了,歷史的車輪又到了東漢末年。豪強並起,群雄割據,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桃園三結義”、“隆中對”等故事。

(汪歡、周永華、金劍等同學表演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評註:金劍同學扮演張飛。雖然金劍個子不高,但說話時中氣十足,舉手投足有板有眼。汪歡平常看起來文質彬彬,扮演的關羽倒也有一些氣宇軒昂,英雄豪氣,真讓人感到有點驚奇。

(王濤、何雷彬、繆李靜等表演隆中對的故事)

評註:何雷彬扮演的諸葛亮一出場便受到了同學的歡迎。手執羽扇、端坐桌前,面對地圖,與劉備共商三分天下之計,很有諸葛亮的感覺。)

活動6

李垚:劉備在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的幫助下,實力漸漸增強,後建立蜀國,與曹丕的魏、孫權的吳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王楨:三國之後,中國經歷了西晉的短期統一後,又陷入了長達250多年之久的分裂之中,直到589年隋朝統一。在隋統一的基礎上,中國的歷史進入了唐朝。作為一代明主的唐太宗正和大臣們討論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請看孫瑛玲、金立強、黃素丹等同學的表演。

評註:孫瑛玲扮演魏徵。面對至高無上的皇帝,魏徵直言自己的看法,真不愧為一代諫臣。

活動7

李垚:創業難,守業也難。唐太宗明白這個道理。他在位時,採用各種政策和措施,如減免租賦,減少力役,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等,從而使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史學家譽為“貞觀之治”。

王楨:唐代之後,中國再次陷入了分裂,歷經了五代十國後,中國的南方建立了北宋政權。宋太祖趙匡胤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坐穩皇帝位子,便有了這樣一個故事《杯酒釋杯權》。

(鍾子依、邵增輝、吳仙君等5位同學進行)

評註:吳仙君扮演趙匡胤。雖說平時吳仙君同學平時話不多,但看她端坐在桌前,一字一句地說著臺詞,還真是不錯!

活動8

李垚:北宋之後,中國的南北方有西夏、金、南宋政權的建立。1276年,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最終統一了中國,開創了600多年統一的局面。

王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一切的一切,都已成為歷史悄然翻過,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思索。

合:我們今天的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對於歷史的學習和探索卻不會結束。“讀史使人明智”,讓我們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瞭解歷史,借鑑歷史,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3、教學活動三

教師:正如兩位主持人所言,活動雖已結束,但對歷史的學習卻不會結束。希望同學們以史為鏡,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同學們在今天的表現都很不錯,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簡潔的語言來評價自己的表現或其他同學的表現。

學生活動:小組內交流──班級交流

何雷彬:我認為自己的表現還可以。在其他同學中,我認為汪麗君同學的表現最好。

金杭飛:我認為自己的表現一般。我認為馬琳的表現也很不錯。

王靜:我認為我們組郎玲芳的表現也很好,膽子很大,聲音說得很響亮。

四、教學反思

1、本案例的成功之處:

(1)本教學設計獨特新穎,一改以往復習課的傳統模式,真正實現了教師指導下的課堂開放,通過營建民主、互助合作、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獲得了自主參與,展現自己和體驗成功的機會,能體現新課標的理念。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全班同學均參與了表演),通過對學生潛在的表演能力的挖掘,一方面增強了學生間的互助合作精神,培養了他們收集、整合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社會的興趣,讓他們在情意共鳴中溝通,在學習中明瞭待人處事的道理,以真正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3)參與表演的同學,基本上達成了預先設計的要求,尤其是兩位主持人,情感豐富,串詞精彩,使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朝代得到了自然的呈現,知識點在“無形”中得到了落實,這也是本堂課的成敗之關鍵,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真正體現。

(4)在學生開展的整個活動過程中,結合各個故事場景,運用多媒體同時同步地呈現出相應的一些動畫、圖片或背景音樂,有效地刻劃出故事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起到良好地烘染作用,更有利於教學內容的落實。

2、本案例的不足之處

(1)因時間倉促,準備得還不夠充分,所以學生的表演還是過於粗糙,表現在:一是活動放不開,自信不足;第二經驗不足,表演能力不強,沒能很好的把握故事人物的特徵。

(2)學生的“評價”不夠深入。學生過於重視對自我表現的評價(即對外因的評價),而對故事本身所蘊含的道理挖掘不夠(即對內因的評價),使評價的主題得不到進一步的昇華。

歷史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列舉普羅泰格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張,理解他們思想形成的原因,並對他們的思想作簡要的評價。

【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情景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學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繼承古典文化。

二、教學分析

【本課重點】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及其評價。

【本課難點】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學觀點。

三、教學設計

匯入新課

大螢幕背景播放希臘文化的資料片,由學生講述所熟悉的希臘神話故事,通過故事中諸神的人格化,匯出希臘是歐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發源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提到古希臘就不能不提到它為後世留下的無窮無盡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話題。大家都知道奧運會和它倡導的奧林匹克精神,奧運把競爭和友誼、衝突與和平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希臘,去感受一下古希臘文化的人本主義特徵。

課文講授

一、人文主義的含義?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二、“人是萬物的尺度”——智者學派

(1)智者學派的出現(背景)

公元前6世紀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周圍的世界。

公元前5世紀,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雅典成為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們越來越多地參與政治生活,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學者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人”本身。

(2)“智者學派”的概念、觀點及其代表人物

公元前五世紀,雅典成為人文薈萃的中心,人們崇尚公開的精神。在公開的討論或辯論中,必須具有雄辯、修辭、哲學及數學等知識,於是“智者學派”應運而生。智者以教授文法、邏輯、數學、天文、修辭、雄辯等科目為業。是一些在哲學、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學、講演術和其他一系列知識領域內深刻而大膽的改革家。他們並不構成一個固定的學派,也沒有統一的學說,只是在思想傾向上有共同之處,遂被稱為一派。智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羅泰戈拉。

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後被稱為“普羅泰戈拉命題”。這一命題以承認事物的客觀存在與運動發展為基礎,認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只能是個人的感覺和利害,把社會或國家理解為個人的集合,強調個人選擇。為當時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論根據。對當時流行的“神意”說加以懷疑。因為人是具體的個人,如果每個人都有其判斷事物的標準,就等於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

(3)智者學派的影響

智者學派是希臘社會發展,特別是民主政治發展的產物,他們很少有系統著作傳世,但他們在當時和對後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當影響。智者開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的有益嘗試,並從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與以往不同的結論。智者的啟蒙作用在於對自然、社會、國家、政治、法律、道德、人類社會的形式和規則,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明顯合理化了。一些智者同奴隸主民主派有聯絡,具有進步的傾向,有的懷疑諸神的存在,有的認為政治制度由人們協約公議而產生,非神所規定,有的則反對奴隸制本身,認為奴隸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觀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三、“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

安排學生可以表演的小劇目:

第一幕:一個青年問蘇格拉底:“怎樣才能獲得知識?”蘇格拉底將這個青年帶到海里,海水淹沒了年輕人,他奮力掙扎才將頭探出水面。蘇格拉底問道:“你在水裡最大的願望是什麼?”“空氣,當然是呼吸新鮮空氣!”“對!學習就得使上這股子勁兒。”

第二幕:蘇格拉底習慣到熱鬧的雅典市場上去發表演說和與人辯論問題。他同別人談話、討論問題時,往往採取一種與眾不同的形式。這一天,蘇格拉底像平常一樣,來到市場上。他一把拉住一個過路人說道:“對不起!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怎樣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人人都回答說:“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才是有道德的。”蘇格拉底裝作不懂的樣子又問:“但為什麼和敵人作戰時,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呢?”“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就不道德了。”蘇格拉底反駁道:“當我軍被敵軍包圍時,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已經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突圍果然成功了。這種欺騙也不道德嗎?”那人說:“那是戰爭中出於無奈才這樣做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是不道德的。”蘇格拉底又追問起來:“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為父親,你欺騙他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那人只好承認:“這種欺騙也是符合道德的。”蘇格拉底並不滿足,又問道:“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究竟用什麼來說明它呢?還是請你告訴我吧!”那人想了想,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蘇格拉底這才滿意地笑起來,拉著那個人的手說:“您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關於道德的知識,使我弄明白一個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我衷心地感謝您!”蘇格拉底把這種通過不斷髮問,從辯論中弄清問題的方法稱作“精神助產術”。

蘇格拉底是與智者學派同時代的卓越思想家,針對雅典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現象,他鍼砭時弊,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蘇格拉底認為社會中的人應該具備美德,美德來自於知識,最高的知識就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知識,美德就是關於善的知識,於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他提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願作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出於無知。他進一步指出,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

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四、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社會,在《理想國》一書中,他根據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個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有正義感和理性的“賢人”統治國家,武士們保衛國家,農民和手工業者則負責生產。柏拉圖的這種想法儘管有很多錯誤,但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很多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他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階的。

高中歷史必修3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教學設計

歷史教學設計11

第一部分為什麼要有理學

教師講述:概括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主要不同點。

提問:儒學從春秋一直髮展到西漢,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師講述:

1、非哲學思辨。

2、非萬能學說。

3、沒有真正成為獨尊、主流,獲得不可動搖的地位。

過渡:之所以儒學會發展為理學,肯定是彼時彼刻的儒學出現了問題,沒問題的話就不需要改變了。我們抓住了這3個問題,實際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學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連帶理解理學到底和之前的儒學有什麼不同。

第二部分理學到底是什麼

1、理學的內容和之前的儒學有什麼不同。

2、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不同

教師講述: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先天缺陷在於沒有哲學思辨,先秦諸子中道家的哲學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教師講述:通過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理學與先秦儒學相比,在哲學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並由此幫助學生理解,思辨化哲學化的理學,究其本質,依然是儒家倫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學》節選

教師講述: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究其本質依然是儒學,他們對於尋找天理的方法雖有很大差異,但本質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學》這段話,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1、都更加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誠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點。

2、程朱理學的尋理過程與實踐,是有先後順序的;王陽明的心學則是致良知以後,必然會知行合一。

3、雙方用的都是大學裡面的格物致知,只不過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異而已。

4、講明白為什麼找天理一定要滅人慾的問題。雙方對待人慾的界限劃分問題。

展示材料:聯絡上述理解,解答大學聯考試題。

第三部分理學的影響

展示材料:一組文字和圖片材料。

教師講述:

1、理學使儒學哲學化、思辨化了。

2、理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很強,注重氣節、道德、自我節制,強調人的主觀意識力量,凸顯人性莊嚴。

3、壓抑人慾,強化等級,空談心性,中國文化失去了張揚與活力,走向全面內斂。

展示材料:一組大學聯考試題

教師講述:對於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內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對大學聯考題的新材料、新問題,做到高屋建瓴、遊刃有餘。

源於書,迴避書;迴避書,源於書。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所有的大學聯考試題,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間接的援引的。理學之所以難學,難考,歸根結底的根本性問題,還是在於有沒有從內心真正理解這三個基本問題:

(1)為什麼要有理學。

(2)理學到底是什麼?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3)理學到底對中國人、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歷史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恩格斯寫作此文的社會背景,來認識其針對性,進而明確本文旨在回答該如何正確理解“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據此通讀文章,把握其邏輯結構。

2.抓住圍繞“經濟關係”的一系列主要概念及體現概念間邏輯關係的重要關聯詞語,準確理解“經濟關係”中的“技術”對包括“科學”在內的“上層建築”的決定性基礎作用。

教學重點:

1.理解“經濟關係”中的“技術”對包括“科學”在內的“上層建築”的決定性基礎作用。

2.理解“科學”對“技術”的依賴性,“技術”對“科學”的巨大推動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圍繞“經濟關係”的一系列主要概念,把握這些概念間的邏輯關係。

教學過程

1.老師提出問題:“看到本文題目後,我們自然要問‘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什麼呢?”並引導學生閱讀“必修下”《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的相關內容。

2.學生閱讀文段,思考回答此問題: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經濟關係

3.老師指出《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寫於1883年,比此文早10年。進而提出問題:“早在1846年,馬克思就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概念,並闡釋了二者間的關係。在這一觀點提出近50年,馬克思逝世10年後,恩格斯為什麼又要提出這一問題呢?”並引導學生閱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的相關內容,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及現實針對性。

4.學生閱讀相關文段,思考回答這一問題。

寫作背景:馬克思逝世後,由於一些資產階級理論家的歪曲,工人運動中和思想界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認識,主要表現為把歷史唯物主義庸俗化甚至加以歪曲。把馬克思關於經濟因素決定性基礎作用的觀點歪曲為“經濟決定論”的錯誤觀點;歪曲為“經濟是制約歷史發展的唯一因素”。認為經濟因素中的技術依賴於科學。

現實針對性:本文正是為澄清對“馬克思關於經濟因素決定性作用”觀點的歪曲而寫的,是在說明該如何準確理解“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經濟關係”這一觀點,並不是回答“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什麼。

1.老師根據以上對寫作背景的瞭解,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讀文章,關注恩格斯面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會給予怎樣的回答,進一步體會本文內容的現實針對性,並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及邏輯結構。問題:“帶著以上對背景的瞭解,閱讀本文,思考文章主要回答了哪三個方面的問題?”

2.學生閱讀文字,思考並概括回答本文針對現實回答的三個問題。

①“經濟關係”中的“技術”決定了“上層建築”,尤其是對“科學”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二節)

②如何準確地認識“經濟關係”對“上層建築”的“決定性基礎”用。

(三、四節)

③如何理解“經濟關係”在歷史發展程序中的必然性統治地位。

(五、六、七節)

1.老師提出任務:作者在回答“經濟關係”中“技術”的決定性作用這一問題時,提到了關於“經濟關係”及“上層建築”兩個方面的很多概念。通過一個“是指”,三個“包括”,四個“決定著”清楚地說明了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請認真閱讀第一段文字,畫出各個概念,根據各概念之間的關係,畫出其邏輯結構圖。

2.學生認真閱讀第一段文字,根據要求完成閱讀任務。

重要概念:經濟關係,生產生活資料,交換方式,技術,分配方式,階級的劃分,統治關係,奴役關係,國家、政治、法,地理基礎,先前階段的殘餘,外部環境。

邏輯關係:我們視之為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的經濟關係,是指……因此,這裡麵包括……。這種技術,照我們的觀點看來,也決定著……,決定著……,決定著……等等。此外,在經濟關係中還包括……,當然還包括……。

3.老師進一步提出相關任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理解經濟關係中技術的決定性作用”。

(1)文章在說明經濟關係“包括”生產和運輸的全部技術後,接著就介紹了技術“決定”的方面,最後再補充說明經濟關係“還包括”哪些方面。為什麼不把經濟關係所“包括”的方面都寫完再寫技術所“決定”的方面呢?這樣安排邏輯的用意是什麼?

(2)關於“技術”與“科學”的關係,恩格斯的觀點是什麼?是“科學”依賴於“技術”,而“技術”並不依賴於“科學”嗎?

(3)作者說“可惜在德國,人們撰寫科學史時習慣於把科學看作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結合前文舉的例項,說說“科學”實際上是從何而來的?

4.學生認真閱讀第一段文字,根據要求完成閱讀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深對“經濟關係中技術的決定性作用”的理解。

(1)這部分內容重點是在回答“經濟關係”中的“技術”,對包括“科學”在內的“上層建築”的“決定性基礎”作用,所以作者首先說明“經濟關係”包括“全部技術”,緊接著就用四個“決定著”,說明了“技術”對上層建築中各方面的“決定性”作用,也就是“經濟關係”的“決定性作用”。最後,再補充說明“經濟關係”還包括“地理基礎”“前階段的殘餘”和“外部環境”。這樣安排,既突出了重點內容,又保證了內容的準確和嚴謹。

(2)恩格斯首先肯定了“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科學”,但他更加強調了“科學”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賴於“技術”。在二者之間,有時候“科學”會對“技術”產生作用,但這絲毫動搖不了“技術”的“決定性基礎”地位。

(3)前文舉了兩個例項,一是流體靜力學產生於治理山區河流的需要,一是關於“電”的理性認識產生於發現它在技術上的實際價值後。這兩個例子說明“科學”不是憑空出現的,是生產生活中技術實際需要的推動而產生的。這就更好地說明了“科學”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技術的狀況和需要”。

歷史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的

基礎知識:

夏商時期我國曆法的形成。夏朝時我國最早記錄了流星雨和日食。商周時我國已有了醫學分科。甲骨文和金文。我國古代青銅藝術的特點及在中外文化史上的地位。夏、商、周時期我國音樂、舞蹈的發展。

思想認識:

1.通過講述使學生認識到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我國的青銅藝術,在我國和世界藝術史上歷史悠久,佔有重要地位。

能力培養:

通過啟發學生回答“甲骨文的發現有什麼重要意義?”這一問題,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通過觀察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青銅製品的圖畫,總結“商周的青銅藝術有什麼特點?”這一問題,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引導學生閱讀第6課課文提示,匯入新課。

2.講授新課

天文、曆法和醫學

1.天文:流星雨和日食的最早記錄

無邊的天際,浩渺的星空,變化多端,神祕莫測,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常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然而我國古代人民對天象的認識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遐想之中,從很早的時候起,人們就開始注意觀察天象以尋找其變化的規律了。傳說在堯舜時代就有了觀象的專職人員,人們不僅注意觀象,而且注重記錄。我國的古書上有一段記載說,夏桀統治時期的一個午夜“星隕如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關於流星雨的記錄。古書當中還記錄過我國最早的觀測到的一次日食,它不僅記錄了日食發生的過程,而且還描述了當日食發生時,人們驚恐萬狀的情態。(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5頁第二段文字)這是世界天文史上關於日食的最早記錄。

商朝的文字中,儲存了許多日食、月食的記載。到周朝,天象觀測更為精細,《詩經》中記載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一次日食,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有確切年、月、日的日食記錄。

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2.曆法:夏曆和殷歷

曆法:簡單說起來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律計算年、月、日、節、候的方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恐怕每個人每天都要接觸到曆法,一天過去你家的檯曆會被翻過一頁,你們在翻過日曆的時候是否注意過:一般的日曆上在公曆時間下面還注有農曆的時日,你們知不知道“農曆”還叫什麼?(夏曆)所以這樣叫的原因是因為它源於夏朝的歷法,提問:夏朝距我們現在有多少年了呢?(4000多年)那麼也就是說我國曆法發展的歷史已很久遠了。

夏朝的歷法是在觀察天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根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的規律,確定一件為12個月,我們現在只能從後世的一些曆書尋找夏代曆法的痕跡了,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夏曆是中國曆法之源。

如果說夏朝是中國曆法初創時期的話,那麼商朝應該是我國曆法走向較為完備的時期了。商朝曆法也叫“殷歷”,商代人以月亮圓缺一次為1個月,以太陽的溫涼寒暑的演變一次為1年,1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用設定閏月的辦法調整陰陽之差,即3年設一閏月,凡有閏月的年份就叫閏年。

商朝人對年月旬日的概念,已經分得很清楚。商代曆法中還有農事安排,告訴人們何時下種,何時收穫,等等。由此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

3.醫學:醫學的分科

我國人民很早就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商朝的文字中記載了16種疾病,並對某些疾病進行了比較細緻的分類。商朝人還能做簡單的外科手術,用湯藥治病的方法也是由商朝人首創的。到了周朝,醫學有了較大發展,那時在周王室和政府中已設有專門的醫療機構,已經分科治病,有內科、外科、營養保健和獸醫等科。

甲骨文和金文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我國文字出現很早,還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陶器上已經有了刻劃符號,我們在一些夏朝的遺址中也發現過不少刻劃符號(引導學生看書第35頁:二里頭遺址陶器上的符號),其中有些符號看起來已經非常接近於後來的文字。到商朝時,我國出現了較為成熟的文字,這種文字叫甲骨文。

1.商朝的甲骨文

商朝的文字因其刻在龜甲、獸骨上,所以得名甲骨文。這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方案,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後人是如何發現這些文字的?商代的人在龜甲、獸骨上究竟寫了一些什麼呢?

商滅亡以後,商朝的歷史文物就隨著歲月的推移淹沒於地下,默默無聞了,久而久之對於商朝,人們瞭解知道的越來越少,以至於對於古代文獻中的一些簡單記述也眾說紛紜,無物可證。這種狀況經歷了幾千年,直到19世紀末,問題才得到解決。

提問:商王盤庚遷都到什麼地方?(殷)殷是現在什麼地方呢?(河南省安陽)殷商滅亡之後,這裡漸漸成了廢墟,後代稱之為“殷墟”。19世紀末,人們正是在殷墟發現了甲骨文。

起初是安陽一帶地區的農民們在種地時經常挖到一些“龍骨”,這實際是一些古代動物內骼化石。農民們當時一般都將這些“龍骨”拿到城裡違賣給藥鋪。時間一長,“龍骨”上的刻劃引起人們的注意。有些學者認為,這可能就是已經失傳的中國古代文字。於是開始進一步的蒐集和研究。最後,他們確定這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就是商代的文字。(引導學生看彩色圖畫5《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

甲骨文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陶器上出現的一些刻劃符號的基礎上,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萌生和發展,到商代形成的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已具備了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註等六種傳說造字方法。從19世紀末到今天,商朝的甲骨文已發現了15萬片左右,共計有單字4600多個,可見其文字已較豐富,為現在人所識別的已有1000多字。

甲骨上的文字主要記述的是商朝人占卜的事情和結果(占卜: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6頁註腳)由於當時的人很迷信,占卜的事很多,如年成好壞、戰爭勝負、風雨大小等事都要占卜,這就使我們得以從卜辭當中瞭解商朝社會的許多情況包括生產狀況、階級關係等,這就極大豐富了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

甲骨文是商代人留給我們的實物,使用這種文字的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已有3000年左右。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發現,說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提問:甲骨文的發現有什麼重要意義?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總結。

2.商和西周的金文

除甲骨文以外,商和西周的一些青銅器上也鑄刻有文字,叫作“金文”。(當時的“金”是指銅)和甲骨文相比,金文進一步穩定、規範、簡化。(引導學生看書第36頁:西周銅器上的金文)

關於金文,課本第37頁還有一段小字,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注意:

金文還叫什麼?它和甲骨文的區別在哪兒?“大篆”這種文字樣式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請同學們看書上的小字內容。

繼續講述:和甲骨文一樣,金文也記載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情況,是研究商周歷史的珍貴史料。

青銅藝術

首先讓我們瞭解商、周青銅藝術的特點。

1.特點:

提問前面(第4課)我們已經學過什麼是青銅,青銅器是怎麼製造出來的,當時我們還講到過商代有一件十分著名的青銅器,它叫什麼?(司母戊鼎)

請學生把書翻到24頁,看司母戊鼎圖。

指出:今天我們要從另外一人角度看一看司母戊鼎,看一看它在藝術上有什麼特點。

啟發學生從鼎形的勻稱和器表裝飾花紋的精美兩個方面回答。

引導學生看彩圖4《商代的四羊方尊》,並簡單介紹四羊方尊:在尊的四角,附著四支向外半伸的羊頭和前肢,羊角蜷曲。器物四壁也有花紋作為裝飾。啟發學生找出其藝術特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造型雄奇、工藝高超,獨具匠心。

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7頁《商朝的家尊、犀尊》圖,啟發學生找出其藝術特色:以動物、怪獸為造型,形態生動逼真。

提問:商周的青銅藝術有什麼特點?鍛鍊學生歸納的能力,並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由教師作條理化的總結。並進一步指出:商代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這一時期青銅藝術的精品、代表作。

2.歷史地位:

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夏朝時人們就已經制造了青銅器,不過那時的青銅器顯得較為古樸和簡陋。商朝時,青銅藝術達到了高峰,和夏朝比,這一埋藏的青銅器式樣美觀多了。造型逼真,花紋、浮雕的水平很高,出現了不少精品,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西周繼承和發展了商代的青銅藝術,青銅器的種類比商代多,器表的花紋也有所變化,逐漸趨向簡樸。這樣看來,夏商周以來青銅器的製造始終沒有停止過。青銅器作為日常用具,作為祭祀時的禮器在當時有其實用價值。然而,它們更有藝術上的價值。它的設計、造型,反映了夏商周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談夏商周文化,不能不談青銅藝術,青銅藝術是這一時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樣,在世界上,我國的青銅藝術也是聞名於世的。中國的青銅藝術以其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藝術史上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附帶提出:除青銅器之外,商朝的玉器也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8頁,看《商代玉象》圖。

音樂和舞蹈:

我國音樂舞蹈藝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考古工作者在父系氏族公社時代的許多遺址當中發現了陶壎,這時一種簡單的吹奏樂器。原始社會的舞蹈比較簡單,大多摹擬動物的動作。青海大通出土的一件彩陶盆上繪有15個人舞蹈的情景,給人以翩翩起舞的動感。

1.夏朝的“韶樂”

夏朝的時候,音樂舞蹈水平提高。傳說夏王啟創制了樂舞《九韶》,這是一種既歌唱同時又有伴舞的音樂。據說啟即位第10年的時候,曾在大穆之野舉行盛大的樂舞會,演奏《九韶》等音樂。後代史書中描述這次樂舞會時有“萬舞翼翼,章聞於天”的讚譽之詞,可見在當時這是一次規模很大,景象相當壯觀的盛會。

現在看起來,“韶樂”在夏朝是最盛行的一種音樂。由於距離我們現在太遠,我們已不能知道它的音調,但我們可以在史書中經常看到後人對它的讚美之辭,比如:春秋時候,孔子聽到了韶樂以後,“三月不知肉味”,一直沉浸在優美樂聲的回味中,而且他逢人就說:“想不到音樂能吸引我到這種程度!”由這個小故事,我們不是可以體味到韶樂之美妙的程度嗎?

2.商代的樂器

商朝的時候,手工工匠已經能用金、石、竹、木、絲、陶等材料製成多種樂器,樂器種類增多以後,能產生更好的音響效果,也促進了音樂的發展。

商代的樂器中有打擊樂器。如:磬,是由石或玉製成的;還有鍾、鼓等。(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8頁《商代的石磬》圖畫)這樣一些打擊樂器的使用,增強了商代音樂的節奏感,並能烘托出音樂的氣勢。商代還出現了能發出各不相同樂音的編鐘。

西周時,我國的樂舞有了明顯的發展,周朝舉行各種禮儀式必配有音樂,故常以“禮樂”並稱。西周時,有了各種成套的樂器,那時候的歌舞,有很多表現歷史事件的,表現大禹治水和武王伐紂的歌舞就都是在那時形成的。

西周的樂舞又分文舞和武舞兩種,文舞執羽,武舞執幹。(即古代武器:盾牌)均有多種樂器伴奏。請同學們想象,執羽的文舞必是輕盈柔美,執乾的武舞,必是以粗獷、豪放為其特色了。

關於西周的樂舞還有一些內容,課上不講,如果同學們想知道更多的話,請你們課下閱讀課文第38頁小字。

3.歸納小結

縱觀一節課所講內容,我們瞭解到,我國早在奴隸制時代,就在科學、文化和藝術方面做出過突出的成就:商代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商周的青銅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的歷法已有4000多的歷史,古代關於流星雨和日食的記載均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中華文化真是源遠流長,這一切是足以引起每個中國人自豪的。

講到第6課,我國奴隸制時代的歷史就基本介紹完了。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曾形象地把歷史比擬為一個人,他說“經濟是歷史的骨骼,政治是歷史的血肉,文化藝術是歷史的靈魂”,政治、經濟、文化構成了人類歷史的全貌,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完整。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奴隸制時代的政治、經濟,今天我們又瞭解了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同學們,在你們的頭腦中,關於我國奴隸制時代歷史的影象應該是比以前更加清晰、更加完整了吧。

4.作業:

根據課文提供的練習題讓學生當堂練,以起到鞏固基礎知識的作用。

(三)教法建議

以講述教法為主,配合以啟發式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瞭解我國制時代文化的概貌,並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等方面的能力。

歷史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動;說出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知道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的史實故事。

觀察“唐長安城示意圖”,瞭解長安城的城市佈局特點,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過程與方法:

瞭解和收集遣唐使與鑑真東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養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資訊的方法。

通過列表比較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學習用列表歸納整理知識的方法。

通過觀看長安城的歷史圖片和課文材料,想象唐都長安城中外交流的盛況。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創造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鑑真、玄奘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唐朝的經濟、文化對日本等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唐朝在頻繁的對外交往中,進一步促進了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而形成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認同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史實,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難點:

本課頭緒較多,內容較雜,地名、國名較陌生,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

本課的地位:

這節課主要介紹唐代開放與交流的的外交關係。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唐政府推行對外開放政策,使得這一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極為繁盛,唐朝的威名遠播四方,出現了自西漢以來中外交往的第二個高潮。學習本課將更加有助於全面完整的瞭解唐朝。

三、學情分析:

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西遊記》或有關通俗讀物,對劇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學習熱情高漲,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

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有很強的求知慾,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師點撥幫助。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以現代學生觀和教學觀為指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構建以學生髮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為內涵的學習體系,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氣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主動發展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學習資源,然後知識遷移,

鑑於對《標準》的理解和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教師在本課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的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敘述,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的發散思維空間,培養個性並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教師:上網查詢、蒐集、整理有關資料,製作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鑑真、玄奘的資料。可以上網查詢,可以看書查詢。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匯入新課

出示《日本和服圖》和《唐代女俑圖》,讓學生觀察說一說“這兩幅圖片的異同點?這說明了什麼?(目的是啟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自然而然地匯入新課。)

2、學習新課

第一目:遣唐使與鑑真東渡。

主要介紹唐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鑑真異域傳道的情況,是本課的重點,我是這樣處理的: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解決如下問題:

①什麼是遣唐使?

②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麼?

③對日本社會有什麼影響?

這三個問題答案明確,學生在閱讀後能夠自己解決。

(2)為了使學生對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產生感性認識,我又設計一道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說一說“在今天的日本,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響?”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陽節登高、菜餚的圖片,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圖片中輕鬆突破重點。

(3)接著出示《鑑真》的畫片,學生介紹鑑真的生平,教師補充。

(4)教師用多媒體演示鑑真六次東渡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

①“鑑真盲目航東海表現了他怎樣的精神?”

②“鑑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為了滿足學生的興趣和要求,我引導學生觀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圖》並介紹這幅圖,使學生認識鑑真這位友好使者對促進中日文化做出的貢獻。

第二目:玄奘西行。

主要介紹玄奘西行求法的情況,是本課重點。我採用播放音樂渲染情境和講故事的方式,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具體步驟:

(1)播放動畫片《西遊記》的片頭曲,讓學生說一說“這是哪部片子的主題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西遊記》是部神話小說,帶有一定的誇張手法,但歷史上確有玄奘西行取經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個人和一匹老馬,而不是3個徒弟的。

(2)出示“玄奘畫像”,請學生介紹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師補充。

(3)出示“玄奘西行路線圖”的多媒體課件,教師演示其經過的地方,解釋天竺地理位置,請學生思考:

①觀看這個路線圖你有何感想?

②玄奘西行有哪些貢獻?

(4)為了瞭解學生對前兩目的掌握情況,昇華前兩目的教學內容。我又設計一道題:“列表對比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點,從他們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第三目:國際性大都會長安。

主要介紹唐朝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城市建築佈局特點。這部分內容課標雖然沒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個縮影。為此,我採用藉助圖畫再現情境的方式,具體步驟:

(1)出示“敦煌壁畫中反映長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圖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圖片。(教師做簡要介紹)。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麼?”(瞭解長安不僅是國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大都市。)

(2)指導學生觀看《長安城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

①長安城分成幾部分?

②整體佈局有什麼特點?

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又出示了《大明宮復原圖》及《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使學生了解長安城的巨集偉。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有哪幾部分構成?與長安城有什麼異同?這說明了什麼?(認識長安城建築佈局對周邊鄰國的城市建築與都城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3、課堂小結

我請同學們說說“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教師在此基礎進行小結。

教師總結: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大唐帝國繁榮的經濟,強盛的國勢,對很多國家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出現了開放與交流的盛況。大唐帝國又以匯納百川的博大胸懷,相容幷蓄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大唐文明更加輝煌。事實告訴我們只有開放與交流,才會發展與進步。

4、課堂練習:通過對唐都長安城的學習,結合課文資料,想象唐都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用30字左右概述。(培養學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歷史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近代史呈現出兩條鮮明的主線,其中之一就是外國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收復新疆》則是這條主線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中國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歷史知識積累得較少,若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逐漸培養起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本課設計:課前師生共同蒐集有關收復新疆的資料。可以說,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辯論、討論的發言更是體現學生課堂上的主體參與。

三、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阿古柏侵佔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史實,掌握新疆行省的設定。

②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海防”“塞防”之爭的討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①“海防”“塞防”之爭。。

②收復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價的必要性。因為中國用一大塊土地和大量的賠款去換取一座山城,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

五、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以及最終的結果和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阿古柏侵佔新疆

學生閱讀11頁“匯入框”和本目課文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1、根據13頁地圖,標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線。(“浩罕國”→喀什噶爾→天山以南→[北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2、有人說阿古柏“一僕二主”。請問他的“二主”是哪兩個?(英、俄)其中哪個國家直接出兵佔領伊犁?(俄)

設疑過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員,面臨著新疆地區這麼嚴重的危機,你會考慮怎麼辦?(先讓學生合上課本,在小組裡自由表達,然後要他們開啟課本看看當時實際上是怎樣處理這場危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