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節日範本>寒衣節>

寒衣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寒衣節 閱讀(2.82W)

寒衣節傳統習俗

寒衣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吃麵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麵、莜麵。寒衣節吃麵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麵條是不錯的選擇。

紅豆飯

後人把十月七年級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七年級。此後,窮人在十月七年級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金銀包袱

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唸叨對逝世故人想說的話。

燒寒衣

也就是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乾淨,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寒衣節的來歷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七年級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七年級又俗稱授衣節)。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剛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場》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寒衣節:“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在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則記載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節的傳說

關於寒衣節的來歷,主要有以下傳說。

1、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給死人送衣服這一習俗,據說是由孟姜女首開先河。

據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築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累死在工地上,並被埋在城牆之內。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長城40裡。她最終用咬破手指“點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屍體,並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寒衣節”。

2、蔡倫大嫂的促銷手段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十月一,燒寒衣”起源於商人的促銷伎倆。而這個精明的東漢商人,乃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的大嫂。

蔡倫造紙出名後,其兄蔡莫仿造之,因質量不及蔡倫所造之紙,故常常積壓。為將積壓的紙銷出去,蔡莫之妻慧娘想出一個辦法:一天,她佯裝死去,躺在棺材裡,蔡莫悲痛欲絕,大放悲聲:“慧娘啊,都是我害的你呀,因為我造的紙賣不出去,把你害成這樣,我真該死,我要把所有的紙都燒掉”!一邊哭,一邊把紙抱到慧娘棺材前燒,燒一陣,哭一陣,哭一陣,喊一陣。

突然,棺材內的慧娘有了聲音,圍觀的人非常驚異,這是怎麼回事呢?慧娘一邊從棺材裡走出來,一邊裝腔作勢地唱:“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錢能做買賣,不是丈夫把錢送,誰肯放我還陽來”。唱了許多遍又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我到了陰間地府,閻王讓我推磨受苦,丈夫向閻王送了錢,閻王就派好多小鬼幫我推磨,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所有的錢都給了他,他就開啟地府的後門,放我回來了”。

蔡莫裝模作樣地說:“我並未給妻子送錢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慧娘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到他父母墳上去燒。在場的人認為燒紙能讓死人還陽或在陰間少受罪,都來向蔡莫買紙燒。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蔡莫的紙銷了個精光,因此改變了困境。由於慧娘還陽的日子正好是十月七年級,因而每到十月七年級,人們就要給死去的人燒紙。

3、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曆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

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他在十月七年級這天早朝時,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曰:“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在加衣避寒的同時,還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