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節日範本>寒衣節>

寒衣節有什麼習俗

寒衣節 閱讀(3.07W)

各地習俗

寒衣節有什麼習俗

因地區不同,全國各地送寒衣的習俗也有差異。

在十月七年級的前一天,北方有的地區由家長率領兒孫們到祖墳添土。添土不用筐簍,要用衣服兜著,兜的土越多,族裡人丁越興旺。十月七年級當天,族長帶領家族中的男姓,抬著食盒、大方桌和豐盛的供品(一般是20至30個大碗),逐個到墳塋前祭拜,叫“上大墳”。現已改為一家一戶攜帶少量供品(一般是餃子)“上小墳”了。

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實際上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逝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裡夾裹一些棉花。晉北地區是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魯西南一帶,寒衣節上除了準備寒衣外,還要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製作紙紮供逝者娛樂。

洛陽有話雲:“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七年級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

新安縣另有講究:新出嫁的媳婦逢十月七年級,得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廟祭祖者,還得奏起鼓樂。

南京地區送寒衣,要將各種冥衣裝一紅紙袋裡,上面寫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十月一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後拿到門外焚化,同時將剛收穫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讓祖先嚐新。

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平遙等縣,十月一的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這種方式提出了質疑。

在西安郊區民間,“寒衣”、“冥鈔”諸物一般由逝者的女兒備辦,於節前或當日送至家中。到時候由逝者的兒孫上墳焚祭。一般地,是在逝者墳前焚燒一些紙糊的服裝鞋帽或五色紙,象徵布帛之類為逝者禦寒,另外還要焚燒些冥幣紙鈔,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絕戶孤魂。如果墳墓在外地不能親往祭奠,則一般在十字路口舉行這種儀式。

各地焚祭的時間也略有差異,有的在節日的.早上,有的在正午之前,大多數是在節日先一天的晚上甚至前幾天的晚上,總之,講究“宜早不宜遲”。

焚燒寒衣,有的在亡者墳前進行;有的地方則習慣在家門前焚燒祭物。

其他

有兒女們守孝的,需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一日換穿常服。而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在民間,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民謠曰:“十月一,穿齊畢。”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棉褲棉帽棉鞋拿出來,讓兒女、丈夫穿上換季。如果此時天氣暖和,不宜穿棉衣的話,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除送寒衣外,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安裝火爐、煙筒,並且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地凍時順利取暖,也藉以告慰亡靈,家中“薪火正傳、代代不斷”。

有的地區,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有的則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麵、莜麵。

道教宮觀一般會在這一天舉行攝招安靈超度法會,超度過往孤魂。

十月七年級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生者禦寒加衣,念及逝者,會給其“送寒衣”,儘管有迷信色彩,卻寄託了生者懷念親人的濃厚感情,是中華民族感恩先輩的傳統美德,也是人們祈求保佑家族興旺、子孫平安的表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十月七年級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逐漸淡化,人們,特別是城裡人更願意選擇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以懷念逝去的親人。這種方式文明、進步,值得倡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