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觀後感>

圍城讀後感集錦15篇

觀後感 閲讀(1.46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圍城讀後感集錦15篇

圍城讀後感1

《圍城》一書當中作者以兩個親戚的形象為原型:一個志大才疏,常滿腹牢騷;一個狂妄自大,常自吹自唱。在此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經歷,構造了小説的主人公方鴻漸。但有趣的事,作者的經歷由於方鴻漸的經歷大不相同:同是留學,但方鴻漸卻是在國外聊以度日,最後弄了個假的文憑,回國後還要被人嘲笑;回到上海後,未婚妻已經去世了,要住在岳父家裏,在岳父的銀行謀事,寄人籬下;愛情來了,但去得也像來時那樣迅速,彷彿一切都只是一場夢;偶然中和辛楣成了患難之交,到了三閭大學後卻又要分道揚鑣;難得的婚姻在回到上海又有遭遇失敗,一切都好像沒有了終點。

對於方鴻漸而言,經歷過的苦與累,別人對他的嘲諷與怠慢,都磨光了他剛留學歸來時的才氣。在與唐小姐還沒有開始便結束的戀愛中,鴻漸受盡了失戀的折磨,同時也讓他看清了周經理兩夫妻的小人之心:一邊説着鴻漸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女婿,若是將來鴻漸結婚了,一定要讓那女孩做自己的乾女兒,在知道鴻漸戀愛後,對鴻漸的'態度卻變得越來越差,似乎鴻漸對不住他們已死的女兒。如此態度上的變化,難怪最後會鬧翻。當鴻漸收到三閭大學的電報後,即準備動身到三閭大學任職教授,路上與趙辛楣成了莫逆之交,揭示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孫柔嘉。即使在三閭大學的生活並不愉快,也在那裏與辛楣分道揚鑣,最後回到上海更是受盡了氣,與柔嘉的婚姻生活也不盡人意,但這就是圍城,一切都在重複着,沒有結束的一天。

對於方鴻漸,我佩服他的才氣,小説的上半部分中充分顯露了他的口才和餘人打交道時的圓滑。後來的生活遭遇使他受盡委屈,本應是左右逢源的留洋學生,卻被生活逼的脾氣暴躁,也已收回了自己的婚姻與事業,令人可悲可歎。

蘇小姐可以説是一位巾幗英雄,若是説鴻漸的學位是可以亂真金的黃銅,那麼蘇小姐的學位就是24K的足金。無論是修養還是學識,這位蘇小姐在小説的前半部分都代表了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形象,有學問,家世好,人長得也漂亮,就是年紀大了點。

蘇小姐喜歡鴻漸,這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來了。她不喜歡看見鴻漸老是和同船的鮑小姐在一起,在鴻漸與鮑小姐在一起時她對鴻漸是冷淡的,等到鮑小姐在香港一下船,她便與鴻漸變得友好,事事為鴻漸着想。小説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明天,他替蘇小姐搬帆布椅子,有了些力,襯衫上迸脱兩個鈕子,蘇小姐笑他‘小胖子’叫他回頭把襯衫換下來交給他頂鈕子。”

回到上海後兩人便分道揚鑣,過了好久才再次來往。當鴻漸主動去拜訪蘇小姐的時候,蘇小姐對她的態度異常冷淡,那一次鴻漸碰到了蘇小姐當時的未婚夫趙辛楣。蘇小姐在辛楣面前説鴻漸的好話,惹得辛楣嫉妒,從此兩人便結下了樑子。鴻漸也在那裏認識了蘇小姐的表妹——唐曉芙,這個令他愛的痛苦的女人。後來的一段日子裏,蘇小姐與鴻漸的來往愈來愈頻繁,終於有一天,蘇小姐向鴻漸表明了愛意。鴻漸當時傻了眼,好久才恢復過來。隔天他在寄去的信裏表明了決絕之意。蘇小姐心灰意冷,與曹元朗結了婚。一年後,他們在香港再次相遇,蘇小姐已變成了勢利之人。

蘇小姐縱使學位高,家世好,但她身上卻有女人普遍擁有的嫉妒心理。在她與鴻漸來往時,她也千方百計阻止自己的表妹與鴻漸見面。在鴻漸向她表明自己已經心有所屬時,她又到曉芙那裏抹黑鴻漸,最終致使兩人的戀情告終。加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個充斥著名利的世界中生存,使她變得勢利,也看不起人。蘇文執也是可憐,自己的人生在她的嫉妒心和慾望的驅使下扭曲變形,也不只是活該還是可悲。

圍城讀後感2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這麼經典又老套的話常聽人掛在嘴邊,這句話的出處當然幾乎大部分人都知道,它出自錢鍾書的《圍城》。

中學時代,我曾經看過電視劇版的《圍城》,當時這部劇風靡一時,那時的我關注的並不是情節,而是一直在和小夥伴們評判,哪個女演員更漂亮。多年以後,憶起這部電視劇,對陳道明飾演的方鴻漸和英達飾演的趙辛楣還有點印象。

時隔多年,再次拿起這本書,關注更多的是它的情節和對人物形象的刻畫。總感覺對裏面男女主人公的描寫刻畫,實在是有點怪怪的。大概是看慣了英雄人物完美人物霸道總裁,對這些性格有缺陷的人物描述還無法接受,簡單説,裏面刻畫的男性人物,除了趙辛楣勉強可以説的過去,其他的'人物包括方鴻漸都太讓人難以理解了。

這可能就是錢鍾書大師的另類寫作手法,看了度娘,終於明白,原來這本書被評價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説”,果真諷刺,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形象被刻畫的入木三分。

“世間哪有什麼愛情,純粹是生殖衝動”。錢鍾書説的這句愛情觀,真是太實在了,毫無浪漫之氣。

《圍城》中的男主方鴻漸,怎麼説這個人物呢?應該是個不討喜的角色,先看他的職業規劃,拿着岳家的錢出國留洋結果連個正兒八經的文憑都沒混到,回國後現在岳父家的銀行工作後被嫌棄,再運氣好地跟着趙辛楣他們到三閭大學任教,結果沒有真才實學的他又被學校解聘了,接受趙辛楣的幫助在上海找了一份報社的工作,結果自己又莫名其妙地辭職了,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更甭提養家了……

再看他的感情經歷,未婚妻早逝,頂着未婚夫的頭銜享受岳家給予的一切,在回國的船上和同船的鮑小姐曖昧不清,又受到蘇小姐的青睞,和蘇小姐在男女關係之外徘徊,又對蘇小姐的表妹唐小姐一見鍾情,求婚不成愛情失意,卻同時失去了蘇小姐和唐小姐的友情。

喜歡方鴻漸的蘇小姐從此對他因愛生恨,他喜歡的唐小姐從此形同陌路,最後卻稀裏糊塗地和孫柔嘉走進了婚姻的圍城。

柔嘉此生,真是成也鴻漸敗也鴻漸。在我看來,男主方鴻漸是個沒有什麼責任心,做事吊兒郎當的知識分子。和柔嘉,也談不上什麼愛情,真應了那句“世間哪有什麼愛情,純粹是生殖衝動”。

小説最後也來了一個不是結局的結局,只是交代了進入婚姻殿堂的方鴻漸夫妻,因生活瑣事,雙方價值觀的差異,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男方家也養不起,又因自己的原因而失業,最後在吵鬧中離開了妻子孫柔嘉,遠赴重慶謀生……

錢鍾書在書中説過,“要想結為夫妻,先去旅行一次。旅行最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行,旅行時最勞頓麻煩,叫人本性畢現,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結交做朋友。結婚以後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顛倒的,應該先旅行一個月,一個月舟車僕僕,以後雙方還沒有彼此看破彼此厭惡,還要維持原來的婚約,這種夫婦保證不會離婚。”

而方氏夫妻的結合,我感覺是他們一起在去三閭大學的旅途中促成的,那時的方鴻漸雖然並未看上孫柔嘉,但雙方在旅途中還是有一定的好感,頗有心心相惜之感。旅行的那段經歷,對他們婚姻的促成還是有一定作用。

其實旅程中,只是能看到雙方好的一面,夫妻雙方的缺點最容易在共同生活中逐漸暴露出來。走進婚姻圍城的方鴻漸夫妻才知道兩者的差異如此之大,爭吵就成了他們生活的常態。

這樣的兩個人也能結為夫妻,可見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已經夠結婚的資本了。

《圍城》這本書也告訴我們,愛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麼苦於終成眷屬的厭倦,要麼苦於未能終成眷屬的悲哀。

圍城讀後感3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是《圍城》中我記憶很深的一句話,最近我讀完了錢鍾書老先生的《圍城》,這是一部長篇小説,也是一部諷刺小説,小説講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經歷,寫了他的事業,它的婚姻。

《圍城》諷刺了那些為了功名利祿失去了初心,為了給父母一個交待做假的人。小説的主人公方鴻漸,出國留學,他卻不懂的上進,豐富自己的學識,整天混混沌沌,到了要回國的時候,自己還拿不到學位,為了給父母一個交待,資助自己的周家交待,花錢買了一個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以此給親人一個交待。回國後的他受到了親人的迎接,還得到了記者的訪問,他上了報紙,家裏的人都很高興,只有他自己心裏一陣擔憂,自己的學位是花錢買的,怕自己被人知道了底細,害怕不安。他被自己的虛榮圍了起來,在這個城中,他想衝出去,又畏懼別人的`看法,虛名,無才,吹捧,讓他不敢衝出城,他只能接受別人的羨慕。他圍了第一座城,城中只有他自己。

回國後的方鴻漸,去拜訪了資助自己留學的周家老丈人和太太,方鴻漸原本是要和周家的女兒結婚的,周家的女兒因病過世,這件婚事就此了結,方鴻漸本不想和周家女兒結婚,曾給父親寫過解約書,父親寫信痛罵他一頓,被嚇壞了,忙寫信解釋,從這裏我覺的方鴻漸是一個沒有主見,膽小怕事的人,寫解約書的想法來自一時興起,而沒有經過認真考慮,在收到父親對自己的痛罵信時又變的唯唯諾諾,沒有原則。來到丈人家,丈人給方鴻漸找工作,在點金銀行做事,自己不願做個小職員,又因沒有辦法,只能堅持下去,後來和丈人家鬧了矛盾,回了家。

事業上,因蘇小姐,方鴻漸結識了趙幸楣,起初趙幸楣,以為方鴻漸是自己的情敵,對方鴻漸懷有敵意,後來,蘇小姐個和曹先生結婚,趙幸楣才放下了自己的敵意,和方鴻漸做了朋友,幫助方鴻漸,介紹方鴻漸到三閭大學教書,把他介紹給自己的朋友等,而方鴻漸一直心安理得的接受趙幸楣的幫助,在三閭大學,方鴻漸是醜惡的,不甘為副教授,還對趙幸楣有怨氣,上課沒有學識服人,被學生呈公呈趕走,變的憤怒。後來離開了三閭大學,回到了上海。進了一家報館工作,在面對趙幸楣的邀請,有想去重慶找趙幸楣,得他的幫助,後來沒了報館的工作。在事業上,方鴻漸一值沒有自己的想法,別人説什麼就是什麼,點金銀行的職員,教書,辦報紙,這些工作都是別人給方鴻漸解紹的。到了故事結尾,方鴻漸還想着得到趙幸楣的幫助去重慶發展。方鴻漸給自己又圍了一座城,這座城是事業上的,自己沒有主見,被圍在城中,想出有不敢出。

方鴻漸的一生遇到了4個女人,鮑小姐,蘇小姐,唐曉芙,孫柔嘉。方鴻漸被鮑小姐欺騙了感情,變的傷心,蘇小姐是自己的大學同學,沒有愛慕之意,只有對唐曉芙展開了追求,又不敢直言表白,後來斷了聯繫。而孫柔嘉最後和方鴻漸結了婚,孫柔嘉温柔體貼但工於心計,面對方鴻漸二奶奶三奶奶的作為,生氣和方鴻漸鬧彆扭。婚後的方鴻漸是不開心的,和妻子吵架,妻子的姑母又不喜歡自己,方鴻漸就越不樂意了。生活的壓力讓方鴻漸無所適從。故事結尾是方鴻漸和妻子吵完架,妻子回了家,自己一個人在家中,父親送的那隻老鍾發出噹噹噹的聲音。凌晨方鴻漸一人走在回父親家的路上,心裏想着要待柔嘉好…………

婚姻上方鴻漸又給自己圍了一座城,這城中方鴻漸想出去走又不敢出去。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一座城接一座城,讓你的心力憔悴。事業,婚姻,家庭,朋友,這些都是一座城。讀了這部小説我明白了,只有真才實學才是硬道理,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則,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在家庭中,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做該做的事。

圍城也許圍住了當下的我們,用心去生活,你會發現生活的美。

圍城讀後感4

十六歲時,在高中語文老師的推薦下,我第一次翻開《圍城》。那時,自己對扉頁上"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的題字似懂非懂,對主人公方鴻漸求學、戀愛、求職以及結婚的故事也覺得索然無味,反而書中錢鍾書式的幽默卻讓我忍俊不禁。

譬如,在方鴻漸回國的遊船上,有位穿着暴露的鮑小姐,被船上的中國留學生稱為:真理,因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但由於鮑小姐並非一絲不掛,所以修正為:局部的真理。錢鍾書先生用這種近乎嘲諷的語氣,既表達了對當時部分中國留學生崇洋媚外行為的不滿,又讓讀者在閲讀時會心一笑,又不覺粗俗刻薄,文學的魅力大抵如此。

又如,對於西菜館裏不合胃口的飯菜他這樣寫道,"上來的湯是涼的,冰淇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經登陸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期潛伏在水裏;除醋以外,麪包、牛油、紅酒無一不酸。"我想,若是錢鍾書先生活到現在,大約也會因為這些令人捧腹的"段子"而成為時下流行的一位"網紅"吧。

如今,二十六歲的我在單位職工書屋中,偶然翻到《圍城》,重新再讀,才發現書中藴含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其中最為記憶深刻的,有以下三點。

保持人性的善良,以柔和的眼光看待世界。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一行去三閭大學赴任的途中,因旅費不夠要到吉安領取銀行匯款,但銀行要求有保人。多方周旋後,孫柔嘉找到了婦女協會的一位女同志幫忙。領到錢後,幾人聊起這件事,趙辛楣説:"……鴻漸,你看那位女同志長得真醜,喝了酒更嚇得死人,居然也有男人愛她。"鴻漸説:"我知道她難看,可是因為她是我們的恩人,我不忍細看她。對於醜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對於醜人不細看不是歧視,而是人文關懷一種方式,意即不要差別化對待他們。就像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侏儒,如果你用異樣的目光去探詢,那麼對他而言無異於是一種傷害。平和對待他人,保持互相尊重,世界也許不能報之以歌,但至少也會温柔以待。

珍惜同甘共苦的友人,享受純真友誼帶來的快樂。錢鍾書先生説,旅行最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行。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叫人本性必現的時候。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以結交作朋友。我深以為然,朋友之間除了三觀相合、志趣相投,還應是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不離不棄的堅強後盾。如何分辨,我相信時間和困境會一一過濾,而留到最後的摯友,只需珍而重之即可。

保持求知若渴的狀態,明白知足常樂的含義。方鴻漸在出國"學成歸來"後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從點金銀行的小職員到三閭大學的副教授,再到華美新聞社工作人員,三次工作都是依靠旁人關係獲得,三次也因旁人干係而失業。求學時不用心,工作時不盡心,好高騖遠,一心鑽營,等到回首,才知一切已是枉然。無獨有偶,孫柔嘉權衡利弊後,認為方鴻漸是她周圍最適合的結婚對象,為此想方設法地想要嫁給他。結婚後也因自身家庭環境的影響變得敏感和自卑,覺得方鴻漸心中還想念着以前的白月光,導致夫妻不和、爭吵不斷。

合罷《圍城》,心中思緒萬千。

到如今,才讀懂"圍城"指向的,是整個人生。事業如此,婚姻如此,生活亦如此。我們朝思暮想的東西有許多,得不到時、心心念念,得到之後、意興闌珊。求不得苦,求得也是苦。如何破解這一困境,我想應當是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力,常懷知足感恩之心,在思考和行動中走出自己的人生圍城。

圍城讀後感5

孫柔嘉才是真的有手段的。她平淡,弱小,缺乏姿色。卻偏偏能做出一番小鳥依人弱不禁風的神態招惹同情。可千萬別以為她是林黛玉式的女子。她婚後耍起脾氣來才真讓林黛玉也自愧不如,短短一句話,能把你噎死老半天。什麼潑婦鬧街,省省吧,用《天下無賊》裏黎叔的話説:“最鄙視這些打劫的,一點技術含量也沒有。”我跟我媽説,你看人家孫柔嘉,方鴻漸,那才真叫妻管嚴啊。不料俺媽説了,男人就是該管,不管不行。瞧,和孫小姐的養Bobby的姑媽不是一樣的話麼。這才明白所謂的孫柔嘉,其實代表的就是圍城中人所面對的現實啊。她才是真正的圍城,方鴻漸的圍城,人生的圍城。若説唐曉芙、蘇文紈,不論矯情與否,至少還帶有點對自由戀愛的眷戀,那麼孫柔嘉就是徹徹底底人間煙火的婚姻生活了。毫不留情地將方鴻漸本性裏“懦夫”的一面試探出來。趙辛楣還説你要留神方小姐,她心深,到底是一入圍城似海深。

趙辛楣倒是我所欣賞的。比起方大主角,他少了點“近來攬鏡自照頗感秋氣”的富於唧歪,總覺得男的要自憐自艾多愁善感如女人那這世界未免太可怕了;比起書中被嘲諷的對象他又是自然些的。至少追求蘇小姐和與陸太太曖昧,還或多或少地有點孩子氣的激情。惟大丈夫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吧。“趙叔叔”雖然算不上這兩點,但有本事,夠意氣,能靠學識自食其力混口飯吃,已是相當不錯的了。故而稍為讚賞。

其餘的人物,也有在現實生活中有所對照,值得玩味的。像大才子董斜川,和偽道學諸慎明,和詩詞羣裏那些裝模作樣、不時擺出一副高深莫測面孔的那些人何其相似啊。哈哈,下次一定要推薦他們看看。還有三閭大學的教授們,也讓我們聯想到了老師生活中可能出現的頗有人味的那一面嘛。就連范小姐涉及到的“不與戴眼鏡的女人調情”的那句話,也讓我們班同學有感而發主動統計,最後班級範圍內能調情的女生僅有5人,這還不是詳細數字呢……

想來《圍城》給人的快樂,也就是這樣、藉助作者的“刻薄”調侃世情的快樂吧。圍城,惟城。就像方鴻漸一般,我們兜兜轉轉若即若離繞不開的是這座城市,是現實,是理想,是我們不得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對滿布塵埃的世界。

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很近,很貼近人生的真實。即使有幽默為脂粉,還是可以看見密密麻麻分佈的魚尾紋。就像狄更斯所説,最好而最壞的世界是1***年的世界,也是今天的世界;堂而皇之誘惑人進來又出去的圍城,坐落在方鴻漸孫柔嘉的1937年,也坐落在我們的20xx年。

朝七晚四,題海書山,是我們的生活;要麼是宿舍的'燈火流離,抑或再有那麼一點相互依偎取暖猜忌中傷的情感,我們是小人物,活在小時代。像方鴻漸般、骨子裏憤世嫉俗卻又隨流而化的,多少人這樣無力地活着。今天的努力是為了明天的衣食,離當時的憧憬,已經越來越遠了。就算還有工作生活、飲食男女以外別的東西,也都漸漸淪為了電視劇、網絡等貧乏生活的調料。都知道了夢想只是幻想,理想只是夢想。一切都被圍城包裹而逝。

圍城,惟城。

我們惟一能面對的是生活裏堅固的圍城。

看着書,多少人可以對蒼白的紙頁調侃書中人物尷尬而微渺的人生呢,哈哈一笑,回首就忘,誰又能保證明天不被寫進書裏成為新的笑點。

進不來的想衝進去,進去了的想衝出來。這就是我們無可選擇的倉促的人生。

這書寫在1937年,卻遠非**性的,反而寫了那年頭知識分子們自顧自保半點也不高尚偉大的形象。至少作者很誠實,沒寫那些根本沒親身經歷過的橫刀立馬吧。相反今天網絡小説裏倒經常重複戰爭的項目,如武俠小説成人童話裏編造的熱血年華。可我想,這樣的坦白,才是真正的有價值的。你看了後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深思,第三遍是不忍卒讀:

因為,它和我們的生活何其相似。

圍城讀後感6

我曾夢想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牽着最愛的人,在親友的祝福的目光中,一步步走進婚姻的殿堂,我望着心愛的人,他也望着我,眉眼間充滿着無限的柔情和幸福,一句“我願意”,從此走上了幸福的生活。可夢終究是夢,有人計算過,我們這一生中遇到真愛的概率大概是四萬分之一,和相愛的人執手到老的現實比率太小。在青春年少時曾和自己學生時代的戀人不知許下多少諾言,從高中到大學甚至到職場,整個漫長的青春都和他牽扯不斷,以至於都成為了自己身體裏不可或缺的部分,最後終抵不過一句好聚好散。《致青春》裏阮莞和趙世永便是典型的例子,最後阮莞卻嫁給了一個剛認識不久的男人。不經意間諾言全變成了謊言。為什麼我們生活在一個連交朋友都需要看興趣愛好、性格三觀的時代,對婚姻的態度卻是隨意的驚人?我們在愛情裏隨意揮霍,卻在婚姻上偷工減料,實屬可悲可歎。

終其原因,不外是兩大原因。一是:大多數時候,我們結婚的目的'不是因為愛情走到這步,而是我們需要一個人,需要一個人幫我們完成人生清單,需要一個人在我們老的時候陪伴在病房,不至於奮鬥終生到頭卻是一堆白骨無人知。二是:我們無法像張曼玉、李冰冰那樣單身,因為我們沒有她們那樣傲人的事業,沒有足夠的錢,無法為老去的身體買單。沒有資本去抵抗那些外在逼婚的壓力,即使有人反抗了,依舊逃脱不出結婚的命運。

試問:在女強人越來越多的這個時代,如果社會的寬容度再大一點,社會的壓力再小一點,結婚的人會不會減少?

正值考試季, 我有一個小比喻,説:婚姻像一場我們必須參加的考試,而且是一道連線題,能夠選擇的就那麼幾個,它不像愛情是個簡答題,任我們自由發揮。於是啊,有人早交了答案。有人卻在拖拖拉拉臨到交卷時間快到了,看到周圍的人越來越少,場外交卷的人在不斷的催促。於是趕緊連蒙帶猜,亂畫幾筆,慌張交卷。走出考場後,還不忘唏噓:總算寫完了。至於結果如何只把它交給命運。當然,也有極個別壓根就沒來考試的異己。沒參加考試的人,終究還是逃脱不了再補考的命運。

我們都是普羅大眾,所以必須選擇普通人的生活,和一個人捆綁在一起,簽訂婚姻這個協議,互相餵養,生兒育女,為了那麼幾十年的老有所依,為了那十幾年的風燭殘年,我們付出我們人生中一大半的時光,這樣的代價未免也太過沉重了。《圍城》文中説:“婚姻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出去,城裏的人想逃出去”。我並沒有想衝進去的衝動,因為我深知婚姻是承諾,是恩情,進入了婚姻愛情便不復存在,它需要兩個人的堅持,更需要懂得愛是什麼!愛情的愛應該是名詞,是大愛,是想對方過得好,尊重對方的選擇,而不是動詞之愛,動詞之愛只是想佔有,暫時的需要,一但不再需要,愛會立即消失,這種愛是自私的,是利己的,在愛而不得的時候會轉化為怨甚至是恨。在還不懂愛的年紀,我又如何給愛人婚姻的生生承諾!只有懂了名詞之愛,才會實現儒家所説的齊家,家是基礎。

因此,無論對待愛情或是婚姻,應保持一種理性的態度,對於愛情無需尋找,要等。沈從文説過“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我認為棋逢對手,勢均力敵的愛情才會長久穩固,不主動也不被動,既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並且你想要的是一個蘋果,而他也恰巧能給你一個蘋果,而不是給你一車香蕉。你是什麼人便會遇到什麼人,你若是厲害的棋手,懂得明哲保身,便也能遇到一個勢均力敵的人,這完全取決於你在未來的日子裏怎麼去做。記住:一個人的日子能活色生香,兩個人的世界才能相得益彰。

圍城讀後感7

“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是圍城中很有名的一句話。《圍城》不是一座緊閉的城池,他為我們開了一扇窗,一扇可以讓我們窺見城裏人生活一角的窗。

《圍城》文字的經典是向來被人們傳誦的,那些有趣的,擁有諷刺意義的話語使《圍城》更添了一種滄桑與無奈,而那些惹人深思的經典語句,有時人有再讀一遍的興趣。所以就其文字而言,錢鍾書先生無疑是一個巨匠,當然,他本身就是一個絕代才子。而在《圍城》中我們讀出了他的無奈,他的無所適從,他的茫然。

方鴻漸是一扇窗,與其説是《圍城》讓我們看到了以一方鴻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無聊與無奈,不如説是方鴻漸領我們看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所以説在一定程度上方鴻漸就是那扇窗,我們正是通過方鴻漸的眼睛看到了圍城中的一角。但是方鴻漸不是一個簡單的旁觀者,他是當時的知識分子之一,他也參與到了《圍城》的遊戲當中,他的人生同樣充滿了無奈、算計,一些讓我們憤憤不平的無聊。面對着一切,我們不禁會問:難道這就是國難當頭時作為祖國的希望的熱血青年的行為嗎?難道祖國的內憂外患只能作為那些知識分子的敲門磚嗎?難道自私就是這些留學生學到的最大本領嗎?

在方鴻漸的生活中出現過許多有代表意義的人物,不能不説的一個便是蘇文紈,這個在別人眼中能幹、温柔的博士生。她的精明能幹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她的才智是以其自身利益為前提的。人性本自私,她要自私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並且是在祖國急需人才的情況下,這種過分追求自身利益的做法無疑會讓我們覺得很失望。還有她對於愛情的功利性的理解也似乎讓我們汗顏。

李梅亭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第二個,“偽君子”這個稱號放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他的自私是小説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看點,他優秀的經濟頭腦恐怕和 美國的某位領導有的一拼,這樣的一個人卻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教授無疑是教育界的悲哀。

小説中能讓我們稍稍感到欣慰的恐怕就只有趙辛楣了。他是一個很會交際的少爺,走到哪裏都能吃得開,並且對於時局的預測有其自己的高見,而且往往能為自己找到一條最合適的道路。相對於李梅亭、高鬆年的虛偽,陸子瀟的故作深沉,韓學愈的“用心良苦”,蘇文紈的極富城府,趙辛楣可以算的上是個正義之士,一個熱血青年了。他不像方鴻漸,只是一個剛回國的新手,他在國內泡了好幾年,也磨了好幾年,對於國內各界的內幕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摸透了那些人的脾氣,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實現自己。從他自願去當一個偏遠地區的老師這一行為,我們便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正氣,至於説他是由於愛情失利,一時衝動,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是他選擇去任教,而不是一些更輕鬆的、更體面的事情來看他仍是一個有良好品格的人。他對方鴻漸的義氣深重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柔嘉對他的評價似乎也有道理,但在我看來他對方鴻漸的情誼是真的。否則也無需對方鴻漸這樣一個沒有靠山,沒有實力,不懂在上流社會奔走的人多次幫助。如果僅僅是為了看鴻漸的笑話,早該看夠了;如果是為了多條後路,那鴻漸沒權沒勢更沒財,根本沒什麼好依靠的。

《圍城》裏鈎心鬥角,我們城外的看客倒是看的清清楚楚,給那些滑稽可笑的情節弄得很不是滋味。但誰又能説我們不在一座城內呢?方鴻漸用他的眼光看走過他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而我們則借方鴻漸的眼睛去瞧那百味人生,去審視那人生大戲中每一個人的是非得失,而這些角色包括方鴻漸在內。而當我們在解讀這部作品時,我們又在揣測錢鍾書先生的心理種種,這很像卞之琳《斷章》中寫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錢鍾書先生的這部作品中也有類似的一句話:“拍馬屁跟談戀愛一樣,不容許有第三者冷眼旁觀。”

圍城讀後感8

寫《圍城》的讀後感有些犯難,倒不是説讀完之後沒有感悟,只是不知道應該怎麼落筆。小説的背景是在民國時期,雖然那個時代距離我們並不算遙遠,但也是很陌生的。小説中的人物也實在真實的在身邊就可以隨便找出一大把,每個人都存在人性的弱點,每件事件都在映射社會的不同面,看得也算過癮,但是談到感受卻有點難受。

前些天姐姐做手術我去醫院看她,順便將《圍城》帶上想在無聊時看看,醫生查房的時候看到了對我説,我這個年齡看《圍城》還有點早了。當時我有些不以為然。想來即便沒有看過《圍城》的人對於書中描述婚姻的那句話也是非常熟悉的:“婚姻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我也是衝着這句話買的書。書中有不少對於婚姻的描寫,我一直覺得早一點了解到婚姻,無論是好的一面還是不好的`一面總不是一件壞事,畢竟有了萬全的心理準備,再去面對,存在問題的時候才能更有方向的去處理。婚姻本來就不是童話的結局,而是生活的另一個開始,所以哪怕殘忍一點先將它的醜陋揭開,也好過天真的將它當成童話去對待,否則一旦婚姻出現問題就很容易萬劫不復。

可是在看完了整本書之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位醫生要説我現在看還太早了,只書中一段描寫就讓我對婚姻產生了畏懼:“譬如他那位原配的糟糠之妻,湊趣地死了,讓他娶美麗的續絃夫人。結婚二十多年,生的一個兒子都在大學畢業,這老婆早該死了。死掉老婆還是最經濟的事,雖然喪葬要一筆費用,可是離婚不要贍養費麼?重婚不要兩處開銷麼?好多人有該死的太太,就不像汪處厚有及時悼亡的運氣。並且悼亡至少會有人送禮,離婚和重婚連這點點禮金都沒有收入的,還要出訴訟費。”雖然不至於人人都像這位汪處厚,可現實中這樣的人卻也是很多的。錢鍾書先生實在是厲害,這段描述看起來是以很輕鬆、揶揄的語氣寫的,可是讀起來卻讓人心中一沉。婚姻和人性的醜惡在這一段描述中展露無疑。

不過雖然殘忍,但是讀懂了或者明白了婚姻之後,再去面對,倒更能幫助自己找準在婚姻中的定位。反正最後還是要看自己怎麼去經營。看《圍城》這本書,對婚姻和人性的解讀是一方面,不過我感觸最深的卻是另外的一方面。讀文學著作的好處便是能夠學習到大師們的寫作技巧,這本書中有大量的比喻、修辭手法以及側面的批判描述,卻不同於我們平時寫作時候那般生硬,讀起來總讓人能夠有一種身臨其境,或者臨畫觀摩的感覺。

例如書中寫月亮:“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但見人已不羞縮,光明和輪廓都清新刻露,漸漸可烘托夜景。”一輪並不圓滿但也能夠清晰可見輪廓的月亮躍然紙上,朦朦朧朧卻又讓夜色有了一絲光亮。

例如寫蛙聲:“不知哪裏的蛙羣齊心協力的乾號,像聲浪給火煮得發沸。”短短的一句話便將夏日裏蛙聲浩大的陣仗表現的淋漓盡致。讀來彷彿耳邊已經嗡嗡響個不停了。

例如寫主人公出國後對家鄉的感覺:“好像荷葉上瀉過的水,留不下一點痕跡。”清晨的荷塘,一滴水珠在荷葉上隨着風不停的晃動着,最後隨着荷葉向下傾斜,嘩啦落進了荷塘裏,驚起一圈圈水紋,而荷葉上卻彷彿什麼也沒有發生過,沒有一點痕跡。多麼形象生動。

在描寫人們愛吹噓,藉着日本人侵略後沒了證據,大肆吹噓自己本來有好多的產業,但因為日本人、因為戰爭都沒毀了的時候,作者也並不直接正面描寫。而是寫到:“日本人燒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子,佔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由着讀者自己去體會。

我想這就是讀書的魅力所在,不僅讓我們從故事中去體會人生百態,去感悟生活,更能讓我們學到其他更多的東西。例如寫作的技巧等等。

圍城讀後感9

説到《圍城》,不免要笑,這大概是學校佈置的而我唯一能看下去的課外書了,且邊看邊伴隨着笑聲連連。我有感,跟同桌發表議論説,這錢鍾書怎麼那麼刻薄啊,估計連張愛玲看了他也要慚愧了。結果同桌倒一本正經地分析道,此二人的刻薄根本是全然不同的。張大才女是自己就經歷了情場挫折,心冷,兩片薄脣也就更冷了,不免毒辣得直要將這人情世故剜了個盡,還得留着抹隔岸觀火、高姿態的淡笑,以標誌她老人家之旗幟分明。而錢鍾書,本人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書呆子,一般這種看似木訥的人,反而能於不動聲色之間,把你説哪句話、幹哪件事之間潛意識轉過的念頭,不僅從大腦皮層裏挖出,且剖析個一乾二淨,叫你自個兒既是自慚形穢,又暗自納罕:這本來要帶到墳墓裏的念想呢,怎麼就給他知道了呢?

話是妙論,當下撫掌。我説不錯不錯,看不出來你小子也竟有毒舌的資質了。他竊喜,當着我只是呵呵呵呵。其實所謂毒舌,一言概之,一針見血罷了。能用一個字就能把對方氣得流鼻血,且聽着温文爾雅與肉體戀愛毫無關聯的人,遠比囉裏囉嗦長篇大論卻抓不住半個重點的強得多。殺人不見血,劍下一點紅,這才是境界了。故而説,寫這般繁複的讀後感,倒不比直接在書的扉頁大筆一揮“某某在此留名”來得扼要。當然,話雖如此,作業還是要寫的,下面就來説各個具體人物。

方鴻漸。竊以為楊絳女士在後記裏透露的資料很對,他的原型約莫就是錢鍾書大人。自然楊女士很狡猾地用“如果這個男孩肯説他就是趙辛楣,那麼錢鍾書也會説‘我就是方鴻漸’”這一語遮蔽過了。總感覺像對唐曉芙一般,作者對他,是隱含着某些偏愛和包容的。就像他本人的目光正透過這虛擬的人物含嘲帶諷地窺看世界而已。連方自身諸如懦弱之類的缺點,也幾乎可以看作是文人必不可少的自嘲。然而説句真話,我並不討厭他,甚至是帶着某種意義上的同情的。這倒跟批評家們的態度有所相悖。要知道這幫人一貫是根據什麼中心思想啦、積極意義啦,來取決自身好惡的`。在我看來,他只是個凡人,和《雷雨》裏的周萍、或大名鼎鼎的張無忌一樣的凡人,甚或還可算是個聰明知趣的人物。即使是買“克萊登大學”的文憑,或失業後被孫柔嘉女士罵作“***”(懦夫),也是可以理解的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但漸漸地,漸漸地,請你回味,這理解就讓人陡地心驚:方鴻漸,何嘗不是自己的寫照?我們都是在這般的對他人錙銖必究、對自己選擇原宥之間,渾渾噩噩地混到了現在。驀然譏笑中就摻了某種悲涼。

再説方大主角的三位女朋友(不必説,孫小姐已經成他的妻子了)。同學都説最喜歡的莫過於唐曉芙,我也是。她靈俏,聰明,適度的表面的天真,和伶俐的口齒,最關鍵的是:她是方始終都沒有得到的那個女人(他一度得到過蘇小姐的心靈,而孫柔嘉得到了他)。而我卻覺得一個細節是唐小姐尤為真實的:她明明不曾愛過方鴻漸,可當他和她分手的時候猶是戀戀不捨的。很難想象如果方鴻漸在當時回過頭跟她痴纏呢?説不定就成事。呵,再聰明的女人,還是貪婪的啊。明知不是自己的茶,碰到面前也難免半推半就地小啜一口。

蘇文紈也很有趣。注意,我説的是有趣,而不是可愛。大約看過了書的女人都怕像她,可實際上卻又不知不覺做成了她。我有一同學,就説她和國中時語文女老師神似,聽了就笑,細想那細框眼鏡、那蒼白膚色,那清秀但似硬頭鋼筆勾勒出來的輪廓,尤其是那種新潮洋派林黛玉而矯情處猶有勝之的風格,何處不是相似的。想想就差忍住了沒對那位同學(她是女生)補上一句:你還是少説別人,提放着自己哪天也變成那樣吧。這不是刻薄,真的。她那恨不得方鴻漸、趙辛楣,都撲在她石榴裙下(當然,蘇小姐是不穿這樣俗豔的裙子的)的心理,和全天下女人,何嘗不是一樣的呢?然而蘇文紈不也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方鴻漸被一個女人暗戀時內心既是暗爽、又故作流水無情的真實自我。大抵在戀愛一事上,不論男女內心的貪婪和表面的做作程度都是一樣的。想想,可笑,可歎,可悲。

圍城讀後感10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的一部經典之作。在此書中,他以幽默的語調揭露了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圍城”取自書中人物蘇文紈所説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我們的生活也就像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也逃不出無形的四堵牆下無盡的壓力和束縛。

書中蘇文紈把方鴻漸放進了他的城,卻將苦苦追尋他的趙辛楣據於城外,但最終反而將自己鎖在了曹元朗的城裏。這樣一層一層的城最終造成了她婚姻的悲劇。當然也有事業的圍城,三閭大學裏的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壓抑着方鴻漸,致使他放棄了那裏,離開了這座城,面對的卻是一個留存着 封建思想的家庭紛爭中,讓他一步步踏入了愛情的陷阱,走入事業的低谷中,從而導致了一個如此悲涼的結局。

錢鍾書先生在這本書中把當代社會的封建,留學生的傲氣,事業的.爭鬥以及朋友之間迂腐的恭維寫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看清了當代社會的光明與黑暗。友誼、親情、學歷的重要給與了我們壓力,這些壓力又轉化到激烈的勾心鬥角的社會競爭中去。我們不能逾越社會這座大圍城,我們只能盡全力,充滿自信地去拼搏,並始終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座圍城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書中主人公方鴻漸本認為博士頭銜毫無實際,可為了恭維丈人和父親,買了個博士文憑,“這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可見當時崇洋媚外,追名逐利的思想有多麼迂腐。錢鍾書先生就是這樣用這種帶有幽默而又深含哲理的比喻批判了當時人們扭曲的人性。方鴻漸離家一年,回家的時候“遠別雖非等於暫死,至少變得陌生,回家只像半生的東西要回鍋,要煮一回才會熟。”作者巧妙地把每次的歸途比作是煮一次回鍋飯,真是令人忍不住笑。

書中有許多優美的句子,如:“夜彷彿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陽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這句把夜寫得富有生命力,又能給人一番遐想,真是美極了。又如:“天空早起了黑雲,漏出疏疏幾顆星,風浪像饕餮吞吃的聲音,白天的汪洋大海,這時候消化在更廣大的昏夜裏。”看到這些,真是不得不佩服錢鍾書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

作者在文中鮮明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孤芳自賞的鮑小姐,儒弱玩世的方鴻漸,爭風吃醋的蘇文紈和唐曉芙,執着頑固的趙辛楣等等,他們在這座圍城裏爭來鬥去,這裏面充斥着虛榮、醜陋、庸俗,當然也有自信、堅強、執着。書中寫道:“一個人的缺點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且地位爬高了新標識。”其實優點跟缺點一樣,如果我們沒有爬樹的經歷,這些潛在的東西就不會被人發現。這樣書中的人物自然就衝不進別人的城,也走不出自己的牆。

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一堵城呢?小時候,我們就像一根線牽着的風箏,可以自由地觀賞城外的風光,肆無忌憚地做任何事,但始終都有一根線引導着我們,伴我們成長。後來,這根線越變越短,我們開始有了來自學習的壓力、父母的壓力還有責任的壓力。我們的內心被壓抑在這四角冰冷的城裏。可不管怎樣,我們始終都要面對這種人生,面對這裏面激烈的競爭,壓力的束縛。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這座城裏創造異彩,增添一些自己的光亮。

讀完《圍城》這本書,我的感悟也許就似書中的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了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11

初識《圍城》,是在八十年代末,只是聽説那句“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説結婚。這十分經典且很有嚼頭的話給了新婚的我徒增了許多恐懼。心中就有了嚮往,想看一看書中的觀點,但終沒能如願。又過了幾年我卻看到了我的偶像陳道明主演的同題電視劇。活靈活現的演技令我無比佩服,然終不過癮,想讀一讀原作的念頭越發強烈。後來藉助旗圖書館的朋友幾經周折,終於一氣呵成完成了夙願。這種讀書的念頭猶如作品的經歷一樣坎坎坷坷。那個時候正是我痴迷武功,大看而特看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時候。但得到這本書後就閉門謝客,日日苦讀起來。也許真的是“書非借不能讀也”。一本好書也好,一部電視劇也好,在你未開始的時候總像是一段未開始的旅程,如果沒有劇透的話只能是隨意隨性罷了。但在一知半解之後對於好的作品會越發的渴求。在開讀《圍城》之時,只想知道書寫了婚姻中怎樣的困局。這半年在蟲友的影響下又讀了一遍原著,深感二十歲的《圍城》,和知天命的《圍城》果不相同。

方鴻漸——懦弱而虛榮。做事不踏實。悲劇的性格決定了悲劇的人生。總之是個令人同情的`人物。當今社會上也能找到他的影子。鮑小姐:方鴻漸的第一個女朋友,在回國的船上認識的,熱戀之後又把方鴻漸甩了。這純粹是遊戲人生那夥的女人。蘇文紈:迷戀於方,方卻無動於衷。兀自的自作多情了一回。唐曉芙:方鴻漸曾經一見傾心的姑娘,天真,不世故,博學,優雅,大方又充滿女性美,機靈不失莊重。這應該是很多男人夢寐以求的佳偶吧,可是還是沒能和方鴻漸修成正果。孫柔嘉:方鴻漸本來對孫小姐印象非常非常之好的,她是一個很文靜的知識女性,雖不貌美但很有心計,最終方鴻漸還是和她步入殿堂,可結婚後他們意見分歧不斷地產生衝突。最後還是以離婚而告終。和唐曉芙熱戀的那短短的日子,方鴻漸還是真切感受到的幸福啊,這也是方鴻漸人生中唯一過的一段舒心日子。如果他們倆真的結合在一起,他們會幸福嗎?鮑小姐的引誘、蘇文紈的追求、唐曉芙的垂青和孫柔嘉的費盡心機,人生中受別人和命運的擺佈,幾乎沒有一件事順了自己的意願。他的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撲面而來的風景讓你流連忘返,但最終發現這些美景都不是你想要的。也許人總是喜歡和陌生的人在一起才有快感,才有刺激。似乎這是人類的共性。對外界一些不太熟悉的人和物往往會心生愛慕。波濤洶湧澎湃之後,又會沒有了情趣或是心生厭倦。最終兵分兩路。再美麗的花都會有枯萎的時候。所以説“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那麼愛情如何才能保鮮?我認為:做好自己!無論是方鴻漸還是他身邊錯綜複雜的女人們。進取!永遠不要原地踏步。永遠不要停下進取的腳步。思想是沒有聲音的語言。用漂亮服飾包裹起來的外表,只會使眼前一亮,真正讓人心生敬愛的,是擁有一個用知識武裝起來的大腦。通過讀書使自己逐漸豐盈起來,這樣才會創造一個又一個鮮活閃亮的自己,不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久之,其內涵使你氣質非凡,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效果。既然衝進了城裏就要把這座城建設的富麗堂皇,到處瀰漫着芝蘭的書香。所以今看《圍城》絕不是“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那樣簡單啦。婚姻,一直都是個沉重的話題。它擔負着家庭、社會的多重責任。好好經營她,才能達到“相看兩不厭”的的佳境!“不管你跟誰結婚,結婚以後,你總髮現你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方鴻漸以這樣的觀念經營婚姻,註定他和誰生活在一起都不會是幸福的!曾無比的喜歡魯迅的辛辣。像是鋒利無比的匕首,一觸見血,給人一種鮮血淋漓的痛快;再看錢鍾書的書,好比是尖尖的長針,乍看之下,對患部似乎沒什麼用,但像鍼灸似地對準醫療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後便覺得舒暢無比,讓人被刺得心服口服。掩上書卷,自然對這位大家佩服的五體投地。

圍城讀後感12

《圍城》以抗戰為背景,以方鴻漸為主角,展示了他留學回來後幾年內,尋找工作、戀愛結婚的經歷。我因久仰其大名而讀,但是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可能只理解了不到1/10。暫且先記下,看看經過生活的磨礪之後,重讀會不會有更多的感悟。

一、關於人生和工作

可能因為自己目前尚未走入社會,所以並未遇到很多工作上的困難,對於書中相關的描寫也沒有很有感觸。但是通過讀別人的讀後感,認為以下觀點還是非常有理的,暫且先記下:

志大才疏、狂妄自大,多麼精妙的總結!這也正是方鴻漸走向平庸的關鍵所在——因能力撐不起野心,故而常常感到不得志;不得志卻又看不清自己的缺陷所在,故而只會發牢騷,卻毫無改變現狀的決心。

實際上,現實就是現實,既不冰冷也不殘酷,只有當一個人的野心與TA的能力差距太大時,現實才是“殘酷”的。如果這個人發現現實殘酷後,自暴自棄,既不甘心調整自己的'期待,也不願意提升自己的能力,那麼現實會變得更加殘酷。

但不管是調整期待的人還是突破侷限的人,大概都不會被我們歸入“平庸”的那個類型。反而是方鴻漸這樣,既看不清自己又輕易向所謂的命運繳械投降的人,才最容易變得平庸。

所以從人生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做的就是兩件事,一是在不斷地失敗中認識到自己當前的能力,並及時調整短期內的期望;二是確定自己的長期目標或者人生追求的意義,並在遇到挫折後堅持不放棄長期目標,而是不斷探索可能的路徑,鍛鍊到達目標所需要的能力。

二、關於戀愛和婚姻

由於最近我經歷了感情上的波折,也做出了一定的抉擇,雖然目前來看我無法堅定的説出這個選擇是正確還是錯誤,或者説就沒有所謂的正確和錯誤,但是《圍城》還是讓我學到了很多。

方鴻漸和唐曉芙兩個人對彼此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因為自尊或者矜持,在發生誤會的時候雙方都沒有解釋,而是等待對方邁出第一步,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一拍兩散。不過也有人説,幸好是這樣,唐曉芙才避開了方鴻漸。但現實中如果兩個正確的人因為矜持而不解開誤會,導致分開,多年以後再相遇才知道當初的真相,豈不是徒增遺憾。

而方鴻漸和孫小姐兩人的戀愛和結婚後的種種變化,也讓人感觸良多。在曖昧時期,兩人都非常傾心對方,交流充滿了幸福和快樂。但是由於外界的調侃等等,他們兩個被迫迅速結婚。在婚後,必然需要拜訪彼此的家庭,並參加一定的家庭活動,而由於之前從未接觸或者深入的瞭解對方家庭,所以出現了很多分歧。一方面是由於家庭固有的觀念或者習慣不同,方鴻漸非常傳統的父母無法接受新式思想的孫小姐,孫小姐要強的姑母也無法接受平庸的方鴻漸;另一方面是由於雙方家庭都想保護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孩子的對象能對自己的孩子付出更多,所以會對其提出很多要求,這樣“人人為己”的環境下,必然生出很多矛盾。

而且讓我覺得非常無力的一點是,雖然結婚後兩人依然愛對方也希望體諒對方,但是在雙方父母引起的矛盾出現時,大多無法好好交流達成一致,甚至會因為自己夾在中間而產生煩躁情緒,從而賭氣説出違心且傷人的話。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婚姻都會經歷這樣的事情,目前也無法指出如果遇見這類問題應該怎樣解決或者更好的溝通。

回到該書的題目,為什麼叫《圍城》,我讀之前以為是“事情往往外表看起來很光鮮靚麗所以想參與,但只有身在其中才知其痛苦從而想逃離”。

現在讀完,卻以為:

方鴻漸是你也是我,他不討厭,可他全無用處。前人經歷的種種人生困境,我們都以為自己與眾不同能避開,卻都在生活的重壓之下投降,不可避免的陷入其中。這樣隨波逐流的人生便是圍城。

想來只有“永遠保持獨立思考,永遠不會輕言放棄”才是跳出圍城的好方法了。

圍城讀後感13

早就聽説《圍城》的深奧,之前也看過一些評論,簡介,這次,為了滿足好奇,也為了揭開那種種神祕感。讀罷《圍城》,現將感想寫一下。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也是一本睿智的書,在作者幽默的語言中,是他深刻的洞睿和見地。

“圍在城中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此一番話,道破了人性的弱點,在弱點的支配下,許多的鬧劇便一幕幕展開了,在大笑之餘,是否懷有一份感傷?

方鴻漸,作為故事的中心,當然,代表着當時的諸多“知識分子”,志大才疏,長滿腹牢騷,狂妄自大,愛自吹自唱。從他的眼裏看世界,從他的心裏感受世界,從他的輾轉之中,憂喜哀樂,而最後“萬念俱滅的回到蕭條破碎”的家,是他的不幸,還是人的不幸。而當我們沉思之時,或許,時間又在某個輪迴的路口靜候我們失足。

在回國路上,在孫太太與蘇小姐不冷不熱的交談中,暗含的是“老實人的惡毒”,虛偽的待人,同仇敵愾的指責別人,總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而鮑小姐作為一個“風流未婚妻”似乎對方鴻漸有一種難以抵擋的引誘力。船近岸時,這段“糊塗情債”總可以有個收場,而總免不了給人一種“鮑魚之肆”的噁心與厭惡。

蘇小姐在文中與鴻漸是含糊不清的關係,遠沒有作者所説“好比兩條平行的直線,無論彼此距離怎麼近,拉得怎麼長,終合不攏來成為一體."般單純。下船時,阿劉吐出的那一口濃濃的唾沫,足見鄙夷。而後來,兩人在月亮下做的“傻事”,料想蘇小姐的滿懷希望換來的卻是他愛另一個人的拒絕,不禁讓我為他——不,是他們歎息。

唐曉芙,可能是鴻漸真正愛的人——她使他拒絕了蘇小姐。而唐小姐作為蘇小姐的表妹,在聽表姐的“訴苦”之後,對鴻漸的話“方先生人聰明,一場逢場作戲,可是我們這種笨蛋把你開的玩笑都得認真。”是鴻漸絕望的明白,沒有解釋,轉身離開。當唐小姐“看的心溶化成苦水”想挽留時,他卻又戲劇般離開了。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或許是可以避免“圍城”的苦果,但畢竟是傷心的。

離開“傷心地”,一行五人由上海輾轉至三閭大學,鴻漸,年楣兩人同命相連,顯得格外要好,有發展了一些“結婚後娶的總不是意中人“的感慨。

在三閭大學,真可謂是看盡世態炎涼。在這裏,竟遇到了道貌岸然的韓學愈,從此他的生活便被韓學愈干擾。而方鴻漸自認為“老實人吃的虧,騙子被揭破的恥辱,這兩種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雙鵰得兼備了。”是自嘲,而相比下,韓學愈更顯醜陋了。他對學生的'認識可謂一針見血,“這些學生一方面盲目的可憐,一方面眼光精準得可怕,他們的讚美,未必盡然,有時竟上人家的當;但是他們的毀罵,等於世界末日的最後審判。”毫無上訴重申的餘地。“哼,人當然不過如此。什麼領導,什麼教授。全是“惺惺作態”,“勢利眼”,而不過是走以下形式,糊弄下“老實人”。

一切機關裏,上司駕馭下屬,全用“西洋人趕走驢子”的技巧。他厭煩了虛偽的大學。孫小姐由於巧合與方鴻漸訂婚,結婚,共同離開三閭大學。兩人算是患難與共,通道湖南又同回上海。她受過高等教育,沒什麼特長,可也不笨;不是沒人,可也不醜;沒什麼興趣,卻有自己的主張,她毫無興趣卻很有打算。兩人回到上海後,彼此心裏都不舒服,孫小姐看不慣婆家弟妹的粗俗,放先生看不慣岳母家人的搬弄是非,而根源無非是兩家人對彼此的經濟狀況不滿,終於,在一次次的誤會與爭吵中,兩人的關係走到了盡頭。

孫小姐於鴻漸的經歷,可以正好點名“圍城”的傷痛。兩個人天地極其狹小,只侷限在圍城內外,兩人的自由也是有限的,只能從城外擠入成立或是從城內衝向城外。兩人的經歷代表了芸芸知識分子間很典型的夫婦。

當祖傳的老鍾從容的敲響,在夜深人靜時一一細數往事,又有多少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而言語不足,啼笑皆非了。

與辛辣的諷刺中,是否可以嚮往美好的生活?“城裏”或“城外”的人能否恪守自己的感覺?但願在廣漠澎湃的黑暗處,懷着明天的光芒似的希望。

圍城讀後感14

“當、當、當……”已是深夜班10點了,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後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整個天空。方鴻漸原先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的事物妥協。

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於是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十四歲的時候,我信心滿滿的,只差沒有報告天下,憑海為證,大言不慚地説有一天自我會如何如何。那時候總是很單純的,沒有意識地去做許多事。

沒有職責的包袱,不懂世間的複雜,指天誇耀自我的偉大,卻在深夜獨自嚶嚶哭泣,很脆弱的。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犯上一回的狂病,但這又何嘗不是一回人生的轟裂呢?幾年後,二十七歲的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着一張作假的文憑,心裏是滿滿的內疚。

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彷彿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鴻漸意識到了,當他意識到紅海早過了時,他就覺悟的認識,他並不能夠完全掙脱那條無形的鏈子。只但是三年後,當我應對滿地的落葉,我再也沒有多少傷感之情;當我再也不會為漫天的雪花而歡欣鼓舞時,我已記不清多少年前説過了什麼。不是因為時光很久,只是發現那些誓言很飄渺。過去也試着去實踐,但當我發現要用一生去允諾時,我放下了。少了年少時的傲氣和心無旁騖的毅力,取而代之的是種顧慮,一種對現實的認識,不知是那位學者曾説過,孩子出生時都有他的角,死去時卻是一枚鵝卵石。

鴻漸的身邊曾留有過鮑小姐的鮑肆之臭,也曾吸引過蘇小姐的文質之香,鴻漸也曾為搏唐小姐的回眸一笑而努力過,但無論是哪一種,他都未好好抓住,任由最後一縷輕煙從指尖劃過,沒有勇氣跨出最後一步,鴻漸學會了妥協。在經過三閭大學一行後,他才真正意識到人世險惡。鴻漸有點累了,於是他選取躺在孫小姐這張柔順的躺椅上休息一下。父母親的生活,我一向是不甚贊同的。沒有“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感情,沒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柔情,有的只是永遠為瑣事忙碌的身影和時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的聲音。

我一向很不孝地疑惑這樣的兩個人為什麼會如此甘心地被對方牽絆着自我的後半生呢?平靜的海面往往醖釀着巨大的風暴,鴻漸同柔嘉平淡的婚姻也有了一觸即發的危機。鴻漸覺得自我很無能,總認為自我是一場杯具的主角,他要發泄,既然不能對外人那就只能對自我的'妻子出氣。

柔嘉也不是好欺負的人,兩人之間的矛盾因為更多人的參與而顯得不可收拾,鴻漸看着空空的小屋陷入了沉思。葬禮上,奶奶一向都在流淚,看着與她相伴四十多年的爺爺消失在殯儀館最後一道門後,最後一滴淚也悄無生息地落地。一向不明白在爺爺去世許多年後,奶奶口中批評着種種不是與眼中流露出的無限依戀竟是如此和諧,和諧地讓人辛酸,讓人猜不透。就如《圍城》中所講“年齡是個自然里程中無法超越的事實。”凡事一經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況是城裏城外呢?後記:那隻祖傳的老鍾從容自在地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光,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噹噹噹……”響了六下。六點種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蓄心要對柔嘉好,勸她別再為昨日的時鬧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期望他會同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光落伍的記時器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十一點了”我想“也該睡了”掩上日記本,掩上門,讓室外的黑色也浸染入這一室之中。

圍城讀後感15

“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圍城》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一篇長篇小説,是一篇經典的文學作品。帶着敬仰的心態讀完了《圍城》和一些學者的評論,更覺這部著作的非凡文學魅力和哲學思考。感慨可謂頗多。

簡單的故事情節就是:在中國新舊社會交替的背景下,知識分子方鴻漸不斷的追求戀愛並走向失敗的過程。文中不乏精彩幽默諷刺的筆法。正如作者在序中寫到:“在這本書裏,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作者有簡單的故事講述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而其中所藴含的深刻哲理,依然應驗在現代人的生活層面裏。

首先,我們從《圍城》可以感受到社會是一個多麼複雜的東西。

讀完《圍城》給人的一種感覺是,整部小説描繪的社會中根本就沒有正派中人,不過短暫出場的唐曉芙除外。其中有慵懶作風、虛浮的留學生們,譁眾取寵的哲學家諸慎明,虛偽下流的李梅亭,善於作態的詩人董斜川……甚至主人公方鴻漸也是一個懦弱無能的知識分子形象。看似繁華卻空虛的大城市,閉塞骯髒的小鄉鎮,腐敗的教育界和混亂的文壇,虛偽的、低賤的、骯髒的、庸俗的、惺惺作態的……各種情景,各色人物,都活生生的展示在我們面前,浮華的背後總會給我們帶來淡淡的悲哀。很明顯這種社會給人一種混亂和黑暗無法生存下去的感覺。那麼,圍城中的社會與我們所在的社會對比如何呢?繁華的都市總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在我們眼前是這樣,在電視裏也是這樣,毫無差別。這一切給人的感覺是社會很簡單,然而我們只看到了生活表面的假象。

平靜的湖面下總有暗流湧動,真理的發現總需要貼身體會。現在看看我們周圍的'人羣,有幾個你認為是善良且正派的人呢?都市是更繁華了,但是卻依然虛空,官場依然腐敗,潛規則依然盛行,金錢永遠至上……生活中處處充滿着明爭暗鬥。這所有的一切正如一團團的烏雲籠罩着我們的天空……對比的結果是社會的生活複雜的本質是一樣的。

社會的複雜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在平靜的校園裏可能還感覺不到真實而複雜的社會,但生活會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為我們上這堂課。

然後,《圍城》告訴我們了生活本身是一個悲劇。

在戀愛和婚姻的“圍城”中,主人公方鴻漸先後遇到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等並與她們發生了一段感情糾葛。彷彿印證了“自古多情空餘恨”這句話,方鴻漸不斷的渴望擺脱“圍城”,然而衝出這個之後又發現陷入另一個“圍城”,永遠找不到理想的境地,永遠在渴望與失望中輾轉。在小説結尾那個古老的掛鐘鐘聲突然的敲響似乎宣告了方鴻漸這一悲劇的結束,但有似乎預示着新的悲劇的開始。給讀者的感覺是小説繼續寫下去,依然是個悲劇。在圍城中有這麼一段寫到,驢子望着眼前的蘿蔔,以為再走一步就可以吃到,於是一步接着一步往前趕。人何嘗不也是一樣,總是幻想下一步就可以到達理想的地方,而其實下一步並不是理想的所在,於是又把希望寄託在下一次。而那希望就如同驢子眼前的蘿蔔一樣可望而不可即,就這樣被命運牽着鼻子走,永無止境。

我們再回頭看看我們的生活,升學、考試、工作…難道不是一座座圍城嗎?在這些圍城中,我們每個人都努力掙扎着擺脱,好不容易衝出了一個,很快又陷入另一個,好像圍繞着一個固定的程序運行着。我們追求自由,卻發現越來越不自由;我們渴望美好的生活,卻永遠生活的不美好。就像那句話説的:生活是一張茶几,上面擺滿了“杯具”。

總而言之,給人的感覺就是,人生是一座座圍城,引導着人們不斷追求,不斷落寞,輾轉不定。

最後,《圍城》也告訴我們生存的哲理。

“儘管每個人都是荒謬世界中痛苦而孤獨的人,但個人不是任憑擺佈和無能為力的。每個人都有獨立意志,能夠通過行為選擇走自己的路,把握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