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觀後感>

讀圍城有感集合15篇

觀後感 閲讀(2.37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圍城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圍城有感集合15篇

讀圍城有感1

總之當我們一味緬懷過去.匆匆的想趕去看北方的第一場雪時,我們是否已錯過身邊的無數風景呢?並不因為困在圍城的人想出來,沒有在城內的人想進去.只因人有時非常矛盾,本來生活得好好的,各方面的環境都不錯,然而當事者卻常常心存厭倦.對人類這種因生命的平淡和缺少激情而苦惱的心態.好比當我們還是一名學生,我們期望能考上一所好的學校.當我們考上好的學校就希望有一個好的分配,有了一個好的分配就希望事業和愛情都雙豐收.雙豐收後又希望能有政治作為.當我們有政治作為後又希望........反正慾望不會是句號的,想必永遠是感歎號.這就是所謂的‘慾壑難填吧’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我們的精神和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感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動你.吸引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連激怒你的一切也不再激怒你時,是不是應該尋找另一片風景?是不是要尋找下一個希望?而不是無休止的回憶呢?

圍城被人們稱為現代版儒林外史,因為他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説,圍城共有九章,大概可分為4個單元,刻畫了一批從海外學成歸來的學子,但他們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又缺乏和傳統勢力鬥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總而言之,我覺得,現實是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的,但不能為現實而活,可以説,因為這本書,我的生活觀改變了不少,正可謂是“一本書改變一生呀”

讀圍城有感2

古人曾説“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自是兇險,人嚮往世外的桃源,卻逃不脱生活的韁繩。終窮一生,不過是在原地打轉,卻把人自己給轉蒙了,在生活的迷霧中迷失了,成了生活因成裏的囚徒,奮盡全力也翻不過那困人的城牆。

生活從不跟人開玩笑。但若有人想要糊弄它,它便讓你被糊弄得體無完膚,讓你到處碰壁頭破血流方漸鴻糊弄學業,也糊弄得了個“學位證書”倒也可憐那個買博士頭銜的愛爾蘭人,騙人不成。反被糊弄了一番。可見不僅生活和人相互糊弄,連人的社會也莫過如此。

可糊弄得來的東西,終究不是真本事,它可能會讓你博得一點眼前近利,卻會在後來像個放高利貸的惡毒商人會讓你連本帶利的吐出來。在三閭大學教書,卻被辭退,想來也可笑、可憐,卻也正常。出乎意料可又在情理之中。正如世事萬千皆有緣,若沒有困難又怎會得到自己種下的果實。

想衝破,想逃離,最終不過是逃到生活的另一座圍城。在小鄉鎮時,怕人家傾扎到了大都市,又恨人家冷淡,倒覺得傾扎還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現,便像泥土中的細蟲,希望有人把它擱在顯微鏡下放大來看,社會裏的每個人心就像無畔的孤島,卻總希望有別人探訪的足跡,人的虛榮心大抵都是因為此吧。

掙不破,逃不脱。內心的不安分、躁動也被生活的冷水澆滅,像一條被馴服的狗,安安順順地做着生活的囚徒。方漸鴻最後還是在生活拳擊手下屈服了,卻不用再為生計發愁了。就如季老在書中所説“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對婚姻也罷,對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讀圍城有感3

都市是四四方方一座城,圍住了人心,慾望,情感,理想和太多的無可奈何。

最近讀完了《圍城》。沒讀之前,以為寫的是關於婚姻。讀罷兩天後,細想書中的情節。其實不然,圍城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自己。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進了去,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包圍。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看見有評論説,年少讀不懂《圍城》,讀懂已是城中人。始讀的時候,覺得方鴻漸這個人並不討喜,甚至有點討厭。倒也喜歡錢鍾書的文筆,幽默,諷刺,有趣。這世界上太多的人像方鴻漸,包括自己。忙忙碌碌不甘於平庸,不付諸努力又踏不出原地。結果終是敗給了現實和無奈。

不想把書中繁瑣的細節,都羅列出來。想讀過的人大抵上應該明白。一邊感慨錢鍾書的文筆之好,一邊佩服他竟能把書中的人情世故描寫的精彩,分析的透徹。倒是覺得該向老先生學一學,如何看懂人心。又如何老於世故。

讀到書中的情感糾葛,想起張愛玲説:每個男人的生命裏有兩個女人,一個是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中的一顆硃砂痣。

方鴻漸年輕時候喜歡唐曉芙,真真正正是愛情的樣子。是想起她就會坐立不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那種。見了面,又緊張的不知該説什麼。我想,每個人心中的角落裏,許是都有這樣一個人。很多年後再想起,還是會説:嗯,她真的挺好。

沒緣分也好,敗給了現實也罷。

最終,還是娶了那個不討厭,但合適自己的人。就像書中的方鴻漸,最後娶了孫小姐。走進了婚姻的圍城,再也出不來。

但若他娶了唐曉芙,可能別的女人就變成了牀前明月光吧。一樣的圍城,只是人不一樣罷了。

“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真正想一個人,記掛着他,希望跟他接近,這少得很。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到,想到而已。”

想來,比起白月光和硃砂痣,在平淡生活中僅存的那一絲念想。即使是圍城,我也寧肯在這城中活着。每日吵架,和好,茶米油鹽和粗茶淡飯。一直煩你到老,也比天邊的雲要好。

讀到小説最後,結局戛然而止。剛開始以為讀了盜版書,後來看到楊絳寫的書評才知道。故事戛然而止,然生活還在繼續。不過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平淡。不過是被圍在城中的人,總是想衝破牢籠走出去。反反覆覆折騰許久,恍然間才發覺半生已過。

慶幸自己年輕的時候,沒有讀這本書。現在讀懂了,然也深知自己走不出這座城。

只願,我們在城中深處,都能做自己。

讀圍城有感4

輕捧起《圍城》,我慢慢地陷入了時光錯亂的漩渦,帶着圍城之外21世紀的氣息,緩緩融入這微妙的圍城世界。當我在《圍城》中游走時,最大的感受是它與我接觸的其他故事有所不同,它並沒有塑造一個正面的形象甚至去讚美它。裏面的絕大多數人物,特別是首要人物,作者錢鍾書都不遺餘力地去諷刺、嘲笑、奚落。錢先生的筆尖如一把冰冷的手術刀,剖析了那個黑暗年代所謂的知識分子階層,而手術刀映射的正是現實的不堪。人物的冷漠、自私和狹隘,甚至他們的封閉和軟弱,都在作者的字裏行間蔓延。這些人的病態性格,強烈地敲擊着我的內心。這就是病態時代的真實寫照。不僅如此,書中的人物更令我印象深刻,彷彿他們時刻都在我的身邊遊走、遊走。

如同錢鍾書的妻子楊絳在《圍城》扉頁上的話:“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的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懦弱,不敢多言,言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婚姻陷阱之中,最後自食其苦果,卻不能責怪這時代半分。複雜錯亂的社會大圍城,讓他更覺得無所適從,甚至所有的一切都似乎被一隻無情的魔掌操控得動彈不得。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近二十年的趙梓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遙不可及的圍城,但卻仍掙不脱娶妻生子的現實;方家上下都逃不出封建思想那一座落後摒棄的圍城;兩任老丈人也同樣離不開所謂面子的圍城。文中任何一個人物心裏都有一座圍城,是他們掙不脱、逃不過的城。圍城於他們正如溪水於游魚,不離開也更離不開。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存在,只不過錢先生將它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二十一世紀圍城之外的我們看清了圍城之內的分分合合,是是非非。我們看清的不只是《圍城》,更是黑暗時代可悲而又令人憂心的命運。

是否圍城真要永遠纏繞着人們?當然不。圍城再高,高不過人們心中的信念;圍城再無邊際,也比不上心中天空的遼闊。

不要拘束於生活的壓力,也不要懼怕渴求的束縛,給心安上一對無形的翅膀,用力量將圍城抨擊瓦解於無形之中。

(編輯:關曉星)

評點:劉洪濤

此文有三個方面的優點:一是對小説理解把握的準確深刻,這是一篇優秀讀後感的寫作基礎。二是能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有所感悟、有所闡發。例如結尾兩段寫了自己對“圍城”的感悟。三是語言形象,富有文采,有很強的感染力。例如“輕捧起《困城》,我慢慢地陷入了時光錯亂的漩渦,帶着圍城之外二十一世紀的氣息,緩緩融入這微妙的圍城世界。”形象地寫出了自己獨特的閲讀感受。又如結尾寫道:“不要拘束於生活的壓力,也不要懼怕渴求的束縛,給心安上一對無形的翅膀,用力量將圍城抨擊瓦解於無形之中。”把自己的閲讀感悟表達的非常生動形象,耐人尋味。

讀圍城有感5

好俗的標題,不過就我的這一小點個人見解,也只能算是讀後感了,不管是從角度還是褒貶上講,都和那些大評論家們的觀點不同。

説句實話,看完《圍城》後心裏空蕩蕩的,還想有什麼東西切實存在過,現在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一片空白。我努力去尋找那些空白處透明腳印的主人,可是怎麼也沒有結果。我並不是讀每一本名著都這樣,只知道在合上《圍城》的那一剎那,內心充滿了讀完後的成就感和悵然若失的寂寞。

在讀《圍城》時,我總是覺得我和方鴻漸很像,明明只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時刻受到時代和社會的束縛;明明不想傷害周圍的人,卻在無形中傷害了每一個;明明在時代背景下只想混混日子卻有時還存在一點點的正義感和良知。常常因為做錯事想要懺悔和道歉,卻在後來默默騙自己,事情過去了就算了。唐小姐是小説中唯一沒有染上被嘲諷調侃意味的人物,他們之間的感情不摻雜任何的世俗的東西,可以説是給人新鮮純真的感覺,好像讓人們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原以為他們可以經歷種種挫折然後在一起,但是沒有想到他們竟然如此輕鬆的就放棄了對方,就好像我也不能堅持我的所愛一樣,很難將自己喜歡的東西進行到底,最後被別人説成半途而廢的人。

我很喜歡錢鍾書的語言,從不弔書袋子,沒有半點浮誇風。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寫出最貼近我們內心的東西,用最温柔的話語批判周圍的人和社會上的事,有可能他經歷的比我們多,所以想到的比我們深刻。方鴻漸的一生就像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有些東西是註定的',有些東西是我們錯過的,肯能我們最後得到的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太多太多的人,而大部分都是過客,我們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是船隻,別人在我們的港口停留過,我們也在別人的港口停留過,可是這只是時間長多的問題,船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港口,我們終將離去,駛向遠方,雖然沒有人知道終點是什麼,但我還是前進了。

有可能你會認為我這樣看待方和唐的愛情太過於庸俗、膚淺和幼稚,可能有些人説作者就是要營造出這樣的氣氛,讓人們感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但是我真的希望他們在一起,我不明白,為什麼美好永遠只屬於片刻,而圍繞我們周圍更多的卻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也許會有人説這就是生活,但是我覺得這話只是一個世俗的人長期被生活壓迫所發出的歎息。至於,為什麼美好的東西總是留不住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

讀圍城有感6

看完圍城,感覺自己對婚姻都沒有了期望。

錢鍾書的這本書,偶爾會有點壓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心情原因,還是自己對愛情的失望,以及對婚姻的失望的原因。

不過,錢鍾書的這種方式,有一部分詮釋了婚姻與愛情的區別,還有一些,是留洋的風氣與之後的無所作為。

方鴻漸的愛情,一直都是無疾而終的,當時戀愛中的人們也許是愚不可及的,愛一個人,而另一個人並不愛,比如蘇文執對方鴻漸,比如趙辛楣對蘇文執。而他和唐曉芙算是情投意合,可是後來唐小姐給他的回信,因為悲痛沒有即使發現,於是,錯過了。

姻緣,愛情,有時也會是將人玩弄於股掌之間。

還未談及結婚時,一切都是隱晦而美好的,可是,遇見婚姻,所有的一切幻象都破滅了。

開始的時候,孫柔嘉看起來人如其名,可是,婚後,任性嬌縱,是多少女人的真實寫照,總以為拿捏的很好,感情和人都不會從指縫溜走,卻不想,被磨滅的不僅僅是情感中美好的一面,還有兩人的耐心與温暖。

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之前,他想起來戀愛與結婚,覺得和一個人平平淡淡結婚不失為最好的方式,感覺美好,不會有轟轟烈烈,也不會像戀愛般揪心。

再怎樣轟轟烈烈的愛情,都比不過平淡無奇的生活,尤其是大家庭的生活。

所以説,愛情不比婚姻,愛情是兩個人的事,而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愛情,婚姻,不過爾爾,就如那句話,婚姻,就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而裏面的人想出去。

讀圍城有感7

許久想品一部名著,之前覺得是炫耀的本錢,後成了欣賞作家們的靈感及文筆。這是繼《老人與海》兩年後讀的第一本完整的著作。起初猜測着文豪們該以何種文筆續寫着一段段優美的文字,繼而抬高自己的身份去欣賞文采,就如語文老師品着古文一樣。這本書找了很久,藉着工作之便把它讀完了。

然而事實被故事情節所吸引,終以跳躍的眼光帶過輕描淡寫。確實如錢老所説,寫這個社會一類人,一類事。無論社會怎個變化,這類人這類事照常存在。這是我最欣賞的一類文章,不比電影那樣不尋常,那樣誇張。然用最平常的事反映着一個個事實。

之前我總認為在亂世這樣的大學生甚至留學生該如毛主席樣當投身革命。然卻以家世為靠苟活於亂世,活的很平庸,甚至可以説頹廢。思想終沒有那麼偉大,致使我想到扶不起的阿斗,但能做到活在當下,也不失為一個良愚。這類人的生活恰如現在的沒落富二代。

最終我變成了方鴻漸的腦子,人也如走下坡路,思想結構簡單。這是我作為讀者的一個感慨,至於錢老深層的意藴未能體會。

讀圍城有感8

記得四年前第一次讀《圍城》,是為書中幽默詼諧的語句捧腹大笑。兩年前第二次讀圍城,是為書中精準恰當的用詞佩服不已。而今天再次捧起圍城,我方才體會到了其中的蒼涼與變遷,蒼白與無奈。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強勢而又驕傲的蘇文執,活潑而又執着的唐曉芙,敏感而又尖鋭的孫柔嘉,她們就是方鴻漸的圍城——情感圍城。

方鴻漸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亦言不由衷,而導致情感圍城的添磚加瓦,使得這座圍城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他恨蘇文執,恨她的高高在上,恨她的虛榮做作,他恨唐曉芙,恨她拒絕他的感情,恨她棄他於不顧。他更恨孫柔嘉,是她將他一步一步引入她的婚姻陷阱,造成了他這下半輩子所有的遺憾。

其實我也曾想過,如果在那個月色如水的夜晚,方鴻漸依着自己的心拒絕了蘇文執,那麼最後他的結局會怎樣呢?如果在那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方鴻漸再執着那麼一點點,等到唐曉芙奔下樓來時,結局又會怎樣呢?如果在孫柔嘉精心佈置下的陷阱之前,他能夠穩定下心把持住自己,那麼最後他的結局又會怎樣呢?

一切的一切都不從得知,我們縱觀方鴻漸的一生,恐怕最多的,就是彷徨與無奈了。

讀圍城有感9

《圍城》這部書的經典性自然不必多説,他的作者錢鍾書老先生自然也不必多説,但提及錢老先生,卻想起了與自己相關的一件小事。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也不知道是在哪裏,讀到了一篇有關復旦大學一位老校長的文章。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後來回想起的時候一直把錢老先生當成這位老校長,甚至出於這個原因,還一度想到復旦去求學,但還是未能如願。直到有一天猛然發現錢先生根本沒做過什麼校長,自己突然感覺這個世界是假的,趕緊去旦旦的官網翻遍了從建校以來所有校長的名單,確實沒能發現他的名字。還是蠻失望的。但至今也不知道當時看的那篇文章到底寫的是誰,自己又是怎樣把錢老先生當作是那個人的。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這是書中最為經典的文字之一,也是最初吸引我去讀這本書的原因。當時初看這句話,感覺寫的好含蓄,這“城”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為什麼要把他“圍”起來?他和《邊城》會不會有什麼關係啊。但讀了原文才發現,這句話的原話是“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那時才發現,這句話講的並不含蓄,反而是不能夠再巧妙的了。當然,《邊城》也是和他沒有任何關係的。

去年抑或是前年我就開始讀這本書,但怎奈讀了一點後便覺得索然無味,放在一旁吸灰。前幾天又從書架上取了下來,從頭開始認真拜讀。此番讀來卻是饒有趣味。

不像傳統的中文小説那樣具有故事性,情節也可以説是非常簡單。或許這便是之前自己為什麼讀不下去的原因了吧。但這次閲讀,卻像是給自己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我發現,描寫性的內容居然也可以那樣的有趣,看似及其平常的東西居然也可以聯想到那麼多的事物。就連方與孫的吵架內容都可以刻畫得那樣讓人難忘。我想,這可能是自己書讀的太少的原因吧,才會對這種寫法展現出如初見一位美麗女子的好奇與興奮。自己覺得錢先生寫《圍城》,或多或少的還是受到了西方文學的一些影響,字裏行間還是能嗅出一點點西方文學的那種味道。倘若自己在閲讀了大量西方文學之後回過頭來還能對《圍城》的描寫感到美妙,那時候對錢老先生的敬佩之情將會更上一層樓了。

爸爸説《圍城》寫得好,在於他可以讓每個讀者覺得這就是真的,書中所描寫的內容讓讀者看來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閲讀的過程中身心與情感都能投入進去。但我看他和媽媽也沒像孫和方那樣吵架啊。看過網上一些評論,卻發現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不大一樣。比如很多人都認為方不是真心愛孫的,可我卻感覺二者是相愛的。但這些也無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不去做什麼文學評論員,也不會去什麼公眾場合宣揚自己的思想,我只是出於自己的喜愛來閲讀,讀給自己,自己讀自己。

書的最後有一篇楊絳先生寫的文章,記錄下了錢老先生與《圍城》的點點滴滴。字裏行間無一不流露出對錢老先生的愛,不禁讓自己聯想起先生之前曾經寫的那本《我們仨》,對於兩位老人之間的這種愛情,在我看來還是很引人羨慕的,畢竟自己目前還沒有。兩人之間的那種情投意合,那種互相理解與關愛,那種彼此之間才會有的默契,都讓自己很嚮往,也讓自己為這兩位老先生而感到開心。

好像是在楊絳先生的那篇文章中看到的,説讀書可以讓人增長經歷,但要有了足夠的經歷才能夠讀懂書,我覺得自己目前算是經歷匱乏吧。或許多年以後再來重讀《圍城》,會有一種別樣的體驗。我又突然覺得,好書要多讀,一遍是肯定不夠的;而讀書可能也不應該一味地為了讀書而讀書,還是要帶着一種興趣,帶着一份耐心,這樣才能有所感吧。

讀圍城有感10

從小就開始聽媽媽講對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的評析,她曾經對我多次提過錢鍾書先生的一句經典名言:“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現在我長大了,終於開始認真讀《圍城》了。

作者錢鍾書在《圍城》初版的序言裏曾自述創作意圖説:“我想寫現代的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參照小説內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現的是現代中國上層知識分子的遭遇。通過主人公方鴻漸與幾位知識女性的情感、婚戀糾葛,再通過方鴻漸由上海到內地的一路上發生的故事,《圍城》以喜劇性的諷刺筆調,刻畫了抗戰環境下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彷徨和空虛。作者借小説人物之口解釋“圍城”的題義説:“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句話在當今社會上可謂是家喻户曉了。小説的整個情節,是知識界青年男女在愛情糾葛中的圍困與逃離,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則是表現一部分知識者陷人精神“圍城”的境遇。而這,正是《圍城》主題的深刻之處。

越讀《圍城》,就越覺得它更加深奧莫測,因為它是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而且還能給人啟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它象一面鏡子,照鏡的不是人,是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醜!也許,這就是《圍城》能被萬人之傳誦的原因吧!

當讀到方鴻漸的第三圈“圍城”——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時,我又被它震撼了:《圍城》中揭露的一面,竟然與當今社會的某些黑暗角落的情景極為相似!他們也與《圍城》中的一面一樣,心狠手辣,心有城府!這下,我終於明白《圍城》的文學價值了!明白錢鍾書先生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大師了!

你看,《圍城》中,談話、吃飯、交友、戀愛、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豔活和逼真。《紅樓夢》描寫的不也是一個鐘鳴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可是它達到的藝術高度,卻是曠古煉今。表現生活的真實,卻又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真實,上升到人性和世態的層次和高度上,正是一種高超的藝術!一種平常人難以掌握的藝術!

多看看《圍城》吧!它會令你受益不盡的。而這,就是我看完《圍城》的最深的感受!

讀圍城有感11

在幽冥的夢境中,在渺疏的朦朧中,悲哀地聳立着一座高高的城堡。淚與血交混成磚縫中的泥沙,襯托着土牆磚的單調,深闊的地基用虛假填補的結結實實,彷彿虛偽本應該叫真實。巍峨的城牆上豎起誤會的旗杆,飄蕩着無奈地旗幟。城裏到處是一些蒙着面具的兩足無毛動物。當然這些特徵還表示着他們還曾是,也還是人類。要不,那隻祖傳的老鍾怎會“噹噹”仔細又懶散地數着那曾經,也還要發生的悲哀……

遠看那座雄偉如魔鬼的黑影,四周瀰漫着神祕的誘惑,可莊嚴的外殼卻包裹着許多骯髒的寄生蟲,我們還是看一看生活在這裏的代表吧……方鴻漸,一個掙扎在無奈、虛偽、自私、虛榮、真誠、淳樸旋渦中的小蝦,卻有代表了生活中百分之八十的比例。拿岳父的支助買來“博士”的學位,從本質上令人所不齒,然而從客觀上講,或拿《相對論》的觀點來説“方先生”還有一點羞恥之心。他存在着人類的一個共性——虛榮。滿足了“博士”的慾望,又怕“正牌”揭開這美好的傷疤。所謂“作賊心虛”也不過如此。愛情、婚姻的不幸,不能不引起有血肉人的同情,可悲劇往往由自身釀成。假如他能多一點果敢的魄力,少一點輕弱的骨頭;多一點忍耐的涵養,少一點性格上的奴媚,結局將會怎麼樣呢?也許,這篇文章的主線將因他而改變。

人往往都犯同一種毛病,就是:只能看到別人的過失和自己的優越,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就如你的眼睛,如果不回頭永遠發現不了你走的道路是否彎曲,當想轉回頭的時候,卻已經走過了,悔之晚矣!只能修改、訂正,卻不能抹去那留在歧路上的腳印。

“能圍困在城堡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就這樣進進出出地循環個不停,包括了人生的全部特徵,不知箇中滋味的人,都想以身來嘗試,然而真正用生活去品嚐後,卻又感到這是一種衝動的錯。想退出,可惜城堡的門已經掛上了現實之鎖。

也曾有人,想試圖去砸破那座城堡或城堡的門,千千萬萬年裏千千萬萬的人想盡了所有的辦法,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作為開啟門的代價,結果只能在堅固的門面上塗上一層厚厚的血污……

終於,有一天門上結滿鐵鏽的時候,人們發明了炸藥,經過血腥風雨的衝擊和震動倒塌了。人們歡呼、歌唱,封建社會的城堡消失了,然而他們高興的過早。愛情、婚姻以及慾望的堡壘還緊緊地把你圍困,外面到處是世俗的墳墓羣。當今兩足無毛的動物們,扯出你們被肉和骨頭擠成細胞的靈魂,擠出你們被腦油吞食的思緒,思考一下怎樣打破這些城堡吧。打破了就別再營造。可是“人”無知足的慾望,往往促成《圍城》內外的因果!

讀圍城有感12

很久以前就聽説《圍城》是本很好很經典的書,只是一直懶於去看。這次乘着老師讓我們讀書的契機,我拿起了它。一開始讀的時候興趣並不大,因為感覺與自己的生活差距太大,有些東西看不明白。不過看着看着也就隨情節而走了,不知不覺中就讀完了整本。

可能是我讀的不是很精細,又或者那個年代離我太久太久,這整部小説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場鬧劇。小説中的人物的生活永遠是飄在空中的,不能穩定下來。每個人乍看起來都是很有學識很厲害的人,而事實上都是在裝,他們心理的醜惡被作者寫的淋漓盡致,而這種醜惡的心理又是我們自己可能都曾有過的。所以即使時間過了那麼久,人心的醜惡依然用它最本質的形態存在於這個世間,只是有所修飾罷了。有的人做了惡卻能理直氣壯的面對所有人,而有的人整日提心吊膽,因為作惡後悔,也因為提心吊膽後悔。前者惡的純粹,後者卻是對什麼都埋怨。結局中作者用的鐘十分巧妙,在一切都已成悲的時候,走慢的鐘出現了原本一切朝着美好方向發展的時刻,諷刺而又悲哀。

小説中的世界是一個不能給人以安全感,充滿虛假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只有走後門才能好好生存。每個人的生存都是靠着旁人的關係,就如方鴻漸不論是留學還是回國後的每個工作都是倚仗着別人的舉薦。而這個舉薦也只有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才能長久,同時又受到動盪時局的影響。那個世界時而有人情,時而又絕望。當讓人覺得世界是美好的時候,就會發生些什麼給你當頭一棒,讓你絕望。

我們總覺得別人的才是最好的,去追逐別人的東西的時候,不僅丟失了自己,也最終發現所追逐的並不如想象中美好,也並不適合自己。悲哀的是後來想一想,除了歲月給的滄桑,自己什麼都沒有得到。

讀圍城有感13

讀完圍城,我腦海裏想起《殺死鵪鶉的少女》裏的那段話“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或許人的一生就是努力從這座城進入那座城,兜兜轉轉,你心之所向的可能是別人早已厭倦的。最可怕的是,更多時候我們並沒有選擇的權利,僅僅是被洪流裹挾着往前走,被動的接受着。方鴻漸像每一個人,看似與世無爭實則總是不願承擔起成年人世界裏的"責任"。你無法主動做出選擇就必定要被動接受安排,命運發牌,有跡可循。你出發時的每一步都決定着通向的未來的模樣。

最後寫的很對,圍城不僅僅是婚姻對人的扭曲與禁錮。而是要時刻自省,清醒的認識自己以及明白自己手上有哪些牌。畢竟,人生不能推翻重來,能不能打好這副牌,在一定意義上自己可以左右的。

讀圍城有感14

夜深人靜時,祖傳的老鍾裏“當、當、當、當、當、當”響了六下,是在敲打哪位伊人的心扉?鍾老先生説,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方鴻漸,我將他看作一個抗戰初期的儒生。為什麼這麼説呢?一個眼高於頂的懦夫,拿着已死之人的錢,恬不知恥的在外國混了幾年,最後大叫一聲“博士頭銜毫無實際”後,還不是花錢買了假博士頭銜,道貌岸然的回國了,此乃一假人啊!

他一生無非在友情、愛情、親情三個小社會之間徘徊。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這三個女人將他牢牢的困在了愛情的圍城裏,他想出來,可終是失了那份決心;在三閭大學這個小社會中,他與李梅亭,高鬆年等人的職場鬥爭,可媲美心計沉沉的宮廷大戰了,悲哉悲哉啊······

我們在生活中,無法做到像孔子聖人那般喜怒哀樂皆出於儒學深髓,但是也大可不必像方鴻漸那樣將自己鎖於心魔之中,既然跳不出,何不在城中創建自己的一番新天地!

美國女詩人狄金森,在閣樓裏完成了無數不朽的著作。她默默無聞,只熱衷於自己詩的世界。愛的萌動,自然的家園,心醉神迷的死亡這些都是她詩的傾述,她,她是靈魂風景畫的丹青妙手!正如她寫道:

另有一片天空,

永遠寧靜美麗,

另有陽光普照,

儘管陰鬱流連那裏;

莫當心消逝的森林,

莫當心沉寂的野地

這裏有一片小森林,

其枝葉永遠青葱翠綠

······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罷了罷了,逃不過,便學狄金森一樣,將城裏種滿自己的鮮花。

讀圍城有感15

我從《圍城》裏讀到了種種愛情,也讀出了自己的愛情觀。方鴻漸的身上,赫然有着自己的許多影子。

如果要給現在的自己下個定義,我想該是少年之愛的中期或晚期:

曾經不夠勇敢、或者説仍有顧慮,而始終沒有邁出那一步;

曾經順着衝動,笨拙地表明心意,被拒後經歷清醒、冷靜、可能還有些故作淡定,最後裝一把看破紅塵的樣子進行所謂的"實力分析";

曾經抱着雞湯的幻想"做更好的自己,等待那個人在拐角處不經意地出現";

常常懷有自疑與不自信,擔心自己不夠優秀,懷着對平庸的不甘乃至惶恐,警告自己應該時時刻刻保持奮鬥和努力。

後來呀,才開始漸漸瞭解,單身自有單身的好處。兩個人的生活或許更暖,但也更擠,需要學會悉心照顧、學會相互包容;而在一個人的世界裏,我可以天馬行空、隨心隨性,多了自由,少了拘束和負擔。

才開始漸漸懂得,自己應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更要學會自重、自愛和自立,接納自己的開心與不開心,善待自己的情緒和品性。縱使只有一個人,也可以和自己愉快地相處、精彩地生活,更何況我從來都不止是一個人。

讀了《圍城》,才開始漸漸認可,愛情與婚姻裏沒有最好、也沒有最完美的人,只有更合適、更能相互理解體貼的人。縱使如此,衝突和矛盾也不可避免,感情的維繫需要包容、體諒乃至忍耐。畢竟,哪家孩子沒有見過爸媽吵架,可一路小吵大吵,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依然攜手同舟、偕老白頭。

只是,那些能持續長久地轟轟烈烈、你儂我儂、忘我忘他的愛戀,終究是極少數、幾乎不存在的,又或許,只能活在肥皂劇和一些少年少女的青春想象裏。《圍城》告訴我的,是現實與想象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