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節日範本>臘八節>

精選臘八節的作文合集6篇

臘八節 閲讀(1.27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臘八節的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臘八節的作文合集6篇

臘八節的作文 篇1

今天是臘月七年級,一年一度的“臘八節”快到了。校長付少玉為了犒勞大家一年的辛苦,親自安排後勤主任劉福軍到超市購回磨蓮、紅綠豆、糯米、西米、高粱、蕎麥等,挑選上等瘦肉,加之老師從家裏拿來些紅薯、南瓜,就這樣大家第一次在學校吃上了風味別緻的可口臘八粥。雖然是一頓粥,可是大家吃出集體凝聚力,決心來年更要發奮工作,不辜負領導的深情厚意。雖然以前讀過冰心的《臘八粥》,自己家裏也吃過臘八粥,但覺得今天的臘八粥更甜更香。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説法有很多,其中有這麼一個美好的傳説最有意思。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雲遊四海。有一天,他因飢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羊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她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糧食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幾粒米。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於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搜出來,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後,很快甦醒過來,並跑到附近的河中洗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後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一天,寺廟裏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後,再分給窮人食用。後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

臘八節的作文 篇2

在我們東北素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説法,是形容臘七臘八的冷勁兒,我們現在提起臘七臘八印象中也僅存一個“冷”字了。其實,臘八在古代曾經是一個挺隆重的節日,有資料説,臘八節孕育於秦,形成於漢,興盛於南北朝,之後走向式微,以至於衰落。

臘八的臘字來自於臘月的臘,臘月的初八日,謂之臘八。臘月的臘本與自然界的季候無關,僅僅因為臘月是農曆的十二月,進入年底,年終歲尾要祭奠祖宗、神靈,“臘者,獵也,獵獸以祭也。”臘來自於獵,久之,十二月便叫成了臘月。祭奠自然有很多的儀式,也就是説臘月本來有許多的習俗,不過在絕大多數地方,如今臘月的習俗僅存吃“臘八粥”了。

據説臘八吃“臘八粥”的習俗的與佛教有關,《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説:“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節,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以後傳於民間相沿成習。

我自小不喜粘食,對於臘八粥,除了喜歡吃粥的時候可以大量的放糖的甜勁兒之外,並沒有什麼好感,能記住的是母親操持臘八粥和喝粥時的那種氛圍。長大以後才從書籍裏知道,臘八粥是有很多講究的,據《燕京歲時記》説:“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的.桃仁、杏仁、花生仁......等做點綴。每至臘月七日,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而母親當年不過是把各類雜糧,放在一起煮稠而已,起稠的主要的大黃米,而出味的則主要是紅小豆和飯豆,至於江米、菱角米、栗子是斷斷沒有的,點綴之物就更是連想都想不到了。不過,那黏糊糊的粥端到飯桌上,尤其是母親把白糖罐子擺上桌子的時候,兄弟們的雀躍和父母的笑容,還是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中,成了關於臘八的不滅的記憶。

如今臘八粥已經成了商品,不管是不是臘八,只要你想吃,隨便走進超市便可以買到,臘八粥連同製造臘八粥的歲月一起被裝進了罐子裏,變成了一種速食品,只有記憶不能速食,不過也僅僅是記憶而已,安慰的是空寂的心。

臘八節的作文 篇3

據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棄位出家,經過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身體變得極度瘦弱。

終於覺悟到,世間的人們追逐物慾,忱迷於聲色犬馬之中,過份享樂,固然無法達到解脱;而一味的執着於苦行,只是使肉體上受苦,也是徒增對於身的執著,也是沒有辦法證悟的;只有捨棄苦樂二邊,才能進趨大徹大悟的菩提大道,於是,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淨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素日裏看見釋迦牟尼如此虔誠苦修,心中甚是感動敬佩,這時見釋迦牟尼已願受願,忙選擇肥壯的母牛,入河洗浴乾淨,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發願説:“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後,體力強健,已回覆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之後,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鬱的畢波羅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發下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如此,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時至臘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釋迦牟尼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世、未來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臘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從此,臘月初八,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為佛教的一個盛大、隆重的紀念日,臘八節既由此而來。

臘八節的作文 篇4

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還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煮粥供佛。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還可以增福增壽。所以人們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很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粥裏有紅棗、蓮子……總計不下二十種。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在半夜時分開始煮,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你想,這樣複雜能不好喝嗎?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各種花樣,再放在鍋中煮。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

一碗粥有這麼多知識,中國真不愧是文明大國啊!我真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臘八節的作文 篇5

早上,遠方的朋友短信提醒,今天是農曆臘月初八,又到吃臘八粥的時候,讓我不禁想起小時候的情景。臘八是過年的序幕,從這天開始,媽媽就會為過年做準備,一直要忙到除夕

在我們家裏臘八這天,二件事必做,一是熬臘八粥,二是醃臘八蒜。臘八蒜就是將蒜剝皮後放入醋中,媽媽説這一天醃的蒜會變成碧綠色。很神奇,確實如此。多年來一直以為只有臘八這個節氣才能把蒜醃綠,前段時間無意中放入醋中的蒜居然也變綠,才知道這大概是媽媽為讓我們剝蒜皮而編出的一個美麗的謊言吧。臘八這天我們小孩子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挑豆子,將壞豆子及石子挑出來,這也是最開心的時刻花花綠綠地灘一桌子,兩個姐姐仔細檢,我兩手抓滿豆子,滿桌子的和啦,劈啪直往地上掉,惹的她們倆生氣。現在挑豆子這項任務媽媽又交給她的孫子輩,孫女要比他爸爸小時淘氣多。臘八粥裏除各式豆子外,還有紅棗、葡萄乾、桂元肉、桔皮等,自然少不米,有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等。熬這種粥要有一定的技巧,既要軟爛黏稠又要不粘鍋,要用時用心的,媽媽熬出的臘八粥有一種特別清香的味道,常常是滿樓飄香,我們都是一路聞着香味上樓的。媽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民間美食家,上世紀70年代,物質普遍不太豐富,但我們家因有媽媽的粗糧精做,餐桌上總是有吃不盡的美味佳餚。

現在媽媽每年還熬臘八粥,因我在外地吃不上,她會把粥凍到冰箱裏等過年回去給我吃。説實話跟過年的佳餚相比,粥算不上什麼美味,但媽媽還是年年給我留着,我也會很有興致地大吃幾口,我知道只要這樣媽媽就滿足。

臘八節的作文 篇6

夏曆十二月初八,中國漢族地區佛教寺院煮以供佛的粥,叫“臘八粥”。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按臘八粥又名“七寶老百姓在華巖寺喝臘八粥時的熱鬧情景粥”,十二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實等造粥以供佛。後亦通行於民間。周密《武林舊事》卷三:“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臘八粥介紹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還叫做七寶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成佛之前曾經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後,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於12月8日成道,稱為“佛成道節”。佛寺在這天舉行誦經,並效法成道前牧女貢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和果實做粥供佛。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月節,農曆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説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

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的原因:《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裏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只是趣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