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節日範本>冬至節>

實用的冬至吃餃子作文十篇

冬至節 閲讀(9.3K)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冬至吃餃子作文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冬至吃餃子作文十篇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1

早上吃過飯,走在上學的路上,爸爸對我説:“今天是冬至,你們學校不知道會不會吃餃子!”我不明白爸爸説的話,就問爸爸:“什麼是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爸爸説:“它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我想:也許我們學校中午也吃餃子吧!

到了中午,老師帶我們去吃飯。到餐廳一看,真的是餃子。我拿起筷子,夾了一個就往嘴裏邊放,真好吃!早上爸爸還説一定要多吃幾個,這樣呢,這個冬天我的耳朵都不容易被凍。想想爸爸説和話,還真有意思。中午我吃了好多餃子,我想:今冬我的耳朵一定不會凍壞的。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2

東漢時候,有個名醫,叫張仲景。他的醫術高明,不管什麼病,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他是醫聖。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那年退休回鄉,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風刺骨,雪花飄飄散。他看到那些為生活奔忙的人,衣着單薄,不少人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很難受。

張仲景回家後,心裏總掛記着那些爛耳朵的人們,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陽找了一塊空地拾只佔棚子,架上衣鍋,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格放在鍋裏煮,等煮好後,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一隻只耳朵形狀,再放在鍋裏煮。到冬至那天就開張,專門送給傷的人吃。張仲景把這種治傷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吃過以後的人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傷都治好了。(點評:冬至,張仲景煮餃子為人們治凍傷,“祛寒嬌耳湯”的誕生。)

以後,每到冬天,張仲景都做“祛寒嬌耳湯”,到冬至那天,送給大家吃,預防和治療凍傷。

巧的是,過了好多年,又到了冬至那天,張仲景離開了人世。為了紀念他,每年冬至家家户户包餃子吃,並説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直到現在,有些地方餃子叫做餃耳呢。(點評:無巧不成書,張仲景的忌日也正好是冬至,人們為了紀念他,冬至包餃子成為風俗。)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3

眾所周知,冬天裏最冷的一天就是冬至,冬至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餃子。

記得我第一次過冬至節,是在一個週末。

那天早晨,我還在牀上做美夢,姥爺叫我,説讓我跟他去買菜。我一骨碌就爬了起來。我們到菜市場後,姥爺又領着我來到一家豬肉店,我以為今天要吃回鍋肉呢,但姥爺卻讓賣肉的人把肉剁碎,難道今天要吃餃子嗎?不出所料,今天的確是要吃餃子。

我問姥爺:“今天為啥吃餃子嗎?”姥爺回答我:“寶貝,如果今天不吃餃子的話,你的耳朵就沒了,要不這樣,你和我一塊兒包餃子,不過,你自己包的餃子自己吃。”我這才知道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的,我很爽快地答應了,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包餃子。

話不多説,姥姥準備好肉餡和麪團,我們就要包餃子了。廚房裏,我學着姥爺的樣子,把餃皮放在手心,挖了一勺肉餡,放在餃子皮上,兩邊對摺,手使勁一捏,沒想到,餃餡全擠了出來,我看姥爺已經包好一個餃子,準備包下一個了,我想:如果我把肉餡放少一點,不就不會擠出來了嗎?我把餃皮打開,挖出一半肉餡,再捏在一起,可我一看,這哪像小耳朵呀,咋看都像月亮,我放棄了。後來,我腦子又有一個新的想法,我把一勺子的肉餡放在一個餃皮上,我又拿了一個餃皮放在上面,然後沿着邊捏住,一個像太陽的餃子大功告成了!

姥爺哈哈大笑:“你把餃子包成啥樣子,你耳朵就會長成啥樣子。”啥?我可不希望我的耳朵長成太陽的樣子。姥爺看我還想包餃子,他就手把手地來教我,有“師傅”教,我自然很快掌握了“技術”,我不僅學會了包餃子,還包了十幾個呢!

那天,吃了熱騰騰的餃子,果然,一個冬天,耳朵沒有凍掉。我到現在喜歡過冬至,冬至是一個熱氣騰騰的節日,是一個有愛的節日,我們與家人相守在一起,包餃子,煮餃子,吃餃子,既暖心又暖身體,這才是最温暖的時刻。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4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當時的“捏凍耳朵”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餃子啦!

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你説我能不照辦嗎?為了不凍耳朵,我也要下廚房包餃子嘍!

至於剁肉、拌餡兒等麻煩的工序就只好麻煩老媽來幫忙了。只見媽媽快刀斬亂麻,不一會就把一大塊羊肉剁成了富有粘性的肉餡兒了,我用手摸了摸,嘿!光溜溜的,捏起一點兒,還真有一種藕斷絲連的感覺呢!接着還要進行第二道工序——拌餡兒。

媽媽把剛剛剁好的肉餡兒倒進一個盆子裏,依次放入了鹽、醬油、白糖(白糖提鮮的),十三香等調料,拿根筷子朝一個方向絞,不大一會兒,剛剛還是粉白色的肉餡兒已經是完全大變樣了,而是呈茶褐色的樣子,黏糊糊的,也沒有剛才那麼好看了,不過你若低頭仔細地聞一聞,一陣誘人的香味便撲鼻而來。

馬上要進行第三道工序了,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包餃子。我和媽媽分了工,我來擀麪皮,媽媽則負責包餃子。大廚出場了,我捋捋袖子,穿上圍裙,還真有一副大廚的味道呢!

我拿過一個小麪糰,在案板上使勁兒壓了壓,壓出了一個不規則圖形,再拿擀麪杖在麪皮上滾動,有好幾次都粘到了擀麪杖上,媽媽告訴我説:“這是因為你放的麪粉太少了,所以導致黏在一起。”只見媽媽很快的在麪皮上撒了一點麪粉,帶我再次去擀的時候,果然不是很粘了,就這樣,我擀的第一個麪皮就這樣橫空出世了,雖然它並不完美,缺胳膊少腿的,但這畢竟是第一次嘛,有情可原。。。。

擀了幾個麪皮後,媽媽嫌我速度太慢,於是我又改行啦!搖身一變,變成了包餃子的主。我拿過一個麪皮,小心翼翼的從盆子裏挑了一點肉餡兒放進麪皮的中央,接着是合口,不幸的是,我放餡過多,所以餃子先生的大肚皮上便多了幾個小補丁,嚴重破相。

費時費力半個鐘頭,總算是包好了餃子,就剩下鍋啦!水燒開後,我小心翼翼的把水餃倒進鍋,只見餃子一個個如快活的小天鵝似的在鍋裏快活的游泳,不大一會兒,鍋裏泛起了白沫,餃子出鍋嘍!迫不及待的我不等火熄滅就迫不及待的撈了一大碗,再沾點準備好的調料,咬下一口,滿口生津,真是色香味俱全啊!不然怎麼説還是自己做的好吃呢?這畢竟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啊!

你瞧!還有各種各樣的花樣呢!

包好的餃子準備下鍋嘍!

你看!這可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呦!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5

還在兒時就知道冬至這天必吃餃子,當時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義,只記得媽媽的那句話: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那個年月餃子是很好吃的食品。

一般情況下是吃不上的,所以很期盼冬至的到來可以有餃子吃了,這是我家的傳統習慣一直沿續到現在。隨着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程,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不斷的被國民所認同和傳承。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民間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辭官回家鄉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的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分給來求藥的每個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人們學着“妖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醫聖張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現今人們講究進補養生保健,在嚴冬季節裏進補是多數人的選擇。從中醫養生方面講,冬令進補也是在冬至前後;三九天開始。民間早就有“冬補三九”的説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説的“數九寒天”,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説法。

《九九歌》就是從冬至這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6

一年一度的中華傳統節日冬至快到了,我們又能吃到香噴噴的餃子了。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多年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傳統,比如:賽龍舟、吃粽子、吃月餅、吃餃子等一些文化。

我最愛吃餃子了。看着媽媽在廚房裏很忙的樣子,我就跟了過去,只見媽媽把剁好的肉餡,還有韭菜放進盤子裏,又放了各種香油,餃子正在煮。

媽媽給我説了一個故事,相傳,在東漢時期有一名醫,他醫術很高,什麼病他都能醫,妙手回春,人們稱他醫聖張仲景。有一年冬天,寒風刺骨,大雪紛飛,張仲景從外行醫回來,一路上看到很多人穿的破爛單薄,耳朵都凍爛了,於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熬好後,用麪皮包成一隻只耳朵一樣的東西,分給大家吃。

故事講完了,餃子也煮好了,我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7

冬至馬上來臨,今天便是接冬至,應該吃餃子,不然會凍耳朵,這雖然只是諺語,但吃餃子是我們不會改變的`習俗。所以媽媽和姥姥就開始包餃子,我也來幫忙。

包餃子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餃子餡,一部分是餃子皮。餃子餡兒已經有姥爺攪拌好了,我們只需要做好餃子皮就好。媽媽用一個大盆裝了許多面粉,再加上水就可以開始和麪了。我在一旁看着媽媽和麪,原本又濕又粘的面,被媽媽一拳一拳砸硬,砸光滑了。我也來試了試,挺費力的,手砸下去後會被黏住,不好拔出來。

好不容易和好了面,姥姥説:“和麪講究三光,手光、面光、盆光,你這樣還不行。”媽媽就幫我和麪,麪糰變光滑了,這才算和好了面。媽媽把麪糰分成了八個球狀麪糰,再把它們分別搓成環狀,用刀割開,切成小塊。我拿到了一小塊,用擀麪杖擀成麪皮。可我不會擀麪皮,麪餅粘在擀麪杖上面,皮成了長條,這些都是我做出的。

媽媽在一旁指點我,擀麪皮要一手推一手拉,麪皮就會轉起來,就能擀成圓形了。雖然經過了一番周折,但麪皮還是擀好了。接下來的包餃子就簡單一些了,有姥姥和媽媽來做,她們包的餃子,又快又好看。餃子放鍋中,用開水煮,煮好了,一道美味的食物就出來了。

吃着自己參與包的餃子,心中十分開心,果然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吃自己的勞動果實,心裏感到驕傲與快樂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8

東漢時候,南陽有個張仲景,是個名醫。他醫術很高,不管什麼疑難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讚他是妙手回春的醫聖。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那年告老還鄉,正是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他走到白河岸邊,看到那些為生活東奔西走的窮鄉親們,面黃肌瘦,衣不遮體,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很難受。

張仲景一到家,登門求醫的人很多,他雖然很忙,可是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個棚子,盤上大鍋,在冬至的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藥治凍傷。舍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裏煮熬,等煮好後,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的“嬌耳“下鍋。然後分給來討藥的人們,每人給一大碗湯,兩隻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喝了祛寒湯,只覺渾身發暖,兩耳生熱。

再説,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經常為當地百姓治病,受到那裏百姓的愛戴。他告老還鄉後,長沙的百姓想念他,每年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着鄉親們的心意來看望他。那年,張仲景身患重病,長沙老人説:長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壽終時葬在長沙。南陽的人哪裏肯依?兩下里就為這事爭吵起來了。張仲景説:“我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我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了,你們抬着我的棺材,向長沙方向走,靈繩在哪裏斷了,就把我葬在哪裏算了。“眾人一聽,也不再爭論了。

那年冬至那天,張仲景離開了人世。長沙來了許多人弔喪,並要把他的屍體運到長沙去。遵照他的遺囑,南陽和長沙的人抬着棺材上路了,走到當年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靈繩忽然斷了。眾百姓忙打墓,下棺,填墳。你一挑,我一擔,川流不息,晝夜不停,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很大。又在張仲景的墳前修了一座廟,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張仲景是冬至這天壽終的,又是冬至這天開張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出國這一天,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包餃子吃,並説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9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説,顯然偏遲。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説,“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10

“冬至大如年”。按通常習俗,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豆腐、吃餃子、喝老母雞湯,迎接就要到來的數九寒天。

小時候的那個年代,物質條件差,生活艱苦,吃上一頓餃子可是件歡喜事,也是件難事。寒風凌冽,家裏的老人早早起來去菜市場,捏着肉票排隊買肉。即便低聲下氣,營業員也是將頭抬到天上,隨便賞一塊。那一塊肉基本見不到瘦肉,白花花的,得用力抓住才不至於滑落。順便買些蔬菜,回家後擇好洗淨瀝乾切碎,和那已經剁好的肉泥混合在一起,再加上葱、姜、油、糖、鹽、醬油等,攪拌均勻。餡料準備好了,大人們又開始和麪,一遍一遍地揉,一拳一拳地揣,直到面不軟不硬方才滿意。

一切準備就緒,一家人便在桌面上清理出一塊位置開始包餃子。根據年齡和能力,家裏人各有分工:母親搓面切面頭,我擀皮,外婆包餃子,年幼的弟弟將包好的餃子整理到竹匾中,高齡的曾外祖父負責下餃子。一家人忙得不亦樂乎。當時,看着外婆拿過一張餃子皮,放入適量的餡兒,轉眼一個漂亮的餃子就呈現在面前,感覺像變魔法一般。

餃子包到一定數量時,便燒開水下餃子了。那一隻只白胖的餃子在沸水中上下翻滾,煞是可愛。水開三遍之後,餃子熟了。揭開鍋,香氣撲鼻,饞得人直咽口水。盛出兩大盤,一盤送給沒空包餃子的左鄰右舍,一盤自家老老小小共同分享。吃着,説着,笑着,繼續包着。那餃子裏包入了温馨、幸福,吃餃子更多的是享受濃濃的親情。

歲月流轉,兩位老人已仙去,而現在的我們又忙於工作和家務,很少再有時間和母親圍在桌邊包餃子。即使調配的餡兒再好,只要是用那買來的餃皮包裹,總少了那一份餃子香,卻又多了一份思念、一份渴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