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节日范本>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15篇

端午节 阅读(1.41W)
端午节习俗1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端午节习俗15篇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山东人过端午

山东过端午,最有特色的是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可是非常的讲究哦!

山东端午习俗具体有:

艾叶煮鸡蛋

除粽子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东各地还有端午节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这天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端午节的节令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等。

插艾蒿

端午节之日,山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口插艾蒿。除了插艾蒿外,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

采药

端午节,许多地方有采药习俗。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胶东地区的人们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后挂起来,留着以后做药材用。

拉露水

在胶东一带,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起大早,在太阳出来之前,孩子带着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擦脸,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仔细,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间认为,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牲口吃了端午草,可以不得杂病。

五彩线

五彩线俗称“长命线”,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至少成于汉代,因此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画门符

济南人过端午节时兴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

 此外,山东端午习俗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端午食俗:

粽子,是端午节名副其实的标志性食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粽,芦叶裹米也。”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北方的粽子形状已是不尽相同,角黍出现在北方地区,多以黍米(大黄米)包制,而南方人则创造出了“筒粽”,以竹筒盛糯米蒸制而成。宋代以后,粽子又增加了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许多形状。

和山东大多数地区用苇叶包粽子不同,在沂蒙山区和日照等地区,人们用山坡上的一种波勒树叶包粽子。其形状有点像手掌,但比手掌要大。每年清明节前后,人们采来晒干,用于包粽子、蒸馒头。

端午日,山东各地还有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吃艾鸡蛋,是老济南过端午的重要习俗。他们相信,端午节这天吃一枚用艾叶煮的鸡蛋,可以健身祛病,一年安康。这习俗在济南一直延续至今。

除粽子、鸡蛋外,端午节的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等。

端午节习俗2

我的家乡在铅山,传统习俗有很多,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端午节的习俗吧。

粽子飘香

每到端午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包粽子,你只要到别人的家门口玩的话,你就会常常看到大人们在门口用糯米、大豆、肉、竹叶包粽子。包出来的粽子有各种形状,有三角形的、锥形的、长方形的、枕形的……粽子的馅料也有很多,有:瘦肉的、大豆的、豆沙的……粽子包好了,大人把粽子纷纷放入大锅里煮,粽子的香味弥漫到整个屋子。有些贪吃的孩子经常跑到厨房问粽子好了没有。我们平常看到的一串粽子是有五个的,其中有一个比其它的都大,这个大粽子代表着大人,小的代表小孩子,含义是:大人会永远保护着小孩子。

五颜六色的咸蛋

端午节的那天,有的人会吃一些被染成五颜六色的咸鸭蛋。小朋友你该不会认为这个咸鸭蛋是咸鸭子生下来的吧?我告诉你吧,这些咸鸭蛋其实都是鲜鸭蛋放在盐水里泡成的,然后再上色变成的呢。

插艾叶

端午节的时候,还有的人会在门前插上艾叶。小朋友知道就是为什么吗?我告诉你吧。艾叶的形状很像旗帜,也像宝剑。他们这么做了为了驱邪,这当然是迷信的做法。

挂香囊

端午节那天,我看见一个小男孩胸前挂着一个漂亮的香囊,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端午时节,气候转暖,有许多的虫子出来活动,小朋友香囊的香气可以帮忙驱散虫子。

洒黄雄酒

端午节,我看见一个老爷爷在房子四周洒上了一些黄黄的东西,还在小孩子的头上用这个黄黄的东西写了一个“王”字。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东西是雄黄酒,而老爷爷家住在山边,端午节,蛇和虫子会跑到老爷爷的家里伤害人,只要一闻到雄黄酒的味道它就不会进来。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而在小孩子的头上写“王”字,可以驱邪,这当然是迷信。

赛龙舟

“咚咚咚,咚咚咚”我听了一阵鼓声,原来是信江河一年一度划龙舟大赛开始了,船上坐着二三十人,尾各坐着一个人在打鼓,两岸的人都拼命地加油。

根据铅山县志记载,以前端午节前,做龙舟的人会先做好一个龙头,抬到各家各户门口募集钱财,人们会把大门打开。拿一盆清水泼在龙头上,祈求明年风调雨顺,还要拿一点钱给做船的人,以前的龙舟比赛是这样的,几辆龙舟排成一列,前面放一只鸭子,看谁先抢到鸭子谁就获胜。

端午节习俗3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古称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又称“端五”或“端阳”。是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后,在极度悲伤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汨罗江。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

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恶日驱邪祟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除了治难产的缕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从“长命”、“续命”等名称看来,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是多么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见的鬼魅及兵灾。

尽管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减,积极祈禳的习俗仍随处可见。周处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悬艾固然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游戏。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据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记》中并未确实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说颢然是受了传说的影响。事实上,竞渡、祈禳。表面上是为拯救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祟的本意。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戴上。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盛唐的重要节日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的庆祝活动。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王溥的《唐会要》卷三五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他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不只是宠臣有赏,一般文武官员也各有赏赐。马缟(约10世纪中叶)的《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

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李淖的《秦中岁时记》记载:“端什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溤贽的《云仙杂记》卷一引《金门岁节记》也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谓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来)。

唐朝新兴的端午习俗,还有所谓的“五时图”。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称“五毒符”。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互相斗争,得以和不共处。所以,挂五时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大宋精致的节日

宋朝的端午节物,比起历代,更见精致。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买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宋人的巧思还不仅限于此。同样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们也会加点花样,使它的外形艺术化。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三记载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也有人以泥塑天师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悬在门上辟邪。“天师”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现的两种形象,因为他们的外形威猛,足以震慑邪魔。同时也可看出道教对端午习俗的影响。

明朝的“女儿节”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驱毒的五毒符,逐渐加入装饰的成分,成为妇女钗头的点缀。沉榜的《宛署杂记》第十七卷记载:“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这一类的钗头饰,在清朝江南一带称之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为“女儿节”。《宛署杂记》第十七卷记载:“宛俗自五月七年级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此俗似乎仅见于北京。

靠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张岱的《陶庵梦忆》(1646年)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器,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七年级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汩汩然而沸。

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的竞渡习俗。当地俗传竞渡是为了禳灾,因此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还要聘请;巫师来作法以祈求胜利。划过龙舟后,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于辟恶。

西湖的龙舟则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旁坐着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竞赛用的龙舟则绕着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拋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沉,鸭子则会四处游蹿躲避。尽管历代都有在端午节捉蛤蟆制药的习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医加入这个偏方的阵容。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针刺蟾两眉之间,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状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据说蟾酥可治疔疮、恶肿。

另一种民间辟虫的偏方则是饮菖蒲、雄黄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黄酒在帐之上。顾禄的《清喜录》(1830年)卷五:“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会以雄黄酒在他们额上画一个“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相关链接屈原与廉政

屈原曾在《楚辞》中说:“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只可惜屈原生不逢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衏顾楚国,系心怀王”,有“存君兴国”之义。流放之后,他仍握瑾怀瑜,深思高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待国君一悟,然而,他千辛万苦等来的却是楚国的灭亡,山河的沦陷。他顿时万念俱灰,心灰意冷,只身投汩罗江一死,以明其高洁清廉的忠君爱国之志。

《招魂》是屈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作于其被放逐之后。全文采用楚国民间的招魂形式,极写上下四方的险恶,极赞故乡音乐、饮食、居室之美,抒发诗人流放他乡而不忘欲返的爱国情怀。“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作为首句,以自序开篇,坦诚诗人自己从来都以清廉、服义自许。《卜居》是《楚辞》中的一篇,文题的意思是占卜如何处世。诗人用问句的形式对比正反两方面的人生之路,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区分强调善恶美丑的水火不容,表达诗人对美善的坚执和对丑恶的`弃绝。《卜居》中所流淌的情感,正是屈原选择的痛苦和选择之后的痛苦。“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展现了诗人对廉洁、正直、清白的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两千多年来,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人们仍保留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办农民诗会等古老习俗,至今仍流传着一支《粽子歌》。歌中唱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又是一个粽子飘香的端午,秭归人们扶老携幼来到江边,抛撒包好煮熟的粽子,召唤屈原的魂魄回归故里。在缅怀伟大诗人的同时,让我们将“廉洁”二字深深地铭刻在心间,做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让学廉、思廉、崇廉、守廉、倡廉成为自觉的行动。(本报综合)

端午节习俗4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一样的。

端午节时,许多人都要举行赛龙舟、吃粽子。但是赛龙舟和吃粽子为什么要在端午节举行?它们的由来又是什么呢?

原来,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由于对社会的不公,所以自沉于汨罗江,人们争先恐后地划船打捞屈原,可是并没有捞到。人们很惋惜屈原。

有一个人当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屈原。屈原对他说:“如果你们真的纪念我,就用竹简把糯米和肉裹起来,然后投入江里,不让鱼虾吃掉我的遗体,这就算是祭拜我吧。”那个人听了,立刻醒过来,号召人们划船,将所谓的粽子扔入江里。所以这祭拜方式就经过演化,就变成了今天的赛龙舟、吃粽子的传统习俗。

说完,是不是又觉得自己又多长了一个见识?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生气勃勃的春节,秋意浓浓的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端午节,端午节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战国时期,请过为了统一中国,向楚国发兵攻打,但是却攻打不下来。就假装发求和信,楚怀王就打算签下求和信。这是,爱国诗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怀王,而受到楚王和众臣的指责,被降职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楚怀王被秦国杀害,楚国就灭亡了,屈原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心如刀绞。最后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楚江里,自杀了。这是,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后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把老百姓感动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们都到楚江边,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了屈原,就把米饭投进江中,不让屈原被持刀,还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闹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出现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和挂艾草的端午节习俗。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不仅是端午节,还有许多节日值得我们去探索,屈原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有很多奇特习俗,接下来,就让我来为你们介绍介绍一些习俗吧。“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一首有关端午节的民谣。全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至于内含的东西,则根据各地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等等。到了端午节,我们可就能一饱口福了。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与“五”这个数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比如说端午节那一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端午节小孩要佩戴香囊,传说有辟邪之意,实际是用来当佩饰用的,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扣成索,做出各种不同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南京过端午,每家都会准备一盆清水,在里面加两枚鹅眼钱和一些雄黄,家里的大大小小每个人都要用这种水洗脸,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眼疾!

看了我的介绍,你们知道一些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了吗?

端午节习俗5

一.问题的提出

眼看着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我们家也不例外,面对着端午节的各种各样的习俗,我不由得起了好奇心,于是我们对端午节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端午节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端午节的历史。

3,通过各种途径,搜索端午节的习俗。

三.人员分工

第一小组 调查端午节的由来

第二小组 调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第三小组 参与端午节的活动

第四小组 寻找中国文人写下有关端午节的诗词

老师 整理,汇编各种资料

第一小组 调查端午节的由来

第二小组 调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第三小组 参与端午节的活动

第四小组 寻找中国文人写下有关端午节的诗词

老师 整理,汇编各种资料

五.结论

1.端午节的介绍: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

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1]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端午节的规定: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从20xx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九月三十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六.研究体会

目前,我们的成长环境日趋复杂。西方文化的渗入,在同学们当中掀起了一股来势不小的崇洋潮,着洋装、吃洋餐、过洋节。不少同学对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情有独钟,却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扫墓祭祖的清明、悼念爱国先人的端午、阖家团圆的中秋、登高敬老的重阳不屑一顾。为了让同学们重新认识自己祖国的传统节日,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我们决定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及由来进行研究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实地观察法

2、上网查询法

3、询问周边的老人

三 研究的问题

1、端午节的由来

2、端午节的习俗

3、各地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4、中国文人与端午节

四 人员分工

第一小组 调查端午节的由来

第二小组 调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第三小组 参与端午节的活动,拍摄活动情况

第四小组 寻找中国文人写下有关端午节的诗词

端午节习俗6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据说这个节日是在古代流传下来的,当时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屈原因忠国爱民投河自尽了,当地的人们为了不让河里的鱼毁了屈原的容貌,所以大家就动手包起了棕子,再把粽子丢进河里让那些鱼来吃粽子,而不损害屈原的身体。因此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都是会包美味的粽子,也有的地方赛龙舟,有的举行粽子比赛……

端午节这天,按照我们那里的习俗就是杀鸡、包粽子、拜神。这一天早上,我们全家人都早早起来开始准备包粽子的材料,等各种准备工作做好,我们就洗好手开始包粽子了。奶奶是包粽子的高手,很多人都请奶奶到他们家帮忙包粽子呢,做完后,自然也会送几个给奶奶。而我呢,但是最喜欢吃粽子的,一见到粽子就忍不住嘴馋起来。于是,我丢下手边的粽叶,吃起美味的粽子。这个瘦肉拌小葱馅的粽子是最好吃的,我大口大口地吃着,不一会儿就解决了好几个粽子了。“嘻嘻……”大家都是捂着嘴巴笑了起来,我不知所措地难为情起来了,可是自己又很疑惑,他们为什么都要在偷笑我呢?最后有一个人肯要告诉我原因了:“看你这个大花猫,吃得满脸都是。”说着把纸巾给我,我一擦,结果纸巾上全是米饭粒,我也不禁笑了起来。

最后把粽子做好了,这个时候已是中午了,我们赶紧拿上鸡和自己包的粽子去拜神。只见奶奶和妈妈双手合上,跪着,嘴里还在叽哩咕噜地说一大堆话,说完以后便烧起了纸钱,然后回家吃粽子去了。

这一天,我过得十分开心,因为既有美味棕子吃,还能够听到古老的传说故事——包棕子的来源。

端午节习俗7

在每个城市过端午的时候,听得最多的应该就是端午的龙舟节了。每到端午,每一家都会看到很多的粽子。喝雄黄酒或者挂艾草等等。在东莞过端午节的话,还有一些不一样的端午习俗,快来看看跟你在的那里有什么不一样吧!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习俗外,还要喝雄黄酒和佩戴香包,挂艾草,这是由于五月天气潮湿炎热,易生疾病,古人定于五月五日这天进行各种驱疫活动,而出门参加活动时要带上便于携带的食物,粽子就这样成为了应节食品。

东莞过龙舟节,最热闹的是水乡片区的人们,赛龙舟、吃龙船饭,出嫁的女儿还会回家过节,热热闹闹地过上一天,特别是近年来过端午节的气氛越来越浓了,每到端午节当天,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东莞的习俗是端午节要到外婆家过节。端午节当天,东莞的出嫁女们就会带上老公儿女一起回家过节,娘家也早早杀好了鸡鸭、包好了粽子等着女儿们回家。中午时候,大家一起吃了一餐团圆饭,再选好一个位置看龙舟赛。

水乡的人们很多人家里的房子都是傍水而建,刚好就在江边,吃完饭,吃过粽子后,在房子阳台上找好位置,就可以坐着看龙舟了。好多人还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过端午节,看龙舟,主人们热情好客,请到的客人越多显示自己的人缘越好。

端午节习俗8

我们家乡有许多的风俗习惯,节日自然也很多。有春节灯节、青明端午、中秋重陽……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的。这些节日包含一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然而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对它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热情地急切地欢迎着它的到来。

每一次过端午节都是非常开心快乐的,我们用一颗热爱的心去感受端午节给我们带来的无限愉快与乐趣,我们的收获可大了。

端午节最受欢迎的食物便是粽子了,那天是要吃粽子的。每逢端午节,基本家家户户都有几大串。勤劳的妈妈灵活地用双手做出了一个个美丽惹人的粽子,我们看在眼里,如此简单的做法准不会呢?说不定我比你们做得更好呢,可别小看我,于是我决定在母亲面前“大显身手”,让妈妈看看我有多么的聪明。可不知怎的,我做的粽子始终没有母亲做的那样好,有时还有些小漏洞会漏米呢。母亲在一边看着笑个不停,然后熟练地教我做。做完了后,母亲用绳子把一个个粽子捆住,再成一串,大约有七、八个,之后放进锅里煮熟。

开饭了,粽子被送上了桌。把包装叶剥去,黄澄澄的肉食展现在我眼前,迫不及待地沾了点白沙糖就投进了嘴里,味道美极了,我津津有味地吃了几个,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你知道粽子有几个角吗?”大哥突然问。“五个”我脱口而出。“年年吃粽子,它有多少个都不知道。来,仔细瞧瞧。”母亲递给我一个粽子笑着说。 “你可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了”母亲望着我问。“它是传统下来的,哪有什么由来。”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时大哥有点得意地说:“是为了纪念旧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直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等都值得我们学习。”我瞅了大哥一眼,嘟起小嘴说:“我也要向屈原学习,爱真理、爱正义、努力学习,好好保卫我们的祖国。”爸爸妈妈大笑起来,笑得是那样的开心,粽子吃得更有味、更香了。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的风俗习惯外,有时还要划龙舟比赛。主要是在一些大河上进行的,在我们的家乡就是清水江了,清水江也有点著名哦,有时间你也来看看。江岸两边埃埃挤挤地站满了人,肩并着肩,脚跟并着脚跟。看,比赛船只正处在同一战线上,每位队员正沉着地等待着发号令。“啪”号声已响,各位船员紧张而又熟练地操纵着船浆,不停地有规律地在水中划动着。此时此刻,各队的“啦啦队”也正在兴奋地舞动着,呐喊着,为自己所支持的船队助威。进入了高|潮阶段,真是精彩极了,热闹极了,鼓声、呐喊声混成一片,震耳欲聋,翻过几座山坡都能听见。船员那雄健的姿势,必胜的信念,令我赞叹不已。其实,胜败与否,在他们心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发挥出了真正的最高的技术水平,精神可喜。

端午节,十次有六次还吃杨梅呢。那墨红的果实,甜甜的果汁,真是美味可口,又酸又甜。令人越吃越想吃,不过,吃多了,牙齿有些酸痛。因此小孩子还唱道:“杨梅,杨梅真好吃,吃完过后真难过,请找个地方坐一坐。”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又何止这些呢。可我的笨笔写不出多少,就让它在我心中珍藏着吧,让我从内心去体验那些风俗习惯,去感受它独特的“美”。

端午,端午,你是我追求的见证,我一定坚持正义,更会向往你的“美”。

端午节习俗9

据歷史文献记载,我国民间有吃粽子、划龙船、喝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艾草等习俗。

这些节日习俗一直沿习至今。我们黄羊川乡没有大江大河,见不到划龙舟的场面,代之而起的则是聚众郊游,登山野炊等习俗。

吃粽子

粽子,又名角黍,简称粽子,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我们这里因不生产稻米,而恰逢 韭菜上市。所以家家户户都用韭菜作馅,夹杂鸡蛋、猪油等配料作成包子,或用菜油煎饼,夹上煮熟的大米和红枣,作成卷膏,不同地方作法也不尽相同。

喝雄黄酒,旧时,每逢端午,人们相聚,大都要喝雄黄酒,以避毒虫、蚊蝇叮咬。我们黄羊川乡大都以一种经粮食发酵,配以佐料作成酒醅子。一进夏季人们为了避暑,家家户户都要作一些甜醅子喝起来又香又甜,沁人心脾。现在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不少人喝起了雄黄酒。

野外郊游

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纷纷携家外出,聚集到周围的名山名川处,共同郊游,声势颇为壮观,届时四周乡邻,或远或近聚到一起举办大型的赛马会,文艺匯演,集市贸易等活动这与南方的赛龙舟大体相近。生活富裕者,还会拉上整羊寻一处安逸地烧烤羊肉,使得香味回溢。

悬杨柳枝

黄羊川乡杨树成行,香草遍野,一到端午节,男女老少,身挂各式各样用香草做的荷包等装饰品,也有的在门框四周插上折来的杨树枝或柳树枝从避鬼神,驱逐瘴气。

端午节习俗10

‘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又叫浴兰节女儿节,其历史由来已久,从我国古代就已有过端午的习惯。让我们先通过这篇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哪些说法来了解一下节日的起源吧,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吧。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3.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7.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为什么‘端午节’要‘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解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打算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密切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查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端午节’龙舟节的发展历程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打算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桌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密切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查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桌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

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都呈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除了比赛速度外,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就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端午节习俗11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各地有许多的习俗,让我来介绍一下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吧!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古代楚国人因不舍得屈原投江而死,所以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他,用划龙舟来驱散江中的鱼,免得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每到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的馅品种很多,有豆沙粽、鲜肉粽、火腿粽、蛋黄粽等。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可以避邪驱瘟。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布,清香四溢,用五色丝线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端午节,人们把插悬艾叶、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酒,杀菌防病。

现在我们更重视过端午节了,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浓了,这些传统习俗我们应该保持下去。

端午节习俗12

端午节快到了,我在家跟着奶奶学习包粽子.

我们先把昨天晚上泡的糯米拿出来,再把芦苇叶放在锅里煮3个小时左右拿出来,再去超市买蜜枣和花生,然后就开始包粽子了.

首先拿起芦苇叶把它卷成一个圆锥型,不要把叶子用完(等会还要把粽子包上呢),然后我们往里面放一点糯米,再把蜜枣放进去再放一点糯米,再把花生放进去,把口填满把边上的粽子叶扣上去,用线或叶子把粽子包上再系上.经过这番忙活后我们的粽子就成型了,像一个三角形.注意:一定要系紧不能太松,太松的话会在煮粽子的时候松开,整锅粽子就会变成一锅糯米汤了(我就办过这事,把奶奶搞的哭笑不得.)千万不要像我学,包得那么松,变成了一锅粥.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时候了,我们包好的粽子要下锅了.煮的时候先开大火煮滚了以后用小火煮,煮2~3个小时就可以出锅了.如果喜欢吃肉的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再做肉的一样很好吃.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现在粽子成了我们的传统食品,现在我仿佛又闻到了阵阵飘来的粽子的香味,听到奶奶喊:“吃粽子了……”

端午节习俗13

端午节端午节“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侗、仡佬等民族地区。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这天无论北方南方,都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带五顔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端午节习俗14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据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如今的端午节也依然保留着很多美好的习俗,例如:吃粽子、挂香囊、赛龙舟……

粽子是在端午节必吃的美食。一到端午节,奶奶就会包粽子给大家吃。我喜欢吃粽子,更喜欢看奶奶包粽子。奶奶把洗净的粽叶娴熟地一折,卷成一个圆锥形状,然后满满地填上事先用酱油拌好的糯米,挑肥瘦相间的猪肉塞到糯米中间,按照螺旋的手法,将粽叶一层一层的卷起来,像一个漏斗一样,把馅料紧紧地裹在粽叶里。卷到最后的时候,奶奶用左手大拇指把粽叶尾部轻轻压住,右手用一根棉线把粽叶聚拢扎紧,一圈又一圈,直到粽叶不散开为止,最后打一个结,粽子就包好啦。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包起来。经过几次尝试,终于完成一个。虽然粽子样子不如奶奶的好看,像个三角包,但是自己亲手包的,好有成就感啊。随着粽子的新鲜出炉,满屋子飘着清香的粽味。我忍不住剥开了一个,酱香的糯米配上入口即化的肥肉,满嘴留香,真个是好吃。

端午这天,还要挂香囊。香囊一般都用彩色绸缎或棉布包上白芷、甘草、丁香等中草药粉而成,外观小巧玲珑,佩戴在胸前,香气扑鼻。每年,妈妈都送给我一个她亲手做的香囊,祝福我健康平安。

赛龙舟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风俗节目。每到端午节,人们就组织赛起了龙舟。虽然我没有亲临赛龙舟现场,但我和家人每年都在电视上看赛龙舟的活动。龙舟在湖面一字排开,浩浩荡荡,好似一只只准备战斗的军队。比赛时,喊声四起,鼓声雷动,选手们一个个都奋力前进,场面十分壮观。

端午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从古代延续到现在,在让我们深深拜服古人智慧的同时,又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乐趣。

端午节习俗15

世人都知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凡是中国文化人也都知道端午节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三大饮食节之一。

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也因地区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之说。还有赛龙舟、投放食品于水中、吃糯米粽子、门上插挂陈艾和菖蒲、饮雄黄酒、采百草烧水沐浴等不同习俗。其中因屈原著《离骚》等感人诗辞、不忍谗言逐放之辱自投汨罗江以明志的爱国精神,备受国人敬重,所以把吃粽子、赛龙舟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影响深广、占据主导的端午节主流习俗。

但是,在我们这里的乡镇农村地区,在众多的农民老百姓中,并不把端午节看做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因为他们并不怎么了解屈原其人其事。这里的端午节习俗从祖辈流传下来的有饮雄黄酒、送包子包蛋粽子等,沿袭至今不衰的有门上挂陈艾菖蒲、采百草烧水洗浴等习俗。记得我还在读国小时,一贯不让读书孩子饮酒的父亲,在每年端午节的这一天非要我喝小半杯雄黄酒不可,说是杀菌消毒;父亲也要至少喝一大杯雄黄酒,还用手指头沾上一些雄黄酒抹在我与弟弟的鼻头、耳碗里、额头上,说是端午节喝了、抹了雄黄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不生疮。后来我长大了听医生说,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还含有致癌物质,喝雄黄酒容易中毒,可以外用但不要内服。因此,现在的端午节基本没有人再喝雄黄酒了。

我们这里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已经订了婚的男子要给女方父母“送四百”礼品(包子、包蛋、生鸡蛋、熟粽子等四样各一百个),几乎要装满一背篼了(家中实在贫穷的也有只送一半的)。每年送一次,一直送到结婚后第二年的端午节才停送。当然,送去的“四百”礼品并不是岳父岳母全收,等你走时还会给你每样回一半转来;另外还会新买一把钩钩阳伞送给你的。端午节的这个习俗从祖先一直沿袭至我这一代。记得我当年结婚前后就连送了四年的端午节礼品,等到我的子女长大谈婚论嫁时就抛弃这一传统习俗了。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门上挂陈艾和菖蒲的习俗,现在仍然盛行,不仅是农村连城市也还保持着这一习俗。关于这个习俗还有个传说呢。听父辈们讲,明末清初张献忠带兵剿杀四川时正值农历五月初五日,命他一位川人好友带路。这位川人说,带路可以,但恳请将军饶过我的家人及亲戚。张献忠答应道:“那就让你的家人及亲戚在门两边挂上陈艾与菖蒲作为标记吧。”又传令全军:“凡是看到门两边插着陈艾与菖蒲的人家,免杀!违令者斩!”于是,闻听此消息的川人纷纷效仿才逃过灭门之灾。从此以后,每年端午节这天,人们就习惯的早早起床扯回数根艾草和菖蒲挂在门边。今年的端午节,我和妻子六点钟就出门去扯陈艾和菖蒲,从官田村四社一直找到西林村三社的山上,往返五公里左右才寻得一些艾草、菖蒲、夏枯草等。出门晚了的那些人还是空手而归嘞。现在为何如此难找这些“端午草”?一是田边地角和果林四周因喷洒农药而导致野草死亡甚至绝迹,二是个别头脑灵活者,提前三天就将河边路旁山坡上下的陈艾与菖蒲寻找扯回家中,待端午节这天运进中坝、绵阳等附近城市去卖钱,据说两三根捆为一束可买到五元呢,最低价要买到一元一根哟。

另外,在每年端午节这一天,老百姓都会到野外寻找一些菖蒲、艾叶、八角枫叶、夏枯草、车前草、大蒜杆、桃仁等,烧上一大锅水供全家人洗澡沐浴。为什么只在端午节这天扯这些草熬水洗澡?传说五月为”恶月”,天气暑热、毒瘴滋生,疾疠盛行。观音老母大发拯救百姓的慈悲之心,在端午节这天天亮之前,将手中宝瓶里的玉液洒在百草上,以供百姓用以驱瘴祛病。人们用后果然有效。于是说“端午节百草皆是药”便流传开了。实际上并非是观音老母洒了什么玉液,据中医讲,陈艾,菖蒲、大蒜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净化空气。以艾叶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的叶片也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草药。再加入八角枫叶、兰草、五加皮、桃仁等,确实能起到消毒杀菌、祛病健身的作用。特别是陈艾叶内服可治小孩肚痛、,捣烂调酒外敷可治疮毒、湿疹、皮炎等。还有车前草、夏枯草、灯笼花、半夏、葛藤等都具有一定的治病功效。因为仲夏五月,不少草药已经成熟,此时所采的草药,药力最强,人们都说端午节采的草药功效最好。所以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哪儿也不愿去,头等大事就是要去采摘芳香沁脾的新鲜草药,回来熬水沐浴一番,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悠然自得,愉悦身心,远比吃粽子或出门旅游舒服多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