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节日范本>春节>

精选春节的滋味作文4篇

春节 阅读(1.42W)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的滋味作文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春节的滋味作文4篇

春节的滋味作文 篇1

今年的春节和往年没有什么不同,春节前忙忙碌碌、热热闹闹;春节后一切依旧,要说别有滋味,还是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

晚上,我们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吃着年夜饭,大家好不开心!当十二点的新年钟声敲响时,我和爸爸穿好衣服、拿上鞭炮准备下楼去放。但刚出家门,就听见“兹拉兹拉”的声音。我好生奇怪,从二楼的小窗户向外一看,不由得惊呆了:眼前一片火红色,火焰像翻滚的海浪般一浪接一浪,把“火浪”越推越高,直窜天空……是怎么一回事?“篝火晚会”?不对,这火太大、太高,不像,是烟花?不应该啊,空气中弥漫着的呛鼻子的气味,使我不住的咳嗽,用手想把窗户打开想看个究竟,妈呀,烫死我了,窗户上的玻璃像在油锅里一样噼里啪啦作响,用手一摸竟然软了,哎呀,不好,着火了。“爸爸,着火了,怎么办?”“别慌,千万别慌,火已经烧到咱们家阳台了,你赶快回去把放在阳台的鞭炮转移。”“爸爸,您跟我一起回去吧”“消防队还没来,我得和大家一起救火,你快回去,一会阳台烧起来,鞭炮就是定时炸弹,快去!”我重重的点点头,慌里慌张的跑回家。就在我开阳台门的瞬间,一股热浪夹杂着窒息的气味迎面袭来,吓得我又啪的关上了门,看着外边的火苗越来越高,阳台的玻璃被疯狂的火舌已经“舔”的伤痕累累,靠近着火点的玻璃已经融化…天哪,怎么办,我不敢出去,“一会儿阳台烧起来,鞭炮就是定时炸弹”爸爸的话在耳边回响,我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气,豁出去了,恐惧和炙热已经顾不上了,我一闭眼,一憋气,猛地推开阳台门,抱起鞭炮就逃向卫生间,终于安全转移了,我摸摸自己发颤的胸口终于松了口气,这会儿,我看见爸爸拿了个空桶回家接水,鼻子周围都是黑的,“毒气”我惊呼道:“快,湿毛巾”妈妈的叫声提醒了我,爸爸妈妈捂上湿毛巾后就去扑火了,我关好电源、煤气后,抱着熟睡的弟弟待在了与着火点相反的屋子。妈妈在扑火前对我:“我把窗户打开一点,一会儿要是火控制不住了,你就从这条到一楼楼顶知道吗?”我重重的点点头。

我坐在窗边,虽然看似平静,其实内心波澜起伏,弟弟突然醒来,在我怀里哇哇大哭,我怎么哄都不行,“乖,不哭,有爸爸妈妈在,火一定会扑灭的,他们一定会平安的。”这话不知是说给谁听的,一转头,泪珠就滚落下来。过了半个小时,爸妈回来了,当我听到火已经扑灭的消息后,顿时没了力气一屁股瘫坐在床上。

早上,我们才发现停电了,爸爸坐在床边给我讲昨天的事:原来不知谁放炮时点燃了楼下的一堆杂物,要不是奋力扑救,我们这一栋楼就完了。后来消防车来了,但由于小区里的人乱停车把门口堵了个严严实实,后来是从马路上拉着水带进小区扑的火。我被惊出了一身冷汗,下午,我发现楼下有许多孩子,都是被家长领来“教育’的。

这个春节真是别有滋味!我不仅感到了父母对我们的爱,还意识到”安全'并不是空口号,还懂得了很多很多……

春节的滋味作文 篇2

瑞犬换酉鸡,又是一年新春。每到这大年夜,铭记于心的春节滋味永远是最那具乡土气的红薯干。

老家的红薯干有两种做法,一种蒸熟晒干,香糯绵甜;一种切片油炸,脆爽可口。

那时的乡下老屋,冬日的阳光总是从厨房那小小的窗洞中挤进来,年迈的奶奶在温暖的光照下缓缓从石缸里舀水,细细洗净红薯上的泥块。土灶里的柴火烧得正旺,大铁锅里的'水“咕嘟嘟”地开始冒泡,奶奶将洗好的一些红薯放进热气上涌的木甑子里,又往灶里加几块柴,转身将剩下的红薯切成均匀的薄片备用。然后,她就会拉着我的手坐到灶边的草凳上,教我说彝语——

“阿囡,你和你爸妈在那么远的地方,可不能忘了我们的彝家话啊……”

我点头答应着,满心期待的却是那香甜的红薯干。那时父母在外县的单位工作,春节请了探亲假就带上我一路换乘,奔波回到老家乡下,望着那蜿蜒的石板路、烟熏火燎的老屋、体型吓人的水牛和狂吠不止的土狗,加上没路灯、没电视、没个像样的厕所……一切的不习惯都令我抓狂。这时,最能安慰我的就是那份香甜的红薯干,那份我在城里永远吃不到的红薯干。

伴随着锅底水烧干发出的“嗤嗤”声,红薯熟透的香甜味渐渐弥漫开来,揭开木甑盖子,甜蜜的水雾氤氲在我和奶奶四周。取出蒸熟的红薯,奶奶用沾过水的菜刀将熟红薯切成长条,偶尔递过一条黄澄澄的红薯心给我解馋。切好的红薯条整齐地摆放在竹篾簸箕中,再放到屋外的柴堆上,在冬日的暖阳下通风晾晒三、四天,脱了水分变干就能吃。如果天公作美,阳光够好,晾晒的时间够长,红薯干上还会形成一层淡淡的白霜,口感就会变的更甜更香。

晾晒好蒸熟的红薯干,奶奶带我回屋做油炸红薯干。她从灶旁拿出一个小塑料桶——那是我爸妈带回去的菜籽油,那时候菜籽油金贵,据说小小一瓶香油是要省着吃半年的,可奶奶总是毫不迟疑地将大半桶香油倒进铁锅,再次加柴添火,等热油上的泡沫散去,将之前切好备用的生红薯片放入滚热的油锅中,炸至金黄,出锅滤油,放凉即食,一咬一个嘎嘣脆!

接下来的春节假期里,抓一把红薯干,村里的树林草丛就变作了我探险的乐园,石板路上画满我奔跑的足迹,院子里留下我阵阵笑声,坐在老屋的火塘旁就连我蹩脚的彝族话也变得不再生硬……

春节假期终于结束了。返程时,我对着村口大香椿树下那日渐佝偻的身影拼命挥手,而在我的行囊里装着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红薯干。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奶奶已故去多年,红薯干也成为了我家春节必备的食物。厨房里,年过花甲的母亲将红薯洗净上锅,我稚气未脱的女儿在一旁眼巴巴等着美食出锅。在蒸锅和烤箱里飘出的香甜味中,奶孙俩用彝语搭着话——

“阿囡啊,你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会说好多彝话了,你也要学啊……”

春节的滋味作文 篇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个大年三十,盼望着,盼望着,新年的脚步更近了。

在这个万家团聚的时刻,在外乡的儿女们都奔向翘首期盼的父母,只为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幸福年。我们家自然也不例外,姐姐从南京匆匆赶回,爷爷奶奶也早早被接到城里。说到过年,最快乐的就要数我们小孩子,你听,“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我们在尽情地放鞭呢。听着那清脆的声音,看着那火红的鞭炮,想着那美好的祝福,这真是一个幸福的中国年!

到了年三十中午,一大家子聚在家里吃饭。第一道菜是鱼,因为鱼和‘余’谐音,所以过年一定要吃鱼,寓意年年有余。第二道菜是年糕,因为‘糕’和‘高’谐音,所以意为年年高。第三道菜是鸡汤,喝了象征平安,爸爸要吃鸡爪,意寓‘新年抓财’。我吃鸡翅和鸡骨头,寓意‘展翅高飞’和‘出人头地’。第四道菜是我们家自创的五谷汤,里面有汤圆、薏米、红豆、莲子、桂圆、芡实,寓意‘生活美好、源远流长’。菜多的我都记不住,但每一道菜都寓意着美好的祝福。

午饭后,便是我们忙着贴春联的时候了!读着那烫金的字眼:“春风送暖添福寿,吉星高照保安康。”以及阳台上的“春风绿染千山秀,善政辉昭万户新”。贴完春联,我们便开始贴“福”字,一定要倒着贴,谐音“福到”。无论是贴春联还是贴“福”字,都表达了我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的滋味作文 篇4

记忆中的春节是被鞭炮炸响的。

正月七年级至十五是正规的春节。而大年三十清早,家家户户门口就迫不及待拉开阵势。一串串裹着红纸的长鞭从街头一直噼里啪啦震到街尾。屋顶上的薄雪在鞭炮声里簌簌掉落。之后很长的时间内我都不敢出门:一只脚刚迈出门槛,夹着硫磺味的浓烟立刻会引得眼泪飞流直下。

放长串的挂鞭是叔伯们的事,小孩子不奢望,也怕举着木杆挑着挂鞭大摇大摆晃荡。可手一伸进荷包,便能摸出一大把小小的细鞭。天大冷着,远远近近的孩子聚成一堆,鼓囊囊的花棉袄,悄声而又兴奋地讨论放鞭炮的种种计划。手通红,脸通红,年幼的不停吸着鼻子,但个个都是一脸的眉开眼笑。

胆大的往往爱玩摔炮,一手叉腰,一手扬起又很迅速地一挥,头也潇洒地一摆。“啪”,炮撞在地上响亮迸开。这样霸气的放鞭炮方式立马吸来不少羡慕的目光。

玩不来摔炮的,只得将普通鞭炮,点燃再扔出。有时随手扔出的鞭炮恰巧与大路上呼啸而来的车轮相遇。常常听见车内窜出一声惊叫,路两边便同时掀起一层笑浪。

待木门上颜色褪净的旧春联揭下后,爷爷开始在门口支大桌,搬笔砚,铺上几尺长的红纸。接过围观的人群中递来的一杯茶,先抿一口,咂摸一会儿,在纸上写下墨黑的撇捺。每一笔都要使爷爷运一口气,好像要将一年的祝福都揉进春联中。

我和弟弟学样,蹲在门前的小水泥坡上,用弟弟从学校偷拿的短截粉笔写。我写上联,弟弟写下联,同时“起笔”,全不顾什么对偶、押韵、平仄。周围的伙伴争着要提横批,我当然不肯,于是达成协议:写一字交几粒糖。

白天疯玩一阵,晚上也不消停。年饭固然诱人,可我依旧匆匆塞几口后风似的旋到大街上。大人们在屋里挨着火盆唠嗑,跟着电视里的人笑。我们则找来碎布片、干木棒,扎成火把,浇油点火,结成火把帮在夜色中穿行。

离爷爷家不远有块老坟地,一连几日上过香火,漆黑中,烛光明明灭灭地动。大家并不忌讳,又因那里所埋的全是逝世多年乃至姓名都闻所未闻的村人,仍举了火把前进,只是彼此渐渐禁了声。不多时,忽一人大呼“有鬼”,于是原先并不觉诡异的树影、草丛、枯枝、烛光瞬间都像成了鬼怪,借坟地里的风一起扑来。霎时哭叫声起、饶命声起、奔跑声起,中杂火把落地声、跌倒声,搅成一团。直到一头扎进自家大门,暖气涌来,才长出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