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行业范本>科技>

农业高校科技日语翻译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微论文

科技 阅读(7.66K)

1 文化转向背景下农业科技日语译介活动叙说

农业高校科技日语翻译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微论文

上世纪90年代,文化研究渗透到翻译研究领域,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代表作品有巴斯纳特和勒夫维尔主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论文集(1990)、其中包含了《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等相关文化权力的论文,以及尼兰贾娜的《为翻译定位:历史、后结构主义与殖民语境》(1992)、铁木志科的《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翻译:爱尔兰早期文学英译》(1999)等专着,提出翻译活动不可能不受权力、时间或各种文化行为的影响,将翻译研究目标引向文化领域。接着,对翻译学文化转向风潮进行定性和定位,出现了“社会翻译学”一说。代表作品有兹拉泰瓦的《作为社会行为的翻译》,考拉·沃夫更提出翻译研究从“文化转向”走向“社会转向”的主张(2006),杰罗德·帕克斯等人则广泛采用社会学方法或借鉴社会学理论来探索翻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①

受欧美翻译思想风潮的影响,日本语言学界也将目光转向了文化研究领域。氏家洋子在其着作《言语文化学の视点??“言わない”社会と言叶の力》(1996)指出语言与说话者、听话者,以及以语言实现交际功能的社会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南雅彦在其着作《言语と文化》(2009)中提出了文化的导入问题,指出统合文化研究在语言研究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翻译学界,大桥良介在《文化翻译的可能性》(1993)中提出“异领域间”、“异次元间”概念,河源清志主张界定翻译射程,探讨翻译领域和境界划分问题,认为将翻译看作社会事项,进行文化现象分析是翻译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翻译学的文化转向问题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浓厚兴趣,孙艺文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形态的概念(2003),许钧提出对翻译的社会文化属性加以系统研究(2003),王洪涛在《翻译学的学科建构和文化转向》(2007)中提出了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及最终归宿问题。这股思潮在英语学界不断推进,不过在日语学界却略显滞后。②目前此类研究并不多见,而结合农业科技翻译方面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仅有林全庄、林松、付伟伶的《科技日语翻译中的两个突出问题》(《中国科技翻译》1991)等十余篇论文,且研究内容基本定格在语言现象、研究方法、研究技巧上。

对于农业科技日语译介的翻译活动,国内日语学界主要表现在理论探究、策略分析、作用及意义探讨等方面。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甲午战争侵华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来自西方的近代农业科技专着大多由日文译成中文,出现了一批近代化农业科技出版物,其中代表性译着有《农政学》、《农业本论》、《农业经济篇》、《农艺化学实验法》、《农务化学问答》、《植物杂交种法》、《农作物病理学》等,涉及农业政策、农业经济、农业教育、作物栽培、土壤学、肥料学、育种学、病理学、园艺学、水产学、农业气象学、林业等多种领域,书中所述内容都是我国过去从未接触过的。这一时期农业科技书籍的刊行具有两个显着的特点:一是传统农业图书仍被重视、发行,但已呈颓废之势;二是西方近代农业科技书籍被大量引进、翻译,并呈兴盛之势。近代农业科技的引入、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世界农业科技的水准,虽然译文有的粗糙、有的简约、有的不符合我国国情。这些早期启蒙书籍开启了我国知识分子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扩大了视野,提供了观察和解决农业问题的新途径。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目的在于翻译、介绍日本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帮助科技工作者掌握了解日本的农业科技动态,从日语科技文献资料中汲取营养、获得进步。于是《日本的农业和食品》(1978)、《二次大战后的日本农业》(1981)、《日本水产统计》(1980)、《农业生产与消费能源》(1980)、《近年日本农业的重要变化》(1980)、《世界经济中的日本》(1986)等译着被大量出版发行。三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在历史变迁、文化发展、社会构成上都有相似、相同之处,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相似性以及日本在高科技领域一直保持优先的发展态势,国人对日本科学技术的关注度一直在提高,表现在农业方面,日本环保型农业科技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循环建设、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成为翻译学界的热点工作。代表译着有《农民教育生活论》(2000)、《国际化时代的日本农业》(2002)、《农业保护理念与现实》(2010)等。

2 文化转向背景下农业科技日语教学法简评

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程度及规模的`扩展与加深,科技日语翻译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在农业院校开设的日语专业翻译课程,也注意将农业科技翻译列为一项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模式一般表现为:

(1)语体介绍法。翻译文章根据写作目的、内容及读者对象不同,而采用各种不同的语体。科技文章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是阐述、探讨、解决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问题的。其语体特点在于揭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阐明应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新的科学技术知识。

(2)特殊词汇、语法构成讲授法。科技文章有它本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即表现在词汇、语法结构及修辞等语义、语用方面,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

(3)基本科技素养培养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能在把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做好翻译工作。

不过,工作的重心仍围绕着传统的培养模式展开,即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日语能力,具体包括:

(1)语言能力,掌握所学语言的规则,如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2)语篇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规则构建语篇的能力。

(3)语用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外语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针对适当的人得体地交际。

(4)专业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能运用外语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