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作文>

融合的作文15篇

作文 閱讀(3.27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融合的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融合的作文15篇

融合的作文1

自然萬物於心,合四海為家之情——題記三月的霧靄隱隱地衝破了冬季堅如磐石的寒冷,我站在十八樓的窗前,窗外卻是一幢幢毫無生氣的高樓大廈。只能不斷地吟誦著蘇詞“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歸時,綠水人家繞”類的句子來慰藉自己的複雜的內心。我睜大眼睛,極力遠眺,卻怎麼也找不到那記憶中天地融合的地方。想起剛才那個低沉的男音:“世博會給我們展示了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民族與民族的融合,它是一個……” “姐姐,融合是什麼意思?”幼小的`妹妹仰起頭好奇地問我。面對這樣的一個問題,我竟然有些無力。

難道我的答案只是人類科技與藝術,領域與領域,民族與民族,價值觀與價值觀的互相交融?還是描繪我內心深處深深烙印著的那幅畫面?不由地又想起我一直熱愛的那位老人奧爾多?利奧波德。老人靜靜地坐在午後的康斯威星的沙鄉農場裡,金色而神聖的陽光從樹葉子的縫隙中透過,靜謐均勻地灑在他的肩上,鬍鬚上。彷彿聽到了色彩斑斕的鳥兒們在樹林中的召喚,舞出歡快的旋律,吟誦著自然。好像他已完全與自然成了共同體。他的雙眸充滿著暖暖的愛意,用目光撫摸著他眼中的一草一石,用父親般的愛輕輕地召喚著人們對土地,對自然的尊敬。

可現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理解那種將自己與自然深深融合的心境,人與自然萬物是共同體的思想?我們習慣了獨立,是不是就忘記了一顆寬博的心;我們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是不是就忘記了在茫茫土地之間,我們不過“似毫末之在馬體,稊米之在大倉”;我們習慣了與同類的種種融合,是不是就忘記了養育我們,給予我們養分的大地母親;我們習慣了愛人,是不是就忘記了愛天地之物,謂之物者數萬……曾經的綠洲,化作今朝汪洋的沙土,曾經的河流已為大地乾涸的眼眶。我們的視覺與聽覺被雜論無章的娛樂而麻痺死亡,我們的心感受不了“沾衣欲溼杏花雨”的美好,春風撲面的溼潤,我們的耳朵聽不到“潤物細無聲”“人閒桂花落”的細微。

我們的身心愈趨封閉,我們對萬物充耳不聞時,這個世界何談融合?春天來了,可我們內心的寒冷何時才能被驅趕?“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我輕輕地吟道。心中響起了三毛的一首詩:每一個人心中有一畝田,用來中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驀地,我好想又聽到了大雁的呼喚,我等不及了,奶奶家的梨樹該開花了吧……

融合的作文2

人與人之間是交流熟識;城與城之間是文明進步;而心與心之間是融合新生!

世界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千百年來,人們從未停止融合的腳步,從前這樣、現在已久、我想未來也不會改變。從春秋時期的孔丘遊說各國再到後來的辛亥革命,以致現在的世界博覽會,期間有著無數的事例來證明融合的重要性。

對於外來的新生事物,,我們從不會拒絕,畢竟那是個人、甚至是我們身處的城市的一個新生動力,那會使我們成長,使城市發展,使世界壯大。

時間如白駒過隙,回首往昔,那人如潮水般的世博會排隊場景依舊清晰。在那個夏季,我們興致高漲地在館外等了3個小時,我們不喊累、不嫌熱,原因是什麼?為了看熱鬧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作為一名學生,我來吸取知識;作為一名公民,我來學習大千世界。在這個多彩的世界上,我們所未知的有許多,我們所不知的也有許多。倘若我們不看、不學,又怎麼能去發現?又何談豐富自己,使社會進步?

我們可能還無法認清這個世界的變化速度之快,這個快並非是時間上的24小時過一天,而是不斷湧出的新生事物,可能前一秒還是山青水綠,下一秒則會是水枯石爛,正如汶川地震、利比亞戰亂、佔領華爾街。可能這是負面的,但你有否想過汶川災後卻得到了各地的援助,如今的汶川是個重拾美麗的地方,它融入了各地的特色、文化。融合並非一朝一夕,也並非是長久古老,它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每時每刻。

匆匆的一個月學習生活,不知不覺過去了。還依稀記得我們在烈日下唱軍歌。而最為難忘的卻是人與人之間的融合。我們班與他班拼宿舍,而最後融合出了一個新集體——“2104”。我們人不多,卻也互相熟知。可能只是從今以後的一起共進午餐、可能只是運動會上的助威吶喊,但這不夠嗎?我們互相交流,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談著我們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可能不是真實而實際的,但也可謂心與心的坦誠相待。這正是融合的結晶,不是嗎?

你無法質疑融合,因為你身處一個被融合的大家庭,而你也在潛移默化的`被融合著。可能融合的力量並非足夠強大讓你有感而發,但是它的確影響了你我他。不然我們的只是從何而來,我們的社會如何進步。

從人到世界,再從世界到人,我們的成長伴隨著無數的融合,而世界的變化也承載了太多的融合!

融合的作文3

漆黑的教室,唯一亮著的是你頭頂上那束光,潺潺的水聲,悠揚的樂聲,每一個音符都恰當好處地融入你訴說故事時真實的聲音中。這便是我們一人一故事劇場排練的過程。

一人一故事劇場由一個法國人於1975年創造,是一種即興演出的方式。觀眾上臺來分享、訴說他的故事,演員即興將這個故事呈現在舞臺上,是一種高難度又難得地接觸心靈的表演形式。在這間不大的教室裡,我們十來個人開始演習演出當天的場景。

人數並不多,但是足矣。老師說要讓觀眾能夠上臺來分享他們的故事,首先要讓他們融合進這個環境。而將他們的故事呈現出來的我們更要用心靈去傾聽、去感受訴說者的心境。一個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小品必定是真實的,無論長短。也就是說只有用心靈去融入心靈才能碰撞出火花。也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個又一個故事後讓觀眾放下戒備,徹底地將心融合進這個環境。

我們開始嘗試,一部分人作觀眾,一部分人作演員。一開始,即使是我們這些經常在舞臺上“拋頭露面”的人也很難在這麼多人的面前將自己最真實的情感訴說出來。所以每次,都是主持人點到誰的名字誰就上臺講故事,而那些演員在聽完故事後通常都得討論上2~3分鐘後再演出。

這段時間裡,我們就只能乾坐著等。就這樣,直到第三個故事,演員在臺上哭了,這一幕深深觸動了我們,漸漸地我們開始主動地走上去講那些雖然平常卻能觸動我們心靈的故事。

事後,我們問那個演員,怎麼會哭,回答是“因為我也……”這時的我才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什麼是“感同身受”,也明白了融合需要一個過程。在這短短的3個小時裡,我從初認識一人一故事劇場到理解一人一故事劇場,到參與一人一故事劇場,實在是一個極短的'過程。我覺得一人一故事劇場只是藉助戲劇這種方式來幫助人們大聲講出他們平時不敢講出的情感,是一種最本真的狀態。

放鬆心靈,放下武裝,在柔和的樂聲中平靜地敘述。雖然周圍什麼也看不見,但你知道周圍有十幾個虔誠的心靈在認真地傾聽,然後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了一起。他是用生命去碰撞生命,即使不知道周圍的人是誰,彼此的思想、情感依然能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中自然地融合。現在,融合是世界發展的趨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是正如一人一故事劇場所體現的那樣,只要我們每一個人能勇敢地面對自己,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真誠的交流,那麼一切就會變得越來越美好!教室依然漆黑,頭頂上的那束光依然柔和得照亮了那一角,所有的聲音此時此刻卻是如此協調、動聽。我想,這便是融合所帶來的美好吧!

融合的作文4

沒有哪個詞能比“融合”二字更準確、貼切而不失偏頗地描述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了。

全球化的程序已風風火火地運作了逾百年,頻繁的交流不斷地給人類文明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為各領域既有成果的夯實和再創新帶來了可能。電影大亨卡梅隆說,“全球化將人的視界縮小,聚焦與回顧又將人的眼球放大。”於是在過去的那些日子裡,我們看到:

生物和化學真正實現了“不分家”,科學家正在“生化”這片孕育無數可能的沃土上耕耘,並且不斷有所斬獲與突破;

文學跟數理似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塊兒”的冤家對頭,可數學家竟用演算法與統計無懈可擊地給一場持續半個世紀的“紅學”難題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藝術、文化更是隨處播種,隨處開花。如今,凡所到之處,遍地都有西部的搖滾、歐美的藍調,還有中國的民樂。再小再破落的村鎮,也總會有那麼三兩處異域風情的教堂、寺廟。

沒錯,“融合”向世人彰顯了它獨領風騷的魅力。它邁著輕盈的步伐,就這樣在潛移默化間,推動者我們文明的進步,悄悄改變了每一個個體。“融合”是具有時代性的理念,我們身處的21世紀需要越來越多“融合”的實現。

提倡融合,先講究的是寬容的精神基礎。它是“厚德載物”的彼此尊重;是蔡元培先生的海納百川,“相容幷包”;是毛主席高呼“閉塞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捱打”的開放觀念,亦是鄧小平“走出去引進來”的全球視野。美國昔時的種族歧視一度危及亡國,而今卻有黑人總統執政,不失為價值取向之“融合”的'佳話。再談我國的民族政策,力圖實現民族和諧、相與為一,同樣是對“融合”至上的嚮往。

融合,又是一種互補的姿態,一種求同存異的方法論。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能夠優劣互補,形成合力,便能化戾氣為祥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了。袁隆平將高產水稻和高質水稻雜交,得到了能養活數十億中國人的口糧,這無疑是融合的妙不可言;一國兩制的方針,讓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攜手並肩,在五星紅旗下熠熠生輝,又何嘗不是融合的巧奪天工?

但無論怎樣,“融合”的是非終究還要等待實踐的考量,一切都該化歸本質辯證地看待。一體化往往是融合鮮明的旗幟,弗裡德曼認為,世界正在變得平坦,這意味著融合讓文明前進的步伐空前的整齊。融合雖已是大勢所趨,卻切忌過猶不及。融合不是盲目的生搬硬套,不是千篇一律的復刻品。唯有保留自我本色風采,適當地綴以個性,進退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方才恰到好處。

在“融合”的主旋律聲中,這個世界依然在悄無聲息地變化著。沒有誰可以阻擋這個趨勢而倒行逆施。學會融合,融入這個恆變不居、和諧統一的世界裡去。成全它,也讓它成全你,為你我乃至人類文明的前程鋪上一條康莊大道。

融合的作文5

還記得那些弄堂裡的故事嗎?上海的弄堂也是上海的一大特色,但隨著一座座高樓大廈的建立,真正能稱之為弄堂的事物也漸漸消失。只是曾經住在弄堂裡的人還在,那些人也搬進了高樓將那些文化融進了鋼筋水泥的世界。

我還記得住在桃源坊的那段時日。“桃源坊”是一條弄堂,也有好幾百年的歷史。那時間,整條弄堂里門對門,窗對窗哪家裡住著哪些人都清楚的很。晚上時,一棟樓裡,一家人起了油鍋,上下樓層的'都能聞見。又是兩家人家在一個廚房裡燒飯,許多瓶瓶罐罐的混淆著放在一起,不必區分這瓶醋是哪家的,那瓶油又是哪家的。或許因為一條弄堂的人都像一家人。沒有血緣的羈絆,也拉不開坦誠相見的鄰里情。

至今想起來,仍是對那種時光想念的很。它被我放在記憶中,然而卻彷彿不能再現了。後來我們搬離了那裡。在離開的那天,我看著來來往往的陌生面孔,看著慢慢關上的窗戶,揮了揮手。我一位再也看不見它們了。

搬進了高樓間,心間那一塊空地似乎不能彌補。我曾認為或許永遠的。它將空在那兒。

直到那一天,我在家中練習著鋼琴,門卻忘了關,叮咚的聲音傳了開去,在風中輕輕的飄揚,著陸在鄰家一位小妹妹的耳朵裡。等我一曲奏罷,稀拉的掌聲引得我回過頭去看。那妹妹瞪著一雙善良的眼睛從門外望著我,一會兒眼骨碌一轉有看向鋼琴。那興趣盎然的樣子讓我毫不猶豫的打開了門請她進來。那一個下午。她和我玩了很長時間,離開時,似乎是下定了決心要學琴,也是那一天我的心被填滿了。隔了兩日,她帶著她爸爸來到我家,和我媽媽聊了許多關於鋼琴的事兒。再後來?在又來我和她們家便熟絡了起來。

原來要讓曾經美好的鄰里情回來是如此的容易,只要打開了那扇門,就有的時光就會融入新的時光,人在心在,文化間就會滲透打破那層冰冷的玻璃。

因為這件事,我開始放眼觀察那曾經一位再也不會有的細節。每次看見那對父女,我都要揮一揮手,笑一笑,彷彿是在慶祝與它的重逢。那一扇們便再也斬不斷那些鄰里情。

其實融合已然成為一種驅使,但它仍是離不開人,脫離了人又談何融合,沒有了記憶,沒有生機的文化永遠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只要人在,即使時過境遷,那些舊文化,包括弄堂文化,亦或是那種鄰里情就會改變它的模樣,融入新的文化, 然後在跟隨著人類的步伐進前,等待下一次的改變。

融合的作文6

融合,從淺層意義來說,可以是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結合,可以發揮物質本身以外的更多作用。但更多的,是指精神或靈魂之的共通和昇華,而這樣所產生的力量又究竟有多大?從某種程度上說,貝多芬是一個很可悲的人,他既沒有平凡人都擁有的眼睛,也沒有能夠聆聽美妙聲音的耳朵,他看不見,也聽不見。他更沒有富裕的生活,事實上他一路走來都是窮困潦倒伴隨著他。

但他又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他能夠將自己熱愛音樂的最高尚的靈魂和藝術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而平凡的人卻是不能夠做到的。基於這種力量的支撐,他從沒有過放棄,一生都只為音樂藝術而努力著,奮鬥著。無論是《命運交響曲》亦或是《月光奏鳴曲》,我們都可以聽到,聽懂他對音樂的滿腔熱愛和他在藝術領域極高的造詣。他的作品流傳至今,他的名字會永遠被世人所銘記。而他自己,也光榮地成為了藝術道路上一塊堅實的里程碑。融合的力量,就是摒棄物質與肉體,使真正的熱愛藝術的靈魂得到昇華,得到永生。她,是一個很聰明的女人,因為她是唯一一個得到兩次諾貝爾獎的人。她,是一個很美麗的女人。有多少貴族子弟為之傾倒。

她,又是一個不拘一格的女人。她把得到的獎牌給孩子當玩具玩,貴族子弟對她的青睞她卻不屑一顧。是的,這個獨特的女人便是居里夫人。世間如此之多的榮耀與人人都想要得到的美貌她都擁有,但是她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她一心投入到自己那片科學的小天地中,探索著,挖掘著。化學具有放射性物質的冶煉侵蝕了她的雙手,憔悴了她的容顏,但她也從未放棄過,所以她成功了。她之所以成功,因為她沒有被世俗的一切所羈絆,包括世俗的壓力,和親人離世的悲痛,她的堅強中透著自信的美麗。但她更成功的,是將自己最美麗的靈魂與科學結合在了一起,使之更理性,更加別具一格,實為世間美麗所不能堪比的。因為她懂得,暫時的.榮譽不可能永遠存在,吸引人的美貌也不可能青春永駐,只有將其融合進靈魂裡,才能得到永存。

融合的力量,就是讓真正的美麗使之堅強,使之永恆。人的精神與靈魂在融合,人與人之間在融合,民族與民族之間在融合,世界之中都在融合。所有的一切在融合,都只為營造出那一片真正光輝,理性,絢爛多彩的精神世界,只屬於那些擁有精神,擁有高尚靈魂的人,脫離物質,遠離喧囂,不斷昇華。而那些只想著眼前的物質,為物質所困的人只能永遠渺小地站在一旁,哀嘆著命運的不公,自欺欺人罷了。

融合的作文7

無數個春秋分崩離析,捲起遮天塵埃,我們的生命軌跡就在其中飄散,落下,或是相遇,或是交叉而過,或是融為一體… ——題記

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繁雜的調色盤,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色調,在時之洪流中互相調和,侵蝕或沖淡。是繁與簡的融合;是陳舊古風與新興風潮的融合;是繁花濃色與歲寒清韻的融合…在經歷五千年風雨的神州大地,各種事物的更替,交融隨處可見。

(一)文化的傳遞歷數古今,實屬聞名的當是絲綢之路。作為一條聯絡中西方文化的紐帶,它曾經承載了許許多多中華兒女的夢想—是對廣闊天地的嚮往,是對別國文化的憧憬,是對文化復興的期盼。文化經濟的交融給予了中國文化新的生機,新的前景。讓還沉浸在四書五經六藝中的拳拳學子體會西方的人文氣息,讓還只懂得之乎者也的古板文人感受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為今後的中國走向國際,走向世界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中西文化的結合,讓身處各地的人們在學習本國文化的同時,擁有了一個走向世界,感受萬物的機會,並享有了一個比現在所擁有的更加深厚,更加精彩的精神領域。

(二)人與自然的交流面對萬物生靈,人們總以“我與天公試比高”的姿態,以靈長類動物自居。認為我們自己無時無刻不在征服自然。殊不知萬物皆是相對的,你在試圖改變對方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被對方所改變。正視自然,會發現,自然和人類在數萬年的生存與共的變化中,互相融合。就像我們離不開自然,自然也需要人類的維護。我們若以大肆揮霍資源,不遺餘力的為自身謀取利益,那自然也會以同樣的方式,毫不費力的將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積澱毀於一旦。我們若是以適於自然生長延續的行動去適應自然,那自然也會以適於人類生活的形態與現代化生活融合。這便是自然與人類的融合,一朝一夕間,一分一秒內,無處不在。

(三)夢想與現實的結合命運本多舛,時運常不濟。生活有太多不如意。夢想與現實終究有著距離。如何背對那些漸多漸旺的塵氣俗氣,默默祈願,曾經的那些夢想會在時光的某個停歇處,或是多年之後,心靈的某個褶皺裡,隨著緬懷的浪潮,噴湧而出,不會在現實的壓力,禁錮之下失去年少時洶湧的夢想與激情。把握現實與夢想,正視現實的不易,也不拋棄手中緊握的夢想,讓兩者互相融合,夢想總有一天會成為現實。所以,不要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空徘徊,也不要屈於現世的種種,無論命運多麼晦暗,無論人生有多少次顛躓,記得那個掌握現實和夢想的機遇就握在自己手裡。

動則有致風生雲起,靜則堅如山石。讓本該融合的融合,讓本該堅守的堅守,命運就會是一幅長卷,雖不是文人的酬醡,卻也是一卷珍貴的人間情誼,惘然情味,縈繞心間。

融合的作文8

融合,顧名思意就是將原來分離的事物合二為一轉化為一種新的事物,其後從而讓新事物發揮它的優越性,它可以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每個領域,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走得更好更遠。在平日的社會教育中融合往往是關鍵,三四十年前,北大清華等高等學府中農村學生的比例佔了近70%,因為他們的吃苦耐勞,並不養尊處優的個性,使他們完全能有同等的受教育機會,近年的比例已降至10%,歸根究底是他們無法融入城市的生活,儘管政府已出臺相關措施但卻沒有找到癥結所在。城裡的學校新制定了一條校規:貧困的農村孩子可以免費使用“特困生免費自行車”,上面有醒目的橙色條形碼,讓別人都能知道你“特困”,果然無人來借。他們缺少的不是物質一種,更多的是一種使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的力量,那可以是人文關懷,是心理疏導,弄幾輛特困自行車就能將他們融合於城市生活嗎?

當務之急是減小城鄉差距,使兩者共同發展,有了這樣的“融合”,中國才能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中國的一國兩制,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構想,是我以為是最完美的“融合”。將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向港澳的資本主義制度緊密相融,留其精華,剔其糟粕,才能一方面推動大陸的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使港澳臺佔更加繁榮、穩定。使兩岸的文化緊密相融,就好比留下了澳門70%的賭場,暫不論賭場是好是壞,它是澳門收入來源的80%,我們能作為中央領導政權將其全部廢除嗎?當然不,我們應學會融合,將對事物發展有利的一部分留下,即便是賭場都有它可以被留下的理由,更不用說我們兩岸的傳統文化了。事實證明,只有這樣的融合,才是對中國最有利的。當今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最開始是源於他國對我國的尊敬。周恩來逝世時許多國家領導人都命令應為總理降半旗,他所獲得的.尊敬是源於他的一句“求同存異”,他倡導和平共處,世界共同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人民更應友好,取長補短,相互融合,世界人民都才能幸福。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中說到面對之前主人留下來的大房子,徘徊不敢進入的,全部佔為己有的,都是昏蛋,我們應當將其中的煙槍煙桿取一部分拿到藥店作為藥材使用,另一部分就在博物館警戒後人,姨太太則一眼也別看。這就告訴人們要學會佔有、挑選。而這也是“融合”的最根本原則。將好的融合,不好的揚棄,才是真理。大到國家,小到家庭,只有接受融合,才能進步。

融合的作文9

改朝換代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過程,有牧野之戰建立的西周;有戰敗群雄,商鞅變法建立大一統的秦朝;也有農民揭竿起義,建立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明朝,而在這樣巨大的變遷中,唯一不變的是無盡的融合;是超越時間、空間,一刻不停又瞬息萬變的融合,它滲透在方方面面,亦成為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宗教,是人靈魂的信仰,自三世紀開始向世界傳播的佛教卻使不同地區的人擁有了同一個信仰,不論是在緬甸、泰國亦或雲南、越南,我們都能聽到“菩薩保佑”、“佛祖顯靈”等祈福話語。因為宗教信仰的相同,因為世界融合的腳步,人與人被更緊密的聯絡在一起。

商貿,是一個國家強盛的象徵,自西漢張騫開闢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絲、茶、瓷與西方的珍珠玉石作交換,東西方貿易的往來便拉開了序幕。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機遇和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商貿的融合愈發嫻熟,現代中外合資企業的'蓬勃發展正向我們昭示了融合“一刻不停”的時代特徵。

文化風俗乃一個國家立國之根本,唐時貞觀開元,遣唐使絡繹不絕,他國使者學習東方風俗,吸收東方文化,使中國幾千年積澱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瞭解中國的崛起與興盛,這樣的文化融合直至今日仍在繼續:“滬臺夏令營”、“歐洲遊學”等活動,在如今的社會中十分普遍,認識新朋友的同時,更加強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認識與融合,加快了世界前進的步伐。

科技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標誌,融合在這其中也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明朝外國傳教士利瑪竇與中國官員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拉開了西學東漸的序幕,到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自強”,練兵制器,富國強兵,融合使一個國家用創新造就了整個世界的進步,不論在工業革命中發明的電、光、蒸汽,都成為了國家科技的福音。

商貿科技在進步,文化風俗在發展,人類由在黑暗中摸索到在電與光中遨遊,融合見證了這一切;人們由馬車出遊的舟車勞頓到汽車飛機旅行的便捷舒適,融合促成了這一切;學生由生硬難懂的應試八股到學貫中西的自主學習,融合成就了這一切。

世界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融合毋庸置疑地成為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不論宗教、商貿、文化、科技,融合都深深的在他們的身上烙上了自己的印記。

世界變小了,人們變親近了,融合卻一成不變但又瞬息萬變著,從未停息。

融合的作文10

絲竹管絃,奏出婉轉悠揚的樂音;蘇堤春曉,掩映著平靜素美的山色。這便是昔日的江南,樸素卻有著能瀰漫一生的寂靜美感,千百年來靜靜地綻放。

與之相鄰的古鎮,平日裡熱鬧祥和,商鋪旗幟高懸,叫賣聲此起彼伏;雨天裡便忽的靜了下來,街頭巷尾,唯餘滴答雨聲清脆迴響,落於湖面泛起圈圈漣漪。

而今,當我懷著百年前的幻想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卻發現眼之所見早已並非是當初想象裡的模樣。——四月的江南,遊人如織,湖邊停靠著數艘裝了引擎的木船,船上花樣繁複的木窗一如往昔;街旁一輛輛電動三輪車或觀光車靜靜地守候;夜晚時分霓虹燈閃爍,照亮了林間指路的木牌。古鎮的商鋪裝上了燈牌,黑暗中依舊明亮。

當隋唐的古典繁華遇上如今的現代與流行,融合成為一種全新的風景,兼具古韻與時尚,同時賦予舊景新的內涵。

“被暮色浸染成金色的大地上,低頭食草的牛羊們的脊背駝起寧靜的黃昏。”曾幾何時,蒼茫荒蕪的大漠風光,簡單平和的放牧生活,是大多數人對西北之地的印象。然而現今,公路鐵路綿延千里,縱橫交錯,原本是與世隔絕的荒蕪之地,而今卻與外界無異,兩三層的樓房漸漸取代了隨水草而築的蒙古包,綠草被食盡的草原重新萌發出生機。

中華,昔日的千年古國,歷經了歲月的磨難與時光的洗滌,與現代相融,呈現出全新的景象。

中世紀西歐寂寞的木製閣樓裡,木紋華麗的舊書桌上,鵝毛筆觸紙沙沙作響,留下一行行絕美的詩句。

而今,中世紀時期的舊式教堂前,聚集了自世界各地慕名前來觀賞的遊客,閃光燈不停閃爍;教堂裡的一切為現代科技所修補並儲存至今,窗框上鑲嵌著的彩色玻璃反射著柔和的光線;柱子旁安靜的席地而坐的畫者,在畫板上一筆筆描繪著眼前的景色。

當西歐的`古典籠罩上現代的光環,所有的一切彷彿被賦予了不一樣的神韻。雖不如百年前那般古樸靜謐,卻依舊作為安寧的一角,存在於高樓林立的城市。

當如花朵般繁複的圓體字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之時,所有人都以為,它會像同時代的其他物件一樣,作為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卻消失在如今。然而,在經歷漫長的歲月之後,它又出現在卡片、廣告,乃至書信之中,以完全不同於彼時的姿態,訴說著有關中世紀那些古老而久遠的傳說。

西歐,以中世紀的古典與如今的現代而聞名的一方土地,將二者相融,展現給世界一個嶄新的西歐。

城市無時無刻不在發展,而古典,亦不可摒棄。我們需要現代的繁華,一如古典的不可缺失,前者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而後者,則是時代留給我們的記憶。唯有將現代與古典以完美而和諧的方式相融合,方能創造出優雅與時尚並存的城市,譜寫出輕快而婉轉的樂章。

融合的作文11

兩顆水珠,彼此靠近,一經觸碰便成為了一體,再難以分離——融合最初的,也是最純粹的體現,就這麼悄聲無息地存在於世間。在這樣平靜而又平常的表象之下,融合,作為一條自然規則,有著不為人知的力量。

或許是生於這樣的自然之中,人類,作為自然之子之一,有著使用並且嚮往融合的本能。從最初的人類將紛繁的金屬煉成瑰麗的青銅,到資本主義引導的經濟全球化;從大航海時代之前各地區文明之交匯,到大航海時代之後全球貿易、資訊的大爆發,一切都本能地一步步向融合邁去。

所有紛繁的物質融合,構成了這個世界;而一切無形之物的融合,則成就了人類的發展史。自從人類降生於這個世界,就被賦予了兩顆種子;而人類今後的發展,則與它們的萌芽與融合密不可分。

第一顆種子,我們稱之為情感。人生來有情,而每個個體的情感又是如此不同——時而熱烈,時而冷漠;時而開放,時而閉塞……千變萬化,層出不窮。而正是這種各異的情感,將我們這個種群緊密聯結在一起,難以分離。

水滴的融合,需要觸碰;而感情的融合,我們稱它是——愛。

這種融合,可以跨越許多阻礙,不論是地域,甚至於種族。大愛,這種神奇的融合,將人與人連在一起,同悲同喜,患難與共;將人與動物連在一起,生活在同一星球,相互保護;將人類與植物連在一起,它為我們提供生命的`寶貴養料,我們去栽培愛護它們。

另一顆種子,我們稱之為思想。思想的存在,讓我們走上了物種的頂峰;思想的融合,則讓我們發展。

其實,思想的融合並非易事,往往需要通過覺醒來完成。正如100年前的那次輝巨集革命——那時閉塞的中國好比什麼都吃不進的硬石頭,但因有了那些志士的覺醒,使得各式偉大思想跨越了國界,跨越了迂腐與傳統,植入、融合,不可磨滅。而有時,思想則由共鳴而融合。書本中的文字若缺了那珍貴的共鳴,既可能永遠也進不了我們的思想中,那麼前人的思想與我們間斷,我們的思想也自然無法傳遞下去——這樣的人類,應是早該滅亡了——但由於思想的融合,我們存活了下來,並且活得光榮。

最終,這兩顆萌芽並且茂盛了的種子的枝葉交融在了一起,從現今望去,已然是青蔥一片而不分彼此了。而正是這樣的融合,本能而亙古不變的,成就了“相互矛盾卻又高度統一的,人類的容顏”,讓人類這個奇蹟存在下去。

融合的作文12

“民族大融合”“世界大融合”對我們來說並不是陌生的字眼,從小的歷史書上有,語文書上有,政治書上也有,對於“融合”,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某某東西融合了各處的精華。“融合”看似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凡是一提到融合,我們便會聯想到“多種特色”“兼具”等等,但我們應該瞭解,融合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也不是“取其長處,避其惰端”的取長補短,融合是一個不易掌握的複雜變化。

中國歷史上就有過多次“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時期,湖人佔領中原,中原地區的漢人自然是對其鄙夷不易,但事實已成定局,為了避免人民內部矛盾日益激烈,孝文帝想到了“融合”。他帶領文武百官穿起了漢人的.服飾,學起了“孔孟之道”,漢人也開始借鑑胡人的生活習慣,漸漸地,小馬紮取代了席地而坐,胡人的食物也開始出現在漢人的餐桌上。這是一次成功的融合,因為這次融合使一個國家得到了安定的發展。

同樣也是少數民主佔領中原,清朝的統治者的“融合”就讓人唏噓不已了。一開始,他們強硬地推行“剃髮令”,一紙“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激起了本來就排斥外來入侵者的漢人多大的憤怒!這種強硬的融合的後果只能是使兩個民族的矛盾愈演愈烈。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本應在馬背上長大的八旗子弟也學起了漢人書生的樣子,但他們是貴族,他們有世襲的官位,因此他們不需要努力考個功名。也正因如此,他們就成為了騎不得快馬,拉不開強弓的滿族公子哥兒。斗轉星移,經過兩百多年的失去本性的融合,一個偌大的清王朝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土崩瓦解。

由此可見“融合”談何容易?既不能通過強硬的手段一面適得其反,又不能失去自我。沒有一把標尺可以去衡量。以美國為例,當年的歐洲殖民者在美洲大陸的大肆掠奪與血腥屠殺是不爭的事實,而後來的黑奴買賣更好四人類歷史上黑暗的一頁,儘管有了《解放黑奴宣言》,儘管種種法律相關條例規定不應有種族歧視,儘管馬丁路德金人人敬仰,儘管美國有了個黑人總統,凡此種種,儘管有了這些融合,但種族歧視仍然是一個美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就是融合,對於產生問題和衝突逃不開,躲不掉。

然而融合仍是一項必須進行的過程,面對不同地區的差異,我們應該接受,那是他們驕傲的文化;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地區發展的差異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民族大融合,城鄉攜手發展“勢在必行”。融。融為一體;合不僅是合眾,更要合適。在融合中,我們要注意方法,也不要失去自我,更要堅持到底。

融合的作文13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古人以睿智的目光看透了萬物互相包容的道理,更昭示了當今社會的特質——融合。隨著現代化的高歌猛進,融合已成為一個國家、一片區域、一個民族屹立於世界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融合能讓人取長不短。北魏時期,孝文帝決意通過改革來富國強兵,自上而下開始改姓氏、著漢服、習儒家文化,並頒佈了一系列政策要求民眾學習漢族文化。果然,民族融合給北魏帶來許多益處,而孝文帝的舉措歷來被推崇為明君的典範。每個民族都有其優劣性,中華民族的炎黃之孫勤勞踏實,德意志民族嚴謹慎思,法蘭西民族熱情奔放……這些無一不是良好的美德,我們在融合的過程中將其嫁接到自己的土壤中,必定會長出枝繁葉茂的大樹,在風雨中巋然不到。

融合能讓人內心豐富,從個人的角度而言,“交換一個蘋果,每個人手裡還是一個蘋果;交換一種思想,每個人就擁有兩種思想。”與人溝通,在盈盈燭火中傾心長談,不覺夜已深。因為思想的海洋如此深不可測,每個人拾取得貝殼也不盡相同,與其獨自欣賞,不如拿出來,與朋友的放在一起,看到的就會是更多更美的貝殼。不只思想可以融合,見聞、感悟、藝術都是能從外界資訊中獲取的。一個人的心胸、氣度便是這樣培養出來的。馮友蘭先生回憶起初見蔡元培先生的.情形,說從他身上感受到一種光風霽月的氣象,大抵就是一種海納百川的胸襟吧。

融合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違反趨勢必遭欺凌。清末朝廷的閉關鎖國便是最好的例子。當洋人的大炮、**以破竹之勢開啟舊中國社會的大門時,有識之士終於奮起反抗,“師夷長技以制夷”,只有先學到敵人的技術,才有資本去剋制他們。融合的作用可見一斑。

當然,融合並不是指把白絹丟到染缸裡去浸染,而是在素色絹布上點綴幾筆以美化本身。一味地照搬他人,只會導致畫虎不成反類犬。《圍城》中寫裁縫仿製西服,“在長褂上釘一排無用的鈕釦”,可真是貽笑大方。上海的海派文化,以融合多國文化風俗見長,但又保持了一部分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使海派文化成為標新立異的代表。由此可見,我們追求的是你“西化”而非“同化”。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古人或許因為距離、交通的限制而無法靠近。但如今的我們已不會被這些客觀因素約束,所需要的,只是心靈的接納。敞開心扉,擁抱世界,終將發現這是一個多麼絢麗的萬花筒。

融合的作文14

如果父愛是溫暖的陽光,那麼母愛就是清澈的水源;如果說父愛是一種關懷。那麼母愛就是一種滋養。只有當父愛和母愛融合在一起時,我相信那才是孩子真正的幸福。

父母要離婚了對於我而言,這簡直是個晴天霹靂。房門緊閉,空氣似乎凝固了。一張慘白的紙,再一支黑得彷彿無法透過一絲光線的水筆。我看到那支水筆在白紙上躍動著,跳著悲傷的獨舞,隨之而來的一行行正楷字跡,字字都刺在我的心。那是張離婚協議書。

從此父母便正式分居了。母親在城市的另一角落租借了一套廉價的房子,”你放心。儘管我和你父親離婚了,但你依然能同時得到一份父愛,和一份母愛我依然愛你的。”母親這樣和我說。這是他們因吵了幾星期的架而離婚前,她說的最後一句話。家裡只有我和父親,每天放學後,依舊做作業的做作業,寫資料的寫資料,偶爾週末我會去找母親談心,一切看似照常,但卻有種度日如年的感覺。

終於,有一天晚上,我又想去找母親,於是做完作業後便騎著一輛單車母親在我十二歲生日時送我的,半夜裡偷偷騎到母親的住處,不料,半路上下起傾盆大雨。我感覺得到每一滴雨點重重地打在自己的外套上,那是件父親在去年冬天買給我的外套,”很能禦寒的。”然而無情的雨依然執著地往我身體上打,在經過一個水坑時,輪胎與地面在一瞬間失去了僅剩下的一點摩擦力,翻了車。頭好痛,身體酸酸的,沒有一點力氣,感覺身體內的臟器在打鬧醒來時,我躺在醫院的床上。隱隱約約看到了母親,她似乎一臉焦急地望著我,那是一張黃黃的瘦瘦的憔悴的臉孔,額頭上又多刻了幾道深深的皺痕,彷彿刻在我的心上,隱隱地作痛。我看到在一旁心急如焚的父親,他的手緊緊抓著床邊的欄杆。我卻寧可這一刻長一些,再長一些。我的`視野裡又同時出現了父母二人,我的心也似乎同時受到了兩種親情的潤澤,那是父愛與母愛啊。我能感覺到這兩種親情的愛融合在一起,心裡暖暖的。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莫名的恐慌。我在怕什麼?難道是怕父母馬上又要分開嗎?好不容易融合在一起的愛,難道又要被殘忍地割開嗎?

空氣中突然瀰漫了一股刺鼻的油墨味,我又看到了那張白紙黑字的離婚協議書,正楷的”離婚”二字赫然立在紙上,格外刺眼。接下來所發生的這一幕,父親將離婚協議書舉到半空,撕成一條,一條,然後再對摺,徹底撕了個粉碎我的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充斥了全身。父親走到母親身邊,向母親真摯地道了歉。其實那張離婚協議書一直保留在父親身邊,從未被帶進那冰冷的法院。熱淚中,感受到了父親母親對我真正的愛,我知道,那是愛的融合,是人世間最純潔最無私的親情。

父母又住回了一起,我知道,那不只是家的融合,同時也是父愛與母愛的融合,是我真正的幸福。

融合的作文15

融合,在理想的狀態下,應是一種平等的關係,不是一方強勢壓迫另一方;應是一種和諧的關係,不是兩塊不搭配的拼圖被硬生生碰到一起,依舊界線分明,各自為政。這種理想的狀態,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並不多見,然而一旦出現,它一定會被濃墨重彩地寫進歷史教科書,被無比張揚地掛在一個民族的嘴邊。在任何時候想起它,胸中便盪漾起一股豪氣,連通大地而又直上雲霄。

回顧人類的發展,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自從“地理大發現”開始,人類逐漸從以自我為中心的愚鈍中張開眼睛。而這過程卻是血雨腥風:壓迫、奴役、殖民……這個融合有主被動之分。被動者往往是面對滿目瘡痍,無比痛心地承認主動方的先進,繼而開始磕磕絆絆的自我改變以求融合的過程。這樣的融合,拋卻客觀進步性,總顯得無奈而迷惘。這樣的融合,一定不屬於一個蒸蒸日上的時代,而屬於一個江河日下、內憂外患的時代。

那是“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的時代,是堅船利炮面對刀槍劍戟的時代,是談判桌上沒有發言權的`時代,是拖著長辮子的老臣沉重寫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中國人唾棄那個時代,感慨那個時代,恨不得所有的歷史都是那個給予我們用之不竭的資本的唐代——理想的融合,不謙卑,不自負,不侵略,不被侵略。然而,從那以後,中國人似乎只記住那時引領時界潮流的大氣帶來的夢幻般的滿足感,卻忘記了真正締造那個融合的盛世的東西。

在我看來,唐人創造了最輝煌、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融合。有理想的融合,必先有積澱——這是融合的資本,繼而有眼光,有胸襟,有前進的意識——這是融化自身的資本並與另一方合為整體的關鍵。難道清人沒有資本?不是。使康亁盛世不能與貞觀、開元相提並論的正是他們的眼光、胸襟、前進的意識——其實,這僅僅是融合的關鍵嗎?不,它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關鍵。

而如今呢?我們一直抱怨我們的國家“抄襲”之風盛行,在許多領域,尤其是需要高技術的電子工業,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融合已從表面的拼殺變成了暗戰。融合從表面上看,似乎並不與國家興替休慼相關。如今,誰主導理想的融合,誰就主導未來人類的發展方向。只求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苟且偷生的,只求為發達國家承擔“工廠”責任的人,永遠無法成為融合的領導者。看那些如今人人追捧的產品,或是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或是古典與現代的融合,或是時尚與綠色的融合……我們無限仰慕之情對它們和它們的設計者頂禮膜拜,注視著它們以不可阻擋之勢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我們又成了融合的被動方。

一千多年過去了,我們還在念念不忘唐人的驕傲,這尤其值得好好思量。與其如此,不如將眼光放遠,將胸襟放大,將腳步放開,也許,我們還能再續唐人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