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作文>

臘月二十三送灶作文500字

作文 閱讀(9.45K)

小年,北方的人們大多講究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某些地區還吃各種糕類和蕎麵;南方的人們大多吃年糕類的食品。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臘月23送灶的傳說作文,請大家認真閱讀!

臘月二十三送灶作文500字

【臘月23送灶作文1】

小年,北方的人們大多講究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某些地區還吃各種糕類和蕎麵;南方的人們大多吃年糕類的食品。晉東南地區,還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七年級一鍋倒”。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又曰: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的習俗。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而在山東半島的人們又大多自農曆臘月二十三後,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此製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麵後醒面,再揉麵再醒面,然後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麵食造型後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後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麵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男婚女嫁之時,膠東農村還用面做鴛鴦,象徵愛情專一永恆。同時,人們特別留意看誰家的媳婦、或閨女做的麵食花樣好和多,讚譽為:心靈手巧。

面花的品種有面燈、巧餑餑、面老虎、小型人物、魚等動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結合在一起,如同民間剪紙那樣普遍。而且家家戶戶還要相互贈送,我認為,這是在暗中比手藝,比誰能幹。明清時期,這種面花多用於春節,元宵,清明,八月十五,小年等節日,後來,延伸至婚喪嫁娶等事項,再後來,為表儀式的隆重,這種代表著美好祝福的面花便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家的神龕前,供桌上,花樣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臘月23送灶作文2】

在廬江,臘月二十三做“送灶粑粑”的習俗流傳甚遠。臘月二十三,又稱過小年,以做送灶粑粑為特色。過了小年,預示著大年將至,很多人家準備殺年豬和雞鴨等牲口,忙著打年貨,買春聯。在幾十年以前,鄉下人即使平時生活再苦,過大年也得要買些肉,殺幾隻雞鴨,一來在新年伊始飽嘗自己口福,為一家新的一年生活走上富裕祈福。二是招待新春之際上門拜年的客人,以答謝客人的拜看之情。過小年,鄉下有一句民謠:“二十三送灶,老頭兒望老奶奶笑,(說)好吃的日子要到”。

為了過小年做送灶粑粑,千家萬戶早已準備好了最好的“家菜”,作為粑粑的餡。農家人於夏秋季節將豇豆、馬齒莧、蕨菜等晒乾,小年的前一天將乾菜浸泡煮熟,製成乾菜肉心餡,或者用醃製回味後的雪裡蕻,新增肉絲、芋粉,配置成味道鮮美的鹹菜餡。做送灶粑粑是鄉下人的一種習俗,首先講究精巧的做工。臘月二十三上午,村上人幾乎都煮好了粑粑面,制好了粑粑餡,中飯一丟碗,便開始一個一個地做粑粑了。有些人家人手多,做粑粑的揉好面,捏起一團,放在手心,雙手搓動,待手中的面形成圓球,便把拇指慢慢按進圓球中部,當圓球形成一定空心時,填進粑粑餡,封住圓球的口。瞬間,一個粑粑就做好了。焊粑粑的,往鐵鍋裡倒些香油,再到鍋裡點燃柴火。焊粑粑,很有講究,一般不宜用猛火,要用文火。焊時沒焊出“眼炸”,粑粑就不香,不好吃;焊胡了,則為焊老了火,當然味道也會不鮮。鄉下農家,每戶都有個把人會做送灶粑粑的,每個村子也都會有一兩個會做送灶粑粑能手。有時,能手作為師傅被鄰家請上門,對做粑粑的關鍵環節作指點。

過小年,很隆重,好似過大年。晚餐開始前,家家戶戶放鞭炮,村裡的鞭炮聲此起彼落。接下來的一個環節便是送粑粑,先是送給左右鄰家,鄰家當然也送給你家。若村子小,素性家家都送,相互送。粑粑送進門,第一句便是“嚐嚐,沒有你家的粑粑好吃”。溫馨的話語,歡樂地笑聲,送灶粑粑傳遞著農家一年年的鄉情,更是化解了相鄰之間平時怨氣,往日的糾葛和嫉妒也煙消雲散。送灶粑粑,又是送和氣,是村裡人鄰里團結、和睦相處的.傳承。

愛吃送灶粑粑的人,到了臘月便有一種相思。出門在外的人,一到臘月二十三左右,便想到了家鄉的送灶粑粑,似乎聞到了家鄉送灶粑粑的濃濃香味,於是打個電話回家,詢問:“家裡做送灶粑粑了嗎?”家人總是回答:“做了,做了,留著呢,等你回家吃!”村裡人,有的把送灶粑粑作為特殊禮品,裝上十個八個,帶回孃家,送給爸媽,既是慰藉,又是炫耀,意思是,自家人做的,自家人會做。如果家人外出,那送灶粑粑便會帶的很遠,帶到合肥、南京,帶到北京、上海,吃粑粑的人當然吃出了一種思念,更有一種思鄉、思親牽掛。本人孩子一直生活在北京,每年一到臘月,孩子們總是在電話中說:“家裡可有送灶粑粑,帶一些過來!”有一年臘月我去北京過年,從家裡帶了三四十個送灶粑粑。怕把粑粑壓壞,於是用一個裝服裝的盒子把粑粑裝好,單獨提著,上車下車,小心翼翼。到了火車站候車室,將裝粑粑的盒子放在座椅上,隻身去了趟廁所,回來時,卻不見裝粑粑的盒子。原來,粑粑被人順手牽羊了。那次,孩子們吃送灶粑粑的希望變成了失望,我的那些送灶粑粑卻使順手牽羊者一飽了口福。

做送灶粑粑是鄉村的一種習俗,又成了鄉村的一種時尚。這時尚從鄉村農家村落不知不覺地向集鎮城市蔓延。這些年,在集鎮或城市經營餐飲的店家,把做送灶粑粑作為一次商機,臘月二十三特地加工送灶粑粑。在廬江縣城,有的擺在門前,有的推車叫賣,一塊錢一個,當然,送灶粑粑的價格比平時其它五毛錢一個的粑粑貴了一倍。儘管如此,購買送灶粑粑的人不吝嗇,因為那叫吃傳統,吃原味,吃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