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作文>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3篇

作文 閱讀(1.84W)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3篇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

通過今天王老師的國血教育讓我學到了好多。在以前自己在孝方面做的不好,以為自己工作中不能經常給父母親來打個電話,不能能往常關心父母親,從來不考慮他們的感受,從不為他們著想。

今天的講座讓我學會了好多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孝佔據了很大一部分,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現在的我達不到王老師和聖賢聖人的鏡界,但是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知知道了一個人如果不能孝敬自己父母尊重老師尊重他人。那麼這個人一定不能在社會上很好的生存,沒有朋友也得不到別人的`信任。我們時刻意有一顆感恩的心,要孝敬父母尊重他人。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瞭解到了世間萬物都是相輔相成的。而且世間萬物都是有靈性的有生命的,我們要尊重萬物,尊重生命,我們都應該真心實意的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的同學、老師,朋友都應該真誠相交。

今天我學會了百善孝為先如何去孝敬反母。就比如自己畢業以後工作了,用自己前兩個月的工資為父母親買一份禮年物,在父母身邊陪他們一段時間,陪從母親一起吃飯,陪著父母去他們想去的地方,為他們買些保健產品送他們檢查身體。

孝道是為人之本,一個人必須懂得孝道並踐行。對待父母親一定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知道感恩圖報,要懂的報達父母老師。讓我不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國家,跟著黨的步伐向著美好生活前進,並且樹立確的信念,為國家社會服務。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

是的,魯迅已不在了。如果他健在的話,至少,至少多一個和我一樣具有吶喊精神的中國文化的崇拜者與維護者。然而他確定已經不在了,他的軀體安臥九泉,已是無可辨駁的事實。

缺少了他,缺少了吶喊者的領導人物,一切,一切都變得那麼沉寂。縱使從深幽的山谷中傳出幾聲沉悶的吶喊,也不會有任何心靈的迴應。更令人驚恐的是,連回音也沒有,留下的孤獨無助者是全部效果。

我沒有他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他鋒利的言辭,更沒有他一呼雲聚的威望,但我與他一樣流淌著炎黃的`血,擁有一顆振興中國的心,我是一個怎樣的幸福者與哀痛者。

對於敦煌文化的流失,王圓籙是罪魁禍首,而對於中國文化的流失,誰是罪人呢?

我們都反對儒家思想的束縛,追求自由,個性解放,這是時代潮流、發展的需要。然而,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六親不認;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損人利已;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為所欲為,以至做出天理難容的事。由此看來,我們還是需要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的,那又為何不快快行動,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呢?

現在,那個曾自以為是吶喊者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吶喊終歸是吶喊。這正如他大聲喊著要吃飯而最終飢餓的原因。貪婪惰性慢慢地消磨了鬥志,腐化了身軀。我不要變成一個空殼,我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我可以不做一個吶喊者,我必須驅散心靈上的汙點,做個行動者。

中國文化的流失到底是誰的錯?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3

《弟子規》讓我學會感恩

山西省翼城縣武池完小譚君君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說,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因為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開啟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北宋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清思想家顧炎宗也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所以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充溢著對國家沉甸甸的`責任感。

要感恩所有的人。時常懷著感恩之心,念念想著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我們生存需要工作,生存需要付出,工作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工作還為我們提供了展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工作意味著責任,感恩讓我們擔負起責任。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4

今年7月26號到硯山民族中學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是《弟子規》,很受教育。最大的體會就是:做人必須孝敬父母。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所以孝是基礎。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每天早晨,大家都很早起來,老師在國旗下教我們做操,鍛鍊身體,學習的人排滿了整個廣場,大家一起舒展身姿,享受早晨空氣,所有的清新一直深發到了心底。早操過後,安排我們用早餐,人卻很多,但聲音不會嘈雜,不會發生插隊的現象,大家都井然有序,彬彬有禮,每個用餐的人心情都非常的.愉悅,享受著這些美好。老師用餐過後,大家稍作休息後,我們排隊走進教室,朗誦《弟子規》、《孝經》,聲音洪亮,響徹心底。晨讀過後,聽老師們講課。這幾天的生活就在吃飯和聽課中反覆著,但是沒有會覺得單調,因為有精神食糧陪伴在我們,有這些大德,大智慧與我們相伴,只會覺得生活中充滿了美好,充滿了人和人的友善。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通過這段時間對《弟子規》和《孝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承載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更要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有相應的傳統文化根基和藝術修養,不但能把文章中所蘊含的美的東西闡釋出來,還能激發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這樣才能真正實新課標的所要求的“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做為為一名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成為學生的表率。要求學生背誦經典美文,自己必須首先做到堅持與學生一起背誦,要求學生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首先就要做先人後已。傳統文化凝聚了五千年來所有人的智慧,我們的先輩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素材,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讓中華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5

感謝院長給我們提供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機會,感謝全院職工在我們學習期間辛勤工作,讓我們安心學習。下面彙報一下9天學習的體會和心得。

一、各位老師、義工從自身實踐和落實傳統文化,示範作用好

使每位學員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有了學習的榜樣,如鞠躬、吃素、講話隨和等。大福地確實是傳統文化的示範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體會

1、學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歲了,在部隊25年的時間,接受過黨和軍隊不少教育,也有傳統教育,學習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回想起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影響較大。但社會上和軍隊內部有的現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當的越大,這些理論學習的越多,學習的層次也越高,可貪腐的就越嚴重,可以說理論學習和實踐完全背離。

自己也變得麻木,說麻木是對這些不正常現象思空見慣,從當初的氣憤,到後來的無視,甚至隨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對壞的社會風氣默認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佔點國家的便宜了,比如說:在部隊醫院,酒精、棉球、膠布開始需要什麼拿什麼,沒有感覺到。

但通過短短九天的學習,對自己有了很大的觸動,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學多少為人民服務的理論,如果潛意識裡(思想深處)不紮根,是無濟無事的。這次學習深入了靈魂,對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無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後必將深入學習和理解、傳播,不斷去落實。二是太上感應篇對我的警示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通過幾天來幾位大師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顧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和果報,(好的果報感恩黨和政府好的政策對家人和自己的護佑、聽家長老師的話得好報;聽黨的話得好報,不聽放任自己則有壞的果報)深有感觸,對父母、生靈、聖賢必需有敬畏之心,對自己有緣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證。

三、做踐行傳統文化的使者

學習傳統文化關鍵再做,不在說。

一是自己要按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語善、視善、行善。播種福田。

二是傳播好傳統文化。

三是除正惡,不斷反省自己,懺悔自己,除不作惡。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消極因素,這與現代化發展是不利的,就其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表現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一方面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權思想,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缺乏民主意識。

2、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裡,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國家主人,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3、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4、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二、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髮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報務。傳統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這種轉化需要社會實踐,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才能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根本的結合點。

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是具有一定觀念文化的人去從事的,沒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思想首先素養的人,就無法勝任,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範作用—通過法律規範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

法律僅作為治國的其中一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實際上,人們的實踐活動,是離不開利益原則的。要保證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價值的實現,不僅個人實踐活動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學會按法辦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必須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6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製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準確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圍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伴侶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

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裡的父母親,為人子(女)肯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肯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悟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訓練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養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始終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家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始終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始終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盛發達。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仔細去學習、去思索、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行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推斷和準時訂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行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當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哺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許多沒有做到:常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心情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賜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懷太少了。

從校內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頭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裡的單純的美妙,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知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矇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埋怨周邊的環境太過簡單,埋怨這個社會是多麼的世俗,忘了連續追尋生活的美妙。生活在回憶裡,苦痛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佈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於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於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特別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與傳統文化的學習,提示自己應當如何連續以後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盼望有更多人受益。並介紹自己四周的伴侶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盼望大家都能夠踐行聖。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7

每天為了生計奔波,看慣了世態炎涼,看多了人間冷臉,以為自己已經沒有了眼淚。看到演講臺旁的大螢幕上幼小的小女孩稚嫩的聲音深情地叫著“媽媽”,“媽媽”。我的眼睛禁不住溼潤了。我的孩子們也是這樣“媽媽”“媽媽”的叫著我啊!媽媽,多麼美妙的字眼啊!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的呼喚媽媽,那些生活的小磨難又算得了什麼呢?

兒子第一次叫媽媽那天剛滿四個月。做完一天繁重的工作,晚上十點多鐘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婆婆看我進門,把孩子放到床上便翹著腳坐到旁邊看電視。廚房冷冰冰的,房間亂糟糟的。年輕的我不會看臉色,一邊笑著和婆婆說話,一邊趕緊做飯做衛生。我幼小的兒子躺在床上,不哭也不鬧,小臉一直掛著笑,眼睛一直盯著我轉。我當時並不知道孩子餓了多久,只想把事趕緊做完。等我弄好飯,做好衛生,站到床前時,已經快十一點了,兒子望著我,突然叫了一聲“媽媽”,然後把小臉轉到一旁格格的笑,我驚訝極了,孩子才四個月,居然會叫媽媽?我驚喜地抱起孩子,兒子又衝我叫了一聲“媽媽”,小眼睛裡都是笑。我渾身的`疲倦一下子消失了。小羊兒跪乳知道感母恩,我這麼小的孩子餓著肚子,不哭不鬧望著母親歡笑,難道不是感母恩嗎?這也是一種孝啊!

兒子七歲多的時候,有一天感冒,我帶他去醫院看病,途間路過一家花圈壽衣店。兒子遠遠地站住了,表情肅穆,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我以後一定會給你買最貴的花圈。我笑著握住他的小手,問他:怎麼會想到送媽媽花圈呢?媽媽還要把你和妹妹養大才能死啊!兒子有些著急,望著我的臉一字一頓的說:媽媽,我是說你很老很老以後死了,我會買最貴的花圈給媽媽。我愣愣的看著我幼小的兒子,心裡感動極了。我的孩子該是多麼的愛我這個媽媽呀!我的孩子沒有學過孝道,這麼小的年齡,卻已經知道媽媽去世後要厚葬媽媽,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感動的孝啊!

生活的艱難磨沒了我的耐心,對著一天一天長大的孩子常常口不擇言,不知道兒子怎麼想,就算剛罵他出門,他也不忘說一句:媽媽小心。我知道他的意思,我的聽力不好,他是叫我過馬路小心車輛。心裡也感動轉眼卻還是態度惡劣的對我的孩子。看著演講臺上講課的老師,他主講的內容是要教好孩子學孝道和弟子規。我真想對他說:老師啊,其實我們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需要學習傳統文化的不應該是他們,而應該是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父母需要好好地學習啊!

我的孩子真的是很聰明很孝順。那天大雨,兒子沒帶傘,看著已經放學了,又沒法聯絡他,只有呆在家裡站在窗邊望著車站乾著急。真是老天保佑,孩子下車時瓢潑的大雨居然停了。看著兒子輕快地步子過了馬路,我心裡鬆了口氣。進門後兒子很得意的望著我的臉說:媽媽,你兒子很棒,這麼大的雨身上一點沒淋溼噢!是啊,我的孩子是很棒!這麼大的雨居然沒淋溼自己,他很好的保護了自己的身體,他知道怕父母擔心,所以學會了保護自己,這不是孝又是什麼? 難道孝道真是需要學才會嗎?

吃晚飯後坐在桌旁和兒子談論我去聽了傳統文化課的事,兒子很嚴肅的對我說:媽媽,學習傳統文化是好事,但是好多事情不能牽強附會,愛和孝並不需要寫到臉上。磕頭作揖只是形式,古時候是因為沒有凳子,古人只有席地而坐,慢慢演變成了下跪。現在是新世紀了,有必要往地下跪嗎?難道下跪的人一定就是孝順的人嗎?還有節儉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卻是壞事,如果所有的人都節儉了,消費自然就少了,經濟自然就會停滯不前了,社會也就不會向前發展了。這樣好嗎?所有的事情不能只看一面的,我的媽媽。

我看著兒子,感覺好新奇,原來只是個高中生的兒子居然懂得這麼多事情,看來我怎麼樣辛苦也是值得的啊!在孩子的面前,我成了國小生,在古人面前,我也是國小生,在生活面前,我更是國小生,需要好好學習的更應該是我們這類自以為是的國小生啊!這樣想想,我心裡豁然開朗了。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8

通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

一、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對為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裡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著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夥伴們玩戶外遊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方面做得並不好,但他們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規》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長的支援與協助。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老師,如果我們在校內由我們以身作則影響孩子,提醒孩子,在家裡有家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督促孩子,協助我們的工作,試想,我們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們還會由孩子、家長將影響輻射開來,使我們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強,範圍不斷擴大,這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禮記·學記》中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學校裡、社會上有太多讓我們覺得不好的現象,那麼我們這些教育孩子的教師,就有責任改變這種現象,讓家庭更和睦,讓人與人之間更和諧,讓我們的祖國明天更美好。

踐行《弟子規》,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她由那些文化符號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現在哪裡?都值得認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道和術,道家之道,儒家之術。從內容上看,很難判斷他說的對還是不對。

說他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包含著道家、儒家思想,也有著關於道家之道、儒家之術的闡釋。

說他不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絕不僅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術。其中還有更博大精神的內容和對人文、自然、宇宙萬物的精準解讀。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鍊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靜無為、天人合一,自然圓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種豁達、達觀、捨得、放下、循天理、重人倫、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養、果報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本質區別在於棄鬼神,而信人倫。將一切付諸神話色彩的信仰斥之為“怪力亂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講以人為本,上帝造人。中國傳統文化講以家為本,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伏羲、女媧人文初祖造人,人類造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釋道儒是其中主要內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術就不準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陰陽調和之術。也有著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們中國的中,不是隨便叫的,這個中字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確定位,持中守正。

易經把事物形成乃至發展過程用一個周圓表述。

數數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數,67890是成數。生數和成數的契合點分別是5和0,恆居中位。河洛圖笈,白馬、神龜資料。頭1、6,尾4、9,左3、8,右2、7,唯獨沒有0和5。0和5在哪裡?居中。中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國——中國。

易經解釋世界講境域生成。原生態世界是虛、是無。無不是沒有,而是隱含無數生命體、生命基因、元素符號、各種成像因子。進入適當的土壤、遇到諸多適宜的溫度、溼度、養分、水分、各種氣候環境誘因,這才促成生命的誕生,完成從無到有的生命創造。就是無中生有。即:從無極到太極,然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無名到有名的過程就是一次生命創造的過程。從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無限,即是母體孵化繁育的浩瀚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這兩個過程。將這兩個生成過程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與天地之和;與環境之和;與氣候條件之和;與生命基因之和。然後,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榮,世界乃成。

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世界觀。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萬物,恩養生命。和人之德,親近天地、親近自然、親近生命。人類只有和衷共濟,才能繼往開來。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圓融一體,捨得、放下,慈悲為懷的博大胸襟。

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之德、義之理,奧妙就在於此。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9

早晨四節課的時間聆聽了王老師的演講,自己受益匪淺。王竑錡老師的演講猶如一縷陽光照入了我的心房,讓我看清了黑暗中的道路。

王竑錡老師說人的煩惱來自有所求,對啊,你想要做的事而達不成的時候你會煩惱。去做一件事有對有錯不能用不成熟的思想去衡量別人的思想,畢竟每個人所在的位置高度,看待問題思想都是不一樣的。其中老師放了一部宣傳片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出生是原點也是起點,讓我感觸很深幫助別人成就自己,印象最深的便是王竑錡老師講出的一粒種子的故事,當別人播種下這裡種子時,用了各種方法,對現在還是一粒種子來說,憑什麼自己要屈尊在這小小的泥土裡,可等種子慢慢長大的`時候,那粒種子不會再去埋怨別人把它種下,更不會去埋怨踩它一腳的人,種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吸收著,它還是那粒種子時別人給予它的養分,它會感激。同樣,當我們在感到受別人折磨時,不要難過,不要埋怨,那是別人在為你以後的成長與發展做鋪墊,不經歷風雨那能遇到彩虹?

我們應該要無時無刻的感激別人對自己做過的事情,他讓我們得到了不一樣的成長,也獲得了更多的力量,慢慢的儲存能量,等待時機能成熟時迸發出無窮的力量,震撼著那些曾經“幫助”自己的每一位人,感謝他們的存在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感謝人生旅途中每一位拉引者,帶我們走向光明!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0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屹立在這片東土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一個民族屹今至久,它的精魂何在?是的,中華民族的精魂就在於這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上。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資本,一個民族的歷史,可以說決定了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說,歷史與傳統文化是完全成正比的,這也就是那些新立的國家,爭著搶著要學習我們傳統的原因之一。只有一個國家有了普及的傳統文化,他的歷史才會悠久,才會屹立不倒,才會傳承百年、千年、甚至上萬年。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近有一種這樣的現象: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更多的國家,爭相在國內建立孔子學院,發展中國的文學文化思想,發展中國的經典傳統文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本古老的經典,再一次被人們從紛繁的歷史中捧出來細細品讀,成為新時代的經典。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多麼廣大。距今幾千年,依然是世界的瑰寶,是世界寶貴的傳統文化,我們可以說歷史成就了傳統,成就了文化。雖然歷史並不一定全是對的,並不一定具有絕對的可鑑性,但我們必須承認它的弊大於利,我們不妨把它的謬論當做反面教材,引以為戒。而它的精髓需要我們去傳承,使其脈脈相傳。

當然,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歷史不可避免地被曲解,有些人理解不了它的本質,也缺乏尊重歷史的敬畏之心。例如近年風靡全球的網路遊戲——王者榮耀,裡面有不少的角色是歷史人物,但又不是歷史原本的樣貌,最為典型的是這款手遊中的特定角色“李白”,從詩人變成了一名刺客,放蕩不羈,完全脫離了歷史原型。還有另一個歷史人物“荊軻”,在王者榮耀裡設定的角色為女性,而真正歷史中荊軻是一名男刺客。還有不少運營商為了牟取暴利,隨意翻改歷史,導致很多沉迷於其中的中國小生,把這段翻改歷史當作事實。這樣的歷史我們要有何用?但真的是歷史文化本身的錯誤嗎?不,不是的,歷史文化滲透在我們身邊,積澱在我們的血脈之中。真正錯的不過是我們自己本身罷了,我們對傳統文化歷史的理解和認知不夠透徹,甚至沒有想過要尊重這段歷史,傳承這段文化。

其次,歷史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淺顯的,它是複雜的,無可預知的。不少強盛的國家對中國政治方面的歷史感到輕蔑與不屑。是啊,回顧歷史,除了光鮮的文化傳統,剩下的,是一個遍身傷疤,面目全非的中國。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我國就與各方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被迫割讓土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開始了慘無人道的燒殺肆掠。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事件,更是令人觸目驚心,難以忘懷。歷史,也許並不是表面上傳承的耀眼文化,更多的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風霜雨雪。

有人說,歷史與文化相當於一個角,在同一頂點出發,卻從兩個不同的方向無限延長。永遠不可能相交,也不可能會有聯絡。但我認為,這並不是必然的,一段歷史的滄桑,難道不能託舉出這段文化的非凡嗎?所以說,歷史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可能不容易貫通,但他們之間的關係卻是千絲萬縷。

最後,我們也必須承認,傳播歷史,交流歷史無疑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驅動力。中國古代史學著作浩如煙海,體現了一種歷史的反思。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正是我們需要交流傳承的。如《阿房宮賦》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覆滅,總結了秦朝統治者因為驕奢腐化不恤民意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勿使後人而復衰後人的警告。蘇洵的《六國論》,認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而不善,弊在賂秦”,並借古諷今“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歐陽修借五代後唐莊宗先盛後衰,先成後敗的歷史事實,扼要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論斷,精闢透徹,發人深省。這些文章,無不體現了古代歷史學家樸素的歷史唯物觀,他們借古諷今,警示後代:應以史為鑑,君明臣賢、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擁戴,綿延歷史。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掩卷而思,這幅極其悽美的畫面,又何嘗沒有包含濃濃的鄉愁呢?這些內源性的影響,並非顯現在表面,早已種植在我們的心中。傳統文化的薰陶與歷史的影響,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顯現。著名的物理學家錢學森和數學家華羅庚在聽到新中國成立後,毅然放棄美國的優待,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不遠萬里地回到祖國。他們為何肯放棄當下的一切,不辭辛勞地投身於祖國建設?是文化的內涵,是文化另一種不為人知的價值。傳統文化,它是潛移默化的,需要用漫長的時間顯現;傳統文化,它是我們深植在心的一種力量,需要我們給他一個啟用的時機。文化,不僅僅是一筆財富,更是這個民族血脈裡的'眷戀。這種眷戀,無論歷經多久都不會淡釋,傳統文化能夠把整個民族聯絡起來,每個人都是這個民族的一部分,讓每個人都感到民族的責任感,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說,傳承文化可以綿延歷史的原因。試問,一個民族團結了,他還會輕易倒下嗎?還會經受不住歷史的打磨與鑑造嗎?

歷史,是不可逆轉的,卻是無比重要的;文化是非同凡響的,卻是由歷史的洗禮,鑄造而成的。歷史與傳統文化,與一個民族的興亡是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想要獻身國家,就必須先傳承和發揚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銘記,這段悠久的歷史。作為新時代的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要回望歷史,普及傳統文化,為日後建設祖國打下堅實的基礎,讓祖國的明天更加昌盛,更加偉大! 學校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個大概,通過這次的延津之行,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深的認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永珍、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鍊,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浴火重生。洋文化氾濫、道德標準缺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通過學習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瞭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為“老”,下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時也意味著“老人”要永遠在“孩子”之上才能稱之為“孝”,中國人講“以孝為先”,便可知國人對“孝”的重視,主要強調對父母,長輩的“孝”,強調長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賣身葬父”的傳說,還有“孔融讓梨”的故事,雖然強調的是禮貌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長幼有序”可見“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僅僅在古代,即便是在當代物慾橫流,充滿鋼筋水泥管的社會也同樣被看得很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1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訓練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閱歷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賜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熟悉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學問,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熟悉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始終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家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始終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由於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始終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受、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盼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頭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意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見。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許多不行知的部分,但是學問可以增長才能,學問可以轉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歡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學問,溫習舊學問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養、增長才能。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賜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熟悉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學問,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熟悉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始終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家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始終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由於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始終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受、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盼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頭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意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見。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許多不行知的部分,但是學問可以增長才能,學問可以轉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歡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學問,溫習舊學問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養、增長才能。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仔細去學習、去思索、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行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推斷和準時訂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行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同學,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行收回,不行反悔。對同學們提出的看法建議要仔細討論解決,要敢於擔當責任。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2

首先非常感謝公司給予了我這次培訓的機會,也感謝南京居美馨的各位老師。學長,蘇園的霍總及其他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因為大家的支援與配合,讓傳統文化的培訓首次在蘇園拉開了序幕,並圓滿地告一段落。

在為期五天的培訓過程中,我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也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知識,這些都不是在學校的課堂上所能學到的,學習涉及到的面較為廣泛,有蔡禮旭老師的《家和萬事興》。《百事孝為先》,周永杉老師的《新世紀健康飲食》,劉芳老師的《生為女人如何經營好幸福美滿的家庭和事業》等精典課程。另外還分享了大片《暖春》,這些課程圍繞的主題都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以此來提醒教導我們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並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之後如有多餘時間和精力再兼顧其他有益的學問。 弟子規中提到,〝百事孝為先〞,教導我們要行孝,孝敬自己的父母,他們賦予了我們新的生命,他們辛勤哺育了我們,讓我們長大成人,就像老師所講的,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最基本的`孝敬之心也沒有了,那麼他又如何會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朋友。

同事呢?看到父母鬢髻銀髮時,想想他們一生為家庭,為社會付出了青春與勞力,此刻,正是兒女回饋孝敬之時,哪怕只是輕輕的一聲問候與關懷,都是父母最大的歡喜與欣慰,若能在茶餘飯後,讓兒孫圍膝他們左右,那又將是他們最難得的天倫之樂。我很慚愧,因為我覺得自己做得不是很好,特別是自己心情不好時,還會對家人發發小脾氣,但家人都用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自己,沒有過多的斥責與報復舉措,同樣會時時刻刻地關心呵護著我們。也許行為更能勝過千言萬語,家人用行動告訴我,〝暴躁不能解決問題,不會控制情緒的人,無法經營好自己的未來。〞我的媽媽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很樸實。勤儉,也很善良,但對我和妹妹方面卻比對待自己要大方得多。每當過年過節時,或者平時做新衣服,有什麼好吃的時候,都是我和妹妹各持一份,不會偏向於任何一方,對母親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聽外婆說,我媽媽因為我和妹妹曾受了很多委屈,但即使我和妹妹長大成人了,她也從不放在嘴上說,總是埋藏在心裡,媽媽只希望我們能夠和她分享快樂,不想因為一些不開心的事,讓我們也跟著受影響。

媽媽為了我曾經被鐵釘扎傷過。 記得那年我二十歲,因為家庭方面的需要,我到了福州的表哥家長住過一段時間,那也是第一次離開家,離開媽媽,也許是因為血溶於水的親情,也許是因為長期的思念,媽媽讓妹妹寄住在小姨家,與姑媽一起來到福州看望我,出於姑媽的好意,經與表哥商量後,讓我媽在表哥的食堂內幫忙,雖然也付工資,但說實話,我媽做事責任心很強,就把那當作自己的事情一樣努力,每天起早貪黑,不辭辛苦地幹著,一天凌晨兩三點的樣子,媽媽做早飯的時候,不小心被灶堂口木柴上的鐵釘給紮了,據現場工作人員講,當時流了很多鮮血,但還是忍住疼痛,還不停地說〝沒事,小傷〞。如果不是那些好心人的幫助,我媽也不一定會去打疫苗針,如真是那樣,結果將不堪設想。當我聽到這個訊息時,我哭了,那種感覺很酸楚。隨著時間的流逝,媽媽的身體是一年不如一年了,胃藥。感冒藥。消炎藥等不停地交替服用著,今年又患上了醫學界被稱為的〝富貴病〞,也稱〝消渴病〞。那種病如果控制不好,結果會很嚴重,會失眠。腦中風。心腦血管病。有的還要截肢等,真可怕,而且現在得這種病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所以這需要我們平時就要合理的控制飲食,保持適當的運動,擁有一份愉悅的心情來加以預防。但媽媽卻還是堅持每天起早貪黑地騎單車去單位上班,單程約五十分鐘左右,風雨無阻。我和妹妹看到媽媽疲憊的身影時,勸阻媽媽休息下來,不要去上班了,每個月由我們補貼生活費,但媽媽卻說〝我已習慣了,上班可以充實生活,沒關係的〞接下來也不會說太多解釋類的言語,但我和妹妹能夠深刻體會到媽媽的別有用心,是不想給我們太大的負擔與壓力。

除此之外,媽媽看到家裡水果不多了,會經常買些蘋果。桔子。香蕉類的水果。瞭解糖尿病症狀的人,應該知道,他們這類人群是不可以吃帶有甜份的水果的,會影響血糖的升高。但媽媽這麼做的動機是什麼呢, 難道真是為了解饞嗎?如果真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之前,聽說蘋果能減肥,桔子能補充維C,香蕉能觸進腸胃蠕動,有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所以平時,我會吃得多一點。這些小小的細節,全都被媽媽看在眼裡,記在了心裡,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這些孩子啊。我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而我又為他們做了些什麼呢?與媽媽在一起,真覺得自己太渺小了。幸虧遇到了中國傳統文化,鞭策提醒了我,我會堅持學習弟子規,並將一言一行落實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有句話說得好,我們不在於擁有了多少,而在於我們珍惜了多少,不要等到失去機會時,再去珍惜,那就為時過晚了。 幸福的家庭演繹著同樣的一個故事,而不幸的家庭卻演繹著一個個不同的故事。如何經營好幸福美滿的家庭,貴在一個〝和〞字。所謂〝家和萬事興〞。同樣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懂,但真正能夠深刻體會,並付諸於行動的人卻較少。

培訓過後,容易犯的一個課後綜合症就是:上課激動,想想感動,回去後一動不動。在一個家庭中,我們扮演著一個個不同的角色,每個角色都體現出一種道德規範。平時經常聽到一些朋友說自己的丈夫。婆婆或者其他人怎麼怎麼的不好,難道我們自己就沒有一點過錯嗎?夫妻之間相處,總有一個磨合期,這需要我們用包容。寬恕。謙讓。忍讓。禮讓。仁愛去經營。如果總以為自己做得好的人,往往是隻看到對方缺點的人,那關係又怎麼能處好呢?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我不但認識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還有幸於知道了一些為人處世方面的藝術性。發生問題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解決處理,那才是問題的根本與關鍵。與朋友相處也是如此,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對待於你。也許不能立即得到回報,但相信,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因為努力,所以回報。當別人對我們不好時,是否也曾想過我也曾欺負。刻薄於人,同樣的道理,在面對委屈。受侮之時,只有能完全放下怨恨的人,才能從中體悟出寬恕。包容的偉大。

健康是革命的本錢。也是家庭事業的基礎,沒有了健康,一切皆為零。正如周永杉老師所說的〝錢能夠解決的問題,都是小問題。〞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現在的疑難雜症卻越來越多,這和我們的健康飲食密切相關。比較慶幸,一直以來我都是以素食為主,但偶爾也吃些小葷,所以戒葷食素,對我的困難會小些,我會努力的,並且有一種讓素食從我家起航的想法。很多人都擔心吃素會導致營養不良,特別是對待一些特殊人群,但從科學的角度分析,這恰恰相反,反而堅持吃素的人更容易擁有健康,據一些資料顯示長壽者均是吃素者。身邊有很多案例,原來飲食雜亂的人,各種指標都不合格,且體重也超標,但通過堅持吃素,這些症狀都沒了,變得更健康了。

我自己也深有感觸,平時小毛小病不多,且很多人都說我面板很好,由於工作的需要,以前,包括現在經常要在外風吹日晒,羨慕之時,並詢問我是怎麼保養面板的,其實我也沒刻意地去美容院做護理,和一些人一樣,也只是用些適合自己的化妝品而已。我想也許是因為我吃素的原因吧,不過保持一顆愉悅的心態也很重要哦。所以吃素不再是一種宗教行為,而是一種超越,一種高尚生活的表現。 要談的感受不是僅侷限於一些文字篇幅的表達,更重要的是付諸於行動,《弟子規》。《中國傳統方化》將成為我人生的一堂必修課,相信精典就是生活。並且會把這份享受帶給我的家人。朋友們,也讓他們也一起學習精典。只要人人心中充滿愛,哪個人不可愛?就讓我們一起把愛傳出去。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3

在這個物慾橫飛的世界裡,或許你的那顆心早已和我一樣的浮躁、不安!而曾經的那份安然、恬靜已漸漸地丟失,在現實面前喪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運兒,在我的大學生活中遇到了"小傳",並讓我重新找回了那顆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傳"是我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基地"協會的簡稱。遇到"小傳"是在我大一快結束的時候,那時看到老師和學姐學長們在校園裡做宣傳!"小傳"的宗旨是: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為和諧社會的建立注入一份力量!從此,我便愛上了這個協會!

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小傳"的`每一位成員都要從《弟子規》做起!每天早上晨讀一遍,利用課餘時間看有關的視訊資料。當我讀到《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時,讓我倍感深觸。想想以前在家裡,父母叫我做點事情,可我總是愛拖延,甚至為此跟父母發生爭吵,頂撞父母。就連最基本的中華傳統美德——孝順父母,都沒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慚愧!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昔此時",我深深體會到了我們的時間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電視劇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今後,我要多利用這些時間去學習傳統文化和閱讀書籍!

《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規》去改正這些缺點。

在"小傳"期間,老師還組織我們去秋浦書院做義工。每次我走進書院,都覺得身心格外的和諧,那份突如其來的安靜,才發現是我內心一直所追尋的!在做義工期間,除了打掃衛生外,更多的是在書院裡進行參學,讓我們瞭解更多的傳統文化,修身養性!參學的課程有:論語讀書會,管仲班,茶藝,古琴等!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古琴!老師不僅教我們彈琴和講有關的知識,還和我們分享他自身的經歷。讓我知道了:要想彈好古琴,離不開豐富的人生閱歷!古琴——可以讓自己的性格變得沉穩,心態變得平和。在你心情煩躁時,聽琴一曲,可以排解鬱結於心的煩悶與憂愁,並沉醉於古琴那獨有的端莊幽雅的意境之美。學習古琴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化內涵,緩解了壓力,還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和氣質。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