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其他>

[通用]語文評課稿15篇

其他 閱讀(1.18W)

語文評課稿1

本週下雪了,下了一場今冬以來的第一場大雪,我的心也隨著雪開雪落而起伏不定。週一陰天,我心事重重:例會會佈置什麼任務呢?週二下雪,我興奮不已:這雪真大啊!週三賽課,我忐忑不安:雪還在淅淅瀝瀝地下啊;週四天晴,我舒暢不已:殘餘的雪景在柔和的陽光下讓人感覺暖和了許多;週五天晴,我歡喜得很:終於可以短暫休息啦!這一週,唯一的風景是雪景,唯一的收穫是賽課。我們學校的語文賽課在雪花的飄飄灑灑下拉開序幕,同時也在雪兒的戛然而止下落下帷幕。那天的雪景純白無暇,而與此同時的'語文賽課本著“博採眾長,熔於一爐”、“結合實際,為我所用”的原則異常活波生動,精彩紛呈。每個賽課教師的課各有千秋,展示了許多亮點,讓我大開眼界,同時也受益匪淺。在此,我簡單談談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有以下幾個方面:

[通用]語文評課稿15篇

1、課堂上的語文味濃厚,具體表現在聽、說、讀等訓練在時間和力度上得到了加強,泛語文現象減少了。

如,過多資料補充、過多媒體演示而冷落了教科書的現象少了。在這方面,孫老師的展示分享課讓我如醍醐灌頂,美美地跟著她暢遊了世界名著,感受頗深。

2、目標定位更加準確。

教師們對展示分享課、好書推薦課、作文指導課等課型有了明確的認識,在具體到某一課型時,許多教師不僅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還注重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傳授某種學習方法等。特別是樑老師的好書推薦課不僅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給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3、教學設計合理精當。

在教學設計方面,繁瑣的、走馬觀花式的教學套路少了,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基本規律,通過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約、實用的教學環節的現象多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宋老師的作文指導課匯入合理恰當,如何讓學生儘快進入課堂情境,她在自己執教的作文課中,下了工夫,動了腦筋,出了效果。

4、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教師們採用情景設定、問題激思、讀寫結合、讀悟結合、讀唱結合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地使用多媒體,很好地詮釋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觀點。張老師執教的一年級展示分享課讓我很是感動,也深受啟發,原來小孩子也會如此可愛活潑!

在這次賽課活動中,大家每個人忙碌著聽課、試課、教研,應該說每個人的公開課都是精品,所以儘管疲憊萬分,我們每個老師也捨不得錯過觀摩任何一節課的機會,一上午連口水也顧不上喝,直至賽課結束,老師們才借上廁所的時間欣賞一下美麗的雪景。接著,老師們陸陸續續地圍坐在一起教研,除了簡單地幾句讚揚雪景的美麗之外,大家開始討論在聽課中發現的問題,思考並反思自己該汲取他人哪些長處,可謂為教育工作而忙碌、為教育工作而思考、為教育工作而生活。

總之,比賽的結果是次要的,揚長避短、提高水平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只要我們以本次比賽結果為今後努力的新起點,我們大家每個人都會滿載著冬的收穫,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定會揚帆遠航!

語文評課稿2

今日有幸聆聽了姚教師執教的《秋天的雨》這節課,我有一種如沐秋風,神清氣爽的感覺。《秋天的雨》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語言美,意境美,篇章結構美,名為寫秋雨,實在寫秋天,把秋天的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串起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在本課教學中,姚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欣賞畫面,品讀詞句等方法使學生體會秋天的完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從而產生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一、創設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在上課伊始,姚教師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盡情欣賞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圖片配上優美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秋天,為學生學習課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礎。

二、重視指導學生與文字對話

姚教師的課堂上實現了“以讀為本”,擯棄了教師的分析講解和問答。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並且讓學生融入文字,在學習第四段時,教師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主角,與學生展開對話。

三、重視讀的層次指導

姚教師結合課文特點,以調動學生朗讀興趣為目的,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以悟促讀,以讀促悟。抓住秋天的顏色、氣味、聲音進行教學。姚教師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顏色。讓學生在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像一枚枚郵票,飄呀飄呀,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飄呀飄呀”這二個動態詞語,進行引導學生經過比較讀,體會語言美,進而讀出其中的韻味。同時,恰當藉助多媒體課件,再現文中的美麗景色,在美妙的音樂中,以情助讀。學生在多種形式、分層次的反覆朗讀中,自然而然地領略到了五彩繽紛的色彩美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美,體會到了秋天的美麗和欣賞美景的愉悅之情。

可是,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一些細節,我也有著自我的想法。如在教學“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一部分時,讀中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句子並同桌討論,再說說自我發現了什麼?然後拓展訓練“像”的句式,這樣就會加深學生比較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級剛開始習作,本篇課文在每一段都有一個明顯的中心句,教師在教學時也能夠滲透寫法的指導。以上幾點只是自我聽後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語文評課稿3

本文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了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口袋麥子,三個小動物處理禮物的不同,所以結果也各不相同。課文寓人生哲理於有趣的故事中。教學時,教師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通過選擇—體驗—感悟三個環節來學習這篇課文。

一、釋放願望,自由選擇。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角色,說說你喜歡哪個動物,為什麼,說說你的理由,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釋放了學生敢想,敢說的這種願望。

二、注重細節,教給方法,指點習作。課文中,無論是小豬,小牛,小猴還是土地爺爺,都很有個性。這得益於精彩的細節描寫,例如,“舔舔舌頭”“看了又看”“忍不住”“哈哈大笑”等等,教者在教學文章時,能注重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去體會,去闡述,無疑這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教學中,教師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沒有把課文蘊含的道理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和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外顯交流,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不斷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獲得思想的啟迪。

語文評課稿4

看了羅老師第十二冊第四單元《匆匆》一課的課堂教學實施情況,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課程理念已經深入了我校的語文課堂。

下面就這一課的教學談幾點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把握學科特點,體現新課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膾灸人口的散文,閱讀這樣一篇文章,應該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與情感體驗。

羅教師先設計了“談話激情,匯入讀書”的環節,這就給這節閱讀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學生閱讀情感上的基礎。而後,在學生讀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幾個學科特點很突出的教與學的“點”。

1、是深入地讀,富個性地悟,開放地談。深入地讀,是把心放在文章內容裡去讀,體會這篇散文的優美和深刻;是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去讀,讀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個性地悟,是結合每個學生個人經歷,調動這些讀書個體的內心情感體驗去進行讀書感悟;開放性地談,是學生讀書,感悟之後的閱讀互動和交流。可以說,學生在讀書,感悟之後,各抒己見,是很好的互學過程,很多學生的個人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昇華。

2、是注重讀書中的積累與運用,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匆匆》這篇散文采取了多種修辭手段,用得精當。學生應認識這些方法在表達上的好處,主動積累好詞、好句、好段,並學習運用所學知識。設計中有這方面的考慮。如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當堂背誦部分句、段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設計。

尤為突出的是學習、積累與運用的緊密結合。學生呼叫排比、擬人等修辭法,學習作者的表達風格,結合自身對時光流逝,時光寶貴的真實體驗,進行大段的讀後語言訓練,效果很好。

3、是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觀的變化

學習語文,是學生接受語文課程人文性教育,同時提高他們語文實踐能力的過程。這樣,我們就必須樹立讓語文教學由“小課堂”走向“大課堂”的新認識。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那麼,課堂是學習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課上,羅教師積極適當地擴充套件學生的讀書深、廣程度。一方面,教師抓住教學重點訓練專案施教,引導學生讀文,從文中內容想開去,適當延伸;另一方面,教師大膽擴充套件讀書新領域。課前,教師引導學生廣泛查閱,瞭解朱自清這位現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況,課後,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讀讀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學設計中“延讀”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課堂教學向課外閱讀延伸,課內外閱讀共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發展,體現了小語文教學觀向大語文教學觀發展的變化。

二、課堂教學清新、自然,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有情有趣。

“品讀、賞析,讀中悟情”是這節課重要教學過程。

品讀,教師設計了幾個引導點:一要品讀疊詞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讀各種修辭法的表達;三要品讀重點句、段。賞析,教師把它融於品讀之中,強調於品讀之後。讀中悟情,是這一教學設計精當之處。一悟作者對虛度時光的無奈與婉惜;二悟舊時代年輕人已有覺醒又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複雜心情;三悟時間的寶貴,珍惜時間的重要。這樣,學生就讀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個情,懂得了一個理。

以上教學品讀,賞析的過程,設計清晰、適當。實施教學時從內容到教法到學情,都顯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學生讀書很動情,饒有興致地讀,主動地探究問題,很好。

三、教學設計問題分析

這篇《匆匆》教學設計可以說是比較規範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師個性的教學思考。但整體看,教學過程設計部分對學生自讀、自悟的學習過程設計還不夠充分。設計注意教師的引導,重視了學生讀後談理解和感受過程,而學生自讀會產生什麼問題,自悟會有什麼困難,怎樣適時機地指導、幫助他們考慮不多,前面說“學習過程設計不夠”就是這個意思。也許,教者對學生讀書過程和讀後發言,表達之間的輕重關係還需進一步認識。依點評者看,自讀、自悟是根本,是基礎,讀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與互動。那麼,設計時要考慮學生讀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並設計適當的指導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困難。這樣的教學設計更重視學生的學,就會更實用。

語文評課稿5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徐新會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徐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裝置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心得體會《國小語文第十冊《豐碑》評課稿》。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徐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3、快速覽讀,概括內容;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徐老師用投影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裡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象“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馬上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練習了學生的說話能力,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說:“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徐老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資訊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徐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語文評課稿6

日前,下班級聽了東老師的《巴爾扎克葬詞》、蔡老師的《我有一個夢想》這兩節課,非常受益,很受啟發,也從中看出了執教者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基本功。可以這樣說,這是兩節異中有同、風采照人的成功課。在這裡我只重點談談共性的問題。

一、教學亮點。

這兩節課,每節課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點,我僅從以下十方面進行點評。

1、從教態來觀:執教者都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像老師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利於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2、從情境創設看:這兩節課的情境創設,應該說是各具特色,如,東老師的激情創境,蔡老師的美圖美語創境,東老師的發揮學生自主性創境等,既體現出情景創設手法的多樣性,又反映出執教者個性而嫻熟的情境創設能力。

3、從學科特點觀:兩位執教者都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誌性特點,採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4、從教學目標的確立觀: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

5、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觀: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點在兩位執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如,蔡老師充分“多媒體”教學,東老師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徵等都成為了可利用資源,體現出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6、從問題設計觀: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兩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字,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如,蔡老師的“在和平年代馬丁路德金為何有如此夢想?找出自己喜歡的有氣勢的段落談感受”、東老師的“葬詞、演講稿、散文的`特點”等問題設計,在落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同時,均體現出學習手段創設的有效性。

7、從學生活動看:執教者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8、從課堂氛圍觀: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

9、從學生能力培養觀:執教者都把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重頭戲,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東老師和蔡老師都讓學生課前預習、查詢相關資料等環節,關注了學生收集、整理資訊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10、從預設與生成觀:體現了預設嚴謹、生成合理的特點,如,東老師漸行漸深的問題預設,蔡老師的針對問題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語句、但不可使用口語的細節要求,均體現出教者扣緊梯度目標、嚴謹教學的預設構想,實現了師生共同體會成功愉悅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對三位執教者成功教學的概略點評。

二、教學建議。

儘管執教者的教學或真水無香,或色彩豔麗,但也略有不足之處,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1、東老師注重開發學生潛能、關注學生能力培養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嘗試,使之作為一種常態化的行為實施於課堂教學中。

2、蔡老師的課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還應注重調控氣氛,使課堂氛圍再輕鬆一些,這樣更利於目標的達成。

3、蔡老師的傳統課,很樸實,非常有借鑑價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處理:導語過長,再精煉些;放開手,讓學生多思、多動;可合理地利用網路裝置,既體現教學的直看性,又能節省教學時間,增大教學容量。

4、注意評價語言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對學生思維調控的作用。

三、一點思索。

新課改強調有效課堂,我們入行研討課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如何使有效性體現於授課的每一環節(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板書的實用性,環節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等)應是我們今後花氣力探究並努力踐行的方向。因為只有做到了環節的有效,才能使教學達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會越走越好。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古人眼中,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作用,是衡量老師之所以作為老師的標準。然而今天,衡量老師的標準已經發生變化,一個成功的老師不再是單純地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傳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刺激學生學習知識的慾望。

陳芳老師的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學思想,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下面,我將從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兩方面略作闡述。

一、教師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在課堂匯入時就已經決定。好的開頭等於成功了一半,好的課文匯入設計不但能自然的進入新課,而且能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自然的受到感染,激發學習興趣,從而自主學習,最終完成課堂知識的吸收。陳芳老師就很好地把握了這一個步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以孔子這位千古名師的圖片匯入新課,既與課文《師說》主題密切聯絡,又刺激了學生對老師認識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了迫切的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為下面古文的研讀作好了鋪墊。

二、教師主導地位發揮得當

①教學目標明確而集中

在教學中,教師對於本課所要學習的知識目標比較明確,並在課堂的前言中給予重點說明,讓學生於“心中有數”,對課文的把握方向明確,從而形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文較為重點的是虛詞和實詞的應用。在教學中,教師反覆強調了“師”的用法,並在每一處給予詳細的講解,從而解除學生對同一字在古文中不同用法的迷惑。教師反覆的比較,更讓學生明白這一知識點的重要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②教師能恰當設疑

教學過程中,死板的教師講說會讓學生失去教學興趣,而恰當的提問會讓學生興趣盎然。這一點,陳芳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做的很好。在文章第一段的分析中,老師巧妙地設定了若干問題讓學生思考,並且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在文章中用原句回答。學生既閱讀了文章,又賞析了文章,還明白了老師的意義,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知識吸收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薰陶。

三、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是課堂的主導,這是眾所周知的。課堂不是老師獨角戲的舞臺,而是學生思維跳躍,產生思維火花的舞臺。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是學生的知識吸收程度和課堂參與程度。學生課堂參與程度越高,就證明課堂的效果越好。老師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老師始終是學生學習背後的指揮棒。經過老師的點撥與指導,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很強,學習興趣很濃。效果,當然沒問題。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是一節較成功的課。

語文評課稿7

一、如沐春風,教學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再次聽XX老師授課,真有如沐春風之感,這種感覺不是學生時代能有的。在20年前,作為X老師的學生,聽她的課,最享受的是老師悅耳的聲音,和藹的教態,教學內容的生動有趣,對老師充滿崇敬。今天,當我對語文教學有了一些認識,對文字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解讀後,再次聆聽X老師的教誨,被深深感動了。老師的聲音依然那麼甜美,教態依然那麼和藹,更重要的是教學形式與內容如此巧妙的融合,正是種融合,讓人沉醉其中。教學內容是“從孔子師生關係的角度解讀論語,走近孔子”。孔子的弟子往往比孔子小數十歲:子貢比孔子小31歲;顏淵比孔子小30歲;公西華比孔子小41歲。但年齡無法造成鴻溝,孔子和學生間的平等、相知、互敬,是極其明顯且難能可貴的。而X老師的課堂我也能感受到同樣的教學氛圍。老師語調溫和,面帶笑容,眼神中飽含著對學生的信任與期待。老師沒有用擴音器,聲音不大,但表述得十分清楚,語言乾淨利落,且富於文化色彩,作為同行和聽課學生,我深深地敬佩老師的語文功底。而那些X老師課堂上的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中,自由舉手發言。整個課堂的氛圍如此輕鬆,師生關係融洽。在這樣的.氛圍中,你能感受到學生的思想被激活了,學習的熱情被點燃了。

為此,我深感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有機融合是多麼重要。回想前兩天教學《種樹郭橐駝傳》,有無限遺憾和苦惱。文章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講述一個深刻的道理——種樹和養民均需順應天性,便可發展其天性。由於缺少精心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激情沒能得到激發,只是被動地理解文言語句的意思,談不上對文字進行賞析。此種情況下教學的內容與課堂的學習氛圍是相違背的。一方面,強調順應物之天性,令一方面在違揹人的天性,內容與形式自相矛盾。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為此,我無比汗顏,有愧於自己的老師和學生。

二、巧妙設計,搭建對話平臺

課堂和諧的學習氛圍源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師生地位的平等,但這些教育理念都內化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中。好的教學設計是在營造一種自由寬鬆的學習氛圍,為師生對話搭建一個平臺。在通常的語文教學中,師生對話的基礎是教師設定的問題。我相信所有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發言,但情況並非都能如願以嘗。其實,很多時候學生不肯發言,原因不外乎兩方面:其一,問題不明確;其二,問題無法激發學生探究和表達的願望。反過來說,如果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積極發言,那麼教師的提問一定具備兩個條件:提問明確;提問有探究和表達的價值,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願望。

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便是教師教學設計的核心。

在XX老師的教學中,有效的提問促成了學生的思考探究和主動表述。整堂課,主問題只有三個:顏回死,夫子悲痛,如何理解子哭之慟?子貢為什麼把仲尼比作日月?夫子見南子,子路為什麼不悅?仲尼為什麼發誓?歸結起來,她的教學提問是對教材整體設計的結晶。

1、整合概括性

文章標題是《當仁,不讓於師》意思為:面對仁,“弟子”不必謙讓、推讓於老師。強調面對仁時,師生關係是平等的,可見孔子把“仁”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三個問題的提出正是基於孔子與三個弟子的對話,也正好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剖析孔子所強調的“任”。應當說,三個問題巧妙地化解了編者所列的標題,而從師生關係的角度整合內容拉近了文字與學生的,讓教學內容主動貼近學生避免了把學生硬往所學內容上拉。

概括性極強的提問有利於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提問只是給學生一個方向性的指導,指導學生去按圖索驥去發現隱藏在文字之下的資訊,並進行理解思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提問給學生的理解留有空間,讓學生在文中尋找資訊的基礎上有話可說。

2、整合是對現有內容的刪補調整

打通單元、打通課內外

選文共13則,篇幅教長,而標題所涉及的“仁”一概念學生還未學習。集中學習理解孔子思想“仁”的內容當在本書第四專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在有限的一節刻中完成一個相對集中,有明確主題的教學不得不進行內容的刪減和增補。因此,精選怎樣的內容和補充什麼樣的內容全由教學的核心內容來確定。在本節棵課中當由標題所定。因此,整合也當打破單元界限,把第四專題的相關內容選入其中。如在孔子和顏回關係的探討中可以加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仁者不可以久處也,不可以長處樂。”所孔子之所以把特別的愛給予顏回,正因為文中所說“賢哉,回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於窮困中處樂,正應了孔子所說的“仁”的含義:長處樂,仁如此輕易達到。仁,融在生活的細節中。

3、有效點評,促進對話

在學生髮言,教師的點評是決定對話得否延續和深入的關鍵。XX老師的點評簡明富於啟發性,是我努力的方向。只要在場,注意聽,學生對某個問題都會一定想法。但要把心中所想用有聲語言表達出來,這本身是困難的,而語文課的所謂聽說訓練也就內化在這些方面。鼓勵學生只要有所感就積極發言,在長期的訓練中,學生的表達能力肯定會有提高。教師的作用便是引導學生不斷提高。教學對話中,學生的發言往往表意不夠明確,條理不夠清楚,教師有必要使之明確化,條理化。因此,教師的點評不宜夠多,但應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能:一是概括學生的話語,使之明確;二是給學生以啟發,引導其思維走向更深更遠。當然,前提是緊扣學習內容。如果學生的回答超出學習內容,那就是應及時拉回。

如在探討第一個問題時,學生的發言散亂,教師加以概括:處於困境而能堅守,堅守的執著,淡褪了流派與時代,成為人性的閃光點。

三、對選修課專題設計的一點思考

選修教材在編寫上均以專題為單位。《論語》作為語錄體散文,按某一主題選編內容非常有必要,且編的很好。“當仁,不讓於師”是其中一則內容容。而當這句話作為一個專題的主題時,它就成為了所有內容的中心,也是教學的中心。它可以串聯教學設計中的三組對話。顏回與孔子對話一組,孔子為顏回的死而過度哀傷,似乎破壞了他所提倡的“禮”,正是因為孔子看中顏回的“仁”,可以說是為知己的死而痛哭。而孔子和子路對話一組,孔子見南子,子路不悅。這種對老師的態度極為反常,正是因為子路認為孔子的行為有悖“仁”,老師不合乎“仁”弟子有權不滿,這也正應了孔子所提倡的“當仁,不讓於師”。意思是,面對“仁”時弟子不必和老師謙讓。

因此,在選修課的教學中,琢磨專題主題,把握編者意圖,這是值得我們考慮的一個問題。

語文評課稿8

《懷念母親》這篇文章,作者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石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時,為了深入理解作者對自己親生母親那發自內心的永久的愧疚,引入了關於季羨林老先生對母親的回憶的相關資料《永久的悔》,使學生置身文字情景,感受語言文字背後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這樣,既充實了學生的認識,又加深了對作品情感的體會。

一、從題目入手,統領全文。

一上課,石老師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裡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捉著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抓住關鍵詞,直奔中心。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石老師讓學生緊緊抓住關鍵詞句,表達情意。課堂上,讓學生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意。特別是對親生母親的感情,重點研讀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並連線了資料《永久的`悔》,讓學生感受從六歲離開母親到母親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時間不在母親身邊,雖然中間有短暫迴歸,但畢竟時間短暫,沒有與母親促膝長談的機會,如今母親逝世,即使想報答養育之恩,也永無機會,因此心中覺得傷心難過:"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只有遺憾和悔恨一直充滿心頭。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

縱觀整節課,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從石老師輕鬆自在的教態到深入研究文字的作風,從文字的細節設計到大膽取捨教材的挑戰,都是我要學習的。

語文評課稿9

X月X日下午第一節課,XX國小的X老師到我校上了一節示範課——五年級的語文《桂花雨》。拉開了泰豐學區送教下鄉教研活動的序幕。

對於語文學科,我是一個門外漢,因為自己一直從事數學教學。不過我也想,雖然學科不同,但很多地方應該相通的吧,所以在此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總的來說,今天X老師的這節課是成功的。

首先,X老師對教學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下午我們1:55是眼保健操時間,X老師就走進教室,開始了上課前的準備。因為,第1節課是2點10分,這中間有10分鐘的空擋,這時X老師就與學生開始交流互動了,相互介紹介紹自己,不知不覺課堂環境變得寬鬆多了,不知不覺上課鈴聲響了,自然地進入到了教學。

其次,X老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都比較到位,能抓住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非常簡潔明瞭地進入課題。在教學中,X老師通過“桂花香”、“搖花樂”的景和事,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逐漸上升到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由“桂花香”喚起作者對兒時“搖桂花”的快樂的回憶,“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啊”從而引出母親對故鄉桂花和家鄉的無比思念。

第三,X老師能抓住關鍵段、句、詞,讓學生深入理解,特別是通過創設情境——“搖桂花”、“桂花搖落像下雨”,帶領學生一起進入文字,一次再一次的讀,讀出作者小時候的興奮與童趣,課堂氣氛真正活躍起來了。

第四,X老師在教學中還注重了寫作方法教學的滲透,文中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法寫的?對比、比喻……這也是X老師教學的一大亮點。

至於商榷的'地方:

1、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是否應該多放手讓學生獨立的去理解,去交流,去感悟,教師講解的是不是要略些。

2、整堂課學生讀得不夠。這篇文章並不長,在這節課中,老師和學生似乎讀的很少,沒有一次通讀整篇課文,重點段落、句子學生讀的也少,人們不是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嗎?讀的不多,讀的不夠,能理解文字嗎?能體會深刻嗎?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從何來?

另外一點,就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朗讀水平整體都不好,在本節課中,能流利、有感情朗讀的學生很少,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和思考。

語文評課稿10

今天,聽了朱老師指導的《想象作文》,我想了不少。首先,他選的這個課題對於寫作教學來說是一條新思路,以後可以在自己的教學中實踐操作。整堂課聽下來,思路還是蠻清晰的。開始呈現作文開頭一句話:“一天,小王遇到了一件蹊蹺的'事……”,接下來就是讓學生大膽想象,各抒己見。這裡,朱老師及時地將學生的想法實行歸類並呈現在黑板上,這樣大家的想法就一目瞭然了。這一點比較好,可以借鑑學習。這時,學生的反應是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是熱烈的!只是,在讓學生去大膽想象的同時,教師並沒有任何地要求和限定,對於七年級學生而言似乎很難握好度。後來出現許多比較另類的想法,讓人不免得擔心學生會不會將大膽想象等同於胡思亂想。我的想法是在這裡教師應該說明想象的要求以及採取一些導向性的提議。

接著,朱老師引導學生逐個排除了剛才列舉的內容,最後在“狗生貓”與“穿越時空”兩個裡面進行選擇。最後選定的是“穿越時空”。這裡,我存有疑惑,在引導學生排除時應按什麼標準為好呢?選定的內容到底是不是完全應該由學生隨機生成的呢?教師是不是應該有大方向的引導呢?還有,我們本節課的寫作意圖應該是什麼呢?

接下來,朱老師讓學生們寫下自己最初的想法,完成第一稿。規定時間到了,他讓學生展示了自己業已完成的文字片段,讓其他學生提意見,當堂修改。

語文評課稿11

聽了李老師的感受頗深。這是一堂紮實的課堂,記得崔老師說過:“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我覺得李老師的這節課就做到了倡簡、務本、求實、有度。

1、課堂教學圍繞“讀”而展開的。以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抓住關鍵句、關鍵詞理解課文,感受青年看魚的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畫魚畫得栩栩如生。在讀和悟中,認識到聾啞青年勤奮專注、堅持不懈的品質,並受到感染。

2、課堂小練筆讓學生有情可抒,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李老師的教學給人感覺非常大氣,她沒有嬌柔造作的語言,有的`只是真情實感和樸實的言語。她能夠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有句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文中的重點詞“工筆細描、揮筆速寫”,李老師引導學生通過看圖片結合語言文字理解詞語的意思,再從語言環境中理解該詞語。這就教會孩子讀書的方法。

3、李老師由疑入手問學生:青年為什麼把魚畫得像真的一樣?結束時抓住問題引起思考:為什麼說魚游到了紙上?為什麼說他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接著用選擇題解決難點:“先游到我的心裡”和“魚游到了紙上”有什麼關係?

整堂課教學設計渾然一體。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教學因為紮實才有效,課堂因為有效才紮實。”

語文評課稿12

今天我有幸聽了*老師的課,收穫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匯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範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後,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麼?在學生的回答中,*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並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後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為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後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今天我有幸聽了*老師的課,收穫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匯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範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後,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麼?在學生的回答中,*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並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

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後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為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後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語文評課稿13

《花鐘》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閱讀文章,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在教學中,胡老師根據教材特點,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合作朗讀中探究,在想像中創新,在朗讀中悟情,在感悟中積累。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教者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豔麗、甦醒、夢中”等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一段,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在《花鐘》一文的教學中,我們看到,從這一課時的整體上看,胡老師設計了三大環節:(1)揭題質疑;(2)初讀課文,感悟文意;(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上述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後關聯,又有層次推進。

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興趣得到激發,教學效果將會得到提高。在教學中,胡老師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匯入階段,採用多媒體操作帶領學生走進花的世界,有了具體、鮮明的形象,能給學生真切、直觀、具體形象的感覺。運用多媒體操作,美麗的花卉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審美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老師的`初衷是好的,但沒有根據學生實際,以至在後來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

感悟朗讀是課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胡老師在教學中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在品讀這段課文時,先讓學生了解這一段內容。找一找有幾種不同的花再重點指導朗讀課文中描寫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麗,並通過讓學生挑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一讀,說出理由,通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比較,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意境,用詞的準確,進行生生之間的賞析性評價,進而加深對內容理解。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

胡老師在朗讀指導方面雖然力求形式多樣,但整堂課下來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學生還沒有更深入地走進文字,感悟文字。

胡老師的這堂課有好的地方值得我去學習,也有不足的地方提醒我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

語文評課稿14

4月17號,在陸老師的組織下,有幸連聽了由我們新教師中兩位優秀的同仁葉芙芳老師和陳鳳嫵老師分別執教的《橋》、《四個太陽》。兩位老師,一個是執教5年級,一個執教一年級,高低年級的課堂集中呈現,兩位老師的風格也是迥然不同,卻都讓我們大開眼界,學有收穫。這裡我想著重來談談聽了葉芙芳老師執教的《橋》後的一些個人的學習體會。

葉老師的這整堂課的構思非常的完整、巧妙。雖然是新教師,課堂上展現出來的卻是她成熟、老練的一面,完全不見生澀,令人佩服,基本上課堂處理的無可挑剔,亮點多多,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葉老師的課堂上,始終不忘帶動學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導課之前,葉老師就播放了一段關於山洪災害的錄象,這真實可怕的山洪鏡頭馬上把學生,甚至聽課的老師都拉入了這種氛圍中。同時葉老師讓學生在滋生情感之後給他們充分表達的機會,談談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營造了一種與課文相吻合的緊張氣氛,奠定了學生學習的情感基調。再如葉老師在後來教學中,兩次運用音樂渲染,這音樂選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樂,一是山洪爆發時的聲音,二是溫柔悽婉的配樂,適時出示,恰當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讓學生很快進入音樂中的情境,讀有味,說有情。

二對話文字,以情育情

本堂課的又一大亮點,就是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葉老師把閱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為本,於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字。

比如在交流描寫洪水的句子這個環節中,葉老師請學生劃出句子後指名交流後談對洪水的感受,學生說是“凶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接下來葉老師就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接觸這些文字,在練讀中體會洪水的凶猛,並通過個別展示讀,開火車讀,齊讀等方式交流讀,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觸文字。這時我想學生對這洪水的認識以不僅是開始時那段錄象所帶來的,而是他們自己在與文字的次次對話中所帶來的體驗,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滋育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讀的入情。同時教師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導讀,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在師生配合讀中,再次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讀得聲情並茂。

三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本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紮紮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這裡,還要講的是葉老師提問設計也很有效,利用幾個大的問題去統領整堂課的教學。然後又把解決這些大問題的途徑,迴歸到閱讀,落實到具體的句子,詞語的品讀中去。比如葉老師抓住“老漢是個怎樣的人?”這一大問題,讓學生劃出句子,讀讀說說。並抓句幾個重點的句子,以及其中重點的詞語,引領學生深

語文評課稿15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李老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從以下幾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理解“詞義”。

教師首先出示圖片介紹珍珠鳥,讓學生在認識珍珠鳥的基礎上引起興趣,引出課題。之後進行識字檢查,通過兩種方式:一人一段指名讀和開火車讀詞並說出自己不理解的詞,會的學生當小老師解釋。教師在其中滲透理解詞義的方法:帶到課文中分析理解。總之,識字檢查全面而且得當。

二、理解“真愛”。

教師在提出珍珠鳥是一隻怎樣的鳥,在學生的發言中總結提煉出三點,之後提出最大特點膽小。可是如何從膽小到膽大呢?教師讓學生自學勾畫相關語句。通過再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和作者的朋友對珍珠鳥的愛。

小鳥在“屋裡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裡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以至於“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三、欣賞“境界”。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還應培養學生對課文優美形象、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能力,通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淨化。在教學課文第14自然段時,林老師設計了一個情境,“在作者眼裡,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麼美好的境界啊!這多像一幅畫啊,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學生的靈感被激發起來,有的說叫“愛”,有的說叫“親近的情意”,還有的說叫“信賴”,教師於是用“你是個有愛心的孩子”“你像個詩人”“你像個哲學家”等充滿欣賞和讚美的評價鼓勵學生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