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教育>

關於教育讀後感4篇

教育 閱讀(2.29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教育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教育讀後感4篇

關於教育讀後感 篇1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一本隨筆集,正如作者肖川自己所說的,隨筆就在一個"隨"字:隨和,隨意,隨緣。他的隨筆折射著一種靈性,時刻有靈感的火花在閃爍。的確,讀肖川的隨筆是一種享受,一種教育的享受。

面對新課程日趨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比絕大多數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無論是《教育給了我們什麼》,還是《審視教育目標》,《教育的靈魂》或者是《完美的教學》等,都滲透著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的思想和理念。他說的大學聯考制度,是"全面的豐收,導致全面的平庸。"說得真是精彩極了,"大考小考的排隊分等,使學校成為造就敗者的場所,進而導致厭學和恐學,導致內心的畸變和人格的扭曲。"我們不得不也思考,教育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教育呢。

我曾看到自己國小時威風凜凜,才華出眾的班長,經過無數次教育地"洗禮",高中過後,簡直判若兩人,人不但變得傻呆呆,連基本的人際交往也不會,面對昔日的老同學居然一句話也不會說。難道這就是教育給我們的嗎?這不得不讓我們去《審視教育目標》,肖川博士又很好的告訴我們"現代社會……需要培養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廣博深厚的基礎文明的教養,具有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具有自由與責任的意識和能力。概括地說,就是有靈魂,有頭腦,有專長,能夠創造幸福生活和服務社群的人。"他希望我們的教學是一種《完美的教學》,並且闡述了新課改下的學習方式,在我們學習新課程的同時,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讀一番,因為"有效的教學能喚醒沉睡的潛能,啟用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

肖川博士直達理性和內在的教育表達,讓我佩服不已,有時我在想是什麼讓肖川博士有那麼多教育和寫作的靈感呢?我想一個不善於思考,一個不懂得吸收,一個漠視生命,一個不懂得生活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有的。此時的我只想更好地,更多地去學習他的教育思想,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讓這一把激情之火同時也能點燃我!

關於教育讀後感 篇2

《愛的教育》是用國小生童真的語言和視角寫成的日記體小說,是全世界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很多很多年來,一直都是各國讀者爭相閱讀的作品。這本書裡,並沒有超級英雄,也沒有豪言壯語,所有人說的話都是貼近生活的.,但那些樸素的話語裡,處處閃爍著愛的光彩。這正是這部小說的偉大之處。

《愛的教育》以一個義大利四年級國小生安利柯的口吻,講述了他從四年級第一天到最後一天的經歷,他的每一天,都記錄著那些校園生活裡隨處可見的小故事,體現著父母、老師、同學的愛和情誼,讓人深深感到,因為愛,生活變得多麼美好啊!

在這些小故事裡,我最喜歡的是《卡隆的母親》這一篇。卡隆是安利柯的同學,也是他們班上最令人尊敬、最受歡迎的一個很好的同學。卡隆的母親不幸去世了,一向開朗的卡隆非常傷心,變得沉默寡言,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願意和別人一起玩兒了。老師和同學們很關心他。但是,他們並沒有強迫卡隆振作精神,而是給了他足夠的包容和理解。他們不去打擾卡隆,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動給他支援和鼓勵。安利柯的母親也是這樣。她來接安利柯回家的時候,見到安利柯撲過來想要抱住自己,卻把他給推開了。安利柯一開始並沒有明白母親的用意,但很快他就想到了其中的奧妙:原來,自己的母親是怕卡隆看到母子相擁的場景而更加難過。她是多麼善解人意啊。如果不是因為心中有對卡隆這個孩子的愛,她又怎麼會這樣做呢?如果不是因為對卡隆情真意切,安利柯又怎麼能立刻就懂得了母親的心意呢?這個故事,難道不是最清楚不過地告訴大家,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嗎?

《愛的教育》裡,幾乎每一篇都圍繞著愛的主題,當我們把這些故事都一一讀完,自然就能更加理解冰心奶奶說過的那句話:“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是啊!有了愛,我們的品德會更高尚,我們對別人會更關心、更愛護,我們會變成更好的人、更有愛心的人。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變成了更有愛心的人,那麼這個世界,也會變成更有愛心的世界的。那樣的話,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就會變得無比美好、無比幸福了!

關於教育讀後感 篇3

從李龍教授關於教育技術定位問題的研究所得到的成果,他認為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門類中技術學層次的、具有方法論性質的綜合學科,是教育科學(教育學和心理學)與教育、教學實踐之間的連線橋樑,李龍關於教育技術定位的讀後感。教育技術學根據它的邏輯起點的雙重性,學科自身也具有雙重特徵(雙重定位):既有教育定位,又有技術定位。正是這種雙重定位,為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機遇和可能,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和擔憂。

當我們深入去探討教育技術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時,卻發現人們對教育技術的認識大相徑庭,我們能認識到,各種看法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對教育技術學科的性質和定位的認識不同。這就告訴了我們學科定位的重要性——它能決定學科當前的地位和作用的發揮,也影響到將來的健康發展。

從《教育技術領域的定義體系——一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以下簡稱《一論》)中提出的教育技術本質的概念:“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採用的手段與方法的總稱,讀後感《李龍關於教育技術定位的讀後感》。”可以看出,教育技術的核心是“手段與方法”,即包括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和智慧形態的技術(方法)兩部分。換句話說,教育技術的定位是“技術”。這裡所說的“技術”是廣義上的技術,是包括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和智慧形態的技術(方法)兩部分、並在正確教育技術哲學指導下的技術。

“技術(手段)”指狹義的技術,即物化形態的技術;“方法”指智慧形態的技術。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只有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而沒有智慧形態的技術(方法)時,教育與技術的結合,只能稱為“教育中的技術”,而不能稱為“教育技術”;只有當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和智慧形態的技術(方法)同時存在,它們與教育的結合,才能稱為“教育技術”。

另外,“資訊科技”是“技術”中的一部分,它和“教育”、“方法”相交的部分稱為“教育資訊科技”。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資訊科技”是“教育技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教育技術”的全部。也就是說,“教育資訊科技”不等於“教育技術”,它的內涵與外延均比“教育技術”要小。對照《一論》中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可以看出,“教育資訊科技”與現代教育技術基本上是等同的。

關於教育讀後感 篇4

《追尋無痕教育》整本書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闡述:1、無痕教育的基本內涵。2、數學教學中實施無痕教育的可能。3、 數學教學中實施無痕教育的價值。4、數學教學中實施無痕教育的策略。看了整本書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第四大點,每個章節他都是通過事例,來說明有的教師教三年後就不是新手教師了,而有的教師教二十年後還是新手教師,區別在於教什麼?勉勵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退,敢於進。退是退到學生的生活現實、已有舊知、思維起點;進是進到認知結構、數學本質、思維深處;勉勵我們在春風化雨中提升教學藝術。最後徐斌老師用他的教育哲學與我們共勉:為學生數學學習服務;做學生們喜愛的老師;創造學生喜歡的課堂;享受教育成長的快樂

對於無痕教育我的理解是: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學習,不露痕跡中理解,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風化雨中提升。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們都能把教學意圖隱蔽起來,達到對無痕教育這種教育本源的追尋,我想,您的課堂對學生來說,將是集智慧和藝術於一體的知識旅程。

教學其實就是教師對教材的一種演繹,都說要深挖教材,那深挖教材該怎麼挖?要把握一個怎樣的度呢?其實,這個度就體現在“進”與“退”的智慧中,進退之間體現的是一種行雲流水般的從容節奏。善於退,要退到學生的生活經驗,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退到學生的思維起點,激發學生思維的過渡性特點。敢於進,要進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使學生的點點知識連成串兒;進到學生的思維深處,使學生的多種思維形式形成“思維合力”;進到學生的實際應用,使得學生能夠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堂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課堂是充滿無限魅力的地方,課堂是學生充分發展的天空。理想的課堂是真實自然的師生互動過程。無痕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是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學生學習經歷是充實快樂的,學習結果是充分有效地,學習過程是充滿智慧的。理想的課堂教學過程無聲無息,無縫無形,卻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無痕,是教育的自然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