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14篇

讀後感 閱讀(1.76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瓦爾登湖讀後感14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

很早就聽說過梭羅寫的這本書《瓦爾登湖》,閱讀這樣的經典文學作品總是讓人精神愉悅,特別是作者所寫內容皆是親身所為,在這喧鬧的城市中,在這樣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閱讀這樣的名著會使人的心靈像夜晚的天空一樣寧靜,工作一天的疲倦感也減輕許多。這樣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時,細細品味的好書是難能可貴的。

文中作者用細膩優美的語言,詳盡記述了兩年多的湖畔生活,從中可以感受到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才促使作者靜靜地在湖邊度過了兩年多的日子,寫出瞭如此經典的'著作來。這使我不禁想起了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與陶淵明不同的是,梭羅主動將自身置於近乎原始狀態的湖畔,擁有的只是一座小木屋和簡陋的生活器具,卻靠著強大的內心世界,在湖邊孤獨的生活著、創作著,寫出了這部不朽的文學作品,讓人著實感到敬佩。

現代社會發達的生產力,創造了先進的文明社會,但是伴隨而來的還有人們無限膨脹的慾望,很多物品的發展甚至脫離了其本身的功能,為了換更大的房子,更高檔的汽車而拼命的工作,忽略了身邊許多美好的事物。更有甚者成為了金錢的奴隸,放棄了道德良知,突破了法律底線,被社會所拋棄。作者在文中展示了另外一種價值觀,拋棄名利,做回真實的自己,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很值得現代人們學習和借鑑。

讀過本書後,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生活,從學校畢業後一直努力的工作著,生活也從學校那種簡單規律變得複雜起來,失去了思考的時間。梭羅書中所提倡的那種簡化的生活,不被外界紛繁複雜的事物所迷惑,直面生活本質很值得我去深思。梭羅最後提到“不管你的生活多麼卑微,那也要面對它過下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貶損它,生活畢竟不像你那麼要不得吧。”因為,在梭羅看來,生命永遠沒有想象中的惡劣。這種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給予我莫大的鼓勵和信心,是我從文中汲取的最大收穫。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送給正在奮鬥中的我和朋友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不懈的追求。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

最近一週讀的最新的文獻對我來說太難了,我還得再消化消化,這周在讀梭羅的瓦爾登湖,想寫一點東西,感受一下梭羅筆下的孤獨。

經常有人對我說:“我想,你住在那兒一定很孤獨,總想和人挨的近一些吧,特別是下雨下雪或者晚上的時候。”我總忍不住在想:我們居住在這個地球上,只不過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小點,那邊的一顆星星多大?為什麼我會感到寂寞?難道我們這個地球不在銀河系中嘛?到底人與人群之間隔著什麼樣的距離。他才會感到孤獨?我們也許無論怎麼奔跑也沒法讓兩顆心更貼進一些,我們最希望跟誰做鄰居呢?車站、郵局、酒吧、會議廳、學校、雜貨店,這些人群擁擠的地方不可能每個人都會喜歡……

在如今的時代,好像脫離群體獨立思考已成了一種稀缺,週末休息,你會和我一樣待在住房一步不出嘛?那你會做些什麼呢?追劇、看書、刷抖音嗎?會不會在睡一覺起來後,發現手機資訊空空如也,沒有一個人找你,沒有一個人想起你,你會感到孤獨嗎?我想會吧,梭羅當時面臨的是我們這種孤獨的環境嗎?他為什麼有這種寵辱不驚的心境呢?我想是大自然給他的財富,是知識給他的滿足。

一個人在思考或者工作的時候,總是孤獨的,孤獨跟一個人和同伴之間相隔多遠沒有關係,在劍橋學院裡,真正勤奮好學的學生,即使坐在最擁擠的教室裡,他也會像沙漠裡的雲遊僧人一樣孤獨。

我不比一朵毛蕊花或者牧場上的一朵蒲公英更加孤獨,也不比一片豆葉、一根酢漿草、一隻馬蠅,或者一隻大黃蜂更加寂寞。那密爾溪,或者一隻風向標上的鐵公雞,或者北極星,或者南風,與我相比,它們更加孤獨;那四月的雨,正月的融雪,或者新房子裡的第一隻蜘蛛,與我相比,它們更加寂寞。

在冬日的漫漫長夜,雪花狂舞,寒風在森林中嗚嗚的嚎叫著……

梭羅的孤獨比我們的美,孤獨並不是一個人呆在空蕩蕩的房子裡,也不是一個人去公園去自然界觀賞美景。真正的`孤獨是你獨自一人眼睛所看到的,心中所想到的,腦內裡所思考的,內心所感悟的,這份孤獨是美好的,是健康的,是梭羅不會像我們一樣感到迷茫的孤獨。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3

我找了一個優美的朗讀版本,在獨處的時光中聽了幾天,聽完了沁人心肺的語言。《瓦爾登湖》從詞句上說,清晰脫俗,閃爍著雨露光芒。看了些對此書的評論,如同針對一個網紅店,有褒有貶。褒的人中不乏盲目跟風,人云亦云的,貶的人中不缺搞不清狀況,因看不懂而隨意批評的。就把此書先看成是篇普通的散文來說,語言簡練有力,樸實自然,絕對可算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什麼樣的人在什麼狀態下寫出這樣的作品呢?

作者梭羅,因為《瓦爾登湖》而聞名世界,但他是個“過世後”名人,活著的時候並不那麼出名。死後很久,因為一些大咖對他作品,特別是《瓦爾登湖》的'推崇,使得他有了世界性的聲譽,成為少數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美國作家。他活了45歲,活著的時候據說他沒有從事過什麼職業,日子過的特別簡單,沒有結過婚,獨自一人居住,從來不去教堂,從來不選舉,拒絕向政府納稅,不吃肉,不喝酒,不抽菸。看起來就是個孤僻、離世的人。但他也有政治觀點,比如反對過美國的奴隸制度,反對過美國對墨西哥的侵略,還不能算一個逃避現實的人,相似於我們熟悉的陶淵明。他十六歲即進入哈佛大學就學,是個基本素質較強的人。他與思想家愛默生關係密切,一樣是個“自然學派”人。

28歲時,梭羅在瓦爾登湖畔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兩個月,《瓦爾登湖》是他這兩年多時間林中生活的所見所思所悟,內容涉及了飲食文化、住房建築、生態環境、學校教育、農貿漁獵等。很典型的屬於從平常中找生活的真諦的寫法,感悟均來自普通生活。許多哲理,確實都可以從普通的生活中歸納,這一點我挺認同。我也偶爾有想短暫“隱世”的想法,好有環境背手踱步,靜心思考。很多人讀不了這種書,覺得《瓦爾登湖》太寂寞了,我想是因為他們無法脫離開聒噪的生活狀態,自己太濃烈了,太豐富了,更主要的不敢“簡單”。對的,大多數人客觀上都不敢這樣,但內心卻也有所向往。所以《瓦爾登湖》給能理解它的人們打開了一扇窗,去欣賞梭羅的生活狀態。可能不用特別在意作者具體在寫什麼,因為那都是日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梭羅那種具備了隱世的願望,又有歸納哲理的能力,還敢於付諸於實踐。在他的情緒中,可能對物質生活無大求,而享受於他自己的寂寞精神世界。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學不來這種生活方式的。但有兩點我覺得可以從《瓦爾登湖》獲得,一是神往恬靜自然,並在隔一段時間後拋開世事去“寂寞”幾日,二是記錄好普通生活,並從中凝練出生活哲理、處事哲學。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4

過一種素簡的生活,似乎是這個紛繁蕪雜的世界上許多人的夢想。人類來自遠古洪荒,披荊斬棘,刀耕火種,至穴居,至造屋,至村落,至城郭,生活天地似乎愈來愈廣,然而,心靈的空間卻似乎越來越逼仄。

廣廈已得,但畢生都在為之奮鬥;美食在桌,我們卻消失了胃口。孩提時,我們的清亮的眼神都曾經仰望星空,長大成人後,我們的心中竟再無半絲光亮。

然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偉人,哲人;他們常常身體力行以顛覆民眾熙熙攘攘的追求。梭羅來自城市卻對所謂的文明避之不及,於有生之年抽得兩年有餘,遠離喧囂,獨居於瓦爾登湖畔,自建居所,自收自種,自給自足。原因無他,只是騰出時間思考哲人心中那些重要的問題並將自己的觀念付諸於實踐而已。

人,居於世間,原本生而自由。這是梭羅的基本理念。若得自由,尤其是心靈的.自由,須要減去我們生命中那些阻礙我們前行的阻礙及累贅。在哲人梭羅的眼中,人類要生存,必需品便是食物,居所,衣物及燃料,此外皆為多餘之物。人有閒,才可能自由。熙熙攘攘的名利追逐,得到又或者失去,人類社會終歸熱鬧異常,實則每個人又寂寞無比,而絕望正是產生於無望又無可派遣的寂寞。

梭羅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用哲人所特有的深邃目光看透了人類絕望的本質在於貪慾過多。在永不滿足的負荷之中,人類在絕望地前行。而聰慧之人從不行絕望之事,亦會把世人目光擱置一旁。人,能否正確地看待自己,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世間生活之路,多至不可數。如梭羅所言,“經過圓心能畫出多少直徑,就有多少種生活方式。”每一個人看待梭羅的角度有異,自然觀念也會不同。一本書在世間能獲得知音若干,也足以告慰作者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憶屈子此言。世間之路,千條萬條,舍此逐彼,本也正常,難在作者自選一條荊棘叢生之路,不知前途命運如何,不知前方吉凶如何,亦自知無名無利,非天下之朝思暮想之路,依舊無悔,不忘初心。“雖千萬人,吾往矣。”

坦途是每個人的嚮往,然世之奇偉詭怪,常在於險遠,人跡罕至處。人須得低頭,方能抬頭,復抬頭之際,才覓得更高處之綺麗風光。何謂輕鬆?何謂沉重?原不可分割,一體也。

光陰,百代千載,無窮無盡。凡人,光陰之過客。既為過客,便只行一程,永無回頭之期。人生在世,追求迥異,生活之路迥異,此為不可強求之事,然哲人所向所願,質樸至簡,樸實無華。真誠二字足矣。梭羅曾言:“真誠者,居遙遠之地也。”心嚮往之。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5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領悟“人能夠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述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好處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述“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下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方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向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證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裡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湧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著。聽聽梭羅的忠告:剩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剩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述。”讓我們追隨著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6

《瓦爾登湖》的作者是亨利.大衛.梭羅,這本書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她讓我們在這個紛繁雜擾的社會更好地生活。梭羅本來想做個有所作為的人,然而在瓦爾登湖生活兩年後,他看破了這個世界很多東西,他感到人世的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如果要求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這是苛刻的,但要求一個人對“所求”多一些節制,這是非常理性的…….

書中有描寫景物的句子更是讓人心曠神怡——湖泊是風景的最美麗和最富有表現力的特色。它是大地的眼睛,注視者朝這個眼睛觀看,就可衡量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度。在岸邊的那些河生樹木,就是眼睛邊緣的細長睫毛,而四周長滿樹木的群山和懸崖,就是懸掛在上方的眉毛。這些句子是如此的新穎,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兩年多過後,梭羅還是回到了自己本應該有的生活中去了,他說:他離開樹林,就像他前往樹林一樣理由充足。因為他還要過幾種別的生活,因而沒有更多的時間過那種生活。我們也要像梭羅一樣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一切精髓都汲取出來,頑強地生活,剷除一切非生活的東西。讓我們去自由追求一種能夠使你沒有咖啡等這一類東西也行的生活方式,我們讓娛樂成為我們的工作,享受土地的樂趣,享受書本的樂趣。我們不要糾結於每天的成功,正如梭羅所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日常生活的真正收穫,就像黎明或者傍晚的色調一樣難以捉摸,不可描述。它是一粒被抓住的小小的星辰,是我所緊握著的彩虹的一個部分”,相信聚少成多,終有一天我們會獲得成功。

讀完《瓦爾登湖》,確實讓現在社會那浮躁的心安靜了下來,因為她的句子是那麼的美妙,思想是那麼的強大。我們不要在煩囂的城市中失去了自己善良的本性,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構建一個瓦爾登湖,讓自己的心靈在這湖裡像魚兒一樣自由地遊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讓自己能保持一份恬靜的心境。我們要擁有更好的想法,讓我們的前景明亮起來,我們不要總是生活在當前,我們要利用每一個落在我們身上的機遇,讓我們抵達成功的彼岸。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7

當我讀完《瓦爾登湖》這篇文章時,我的心猶如大海般不能平靜。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者,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途。而在這個被稱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裡,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靜靜地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可以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裡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8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以上這段文字就是出自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書,它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的湖邊隱居生活,以春、夏、秋、冬四季為主線,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完美,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只有兩個字——"安靜",沉浸在梭羅所描繪的瓦爾登湖景色時你會享受到一種心靈的寧靜,從而引發對人生的.思考,而這正是在這個資訊高速發達,生活節奏飛快、充滿著嘈雜和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我們所需要的。我們總是過於匆忙,似乎總是要著急趕到哪裡去,卻忘記了停下來看看身邊的風景。多少人甚至在遊玩或者休假的時候,也只是匆匆忙忙趕完自己計劃的景點和目的地,短暫的停留拍照然後分享到網上,我們很少安靜的觀察那片雲,那片樹葉,那一份別人不曾看到的風景。

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脫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於探索未知的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於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我們思考的空間,擺脫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梭羅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並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絡。準確地說,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絡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我們要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我們關注的工作中去。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做加法,不是消極地去生活,或是有消極的思想,而是沉靜下來,去聽聽我們內心的聲音,尋求更多的精神追求,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的質量,摒棄那些碌碌無為的日子。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些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的生活狀態。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9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美國文學的驕傲,一百多年前,這個哈佛大學的畢業生遠離塵囂,來到康科德鎮的瓦爾登湖畔自力更生,在那裡自己動手蓋房子,自己動手種糧食和菜,寂寞地生活與思考,然後寫下這部偉大的作品。

1845年,梭羅扛著斧頭走進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裡,砍下高聳入雲的白松,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又在附近挖了一個地窖,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打造了這間湖畔小屋。梭羅以這樣的方式暫別文明世界,在瓦爾登湖畔體驗了兩年零兩個月的隱士生活。

“瓦爾登湖的風景是卑微的,雖然很美,卻並不巨集偉。”

無論四時晨昏,春夏秋冬,瓦爾登湖都是如此美好。“湖上明淨的空氣自然很稀薄,而且給烏雲映的很黯淡了,湖水卻充滿了光明和倒影,成為一個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視。”

隱居在瓦爾登湖畔的梭羅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山水間凝神默思。“我喝溪水,喝水時我看到,它那沙底是多麼淺啊。它的汩汩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恆留了下來。我願飲得更深,在天空打魚,天空的底層有著石子似的星星。”這些充滿哲學氣息的句子雋永清新。

他來到瓦爾登湖畔,聚精會神地種豆,有時候在小木屋前發呆,在湖畔靜坐,在森林裡慢慢行走,或者與林中偶爾遇見的樵夫聊聊天。

湖畔的植物異常茂盛地生長,當他坐在窗前時,看到鷹在林中空地盤旋,野鴿子在疾飛。一隻魚鷹在水面上捉出一個酒窩,便叼走了一尾魚。

秋季,他到河岸草地採摘葡萄,滿載而歸,慢慢地,北風開始把湖水吹涼,冬天來到,月色之下可以聽到狐狸爬過積雪,野兔子經常跑來跑去。

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要有多麼安詳,才會將一棵棵雜草頑強地生長寫的出神入化,將深雪中的松鼠拖玉米的過程觀察的如此細緻生動。大概沒有誰,比他更能領會大自然給予人的精神方面的`饋贈了。

在第三年的九月,梭羅離開了瓦爾登湖。季節並沒有因他的來到與離開而有片刻停留,而群峰間的皓月依然照臨澄淨的湖面。

大自然的沉默勝於一切語言,梭羅用兩年多的瓦爾登湖畔隱居生活,只為證明一個真理——只有簡單而安寧的生活才可以為人們帶來生命內在的覺醒。要珍愛這世間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當然也包括我們身邊的一片樹葉或是一棵草。

讀罷,現實世界的焦慮不安在慢慢消融,平靜的內心泛起微微欣喜的漣漪,對於生活的希望、熱愛與滿足如同平靜的湖面泛起的波紋,盪漾開去......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0

《瓦爾登湖》中沒有敘述什麼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敘說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裡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

剛開始讀時,這些故事情節讓我感覺很枯燥繁複,看了幾頁我就萌發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我靜心下來的時候,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去讀這神的思想!

梭羅先生的這種生活方式是隻身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小屋,並捕獵、耕耘、沉思、寫作,為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他在書中這樣描述:“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裡呼聲。

他靜靜的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走近那些偉大的心靈,聆聽智者睿智的語言,不僅讓你提高自我認識,多識大自然鳥獸草木之名,而且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採集到生命的美果,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1

寫得無拘無束,沒有一點迂腐和胭脂氣,未必要表達什麼看法,只傳達給你一種溫馨的氛圍,有山野的氣息,我相信一切自然的人都會被梭羅的《瓦爾登湖》柔柔的聲音迷住。開啟書,我們甚至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譯者徐遲真正是得了它的神韻的,他在《譯序》中這樣的寫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開啟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是的,自然,是他靈魂的所在,自然就是美,一切的美含在了其中。而人在自然的關注之中,自然在風的關注之中,風來自天堂,來自神靈。風鎖在了時間裡了。那裡一切都停住了,時間也停住了,時間就是一個孩子,一個在海灘嬉戲的孩子。瓦爾登湖在這裡是清晰的。因為瓦爾登湖在梭羅的筆下已被描繪得毫髮畢現了。

《瓦爾登湖》是那種徹底拒絕浮躁的好書,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美麗蘊藏在裡面,你要心無雜念地去捧讀,心如止水還止水的沉靜去思去讀才能懂得這樣做的好處。書中雋語不斷迭出,猶如涓涓細流注入當下人們的心靈的荒原,給人以一種清新沖淡通脫之美的感受,自然,除了自然,好像什麼也沒有了。自然是存在之家,而人以自然之家為家。

梭羅是自然之子,他教會了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把心沉下去,遠離煩躁和世俗功利。才28歲的他成了愛默生的得力助手。張永義在一本書中這樣說他,他的.出走倒有點兒像閉關修煉,怎樣置身於寂靜的自然環境之中,而能心無雜念,讓可恥的孤獨感悄悄隱退。但梭羅在《經濟篇》卻這樣說:“有些人說我的這個生活方式很怪僻,雖然我根本不覺得怪僻,考慮到我那些境遇,我覺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而梭羅是喜歡孤獨的。但孤獨不等於寂寞,他說:“我喜歡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的,他絕不是一個孤獨者,而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我覺得他那自己那透明的,孤獨的腦海裡總會不斷地湧起波濤,把沉積在海底的砂子都掀動起來,把水攪混了。月光下,他,在思想;月光下,他,更在寫作!那滿地的月光,在雕刻,將一個孤獨的身影雕刻在大地上。或許那才是真正的“人,詩意的棲居”之所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2

一杯清茗,一本《瓦爾登湖》。茶香撲鼻,書香亦入心,仿如一泉湖水緩流心裡。心間澄澈,掃去纖塵;心境滌盪,靜如秋水。

當工業文明與喧囂社會開始擠壓人類、侵蝕人性時,一位智者,卻開始獨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裡,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成為他簡樸生活的全部。生活簡單卻不乏詩意,人生平淡亦不失驚喜。

“我的房屋建在一個小山腰上,緊挨著一大片樹林,掩映在青嫩的脂鬆與山胡桃林之間。房子離湖有六杆之遙,門前有一條狹窄的小路通向小山。”智者用質樸無華的言語表達出他對小屋、對山林、對大自然的熱愛。生活本自簡樸,亦或需要的是一片寧靜的思緒。甚者,他留給生命的,更是一片廣闊的空間。於人、於己,應是寧靜與休息。就如書中提到“人們來到這裡,充實了小屋。不需要更多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得自然。”對生活的憧憬,對大自然的.熱愛已經達到一種無形的境界。特立獨行的他,懷著一顆質樸純真的心踏上了這段心靈之旅。如畫美景、青青豆田、恬靜湖泊.....怎會錯過這一道道風景?

我常想,是什麼讓魏晉的竹林七賢遺世獨立?北宋為什麼會有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梅臣?甚至連曾國藩也用“有詩書、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的聯句來勸勉自己的子孫?直至《瓦爾登湖》,這本寂寞的書,這本需要安靜的靈魂和思考的頭腦方可展開延讀的書。誠然,他們選擇隱逸生活的原因和目的盡不相同,但開始意識到心靈的版圖因喧囂塵世而變得越來越小時,他們選擇一方怡人的淨土來承載一片純潔質樸的夢想....

再說這位智者-亨利.大衛.梭羅,一位勤懇的文學“農夫”。他靜靜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用心靈寫下超越浮躁的孤寂。他讓我們思考人生,使我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們敬畏生命,原來一個人的生活可以如此簡單卻又芳香撲鼻。

“比起我們的生命,湖水多麼美麗!比起我們的性格,湖水多麼清澈!我們從不曾聽說它做過什麼可鄙之事。”

找到了嗎?那片安靜的湖泊!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3

瓦爾登湖,梭羅的湖。——題記

《瓦爾登湖》寫於美國的十九世紀。那時美國繼政治獨立之後,精神、文化從歐洲大陸的母體脫離而真正實現獨立,可那也是個光怪陸離的時代。

大部分人過著沉默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即是根深蒂固的絕望。但其他清醒的人都懂得——沒有什麼能阻止太陽升起。與此同時,瓦爾登湖也迎來了一位急流勇退的朋友,他就是——梭羅。

他純粹而自由。兩年又兩月的獨處生活,難道不會感到寂寞嗎?梭羅不會,因為他早已和自己成了摯友。用文字描繪自然美的趣味,用心熱愛自然,他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安裝原始的快樂——天作棋盤星為子,地作琵琶路為弦。獨處使他有了更多的時間來修煉自己,以真正的精神讀生活的智慧。

“我彷彿有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以及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小小世界。”

他勇敢而豪邁。當人們竭力鑄造著自己金錢的桎梏時,梭羅卻在竭力丟棄物質。他反叛大膽地提出,一個人能夠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這不是要讓我們粗茶淡飯、縮衣節食,而是試圖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告誡我們——簡化物質的慾望,重視精神的空乏,減少對同類溫暖的追求,騰出時間和精神來深入生命。

這是他別具一格的“節儉”之道,“我寧可總是保持清醒,而沉醉的方式是無窮的。”

這些如水晶一般通透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許多。終點即起點,四季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

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浮躁不安的時代。物質高速發展,慾望空前繁雜。多少人成了生活的`奴隸,一生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城牆。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無價值的浮躁,還靈魂一份澄澈。儘管無法像梭羅一般選擇隱居,也給自己更多時間迴歸自然吧,它是令人寧靜、安心的。

我不得不將梭羅比作一棵樹,我們可以從樹的全部意義上來理解這句話——它不斷迸發的枝條,它的蓬勃向上,它努力扎進土壤深處的根鬚和承受陽光雨露的綠葉,尤其是它的獨立性。他可以仿若一棵樹般獨立自由,生長壯大,最終枝繁葉茂,純粹強大。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吧,我們應該成為我們自己,成為自己的梭羅。

合上封面,夜已深沉。我彷彿自那遙遠的湖中引來了一泓清泉,它悄然匯入我的胸膛,我的心中也有了一個小小的“神賜之滴”,它時刻讓我的心靈得到淘滌,讓心靈單純。

正如何懷巨集先生在代序中所言,“世界上有多少個視窗,就有多少種生活。”我閱讀得還很淺薄,我還在塑造我的生活。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4

《瓦爾登湖》很像是指導人做人的教科書。

中學時代聽說這本書陪伴海子走完了他最後的歲月,便好奇地看。斷斷續續,沒有興致,沒有耐心。直到這個夏天,迫於某種任務的壓力再把非劇情的文字串起來時,竟有種敬佩的感動。

作為一個哈佛畢業生,梭羅的歸隱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有資本。正如有人說沒擁有過名利的人沒資格談淡薄名利一樣,梭羅的選擇某種程度上來說更是一種真正對內心的追隨。遠離喧囂尋求安寧的話被多少人整日掛在嘴邊自我標榜或是其它,但是真正能放下的卻寥寥無幾。我捫心自問,兩年時間在一處絕對靜謐的地方,絕對自食其力生活。我誠實地告訴自己,我做不到。

梭羅的歸隱是不脫離現實的。這是我最為佩服的一點。他開篇從經濟談起,從對自己的家園的建設談起,穩紮穩打地生存,生活並賦予精神以全副的生命。而非高屋建瓴,空中樓閣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於是,拋開遁世的消極,逃避的`懦弱,瓦爾登湖畔的思考便是過濾後純粹的寧靜。

梭羅是個偉大的說教家。通篇的勸誡與教誨,從始至終,卻不叫人厭煩。他的諸多理論如今依然被人們反覆唸誦著。若挑其一而論,那便該是對自己的忠誠。

不被理解時,我們習慣抱怨周遭,習慣自我懷疑,習慣抱歉生活,習慣心灰投降。於是,每個人都變成了一樣的模樣,遵循著一樣的軌跡,過著類似而攀比的生活,活在自己給自己編織的牢籠中,被煩惱束縛著,不得抽身。倘若某一個契機,你試圖問過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並願意勇敢地去為它拔足而奔,也許生活將顛覆,你將成為自己的主人,於是你將享受其中。

人生苦短,為何不為自己而活,為何不敢走別人不走的路。多難得,有了想法,有了想做的事,有了想要的世界,有了想過的生活,發現了想生活的地方,找到了想相守的人,那就去追尋。別讓遺憾成為碌碌餘生的間奏。就算有人不解,就算有人質疑,又怎樣。

因為,當你與身邊的人步伐不一致時,也許那是因為你心中聽到了別樣的鼓聲。

而這鼓聲,有時候,就像神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