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讀後感>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實用[2篇]

讀後感 閱讀(1.53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實用[2篇]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1

如果說一本書是一條幽黑的通道,通向一個神奇的地方,這本書便是尋寶指南,使你順利抵達,滿載而歸,不至於迷失途中;如果說閱讀是一門藝術,是每個讀書人都必修的一門功課,這本書正是"閱讀藝術課"的入門導引。

這本書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書的作者是美國人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比起那些赫赫有名的作家,這兩位並不為世人所知,,但其實他們都是《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

閱讀到底有多重要?美國教育界認為,指導年輕人閱讀,以最基本的閱讀概念來閱讀,是最重要的教育問題。而對閱讀的認識,國內很多老師還沒有達到這個高度。我曾經就是其中一個。嫁給語文20年,一直想做個好語文老師,然而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語文老師呢?年輕時的我一度認為:讓學生考高分。所以,很多年很多年,我的學生都是做題破萬卷,基本不讀書。一直到有一年我教九年級,有一個題目是寫出《水滸》108將中一個人的姓名、綽號和故事,我的一個很好的學生回答是西門慶,我意識到再也不能把名著當作問答題來背誦了,必須走進經典裡面去;一直到我看到李希貴校長的《語文真的不是教出來的》,一直到我看到於樹泉老師的《讀書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加入楊老師工作室以後,我才徹悟:一個好語文老師應該是陪著孩子一起讀書、思考和寫作的老師,唯讀書和寫作能力才是修煉孩子的“內功”之道。而一個孩子一旦有讀寫能力這個“九陽神功”護體,學什麼能不快呢?

這本書談到了常人閱讀的三個目標:娛樂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並且告訴我們只有最後一種目的的閱讀能幫助閱讀者增長心智,不斷成長。

我老實承認,我個人很多年的閱讀目標基本上都是以娛樂消遣為目的,不必說瓊瑤三毛的浪漫文學,也不必說海瓴辛夷塢的情感大戲,單是金庸先生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些武俠,我都不止看了一遍,以至於我終於從張無忌習武過程看出語文課改的訣竅應是修煉學生的內功,即讀寫能力。加入工作室以後,很幸運地遇到了一批有教育情懷和教育智慧的人,在大家的影響和帶動下,我終於改變了閱讀的目標,由娛樂消遣轉化為增進理解力從而獲得專業成長,我的閱讀開始向多方面涉獵,諸如美學、哲學、心理學,當然更多的是教育學,為了增進理解力,我堅持做讀書筆記,寫讀後感,學會了用思維匯入梳理讀書內容。

從我個人身上吸取教訓,我決心教會我的孩子們,讓他們從青年時代起,閱讀就不能僅以娛樂消遣和獲得諮詢為目標,而是以增進理解力為目標。怎樣增進理解力呢?開讀書交流會,進行思維碰撞;讀寫結合,加深孩子對作品的理解和生活的認知,以文字為橋樑,把作者靈魂深處的東西送達孩子們內心深處。比如,我們讀《草房子》,選題寫研究性論文,開聊書會;比如我們讀《童年》,開以“跟高爾基學寫作,跟阿廖沙學成長”為主題的交流會。

在書中,作者說,閱讀就是學習,學習分兩種型別:指導型學習(輔助型)和自我發現型學習(非輔助型)。指導型學習(輔助型)是老師出席的學習,是我們每個人在校園裡完成的;自我發現型學習(非輔助型)是閱讀自我或世界的學習,是一個人通過閱讀可以抵達達的終身學習。我們每個人都會走出校園,脫離指導型學習;而閱讀卻是可以永無期限的一種學習,它不受年齡、職業、貧富等各種條件的限制。我自己要成為後者這樣的人,我想讓我的學生也成為這樣的人。所以,我要去做一個閱讀的點燈人,讓我的學生愛閱讀,會閱讀,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

在開學初,我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發現班裡超過二分之一的孩子除了語文書,基本一本課外書沒讀過。這不能怪我的孩子們,農村的孩子們可憐,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代表精神生活的改善,父母大多沒文化,工作忙,閒下來的時候更願意打打麻將,跳跳廣場舞,哪裡有時間陪孩子讀書?這樣,引導孩子讀書的責任自然就完全落到了學校和語文老師的身上,而有些語文老師身在應試的水深火熱中,哪裡敢把大把時間花在帶領孩子讀書上,抑或,有些語文老師自己也是不讀書的吧。所以,我要想辦法營造一個讀書場,在這個場裡,讓那些不愛讀書的孩子不知不覺愛上讀書。正如作者所說,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什麼最能吸引孩子,讓它們覺得讀書是一件好玩兒的事而不是負擔,從而實現主動閱讀呢?

集體共讀。什麼事一個人去做會覺得孤單,大家一起做就有了堅持的力量。我採用全班共讀一本書,小組為單位共聊一本書的形式,讓讀書的事成為大家的事。並且,我也參與其中,與孩子共讀共寫共分享,榜樣的力量無窮大,漸漸地,有的孩子只要拿到一本新書,就想迫不及待地先讀,一睹為快。

活動激發。孩子們喜歡搞活動,活動是激發孩子們熱情與靈感的催化劑。所以,形式多樣、活潑有趣的活動使孩子們不知不覺受到讀書的誘惑。比如,手抄報評比、晒晒我的小書架、語文課前百家講壇、講故事比賽、課本劇表演……

循序漸進。讀書也要根據學情,由於我的孩子讀書基礎太弱,我在選書和佈置讀書任務時都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作者、獲得“全美最佳教師”稱號的雷夫就說過:培養讀書興趣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給學生選擇讀物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年齡、接受程度、興趣特點等因素。所以,七年級第一學期我給孩子們選的書除了會考必讀篇目《伊索寓言》和《繁星春水》,還有一本《愛的教育》》。《愛的教育》是亞米契斯以一個四年級孩子的口吻用日記體寫成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淺顯易懂,非常適合我們沒有一點閱讀基礎的孩子,而且,由這本書開始,我們學習寫日記,開始將近三年的日記長征。

評價跟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所以,在閱讀過程中我採用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老師評價、學校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儘量寬容、鼓勵、等待。

就這樣,班級裡讀書的場就悄然不覺地形成了。孩子們談論的話題與讀書有關,孩子們課間休息與讀書有關,孩子們假期生活與讀書有關。

然而,當孩子們真正對讀書有了興趣之後,作為語文老師,我又遇到了一個挑戰,語文素養與語文成績並不是一開始就脣齒相依的。第一次月考我們的成績照同規班差了很多,因為還沒有做過一道題就考試了。我也很緊張不安,擔心別人不理解,於是像個祥林嫂似的,跟班主任、跟領導、跟家長一遍遍解釋——請等等語文,請相信我。我感恩我遇到了善解人意的領導、同事,他們安慰我鼓勵我,讓我有了堅持的力量。僅僅一年以後,我的學生就用成績幫我證明了,閱讀不影響考試成績。

一年多的堅持,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愛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會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我們不僅集體共讀,有些孩子還自主閱讀了不少好書。面對那些還不愛讀書的孩子,我這樣鼓勵他們說,同學們哪,這一年不知不覺你已經讀了九部名著,你為我們中國人平均讀書量做了貢獻啊。

更加沒想到的是,我這個鄉村教師領著一群鄉村孩子們讀書的經驗還在我市進行了推廣,還給河北省國培的語文骨幹教師做了三個小時的培訓,受到比較熱烈的歡迎。我們更加享受讀書帶給我們的樂趣和成就感了。

在這本書中又提到了閱讀的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一班的國小生都可以做到。但有的人一生的閱讀水平因為閱讀目標底下,不講方法,也永遠停留在了國小生水平。

檢視閱讀:略讀和粗讀的一種。掌握這種讀書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判斷一本書的大概內容。這種讀書方法通常用在選書時和一本書的.閱讀起始課上。

分析閱讀是閱讀一本書的最高層次。分析閱讀的地位是承上啟下的。甚至可以這樣講,分析閱讀是人精神上真正擁有一本書好的唯一手段。所以,我們讀書要達到分析閱讀,就可以達到增強理解力的目標了。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包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眼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瞭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為了讓孩子們接近分析閱讀的水平,我交給孩子們多種讀書方法。比如教《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教給孩子們梳理提要式閱讀法、賞析批註式閱讀法、抄寫摘錄式閱讀法、朗讀感悟式閱讀法、評價探究式閱讀法、拓展式閱讀法。這些閱讀法把檢視閱讀與分析閱讀結合起來,有利於孩子們透視一本書,並且對一本書的某個安排有自己的看法與理解。再比如,我交給孩子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多種批註式閱讀法:評點式批註法、提要式批註法、賞析式批註法、聯想式批註法、反思式批註法等,都有利於讓孩子們沉入作品,在別人的故事裡讀出自己。

這本書還向我們介紹了做讀書筆記的幾種方法、不同體裁的書怎樣讀、閱讀的終極目標等,實在是一本雖然不好讀卻值得讀的好工具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也希望更多的人因為這本書受益。

天雲蒼蒼,江水泱泱,教育之路,山高水長。在這條路上,我希望,自己做一個靈魂有書香氣的女子,用閱讀抵達詩和遠方;我願意,做一個閱讀的點燈人,在一屆又一屆年輕的心靈中,點起一盞一盞的燈;我相信,一燈照隅,萬燈照國,只要有更多的老師去點燃這盞燈,就一定會有燈火輝煌時。

朋友們,一起來吧,參與閱讀,推進閱讀,讓我們一起在路上!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2

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

——托馬斯·霍布斯

一、我讀這本書的初衷

我曾經苦惱於我的閱讀效率,進而懷疑自己的閱讀能力。從朋友那裡聽說某書不錯、從網上看到某書評分頗高,於是找來此書的紙質版或電子版,專門抽出時間鄭重其事地打算一睹為快,卻從興致滿滿到昏昏欲睡,要麼讀不下去,要麼被其他事情打斷,結果總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無疑會增加個人挫敗感,讓我對很多推薦書單也望而卻步。

當我看到《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書名和封面介紹時眼前一亮,初步判定這是一本手把手教給讀者如何閱讀的工具書,可以精進我的閱讀能力、提高我的閱讀效率。加入到自己的書單後第一次專門抽出時間鄭重其事地開啟了本書的閱讀。截止目前,收穫頗豐,通過寫讀書筆記的形式進一步加深對本書的思考、練習,也給大家做一個推薦。

二、本書簡介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初版是在1940年初的美國,當時中學和大學普遍忽視閱讀教育,導致學生在進入中學之後閱讀的學習曲線就跌入了死寂水平,作者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並提出對策。32年後又逢成人速讀培訓班氾濫,作者看到了這兩種社會現象的內在聯絡,決定增添修訂再版。書中的許多觀點和內容得到完善,鍼砭時弊又提供方案,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我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閱讀教育不被重視,很多大學生和成年人的閱讀能力甚至還不如中學生。中國當代學者撰寫的關於“如何讀書”的書很少,國內關於閱讀方法的研究還不多見,科學而通俗的著作更少。唯一值得欣喜的也許是,中國小階段語文學科的地位和重要性在逐漸提升,閱讀和寫作課程也越來越多地被教師和家長重視。

網際網路社會,人們每天接觸到的資訊不計其數,閱讀行為也時刻在發生。《如何閱讀一本書》成書於約50年前,對現代社會還具有參考價值嗎?我認為有。作者認為閱讀行為一般有三種目的:娛樂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我們在面對繁蕪龐雜的資訊時不能只做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要保有選擇和篩選的權利。面對經典讀物時,需要被啟發以增進自己的理解力,需要穿越時空和大師進行“無障礙的交流”。要達成以上成就,都可以從本書中找到或多或少的答案。

三、做一個主動的讀者

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書的時候,翻了好幾頁,腦海卻陷入了白日夢的狀態,等清醒過來,竟完全不明白剛才看的那幾頁在說什麼,然後又倒回去看,依舊是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走神,既浪費時間,又有挫敗感。要避免這個問題,我得到的啟發就是:閱讀時,要努力做一個主動的讀者。

(一)帶著問題和思考

看到一本書後,“歸為哪一類主題?從書名、封皮、推薦語等大致知道本書在講什麼內容?能解答我哪些疑惑?增加我的哪些認知或給予我什麼樣的指導?”閱讀是非輔助型的自我發現的學習,是跟著一位缺席的老師在學習,我們所提出的疑問都要通過自己在書中找出答案。如果一個讀者擺出一副完全被動的姿態,那簡直是在浪費時間。

作者建議初學者按照以下順序提出如下問題:

1.這本書整體在談什麼?如何發展主題並論述為關鍵議題?

2.作者主要著墨在哪些部分?

3.你覺得作者哪些說得有道理,哪些說得沒道理?(這個問題建立在前2個問題的基礎上)

4.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二)通過輸出內化於心

寫作和閱讀是一體兩面的事情,沒有高效的閱讀,何來高效的寫作。在閱讀一本有水平的經典讀物時,一般而言作者的水平都要高於讀者,讀者得付出努力才能夠得到作者的水平,而檢驗你到底被啟發了多少最好的辦法就是照著作者當時所做的再來一遍——寫作。

(三)不要輕易藉助外力

閱讀是一個憑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字句之外,不借助任何外力,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要想達到被啟發、增進理解力的目的,不輕易藉助外力是一個對自我有要求的讀者的必由之路。類似“3分鐘”、“XXX帶你快速看XXX”等輔助性的讀物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二傳手的水平決定了你對這本書認識的上限,這種拾人牙慧的行為極有可能讓我們對原著先入為主且難以糾正。

四、閱讀的四個層次

作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它們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之所以稱為層次是因為閱讀的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高層次包含了低層次的閱讀技巧。

五、基礎閱讀

一個人只要擺脫了文盲狀態,開始認字,就已經進入了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基礎閱讀分為四個階段。

(一)閱讀準備階段。身體機能上要有良好的視力和聽力、口齒清晰,智力方面有起碼的認知能力。

(二)讀寫階段。通常相當於國小一年級典型的'學習經驗,能夠獨立閱讀簡單的書,寫出簡單的字。

(三)習得功能性讀寫能力階段。該階段的特徵是有能力快速建立字彙的能力,根據上下文找出自己需要的資訊。

(四)積累並運用閱讀經驗階段。讀者已經能夠精煉和增進之前階段的技巧,並且能夠進行不同讀物之間觀點的演繹、類比、歸納。

六、檢視閱讀

本書的重點從這一層次開始。弗朗西斯·培根曾說過:“有些書應當淺嘗輒止,有些書應當囫圇吞下,只有少數書應當反覆品味,消化吸收。”拿到一本書時,讀者並不知道它是否值得一讀、會花費自己多長時間、會不會引起自己的興趣。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分辨你面前這本書屬於那一類,檢視閱讀會是解決疑問很好的方法。

(一)有系統的略讀

1.書名,封皮上的摘要。包括副標題和重要觀點的摘錄、宣傳文案、推薦人的評價。看完這些基本可以給這本書做一個歸類。

2.序。包括作者的序、邀請其他人做的序、譯者的序等,個人認為作者的序參考性比較大。

3.目錄頁。方便對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事實上,許多作者花了很多時間來創作目錄,如果這些努力都浪費了不免讓人傷心。

4.索引。很多人都不會看索引,甚至都不知道面前的書到底有沒有索引。作者認為索引部分能夠儘快地讓讀者鎖定一本書主題的範圍,博學的讀者看到引用的書籍和作者還能夠做主題的分類(類似於第四層次的主題閱讀)。

5.跟主題相關的篇章。挑幾個和主題相關的篇目看看,多注意其開頭和結尾。

(二)粗淺的閱讀

我們大多數人所受的教育,是閱讀時要去注意那些我們不懂的地方。例如,碰到生字生詞就去查字典詞典;讀到一些不明白的隱喻和論說就去查百度或相關資料;多注意註腳和相關學者的註釋。但是如果不在對的時間就去做這些事,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只把注意力放在你能懂的部分,略過那些不懂的部分,保證先過一遍。

(三)技術性問題

1.逗留與倒退。腦子的效率比眼睛要高很多,人腦運作的速度快,眼睛移動的動作慢,故需要用雙手訓練自己的眼睛,用手指著閱讀。

2.閱讀的速度。“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理解”。閱讀的速度絕非只有單一的一種,重點是知道閱讀什麼樣的讀物(不同的章節)用什麼樣的速度,這一定得益於日積月累的練習和反思。

七、分析閱讀

能使用分析閱讀規則去讀的書,往往是我們必須要吃透的書或者我們非常想深讀的書。

(一)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5.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三)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八、主題閱讀

(一)準備階段:觀察研究範圍

1.針對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

2.瀏覽書目,確定哪些與主題相關,並就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閱讀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

1.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2.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使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彙來詮釋。

3.建立一箇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使大多數的作者為解讀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

5.分析這些討論。以突顯主題為原則,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議題以其共通性來決定排列的先後順序。解讀某個作家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並列。

九、寫在最後

這本書是公認的經典,也是公認的晦澀難懂。很多網友分享讀書心得時吐槽“讀的時候昏昏欲睡、雨裡霧裡”。我也有這種感覺,但耐著性子讀完,有兩點感悟。

一是我猜測譯者在翻譯時為了保證原汁原味,於是將各種介詞短語、不定式、分句的插入語也都照搬,導致本書特別口語化,表達拖沓、煩冗,讓人找不到重點。同時我也懷疑,作者故意把篇章寫的又臭又長,但又在其中夾雜著金玉良言,就是為了讓讀者更加主動,開動腦筋。有一絲“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的意味。

二是作者為讀者列了很多閱讀規則,如分析閱讀層次多達15個規則,這些規則多到足以讓讀者自嘲,“原來我根本不會讀書,之前就是鬧著玩”。作者卻堅信腳踏實地練習這些規則才是養成好的閱讀習慣進而昇華成閱讀藝術的不二法門。閱讀就像滑雪一樣,只有將每一個步驟熟練掌握,才能將所有不同的步驟連結起來,做出複雜卻和諧的動作。這本書非常值得作為案頭書,時常翻閱,不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