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電影>

舌尖上的中國電影觀後感

電影 閱讀(1.32W)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一)

舌尖上的中國電影觀後感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片子從題材到拍攝,再到後期的製作都非常出色的。一幅幅精美的畫面不僅勾起了我對難忘家鄉菜的回憶,更喚醒了我沉睡已久的民族自豪感。

七集看下來,感觸最深的並不是某個地區某道菜品,而是中國人民勤勞樸實的性格和堅韌樂觀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想借飲食這種人人都有感觸體會人人都有的說的題材,來窺探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和處事態度。它並不是一部介紹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傳地方特色的噱頭,而是一種至純至樸的精神。想來這些製作者們不單跑遍天南地北,還要面對各種複雜環境,甚至連過年的時候都留守拍攝記錄,支撐的動力已不單單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種渴求探索發現中國民眾精神氣質的熱切願望。不禁肅然起敬。

中國的勞動人民是中國社會的基石,十三億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來養活。無論現今的工業科技如何進步,中國社會離不開土地,離不開農民,離不開樸素的精神和願望。小到個人來看,他的想法不過是努力勞作有個好收成,全家能夠團圓幸福;大到國家來看,正是這億萬個普通的願望撐起了中國社會的脊樑。

其實每看完一集後,靜心回想一下內容,總會羞愧難當。“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從小就會背誦,但是不經歷田頭勞作的辛苦,怕是永遠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影片最起碼告訴了我們在今後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在你品嚐鮑魚等海味的時候,要知道潛水員的工作之危險,在吃藕的時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魚的時候也要明白這可能是漁民苦苦等待數月的一次運氣的成果。

全劇的結尾說的好:“無論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看著每一集結束時那些可愛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時,才真正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和智慧。苦難是一種磨練,是上蒼的饋贈,而收穫更是一種喜悅,是自然的禮物。

“如果說土地是母親的話,那麼中華民族就是集體戀母的民族,男性堅強的外殼裡是一顆溫柔而善良的心。”我們的血脈裡流淌著這樣性格,只要我們願意去拾回,就會有屬於我們的明天。哀莫大於心死,我激勵自己前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二)

這幾天連續熬夜,為的是看中央一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我的觀感是:以文化的視角談飲食,收穫的是愛國情懷。

小時候就知道一個概念,叫“透食”:剛會吃飯的小兒,經常吃的東西或習慣會記憶一輩子。我們每個普通人,即使他從小吃的食物看起來稀鬆平常,長大了總是難以忘掉那個味道。居住在廣州再久的北方人總要隔幾天吃頓餃子,南方人少有能習慣北方的大蔥,四川人把吃辣的習慣帶到全國,而對在外地的廣東人來說,最不習慣的就是沒有燉湯了。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我的理解,飲食是一個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標識。梁實秋先生寫的《雅舍談吃》,寫得很有味道,在描寫飲食之外主要寫的是個人的記憶和趣味,這些個人的記憶與趣味,便是連線在飲食之上的個人文化背景。

今天的中國人處在經濟大發展、社會大變革、人口大流動的時代,飲食也在大流動。在全國任何一個小縣城裡,都可以找到川菜館;再大一點城市,可以說是各地菜館應有盡有也不是誇張。流動的中國人嚐到了各地的食物,又把各自家鄉的食物帶到所到之處,人們從而去到哪裡都能吃到家鄉的東西。儘管如此,仍然代替不了這食物背後的山水、鄉情、氛圍……

這就是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看似不過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但它是以現代紀錄片的理念,以展示中國飲食文化為背景,終極展示的則是這飲食文化背後的人文文化。它契合了經濟大發展、社會大變革、人口大流動時代人們內心的需要,它撓準了這個時代大眾的“胳肢窩”、心頭肉,滿足了許多人的思鄉情結,因此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成為國人鄉愁的集體共鳴。

飲食是流動人口的主要文化記憶。記錄片讓北方人在片中不僅看到熟悉的小麥,還看到廣東的河粉,江浙的年糕,廣西的米粉;南方人不僅看到常吃的稻米,還看到陝西的糜子,山西的哨子面,蘭州的拉麵……如果離開當今中國大變革的時代背景,《舌尖上的中國》也許只是一部旅遊宣傳片罷了!

《舌尖上的中國》以個人的視角,揭示個人與一個家庭、或者是一個族群的飲食經歷與龐雜沉厚的中國飲食文化史的內在聯絡,而且這些個人多數是普通人,不是專業廚師,也不是美女私房菜,他們不是飲食技術表演者,也不是群眾演員,而是參與者,是主角,展現的是他們的生存、情感和命運。所以“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裡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麵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

正是他們,眾多的個人,用辛勤的勞動和超常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飲食文化。舌尖是個人的,中國則是共同的。眾多人的舌尖構成中國人的共同飲食體驗,從味蕾到故鄉,從個人的故鄉到眾人的故鄉——就成為了“中國”。超越美食,那些細節與溫情,喜怒與哀樂,讓觀眾不得不讚嘆:多可愛的中國!

從這個意義上講,《舌尖上的中國》也為“愛國主義”這樣巨集大的主題探索了“宣傳”“灌輸”的視角!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三)

這幾天,媽媽說新出了一個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國》,很好看,很饞人。也要給我下載看看。

一開始,我還以為《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些什麼新的理論呢。可一看才知道都是講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麼螃蟹、魚、蝦、海蔘……反正大多數都是我的最愛。而且還有它們的生長以及製作過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樣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醃白菜;有濃香的糯稻;有噴香的烤鴨。特別是人家捉魚捉蝦的過程。那活蹦亂跳的魚和那些生長充沛的糯稻,還有在淺海海底摸海蔘、海膽、鮑魚的潛水員,彷彿就在我的眼鏡面前動著,讓我想跳起來抓住那些螢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場面很多都在廚房裡,上面都是實際的聲音。每當我聽到那些油在鍋裡發出的“??輟鄙?保?揖途醯枚親傭雋恕;褂心切┐擁乩錙儷隼吹乃瘢?吹氖焙蚓低分苯傭宰脊??切┧癜裝椎孟襉『⒍?謊?砂?;褂心譴蟪?巧衿嫻牡豆χ蠊ΑK?強梢園訊垢?諧上褳販⑺磕敲聰傅某ぬ醯?箍梢園胄∈敝蠛靡恢淮蠓手懟7淺A釵遺宸?W詈猛嫻木褪鍬ザゲ嗽傲恕O奶煲壞繳廈婢褪且桓齟罅古瘢?蘢徹邸G鍰旖岬男」弦桓鼉妥鬩園?淮笈杷?取N業牟嗽白踴故親嶽⒉蝗綈。?/p>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增加了我們做飯的興趣,可是我一看見上面的美食就不想吃我們家的飯了。說實話,我是實在想撲倒電腦螢幕上大吃一頓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