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節日範本>寒衣節>

寒衣節的由來介紹

寒衣節 閱讀(1.33W)

寒衣節由來介紹

寒衣節的由來介紹

農曆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七年級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七年級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佈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七年級又俗稱授衣節。故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唐大詔令集》卷77: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禮,蓋緣情而感時。……自流火屆期,商風改律,載深追遠,感物增懷,且詩著授衣,令存休浣,在於臣子,猶及恩私,恭事園陵,未標典式。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無典實,傳之淺俗,遂乃移風,況乎以孝道,人因親設教,感遊衣於漢紀,成獻報於禮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並賜錦袍。皆服之以謝。……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舊河北、陝西、河東轉運使副無此賜。祖宗朝,有人自陳,乃賜衣襖。諸軍將校皆賜錦袍。”(←授衣)(祭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夢粱錄》記南宋臨安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鬆,祭祀墳塋。內庭車馬,差宗室南班往攢宮行朝陵禮”。《河南程式遺書》雲:“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寒衣節風俗食物

1、麵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麵、莜麵。寒衣節吃麵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麵條是不錯的選擇。平時應酬較多的人,喝酒後最宜吃碗陽春麵,不僅解酒,還能起到養胃補身的功效。

冬天是吃蘭州拉麵最好的季節。炸醬麵是幾種風味面中營養搭配最合理的。刀削麵由於製作工藝的差別,面較硬且不易消化,所以青年人可以多嘗試,而老年人就不該多吃了。吃麵條應該多搭配一些蔬菜、蛋類食品。

2、紅豆飯

後人把十月七年級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大意為: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七年級。此後,窮人在十月七年級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為證:“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

紅豆的.表皮緻密而堅實,需要提前浸泡處理一下,否則蒸出來會很硬。傳統的紅豆飯做法是將紅豆事先泡水數小時,讓其喝飽水後,有時候還需要提前煮一下紅豆,然後再與大米一起蒸煮。現在可以稍微提前泡一下紅豆(也可不泡),然後用高壓鍋直接蒸煮,半個小時,軟糯香甜的紅豆飯就可以出鍋了。

3、逆餈

在惠州傳統的風俗中,“十月朝”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牛的生日,也是惠州傳統的祭牛節。在這一天,惠州人要吃一種叫“逆餈”的傳統食品。惠州人認為,牛為人類辛勤勞動了一年,要慰勞慰勞牛。

除了做些逆餈供奉牛神外,還有一些農戶將菜葉包裹著逆餈來喂牛,祈求它身強體健。剩下的逆餈除了自己吃外,還會送給親朋好友。久而久之,這逆餈就成了惠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食品之一。

4、餈粑

“十月朝,餈粑碌碌燒。”這是一句客家俗語,說的是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餈粑。十月七年級恰逢秋收完畢,勤勞的客家人會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後,以糯米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做成應節食物餈粑,以慰勞一家老少,慶賀豐收。

吃餈粑最過癮的吃法就是吃烤餈粑,冬日的山區陰寒潮溼,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大夥圍坐一團。將餈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餈粑在炭火中漸漸鼓脹,嘰嘰作響,表皮微微隆起後像個大包子。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騰出,用口撕咬外酥內軟外黃裡白,似一個“金包銀”的餈粑拿在手裡軟乎乎的,但千萬要注意避免燙了口舌。

5、餃子

洛陽有話雲:“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七年級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桓臺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

民間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來源於醫聖張仲景,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麵包了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餃子餡料有葷有素,這種合理營養搭配,能起到進補養生的作用。除了必須的肉類和蔬菜,大蒜等調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體抵抗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