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調研報告模板

資訊科技 閱讀(1.35W)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那麼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資訊科技調研報告模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資訊科技調研報告模板

資訊科技調研報告模板1

依據局黨組制定的主題教育調研方案,x月xx-xx日,由教育局副主任科員趙×宇同志帶隊,對部分中國小校及幼兒園教育資訊化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隨後會同縣聯通公司、縣移動公司等單位人員座談,並進行了分析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範圍

濱泉鳳亭國小、第三中學、崇德學校;第一幼兒園、第五幼兒園。

二、調研方式

聽取學校主管領導彙報、實地察看、召開座談會等形式。

三、全縣教育資訊化建設現狀

1、教育資訊化建設情況

近年來,xx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資訊化工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教育資訊化呈現良好發展態勢。20xx年以來,全縣投入資金近千萬元,新增學生用計算機846臺,教師用計算機675臺,多媒體裝置262套,光纖新接入12條。全縣10個鄉鎮學校新裝備了48臺標準的計算機教室。目前,全縣多媒體裝置共496套,多媒體教室裝置普及率達98%。寬頻接入共26條,其中,頻寬百兆及以上學校22所,寬頻覆蓋率達100%。

全縣共建成錄播教室2個,分別為濱泉中學和濱泉鳳亭國小。20xx年以來,為全縣26所學校1765名教師錄製“一師一優課,一課一”課程近2,000節。錄播教室為教師提供了專業化的攝錄平臺,滿足了全縣教師公開課、優質課等課程視訊製作需求。

目前我縣師生主要依託國家基礎教育雲平臺獲取教學服務和教育教學資源。計劃未來2-3年建成xx縣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統籌推進實名制、可管可控的網路資源學習空間建設,實現“一生一空間,生生有特色”。

2、教育資訊化應用情況

xx縣高度重視推進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為提升全縣教師資訊科技能力,提高教師資訊化手段教學積極性,20xx年以來,xx舉辦了“多媒體課件製作大賽”、“一師一優課、一課一”等活動。依託國家省市等資源平臺,推進“專遞課堂”、“課堂“、“網路課堂”等新型課堂模式建設。陸續組織了“教育資訊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專題培訓”、“電子白板應用專題培訓”、“資訊科技能力提升工程培訓”等,共培訓教師近2500人次。全縣積極開展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目前全縣共有5所學校276名教師和652名學生開通了網路學習空間。xx縣濱泉中學和濱泉鳳亭國小教育資訊化試點校建設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四、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通過本次調研和近年來在工作中瞭解掌握的情況,我縣教育資訊化建設發展中還存在以下問題和不足:

1、學校重視不夠,資訊化工作效能低下

目前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實質仍是考試成績,部分學校領導對資訊化工作不夠重視,工作權責不清,管理制度不完善,無教育資訊化工作激勵機制,各項工作效能較低。有的教師對教育資訊化認識不高,開展教育資訊化工作積極性和水平不高。部分學校在多媒體裝置管理方面還存在問題,存在資源閒置現象。

2、基本保障難度大,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

教育資訊化資金投入需要得到保障。目前,我縣班班通、計算機教室等多媒體教學裝置投入很大,但售後服務工作跟不上,沒有建立售後維修基金或採取其它行之有效的措施,導致故障較多。一些裝置老化、損壞無法及時更新,導致當初高價買來的裝置因維護管理麻煩、電費負擔較大而被束之高閣,這種現象在鄉鎮學校尤其嚴重。

資訊科技師資力量薄弱,因學科專業技術性強,很多學校存在資訊科技教師不足、專業不對口問題,使學校資訊科技應用、裝置維護管理工作難以正常開展。

五、今後的發展方向

1、提高認識

進一步加強各級領導幹部對資訊化先進科技的瞭解和認識,讓資訊化與業務工作的結合更緊密,更有實效。

2、推進“兩平臺”建設

加快xx縣教育資源平臺和管理平臺建設步伐,儘快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以解決全縣教研問題和資源建設問題,提高教育現代化管理水平。

3、加強“班班通”等多媒體裝置售後維護工作

建立健全適合學校教育資訊化裝置的使用、管理、維護和發展的相關機制,及時維修、更新硬體裝置。

資訊科技調研報告模板2

資訊科技教學改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豐富了課程的內容,另一方面是豐富了教育的形式。在計算機知識與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課程設定的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教育形式又是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一、我們國中資訊科技教研組進行了一些課堂教學改革的具體實現措施和方法如下:

1、建立研究學習小組,互幫互學拉近學生之間的差異。

我們把所任教的班級進行分組,每個班分成12小組一般一個小組有5個學生,相對有二位低層生,兩位中層生和一位高層生。高層學生當組長,中低層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個人學習的成功與他人學習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組之間保持融洽的關係、相互合作的態度,共享資訊和資源,共同擔負學習責任,完成學習任務。

2、採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

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教學任務都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是學生所熟悉和感興趣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個任務逐步掌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真正為學生營造一個建構知識、寓學於實踐的環境,讓他們在這個環境裡,充滿興趣愉快地進行學習,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如林召凱老師在講授《幻燈片的製作》時,通過“展示任務”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有想去做的衝動,於是老師做出簡單的“講解演示”後,調動了學生自己動手的積極性,課堂效果非常好。

3、師生角色的變換。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學生的知識不再是單純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更多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他人的幫助,或者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自己獲得的。老師的使命應該是:一個熱情的“指導者”,一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最有益、最有力的“教學工具”,一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規範學生的學習行為的強有利的“引導者”。如在學習《計算機系統的組成》,九年級年級的學生具有上網查詢資料的能力,第一課時我們讓學生通過網路查詢硬體的組成,包括名稱、生產廠商、圖片、作用等以表格的.形式儲存下來,發到教師的郵箱裡,第二課時讓學生觀看《計算機系統的組成》的視訊,並當場拆開主機讓學生觀看,第三課時讓學生總結出計算機系統的組成,並進行質疑討論,我在一旁進行指導,效果相當不錯。

4、上課實行網路教學,充分發揮網路教學的獨特優越性。

因為網路教學提供介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能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還能按超文字、超連結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資訊,目前在Internet上按這種方式組織建構的知識庫、資訊庫浩如煙海,並已成為世界上的資訊資源,因而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即促進學生關於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學媒體或其他學習環境無法比擬的。

二、存在的問題:

1.分組、分層教學實施的不夠好,各環節的落實不到位。

2.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培養,往往是被動地按照教師要求的步驟操作、練習。

3.課時少,時間短,對上機實驗遇到的問題很難一一解答。

4.重點和難點有時把握不準。

5.教師授課不夠精練。

三、採取的措施和建議:

1.利用好任務驅動教學法。課堂設計適當的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教育心理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問題的設計一定要有深度,只有深度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潛能。

2.利用好“學案”。讓學生通過“學案”引領他們自主的學習。

3.可採用基於網站式的教學,進行資源共享,便於師生交流,同時可作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作品展示的平臺,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資訊科技調研報告模板3

一、背景

教育資訊化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教育資訊化硬體環境建設和資訊科技教育教學應用的階段,各地區教育資訊化建設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結合新技術的教育管理創新及教學模式應用的探索上,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及雲平臺等新的資訊科技支撐平臺及數字化學習環境的日益普及,教育資訊化對教育工作者的資訊化管理與教學支撐服務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教育資訊化培訓的現狀

基於教育資訊化對教育系統各類人員的能力要求,我們對目前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的教育資訊化相關培訓的現狀做了一次調研。

1.調研目的

(1)瞭解近幾年教育資訊化培訓的現狀。對國內電大系統、中高職院校及部分高等院校以及企業等其他機構組織的與教育資訊化培訓相關的活動進行較大範圍的調研,獲得近三年教育資訊化培訓開展情況的真實資訊。

(2)挖掘培訓的真實需求。期望通過對這次調研結果的統計分析,發現培訓物件結構、培訓內容及培訓方式上存在的問題與不合理之處,並從中挖掘出教育資訊化培訓的真實需求。

2.調研物件

有全國43家電大院校系統提供的教師及教學管理人員教育資訊化相關培訓、100家高職院校提供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100家中職院校提供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20多家教育服務類機構和企業開展的有關教育資訊化培訓活動。

3.調研方式

通過對調查物件公開網站釋出的教育資訊化培訓資訊、招生簡章、通告通知以及學員公開發表的培訓心得等進行蒐集和整理,統計出全國44家電大院校、200所中高職院校以及多家教育服務類機構近三年來開展過各種級別和型別與教育資訊化相關的培訓情況,並對調查結果進行進一步的歸類分析。

4.調研內容

調研資訊內容涉及培訓的主辦單位、培訓規模、培訓物件、培訓時長、培訓方式以及全部能瞭解到的具體培訓課程內容。

5.調研結果

此次調研涉及了43所電大院校、200所中高職院校及部分師範院校,另外一個重要部分是調研了20多家教育服務類企業,獲得與教育資訊化有關的培訓共153期,其中以師範院校和電大開辦為主,高職院校有不定期的內部培訓活動,而中職院校一般是外派型培訓。

(1)在開辦規模上,根據培訓班類別的不同會有兩種較大的差別,一種是對外的招生培訓,影響力較大。一般由電大和部分師範院校舉辦,諸如面向全省或全市的集體培訓,也有定期和不定期兩種形式,但規模都相對較大。另一種是對內的培訓,影響面也較窄。主要是面向校內的教師或教學管理和輔助人員,培訓規模基本在幾十人以內。

(2)在培訓方式上,除了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及寧波廣播電視大學開展過為數不多的線上學習及視訊會議方式的培訓之外,其他院校和機構進行的均是線下的課堂面授培訓,並且一般是一至兩天的短期培訓。

(3)在培訓物件上,主體可以分為學科教師、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三類。這裡培訓物件是按照培訓機構開設課程針對的目標人群進行的分類,其中,管理人員針對的是各院校校長、教務處領導及其他教學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包括教務教學系統管理人員、資訊中心技術人員、圖書管理員等,還有其他教育資訊化相關工作人員、社會上資訊科技愛好者。在此次調研獲得的153期培訓中,針對學科教師的培訓有88期,面向技術人員的有63期,而面向管理人員的只有7期。

(4)在培訓課程內容上,根據培訓物件的不同,培訓內容也會呈現明顯的偏向性,但總體可以分為三類:理論理念類培訓、技能類培訓及應用類培訓。就目前的開展情況來說,以教學資訊科技的應用技能培訓居多,面向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以及面向管理人員的統籌規劃與實踐應用類的培訓還比較少。

(5)對於培訓內容的發展趨勢,可以通過培訓課程內容的三個分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行調整,並得到近三年教育資訊化培訓關注熱點的轉移情況。

A.理論理念類培訓

從20xx年到20xx年,教育資訊化培訓課程經歷了一個較為快速的發展和轉變,從一開始對資訊化教育教學的認知到資訊化管理、資訊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理念和思考,僅僅一年後的20xx年在教師教育資訊化培訓行業便開始關注到資訊化與課堂教學創新、資訊化管理的反思與改進、資訊化教學設計與原則的研究、資訊化學習方式的探討以及線上學習、終身教育等構建學習型社會的知識領域。

B.技能類培訓

技能類的培訓也經歷了從計算機基礎、網路軟硬體知識、多媒體制作技術、教育管理及教學資訊化平臺操作、網站設計與開發培訓轉向課程開發技術、網際網路資源的高效獲取與利用技能、課件製作與課程建設技術、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智慧互動教學方式、移動網際網路開發技術等更加精細化、智慧化的培訓內容。

C.應用類培訓

應用類的培訓主要集中在資訊化教育教學管理平臺的培訓以及資訊科技在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資訊科技能力的提升,從統計結果來看,平臺的應用和管理培訓較多,而教育教學工作者的資訊化能力提升上的培訓還比較欠缺。

6.調研的不足之處

此次調研主要以網路調查的形式展開,沒有進行培訓主體的直接探訪。只對公開發表的資訊進行了系統的統計,對於沒有在網站或其他公共渠道上釋出訊息的培訓並未作統計,因此所蒐集到的資訊也可能是不完全的。但這隻作為我們對教育資訊化培訓現狀總體上的把握,而各院校培訓開展的情況和總體趨勢是基本一致的。

三、調研結論與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調研結果的總結分析,我們發現目前的教育資訊化培訓呈現以下特點:

1.培訓專案缺乏長期穩定性

由目前的調研結果來看,短期的培訓課程較多,定期的培訓專案較少,缺少能夠提供長期穩定培訓的機構和組織。各級各類院校舉辦培訓活動的隨意性較大,外派培訓對於參訓人員的選擇上也存在很大隨機性,不能滿足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升資訊化教育教學能力的需求。

2.培訓覆蓋面較窄

教育資訊化培訓的物件主要有三類人員學科教師、技術人員及教學管理人員,目前的培訓活動主要是面向學科教師,針對管理人員和教學服務技術人員的培訓目前還比較欠缺。

3.培訓內容單一缺乏系統性

在調研得到的培訓資訊中發現,現階段的教育資訊化培訓課程集中在網路化資訊化軟硬體的操作使用等新技能的培訓上,缺乏涉及學校資訊化統籌規劃與設計實踐能力的培訓。

4.缺乏科學的培訓教材

縱觀歷年來的教育資訊化培訓,學院學習的教材大都來自培訓講師個人製作的PPT,沒有經過專家多方論證的統一學習資料,在內容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全面性上難以得到保證。

5.培訓方式沒能與時俱進

雖然現在網路學習已經成為成人教育的主流發展趨勢,但從調研中發現現階段的培訓絕大部分是短期的面授課程,很少有通過線上學習的形式進行培訓課程的引申和延續。

四、對教育資訊化培訓的建議

不管是國家教育部對教育資訊化發展的規劃與部署,還是時代科技進步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教師及教育管理和輔助人員對教育資訊化能力提升都呈現出極大的需求,根據對提高教育技術能力的方式調研得知,受教育工作者歡迎的提升教育資訊化能力的學習方式依次是參加培訓(59.61%)、團體協作(16.94%)、專家講座(13.68%),這與實際方式自學(56.68%)形成很大反差。因此,形成長期性、穩定性和有效性兼備的教育資訊化培訓渠道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切身需求。

1.形成長期穩定的.培訓體系

教育資訊化發展到現在,規模龐大,所需求的教育管理、教學指導與應用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教育工作者當時所接受教育的能力範疇。應急性、零散的隨機培訓已經不能滿足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教育資訊化能力的需求。因此,對於教育資訊化能力提升這一長期性的需求,必須建造能夠滿足教育工作人員需要的規範性培訓體系,不僅要有傳統的面授課堂培訓,還應有與面授課程相關聯的線上學習資源做培訓的引申和後續應用及反饋,教育資訊化培訓現階段亟需專門性的培訓渠道來提供長期穩定的培訓服務。

2.開發針對具體崗位和人員的專門性培訓教材

教育資訊化能力需求與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由於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教育資訊化程度也有較大的差別,同時,不同工作崗位對於教育資訊化能力的職責和要求也不盡相同。要保證教育資訊化培訓的有效性,就需要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教材,不光要考慮地域和發展階段的差異性,同時也要將職業教育資訊化自身的特點納入到培訓內容之中。另外,在教材稽核上,應將能否適應具體工作崗位的需求作為衡量標準,同時,由於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培訓內容也要跟上持續更新的節奏。

3.線上與線下結合

目前來說,市場上具有良好學習體驗的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培訓還沒有較為典型的案例。教育資訊化學習人員需要的不僅僅是入口網站上的招生通告和報名表,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培訓內容是不是所需要的知識,能不能找到相關的學習資料進行個人的預修,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一個圈子方便共同討論困惑的難題,以及培訓結束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經驗總結,能不能依託線上的學習通道反饋給講師和更多的學院,進行持續性的討論研究,共同進步。因此,在籌備教育資訊化能力提升培訓之初,就將培訓的延續性作為設計的最重要原則。

4.培訓資源共享

培訓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設是極其耗時耗力的事情,但大部分培訓班在面授課程結束後便束之高閣,利用率與開發成本嚴重不相符,由於知識更新的加速,課程本身被再次利用的機會也比較小,也造成了培訓費用昂貴的現狀。在網路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學歷教育如網易公開課等已經開始引進各種優秀資源,充分發揮平臺的作用為學習者服務,作為教育資訊化本身內容的培訓工作也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通過線上的網路渠道將開發的課程通過免費或收費的方式進行有效傳播,同時也將培訓課程本身曝露於公眾的稽核與評判之下,大浪淘沙,優質的內容能夠得到更多的肯定與推廣,更有可能被應用於工作實踐當中,進而獲得更多的反饋和關注。

資訊科技調研報告模板4

一、資訊科技與數學學科整合的意義與背景分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及應用,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這一觀點,順應了資訊科學發展的潮流——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即把資訊科技發展的成果應用到當代教育實踐之中,是當前我國資訊科技教育資訊化程序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又是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根據“課程整合”的理念,將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科,或者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問題進行整合,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使用資訊科技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發揮資訊科技對教育的變革性推動作用。

採取整合方式,把資訊科技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其它學科的教學中,把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在一起,這也是我國資訊科技課教學將來的發展方向。

我校擁有一個覆蓋全校的校園網路,所有教室都有計算機—實物展示臺組成的多媒體系統,先進的硬體建設為實驗得以開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本課題將針對這些現狀來進行資訊科技與數學整合的研究。

二、資訊科技與數學學科有效整合實驗的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把資訊科技更好地融入學科課程教學之中,並致力於相關學科課程教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研究,促成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的革新;建構現代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與新型教學結構,以新型教育學習理論為指導,建立理想的教學環境。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獲取、處理、利用資訊的技能素養,並以此為契機,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協同合作與實踐創新的學習能力;在充分尊重學習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激發學習興趣並促成動力支援下的良性迴圈。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教師熟練掌握並運用現代資訊手段,進一步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基本形成一支有現代資訊素養的科研型的師資隊伍。

4、通過研究,基本構建起以學校校園網為資訊平臺和資訊載體的學科資源教育網,達到資訊共享和資源共享的目的。

5、通過課題研究,深入探討有效整合資訊科技與數學學科的內容和方法,並形成一定數量的資訊科技與數學學科整合的經驗材料。

三、研究內容:

1、研究利用資訊模擬技術描述學科內容;利用資訊模擬技術研究學科課程教學中不同條件、不同過程控制下的多樣性結果;利用資訊模擬技術研究學科課程教學中現實條件下不可控項的可控化;利用資訊模擬技術研究學科課程教學中不可實現內容的現實化(虛擬化);利用資訊模擬技術研究學科課程教學中資源利用的合理化和化。

2、探究教育過程中各學科知識的融合,網路環境下的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中,充分強調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將更加重視各學科知識之間的滲透與融合,藉助網路達到對各科學的知識的更深層次的把握。

四、研究過程和實施步驟:

(一)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素養。

1、加強教師對教育理論的學習、對教學經驗的積累。聘請專家學者來校講座。利用網路資源進行閱讀、學習有關知識。課題組定期分發教育科研資訊摘編。利用請資訊科技人員對學科教師進行資訊科技的再培訓和輔導,提高技術水平。

2、繼續提高全體教師的資訊科技素質。目前,我校的大部分教師能使用powerpoint、word等來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有的教師已經掌握了用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等軟體。我校將繼續進行有關資訊科技的專業基本功的培訓,力爭普及與提高。

3、創設情境,為教師提供研究的平臺。學校將組織全體教師參加網頁製作培訓、課件製作評比等。青年教師現場製作課件與課堂教學評比活動,拓展教師網上搜集資訊、運用教學實踐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空間,推動青年教師上網蒐集、處理、整合資訊的能力。開展教師“網上論壇”評比活動。發揮網路技術的作用,進行開放的、動態的'交流方式,促進全體教師網路技術水平的提高。

(二)以應用為目的,探索整合方式。

1、資訊科技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整合。

(1)資訊科技與教學內容的整合

資訊科技的引入和廣泛應用,無疑是注入了時代活水。通過網路,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限度的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跳出只學課本內容的侷限性。在課前可將相關資源作一些整理,儲存在資料夾下或學校區域網絡上,讓學生訪問該資料夾或網站去獲取有用資訊。隨著學生資訊水平的逐漸提高,可為學生提供網址,搜尋引擎等,讓學生通過網路蒐集素材。

(2)資訊科技與教學方式的整合

教師充分利用各種素材編制適合自己教學的簡報和教學課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難於理解的內容,或用動畫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和知識的形成過程,或用外接感測器來演示一些當時當地無法看到和無條件演示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另外,我們將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餘知識,並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2、深入鑽研教材,選擇合適的內容,精心設計整合方案,夯實整合的基礎。

針對整合的跨學科特點,在實驗的設計中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1)選定內容,做好準備工作。

由於是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用資訊科技來學習知識,所以要求師生的資訊科技素養都要有一定的水平。我們分工合作:老師確定整合的學科內容,資訊科技老師負責培養學生用資訊科技來學習的基本技能與習慣養成。

我們將把研究物件分成低、中、高年級三個年級段,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資訊科技與教材內容的整合,各課題組成員對本年級段的教材內容,慎重篩選,確定能夠整合的教學內容。內容細化到某一單元的某一特定內容的某一片段。課題組將整合內容系統整理,列出目錄,制定整合方案。

(2)研討方案,形成整合設計。

在網頁製作和教案設計方案初定後,我們將請課題組成員反覆研究、討論整合的教學結構的可行性與科學性,最後拿出集大家智慧於一體的、較成熟的整合方案。

(3)實踐設計,完善整合方案。

理論需要實踐的檢驗。課題組成員進行研究課的實驗。全體人員根據現場的教學反映,進行剖析與評價後,再進行改進後的實驗驗證,直至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4)實施過程性的評價方式

實驗評價實施的過程是:確定物件與目標,設計和釋出量表,然後處理分析和綜合評價,最後及時反饋。

實驗過程的評價和評價內容的設計都有很大優勢,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網路技術記錄和收集學生學習過程的資訊,幫助學生實現過程性評價。

(三)開展實施“整合”的學科教學平臺與資源庫建設的實踐與研究。

開發專題教學資源網站是實施整合、開展資訊學習最有效、可操作性的一種模式。我們將高度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庫建設。要求教師們努力收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網路上的已有資源,進行合理的運用。在必要時由教師自己開發研製。形成電子素材庫、電子教案、電子題庫、網路課件等形成學科資源網站,進行相關網站或子頁的連結、導航,達到資訊共享和資源共享的目的。

五、課題研究的結果及結論的形成:

1、構建資訊科技與數學學科整合教學的基本模式。

(1)實驗發現模式

實驗發現模式是指教學過程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利用資訊科技,結合教材內容,自主地參與實驗和發現過程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主要適用於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例題等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體現學生參與發現過程的主體地位,注重了發現知識策略和方法的培養。其中“實驗”可以有測量、計算等。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加強了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在整體結構上突出了“猜想”的環節,而這正是數學發現中的基本策略和途徑。在這兩個環節中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結合起來,體現了數學的兩重性。根據教學內容和條件它可以採用多種教學設計,教學形式可以一人一機,兩人一機,也可以利用計算器網路分合結合地教學。它為學生知識、能力、個性的充分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拓了廣闊的天地。

(2)開放探索模式

開放探索模式是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在一個數學問題在解決以後,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變化條件、變化結論、尋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發現共同的規律或新的結論自主地去探索的教學模式。根據教學條件它可以採用多種形式,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徑。這種教學活動可以引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討論,把課上教學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

(3)應用探究模式

數學知識的應用是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另一個重要途徑。而數學建模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認真審題,去粗取精,弄懂題意,聯想有關的數學知識,建立相關的數學模型,把實際問題轉化為一個數學問題。通過對這個數學問題的求解,然後再回到實際問題中去。數學建模的意識、思路和能力是創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當強化這種意識和能力。

2、通過資訊科技與數學學科整合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的發展。

通過資訊科技與數學學科整合實驗,學生在問題的情景中積極探索,在運動變化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可以使教學內容化難為易,以靜窺動,以動馭靜,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有助於學生對數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同時,又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使之在更廣闊的背景下理解和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比如,為學生提供了數學實驗的條件,為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親自參加數學實驗和跨時空實驗提供了技術支援。學生可以在數學物件的多種表示形式之間進行自由轉換,遊刃有餘,獲得更多的資訊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在建構知識和探索問題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

3、通過課題研究,提高了教師的資訊科技素養,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發展。

在三年的研究過程中,通過各種培訓和學習,教師更加靈活和熟練的掌握資訊科技裝置和應用技能。所有教師建立了自己的部落格,主動參與區教育局的網上互動教研;所有的教師基本熟練地掌握了多種辦公軟體、媒體處理軟體,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利用網路選取素材,處理素材和應用素材的能力,為教師更加深入的開展課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學校積累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校級資源庫,包括課件、論文、教學設計、教學錄影等多方面內容。利用校園網路,教師將日常教學中積累下來的各種素材歸類上傳到網站,共享教學成果和經驗。利用校園網站,教師非常方便的查詢和呼叫各種素材,達到了資訊共享和資源共享的目的。

5、形成了科學、合理、高效利用資訊科技進行整合的原則。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發展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內容和方法,合理地利用資訊科技。

利用資訊科技把重點、難點的內容設計的更加醒目,或讓“固定的”幾何圖形運動起來,提供豐富的感知資訊,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積極思考。通過動畫模擬,解除了傳統教學中學生憑空想象、難以理解之苦。他們積極思維,尋找圖形中的內在聯絡和進行公式推導的能力大為加強。

資訊科技調研報告模板5

引言:20xx年xx月xx日、四月間,我校承擔的省級課題《資訊科技環境下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研究》,在課題負責人陸正啟、李苗老師的率領下,課題組全體成員分成5個小組,重點調查了我縣x所國小、x所國中、x所高中的藝術師資配備情況;藝術教室、教學器材的擁有使用情況;資訊科技裝置、資源的擁有使用情況;近三年開展的藝術類教學教研活動及取得的成果情況。

本調查報告研究,旨在對縣域內中國小美術、音樂教育和資訊科技裝置、資源狀況進行摸底,收集課題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資料。接下來,課題組將依據調查資料,結合相關文獻理論,提出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制定操作規程,並針對性地施以各項干預措施,進而論證課題研究的前期預設,實現在現代資訊科技環境下,縣域內城鄉之間、不同學校之間藝術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協同並進。同時,本調查報告也為今後進一步研究區域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問題提供借鑑,驗證其有效性、可行性。

一、研究背景

1、幾個重要概念的界定

藝術教育:這裡專指美術、音樂教育;協同發展:協調多所學校相互協作完成共同發展目標,它可以是以強帶弱,也可以是強強聯合;資訊科技環境:指基於計算機和網路通訊技術用於中國小教育教學的獲取、加工、儲存、變換、顯示和傳輸文字、影象、聲音資訊的方法和裝置環境;縣域:指xx縣轄區範圍。中國小:以研究國小、國中兩個學段為主,高中為輔。

2、問題的發現與提出

我工作三十餘年,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區、從國中到高中的美術教育生涯。三十餘年來,我的工作地始終不出生我養我的xx這片熱土,目睹了xx縣中國小藝術教育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全部過程。我既是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發展的見證者,更是直接參與者。1990年10月,xx縣中國小藝術教育研究會的成立,是我縣中國小藝術教育事業發展的分水嶺,具有里程牌意義。那時我參加工作不久,是一名研究會成員,在研究會負責人的帶領下,做了大量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今快三十年了,社會在轉型、在發展,城鄉面貌已發生巨大變化。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也出現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尤其是在現代資訊科技環境下,如何做好縣域內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研究工作,是我們面臨的又一次新挑戰。經過周密計劃與部署,我們決定再出發、再研究、再提升。

二、目標與內容

1、研究目標

(1)培養提升學生資訊素養。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思動腦,使學生在資訊化環境下對美術、音樂的'學習成為自主探究、實踐創新的過程。以線上課堂、網路教育模式為主實施遠端教育,在多媒體網路課程為核心的教育環境下,使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逐步建立起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學習模式與思維方式。

(2)培養提升教師資訊素養。教師通過雲盤、區域網、公共賬戶等方式建立共享資源庫,收集包括教學設計、課件、微課、課例以及來自網路的音訊、視訊、微電影等資訊資源,供大家整合利用,推進藝術教育資訊化。並以報告、講座等培訓形式對組內、組外校內、校外縣內藝術師資進行相關培訓,促進藝術教師縣域流動與協同發展。

(3)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通過培養提升學生和教師資訊素養,師生均能很好地運用現代教育資訊化手段,共享網路教育資源,進而優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促進縣域內中國小藝術學科發展。改善縣域內中國小藝術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現狀,促成城鄉之間、不同學校之間藝術教育協同發展,齊頭並進。

2、研究內容

(1)抽樣調查縣域內中國小校資訊科技裝置、資源擁有使用狀況;藝術教育師資配備情況(含人數、性別、年齡、學歷結構等);藝術教室及器材的擁有、使用情況;近三年各種美術、音樂類活動開展情況及取得的教研成果等。

(2)採集樣本學校(新橋中心學校、泊湖中心學校、雷陽中心學校、華陽中心學校、沈衝中心學校、賽口中心學校、涼泉國中、高士國中、賽口國中、雷池國中)以上四項資料,並對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問題並提出應對措施,形成本調查報告結論,供課題組進一步開展各項研究活動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