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文化>

關於衚衕文化教案範文彙編八篇

文化 閱讀(1.28W)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衚衕文化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衚衕文化教案範文彙編八篇

衚衕文化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學習瞭解北京的衚衕及作者賦予衚衕文化的內涵。

2. 體味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複雜情感。

能力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概括要點、提取精義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賦予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作者對衚衕文化所持的態度。

教學方法:1.教法:點撥法

2.學法:朗讀法、討論法

輔助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匯入新課

1. 談談自己對於北京的印象.

(莊嚴,古老,現代……)

2. 學生髮言,談談對與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體觀看幾張有關北京的圖片

4. 自己總結:北京不僅是帝王之都,也不僅是現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裡有著許許多多的衚衕,它們一樣也是北京文化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呈現)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他當過教師、編輯。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案》。而且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整體感知,明確學習內容

1. 提問:你們覺得衚衕是什麼樣的?

接著用多媒體觀看幾張衚衕的圖片。

2. 提問:什麼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體總結明確: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問:什麼是衚衕文化呢?請同學翻看文章找出有關語句。

然後用多媒體呈現有關語句: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等

( 學生分組討論),談談比如“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優缺點,有意識得培養學生辨證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四、理清思路,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1. 齊讀1—4段,談談北京的衚衕有哪些特點。

方法:抓關鍵句子和關鍵詞

(在學生讀課文的同時自己板書:佈局,名字,數目,環境)

(讓學生走上來在黑板上填寫有關特點的字詞)

衚衕的特點(1)佈局——方正(2)名字——市民氣息(3)數目——多(4)環境——靜

2.齊讀5——12段,談談衚衕裡的居民形成了怎樣一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

方法:抓關鍵句子和關鍵詞。

用多媒體呈現:

(1)安土重遷,不願搬家

(2)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3)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4)愛瞧熱鬧,不管閒事

(5)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 生活在衚衕裡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衚衕文化”。那麼作者認為這種衚衕文化是一種什麼文化呢?其精義又是什麼?

衚衕文化教案 篇2

內容預覽:

《衚衕文化》教案

教學目的:

1.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學習作者用樸實雅緻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虛實敘事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課文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2.理清思路。

教學難點:

1.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 的情感。

2.在瞭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

教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北京自古帝王都,自明代以來,它就是北方乃至中國最重要的都市,也是最具文化底蘊的都市。提起北京,除了老祖宗遺留下的歷史文化遺蹟外,我們自然會想起老舍筆下那生在皇城根下,住著四合院的老北京,提著鳥籠,穿梭衚衕之間,養魚養花的悠閒自在的生活。他和我們黃土高原上吼著秦腔,吃著黏面的陝西人身上透著不同的氣質文化氣息。這種感覺得出卻道不明的東西是什麼呢?汪曾祺先生把他歸結為《衚衕文化》。衚衕也是一種文化?特別吧!讓我們一起走進衚衕領略他的文化內涵!

二、整體研讀

大家知道這篇文章是汪先生為他的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所寫的序,北京就衚衕天下有名,最能體現北京的民俗特點和市民生活特徵。

1.閱讀課文,思考:

(1)衚衕是北京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北京城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是什麼?(像一塊豆腐,四方四正)

(2)在作者的眼中,這四方四正的形式,僅是事物存在的一種方式嗎?(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3)這篇序言從內容上寫了兩方面的內容是什麼?(介紹北京的衚衕、受衚衕影響的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觀念)

(4)衚衕是不是一種文化形式?在文中找

2、探討衚衕文化

(1)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形態呢?讓學生找關鍵詞句

明確:封閉

那些生活現象體現了它的封閉?

明確:安土重遷 獨門獨院

討論:安土重遷是什麼意思?他們的家是“金窩”“銀窩嗎”?那為什麼不肯搬家?

明確:(住慣了,戀舊,圖安逸)破家值萬貫的內在思想

他們願意過封閉守舊的生活,獨門獨院是說他們深居簡出不彼此交往嗎?不

那能說北京人封閉嗎?

明確:能,平常不多交往,隨一點“份子”只是為了合禮數

看來,這北京人送禮給你並不代表對你感情深,沒咱陝西人誠,陝西人不講客套、面子,對待客人不管食量大小,一律大碗黏面,雖然粗獷了點,但卻是赤誠之心。

(2)、大家用同樣的方法,讀後面的段落,看衚衕還有那些文化內涵?

明確:易於滿足 冷眼旁觀。

易於滿足在文中如何體現?文中有具體的生活驗證嗎?

第八段語言有什麼特點?讓學生示範朗讀。

衚衕的文化精義是什麼?(忍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通過什麼體現?找出文中最能體現這一文化精義的句子

“ 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地道的北京口語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這句話的精彩之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衚衕文化的現狀如何?

小結:衚衕之中濃縮著北京人的心態,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可謂是一種意蘊豐富的文化形式,汪先生通過衚衕探討展示了一種文化。

三、討論分析

1、想想我們生活之中有那些文化形式?

茶文化 酒文化 服飾文化 飲食文化

2、文化究竟是什麼?大家有沒有思考過?

A 、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 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個錯綜是風俗習慣的結晶體,具有維持現狀的傾向。

--美 杜威

C、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現代漢語詞典

看來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抽象概念,而他卻以具體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周圍,只要我們有一雙善於觀察發現文化的眼睛,汪先生就是一個成功的示例。文化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面對改革開放的今天,它的情況如何?一個熟悉北京文化的老北京,對這一歷史的必然作何感想?萬般感慨化作一句話,是什麼?(再見吧,衚衕!)

汪先生對這一歷史的必然既能正確的認識和接受,留戀,懷古,感傷之情對於他這個老北京是人之常情。豁達的態度和對文化現象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鄉人,孕育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江南的小橋流水孕育了秀美的江南園林文化,請大家用汪先生審視文化的方法,考察一下我們陝西的文化或者你們當地的村落文化。文化存在與我們的生活之中,只要你有文化眼光。

五、課後欣賞 《文化眼光》 馮驥才

板書設計

衚衕文化

封閉 安分守己 改革開放

衚衕→衚衕文化→ 滿足 忍 → 沒落

旁觀 逆來順受 衰敗

衚衕文化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通過抓關鍵語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2.通過涵詠、品評文章平淡樸素、口語化但極具表現力的語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封閉、自足、隱忍,體會作者對衚衕以及衚衕文化的喜愛與批判、傷感與留戀、理智與豁達的複雜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抓關鍵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通過涵詠、品評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封閉、自足、隱忍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極具表現力的語句,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複雜情感

教學課時:兩課時(本節課為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看視訊,匯入新課

1.上課鈴聲響起,筆者開啟多媒體,播放一段視訊:螢幕上映出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熱烈、韻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衚衕》在京韻大鼓的伴奏下嫋嫋而起

(視訊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圍,創設情境,將同學們帶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圍中)

2.瞭解作者(螢幕展示)

(論文先知人,初步瞭解汪曾祺創作的特色,也為後面語言的品味做鋪墊)

二、讀品結合,深入文字

(一)衚衕特點

1.快速瀏覽全文,請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什麼是衚衕文化?”

師:哪位同學能用書本上的一句話說說什麼是“衚衕文化”?

明確:第五段“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

師:對!反過來說,衚衕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師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衚衕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請引用本段的一句話來回答

明確:第五段,因為“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態”所以,“衚衕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切入課文的方式很多,此處採用“揭題法”——從揭示標題“衚衕文化”的內涵入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

2.北京的衚衕究竟有哪些特點呢?介紹這些特點的主要是哪些段落?

明確:集中在1-4段分組讓同學們研讀四個自然段,圈劃出每一段的關鍵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點

(1)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衚衕走向正

(2)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名字來源廣

(3)衚衕的寬窄和多少——衚衕數量多

(4)衚衕是貫穿大街的網路,總是安安靜靜的——衚衕環境靜

3.作者是如何來寫衚衕的安靜的呢?

(1)直接寫衚衕的安靜“這裡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

(2)以動襯靜、以聲襯靜,用反襯手法,更加突出衚衕的環境之靜

總結:由此可見作者用了四個自然段介紹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來源、寬窄數量以及衚衕環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個特點:走向正、名字來源廣、數量多、環境靜我們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百姓,那這樣的衚衕會養育怎樣的百姓,會造就怎樣的衚衕文化呢?

(通過抓關鍵語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

(二)衚衕文化的內涵

1.快速閱讀6-12自然段的內容,找出體現衚衕文化內涵的關鍵句

(1)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這封閉體現在哪裡?

①居住習慣——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追問:他們住的房屋很舊、也不好,而且還有經常坍塌,那他們為什麼還不願意搬家?

②鄰里關係——過往不多

追問:他們很講究處街坊,街坊裡道的,誰家有點事,婚喪嫁娶,都得隨一點份子,道個喜或道個惱這難道能說明他們的封閉嗎?你怎麼理解這一點?

③物質生活——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師:嗯,為了體現北京人的自我滿足,作者有幾句非常典型的細節描寫,你能念念嗎?要念出韻味,念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來(同學讀,老師糾正後再請同學範讀,全班讀)

(範讀與齊讀相結合,讓每個人在朗讀中領悟內涵,感受魅力)

與螢幕上的話比較,品出京味語言的魅力

(PPT:有窩頭,較好;大醃蘿蔔,好;小醬蘿蔔,更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很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師:和書上那段比起來,如何?比書上的好還是不好?怎麼不好?

(好的語言是通過比較感悟出來的,通過比較感悟汪曾祺京味語言的魅力)

④處世態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師:書上說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但又說他們不愛管閒事?這矛盾嗎?你如何理解?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那麼文中是如何來揭示這種精義的呢?

明確:舉例子,文中舉了三個例子,即《茶館》、《八月驕陽》和電梯事件

小結:可見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作者分別從北京人的居住習慣、鄰里關係、物質生活和處世態度等方面寫出了“封閉文化”的種種表現並且指出了衚衕文化的精義即“忍”

(首先,通過抓關鍵語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語言的品味與鑑賞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是語文教學的迴歸在語言的品味和鑑賞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封閉、自足、隱忍”)

三、總結歸納,昇華主題

北京的衚衕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歷史老人,他見證著北京市民的生活,見證著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談衚衕就是談衚衕文化,就是談北京市民文化

國學大師梁漱溟曾說過:“文化並非別的,乃是人類生活的樣法”,“所謂一家文化不過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國學大師錢穆也這樣說:“夫文化不過人生式樣之別名”同樣,衚衕文化的本質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知足常樂、安分守己、封閉隱忍的生活方式!那這位文化老人對如此的衚衕、如此的衚衕文化帶有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這個問題留待我們下節課解決!

板書:

生活方式

衚衕 文化

封閉隱忍、易於滿足、安分守己

(最後的總結歸納至關重要,是學生閱讀體驗和感悟的昇華,是三維目標的強化,也是課文主旨的點睛)

四、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1.必做題:反覆朗讀13—15段,體會作者對衚衕以及衚衕文化的複雜感情

2.選做題:查詢你最感興趣的特色民居建築的資料,瞭解相關的文化並寫一段介紹性文字

衚衕文化教案 篇4

授課教師:安師大附中 朱誦玉

授課地點:蕪湖市十二中多媒體教室

授課物件:蕪湖市十二中高一(8)班

聽課老師:蕪湖市區及三縣部分高中教師

本課性質:蕪湖市“點撥——創新”多媒體教學公開演示課

(說明:借班上課,師生彼此陌生,故在上課前,教師步入學 生中,邊漫步邊和學生低頭交談,作些溝通,以拉近師生距離)

上 課

師:早就聽說,八班的同學都很聰明活潑,熱情大方,我就非常願意和這樣的同學一起學習交流,(生笑)但耳聽是虛,眼見為實,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還要看大家的表現哦,第一冊衚衕文化。

(先揚一下,讓學生興奮起來,再抑一下,激起其不服氣的精神)

師:在上課前我想先請大家聽一首歌。

(播放《故鄉是北京》,讓學生感受一下音樂和圖畫)

師:聽了剛才的歌,你們對北京有什麼印象呢?請大家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

生1:北京很古老。

生2:北京也有高樓大廈,是現代化的大都市。

生3:北京是十朝古都。

師:其實北京不僅是帝王之都,也不僅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裡有著許許多多的衚衕,它們也一樣是北京文化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北京胡同的文章。

(展示課題及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本課學習重點)

師:你們覺得衚衕是什麼樣的?

生4:衚衕就是小巷子

生5:衚衕四四方方的。

師:像四合院?

生5:是的!

師:那是死衚衕!(眾生笑)

師:十二中門前這條路是不是衚衕?

生6:是比較寬大的衚衕。

師:蕪湖市的北京路呢?

眾生齊答:不是!

(展示衚衕圖片,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師:那麼什麼是“文化”呢?

(螢幕展示: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

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

師:“衚衕文化”是哪個階級的文化?

生7:市民階級。

師:哪裡的市民?

生8:北京的市民。

師:北京什麼地方的市民?

生9:北京胡同裡的市民。

師:那麼衚衕文化就是——?

眾生齊答:北京胡同市民的一種文化。

師:對!課文第5段也說到什麼是衚衕文化

(教師示意學生看課文第五段)

師:在瞭解“衚衕文化”前,我們先來看看北京胡同都有哪些特點,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前半部分,把自己的發現和同位前後位同學交流一下再回答。

(幾分鐘討論後)

生10:衚衕很多!

生11:衚衕有寬有窄!

生12: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路,很安靜。

生13:衚衕取名有各種來源!

師:你是從課文第2段發現的,是吧?

生13:是的!

師:那麼請你說說第2段都提到了衚衕的哪些名稱,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第一冊衚衕文化》。(生13讀)

師:很好,請坐。(面對所有同學)剛才這位同學讀了很多衚衕的名稱,請你們說說,這些名字有什麼共同特點?

(眾生思考,半晌無人回答)

師:我現在把這些衚衕改改名字,把皮庫衚衕改成皇家衚衕,把狗尾巴衚衕改成鳳凰美食街,請大家比較一下改過的名字有什麼特點。

生14:改過的名字顯得很高貴。

師:那麼原先的名字吧?

生14:帶有市民氣息!

師:(讚賞地):很好!改過的名字很高雅,原先的名字就顯得——

眾生齊答:通俗!

師:北京的衚衕還有其他特點嗎?

(眾生思考,無人作答)

師:其實課文第1段也說到了衚衕。請大家看課本,看第1段是否提到了衚衕的特點。

生15: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

師:很好!衚衕走向都是很正的。那我們現在一起來歸納一下衚衕的特點。(展示板書)

師:長期生活在這樣正而又安靜的衚衕裡的居民形成了怎樣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

(學生閱讀課文、討論,幾分鐘後)

生16:衚衕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生17:他們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生18: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生19: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師:還有沒有?

生20:北京人講究“處街坊”。

師:(面對全體同學)大家對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有什麼不同意見?

生21:他(生20)說得不對,我認為第7段主要講的是北京人不喜歡交往。

師:你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21:說不出來,反正我認為是這樣!

師:是一種感覺!

生21:嗯!

師:其他同學贊同哪一位同學的看法?

(眾生議論,沒有結果)

師:那我們來做個添字遊戲,怎麼樣?(眾生欣然)請大家在“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這一句前的某一句開頭加一個“雖然”,改變其他句子的標點,使之變成轉折複句。

(一會兒後)

生22:應在“北京人很講究”處街坊一句開頭加!

師:(對眾生)大家同意嗎?

眾生:同意!

師:好!那麼,轉折複句強調哪一部分?

眾生:後半句!

師:那麼本段重點應是——

眾生:強調“平常日子,過往不多”。

師:很好,其實本段還有兩個詞“除了”、“此外”,把這兩個詞放在一塊比較也可看出作者主要說的還是北京人不喜交往的特點。

(總結衚衕居民特點,展示板書)

師:生活在衚衕裡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衚衕文化”。那麼作者認為這種衚衕文化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眾生:封閉的文化!

師:對!這種封閉的文化的精義是——

眾生:忍!

師: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文化持什麼態度?

(眾生交流、討論)

生23:批判的態度!

師:你怎麼看出的?

生23:從第6段的“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一句就可看出來!

師:能再說具體一點嗎?

生23:“封閉”就是不好的詞!

師:很好!“封閉”從感情色彩看是貶義詞,作者用了這個詞正好表明

了自己的態度。文中還有類似的詞嗎?

(眾生尋找、交流)

生24:“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師:說得好!那麼作者對衚衕文化僅僅持批判態度嗎?

生25:還有傷感!文章最後3段明顯地表現了作者這種情緒!

師:是的,作者在北京的衚衕里長大,現在看到衚衕在一天天衰敗,自然會有一種傷感情緒。可見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應是批判中又帶有傷感留戀。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本課所學的內容。

衚衕文化教案 篇5

《衚衕文化》是我參加我校青年教師教學比武活動所上的一節課,課型是討論課。現就該課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大綱:

20xx年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語文教學目的的整體要求:“在國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大綱同時提出“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無疑這是重視“能力”的基石,重視文化的薰陶浸染,這些指導思想體現在教學大綱的具體條目中了。

大綱中又重點提出“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我設計這課為討論課,先引導概括,再引發討論,就是緊扣大綱要求,以大綱為教學實踐的原則。

二、說教材和教學目標的設計:

《衚衕文化》這一課是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的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是老作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所寫的序言,作者詮釋了北京居民建築和市民文化之間的關係。語言詼諧幽默,京味十足,極具張力。學生應該具有濃厚的閱讀興趣。本單元教學目標是概括要點和提取精要。根據以上情況,我把學習本文的主要目標確定為:

1、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要義。

2、深入探究這種文化深刻的成因。

3、拓展討論建築與文化的關係。

其中,第1點是單元教學目標,被確定為教學重點。

第2及第3點需要學生深入思考其內在聯絡,並結合經驗的積累及課外知識(還有思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綜合要求),對中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因此被定為教學難點。

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閱讀欣賞力、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衚衕文化教案 篇6

一、教學目的:

1、閱讀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並藉以培養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體會《衚衕文化》中濃郁的文化氣息,並藉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本文語言樸實、雅緻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同教學重點。

四、課型: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以討論為主,教師作適當提示。

六、教學時數:1課時

課前預習:學生朗讀課文,作適當的批註。提供有關背景資料給學生閱讀。有興趣的學生可以上網點選汪曾祺、北京胡同,搜尋相關材料。

七、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匯入

聽一聽北京城裡的衚衕歌,在歌聲裡走進悠悠的'衚衕,去領略衚衕深處傳唱的北京的民風。

不唱那輝煌的故宮,

也不唱那雄偉的長城,

單唱這北京城裡的小衚衕啊,

有名的衚衕三千六,

無名的衚衕數不清,

橫衚衕豎衚衕,

半截衚衕斜衚衕,

就象那棋盤布在北京啊,

磚塔衚衕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長可分西東,

七拐八拐是九道彎哪,

錢市衚衕兩個人相遇,

您哪,要側身行

提問:聽了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討論、明確:(1)京腔京韻(2)對衚衕瞭如指掌,如數家珍,對衚衕的熱愛。

歌聲裡唱出的是往昔的歲月,如今的北京滄桑鉅變,新城區面積不斷擴大,舊城被大面積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狹小的衚衕擁擠的四合院,住進了高樓大廈;現存的衚衕都在沒落著,甚至那些很有名氣的衚衕也在走向沒落。

在北京胡同裡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對於衚衕的沒落是怎麼想的?今天我們來學習汪曾祺先生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言《衚衕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筆下的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體會他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默讀課文,思考:

(1)、北京城的建築特色

(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3)、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討論上述問題。參考答案:

(1)北京城的建築特色: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衚衕。大街、衚衕都是正北正南,正東正西。大街、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封閉、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作者的感情:留戀、懷舊、傷感,知道它必將衰敗、沒落,帶有一定的批判意識。

四、閱讀指導:

本文充溢著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氣息,語言樸實、雅緻,這些內容需要個性化的感悟和體會。課堂完成練習第二題。

五、小結

普普通通的衚衕,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稱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間是很大的。衚衕是一種建築文化(幻燈片12),一地的建築,一地的民風民俗。汪曾祺更擅長寫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查一查資料,寫寫本地的食文化。

衚衕文化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方衚衕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學重點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對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應是精品》中說:

“近幾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興起。散文有讀者。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說、電視連續劇氾濫的時候,也還有一些人願意一個人坐下來,泡一杯茶,看兩篇散文,這是為什麼?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顛簸,心情浮躁,人們需要一點安靜,一點有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擾攘之中,想尋找一種比較精美的藝術享受。這些年,把語言看成藝術,並從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漸多起來,這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素養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徵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現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寫得較多也較好的有兩種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頭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覺比較細,這是她們寫散文的優勢。有人說散文是老人的文體,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閱歷較多,感慨深遠。老人讀的書也較多,文章有較高的文化氣息,多數老人的散文可歸入“學者散文”。老年人文筆大都比較乾淨,不賣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較枯瘦,不滋潤,少才華,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說家的散文有什麼特點?我看沒有什麼特點。一定要說,是有人物。小說寫人的,小說家在寫散文的時候也總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寫遊記,寫習俗,乃至寫草木蟲魚,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們就體會一下作者寫的散文的風格特點,看他屬於哪一種風格。

二、自讀課文,分析,討論。

按照課文由表及裡的行文順序和由簡易到繁難的思維規律,讓學生先閱讀、分析、討論前半篇課文的段落大意比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們的要點,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視時間充裕與否而定。

(課文第五段是將“衚衕”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可以選作課堂學習的起點。通過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等方法,幫助他們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問: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學生在自讀時就能發現這些句子的價值,必須提醒他們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進一步對要點概括可以表述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衚衕,影響著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這種概括,首先是對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煉、提純,其次也是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的語言推敲,這比勾畫關鍵句要來得困難。應該對學生進行反覆訓練,老師不要越俎代庖,同時老師還要注意掌握好寬嚴尺度,學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確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過高而嚇退他們。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衚衕得名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談衚衕的數量之大。

第四段為讀者描繪了衚衕的安靜,這已經隱約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從而結束了對衚衕在城市建築方面的特點的介紹,開始轉入對衚衕所連帶的地方文化性質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衚衕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願“挪窩兒”的。“安土重遷”只是“封閉文化”的一種表現,並非惟一表現,這可以從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據。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進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裡。

第八段繼續從物質生活方面寫北京人的封閉文化。他們滿足現有的一切,拒絕外界事物到了固執的程度,當他們說“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時,天知道他們與多少“別處”的優長和進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寫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閉,他們生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其思想本質仍是滿足於現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對“衚衕文化”的封閉性質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義是“忍”。封閉的衚衕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心理滿足,當這種期望的水平或層次被人為地不斷壓低時,滿足會變得愈來愈不容易,這時“忍”就成了維持這種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在這三段中,作者各選取一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所以說它們典型,是因為這些材料都是通過北京人在忍無可忍的情境中逆來順受忍氣吞聲,來暴露正是“忍”在支撐著衚衕文化。

最後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寫了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隨著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這個層次的難點在於對作者感情的把握,應該說,有著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著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是時代的要求。

三、小結

全文的中心意思歸納

以封閉保守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這一切正在不可逆轉地走向過去。

四、作業

繼續深入研讀課文,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

一、從四個方面解讀“忍”。

1、“忍”是衚衕文化的精義。

2、“精義”是相對於“表現”而言,衚衕文化的表現是封閉。

3、“封閉”滲透於北京人生活的許多方面,如安土重遷,如渴望獨門獨院,如對物質生活容易滿足,如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

4、作者對“忍”的態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這層意思後可向學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說是“悠閒”,並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並不悠閒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麼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幹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蹟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說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麼?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二、分析以封閉和忍為特徵的北京市民文化為什麼冠以“衚衕”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衚衕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塊,傳達著封閉的思想。

2、眾多的衚衕在北京城市建築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從而對北京市民的思想擁有深廣的影響。

3、衚衕一端連著大街鬧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質上不屬於車水馬龍的大街,而同閉合的四合院成為一體。

三、小結

本文讓我們欣賞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也瞭解了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這種文化將在改革大潮中消失。

四、作業

完成課後習題

衚衕文化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內涵(查詢並陳述如下相關資料:衚衕、衚衕文化、北京市的市民文化、北京文化、大白菜文化、作家的經歷、思想、語言風格)。

2、品味作者樸實雅緻、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在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特點的概括基礎上,找出文中樸實雅緻、表現裡的語句,通過誦讀體味調侃、諷刺的語氣)。

3、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和衚衕流露的複雜感(在誦讀、佔有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從關鍵語句出發探討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態度)。

二、教學重點:

品味作者樸實雅緻、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流露的複雜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放一段曲子《衚衕文化》,讓學生品味樂曲傳達出的感情(歡喜)

(二)

1、這首曲子體現出北京人的哪種心態?

明確(易於滿足)

2、什麼是文化?

“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英國泰勒《原始文化》)

3、在文中還有哪些詞形容北京人的心態?

明確:安土重遷、獨門獨院——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多媒體展示)

4、這些都從屬於衚衕還是衚衕文化?什麼是衚衕文化

明確:從屬於衚衕文化,是一種心態。衚衕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衚衕文化與衚衕是什麼關係呢衚衕文化的“忍”、“封閉”與衚衕的“方正”有關

1、衚衕的特點有哪些呢?文章的一至四段具體講到衚衕,請同學們儘可能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明確:第1段,“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方位意識很強;“你往南邊去一點”,我們一般說“你往北邊去一點“或”往裡點”,我們的方位意識差多了。

第2段,“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請同學們說出衚衕名來,歸納特點——俗

第3段,現成的語句沒有,自己歸納——窄,多

第4段,“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裡更安靜了“——靜。以動襯靜,以聲襯靜,是反襯手法。

(歸納並用多媒體展示衚衕的5大特點——正,俗,窄,多,靜)

3、衚衕為什麼這樣方正?為什麼這樣的環境就有“忍”的衚衕文化?

明確:我國古代城市佈局十分講究“方正”,突出了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以及長幼尊卑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居住在衚衕,四合院中的人都是勞苦大眾。他們奔波勞累,尚無安身立命之地,無餬口度日之食,“忍”有可理解的一面。

4.寫衚衕主要用了哪中表達方式?為什麼?

說明。本文是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做的序,有說明的義務。

文中還有其它表達方式尤其是寫衚衕文化時,用的是哪些表達方式呢? ——描寫,議論,抒情,感情色彩很濃

(四)口語化,京化的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同學們在寫衚衕文化的段落裡可以找到語句,邊讀邊體會其中的豐富含義,尤其是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有問題的同學可以相互質疑,師生共同探討。

l 抓住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揣摩,講解

1“地根兒”,“挪窩兒”“破家植萬貫”處

此段中,“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說,“挪窩兒”(就是搬家)“破家植萬貫”,是引用北京人自己的日常口頭語來調侃。言外之意是,這樣差的房子,隨時有可能倒塌,老北京,你們不該留戀。含蓄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願意搬家的人。

2,“處街坊”,“禮““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處

這一段共有13個引號,前12個都是老北京的常用語。老北京講究“處街坊“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合”禮數“,特意把“隨份子”(即是“送禮金”)一詞拆開說,可見北京人的“禮數”充滿的是被動和不情願,批判老北京的封閉自私;其二是會棋友“殺一盤“(即“下一盤棋“),到”大酒缸“喝兩個(喝兩杯)和”會鳥“,閒散人的交往,體現不出來溫暖和熱心腸。段中作者指出他們“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已含諷刺意,段末作者再也忍不住“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來直言調侃老北京的自得其樂了。

3,“蝦米皮熬白菜”“五味神在北京”處

(1)讓學生比較“窩頭”——“大醃蘿蔔”——“臭豆腐滴幾滴香油“的變化:只是變好一點點而已,但北京人是那樣的滿足,甚至可以招待姑奶奶。;龍蝦——人蝦——蝦米——蝦摸皮的變化是越來越不好,但北京人還能滿足。可以讓學生反覆誦讀,讀出滿足感。最後一個字不能按常規法念去聲,應把這個音拉長,並把聲調往上提。、

(2 結合“哪兒也比不上北京“,讓學生談談對北京人”滿足“的看法。

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一是唯我獨尊,二是保守。為了在皇權下艱難地生存,他們隱忍滿足,所以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是可以理解的。聯絡寫作的具體背景,可以體會到語言中局外人調侃的味道:這重生活要求就未免顯得太低!知足常樂的觀念不合當今的時代了。

4,“鬧學生”“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過學生”這一段,揣摩作者為什麼在文章中選用這些詞語。例如:“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關閒事”這段,從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過學生”這些貶義詞就可看出作者對下面描寫的北京人事不關己彌補願改變自己現狀的幾件事的強烈不滿,氣憤和批評。5,“棒子麵”“睡不著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這一段

讓學生練習誦讀這兩段,體會北京人的“忍”,同時揣摩作者對其“忍”的態度。“忍”有合理性,看慣盛衰,做“順民”,窮可躲避皇權的威嚴,富能不顯山露水,之所以睡不著眯著,是因為睡不著乃心為外界所動,才維持了自尊。但在當代失掉了正義感卻不能原諒。最後又用“這話實在套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些反諷來諷刺“安分守己”的過分,達到“逆來順受”喪失正義感讓人氣憤的現象。這裡比前兩段的調侃諷刺就更尖銳些了。

(注意:以上三個段落例子可不可以顛倒順序?為什麼?不能,原因有二:首先在內容上,他們是按照歷史時間順序排列——〈〈茶館〉〉寫從清初到民國這樣一段歷史,《八月驕陽》寫文革時期,而電梯事件就是現在,說名衚衕文化歷時很長,有歷史根源,根深蒂固,不會很快消亡。其次是在結構上為下文做了鋪墊,文中的第12小段括號裡說:“他們是搬遷戶,原來是住在衚衕裡的。“衚衕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攝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達需要)

(五)品讀抒情語句

1,作者對北京胡同,衚衕文化的感情集中體現在哪幾段?(最後3段)

全班深沉齊讀第13段,朗讀時要能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讀出韻味來。

2 ,把最後幾個短語(“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再齊讀一遍,細細品味其中的感情。回答;這幾句話有什麼特點?和前面寫北京人“易於滿足”一節是同樣的語言風格嗎?如果把他們換成和前面一樣的口語,怎麼換?效果如何?試試看。

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頭語言,這裡是典雅的書面語言,富有表現力。這裡四字相連,形式整齊,一氣呵成,給人撲面而來的傷感。可以試著換為“那種衰落的樣子,還有什麼說的“或”那荒涼的景象,真沒得說。“

3,面對如此衰敗沒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詞語表達他的心情?請從下一段找出三個詞語。

“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4,請大家用快,中,慢三種語速齊聲朗讀結尾句,體味一下三種語速表現的三種不同感情。可以讀得誇張一點,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這樣容易比較,體會。]

(快速)再見吧,衚衕。(歡快,輕鬆)

(中速)再—見—吧,胡—同。(認真鄭重其;有悲有喜,複雜多樣)

(慢速)再——見——吧,胡——同。(沉痛,悲涼)

通過體會,比較會發現,應為中速更能表達作者的複雜感情。

(六)結語:“懷舊”“傷感”“無可奈何”是作者對衚衕的複雜感情的一些體現。衚衕的衰敗,沒落和消失是時代發展的結果,過分傷感沒有必要,若懷舊,“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讓你去“悵惘徘徊”的。時代變遷,老北京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拋棄舊思想,拋棄封閉的衚衕文化。我們可以試著認為結尾還少可一句話,那就是:“再—見—吧,胡—同”,“ 再—見—吧,胡—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