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教師>

【熱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教師 閱讀(1.74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特別是“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一條,帶給我極大啟發。文中這樣說:“有些學生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如果學校裡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裡這種對學習無動於衷沒有為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學生越多,那麼,教師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那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裡移植到學生心裡。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狀態。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倒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態度。”是啊,我們每一位老師工作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學生,每個老師都非常頭痛。書中提到,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孔子說的“因材施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這樣的孩子進行細緻地瞭解。我們的孩子來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興趣愛好。

教師面對這樣的孩子,首先要對他們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了解清楚,這樣在課堂上才能“使每一個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可反思一下我們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慮到這些因素了?仔細想來,在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是按照教師用書上的學習目標,對學生提出同一個學習要求、要求他們完成同樣的作業,自然也會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他們。對此一些基礎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學生,他們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他們對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同時,也會影響到他人格的形成。為此,因材施教多麼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表現為愛說話、愛做小動作、無精打采等,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該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讀了這本書,我們不妨仔細地反思一下自己,我們的課備得充分嗎?我們的課堂是不是激發了每一個孩子的探索知識的慾望?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動了起來?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這麼想想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堂課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雖然要做到這些不容易,但是隻要堅持努力,真正動腦筋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抱怨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少了很多。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去年,在郭校長的推薦下,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給我們教師提供了有關教育教學行為的很多建議。其中有兩條給我印象特別深刻,也是我工作中所欠缺的。

一一一條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書中提到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精彩的公開課後,有人問他,花了多長時間來備課?這位歷史老師的回答是:“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備課的。”當時,讀完這位老師的回答,很受觸動,也打開了我心靈的一個視窗,使我看到了教育的奧祕。這個奧祕就是閱讀。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特別是現在科技迅猛發展,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我們的“一桶水”已遠遠不夠了,我們現在要的是細水長流、永不停歇。怎麼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惟有讀書,厚積才能薄發。

一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也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想想教學中,有多少次因為自己知識不夠而感到黔驢技窮?有多少次想旁徵博引,卻顯得力不從心?讀書不應該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一一想起自己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要麼預設的教學內容講不完,要麼沒時間讓學生做練習。我想,這跟自己教學經驗不足,所講內容面面俱到,沒有把握好重點、難點脫不了關係,但僅僅是這樣嗎?不是的,那位從教30年的歷史老師給了我最好的答案。讓我明白,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要想成為一名擁有教育智慧,照亮學生心靈的良師,必須能夠持之以恆地讀書。

一一“學習是無止境的”,只有不斷的學習,學習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所進步,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一一另一條是“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也使我感觸很深。

一一蘇霍姆林斯基說到:“為了使兒童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就必須使他有一種豐富的、引人入勝的智力生活。”而這樣的智力生活就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去進行引導和挖掘。

一一有一次,一位家長給我打電話,說孩子沒興趣學語文,他們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沒效果。希望我在學校能想想辦法。平時,我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對語文不感興趣。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我就想,我必須得做些什麼,於是開始了一些嘗試。當時,正好該講《畫》這一課,這是一首詩,想到一年級的孩子們對詩並不陌生,有的孩子都會背好多詩。但是他們不會有感情的朗讀,我就把朗讀作為這一課的切入點展開了。一下子,孩子們的興趣來了。這一節課在充滿歡樂的朗誦練習、比賽中過去了。

一一後來,我們又學習了《靜夜思》《我多想去看看》等詩歌,我又鼓勵孩子們加上一些動作表演去朗誦,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厚,一些對語文沒興趣的孩子也漸漸發生著變化。我感到很欣慰。

一一作為一名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教師,教育之路才剛剛開始,我給了自己一個期許:從現在起,努力做一個愛讀書、會讀書、善思考的人,努力做一個照亮學生心靈的良師益友。期待自己在教育這條路上會越走越好!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這周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這本書透露出作者的教育智慧、教育熱情、教育的思考,最終的是作者對孩子的愛和對教育事業的愛令我敬佩、令我感動。蘇赫姆林斯基既是一名教育科學家,又是一名教育藝術家。他所創造的優秀的作品永遠是我們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義。相信人,相信每一個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條。他說:“我認為,對人漠不關心是最不能容忍、最危險的一種缺點。”他又說:“我們內心中應當對人,對他身上的良好開端具有無限的信心。”就像孟子說的:“人之初心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認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善的,至於世界上還有壞人那是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社會、教師和家長加以關懷和正面引導,孩子們都會向美好的方向發展。教師應該相信純潔無瑕的學生,這種信念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具備的。

當今社會青少年能獲取資訊的地方更加便捷了,在各種思潮的影響下,有些青少年的思想有些混亂,價值觀有些扭曲,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但是我們仍然要堅信每一個孩子的天性都是純潔的,都是要求上進的,都是可以教育的。只有有了這種信念,我們才能充分調動自己的教育智慧,更好的給孩子進行正面引導。記得上一屆的學生中有一位學習成績很差,經常做一些違反班規甚至校規的事情,但是人長得帥氣,說話辦事幹淨利落,在成績差的同學中有很強的領導力和號召力,俗話說“擒賊先擒王”當然他既不是“賊”也不是“王”,他只是一個需要教師重點進行正面引導的學生。我和他之間的故事就悄悄地拉開了帷幕,我看他字寫的不錯,書本擺放的也很整齊,是個有條理的人,就給經常上課說話違反紀律的他安排了一項他的專屬工作——在黑板上更換每日課程表,一次月考,一天沒有上課,只是考試回來需要上七八節和兩節晚自習,我驚喜的發現考試結束後黑板上的課程表被他及時更換了,他是這麼負責任的孩子呀!我當著全班的面表揚了他,我看到他害羞的低下了頭,不過我發現了他偷偷上揚的嘴角是甜甜的笑,自此以後他在班級中開始不斷悄悄地做好事,比如大掃除時主動申請擦燈和吊扇,主動幫班級搬書,主動幫助同學,主動問老師好.......雖然每次都是不聲張的但是每次我都會及時發現給予表揚,家長會上我當著全體家長的面表揚了他,他的家長會後跟說我以前覺得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是老師幫我看到了孩子的亮點,以後在家也要多多發現孩子的亮點。過年的時候全班投票選班級“文明之星”,全班兩個名額,他是其中之一,上臺領獎時我給他照了照片,我發現了他眼裡的溫暖和光芒。畢業了他和他的媽媽來到辦公室跟我道別,竟然他倆都哭了,我也哭了。

我懂得了每個孩子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天使,等著我們來喚醒!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兩年前剛走上了國小教師這個行業,換了一個新的角色和環境,對我來說接踵而至的是各種各樣的變化讓自己應接不暇,一直努力適應。國小教師看似輕鬆實則壓力很大,這些壓力一度讓自己很迷茫,甚至讓自己徘徊,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現在的工作。這個學期有機會閱讀了李鎮西主編的《給新教師的建議》,花了時間認真的看完,曾經遇到的很多問題和現在的困惑,書中都做了明確的闡述和舉例說明。讓我瞭解到,很多新教師都曾和我一樣迷茫,所以的老教師都是這麼過來的。

書的序言就強調:在反思中成長,序言表明了這本書的作用:對年輕同行的真誠建議。而所有的建議中最重要的建議就是做一個反思型教師。何謂反思型教師?就是通過思考、解剖自己的日常教育實踐而不斷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師,同時應具備四個“不停”:不停的實踐、不停的閱讀、不停的寫作、不停的思考,四點融為一體。我們的反思包括對教育失誤的反思,對教育實驗的反思,對教育行為的反思,對教育現象的反思,對教育理論的反思。

李鎮西建議我們不是做一支默默流淚的蠟燭,而是成為一輪燦爛耀眼的太陽。而要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就必須要做反思型教師。那麼,反思型教師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呢?古人的智慧早已對我們有所指引,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同時反思自己又做到了幾點?

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第一章中提高教師基本素養的重要一條——讓閱讀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師必是讀書的愛好者。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是教師的一種責任、一種情懷、一種追求。”閱讀有助於我們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專業水平的成長,但我們經常會抱怨沒有時間閱讀並且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理由。第二章中用了各種方法說明如何處理“師生關係”。師生關係的融洽與否直接關係到你作為教師的成敗,教育問題千頭萬緒,最核心的就是師生關係。那麼處理好師生關係的關鍵是什麼?李鎮西校長說是愛、理解和共同成長。書中寫了一些老師通過用自己的方式走進孩子的心靈,去追求師生間心靈的和諧共振所取得的效果。在這我想關愛是溝通的最好基礎,孩子是有感受的,你對她的關心和愛護她會感受到的,哪怕一開始有一些誤會。第三章從教學內容:備課,上課,聽課,作業;教學策略:化解課堂突發事件,學習方法,評價;教學角色: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等各方面細緻的解說。看完之後覺得課堂教學的突破唯有“用心”,用心備好課,用心去上課,用心去聽課,用心去佈置和批改作業等,這樣堅持下去又怎麼會有失敗的課堂教學?第四章關於“修身養性”的建議。章節中說不健康的心理是教師的人生大敵,的確現在社會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老師已經成了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要學會消除不良情緒:一要消除憂慮緊張;二要消除失望灰心;三要消除嫉妒怨憤;四要消除自卑沮喪。同時要學會一些調整心態的小竅門:一是記下快樂的事;二是常常抱著原諒的態度;三是感激自己;四是愛自己,相信自己。

這是一本有價值的書,建議每位新教師都去讀一讀,會有很大的收穫的,即使自己不能成為最好的老師,也要做一位善於學習的老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它好似一面明鏡時刻映照著我自身,不斷給我指名教育道路前進的方向。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多讀書,多積累

“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要教好學生自身必須要有豐厚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多讀書。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我們只有不斷地從知識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更好的做好教育教學工作。

二、關愛每個學生

首先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班主任工作室辛苦又繁瑣的,我們要從點滴做起。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還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 這樣我們的孩子會健康成長。

三、學會讚賞你的學生

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讚賞極為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希望,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那麼重要。

我們要從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欣慰。當然,我會將我的這種高興化為語言、動作來讓他知道,使學生知道自己是那麼優秀。我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能夠延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會違揹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

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會順著指引的方向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最近看了《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段,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讀了此書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說說容易做起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試卷。我想做得不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此書的《教師的教育素養》一文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閱讀呢?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最近讀了安奈特。L.布魯特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讓我有如獲至寶、如遇知音之感。讀這本書感覺不象在閱讀書籍,而是象與一位耐心、睿智的長者聊天,他的豐厚學識、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養著我心靈。

書中沒有沒有空洞的說教,更沒有時尚、新潮的詞語,只是通過一個個教育小故事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怎樣做才會在學生長大後依然清晰地記得你的音容笑貌。本書的101條建議體現出作者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融入他們的情感世界,並強調情感教學與創造性教學手段的結合的教學理念。書中的建議簡單易學、易於實踐。書中的言語和比喻幽默、風趣。每條建議都從教師的身邊出發,有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以及頗具爭議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這本書有助於老教師的自身進一步提高,而對於新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盞”指路明燈”。

書中描述了作為優秀教師的職業精神和優秀教師應具備的永不消散的魅力。優秀的教師總會維持自己良好的聲譽,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態不為外界消極態度所影響,並且做任何事情都能從容、鎮定,能控制自己的反應,不帶著怒氣行事。優秀的教師總會以身作則,凡事盡力做到最好,但也會尋求幫助。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書中還提到優秀教師要能夠很好地與家長合作,這條建議對我的工作幫助很大,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在校情況,只要我們多和家長溝通,讓他們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取得他們的信任和理解,今後他們將會更好地配合我們的工作。

本書還為教師提供了一些教學規劃和課程指導,提出瞭如何合理利用時間,提醒教師要精心準備,井井有條。關於課程指導,我從書中瞭解到作為教師要經常性觀摩其他教師的課,這樣才能不斷取得進步。同時,教師的課堂內容應與現實生活相聯絡,教學手段要多樣化,要不斷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為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傳授其社交禮儀,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具備較高的禮儀規範。的確,我曾在學生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學生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同時也給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看了此書後,我努力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力求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榜樣。同時對”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著積極、和諧的師生關係的班級必定是一個良好的集體。本書提出了許多構建成功師生關係的建議。其中對教師自身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師要保持微笑,做一個樂觀向上的人,同時,建議提出教師對待學生的一些要求:熟悉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你的”最好”,不求完美,只求學生進步等。這些建議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努力才能很好地行之有效地付諸於行動。

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裡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這時你會發現:原來,教師的生活可以如此精彩,教育的方式可以如此多姿!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我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之後感觸頗多,能夠說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論是過去還是此刻,都值得我們廣大教師不斷思考。透過閱讀,我懂得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好教師,務必要有高度的社會職責感。歌德說:“你要欣賞自我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加價值。”“盡力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明白你的價值。”履行職責的標準越高,其人生價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師,只有盡到對學生的職責,才能是好教師。因此,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務必從“職責”兩字做起。對自我應盡的職責認識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長,越能在履行職責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那麼,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師的職責呢?

一、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我認為要從課堂做起,從小事做起;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我先要做到,並且要做得更好,這就要求教師務必學為人師,身正為範。我一向就是這樣來要求勉勵自我的。

在低年級學生眼裡,教師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學生的關注。因此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終生的,尤其是教師不良的行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更是無法挽回的。如果一個教師上課遲到早退,或不認真備課、隨便應付,或對學生不管不問,那麼這樣的教師怎樣能讓學生有好的學習榜樣?怎樣能教書育人?

二、要不斷提高自我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

教師首先要有紮實的專業理論水平:對所教課程的資料要十分熟悉,從教材、體系到知識點等都務必瞭解、掌握;上課能夠做到駕輕就熟,深入淺出,難易恰當,重點突出,對學生的回答能及時做出明確的決定,不能模稜兩可,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充實自我,不斷地學習。其次,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教師來講,怎樣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用心性,使學生得到啟發,思維潛力得到鍛鍊,從而能夠使學生自主地學習。相反,照本宣科、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不受學生歡迎的,這樣的課堂是缺乏生機、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業務水平的重要體現。尤其是我們此刻參加的二期課程,在培養潛力,發展思維的同時,務必兼顧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第三,要有比較寬廣的知識面和反思潛力。教師如果沒有比較寬廣的知識面,就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也不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業務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斷學習、反思和探索,而這背後的決定因素是教師的職責心。

三、要關愛學生

一是關心學生的思想。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狀況,從中明白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二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地,耐心細緻地輔導,堅持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這部書,處處滲透著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愛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學研究中的真知灼見,是不可不讀的一部好書,這部書將成為我教師生涯的指路名燈。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這樣一句話:“複習是學習之母,可是,善良的母親常常變成凶狠的後孃”。此語不僅生動有趣,而且“一語道破天機”:當學生被迫在一天或幾天之內做完曾經在幾個星期和幾個月裡所做的事情,大量的事實和結論一下子壓到學生肩上,在他的頭腦裡把一切都攪合在一起了,正常的腦力勞動無法進行,學生的力量被使用得過了頭。也就是說,複習是很重要,但要講究方法,不能硬灌給學生所有學過的知識,在他還沒來得及咀嚼就嚥下去時,只能引起消化不良,甚至產生疾病。

複習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應考之前的一個必經階段。良好的複習可以彌補學生以往的學習漏洞,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說:“人文學科的複習具有另一種性質”、“要複習分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須站得遠一點來看它,以便使主要的東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東西則不那麼顯眼,如果學生在複習的時候,把所有的東西從頭至尾的反覆地讀,那就不僅會出現負擔過重現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會被學生忽略過去,從而消弱了它們的教育作用”。這無疑是告訴我們:文科複習的方法很特殊,內容既多又雜,那我們就該有主次之分,把重要的東西擺在學生的面前,不能本末倒置。相反,如果在複習時,讓學生大量的去記、去背、去寫,點滴不漏地讓學生全部掌握,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學習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煎熬,他們會覺得又累又煩,不要說彌補漏洞了,就連鞏固基礎都很難。這時的複習就演變成了一種形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才能達到複習的目的呢?除了上述所說的要分清主次之外,他還告訴我們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從他的建議中我有了以下啟示:

一、在複習時要有一定的次序。所謂的次序是指按課時或單元進行復習。不能雜亂無章,使學生摸不著頭腦;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如果學生被動地複習,是否有成效就可想而知了。

二、在複習時應分型別進行。把學生學過的知識分為幾個型別,不同型別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時間段進行復習。讓學生自己做到心中有數:什麼知識掌握的好,什麼知識掌握的不好,應如何去加強,這樣做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複習時要因人而宜。對於成績優秀的學生我們完全可以按照計劃進行復習,因為他們的接受能力比較強、基礎牢靠,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自然就略勝一籌;但對於成績差的學生,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就要遜色一點,這時就需要我們有耐心地、循序漸進地、由淺入深地進行復習,決不能要求他們“一口吃成個大胖子”,由此才不至於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

四、在複習時要講求效果。我們每複習一段時間之後,就要對學生進行檢測,看看他們複習的質量如何,針對情況及時進行“查漏補缺”,督促和幫助學生搞好學期複習。

“複習”這個詞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字眼,但是我卻從來沒有認真計劃過複習,只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蘇霍姆林斯基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固步自封,現在我真正領悟到:在複習時,如果方法得當,那麼達到我們所說的教育目的就會有許多捷徑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今天,我們四年級組一起閱讀並討論了第30條“談談直觀性問題”。通過閱讀,我們知道培養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於思維,而直觀性只有根據它刺激思維過程的程度,起著促進注意力的發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觀手段,對教師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兒童心理學,又要懂得掌握知識的過程。

烏申斯基曾寫道,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所以直觀性是兒童的腦力勞動的一條普遍原則。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直觀地展現景象、現象、人物、歷史並不罕見,並通過這些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益。

在文中,有一句話讓我們年級組老師陷入思考,繼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句話是這樣說的“在運用直觀性時,必須考慮到怎樣由具體過度到抽象,直觀手段在課的哪一階段上將不再是需要的,那時學生已經不應當把注意力放在直觀手段上。”這句話強調了直觀性也是要有選擇地使用的,講究一個時機,它只是在促進思維積極化的一定階段上才是需要的。

我們的語文姓“語”,學習的物件是語言,這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本質特點。我們該考慮直觀性什麼時候介入,怎樣介入對語言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就拿多媒體輔助手段來說,這確實對增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如果我們把多媒體這個配角當成了主角,把直觀展示代替了語言探究,這就是我們教師發生了認識上的偏差,用直觀性剝奪了學生語言探究、語言實踐的機會。

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應該自豪才對》時,製作了精美的電子白板課件,播放了沙漠中狂風捲來,黃沙漫天飛舞的錄影,場景令人震撼;清晰地展現了駱駝的腳掌、睫毛、駝峰,花了大量的時間探討了三者在沙漠中的作用,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但一節課下來,學生的生物知識得到了拓展,而語文能力未見有明顯發展。筆者不禁疑惑,這究竟是一節科學課、生物課,還是一節語文課?

我們對上述案例討論後找到了對策,那就是我們還是要立足文字,在直觀展示的時候更注意課件的內在美。課前,教師要在深入解讀文字,設計有利於學生語言發展的教學流程上花大工夫,明確課件的使用是為了使已有設計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而採用,而不是為了追求轟動效應才加進去。在製作課件時,要注意排除對學生學習的干擾,不追求華麗的外表,把是否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放在第一位,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在多媒體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情感交流,讓課文中的文字描述與眼前的景象疊加,然後轉變為更為個性化的語言從學生的嘴裡流淌出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讓我們用蘇老的一句話作為自勉“運用直觀性原則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和心情的。”只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選對方法,用好方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早就聽說過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但由於平時事情很多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讀書,一直沒有拜讀。寒假我終於實現了這個願望。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觸頗深,啟發非淺。

我是一名中職教師,我學的是中醫專業並沒有系統的學過教育學看完這本書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書中提出了一個令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的時候還會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藥的學生。這個問題在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在現在也一點也沒減少。在國家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們中職院校看到了春天但同時也出現了我們要面對的問題,零分入學使我們的生員迅速增加可是學生的素質確參差不齊,很多學校的“差生”來到了我們學校對我們的教學和管理帶來了新的困難在上學期我所教的班級中,最高分與最低分之間就相差了279分。說起這方面的原因,以前我總是歸結為學生不用功,腦子笨,而沒有積極從自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這是因為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學校一直提倡的“即備教材又備學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須對“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加以熟知,並且還要了解他以前的老師是如何教育的吸取經驗教訓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

情境,在班級管理上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點。每個學生的身上都有閃光點我們教育者就要發現挖掘這些閃光點並加以引導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讀完之後我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呢?在我的班級,對不同的學生,提著相同的問題,留著相同的作業,考的是相同的試卷,做錯之後也不能及時個別交流……所以“差生”的存在就成了現實。學生不會,聽不懂老師講的課程,就會違反紀律,最終導致惡性迴圈,教師每天被學生折騰的心浮氣躁,筋疲力盡。

怎麼樣才能從這樣的怪圈中解脫出來?我感到困惑。每天的工作排得滿滿的要上課,備課,改作業,談話,整天有忙不完的事情,哪有時間?這個問題我也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在《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條中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我們從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這樣在教學工作中就可以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也就不會把工作當成一種負擔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部著作寫得真好。有太多的需要借鑑之處。有一點對我影響最大。學生學習具有差異性。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緣故。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水,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身體,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裡去呢!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與從事體力勞動是一樣的,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得很快,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得就完全不同:對教材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雖然到後來(這是很常見的事情),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上發展上,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學習上的成就,對於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教學與教育的技巧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中的樂趣。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要求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達到目標。

作者寫得這些內容就是闡述了,在教學中學生學習是有差異性的,不能一刀切下去。尤其是國小生是發展中的人,是獨立的人,不可能一樣的,有快有慢也是非常正常的。這對我啟發很大,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不能把學生看做一個模型的產品,我們也不是生產一種型號的產品。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性,用不一樣的標準來要求不同的學生,每一個學習內容,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水平,比如對認知快的學生,就要求既要掌握好,又要在知識的橫向與縱向上達到發展。對一些認知慢的學生要求他掌握好基本知識就好了,設定一定的步驟來逐步發展。通過學習的階梯性達到比較高的水平,我看到了有的學生後來的發展也是非常不錯的,如果有的優秀的學生在非智力因素上出現問題,也會導致學習水平的直線下降的。

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與學生觀,用科學的眼光與方法去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收到豐碩的成果,我確信這一點。也希望我們教育同行,能從現在做起,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用科學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好。為追求與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零零落落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很多章節,有很多的點點滴滴讓人感受頗深。他說:有的教師動了很多腦筋,力求把自己所講解的一切東西都變得明白易懂、毫無困難,使得學生往往用不著在進行思考了。

還有一個例子:有一位國小教師被認為是講解算術應用題的高手。為了使學生容易“領會”應用題的條件,她事先準備了許多圖片和表格,有時甚至把應用題談到的實物拿到課堂上來。看起來,她的學生解應用題很順利。但是,當這些學生升入五年級以後,卻使教師們深為吃驚:原來那位女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根本不會解算術應用題。事實的確如此,因為那位女教師在整整4年裡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不讓他們碰到困難,所以他們事實上並沒有學會積極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這位女教師在前4年裡,許多教師會交口稱讚她能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讓學生輕鬆愉快地獲得了知識。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時也會以此自豪,認為自己的教學能注重實物演示,真正體現了一切知識都源於感官的知覺!然而,在第五年時,我們才發現這位女教師從來沒有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學生的思維處於被催眠狀態。不難看出像這樣的女老師的確是在“認真備課”,然而這樣的認真似乎走錯了方向,給學生的發展帶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大師舉的這個案例是想告訴我們,課堂上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思維活動,即教師要把學生的腦力勞動放在注意的中心,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課堂40分鐘裡,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學習知識,更應當使學生感知、理解知識的過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學生從事的積極的獨立勞動在內。學生不應當單純地聽講和思考,還應當動手做有些事。思考應當從“做事”中反映出來,只有這樣,所有的學生才課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聽講、思想開小差的情況才會消失。大師的這番理論,是我們現在國小科學以探究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知識,更讓學生通過多種不同途徑的親身體驗去感受知識的獲得過程,同時發展學生各種能力和思維素養。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想象學生的腦力勞動在不斷有效地進行著。學生的腦力勞動的進行,伴隨著的不是教師簡單說教和學生機械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有目的的探究過程。所以我們在課堂上應該積極營造探究的環境,要讓學生的課堂行為賦予有解決任務的性質,才能讓他們的思維有明確的目的性,學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積極地投入這種活動,障礙和困難就暴露的越加明顯,從而是腦力勞動成為一種克服困難的過程。

具體到教師操作方式,我們看到大師有這樣一段描述:在優秀教師那裡,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物件採取研究的態度。教師並不把現成的結論、對某一定理的正確性的證明告訴學生。教師讓學生有可能提出好幾種解釋,然後在實踐中去證明一種解釋和推翻另一種解釋。我們能感受到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某個知識有所瞭解,更是對這個知識所關聯的其他知識有深刻、全面的、客觀的理解。學生的發展在這樣的過程中顯得穩穩當當、紮紮實實。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了他寫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讓我受益匪淺。這本《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中,不僅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還有生動的實際事例,而且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這些基本上也是我們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因此讀著他的這本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難,指點迷津。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 一晝夜只有24小時"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我也常常有這樣那樣的困惑,總感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天從早忙到晚還是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備課,上課,批改,加上大大小小的活動……我也深知讀書有多麼重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可說是我們一生的收益,可是我們該怎麼做呢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時間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我記得上學期我在所執教的班級中就明確的提出"每天讀書半小時",我這樣要求著學生,可是我自己呢 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那麼什麼時候讀書呢 我曾經提議學生讀書可以利用晚上放學完成作業後或者早上起床後。其實這兩個時間段也是我們老師讀書的好時機。當然每天讀書半小時也需要下決心。只要你有了決心,不管多忙,你就一定能找到這半小時。桌子上放一本,沙發上放一本,床頭上也放一本,在你有意無意能讀書的地方都可以提前放上一本書。

由此我更想到了學生讀書,若是能利用教室的黑板報,牆報等,在其中設"採蜜集","知識角"等欄目,發動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精妙詞句,逸聞趣事,百科知識等摘抄上去,讓學生互相交流學習。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面就大大地提高了。

當然,平時還可以讓學生上臺講故事,其他學生聽故事,這樣一方面調動了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對於少讀書或不願讀書的孩子來說,就能通過聽故事,瞭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個性,知道事物善惡,從而產生愛聽的慾望和閱讀的興趣。

不過,說說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地做到。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但最終總是不了了之。我想今後我一定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多讀書,爭取和學生一起愛上讀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去年,在郭校長的推薦下,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這本書給我們教師供給了有關教育教學行為的很多提議。其中有兩條給我印象異常深刻,也是我工作中所欠缺的。

一一一條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書中提到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精彩的公開課後,有人問他,花了多長時間來備課這位歷史教師的回答是:“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並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備課的。”當時,讀完這位教師的回答,很受觸動,也打開了我心靈的一個視窗,使我看到了教育的奧祕。這個奧祕就是閱讀。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我要有一桶水。”異常是此刻科技迅猛發展,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我們的“一桶水”已遠遠不夠了,我們此刻要的是細水長流、永不停歇。怎樣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惟有讀書,厚積才能薄發。

一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提議中也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想想教學中,有多少次因為自我知識不夠而感到黔驢技窮有多少次想旁徵博引,卻顯得力不從心讀書不應當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當成為我們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一一想起自我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要麼預設的教學資料講不完,要麼沒時間讓學生做練習。我想,這跟自我教學經驗不足,所講資料面面俱到,沒有把握好重點、難點脫不了關係,但僅僅是這樣嗎不是的,那位從教30年的歷史教師給了我最好的答案。讓我明白,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要想成為一名擁有教育智慧,照亮學生心靈的良師,必須能夠持之以恆地讀書。

一一“學習是無止境的”,僅有不斷的學習,學習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使自我的教學工作有所提高,教學本事有所提高。

一一另一條是“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也使我感觸很深。

一一蘇霍姆林斯基說到:“為了使兒童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就必須使他有一種豐富的、引人入勝的智力生活。”而這樣的智力生活就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去進行引導和挖掘。

一一有一次,一位家長給我打電話,說孩子沒興趣學語文,他們採取了一些措施可是沒效果。期望我在學校能想想辦法。平時,我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對語文不感興趣。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我就想,我必須得做些什麼,於是開始了一些嘗試。當時,正好該講《畫》這一課,這是一首詩,想到一年級的孩子們對詩並不陌生,有的孩子都會背好多詩。可是他們不會有感情的朗讀,我就把朗讀作為這一課的切入點展開了。一下子,孩子們的興趣來了。這一節課在充滿歡樂的朗誦練習、比賽中過去了。

一一之後,我們又學習了《靜夜思》《我多想去看看》等詩歌,我又鼓勵孩子們加上一些動作表演去朗誦,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厚,一些對語文沒興趣的孩子也漸漸發生著變化。我感到很欣慰。

一一作為一名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教師,教育之路才剛剛開始,我給了自我一個期許:從此刻起,努力做一個愛讀書、會讀書、善思考的人,努力做一個照亮學生心靈的良師益友。期待自我在教育這條路上會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