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個人範本>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最新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8.94K)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書心得體會最新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書心得體會最新範文

讀書心得體會最新範文1

《阿甘正傳》是由美國作家溫斯頓·葛魯姆所著的一篇小說。阿甘,他的智商將近七十,別人甚至他的媽媽都說他是一個白痴。可是,一個智商七十的人卻跑出了人生的一道不同尋常的風景線,他先後跑出了橄欖健將、戰鬥英雄、乒乓好手太空人、摔跤健將、天才棋士、土豪。阿甘憑藉自已僅有七十的智商跑出了屬於自己的輝煌人生!在阿甘身上,其實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守信,他答應和他的戰友布巴一起弄捕蝦船,即使布巴死了,阿甘還是回到布巴的家鄉,完成他的遺願,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財富國;他執著,他從土著那兒逃離後,他就想著去找珍妮·柯倫,這一路可謂是費盡周折,但他一直堅持;他忠誠,他脫離了危險,可聽到戰友受了傷,仍處於危險之中時,他又毫不獨猶豫地跑回去尋找他的戰友。如果是你,你能保證你會義無反顧地衝過去嗎?阿甘,他在一直奔跑,從未停止。當他奔跑時,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在他奔跑的過程中,他可以使自己嘗試自己所不曾看到和用到的東西,豐富自己的閱歷。就像阿甘自己說,起碼我的人生過得並不乏味。

阿甘並沒有什麼偉大的理想。他在奔跑過程中也失去了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總是被其它人嘲笑,珍妮最後也離開了他……可他卻從未停下奔跑的腳步,因為他知道生活還沒有結束,幸福還在延長下去,他還有小阿甘,一個聰明的'孩子。他永遠知道如何讓生活變得色彩斑斕,因此他收穫了愛的財富和希望,一些常人難以兼得的東西。

畢淑敏阿姨說,我們習慣一事當前,先為自己佈下巧妙逃遁的理由。我們善於發揮悲哀的想象力,製造可資逃避的藉口。我們不斷把一些後天的弱點歸結為遺傳的天性,從洗脫自身應負的責任。我們沒有勇氣針對瑕疵自我解剖,便推諉於種種客觀和大自然的不可抗拒之力。是的,我們太習慣逃避責任了。一遇上一些複雜的事,就先挖個地雷,等到恰當時機,再爆炸。可阿甘,他就會去承擔責任。一個智商只有七十的白痴,都會去主動扛責,相比較,我們才是真正的白痴。其實,我們只要做自己的決定,不用過分關注結果,哪怕是跟別人不一樣,哪怕最後沒成功,也是另一種收穫。

在阿甘身上,我看到了很多東西。他對待朋友的忠心耿耿,對待生活的充滿希望,對待親人的執著。這些都是阿甘身上熠熠閃耀的優點。讓我們像阿甘一樣一直奔跑,永不停歇!

讀書心得體會最新範文2

很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有人對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這麼評論:“這本書雖然是社會學入門級讀物,卻有著深厚的理論素養作為支撐;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鄉土濃濃的氣息,沒有了讓人忘而卻步的拗口難懂的理論術語,讀後確有萬條萬縷瞭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感。”是這段頗高的評價使我萌生了對《鄉土中國》的興趣,果然,讀畢,感觸良多。

它包括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繫著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名師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生動地描繪出鄉土中國的基本概況。

《鄉土中國》開篇第一句“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正如費老先生所說的,中國的基層社會的確具有濃濃的鄉土味。這裡的“鄉土味”並不是都市人眼中給鄉下人冠上“沒認識多少字、聽到汽車喇叭鳴不知道往左還是往右的”的愚昧,而且經過實踐證明,鄉下人的學習能力並不比都市人差,只是對於知識和城市生活規律的需要沒有都市人強烈。我們都知道,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建立在能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封閉性和保守性制約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基層人民思維方式、思想文化的發展。再加上鄉土社會是一個社會變遷速度十分緩慢的社會,人民已經習慣了鄉土社會裡安穩的生活,以致於不能適應其他快速變遷型的社會,這個才是“鄉土社會”之所以“鄉土”的原因。

費老認為“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後,文字才能下鄉。”語言和文字都是表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但是這並不是的工具,在鄉土社會裡,人們有屬於自己的語言和交流方式,有時候大可以不必使用文字,表情、動作、聲音都是人們獨特的交流方式。除非鄉土社會的本質改變,要不然,文字下鄉程序將會相當緩慢。

在社會結構上,《鄉土中國》深入淺出地把社會分為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和中國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團體格局指的是個人間的聯絡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先有這個架子,而互相發生關聯;而差序格局則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絡所構成的網路,費老還作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絡成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在水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遠,越推越薄,而所謂倫,也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裡多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當代中國社會又何嘗不是鄉土中國中的“差序格局”,在辦事的時候,人們總是先找關係。正是這種社會關係的性質導致了許多“走後門”的現象,在官場上也導致了很多的貪腐的現象。這一個比喻淺顯而又深刻,在看待人的私心問題上,讓我感觸至深。

當代社會所強調的德治依舊是源於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維繫著私人的道德”需要靠個人的內在剋制來遵守,於是很多應該遵守的規則便成了“禮”,“禮是公認合適的行為規範。”當代社會應該是一個法治社會,但是“禮治”依然存在。在農村,遇到矛盾的時候都是請一些長者或人士來評評理,實在調解不了才選擇訴諸於法律手段。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無訟”的社會。

在一成不變的鄉土社會裡,保守封閉的特徵形成了“無為政治”和“長老統治”的現象。即使是在當代的民主社會,人們依舊不重視自己的權力,敷衍地對待選舉活動,對政治大事也不聞不問。只有當自身利益受到威脅時,才會尋求政治或者法律上的庇護。在鄉土社會中,長老的生活經驗是最為豐富,因此長老具有性,年輕一代對長老只可惟命是從。

雖然鄉土社會的社會變遷速度慢,但是鄉土社會畢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舊的社會制度不符合實際情況、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時候,“名實分離”的情況就會出現。“名”是老祖宗定下來的規矩,是不可以輕易改變的,所以人們只好依舊採用這個“名”而在實際的操作上採用自己的那一套“實”。這可能也折射出傳統中國人們保守封閉的特點。

寫到這裡,不禁感嘆費孝通先生孜孜不倦,敢於探索的精神,雖然《鄉土中國》的創造時間離現今已經65年,但是這本書裡所研究出來的理論依然是經久不衰,對於傳統中國的基層社會本質看的如此透徹。我還要把這本著作精讀幾次,加深自己對鄉土社會的理解。

讀書心得體會最新範文3

第一次看,《阿甘正傳》裡面有一句話甚是喜歡,是這樣說的‘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會是怎樣。我們活著也如阿甘,有喜有憂,有歡笑也有悲哀,這一秒才上眉梢,下一秒就又要才下心頭。然而一生都在奔跑中的阿甘是生活的贏家,他贏得美人,也贏得了自我。

誰不曾真的體會,誰不曾真的瞭解?每一次付出都未必有回報,每一天都未必晴空萬里。少年輕狂的李白曾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逄篙人?然而當他被賜金放還後,他又說‘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防名山‘另一位毫邁的詩人——蘇軾,他有失去親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痛心,也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感慨,他多次被貶低,每到一處卻並未因此惆悵失措,他有黃州的“東坡”自娛,有杭州的“蘇堤春曉”“三潭映月”可賞,哪怕在黃涼的瓊州他也不忘燒一壺清水,給自己泡一杯茶。

不是所有的種子都會發芽,不是一切的樹木都甘願被風雨折斷,漫長的黑夜,有人會因害怕而哭泣,但也有人守望星辰,滿懷歡喜地期待黎明,只期待哪怕僅有三天光明的海倫凱勒,卻擁有比陽光更明媚的光明,她用生命譜寫的讚歌激勵了喜許多人,她有的不只是學業的成功,更是人格的高尚。三天對我們來說是平常的,在她那裡卻有許許多多美好而平凡的事發生。

一個年少的`孩子看到窗外吵吵鬧鬧的世界,頓覺生活索然無味,然而當他被母親帶到另一扇窗前看到四周怡人的景色後有覺的生活其實也可以很美,生活之所以不能稱心如意,往往是我們開錯了窗。

浪花因為衝擊而壯麗,火把因為燃燒而光彩。從另一扇窗看問題不完美是完美的另一種形式的饋贈,梅因與寒風作伴才有了高潔的讚譽。

末了,不由得想起蘇軾那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是的,埋在土裡的種子自會有破土而出的勇氣美,綻開在地上的花何嘗沒有迎風招展的美呢?晴天嫵媚,雨天清新,颳風天豪爽,下雪天壯觀。世界上沒有壞天氣,只有不同型別的好天氣。

晴時愛晴,雨時愛雨,風也蕭蕭,雨也飄飄,人生時時有美好。

讀書心得體會最新範文4

一千個讀者意味著一千個哈姆雷特。此篇言論所及,不過也是那些將我敏感觸發的事物。或喜或忿,惟願你一笑揭過。

很久以前,一行身披毛髮的人脊部微彎著在叢林中尋找食物,蒼莽不見天日。途遇幾隻猴子,它們蕩著長臂在盤根錯節的大樹之間跳躍。猴子們的眼中滿是奇異的色彩,也許是在疑惑眼前與自己形貌相似的生物為何在地面直立行走。而地面上的這行人在蒐集野果的罅隙裡,偶爾目光掠過藤蔓上掛著的猴子,也是充滿了不屑與輕視。

狂風驟雨說來就來,當駭人的雷電在空中奏鳴作畫時,山洞裡的一群人瑟瑟發抖得聚集在一起,惶恐地望著天空。燃燒著的火堆驅散了一些大雨帶來的寒意,火堆裡的幾塊野獸骨頭早已炙烤得發黑。

叢林裡此時可不平靜,方才悠哉享受時光的猴子們突然慌了手腳。雨水猛地砸落下來,劈頭蓋臉地給了猴子們不大不小的教訓,老猴子引導著小猴子在藤蔓間翻轉騰挪。無論是選擇了直立行走的人還是棲息在樹上的猴子,在大自然的暴力面前都露出了生靈所共有的畏懼。

暴雨過後,人們一如既往的輕蔑,猴子一如既往的疑惑。

許多年了,那些猴子和那些人都似乎消失,似乎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人類的聚集效應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會產生複雜的社會關係。城裡人笑話鄉下人落後老土,鄉下人卻也在腹誹城裡人不辨菽麥。圍城裡的世界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朝著他們所期望的方向飛速改變。圍牆之外的鄉下呢,這裡的人們保有著“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傳統觀點。即使由於人口壓力大,流失離開的.青壯年也多是思想跟隨潮流向往城市生活者居多。就這樣,城市者愈加城市,鄉村者愈加鄉村。

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同一種生物由於地理隔離會漸漸得產生生殖隔離。一堵圍牆把本是同根生,本都歸屬於大河流域的人們隔得老遠,不是距離,而是思想。那麼,城裡人與鄉下人觀念的漸行漸遠就變得無可厚非。

鄉土是一個最基本的起點。中國自古是一個糧食大國,世世代代總有一些人耕種在土地上。而這些人中,也總有一些世世代代作息在這片傳自祖輩的土地上。時代如何發展,這一方鄉土卻是不會湮沒。城裡人是鄉下人開枝散葉的果,這句話也許講的不好,但卻是切中肯綮。

有人講,曾看到中國人在適宜放牧的大草原上墾地耕種。我想那個中國人應當不是城裡人。這樣判斷並非有什麼鄙薄之見,而是在於反映觀念決定人的行為模式。鄉下人守著鄉土生存,生活長久地保有著一種安穩性。最貼近大自然的生活,讓他們有了最節約生命的生活方式。智慧的東西往往發揮作用長久而緩慢。這是帶著思維框架的城裡人所無法理解的,故而稱之為“土”。“土”是那些真正的鄉下人最寶貴的品性,就像城裡人所謂的“尊嚴”。

在鄉村社會,最少有用處的就是文字。祖祖輩輩面臨的問題幾乎不會發生變化,幾本厚厚的手札是決計比不上言傳身教。鄉下的房屋都是平鋪開來,很少有矗立的層式結構。屋前屋後一嗓子就可以相互聯絡,這不是圍城裡空間封閉的巢穴式住宅,聲波不會四處碰撞反射不必擔心引起共振坍塌。

也曾看到過鄉村不需要創新的說法。我對此不執一言。傳統的婚喪嫁娶與西洋的婚紗教堂孰優孰劣?是坐在咖啡館裡啜飲一杯咖啡還是在夕陽下躺在老藤椅上品一壺老茶?存在即合理。創新意味著斥陳。當機械化操作遍佈農田的時候,那份穿越了數千年的悠遠風情是不是也在無奈嘆息。鄉村是固執的,鄉村不接受創新。

城裡的人如今最缺乏的是歸宿感。這樣講也許是有點兒唯心主義。其實一個人在哪裡生活過的時間久了,自然就會產生依戀與讚頌。條條框框極具幾何特色的城市建築群,也許那些稜角在城市人的眼裡能夠泛出溫潤的光。可有時依舊敵不過鄉下乾瘦的枯枝。

說白了,城裡人不懂得鄉下人的土,鄉下人不明白城裡人的醉。

中國是從鄉土中誕生的,那麼不管如何進化如何發展都總會帶著一些鄉土色彩。這是褒揚。一個沒有歷史沒有過去的產物是何其可怕。鄉土中國特色的還是它的差序格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完全是不斷變化的,像一顆石子丟進水激起了層層水波。石子是你,水波是你的人際關係。這種東西在中國生活得久了就會自然明白,不可言傳也不得言傳。

城市最終要回歸鄉村。只是現階段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模式偏差很大,城市愈加陌生,鄉村也變得不完全純淨。不管是身為城市人,還是鄉村人,都應當正視自己的身份。所不瞭解的,永遠不要去輕易訴說。就像不確定性原理,世界上從來沒有人能看清楚真相。

行文到了結尾,你也許會說這不是一篇規範的讀書筆記。但我覺得,我所言的正是我閱讀《鄉土中國》的切實感悟。世上本沒有標準,怯於探索與墨守成規誕下了一套邏輯化產物。

開卷有益。只要閱讀,必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