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作文>

【實用】傳統文化的作文集合六篇

作文 閲讀(7.38K)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的作文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傳統文化的作文集合六篇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這從禮紀中就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夏文明就是確證。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係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侷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捨棄那些為階級統治服務的禮儀規範,着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價值。

“禮”顯於制度,“儀”重於形式。“禮儀座度,笑語座獲。”其解釋為:古之祭祀禮儀盡合乎法度,笑語盡得其節制。在現代,我們根據禮儀發展的規律和其本身的作用、特質,將其定義為:人類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行為規範與準則,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禮品器物等。

禮貌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為規範。禮貌屬於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側重於內在修養。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要求尊重對方、承認肯定對方並尊重對方的人格。基本要求是誠懇、謙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誠於中而形於外”。主要內容包括:遵守秩序、言必有信、敬老尊賢、待人和氣、講究衞生。

禮節是在交際場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頌、問候、致意、哀悼、慰問以及給予必要協助和照料的'慣用形式。禮節是禮儀的具體的、外在的表現形式,是內在美的一種外化。是交往中一切行為、舉止、儀表、語言的規範。

儀表是禮儀在個人外在形象方面的體現,包括舉止儀容、服飾、姿態等方面。它與人的道德修養、文化水平、審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密切相關。對人們的形象起到自我標識、修飾彌補、包裝外表形象的作用。

儀式是交際活動中,按禮賓要求,用特定的程序、方式等表達的禮儀的過程。多數以組織的形式出現在較為大型的交際活動中。如:迎送、開業、升旗、剪綵、簽字等。是公關活動的重要內容,是禮儀比較外在,比較轟動的表現形式。

禮品器物是指為表達敬意,寄託情意的一些物品。例如過去的禮器、少數民族的哈達、錦旗、獎盃、紀念勛章,以及一些具有特定意義的物品。

毫無疑問,傳統文化文明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一般説來,社會上講文明禮貌的人越多,這個社會便越和諧、安定。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教養有素,禮貌待人,處事有節,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多一些愉悦,而國家、社會更多一些有序與文明。從這一點講,禮儀對社會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長期以來,由於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於滲融並存的狀態,又由於禮儀文化的糟粕所產生不可低估的消極作用。我們忽視了傳統禮儀文明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相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學校對禮儀養成教育不夠重視,許多不文明的行為亦有增無減。在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立足於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建起一片屬於自己的文明天空。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很小的時候讀過王蒙的書,那時候只有十四五歲,是受叔叔的影響,在人民文學上看到王蒙的名字和文章,在記憶中很模糊。九九年在浙江義烏才真正的接觸王蒙的小説《青春萬歲》,後來斷斷續續讀過許多他的散文筆錄,一直到現在記憶猶新。昨天得於中山作協的贈票,我和緒才有幸聆聽了王蒙先生的中山第一講《文化建設與傳統文化》,受益匪淺,他對傳統文化和當下的文化建設演講令我意猶未盡。

第一次與著名作家、智者、思想家、文學家的親密接觸,令我心生敬仰。王蒙先生從王國維、嚴復、陳獨秀、魯迅等人對傳統文化的不同態度和處理方式講起,使我們漸入佳境。講到中國文化的本質,是漢語與漢字,是一種本質主義,使我耳目一新。王蒙先生把漢語與漢字和英美日俄等國文字的語法進行對比,並以自己的作品《夜的眼》被翻譯成他國文字時遇到的文字尷尬為例,生動地證實了自己的論證主題。王蒙説,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詩詞歌賦,也不是仁義禮智信,而是漢語與漢字,是一種本質主義。漢字表形表意,相互關聯,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談到政治,王蒙先生同樣中西比較,指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泛道德主義和西方傳統文化追求合法性的不同。

王蒙先生對傳統文化的釋解讓我們看到了一代文豪的博大精深,他的知識積累和閲歷以及幽默,無不顯示出大智慧者的素質。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生上,王蒙先生説,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歷史上意義非凡,是至今活着的唯一古老文化,它曾經面臨着斷裂的危機,但最終還是經受住了考驗,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很有價值,消滅不了,中國文化儘管有落後、僵化、腐朽的一面,但更有它的靈活的、開放的、能夠吸納、適應和自我調節,獲取新的生命力的一面。在和諧文化上,王蒙説,和諧文化在報紙上談得很多,因為意猶味盡各種文化的不同因素在起作用,我們的文化便高度的包容了、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宗教文化,近一兩百年以來我們從西方吸引了大量的文化觀念、文化思考模式。整個演講在王蒙先生的博古通今中漸入佳景,後來在傳統文化和和諧文化與當今的文化建設上面,以自己的親遊法國先賢祠為例,並在幻燈片打出了一些中國先賢,建議中山在建設文化名城時也建個類似的中山先賢館,講座就嘎然而止。直到工作人員在屏幕上打出“謝謝大家”的時候,我才緩過神來,知道演講結束了,這説明王先生演講的精彩,另一方面也説明了王先生的很匆忙,從現場打出的'幻燈片上看,演講精簡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王蒙先生的治學嚴謹,從講座中引用老子的話“谷得一以生”和“谷得一以盈”中,“生”與“盈”的兩種説法,王蒙先生都予以申明可以看出。演講中,王蒙先生以“王剪伐楚”和中庸之道的例子來解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彩展開,感覺有些太少。

整個演講中,深刻的印象到王蒙先生對我們國家文化建設的期望。他説,中國文化我們不是關起門來搞,我們有一個開放的態度,而且學來以後,這個東西就是我們自己的了。學習英語和漢語並不矛盾,漢語學會了也就是母語學會了,才能學習其他的外語;外語學好了,也能反過來比較一下,認識自己語言的美好和特色,對中國的文化,我們應該非常有信心的,非常開朗的,非常開放的,向全世界學習他們的優秀文化,同時也向他們傳播我們的優秀文化。

王蒙先生在談及他在新疆的十六年,他説,那是一個堅持的十六年,從未有過怨天尤人。人在逆境時會得到很多教訓,在那個年代他失去了很多,但歷史是無法改變的,但很多時候壞事也變成了好事,磨練了他的意志。他愛新疆,新疆是他的第二故鄉,他還説計劃20xx再次回新疆看看他記憶裏的戈壁灘,樸實的新疆鄉親。

講座接近尾聲,王蒙先生接受觀眾的現場提問,本來安排20分鐘,後來超過半個鍾。有香港、澳門、珠海、潮洲等中山周邊城市趕過來的聽眾提問,問王蒙先生對80後出現的作品和作家的創作怎麼看待,他説80後的作品讀得不多,但羨慕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小説充滿了浪漫情調和隨心所欲的生活,有一種傾向,就是喜歡用粗話,其實這種作品距離真正的生活,人生的感悟相差非常大。80後很單純,他們理解的人生總是很單純很美麗,他們沒有過多少磨難,其實,人生並不是他們理解的那個樣子。

演講結束後聽眾的熱情一直在會場延續,掌聲如潮,王蒙先生的《文化建設和傳統文化》引領着我們的思緒穿越了五千年的文化時空。先生的厚重、睿智、幽默給我們帶來了他對生活的感悟,自然隨和,不事雕琢,在平靜中藴藏着智趣和從容,即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息,似又若即若離,又向遠方瀟灑走去。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我最喜愛的傳統節日;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愛的事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在這一天裏的.人們的臉上都洋溢着笑容,大街小巷到處彩旗飄飄,一片新年的新景象,人們穿着漂漂亮亮的衣服走親訪友,相互問候着,,,,。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有糖醋排骨,紅燒獅子頭,紅燒魚......我們一家圍着一桌享用着,吃完年飯我拿着鞭炮和鄰居小朋友一起玩着。“砰砰砰“隨着鞭炮聲聲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我國是一個有着豐富文化底藴的國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今天我就給大家説説端午節。

為什麼端午節會在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過呢?那是因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這一天遭人迫害,被迫投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他投江死亡的這日定為“端午日”。

在我國,端午節這天有很多的民間習俗,包粽子是大家最喜歡的習俗,這天,一家人會圍坐在一起包粽子,有説有笑,其樂融融,粽子熟了,

大家又會坐在一起吃粽子,香噴美味的粽子香飄滿了屋;賽龍舟也是我國端午節傳統的節目,親朋好友相伴而行,到江邊觀看龍舟比賽,看,一艘龍舟快速的駛過來了,激起了江邊觀賽人的熱情,大家為它鼓掌加油。

在我的.家鄉,每到端午節,每家每户還會準備一些艾草,插在大門和窗户上,我問奶奶“為什麼要在門上插草呢?”奶奶説“這是咱這的習俗,插上艾草,蚊蟲蛇蟻就會遠離咱家,讓咱家人都健健康康的。

家裏有小孩的,還會給小孩的衣服上掛上做的“五毒葫蘆”,祈求保佑孩子健康。

這些雖然只是一些習俗,但卻在我們家鄉形成了一種文化。

端午節雖然只是眾多節日中的一個,卻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也讓我增長了知識,願端午節的傳統文化能夠繼續傳承。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5

二胡的悠揚踩着三月斜雨的韻腳,沁過薄霧和窗紗,微微的還有些許暖意。冉冉檀香瀰漫着空氣,讓我不覺神遊於五千年的古國文化長河中。

天地初開,萬物終歸混沌。祖先們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藝,文學藝術,哲學思想,道德理論無一不體現着祖先們的智慧,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爭鳴,如一聲春雷驚雨,給華夏大地一片潤澤。道家,法家,儒家諸如雨後春筍紛湧而出。其文學思想,道德學説更是沿用至今,令我們受益匪淺。自春秋《詩經》開始,先秦散文,魏晉文學,後唐詩宋詞元曲,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學的博大精深。從孔子的“詩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給人們打上了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談笑可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這種憂患意識逐步上升到愛國情懷,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崇高天倫。“天行健,則君子自強不息”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仁者愛人”的高尚道德。

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功業報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閒桂花落,月靜春山空”的天人共鳴都是西方文化所望塵莫及的。當世界文化的鐵蹄滾襲而來時,總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抵擋的。在這個物質利益至上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者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慾望、拜金、權利等都充斥着人們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蝕着我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崇尚“洋節”,昔日的傳統文化正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這些情況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歡的,是沒錯。可這又何嘗不是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漠視?那些我們都曾引以為傲的民族文化都去哪兒了?

我記得魯迅曾説:“唯有民魂是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有進步。”a巴m也曾説:“當中國忘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時就是我們攻打這個民族的時候。”覺醒吧!我希望我們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傳承優秀民族文化,來構造我們祖國的輝煌。我們是龍的傳人,頭頂着祖國的藍天,腳踏着祖國的大地,血管裏流着的是祖國的熱血,生命力延續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6

中國,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一個具有豐富傳統文化的國家。

前些日子,媽媽給我報了一個書法班,讓我學寫毛筆字。起初我是抗拒的,儘管我很羨慕那些寫得一手好毛筆字的人,但我很自卑,覺得自己連鋼筆字都寫不好,更別説毛筆字了。最終,在眾人的鼓勵下,我還是去上課了。

第一節課,老師沒有講太多的知識點,而是先帶我們探索了毛筆背後的故事:毛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文化的載體。它飽含墨汁,記錄下燦爛的文化,繪製出璀璨的藝術。

關於毛筆的起源,有“秦將蒙恬造筆”的説法。相傳,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征戰,他要及時記錄戰事,以便向秦始皇彙報戰況。當時,人們是用竹籤寫字,雖然竹籤筆的筆尖尖鋭,但蘸了墨水寫不了幾個筆畫就沒墨了,還要重新蘸,非常不方便。有一天,蒙恬剪下了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裏,做成了一支筆。他用鹼水浸泡兔尾毛,去掉了毛上的油脂,一支柔順好用的毛筆就這樣誕生了。其實,據專家研究,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花紋就是用毛筆描繪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也有用毛筆書寫的'痕跡。

老師繪聲繪色的話語,深深吸引着我,讓我不得不驚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後的每一節課,我都全力以赴,聚精會神,努力做到更好。自此,我愛上了毛筆字,更愛上了傳統文化。

中國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不是寥寥幾筆就能描述的。毛筆字,讓我愛上了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