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作文>

【精華】傳統文化的作文6篇

作文 閲讀(1.24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文化的作文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傳統文化的作文6篇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據説,我生下來勁就經一般嬰兒大,在我媽肚子裏我就開始學習武術了,那天,我媽正在睡覺,突然肚子巨烈疼痛,原來呀!我正在我媽肚子裏大鬧天宮,一到醫院,就有專醫迎接我。

我一到人間就拳打腳踢,全病房的人都為我喝彩。

我剛會説話,就和爸爸媽媽強烈要求要去學武術,每天纏着他們叫嚷,終於他們滿足了我的請求。在我三歲的時候上了昌盛少年宮的武術班。

我到了那裏後,在最後面站着,看其他人怎麼練,跟他們一起學習就這樣,我不知不覺的就學會了。

我們每天要進行壓腿、翻跟頭、爬樓梯等大量體能訓練,就翻跟頭一項有單手翻、雙手翻、正翻、側翻,壓腿都可以壓到180度,漸漸的,我在各項基本功訓練上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可以説小有建樹,呵呵有點老王賣瓜的味道了!經過刻苦訓練確實練就了不省真本領,也強壯了身體,最重要的是磨練了我鋼鐵般的意志。

説這些都台下話,真正的比賽是我在五剛進坐近兩小時的飛機到廣州,為的就是參加全國青少年宮武術大賽,那時我的九根手指都受了傷,經過簡易包紮就上場了。現在想起來,當時真是男子漢,中國的武術精神一直支撐着我,最後在比賽中取得了單項第二的驕人成績,通過這幾年的鍛練學習,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中華魂——武術是不可磨滅的。它讓我學會了堅強,鑄就了堅忍不拔的意志,養成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習慣,促進了學習的進一步提高,心中的精神支柱。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遙望遠山,暮靄沉沉楚天遠闊;眺看江海,歷史長河蜿蜒綿亙,有多少文明湮滅在那暗流中。

獨我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中華文明何以博大精深?得益於中華兒女善於學習,善於創新的良好風尚。儒家孔孟為千古之聖,“仁德”“大同”奠基中華思想;蘇秦師承鬼谷子,習縱橫之術,觀天下之局勢,九州之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韓非飽覽百家之書,集法家之大成,以“重刑止刑”之異震驚四海;墨翟精通奇門遁甲,在冷兵器時代為自己“兼愛尚同”的思想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察舉到科舉,從世卿世祿到以才任官,從百家爭鳴到趨於融合,從彼此敵對到三教合流......中華文明就在這思想大碰撞中取其精華,去其槽粕,相互交融,包羅萬象。

當今中華,博大精深也依舊是其代名詞。從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全盤西化論”到如今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情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故宮系列掀起的時尚界“中國熱”,中醫藥文化正憑藉其深厚的底藴悄然崛起,中華詩詞刻錄的一張張中國名片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華文明正在世界之林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l。

中華文明何以源遠流長?得益於幾千年來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問世,是無與倫比的創造精神;面對自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這是執着拼搏的奮鬥精神;《周易》中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是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伏羲畫卦,夸父逐日,精衞填海,這是百折不撓的追夢精神。除此以外,還有高昂如星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情懷,也有婉約似煙雨“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的兒女情長。

無論你身在何處,無論你去往何方,當那結構精巧的中國結出現的那一瞬間,也必然會思緒湧動,淚眼婆娑。彷彿漂泊浮萍落了根,天地沙鷗歸了家,離家的雛燕飛回了故鄉。割得斷的是地圖的距離,放不下的是中華的依戀。

中華民族精神早已深深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根植於中華文明風尚之中,根植於中華風骨之中,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懈奮鬥,于山河共勉,於日月爭光。

再聞華夏,百轉千年。望穿秋水,望不透博大精深;斗轉星移,輪不回源遠流長。《中華世紀壇序》言道,“前有古人,星光燦爛;後有來者,羣英堂堂。”中華文明,必將“與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尋訪了常州有名的運河五號,在這裏我們見到了傳統工業和現代藝術的巧妙結合,陳舊建築和時尚生活的完美融合。

聽説運河五號就坐落在古運河旁。我們就從懷德橋下拐彎,沿着綠色葱蘢的古運河大道一直向前走,一路發現了許多老的建築物,低矮的居民樓、小小店鋪。終於找到了標有運河五號的牌子入口,我們迫不及待地走進去了。原來運河五號裏面有許多老房子,這些都是原來常州恆源暢染織廠的老廠房。一進去,首先投入眼簾的是一座高高的老塔,看了一下旁邊的牌子,原來這是一座污水處理塔。從灰暗的色調和斑駁的牆壁可以看出它一定為這個常州恆源暢染織廠工作了很多很多年。塔的兩邊分佈着整齊的建築,黑磚紅瓦,牆壁上爬滿了綠茵茵的爬山虎,一條一條從地面延伸到房檐,好像在向我們述説着歷史的痕跡。

細細打量着這些古老的廠房,你會發現它卻有着另人耳目一新的內在。有些廠房雖然外表髒亂,但裏面卻重新裝修過,改成了時尚的小店,有温馨的咖啡屋、還有精緻的西餐店。還有的廠房現在已經變成了展覽館和博物館。聽裏面的工作人員説説,這裏還舉辦過畫展、動漫作品展,甚至還舉辦過搖滾樂隊的表演。我們走進一個攝影展覽館,牆上掛着巨幅黑白舊照片,有的清楚,有的模模糊糊;還陳列着一些解放時期的物品,雖然也是殘缺不全,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常州悠久的歷史。

常州人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將一個廢棄的工廠改變成了一個傳統和現代結合的文化交流勝地,它就是常州運河五號。現在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熱愛生活和藝術的人們在此相聚。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我的家鄉是世界著名的的風箏之都濰坊,又稱“鳶都”它坐落在山東半島地區,南臨沂蒙山,北靠渤海灣,是一個人傑地靈,風光秀麗,物華天寶的好地方。 濰坊國際風箏節與北京地壇廟會、哈爾濱冰燈節、自貢燈會並稱為全國四大羣眾文化活動。

風箏,又稱“紙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每到四月下旬,鑼鼓震天,鞭炮齊鳴,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就會如期而至,來自世界各地三十多個國家的風箏愛好者以及本地廣大風箏愛好者都會彙集一堂,從五六歲的孩童到六七十歲的老者,每人手中都拿一個線軸,天空中形狀各異,色彩繽紛的風箏爭奇鬥豔:“俏皮靈活的小燕子,高貴典雅的白天鵝,五顏六色的花蝴蝶,雄偉健壯的大老鷹,喜迎奧運的五環風箏,活靈活現的巨形蜈蚣”……可謂眼花繚亂,各式各樣的風箏彙集,把濰坊市的天空裝飾的絢麗多彩,帶給我們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感受到風箏之都的魅力所在。可以説,每個風箏都是一件漂亮的藝術品。

濰坊風箏的起源地是楊家埠,那裏可謂是藏龍卧虎,而楊家埠的年畫與天津的楊柳青年畫、江蘇的桃花塢年畫、四川綿竹年畫並列稱為中國四大年畫,在國內享有很高聲譽。

我們濰坊市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更是好客之都,有着無數出名的小吃:“濰坊火燒”,“濰坊朝天鍋”‘景芝金絲面’“濰坊槓子頭”……

歡迎大家來到我們濰坊,濰坊歡迎你!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5

假日裏,我們“鹿鳴小隊”開展了一場有意義的活動,尋訪身邊的傳統文化活動在萬鬆書院進行,這裏雖不及河坊街、吳山廣場那樣熱鬧,但它那獨特的寧靜與古樸,使人感覺處處洋溢着傳統文化的深厚氣息。

萬鬆書院位於鳳凰山北萬松嶺上,原是一座寺廟,叫做“投恩寺”建於唐貞觀元年。在明弘治十一年時改建,因詩人白居易在《夜歸》一詩中曾寫下“萬鬆皆在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句子而得“萬鬆書院”之名,據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書院的主入口刻着三幅浮雕:正面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三載的情景;左面是“拜師”圖,體現了中國古代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右面是“日課”圖,表現了先生不辭辛勞地教學,弟子們孜孜不倦學習的優秀素養。

走上台階,便是三座古色古香的牌坊,因形似“品”字,所以稱為“品”字牌坊,也有“做人要看人品,做官要看官品”的寓意。

再往前走,看到的是“仰聖門”。“聖”指的是堪稱“萬世師表”的孔夫子,那麼“仰聖”就是人們對孔夫子的敬仰。走出這道門,就到了另一道門——毓粹門。“毓粹”表示要培養品學兼優的.人才。穿過了這道門後,就意味着你已經是個極有文化素養的人了。

懷着真誠的敬仰之心穿過兩道門後,就看到了一座典雅的建築“明道堂”它的左右分別是“由義齋”和“居仁齋”它們的名字出自於孟子的“居仁有義,體用己全”。這裏原是學生們住宿和自習的場所。“明道堂”前大園柱上,刻着一幅對聯:大德大功還憑仁義立言冠冕百家稱極致;成王成聖最是精神傳世華夷一例拜先師。這裏原為教師授課之處,現則擺放着工藝鉅著《中國科舉大觀》。每一個人物,每一座建築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令人感覺自己被一種強烈的文化氣息帶進了古代。深深嗅到了古典文化的氣息。

跨出“明道堂”,看到的是兩座亭子:曾唯亭和顏樂亭。穿過亭子就來到了古人祭祀孔子的地方“大成殿”。殿內陳列着五尊雕塑,正中間端座着孔子像,其餘分別是孟子、曾子、顏回和子思的塑像。從這之中就可以看出人們對這五位聖人的敬仰之心有多麼的深厚了。在雕像左右的展板上,繪畫書寫着八幅“孔子行教圖”。

從“大成殿”的後門出去有一塊方方正正的極大的石碑上面刻着“萬世師表”四個大字,不禁讓人起了肅穆之心。

離開萬鬆書院,大家互相討論着自己所感受到的傳統文化。有的説:“這裏的對聯對仗工整”;有的説“這裏的石雕雕刻精緻,特別是那幅‘孔子線刻像’,連一個石匠都如此的敬業,既有道又有德,可見人們有多崇拜孔子了”;還有的説“連這裏的燈籠都勾勒着古代名人像,這也是傳統文化哪!”。是啊,“萬鬆書院”真是一座埋藏着中國文明的寶地,一塊有着深厚傳統文化的聖地。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6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三道文明的長河從悠遠的歷史向我們奔騰而來,三道水痕漸漸淡沒,只剩一汪江水,湧向更遠的未來

然而,我們作為這條河孕育出的子孫,是否還堅守着她名為“文化”的江水,是否還保持着我們作為“龍的傳人”的驕傲?

伴隨着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度成為流行。然而人們對於漢服卻知之甚少,不僅對於“漢服”這個概念本身不理解,而且對於漢服結構的名稱也缺乏瞭解,更不用説它背後的文化內涵了。

所謂的“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總的來説就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它不是指漢代的服飾,而是指漢族傳統服飾。因為漢代的前身是華夏族,故而整個漢族的傳統服飾可以溯源至周代,經過秦朝的發展,到了漢代逐漸臻於成熟。

如蔡邕在《獨斷》中便説道:“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

在傳統中國,服飾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政治含義。我們知道中國古稱“華夏”,華夏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文明的含義。如《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而在現在的這個時代,有的人會誤把漢服當朝鮮服,和服。放眼來看,漢服有這一種獨特的美,是和和服不一樣的美,它是獨一無二的文化,古人更是製造出了眾多款式,漢服的形制有交領右衽、中縫、繩系等,漢服有很多款式:曲裾、齊胸襦裙、圓領袍等,根據朝代有不同的款式,如唐制圓領袍、宋制圓領袍、明制圓領袍等。

我願重回漢唐,再奏角徵宮商,着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