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作文>

精選傳統文化的作文集合5篇

作文 閲讀(1.59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的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傳統文化的作文集合5篇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我的家鄉在濟寧,是一座文化底藴豐厚的城市。濟寧地傑人靈,從古至今出現了許多名人志士。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從這裏誕生。濟寧作為孔孟之濟鄉,運河之寧都,禮儀之邦,自然也有着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

NO·1煎餅

在以前物質比較匱乏的年代,煎餅可是人們的一大主食,養活了一大批人。製作煎餅的原料可以採用各種糧食,如麥子、玉米、高粱、穀子、地瓜乾等,也可以同時混合使用幾種原料。在80年代以前,煎餅多以地瓜乾和玉米為原料。地瓜幹、高粱製成的煎餅色澤淺棕,玉米麪、小米麪、穀子面製成的煎餅色澤淡黃,大米麪、麥子面作的煎餅則呈現白色。

煎餅以它的口感酥脆而有名,新攤出來的煎餅嚼上一口,聲音非常有層次感,感覺很清脆。有時再捲上點兒大葱,硬硬的、辣辣的、澀澀的,這就是有名的“煎餅卷大葱”了。現在的煎餅不僅僅有原來的品種,還出現了鹹煎餅,裏面放上花生、葱、辣椒,更是好吃。

NO·2方言

在當今極力推崇普通話的年代,方言只被農村人使用,我覺得濟寧的方言是象徵濟寧的,這種方言一直用了上千年。雖説方言又叫土話,但是每個地方都使用普通話就沒有特色了。也就沒有了“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意境了。

濟寧的方言有自己獨特的聲調,有些字也有一些不同的發音。這是勞動人民根據平日裏的生活習慣總結出來的,人不能忘本。方言與普通話可以同時掌握,這並不妨礙我們的生活,相反,這還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熱愛我們的故鄉

NO·3……

濟寧有太多太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此我就不再一一列舉。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雖然湧現了許多新奇的事物,但是絕對取代不了傳統文化。因為傳統文化是根基,我們要保護它,重視它。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我的家鄉是世界著名的的風箏之都濰坊,又稱“鳶都”它坐落在山東半島地區,南臨沂蒙山,北靠渤海灣,是一個人傑地靈,風光秀麗,物華天寶的好地方。 濰坊國際風箏節與北京地壇廟會、哈爾濱冰燈節、自貢燈會並稱為全國四大羣眾文化活動。

風箏,又稱“紙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每到四月下旬,鑼鼓震天,鞭炮齊鳴,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就會如期而至,來自世界各地三十多個國家的風箏愛好者以及本地廣大風箏愛好者都會彙集一堂,從五六歲的孩童到六七十歲的老者,每人手中都拿一個線軸,天空中形狀各異,色彩繽紛的風箏爭奇鬥豔:“俏皮靈活的小燕子,高貴典雅的白天鵝,五顏六色的花蝴蝶,雄偉健壯的大老鷹,喜迎奧運的五環風箏,活靈活現的巨形蜈蚣”……可謂眼花繚亂,各式各樣的風箏彙集,把濰坊市的天空裝飾的絢麗多彩,帶給我們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感受到風箏之都的魅力所在。可以説,每個風箏都是一件漂亮的藝術品。

濰坊風箏的起源地是楊家埠,那裏可謂是藏龍卧虎,而楊家埠的年畫與天津的楊柳青年畫、江蘇的桃花塢年畫、四川綿竹年畫並列稱為中國四大年畫,在國內享有很高聲譽。

我們濰坊市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更是好客之都,有着無數出名的小吃:“濰坊火燒”,“濰坊朝天鍋”‘景芝金絲面’“濰坊槓子頭”……

歡迎大家來到我們濰坊,濰坊歡迎你!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古老的民族藝術,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些,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它表現出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間工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獨具特色、內容豐富、歷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民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如剪紙、陶瓷、刺繡、年畫、皮影、風箏、等等,內容大多寓意着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

風俗習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百花園。滲透着豐富的歷史、政治、社會、科學、天文、地理等知識。如端午節的龍舟、粽子,元宵節賞花燈和猜謎,中秋節的月餅……這些風俗已成為全民性的娛樂活動。它們像大河流水中翻滾的波浪,是中國人的瑰寶,並籠罩着中華大地,使人感到驕傲。

在我心中,民族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國民族藝術博大精深、絢麗多彩。如京劇,國畫等等,各地優美動聽的民歌、千姿百態的民間舞蹈、風韻別緻的民樂、情趣盎然的畫面,都盛開中華民族的文明之花,點綴我們的生活。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這,可能真的會發生。

一張精緻的粉臉上還殘留着幾道淚痕,如梨花帶雨;台上的女孩舞動水袖,將那悽美的故事娓娓道來……

我坐在台下上着這一齣戲,女孩身着粉衣,頭髮盤成髻,用木簪別在腦後,身上散着幾顆玉珠,臉頰用胭脂粧點,和那豔紅的嘴脣,淺紅的眼角,顯得更楚楚動人,女孩邁着典雅的步子,舞動着水袖,在那古老而又哀婉的唱詞中,從台上離去了。

曲聲仍在繼續,我才意識到戲早已結束,賣力地鼓起掌來,與之迴應的,只不過是戲院裏零落的掌聲罷了,這稀落的掌聲與彩精彩的表演在空曠的西院裏給我帶來了一種説不出的震驚。

我悄悄地離開,瞄了一眼觀眾席,僅有零零散散的幾個人,詫異也油然而生——這不是我記憶中的戲院啊

小時,老街是個熱鬧繁華的地方。街上人來人往,營造出一片喧囂的景象;人們的歡聲笑語,茶樓裏的談天説地,戲院裏的歌聲,掌聲,曲聲,巧妙地構成了老街的“靈魂”,曾經的戲院在演藝場場越劇時,無不座無虛席。老老小小的注意都被吸引住了,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人們一會兒捧腹大笑,一會兒又歎息不已,被越劇給迷住了。

如今,戲未變,人少了。

我默默地在街上徘徊,只聽得戲院裏演員的歌聲,我不由得心裏泛起一種憂傷,嘴裏哼起了《惜別離》。

“惜別離,惜別離,無限情弦中系”。有人用奇怪的眼光打量我,但我已不奇怪,只願不讓那哀婉的唱腔消逝。

這,真的可能會發生,而我卻想把時光停留在這古老的國粹中,停留在在哀婉的唱腔中。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5

跟朋友去看了一部電影《百鳥朝鳳》,這是一部悲傷的電影,看着竟能生出無限感傷。時間真是一把刀,能愣生生得割出另一個世界,摧毀百鳥棲息的森林。短短的幾年物是人非,曾經為能學上吹嗩吶而感到無比榮耀,到後來的無所謂甚至輕蔑,又有多少嘔心瀝血化為了虛無,除了悲哀又剩下什麼?

《百鳥朝鳳》一部傳統文化在碰撞中沒落的電影。以人們最容易忽視的文化——黑白樂奏——吹嗩吶入手,通過崔三、遊天鳴的傳承與守護卻獨力難撐意在説明文化的脆弱、人們守護文化意識的淡薄,這也是為什麼短短几十年而56個民族中的那麼多文化卻悄聲無跡的原因。學嗩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天分,要能吃苦,要能堅持,幾十年如一日才能正式成為一員;若想吹得至高樂曲還要有非常崇高的品質。的確,不單要技藝高超還要人品淳厚,這樣才配更好地守護、才能更好地傳承。《百鳥朝鳳》前面鏡頭展示學吹嗩吶有多艱難,後面就突顯出嗩吶沒落有多悲哀。崔三一生見證了嗩吶的繁榮也見證了嗩吶的沒落,一生為固守嗩吶而奮鬥着,即便是肺癌晚期也在為嗩吶作着垂死掙扎,可是時代在改革、在西化,現實殘忍地擠兑,嗩吶的命運只能苟延殘喘。面對突如其來的外來文化,人們絲毫沒有牴觸的情緒,絲毫沒有保護本民族文化的意識,當然並不是説異族文化就絲毫不可取,只是一味接受一味拋棄説得淺顯點就是拋家棄祖。看着崔三殘喘中的守護,不禁想起嵇康臨死前的演奏,想起嵇康説的“《廣陵散》自我絕矣”。一人的力量怎麼與社會、時代較量?在時代衝擊中沒落的又豈止嗩吶!好不容易有人發現了文化價值,可是陷入深淵後怎麼挽救?看看我們親手毀滅掉的文化中有多少還能繼續傳承?迫於生活,當年的崔家班、如今的遊家班早已支離破碎,當年的二師兄、三師兄,一個哮喘、一個的手被木鋸鋸斷了,再也吹不起嗩吶了。至高無上的榮耀到街頭小巷的乞討謀生,這就是阿炳《二泉映月》裏奏的悲哀,是民族文化沒落的哀鳴。

反觀乎我們的生活,有多少文化在刪繁就簡中悄然消失了?沒錯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科技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了,可是它們也把民族文化給同化掉了,讓人生活得空虛了、冷漠了。想想我們童年時代的春節,再看看我們現在的春節,過年的歸屬感都到哪裏去了?家鄉一直有個活動叫打櫵,在活動期間每天都得吃齋,而且要去觀音亭祭拜,不能説任何不敬的話。可是這樣的活動隨着我們的長大變得越來越冷落了,只剩下家裏的老人在維繫。我不知道這個活動能否一直下去,尤其是在那些老人不在的時候;我只知道遠離家鄉的年輕人早已沒了吃齋的概念。記得小時候太奶奶離開人世時,我那沒有文化的爺爺竟然一路光着腳、三步一磕頭,連續幾個晚上守候太奶奶。我當時很震撼,原來爺爺是那麼地尊敬愛戴太奶奶。當然爺爺的做法帶有一定的迂腐形式,但透過這種迂腐的形式我卻感受到了古人對生命的敬畏、對長輩的尊敬愛戴。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背後的文化如何得以更好地繼承,我想這應該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問題。有些文化被發現並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被保護着,但這羽翼並未波及所有傳統文化。曾經樑思成為了保留北京古建築可謂拼盡了全力,可依然流失了不少古建築文化,那麼未發掘的文化又該如何存在?

《百鳥朝鳳》這是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電影,它敲響了我們內心的警鐘,留給我們無限的感慨、無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