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其他>

課文評課稿15篇

其他 閲讀(2.58W)

課文評課稿1

各位同學

課文評課稿15篇

大家好!

我是來自人文學院11新聞班的陸秀清。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一首古詩《遊子吟》。

教學整體設計: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板書設計分析、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教材內容:《遊子吟》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是唐代詩人孟郊,全詩語言自然質樸,表達了母子之間濃濃的親情,讚美了偉大的母愛。

設計理念:本課以“理解詩句,想象詩境,體會詩情,抒發真情”為教學重點,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體現“自主性、實踐性、整體性”及“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學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新秩序,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重難點:理解難點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受母親對詩人深切的愛及詩人對母親的感激、思念。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課文。

能力目標:瞭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學習詩歌,感受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母親的真摯感情。

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對古詩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他們能夠藉助註釋或者課外工具正確的理解古詩。心理特點——學生在現階段對學習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有較強的求知慾。認知特點——學生綜合能力有限,難以把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方法分析:

在本課中,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合作學習、誦讀感悟、聯繫實際,激發興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同學們快樂學古詩,把知識拓展延伸至生活、指導行動,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板書設計分析:

我的板書設計將如PPT中所示,這樣板書簡單明瞭,概括性強,便於學生理解全詩的內涵,也突出了詩歌的重點,體現了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設計:

情感導入:課堂以一首歌曲《母親》導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增強情感體驗。

以讀會意、情境想象:對於古詩來説,讀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貫穿於全詩。首先的老師範讀和學生朗讀可幫助初步領會詩句的大體意味。創設情境主要是針對於詩的前四句,插圖能讓學生圖文對照,想象詩境,置身於詩中來品味情感,深化對詩的體會。

合作交流解重難點、聯繫實際分析:後兩句是本課的重難點,也是要理解本詩思想感情必須突破的.一關。在這步中,讓學生們聯繫實際、合作交流、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充分迎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補充其認知困難。 吟誦、寫作表感恩:對詩歌有充分的認識後,能力和情感目標都有一定的完成,學生再次吟誦詩歌,必能收穫甚好的效果,這時也要求最好能達到熟讀成誦的知識目標。寫作是作為課堂最後佈置的家庭作業,要求學生詳細描寫一件媽媽為“我“所做的事,深化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引導學生感恩母親,把學習付諸實際行動。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課文評課稿2

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分量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如何讓學生在閲讀教學中發揮最大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獲取知識,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成敗。又説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需要人用心揣摩的藝術。結合以上關於閲讀教學的理念,加上本人的一點思考,對褚老師執教的《東方之珠》一課,談談以下淺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優化“情境”教育,可以激發兒童潛能,可以達到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性充分發展的統一。我們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個情境。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和運用,就是在一個個的情境中進行的。因此,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情境。課堂伊始,褚老師引導學生複習比較東方之珠與以前所學的東方明珠各指哪裏,並適時啟發提醒,並抓住“無比璀璨”一詞激發學生對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的好奇心、求知慾,為他們學習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2、注重朗讀與文本訓練的有效結合。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本課中褚老師注重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在廣闊的生活實踐裏學語文、用語文。在學習“著名的公園”這段時,褚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圈圈、點點、畫畫、看看、聽聽、想想、説説”來學習文中優美的語言,此時學生彷彿親臨其境。課堂中褚老師更是注重差異教學,為了促進每個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發展,她針對文中的這個重點設計了紮實有效地訓練,並給予豐富的素材,輔以有效的指導方法,提高了各層次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她的精心指導下,孩子們對“它們有的……有的……有的……,真有趣!”這一句式練習運用自如,輕鬆地學會了語文。

3、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褚老師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途徑地讀,達到了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的效果。同時又通過學生動人的朗讀,教師感人的`導讀,以情動情,以聲傳情,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整堂課的教學,學生始終沉浸在對香港優美景色讚美之中,香港那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深深地印在了孩子們的心中,使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情感薰陶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課文評課稿3

確定位置是一篇説明文,大家是否有解決的方法的呢,確定位置課文評課稿,我們來看看下文。

一、這節課給我的感覺

1、楊老師的談話引入做得挺好,她首先是通過創設情景,出示三位航天員,並説明神舟7號發射成功,圓了幾代中國人漫步太空的夢想,讓全中國人為之驕傲和自豪。科學家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迅速準確地找到返回的航天員的位置,首先要確定好什麼?由此引出學習確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個學生感興趣且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使學生感到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加深了學生對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例如用數對寫出小青的位置,根據領到的數對找到自己的新位置,這些活動都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回顧這節課,學生在有意創設的來源於生活又富有活動性的學習情境中,學得積極主動,趣味盎然,在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充分利用實物數學,讓學生動手、動眼,利用小組工作,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整個課堂還是很活躍的。

二、三個方面可以肯定

1、目標定位準確,能很好的根據這一學段的教學目標。切實可行的定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教學設計合理,能充分考慮這一年齡段的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的引導和以學生為主體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得整節課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3、教學理念新穎,在課堂中能充分的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充分使用實物教學、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能恰倒好處的`進行引導,課堂氛圍良好,師生關係融洽,教師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熱情。

4、學生知道細緻、學法深入,通過整節課的教學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方法變了。通過教師耐心、細緻的引導的學生學習,使她感到了學習的快樂。

三、整節課特色

1、能在教學當中注重學生的年齡特色,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個性教育。

2、構建合理。能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特點。構建、營造出新穎,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3、層次清晰,能根據教學的重難點,有的放失的層層推進,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使教與學的過程一目瞭然。/article/

四、提幾點建議

1、要重視課堂評價,在課中對學生應進行及時準確的評價,增加他們學習的信心。

2、教學語言不太規範,有些慣用語言應儘量少出現。

3、要重視小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於形式。

這就是這節課給我的總體印象

課文評課稿4

5月27日,我們培訓班一行人來到美麗的鳳凰初級中學,潘益虎、張志榮和肖浩峯三位老師在這裏開設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槓桿》。下面是我對這三節課一些個人的不成熟的意見。

一、整體感覺

潘老師從新課程的理念出發,採取了分階段逐漸深入的教學模式,由淺入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開放的課堂,動態的課堂,充分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張老師老師的基本功紮實,語言清晰流暢,,多渠道多角度調動教學資源,合理運用一切有利條件,注重教學過渡與轉承,教學環節自然一體。肖老師從生活中引入槓桿,語言邏輯性強,注重對現象和知識點的深入挖掘和理解,現代教學技能應用熟練,突出教學多元化及輔助功能。

二、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眾所周知,簡單機械在生產和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它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出現在複雜的機械中,簡單機械的知識是理解複雜機械的基礎這節課也很能體現教師的基本功和課堂掌控能力。

1.潘益虎老師

(1)能將“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更新方法,把快樂帶給學生;運用評價,把信心傳給學生”滲透到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整堂課學生都是在一種創造的,愉悦的,不斷成功的課堂氛圍中進行的。如請學生到前面用螺絲刀起釘在木板上的釘子等。

(2)在實驗過程中潘老師能始終與學生一道,參與整個實驗過程,指導學生怎樣成功的探索槓桿的平衡條件如:提出注意事項,觀察指導,記錄數據等,保證學生實驗探索過程的順利進行,而不是在學生實驗室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幹些什麼,東走走,西看看。

2.張志榮老師

(1)引入通過釣機器人視頻,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出發,提出複雜的機械都是由簡單的機械組成的,進而引入槓桿這種最簡單的機械,激發學生興趣,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2)開始上課時張老師請一名學生到前面黑板上畫點A到線段L的垂線,然後移動點A再畫點A到線段L的垂線(L需要延長)。這樣不但體現了學科之間的聯繫也為突破本節課畫力臂這一難點鋪墊。

3.肖浩峯老師

(1)實驗器材和設計簡單有效。在拔釘子實驗中肖老師只給學生螺絲刀、小木塊、訂了圖釘的木板,讓學生思考可以採用哪些方法,除了書本上有的那種方法以外,還引導學生想到向上撬的.方法,啟發了學生的思維。

(2)ppt使用靈活恰當。在請學生測量槓桿平衡條件實驗後,對實驗實驗數據的處理是請學生直接在ppt的表格中填寫,不用再黑板上畫,也不需要退出ppt,處理數據也非常流暢。

三、建議

本節的內容較多,三位老師後面槓桿平衡條件講的或多或少有些匆忙,我個人認為如果剩的時間不多,可以將這部分內容放到下節課講也可以,因為3、5分鐘根本完不成這部分教學,利用這幾分鐘再讓學生畫一些力臂,從而進一步突破畫力臂這一難點。總之,這三堂課的整體效果還不錯,有許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地方。

課文評課稿5

一、説教材

《遊子吟》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古詩。作者是唐代詩人孟郊,全詩語言自然質樸,表達了母子之間濃濃的親情,讚美了偉大的母愛。

設計理念

本課以“理解詩句,想象詩境,體會詩情,抒發真情”為教學重點,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體現“自主性、實踐性、整體性”及“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學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新秩序,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本設計力圖體現以下幾方面:

1、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詩意,在讀中積澱語感,在讀中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感情。

2、從圖入手,創設情境,破疑解難,體會情感。

3、以合作小組的學習方式,進行自主探究、自主創作,表達自己的情感。

4、課後結合課文內容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昇華愛母親的情感,並轉化為實踐行動,指向學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課文。

2、能力目標:瞭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學習詩歌,感受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母親的真摯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難點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受母親對詩人深切的愛及詩人對母親的感激、思念。

二、説學情

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對學習古詩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他們基本上能夠做到讀詩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能夠從課外查找資料,藉助工具書及課文的註釋,理解古詩,領悟詩情,因此他們理解本首詩並不難,主要是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引導他們學以致用,付之行動,加深對母愛的理解和回報。

三、説教法、學法

教學中以創設情境、合作學習、誦讀感悟等形式, 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興致盎然地學習。結合課文內容,體現綜合設計,昇華愛母親的情感 ,並轉化為實踐行動,指向學生完美人格的形成,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説教學程序

(一)、感受生活,激起生活體驗

教師激情導入,採用語言生動描述,引導學生説説自己心中的母親。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情境,引發情感體驗

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看圖描述畫面內容,引入新課。引導學生聲情並茂的讀詩,交流讀詩方法,抓住重點詞語談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圖文對照,想象詩境,現代與古文的對比,讓學生置身於古文中去品味詩中的情感,更深化學生對本詩的體會。]

(三)、欣賞交流,加深心靈體驗

讓學生朗讀與想象相結合,理解詩句,學生抓住“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一句 來體會母愛的無微不至。讓學生讀中體會,理解母愛的偉大,教師用語言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對照圖畫,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語感能力,感悟母愛的偉大。]

(四)、發掘人文內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重在讓學生理解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發展了學生的自主性。

(五)、拓展延伸,運用語言。

讓學生説説平時母親是怎樣關心、照顧我們的,我們又應該怎樣報答自己的母親?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五、説板書

我把孟郊的詩句以對聯的形式出現,突出詩歌重點,體現了詩歌的思想感情。板書 簡單明瞭,概括性強。

  20xx、11、4

課文評課稿6

一、貼一貼、唱一唱,激發興趣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循着這一條,創設了如下情境:(課前準備)出示藍天圖,讓學生邊唱“一閃一閃亮晶晶”,邊貼星星。

(上課)

1、星星在藍天一閃一閃,多美啊!還缺了什麼?(通過説話,弄清星星與月亮的關係)

2、平時,你看到的月亮是什麼樣的呢?(引導積累:一輪圓月彎彎的月亮)

3、(貼上月亮)彎彎的月亮像什麼?(展開説話)

這麼美的月空,老師要用一首歌來讚美它!(彈唱《小小的船》)

4、畫美,歌更美!這首歌的歌詞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等學完了課文,我們也來唱一唱,好嗎?(出示課題)

要想快速有效地學習任何東西,必須看它、聽它和感受它!通過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動手貼一貼,説一説,充分調動了他們的'想象力,激發了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通過聽歌曲的演唱,看着畫面再次感受美,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慾望。

二、讀一讀、説一説,趣中求實

我們在教學中要紮實培養學生的語感,就要讓學生説好話、讀好文!低年級的課文短小精悍,學生在朗讀同時也在接受美的薰陶。如何在激趣之後,讓這個“趣”字貫穿下去,紮實説話與朗讀訓練呢?教師作了如下設計:

(配上音樂,師描述:生閉上眼睛,想象)讓我們一起飛向藍天,坐到月亮上。看,藍藍的天上有許許多多星星一閃一閃,在向我們眨眼。彎彎的月亮多像一隻小船,讓我們飛吧,飛吧!飛上藍天,坐到月亮上。(貼上小女孩)

1、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什麼?(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2、引導讀一讀第二句。

3、小姑娘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你坐在月亮上還看到了什麼?説話訓練:我坐在月亮上,看見__________。

4、你們看到的真多,我們再來讀讀第二句。(指導反覆朗讀)

在這樣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讀讀練練;誦讀感司語言美,學生讀得美美的,並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説話時想像意境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展開説話:東方明珠、長城、流星、外星人等一一閃現在他們眼前。紮實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三、想一想、畫一畫,趣中求新

讀與背並非語文教學的終止,學生要學會遷移、運用。學生在説

一説、讀一讀時融入了情境,如何將學生此時的激情再次昇華呢?“寫”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説太難了,而在這堂課上,有了一個很好的遷移結尾:

1、組織學生表演唱《小小的船》。

2、夜空多美呀!你想把它畫下來嗎?先説説你想畫什麼。(同桌交流)

3、指導畫一畫。

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讀到的、説到的畫下來,又一次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把許多有創意的東西畫下來:飛船、太空小轎車、織女星等,把語言美融入了畫面美中,每一幅畫就是一首奇妙無比的詩歌,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都進行了美的創新!我想,學生的創新不是從無到有的發明,只要是獲得知識的進程

對他本人來説是獨特的、新穎的、具有價值的,就是創新。

我們在教學中要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讀中悟情、悟理,紮實的訓練以“趣”字貫穿,學生的創新火花將在學習過程中時時閃爍!

課文評課稿7

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分量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如何讓學生在閲讀教學中發揮最大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獲取知識,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東方之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無論從圖畫上,還是從語言文字中,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東方之珠”——香港的繁華和美麗。對王老師執教的《東方之珠》一課,談談自己的感受: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們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個情境。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和運用,就是在一個個的情境中進行的。因此,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情境。王老師一開始提出問題:香港為什麼被稱為一顆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引讀第一自然段,教者相機板書: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繁華的街市,並抓住“無比璀璨”一詞激發學生對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的'好奇心、求知慾,為他們學習2-5自然段做了很好的鋪墊。

2、注重語言與文本訓練的有效結合。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本課中王老師注重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在廣闊的生活實踐裏學語文、用語文。在學習“著名的公園”這一段時,王老師先讓學生默讀這一自然段,讓學生找一找文中具體介紹了哪個地方?用筆圈出來。然後再讀課文畫出海豚、海獅精彩表演的句子。接着又讓學生説一説海豚、海獅還會表演哪些節目?在她的精心指導下,學生對“有的……有的……有的……”這一句式練習運用自如,輕鬆地學會了語文。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説話能力。

3、以讀悟情,以讀促思。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王老師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途徑地讀,達到了以讀悟情、以讀促思的效果。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欣賞淺水灣的幾張圖片,説一説你們看到了什麼?沙灘上的人們在幹什麼?通過朗讀從課文中找出詞、句來回答。接着王老師又問:漫步在沙灘上的人們感覺怎麼樣?學生回答:舒服極了。王老師跟着就説:你能把這種舒服的感覺讀出來嗎?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沙灘的迷人。同時也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學完課文後,王老師又讓學生配樂朗讀了全文,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再次感受香港的繁華和美麗,激發起學生熱愛香港、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整堂課的教學,學生始終沉浸在對香港優美景色讚美之中,香港那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深深地印在了孩子們的心中,使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情感薰陶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課文評課稿8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句話道出了多少母子之間深厚的感情,父母的愛是偉大的,無論孩子走多遠,父母的心都在牽掛着;父母的愛是寬宏的,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父母都會原諒;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從來不計較得失和索取,只是一味的付出。

我們因為有父母的悉心照顧所以才能夠健康長大,因為有父母的關懷所以在成長的道路上才不孤單。

接下來就有請擁有感恩之心的二年級2班,全體學生為大家帶來的《遊子吟》。掌聲歡迎。

課文評課稿9

今天我很榮幸觀摩、評析—這位最優秀的物理教師的課《槓桿》。首先我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總體感覺。

總的來説,在聽完王老師的課後,自己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首先我覺得這是一節成功的新授課,這節課有科學的學習方式,王老師應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而且在探究的過程中參與到學生中間,適時地進行點撥;其次王老師有十分高超的教學藝術,組織、引導、合作、激勵都很到位;更為重要的是我認為這節課有真實的學習過程,王老師面對的不是自己的學生,課前學生並沒有做很多的準備,但是課堂上王老師憑藉個人的高素質、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把學生調動得非常好,學生在整節課中學得輕鬆,但收穫頗豐,所以這節課因為真實而美麗!

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節課進行點評:

一、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依據課標中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探究學習,掌握本節課的知識。

二、教學過程的評價

1.首先是激發興趣引入新課。由生活中用到的彈簧測力計,老師提出用它測出大象重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習的慾望,開始就讓學生處在濃厚的的學習興趣中。

2.教學各環節的銜接自然、緊湊。整節課圍繞着用彈簧測力計測大象重的問題展開,老師留下懸念,用小小測力計可以測出大象重。在認識了槓桿之後,老師設疑: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時,為什麼用槓桿可以搬動巨大的石塊?從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探究,老師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深入到各個小組,參與其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槓桿平衡條件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面向全體,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時間,最後應用槓桿平衡條件解決了用測力計測大象重的問題以及小白兔分蘿蔔的問題,實現從物理走向社會,也完成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了:認識了槓桿,知道槓桿平衡條件及其應用;讓學生會學了:用科學探究方法得出槓桿平衡條件;讓學生愛學了:小小測力計,居然能測出大象重,物理真有用!

3.大膽創新,從生活中獲取教學資源。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的各種器具比如撬棒、蹺蹺板、釣魚竿、抽水機的手柄等等,還自備了羊角錘、剪貼的剪子、瓶起子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而且讓學生現場撬釘子、起瓶蓋,通過這些設計,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並不遙遠,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

4.作業設計新穎。王老師擺脱了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自行車上有哪些槓桿,學生會覺得作業有趣,而且讓學生經歷觀察自行車的過程,再次認識槓桿,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這樣的作業也符合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

三、教師素質評價

教師的學科基本功紮實,教授知識有深度、有廣度、有技巧。教師的形體語言親切、自然(在找釣魚竿的支點時,親自演示;在介紹槓桿平衡時拿着鐵棍演示轉動和運動的區別,學生看一眼就都理解了),口語流暢、幽默生動,教態大方親切,情感豐富,多媒體手段熟練(遇到突發狀況不慌張,冷靜處理)。

總的來説,王老師應用嫻熟的教學技巧和全新的教學理念為大家詮釋了一節生動的物理課,但我還是有點兒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與大家交流,説的不足之處希望老師多多批評指正。

1.板書設計稍加改動,就更完美了。這節課的難點應該是對力臂的概念的理解,它也是應用槓桿平衡條件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個人認為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生活中的槓桿,然後老師用彩色粉筆標出槓桿中的五要素,既起到示範作用,又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力的作用線及力臂的畫法,更好地認識槓桿及五要素。

2.在某些細節還可以再改進。

(1)大屏幕打出一些知識點時,王老。

(2)學生畫完力臂時,老師問畫對的舉手,有些學生沒舉手,説明有錯誤,如果此時教師用實物投影展示該同學的答案,大家一起糾錯,學生對力臂的畫法會掌握得更好。

3.小組交流可以再多些,能更好地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

整節課,教師用時大約25分鐘。在總結槓桿的定義時,由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老師再提示,學生總結,用時2分鐘,如果老師給學生1分半左右的的時間小組交流總結,可能效果會更好。在找槓桿的五要素時用時4分鐘,如果教師明確目的,放手讓學生來完成,相信他們也能完成得很好。總之,儘管這節課有些小的瑕疵,但瑕不掩瑜,這是一節成功的示範課,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課文評課稿10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及地位

1、《我的母親》是蘇教版第三單元的其中一篇文章。第三單元的主題是“至愛親情”。至愛親情,血濃於水。雖然本單元主題與學生比較貼近,但由於本單元五篇課文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生活的現代相隔較遠,學生不太容易瞭解:沒有離開家庭的經歷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簡簡單單背影中的深深父愛,處於健康家庭的孩子無法品嚐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無法深刻體會貧窮的父母寧可餓死也不為優越的條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現代的獨生子女很難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樣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情感是很關鍵的。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創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能夠使教學拓展和能力遷移得到有效落實的情境,幫助學生深刻感悟這種“至愛親情”。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人物身上、多個角度和側面,去領略那種血濃於水的至愛親情,從而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起到一定的昇華作用,愛我親人,愛我生活,愛我社會。

2、《我的母親》是第三單元的講讀課文,準備安排兩個課時進行,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自讀預習,而本節課是第二課時。本文作者以細膩、真摯、深沉的語言,深情地回憶了關於母親的四個片段,表現了母親的可愛性格和能幹的才具,表現了對舊社會被壓抑和埋沒的婦女命運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二)教學目標

1、 理解作者通過對母親生活片段的回憶,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偉大的母親形象

本文是寫母愛的,作者通過四個片段來表現母親。學習本文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感受母親形象,體會母子親情,引起共鳴,從而能夠在平時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深沉的愛。

2、 學習本文截取人物表現中最典型的經歷來表現人物

由於母親在作則十三歲時就去世了,母親在作者童年的記憶中,只留下了幾個閃光的片段。作者正是截取這幾個閃光的片段來塑造母親形象的。

四個片段其實就是四件事:(1)母親揹我元宵賞燈;(2)講述故事情感豐富;(3)兒子受罰母親落淚;(4)燈下熬夜為兒做鞋。這四件事,雖然很普通,但它們是最閃光的四個片段,作者攝取來,集中表現了母親普通而偉大的形象,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3、 品味細膩、真摯、深沉的語言

本文的句式一般比較長,多用修飾,注重描摹,刻畫細膩,如“我自己嗚咽着背,同時聽得見坐在旁邊縫紉着的母親也唏唏噓噓地淚如泉湧地哭着……時時從嗚咽着的、斷斷續續的聲音裏勉強説着‘打得好’”。在繪聲繪色,描寫細膩,結構嚴密中藴含着母親既期待兒子成才又為兒子受皮肉之苦而刺心痛苦的矛盾心情。

二、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是運用“討論”、“講授”“活動”和“CAI輔助”四種教學方法。

(1)討論法——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

(2)活動法——實行一個“真情告白”的'語文活動,讓家長和學生盡訴心中情,以得到互相的體諒、理解,增強母子或母女之間的感情。

(3)CAI輔助教學方法——運用Power-point簡單易操作的特點,發揮其自身較強的編輯功能,將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元件綜合使用,使課件變得生動活潑,符合低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讓學生想學、樂學直至學會,達到CAI輔助教學的目的。

(4)講授法——講授法穿插在整節課,但起的只是輔助作用,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做點撥。

三、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當今積極提倡的學習方法。本文故事性較強,學生通過自己的閲讀必能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小組之間通過合作探究,互相交流,就可以對文章的中心有深一步的理解。

當然,不能單單採用這一方法,課文感情的把握、遷移和昇華等必定要老師作適當的點撥,不然學生會容易失去方向,遠離目標的。

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增強學生閲讀能力。

四、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以“母愛,是人類最高尚、純潔、美好的感情。”名言導入。

2、 整體感知

學生回憶預習課時所歸納本文寫了母親四個片段的內容和母親的性格特徵,對課文做整體的把握。

3、 探究學習

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討:

(1) 作者深情回憶了關於母親的四個片段,哪些話語、哪些事例細節最讓你動情?

(2) 母親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悽慘的情形時,總會熱淚盈眶,揮淚痛哭一頓。你認為原因是什麼?你認為舊社會家庭中存在怎樣的弊端?

4、 語文活動

(1) 媽媽的真情告白(播放錄影)

(2) 子女的真情告白(口頭、書面)

5、 總結全文

以歌曲《燭光裏的媽媽》來總結全文。

五、 板書設計

我的母親

鄒韜奮

母親揹我元宵賞燈

講述故事情感豐富 慈愛、善良、勤勞、

兒子受罰母親落淚 能幹和具有奉獻精神

燈下熬夜為兒做鞋

課文評課稿11

《熱愛生命》課文很長,要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任務,教什麼、怎麼教到關鍵處?這對執教老師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高小粉老師出色地完成了課堂的教學,使我受益匪淺。

一、遵循閲讀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體現自讀課的特點,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抓手。整個教學流程從整體到局部,先見森林再見樹木,從初讀感知到研讀賞析,再到質疑探究,由淺入深,由導到放,先引導學生讀懂文本作者的特定指向,再讀出學生的個性感受,每個環節都注意教方法、給扶手,如初讀感知提供批註的範例,課堂完成後學生談啟示等,讓學生上完一課不但讀懂課文,讀出自已的感悟,還能舉一反三自讀其它文學作品。

二、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內容挖掘到位,語文味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潛移默化,受到薰陶感染,在語境的動態中學到語文知識文中主人公強烈的生命意識,驚人的頑強意志,非凡的人性和智慧;文中精彩出色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凸現主題的象徵意義,形象生動的文學語言執教者都能關注到並在相應的教學環節中巧妙落實。

三、板書設計簡潔、完整,富於藝術性。

隨着多媒體的運用,不少老師忽略了傳統的`教學手段——全文性的板書而全文性的板書是對文本整體思路、內容、寫法的把握,有利於訓練師生的思維,錘鍊師生的語言,幫助師生深入把握文本,從高老師的板書設計中也可窺見她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和紮實的教學基本功。

當然,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上好一堂課,對教師往往是高難度的要求。就本課而言,有一些教學環節還有待商榷。如整體感知要整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整體感知這一板塊用時較長,前後有10餘位學生進行了感知歸納,內容涉及“困難、命運、自然、飢餓、狼、孤獨、死亡”7個方面。在學生感知回答以後,有一個很好的提煉機會,將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合並,這樣可以將學生髮現的點與整體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為進一步理解文本奠定基礎。遺憾的是教者沒有安排這一環節,整體感知的效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課文評課稿12

聽了劉老師三十五分鐘的課,我的感覺用這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幸福。幸福的是在劉老師所營造的寬鬆和諧的心理氛圍中感受着一份份真誠;幸福的是在稚氣真誠的朗讀和話語中與孩子們的共同經歷閲讀的過程;幸福的是與孩子們一樣不斷深入的思考中感悟到的真情。幸福的是和劉老師一起感受做教師的幸福。走出課堂,我一直反思,劉老師的課給了我什麼樣的啟發。我想,應該有這樣的五點值得我去學習。即這節課她努力做到了“五實”:紮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

第一,紮實:這是一堂有意義的課。學生不僅學到知識即:使學生懂得“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這一深刻的道理。更讓學生經歷了閲讀體驗的過程。即本課貫穿始末的朗讀。新課標強調閲讀教學要重視“讀”的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那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我們就更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加強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逐步感知、感悟、內化、延伸,我覺得這節課就真正做到了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

1、以讀顯形,突出感染性。例如:學生欣賞了動畫裏小柳樹風中舞蹈的美麗姿態後,順勢鼓勵學生表演讀,把自己當成小柳樹,讓大家來欣賞自己的美麗,這樣就在讀中突出了小柳樹的美麗,增強了感染力。

2、以讀動情,堅持滲透性。例如:小柳樹雖然美麗,但是隨着她越來越漂亮,也越來越瞧不起小棗樹。這一驕傲得意,只關注對方缺點的性格特點是從她説的話中體現出來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劉老師將小柳樹兩次説的話對比朗讀,從而讓學生較好地把握了小柳樹的人物性格。在逐層滲透中,為後面理解小柳樹對待小棗樹的態度發生變化,做出了必要的鋪墊。

3、以讀育人,注重薰陶性。例如:文中小棗樹的話語很少,但卻凸現了她的`寬容大度,善於發現別人優點。在品讀小棗樹的話之前,劉老師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小柳樹,你認為已經結果子的小棗樹現在會怎樣對待自己?在學生髮散思維想象之後,再來讀文,感受小棗樹的為人,使孩子的心靈受到一次震撼。

4、以讀啟智,堅持啟發性。例如:

第二,充實:這是一堂有效率的課。

1、三十五分鐘的課堂,老師恰當地把握教材,以“小柳樹和小棗樹的成長時間”為主線,引導學生如層層剝筍般地進入,(如:在座的老師們也想結識這兩位新朋友,快向他們介紹一下小柳樹和小棗樹的樣子吧!春天來了,小柳樹和小棗樹發生了什麼變化嗎?難道小棗樹就一直這樣光禿禿的沒有變化嗎?秋天來了,讓我們先來關注一下小棗樹怎樣了?這樣的問題,符合孩子們的心理,讓他們易於接受)學生不僅在這一過程中體驗學習的過程,更水到渠成地突破教學目標,瞭解了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特點的不同,為孩子們懂得“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這一做人的道理進行了鋪墊。

2、多媒體課件的恰當運用,不僅使課文變得更形象生動,更加快了教學的節奏,增大課堂的容量,而且為突破教學難點起到很好的鋪墊。例如:如果僅是從老師的語言中,或是從課文的文字上讓孩子憑着自己的理解去了解,勢必達不到效果。讓學生明白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特點的不同,對揭示本文中心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帶有意境又能刺激感官的直觀的動畫,使得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第三,豐實:課應該是有生成性的課。即一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情感、智慧的交流,這個過程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這節課可以稱為豐實的課。

在老師創設的和諧安全的心理氛圍中,課上生成了很多靈感的火花。

如:學生做動作地讀

(在讀小柳樹兩次嘲笑對小棗樹説的話時,學生隨着老師很自然地把自己當成了小柳樹,用手指着它處,又拍着胸脯以顯示自己的美麗,而臉上一副得意的樣子。

當讀到小柳樹葉子長得又細又長,在微風裏得意地跳起舞來,學生不由自主受到感染,伸出手臂彷彿小柳樹

一樣在風中翩翩起舞。

第四,平實:這一課課應該是常態下的課。課堂的價值在於通過師生碰撞,相互討論,生成許多新的東西。不管誰在聽課,教師都要做到旁若無人,心中只有學生。

課上劉老師有多處都創設了這樣平等對話了機會,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看到了學生成長的過程,可謂“甘為人梯”:如:示範讀秋天小柳樹和小棗樹的對話時,把小柳樹説話的語調仍讀得很高,問學生這樣讀可不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説出了老師臉上的表情不適合此時小柳樹的心理,小柳樹説話不會這樣大的聲調了等。還教學生一遍遍地低下頭,當作自己是小柳樹來讀她這一次對小棗樹説的話,以此感悟出小柳樹前後的心理變化。

第五,真實:做到了以上幾點,這種課應該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課。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實的指標。這種課可以稱為真實的課。

結尾處,劉老師步步為營地引導學生感受做人的道理,如果用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小柳樹和小棗樹你更喜歡誰?”讓學生辯證的看,是不是更能激起學生的思考呢?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去嘗試。

用一句話作為我與大家交流的結尾,與大家共同分享: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需要我們去用心體會。更需要我們用心呵護。

課文評課稿13

今天聽了陳利玉老師執教的《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整節課教者都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有活力。具體表現如下:

一、學法遷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課堂中,陳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如學習完頂峯殲敵這一部分,老師瞭解到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習方法,因而把學法遷移到第五段。讓學生運用學法自由組合學習小組,經過小組討論,最後由學生彙報學習結果。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而且增強了創新的意識和團結協助的精神。

二、情境營造,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提供刺激物,增強氣氛,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薰陶感染。這一節課就體現了信息技術全程營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學一開始,就利用課件,通過放映錄象,把學生帶進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誘發學生追蹤故事情節,調動學習興趣。

三、自讀自悟,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方面陳在課堂中也處理得很好。例如:在學習頂峯殲敵這部分時,教者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想象畫面整體感知,再用成語概括五壯士的光輝形象,然後自由讀文,找出最讓自己感動的語句去品讀體味。其中一個教學片段是這樣的:

生:我喜歡的句子是:班長馬寶玉受傷了,子彈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裏還剩下一顆手榴彈。他剛要擰開蓋子,馬寶玉搶前一步奪過手榴彈插在腰間。他猛地舉起一塊磨盤大的石頭,大聲喊道:同志們,用石頭砸!

師:追問你為什麼選這句讀?你朗讀的成功經驗如何?

最後,讓學生歸納學習方法,有感情朗讀。通過讀學生把心中的疑問提出來:為什麼馬寶玉要奪過他的手榴彈?為什麼要用石頭砸?還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自選一個鏡頭配上動作邊讀邊演。整段的教學教師沒有做任何繁瑣的分析,這種開放靈活的形式給了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空間,課堂上充滿生動和樂趣。

四、以情促讀,讀中感悟,加強讀書方法指導

語文新課標註重了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陳老師這節課不但注意指導學生朗讀,還教給學生初讀想象畫面-----品讀體會感情這一讀書方法,體現了新課標以人為本,着眼未來的精神。如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這一句時,陳老師注重了學生自讀自悟,擯棄另外傳統瞭解析方法,通過品讀,讓學生體會出這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在指導學生讀好課文上,陳老師更是下了功夫,如在指導朗讀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着五位壯士的決心,帶着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砸去。這句時,陳老師注意把學生調入情景中,一邊播放錄象一邊説:同學們,你們瞧,無惡不作的敵人正爬上來,現在你就是五壯士,面對着這樣的情景,你該怎麼讀?這樣一點撥,學生的內心就能與當時的情景相通,讀的勁頭更高了,真正從讀中領悟感情。

五、積累遷移,將規範語言內化為學生的語言

國小語文改革方向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陳老師這一節課在最後安排了背誦第五段,至於怎樣背才能記得牢:一是抓住重點詞、二是通過想象畫面。這體現了注重學生的積累,讓學生記得住。讓學生用成語概括五壯士的英雄形象,還安排了學生對五壯士説心裏話這一環節,無疑是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注重了學生的`表達遷移。教語文實際上就是讓學生能動地把課文的規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過程。學生內化語言的過程就要靠讀悟積累的。

六、作業的佈置也十分靈活

學完了這篇課文,陳老師讓學生給自己佈置作業,這也是自主學習的一個體現。不但給學生留一個學習的空間,更有利於不同程度的學生的發展與提高。如果能將這項工作紮紮實實地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對提高中下生的發展更有幫助。

綜合這節課的情況,本人還提出幾點建議:

1、這節課讀的形式比夠多,但讀的分量和深度還不夠。如品讀第四段時,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五壯士的形象,應抓住關鍵句子石頭像雹子一樣帶着五位壯士的決心,帶着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砸去和班長馬寶玉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的句子讓學生反覆去品讀,通過品讀去體會情感。這樣紮實抓好這個段落的導,再過度到第五段的放,就自然得多了。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個環節還不夠紮實。如讀完一個部分可否讓學生説説這個部分的主要意思,尤其是中下生有機會給他們多點學習的機會,檢查他們課堂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不是比課後補課更好嗎。

3、討論是否要抓紮實,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討論有關的內容,這樣收到的效果也許會更大。

課文評課稿14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內的經典美文。新教材把這篇文章從高一調整到高三,其意圖在於讓學生感悟意境之美。張老師立足於編者的意圖,把課堂重點放在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學會用詩意的心情去面對現實生活。這是非常大膽的嘗試,這種積極探索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本次工作室評課活動,我分配的觀察點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評課前我參考了徐老師制訂的量表並進行了小幅修訂,在聽課中,我對這一觀察點又調整了具體的評課指標,分別是:課前學生對應掌握的知識重難點有無具體認識;課上學生理解知識的主動性、有效性,課上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途徑和具體表現(答題統計),課後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觀察。下面我就從我的.這些觀察角度對張老師的這堂課進行評價:

一、 課前觀察

張老師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是以思考問題的形式,應該説提出的三個問題是緊扣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的。但似乎並未形諸文字,從學生的課本上看,很多學生充其量不過是標註了段落序號,對於預習的問題未形成文字答案。對於高中緊湊的教學節奏而言,學生預習不夠充分,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此外,在課前老師用MTV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在同時展示思考問題或教學目標的話,個人覺得媒體運用的效果會更好。

此外,對於本堂課的知識點落實,個人還是有疑問的:對於高三的學生學習本文的意義何在?僅僅是學會用詩意的心情去面對現實生活嗎?能不能讓課文講授更實在一些呢?

二、 課堂觀察

對於經典美文的講授,個人認為理想的狀態是藝術性與實用性兼備。對於張老師的這堂課,個人以為藝術性有餘而實用性不足。

首先,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言,本堂課的大部分時間學生都能做到認真傾聽,聽課精神不集中(具體表現為不能緊跟老師要求做出反應)的學生絕大部分時間不超過三人次,對於高三文科班的學生而言,我認為這一數據是不錯的。問題比較大的是教師在播放錄音時,大多數學生都在緊盯畫面,而非關注文本。我認為這是老師運用媒體過度反而造成學生關注目標出現偏差。(授課伊始,老師出示兩幅荷花圖片,問學生那幅畫面更符合本文意境,學生回答第二幅更具朦朧美,其實對本文的意境美的理解就出現偏差)

其次,從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言,本堂課學生的個體學習體驗(閲讀思考)時間為9分鐘,羣體學習體驗(發言討論)時間為9分鐘。總計18分鐘。從數據上看,學生主動學習和被動接受的時間接近1:1,是比較理想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羣體學習體驗中生生互動時間較少(僅有討論景是如何體現情的一問且時間不足3分鐘),並且整堂課缺少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時間。

再次,從學生答題情況統計來看,本堂課學生回答問題人次為11人,回答問題人數為9人,朗誦為2人,板書為1人。其中一位男生朗誦1次,板書1次,回答問題3次。顯然,本堂課學生運用知識的表現形式還是比較豐富的,但學生的參與率還是比較低的。此外,學生回答問題優秀人次為5人次,回答問題一般人次為4人次,回答問題錯誤人次為2人次。僅從數據上看,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情況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回答問題優秀主要集中在對景物描寫的理解上,而錯誤和一般的人次主要集中在對情的把握上,從這個角度而言,本文的教學重難點似乎並未得到有效突破。個人建議還是先景後情比較符合學生認知。

三、 課後觀察

課後抽查學生課本4人,基本無記錄。回答問題正確率約50%。從抽樣數據看,學生並未真正走進朱自清苦心營造的美麗世界。

同為高中教師,張老師的這堂課給我啟示良多。工作室的活動讓我感受到詩意語文的魅力,體會到專業發展的甘甜。

課文評課稿15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老師相信小朋友在家裏都過着幸福的日子,(板書:在家裏)都有一個温馨的家。

2.學生展示自己畫下來的“家”的作品。

過渡語: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去小紅家做客。

(出示掛圖)

二、識字教學

1.師:這是小紅家的哪裏?看看客廳裏都有些什麼?它們呀,都有自己好聽的名字,小朋友先自己看看、叫一叫吧。

2.指名説,教師隨機在圖片邊貼上詞卡:

shujia dianshi chaji baozhi

書架 電視 茶几 報紙

guazhong taideng shafa dianhua

掛鐘 枱燈 沙發 電話

▲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

▲指名讀—同桌對讀—再指名讀—齊讀—再自由讀

3、出示去掉拼音的詞語:

沙發報紙枱燈電視茶几書架掛鐘電話

▲學生自由讀

▲指名讀—小組讀—女生讀—男生讀—齊讀

4.選一個詞語説句話。

三、寫字教學

1.我們已經寫過6個字。(板書)

2.今天來學習寫2個字。(出示寫在田字格種的:“上”、“下”)

3.認識新筆畫:點

4.教師在田字格中範寫。

5.學生在本子上練寫。

四、課外延伸

師:回家看看自己家中的擺設,還有什麼東西,叫爸爸媽媽幫你做成字卡,爭當識字大王。

[評點]:

所有的文字都來自生活,並且迴歸到生活,那麼我們的教學呢?它自然不能違背規律性的法則。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朱老師就充分利用這一點,收穫了很多精彩。

一、創生活情境,激學習興趣。

所有的教學設計

都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本着這樣的理念,朱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出示了一個有着美麗陳設、生活用品的家庭畫面,創設了情境,貼近了學生生活,使學生學習積極性驟然高漲。然後老師把配有拼音的詞語卡片貼在圖片旁邊,使抽象的生字與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初步地使學生認識了生字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藉助實物認識生字,學生感興趣,也容易記住,學得自然輕鬆。

二、強化口語訓練,學以致用。

所有字詞都是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字詞。識字必須多讀,也必須多説,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高頻率接觸生字,既鞏固了生字詞,又很好地進行口語訓練,對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大有裨益。讓學生任選一個物品説一句完整的話,既尊重了學生,又體現了在生活中學生字,在生活中用生字的思想。“學以致用”是一切學科的最終目的,認識了生字就要會用,運用生字進行説話,正好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談一點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1.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再予以雕琢。我們面對的是一年級的孩子,所以教師的語言應該更富有童趣,各環節之間的過渡語言銜接應該更自然些,不能有突兀的感覺。

2.雖然教師在“讀”上花費了很多時間,形式也很多,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讀等等,看似熱鬧,但是實際的效果卻並不好。喜歡做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建議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這一心理特點,用做遊戲的形式,讓生字反覆出現。比如這一節課中,“電”、“視”、“台”、“燈”、“報”、“紙”、“沙”、“發”這8個字是要學生能認讀的生字,教師可以將這8個字脱離詞語單獨出現,設計“掛燈籠”|、“生字大轉盤”等遊戲,讓生字富有靈性地出現在學生的面前,促使他們在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種盡情的娛樂,全身心的投入,不會產生一讀再讀的厭煩感,從而達到鞏固識字的效果。另外,認識“三點水”、“火字旁”、“提手旁”也是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識字過程中應該將這環節穿插進去。

3.教師的評價方式應該更多樣形。課堂中對一些表現比較好的學生就只是採取送掌聲和送蘋果的方式,顯得單一。建議朱老師在評價方面要多花點心思,尤其要注重語言上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