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歷史>

歷史教學反思(14篇)

歷史 閲讀(6.07K)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教學反思(14篇)

歷史教學反思 篇1

時光飛逝,又一個學期不知不覺結束。經過歷史教學,我覺得歷史教學任重道遠。這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對國中歷史教學的思考。同時,它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一些事情我無法挖掘。接下來,我將對國中歷史教學進行以下反思,並鼓勵大家。

首先,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是一個關鍵問題。聯想教學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特點,通過縱向和橫向的聯繫,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動性,從而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前,大部分教學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所以大部分教師注重講解和概括,而學生是聽眾。目前,新課程實施後的信息化更是與學生的時代特徵相結合。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餵鴨”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給予學生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事實上,教與學是互動的。教師和學生相互激勵、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思想、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和經驗觀念,達成共識,實現教與學的共同成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根據教材,我以教學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力,接觸已知知識,發揮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和老師一步一步地討論和延伸,讓學生在知識生活的海洋中盡情享受。這種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教師討論和交流的教學方法稱為聯想教學。

這種教學方法正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在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對思想的理解是多元化的。你腦子裏沒有太多的規則。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誌、書刊、互聯網等。因此,獲取知識的方式是多樣的,包括真假。從天文學到地理學,他們無所不知。他們的知識是多樣的。當然,這也包括了很多歷史知識。國中歷史教學的教學反思。他們理解布什連任美國總統和“海嘯”帶來的災難,理解中國被“韓流”掠奪。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問為什麼要解決實際問題,但他們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慾強,記憶力強,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廣,善於獨立思考。

事實上,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索心理如此相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豐富多彩,關鍵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它是適應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這種方法試圖讓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讓學生意識到歷史就在我們身邊,這不是遙不可及的。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實際上被稱為“回顧舊,瞭解新”。首先,通過回顧歷史的“過去”來學習新知識。比如説中國的改革開放,我們可以先以商鞅的改革為例來分析。商鞅改革得到大多數人支持的歷史事實使學生們認識到,商鞅改革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同樣,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也正是因為在新形勢下制定了一系列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措施。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回顧以往的舊知識來理解和深化當前的新知識,鞏固舊知識。

其次,從其他部門的“過去”中學習新知識(聯繫各個學科的知識)。歷史是包羅萬象的,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例如,商鞅改革的例子也可以與漢語中的典故聯繫在一起:;移動木材獎勵”“信仰的立木&rdquo。在數學方面,有祖沖之、π的計算器等。漢語文本的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和化學的發展過程,是歷史的思維方式。唯物史觀本身屬於政治範疇,地理與歷史關係密切。再次回顧“過去”的課外知識,瞭解新知識。這";所以";並非所有學生都理解,但正是這一點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主動性,給學生自我實現的空間,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歷史與現實之間不可避免的、不可分割的關係。例如,當談到英國佔領西藏時,我們可以提到電影《紅河谷》。這部電影展示了藏族民俗的樸素和落後的威波

歷史教學反思 篇2

我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評價?如何實施?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這是我一向在思考的問題。相信將來我的工作任務更重,挑戰更多。努力學習,深入鑽研尋求對策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資料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資料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藉自我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資料結構化。我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能夠提出教材資料的“綱要信號”,也能夠利用“先行組織者”,還能夠指導學生自我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資料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構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資料與形式的關係。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説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取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能夠理解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用心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三、常規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變成問題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覆講了好幾遍他為什麼還不會?”、“為什麼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麼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繫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應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説説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後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説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着手解決,具體成文。

四、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潛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我,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資料,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歷史教學反思 篇3

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有成功的體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對教師來説都是財富,關鍵在於是否作認真的總結,並進行分析研究。教學反思中,教師找出教學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查漏補缺,調整教學策略,優化課堂教學。長期堅持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寫教學反思還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途徑。教學反思中積累的教學火花、典型教例、教學一得,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點、難點,都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探索教學規律、撰寫教研論文不可缺少的資料。

二、教師應把握教學的反思過程

1、記成功的經驗。當教師上完一堂經自己精心準備的課後,應對自己的課做出客觀的分析,肯定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成功經驗。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一些精彩的片段。如:新穎精彩的導言、恰當的比喻、簡明的板書、巧妙的設問、教學難點的順利突破、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成功的臨場發揮、瞬間產生的靈感、直觀教具的合理使用、現代化電教手段的運用以及配合本節教材補充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生動性和富有説服力的教學事例等等。這些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用具使用等方面獨到之處,都是促成教學成功的因素。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都有很大的用處。

2、記教學中失敗之處及其原因。再完善的教學設計也可能有疏漏失誤之處,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課後冷靜思考、仔細查找原因、尋求解決的辦法、及時總結並作好記錄,成為以後所應吸取的教訓,在適當的時機有計劃有步驟地彌補和解決,並在以後教學時改進和糾正,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達到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效果。

3、記學生在課堂上反映的問題。有些疑難問題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遇到的,有些是通過課堂提問、練習等形式反饋出來的。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的問題可拓寬師生的思路,促使頓悟的發現,有的問題甚至可以把其引向縱深,這就是教學相長。另一方面,由學生的提問可以發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學生提出的疑問往往是教師沒有講清楚或被忽略的問題。

4、記學生的思維及進步情況。教師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在各年齡段的思維特點、對事物的認識程度、認識觀點、思維能力等。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是否受學生歡迎,學法指導是否到位,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等作好記錄。這些都是以後教師教學的第一手參考材料,對啟發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5、記錄再教設計。教師上完課後,根據教學體會以及學生反饋的信息,靜心沉思。看一下教法上有沒有創新、知識點上有哪些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特點、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進行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學反思畢竟是以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其歸宿的,這種循環反覆的反思過程會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很大收益。在行動與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是每一個教師當然也是每一位教師應該不斷為之努力的方向。總之,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我都堅持及時寫教學反思。所以我認為教師必須培養反思意識,通過發現問題、自我學習,積累素材,嘗試研究、經驗論證、互相交流等過程,循序漸進,逐步培養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學反思能力,進而提升自己的專業化水平

歷史教學反思 篇4

一、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從1998年至今一向從事九年級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閲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藴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説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九年級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九年級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五、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後,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是投機取巧,譁眾取寵。”

我上了一節課是《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學藝術》。此課按照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進行,透過創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然後透過啟發與探究完成學習目標,最後是思維拓展、達標檢測。反思此課,我感覺最大的遺憾是學生學習的情緒由高漲走向平靜最後陷於低落。

一開始,我透過一段影音資料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在講第一個問題“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提出問題“你明白的唐代詩人有哪些?”同學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後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後我又分別讓他們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介紹,並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背詩和畫中尋詩的活動。同學們十分用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踴躍舉手。當講到第二個問題“光彩奪目的散文”時,我就讓學生閲讀教材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學生立刻開始平靜的看書,用書上的話來回答問題,沒有了興高采烈的神情,沒有了爭論、沒有了問題、沒有了質疑,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

靜靜地思考,我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出現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應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只是把學生當成了我事先編好的程序中的對講器,師生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我問你答,雖然答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掌握了教師安排好的知識。當我和教研組長及其他老師交流時,他們提醒我,你沒有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讓他們沿着自我的思路繼續前行,即沒有讓學生自我從身邊的、熟知的知識談起到引出未知知識,也沒有給學生自主閲讀、思考、質疑的時光,所以學生的情緒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話使我更加明確了本課失敗點所在。

課堂教學中就應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着“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我的問題牽着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能夠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後把“發球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鬆的環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節不太成功的歷史課,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主角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明白哪些問題??而非按教師的預設只思考自我怎樣教、怎樣問、學生能答出教師的問題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一次的偏差,還是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脱離,教學設計中雖然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於“老一套”的以教師為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後我就應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隻掛在口頭上。

透過這節課,我悟出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只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現。

歷史教學反思 篇5

八年級歷史要求老師和學生在新授課時做到反饋信息,合作釋疑。在學生看書後,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探究結果。並通過研討、辯論等多維互動方式解決個體在看書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對於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可與學生共同探討、釋疑。在這裏,學生起主要作用,教師只起組織、引導、協調的作用。

上半學期主要學習中國近代史,線索明確,但內容較多,容易混淆,且知識點難度大,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是看地圖,學歷史(識圖學史法)。通過看地圖,將比較空洞的歷史事件還原於具有空間立體感的歷史真貌中。

二是列表格。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三大條約幾乎都有賠款、割地、開設通商口岸,學生很容易混淆。我指導學生將每個條約都製成表格,使知識在輕鬆的學習中被記得更牢。

三是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學,激發學生上歷史課的興趣。

四是開展探究性學習。比如繪製“鴉片戰爭前期清朝疆域圖”、開展社區歷史小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能夠尋求多種途徑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了和學習方法,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從這次期中測試的成績來看,學生總體上考得比較正常,班與班之間的差距不大,不及格的人數也不多。但是八年級的學生基礎較差,這是所有任課老師的共識。學生的學習態度、審題能力、學科知識的滲透融合的能力以及書寫表達能力均與八年級學生的要求有較大的距離。同時,學生仍未重視歷史這門學科,仍然抱着學不學無所謂的態度。學生現狀如此,過多的埋怨責怪都無濟於事,只有在今後的教學中,針對現狀,不斷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探討教法,以提高教學質量.

歷史教學反思 篇6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讓學生感受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特點使許多學生感到歷史是“無用的”。如果教師不充分發掘歷史知識的價值,使課堂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

眾所周知,歷史知識豐富多彩,歷史與現實密切相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注意聯繫現實生活和社會現實,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知識是非常有用的。

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學生可以深入思考“貞觀統治”和“開元統治”帶來的啟示。根據學生的言論自由,教師們得出結論,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就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重視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推進改革開放,也要處理好這些方面的問題。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們覺得學習歷史非常有用。因此,他們對學好這門課程有着積極的認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會提高。

歷史教學反思 篇7

優點:

1、本節課我始終貫徹教學設計的思路,圍繞設定的三位目標進行教學。採取“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充分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力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創造性。

不足之處:

本節課是新生剛接觸的第一節歷史課,雖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字和圖片進行教學及引導學生學習,但是沒有能夠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在引導學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模樣時不夠到位,所以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瞭解不夠,這是今後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歷史教學反思 篇8

興趣是人對必須事物和活動帶有用心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用心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帶給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瞭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務必着力於“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簡單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採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能夠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悦,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本文由一齊去留學修改整理。

一、“學為人師,行為規範”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學為人師,行為規範”,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我先做出樣貌。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我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我的失誤則關係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我講錯、説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髮現並質疑,或者事後被自我察覺,但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並沒有使自我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學生反而更願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於以後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證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於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台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我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中學歷史教學的好處和價值在於引導學生逐漸構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構成不就應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就應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好處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理解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資料,這種理解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務必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於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潛力培養的需要。作為一個剛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就更有必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三、“教,然後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並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佔據着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於理解“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理解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務必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着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務必處於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於某些課時,並非全部的課程都就應使用多媒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歷史教學反思 篇9

一年的時光倏忽間就過去,回頭想來高三這一年是那樣的緊張、又是那樣的充實。對於教學,這一年稱得上更上層樓,而這是隻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個熔爐最後的高温加温時期,它是為成品出爐做準備,所以高三這一年是一直戰鬥在前沿的,它是熱烈的、是緊張的、是充滿希望的!

前沿給了我一個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斷積累的,在這一年厚積而薄發。

一、責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備課,要新課、複習課一起備,尤其還要每週兩個晚上9:00的自習,還有四個早上6:30的自習,所以疲憊不堪是很常見,但責任心讓我非常明確,教師努力的一切關乎學生的未來,一定要用120%的精力與耐心去備課、備學生,這樣才可以説得上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身為教師的這顆心。

高三從時間上來看兩頭適應難,容易出現波動,中間過程需要穩中有升,作為老師,在學習上必須對學生進行指導。因為高二的相對寬鬆使得學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適應,這時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心情與學情的調節,既要系統知識體系,也要不斷滲透方法,用一顆充滿責任感的心去與學生交流,那麼學生會以一種重視但心中很踏實的感覺走好高三這一年。這是給教師本人和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氛圍,這很大程度上源於教師的責任心,責任重於泰山,實際上何止於此!

二、學習、學習再學習

教師這個行業決定着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的行業,但隨着時間的累積可能人們更重視經驗的積累,但實際上經驗一定要與學習相結合這樣二者才能真正煥發魅力。同時自我的不斷學習極其重要,時代的不斷髮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見解,所以自我的積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學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這一年我認真鑽研這幾年的全國和地方的大學聯考題,又不斷作大量習題,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考試報這樣的書報雜誌,一些專家的評議和分析出題走向,加上自我分析來形成自己的思想,這一點現在想來非常重要。

歷史教學在進入高三以後,時間的緊迫性越來越突出了。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大學聯考成績,是我一直以來苦苦思索的一個問題。在講現代中國的對外關係這一專題時,我作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教學設計思路

結合學生實際,依據教材、考試大綱和歷史課程標準制定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流程。在教學中,以學生髮展為本,體現教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人才為宗旨,及時巧妙地滲透了德育,重在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不斷夯實基礎知識,提升基本技能,並進行橫向聯繫和縱向深化,使學生對歷史形成網絡化認知,具備基本的應試能力。

難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運用能力和解題技巧,使學生具備較強的應試素質。

備課--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落實考點,注重細節,深挖教材;聯繫熱點,研究動態。

二、教學過程及效果:

教學內容始終圍繞教學目標,注意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教材的處理,依託教材,打破章節順序,突出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清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藴藏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處:

1、重視基礎,強調知識的整體,突出主幹知識、重點知識,活化歷史知識,切準發展脈絡、把握時代特徵,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維。

2、突出體現了歷史教學的教育功能,關注熱點,延伸歷史的發展性,以史為鑑,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如把祖國的統一、和諧社會等學生們比較關心和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和學習歷史知識結合起來,自覺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諧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追求,意識形態的不同不會成為我們加強聯繫的障礙。以此引導學生觀察社會,瞭解生活,讓歷史為現實服務,鼓勵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注身邊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激發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利於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其個性健康發展。

3、教學媒體使用合理,與教學內容有機整合,真正起到輔助教學作用。本節課頭緒比較多,內容繁雜,學生理解記憶比較困難。為了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運用多媒體課件,使知識結構系統化。如複習新時期的外交,利用一些視頻、圖片、知識脈絡圖演示,形象直觀,較好地展現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加強學生記憶,鞏固了基礎知識,加大了課堂的知識容量。

4、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運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和其他一切可行的辦法重在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表達、運用能力。在講述不同時期外交時,我要求學生要善於運用政治、經濟、文化三分法去分析其不同時代背景,同時注重中外聯繫、加強對不同時期的情況比較,形成全面、系統的知識結構,還結合時代熱點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應用、綜合能力。

5、注重精編練習,適量訓練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拓寬和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更是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適度進行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在複習之前,對各種習題進行精心的挑選、細緻的分析。在精選專題練習上,我堅持抓基本、抓重點、抓難點、抓熱點、抓易錯點的原則,精選一些思維含量較高,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饋基本知識的各種類型的練習題(包括近幾年的某些大學聯考試題),自己重組題,進行適量定時的訓練(平時訓練、第八節測試、月考),使學生在複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並且對每次書面訓練和檢測性習題考試都及時進行評講分析,針對學生在審題、解題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學生在講評中受到啟發,從而提高解題的能力。

6、關注熱點,收集信息加強交流。

關注高中新課程方案信息,大學聯考信息,一年的時政熱點信息和考綱變化的信息等。

(二)不足之處:

1、如果説本人的教學有缺憾的話,就是還沒有完全脱離傳統的教法,課堂教學沒有完全放開,再多給學生髮言討論的機會和時間,課堂氣氛再活躍一些就更好了。

2、課堂知識容量過大。

今後我將繼續探索開放高效的課堂教學複習模式,在繼承傳統教學理論和方法基礎上發展和創新。

歷史教學反思 篇10

摘要:在長期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發現高中學生愛好歷史卻不愛上歷史課,愛看歷史影片、歷史課外讀物,卻不愛讀歷史教科書。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歷史教材本來就繁瑣枯燥,再加上教師傳統的填鴨式的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以至於很多學生“談史色變”。那麼如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想必是每一位歷史教育工作者經常思考的問題。對此,我結合自身實踐、摸索、思考形成了一些粗淺的認識,拿來與大家分享。

一、讓學生認識學習歷史的重要性

歷史雖然作為一門考試升學的科目,但是我們不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歷史。歷史是人類過去的活動,紛繁複雜、豐富多彩,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的戴安娜·諾維茨教授説:“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歷史科是一門綜合學科,內容廣泛,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歷史的學習對於人尤其是對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學生更加重要。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歷史學習,歷史學家司馬遷説:“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偉大領袖毛澤東熟讀二十四史。古人説得更好:“學史使人明智”,確實如此,使學生認識學習歷史在認識社會、判斷社會問題等方面的獨特作用,認識到歷史很重要,學習歷史不只是大學聯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二、激發學習興趣,達成學習目標

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學史興趣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打開智慧的一把鑰匙,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努力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對於學習活動有重要意義,它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歷史學習的社會意義,喚起學習歷史的熱情,激發更大的學習慾望與更強的學習動力。

1、針對教材的枯燥無味,教師在備課時要多蒐集相關的歷史小故事,儘量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在歷史故事中灌輸着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傳遞人文精神,樹立起民族氣節和培養高尚的人格情操,老師講的輕鬆,學生們學的輕鬆,何樂而不為呢!

2、恰如其分的使用多媒體及網絡資源,創設形象直觀的歷史情境,把遠的拉近把虛的變實,把抽象的變具體,製作優秀課件、剪輯影像資料,豐富學生的試聽感受,渲染愉悦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歷史教學中,提問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與課堂氣氛的關係很大。有提問而又得當,就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並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往往一堂課的重點部分通過一到兩個高質量的提問就能解決。而這一到兩個提問往往能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所以教師在課後的教學反思中把自己精心設計的這一到兩個提問記下來,日積月累,就會從中悟出提問的技巧。

三、改變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自主、探究、合作、體驗的教學改革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過程,既對立又統一,在這對矛盾中,雙方都是積極因素,把兩者的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以學促學,使整個教學過程處於共振、互動和合作之中,這就是所謂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歷史課程標準》“課程的基本理念”也要求“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所以歷史學習,應在學生主體自學、預習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大膽質疑,對重大歷史人物、事件進行有創意的評價。隨着課改的進行,許多教育工作者在這些方面做出了許多大膽的嘗試。可以讓學生組成討論小組,就某些歷史專題問題,合作學習,探究辯論。更應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從事研究性學習,引領學生了解社會、關注民生,培養學生人文情懷,提高學生治史能力。組織歷史辯論會、一分鐘的歷史演講、撰寫歷史小論文、組織歷史文物參觀考察等。活動中,學生不僅提高了學史興趣,同學之間也增進了解,師生之間也加強了溝通。學生在撰寫“抗美援朝利弊談”中,還走訪老人,進行訪談,增進了對社會、民生的瞭解。只要能起到好的教學效果,不同的教學模式都可以嘗試一下。

四、老師要建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俗話説“愛屋及烏”。不論什麼課程,如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自然就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也就是説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老師要尊重學生,要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和學生多溝通,多交流,尤其要幫學生清掃心靈的垃圾。古希臘散文家普羅塔戈説:“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老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點亮學生心靈之燈。所以我們歷史教師要利用自己的職業優勢,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助、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係。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在教學活動中相容的師生關係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總之,針對目前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沒有用,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實際,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學習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時要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學用結合原則,闡述歷史課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教學中心,若長久堅持,學生就會從“為用而學”發展到“越學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學”的境界,這也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

歷史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的宗旨是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從中汲取知識,達到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學案教學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教師只能進行幫助和指導,不能代替學生去思考,可以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由發揮,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在歷史教學中,存在學生沒有興趣,按以往傳統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完全沒有主動性,但在學案教學中,教師發揮的是引導作用,主要是靠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充分利用學案,把課堂的教學重點通過自學方式、討論方式來解決課文中的內容。

在實際教學中,學案在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方面確實有突出之處,具體來説有以下幾方面優點。

1.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案教學注重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堂由以前教師為主變為以學生為主,通過教師發的學案,讓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教師主要的任務就是在問題的點撥和引導方面。比如在導入新課時,運用小故事、圖片、視頻等方法提出本課所學的重、難點,由學生自己探討和交流,通過製作精美的圖片,讓學生覺得耳目一新,效果就比教師直接引入要好得多。

2.在教學中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結合情感教育。比如,在講到祖國統一時,先出示教學目標,並用于右任的詩詞朗誦導入新課,用詩人優美的詩句引入問題,在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加強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3.學案教學比較開放,不拘形式,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不同觀點,對問題的認識,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團隊意識、創新精神不斷加強,對課程內容認識不斷加深。比如在講述《荊軻刺秦王》時,學生就對當時使用的青銅劍有興趣,進而展開了一場有關古代兵器的討論。通過學生查閲資料,認真思考,對一些問題能夠有自己的見解,不拘泥於教材,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但在教學期間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能力不強。現在網絡的流行,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對課本知識的能力欠缺,學生往往關注視覺上的動感,忽視文章中的主題思想。所以,在課堂上應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授之以漁”才是教師想達到的根本目的。

2.在學案教學中,一個好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設計學案的問題時,教師要認真研讀課文,如,在講述《經濟大危機》時,引導學生思考“一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召開哪些會議,有何影響,學生回答後,教師再讓學生歸納總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總之,當今作為一名教師,真是“任重而道遠”,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善於研究,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歷史教學反思 篇12

在科學課中有不少內容與科學史相關,其中五年級科學下冊的《船的歷史》也是典型的科學史的內容。那遇到這樣的內容我們到底要教給孩子什麼呢?學生又能學會什麼呢?

這就是我們需要考慮和關注的問題。如果僅僅讓教學停留在學生對教材中6艘船的排序,那教了和沒教又有怎樣的差別呢?教材中為什麼要學生對比搖櫓木船和輪船呢?這兩艘船的不同不是非常明顯嗎?如何重點利用這兩艘船的不同帶領學生去總結出船的發展歷程,還能讓學生遷移到其他事物的發展歷程呢?這便是本課的重點。

一、知道什麼?還想知道——關注船的項目式學習的項目發佈

課堂開始,我們需要了解學生關於船已經知道的內容,這既能幫助教師瞭解學生前概念,確定教學重難點,也能讓學生充分表達,相互印象,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關於船你還想知道什麼?這個問題可以讓孩子們隨意表達,教師也要有意識地進行分類,幫助孩子意識到孩子們的問題都在為後面造一艘船做準備。孩子們的問題大致可以聚焦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材料、動力、浮力、承重力……等問題。

二、船的排序——關注事物發展歷程:簡單——複雜

關於船的排序,孩子們的爭議一般集中在潛艇和郵輪上。到底誰早誰晚個人覺得不是本課重點,因為教材中並未明確指出它們分別是誰,具體到某一艘,或許結論就不再適用。但有爭議剛好能幫助我們藉助常見的典型代表分析船的發展歷程。

藉助搖櫓木船和輪船對比,分析在以下方面上(體積、功能、載重量、材料、動力……)兩者的不同,梳理船的發展歷程,引導學生總結出事物發展規律:從簡單到複雜;從容易製作到不容易製作。至於遊輪和潛艇到底誰先誰後,學生此刻會有自己的論斷,有學生説潛艇在水下行駛肯定比遊輪在水面行駛更容易;有學生説遊輪載重量那麼大,這個製作困難也是很難克服的。但是具體誰先誰後可以由學生課後繼續去研究。此處最好能借助板書幫助學生梳理,感覺課堂上生成事物發展一般規律時孩子們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也正是作為課堂要教給孩子們的東西——可以遷移運用。

教師自己需要知道更多關於船的故事和常識:世界上第一艘輪船,美國在1807發明的。 最早的潛艇是1624年荷蘭人所製作的人力木製潛艇。1860年意大利發明家製造了搜裝有浮沉裝置的潛艇。

三、聚焦獨木舟——關注獨木舟的特點,為後續船模製作提出挑戰

對於世界上的第一艘船孩子們是很感興趣的,教師要充分挖掘網絡信息,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為後續研究做準備。很幸運的是,在20xx年自己參加了一次夏令營,本次夏令營的主題就是船,有幸去浙江蕭山的兩湖博物館去親眼目睹了這艘世界上的第一艘獨木舟。在給孩子們分享時他們格外的專注。再請孩子們想一想,8000年前古人是如何製造出了它,也讓孩子們充分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再到後面研究獨木舟特點時(不穩定、載重量少),孩子們不會只發現它的缺點而忽略了古人的勞動智慧。

我想,這樣的一堂課仍然是不完美的,但是隻要老師能帶着思考去上,帶着對教材的專研去上,總能帶給孩子們更多一點吧。

歷史教學反思 篇13

探索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基於核心素養的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新課程標準,探索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方式。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主繪製思維導圖,將歷史事件串聯起來,並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時空和歷史事件緊密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時空觀念,瞭解時空裏的歷史事件。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教材“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人民解放戰爭的歷程,掌握解放區、三大戰役、渡江戰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實,知道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要意義是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的開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歷史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分組,讓小組蒐集和整理人民解放戰爭的資料,對歷史事件建立時間軸。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史實發生的時間脈絡,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國中歷史知識點較多且枯燥,導致學生不能主動探索歷史知識。因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歷史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教材“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虢國夫人春遊圖”,展現出一個充滿朝氣、開放的時代情境,引出唐朝的繁榮盛世。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唐朝建立、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況和貞觀之治出現的基於核心素養的國中歷史教學思考與分析原因,通過多媒體直觀展示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歷史問題的答案。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

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國中歷史教學更加註重對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促進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把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突出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蒐集和整理教材中的歷史史料,培養學生嚴謹的探究態度,以及史料實證的素養。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教材“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鬥爭”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歷史問題,全面瞭解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過程。然後,教師讓學生分組探究,蒐集並整理殖民地人民反抗鬥爭的歷史史實,自主歸納總結反抗殖民統治戰爭的主要事蹟,並且從歷史事件中學習愛國主義的優秀品質,培養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拓展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

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分析和挖掘歷史教材的內容,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結合特定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教師要對教材中的歷史知識、歷史事件進行拓展延伸,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讓歷史學習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這樣,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敏感性才能得到提升,從而提升歷史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教材“鴉片戰爭”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影片片段,並對教材中鴉片戰爭的背景進行介紹,拓展鴉片對國家和人民造成的影響和危害。這樣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情懷。

總而言之,在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採用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並且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拓展延伸教材中的歷史知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基於核心素養的國中歷史教學要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使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時空觀念、歷史價值觀得到發展。

歷史教學反思 篇14

一、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閲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藴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二、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説的“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