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歷史>

歷史的典故(13篇)

歷史 閲讀(2.17W)

歷史的典故 篇1

孔子周遊列國走到陳國與蔡國之間的時候,行走在山間,被困,孔子和其學生七天七夜都沒有吃到一粒米,顏回去討米,回來後煮飯,飯熟了後,孔子看到顏回用手從鍋內抓飯放進了嘴裏,孔子便假裝沒有看見這件事,等到顏回來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是剛剛睡醒,説自己剛才夢見了先人,自己將乾淨的飯吃掉之後才給先人吃。顏回説,不是那麼回事,剛才自己看到有炭灰飄到鍋內,飯被弄髒了,但是扔掉又很可惜,於是自己將其抓出來吃掉了。孔子於是喟歎:要想了解一個人是多麼的難啊,我們都説眼見為實,可是眼睛看到的也會不一定可信,都説應該相信自己的心,有時候自己的心也會不可信。

歷史的典故(13篇)

這則故事説明了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瞭解一個人是困難的,而瞭解之後就需要堅定的相信他,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產生誤會。從另一個方面也説明了孔子對顏回的信賴,他相信顏回是配得上自己的評價“賢哉回也”的',可見顏回的品德是可以為萬世楷模的。

歷史的典故 篇2

戰國齊湣王時,燕、秦等國聯合攻齊,燕將樂毅領兵侵入齊都臨淄,齊湣王逃亡衞國。楚國派大將淖齒率領軍隊前去援助齊國,其實楚國並非真心救齊,淖齒殺死了齊湣王,和燕國分佔齊國領土和寶器。直到田單大破燕軍,才收復了齊國的失地。

齊王的宗族王孫賈,十五歲就被召進宮當齊王的'侍臣。他母親很愛他,每當他入朝,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地倚在門外等他。

齊湣王外逃時,王孫賈沒有跟在身邊,後來想要去尋找的時候,卻失去了齊王的消息,於是便回家了。王孫賈的母親見兒子回來了,便問他:“燕兵來了,你為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回答説:“我不知道大王在什麼地方。”

母親聽了很生氣地説:“平時你早上出去,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見回來,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歲起就跟在大王身邊,身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裏了,那你還回家幹什麼!”王孫賈聽了,很慚愧,連忙去尋找齊湣王,多方打聽下落。當得知齊湣王已經被害時,立即號召百姓,宣誓起義,當場就有四百人響應。

歷史的典故 篇3

【解釋】: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處】: 《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舉例造句】: 張學良始則失地,今幸固守錦州,亡羊補牢,可稱晚悟。 ★章炳麟《與孫思昉論時事書》二

【用法】: 作主語、謂語、賓語;指知錯就改

【故事】: 戰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五個月趁機征伐,很快佔領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莊辛説:“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則補牢,未為遲也。”鼓勵楚襄王勵精圖治、重整旗鼓。

歷史的典故 篇4

英文裏的University(大學)一詞來源於拉丁文Universitas,它本是羅馬法中的一個法律術語,意指社團或法人。

11世紀80年代,人們在意大利的一座圖書館中發現了羅馬法典的原稿。接着,一些學者開始在意大利的波倫亞講授羅馬法。歐洲各地的青年學生聞訊紛紛趕來,合資聘請這些學者教課。但是,這些外國學生在意大利處處受到歧視。學生們為了對付不測,就按種族成立了20多個“同鄉會”,然後又分別聯合成兩個社團,這種社團在法律上被稱為Universitas。社團的成立使學生們取得了權利主體的地位。學生社團同教師簽訂契約,就課程設置、授課時間、教材發放、學費款額等問題達成具體協議。教師的酬金由學生在課堂上直接支付,如果學生們覺得哪位教師不稱職,就聯合抵制他的課,拒絕支付酬金。如果教師在打上課鈴後不立即開講,或在打下課鈴前提前下課,就會被學生社團罰款。學生社團還有權審理其成員間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從而使外國學生成了社團內部的公民。從此,University就成了學生自治機構的名稱,後來逐漸引申出“大學”的`含義。

在我國,“大學”一詞最早見於儒家經典《禮記》之中的一篇文章名。到宋代,《大學》從《禮記》中抽出,單獨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成為“四書”之一。

“大學”一詞現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

歷史的典故 篇5

支撐房屋的大梁,比喻肩負國家重任的人才。語出《後漢書·陳球傳》:“公為國棟樑,傾危不持,焉用彼相邪?”

東漢靈帝時,宦官曹節專權,大臣陳球與尚書劉納密謀,想殺掉宦官曹節。司徒劉郃(hé)的哥哥曾是朝廷中的大臣,因參與大將軍竇武誅殺宦官,行動失敗而被處死,所以陳球認為聯絡劉郃一起行動是有一定基礎的。

劉郃雖然位居司徒的.要職,對宦官也很仇恨,但鑑於以往的教訓,他總是猶豫不決。劉納見狀,不客氣地質問説:“您作為國家棟梁,當國家危急之時,您都不管,那還用您幹什麼呢?”在劉納質問下,劉郃終於答應了。

事情還在準備之中,消息卻已走漏。原來陳球有一個妾,妾的父親程璜與曹節有往來,所以陳球的行動,就被程璜透露出去了。曹節得知消息,迅速採取行動,馬上以謀反罪將陳球、劉納等處死,並將劉郃罷官。

劉納質問時所説的“棟樑”一詞,至今還經常使用,而且詞義也沒什麼變化。

歷史的典故 篇6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任城縣廳壁記》中讚揚濟寧:“青帝太昊之遺墟,白衣尚書之舊裏。土俗古遠,風流清高,賢良間生,掩映天下。”可見,濟寧歷史上出現過不少“風流清高”、“ 賢良”之士,其中的“白衣尚書”鄭均又是代表性人物。

史書上説,“鄭均,字仲虞,東平任城人也。喜研《尚書》,好黃、老哲學。淡泊無慾,清靜自守,不慕遊宦。”他的哥哥在縣衙裏做掌管巡察緝捕的小官,經常收受禮物,鄭均多次勸阻不聽,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他,便去給人家做傭人,辛辛苦苦幹了一年多,將掙得的錢財全部送給兄長。並説:“財物用盡可以再去掙,當官不清白,終究會被拋棄。”哥哥大受感動,從此清廉。

哥哥去世後,鄭均又承擔起撫養家境貧寒的寡嫂孤侄的責任。其間,以“舉孝廉”為己任的地方官員召他出來做官,他常稱病在家。直到建九年級年(公元78年),司徒鮑昱召他到朝廷任職,他才不得不應召。建初六年(公元81年),公車(朝廷官署名)又特地徵召他,升遷為尚書,協助漢章帝處理政務。章帝對他直道如矢、敢言直諫的品格,十分敬重,多次採納他的逆耳忠言。後來,鄭均稱年老有病,主動請辭尚書職位,章帝又授他議郎一職。他以病重為由,決然脱下官服,掛冠而去,迴歸任城故里。

元和元年(公元84年),漢章帝詔告東平郡守,對回到家鄉的鄭均進行褒獎賞賜。詔書上,章帝稱讚鄭均青年時“安貧”、“恭儉”;任尚書時勤於政務,抱病工作;到了老年,愈加堅貞不移地“守善”,對自己毫不懈怠,保持了晚節。因此賞賜他谷千斛,每年八月有長吏到他家中慰問,賜羊、酒。第二年,漢章帝對他給予了更重的超高規格的'褒獎。這一次不是下詔委派地方官進行,而是漢章帝不顧路途漫漫、舟車勞頓駕臨任城,親至鄭均家中,當面賜其終身享受尚書的俸祿。

古代未出仕的人所穿的衣服稱為“白衣”。鄭均病休還鄉,本已成了“白衣”,但復受皇帝恩賜尚書俸祿,故留“白衣尚書”美名。

歷史的典故 篇7

孫權簡介

孫權(公元182—252),字仲謀。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孫權19歲就繼承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歷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説:“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戰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貓於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採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黃八年級年(公元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於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公元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孫權規劃並建造了建業都城,城週二十里十九步。建業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繁榮的市場。孫權創建的建業成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為日後南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建業和整個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採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展生產。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業生產。並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徵調農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城有數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將軍衞温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台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羣島等地。公元247年,還為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孫權統治江東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業的黃金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為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今紫金山梅花山)。

孫權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備的`英雄。

孫權典故—廣納忠言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説,改正錯誤。這裏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後,就大擺酒宴,招待羣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於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並勸説:大王在飲酒之後,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説: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説: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麼可以與曹操相提並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後,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於死罪。酒席後,孫權對手下人説:從今以後,我酒後説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台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説: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裏不可。當時,任輔吳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説: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麼要發怒?張昭回答説: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説,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於是立即撤了宴席。

孫權典故—孫權勸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説:“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託。孫權説:“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傳授經書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閲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説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呂蒙於是就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説:“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説:“和有抱負的人分開一段時間後,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怎麼認清事物這麼晚啊!”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孫權典故—孫權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孫權親自騎着馬去庱亭這個地方射虎,他所騎乘的馬被老虎抓傷,孫權把雙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卻停了下來,孫權用戈(古代兵器)攻擊老虎,才把老虎抓獲了。 孫權每次打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張昭變色而前曰:“你用什麼抵擋它?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羣賢,豈能馳逐於原野,驍勇於猛獸?如一旦有所危險,恐天下恥笑?”孫權謝張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於是做射虎車,間不置蓋,一人駕駛,自己在裏面射之。時有脱羣之獸,犯其車,而權每手擊之以為樂。昭雖苦諫,孫權常笑而不答。

歷史的典故 篇8

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虛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靈的'意境。如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他説;“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以“鏡花水月”比喻詩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歷史的典故 篇9

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後周的政局不穩。京城裏人心浮動,謠言紛紛,説趙匡胤(音yìn)快要奪取皇位啦。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後周一支最精鋭的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裏。五代時期,武將奪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們有這種猜測也是不足為奇的。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説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範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過了兩天,就帶了大軍從汴京出發。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

當天晚上,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説:“現在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

大夥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

那個官員到趙匡義那裏,還沒有把話説完,將領們已經闖了進來,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説:“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

趙匡義和趙普聽了,暗暗高興,一面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面趕快派人告訴留守在京城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

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

趙匡胤隔夜喝了點酒,睡得挺熟,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的人聲,接着,就有人打開房門,高聲地叫嚷,説:

“請點檢做皇帝!”

趙匡胤趕快起牀,還沒來得及説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着,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趙匡胤騎在馬上,才開口説:“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們都能聽從嗎?”

將士們齊聲回答説:“自然聽陛下命令。”

趙匡胤就發佈命令:到了京城以後,要保護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的將來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

趙匡胤本來就是禁軍統帥,再加上有將領們擁護,誰敢不聽號令!將士們排好隊伍開往京城。一路上軍容整齊,秋毫無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作內應,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

將領們把範質、王溥找來。趙匡胤見了他們,裝出為難的模樣説:“世宗待我恩義深重。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説怎麼辦?”

範質等不知該怎麼回答。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叫了起來:

“我們沒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

範質、王溥嚇得趕快下拜。

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親當然成了太后。當大臣們向太后祝賀的時候,太后卻皺起眉頭,顯出很憂愁的樣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從們問太后説:“皇上即位,您怎麼還不快活?”

太后説:“我聽説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夠把國家管理好,這個位子才是很尊貴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亂子,再想做一個老百姓還做不成哩。”

太后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宋太祖雖然即了位,但是全國還沒有統一,別説周圍還有一個個割據政權,就是原來後周統治的中原地區,也還有一些節度使,對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氣呢。

歷史的典故 篇10

【出處】

《韓非子·喻老》。

【釋義】

諱:忌諱;疾:疾病。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歷史典故】

扁鵲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名醫,醫術非常高名,他只需診脈,就能知道患者臟腑裏的病。

有一天,他去見蔡桓公。他仔細端詳了蔡桓公的氣色以後,説:“大王,您得病了。現在病只在皮膚表層,如果不及時醫治,恐怕病情會加重的。”蔡桓公不以為然地説:“我沒有病,也用不着治!”扁鵲走後,蔡桓公對左右説:“當醫生的就愛給人治病,沒病也説你有病,只為顯示自己醫術高明。”

過了幾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着急地説:“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去了。可得抓緊治療啊!”蔡桓公把頭一歪,只當沒聽見,理也沒理他。

又過了幾天,扁鵲又來見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氣色,焦急地説:“大王,您的`病已經進入了腸胃,不能再耽誤了!”蔡桓公還是不予理睬。

又過了幾天,扁鵲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他只看了一眼,掉頭就走了。蔡桓公心裏好生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您去看望大王,為什麼掉頭就走呢?”扁鵲説:“病在皮膚裏,可以用熱敷;病在肌肉裏,可以用鍼灸;病到腸胃裏,可以吃湯藥。但是,現在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病到這種程度只能聽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請求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後,蔡桓公的病突然發作了。他打發人趕快去請扁鵲,但是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沒過幾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成長心語】

閉目塞聽的人,往往自視甚高,自以為是,結果卻背道而馳。蔡桓公因為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有病,就一次次拒絕扁鵲的勸告,結果也只能自作自受。古人云:“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罪人。”我們對待批評的態度,應該是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們要認真接受他人糾正過錯的好意,這樣才能避免犯更大的錯誤。

歷史的典故 篇11

《漢書》還説他“雅性不好聲色”,這兒的“色”,大概是指女色吧。不好女色的皇帝,實在太難得了,簡直就如同後世傳説中的關雲長,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偉丈夫了!不過且慢,哀帝雖然不好女色,卻極好男色,而且“好”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這個男色就是董賢。

董賢其實在當時的朝廷裏,本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如果不是因為一次偶然事件,估計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和皇帝打個照面。不過,歷史就是這樣,總是有無數個變數,讓人無法不相信“緣分”與“命運”。

其實,一開始哀帝也算是個有志青年,他真的是從心底裏想把這個國家經營起來,這從他的生活起居上就能看出來。哀帝是個十分節儉的人,這放在普通人身上可能沒什麼,不過對於一個想花多少錢就能花多少錢的皇帝來説,絕對算是個美德。不僅如此,哀帝即位之初,實行了多個貌似很有效力的新政,比如強化皇權、確定禮制、限定田畝等。

不過,這些美好的設想最終成了一種擺設,均告破產,其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過,哀帝自身性格軟弱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就這樣,他不愠不火地治理了國家三年之後,一個美男子的闖入使他的政治生涯開始倒車。

雖然董賢一直在太子府上公幹,不過由於像他那樣的小職員人數眾多,才氣和出身平凡的他,並沒有被劉欣注意到。然而,在一次典禮儀式上,董賢的命運發生了重大改變。他只是輕輕一回頭,便恰好讓坐在高台上的哀帝看見了,這一看不要緊,哀帝半天回不過神來,心想:“世間竟有如此‘美貌’的男子,就是後宮粉黛也難與其媲美!”

於是,他悄悄打聽了一下,記下了這個叫做董賢的郎官。又有一次,輪到董賢傳報時辰,哀帝從殿中看見董賢后,又一次被“驚豔”。這一次,他再也不能讓自己錯過機會,隨即將董賢召入殿中,讓其坐到自己腿上,與之促膝而談,並當下授董賢黃門郎的官職,讓他隨侍左右。

自此,董賢開始了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別樣生活。

要説這董賢天生就是“同性戀”的胚子,他生就一種女性的柔媚,低眉順眼,搔首弄姿,引得哀帝慾火中燒,居然讓他侍寢。此後,董賢一月三遷,升任駙馬都尉侍中,出則與哀帝同驂乘,入則共牀榻。董賢穿着霧一般輕逸的衣衫,像蟬翼飄飄若飛。哀帝與董賢常常一同沐浴,董賢在池水之中供奉丹藥,邀寵獻媚。

不可否認,哀帝真的是對這名男子動了真情,這種愛估計比一般男女之愛有過之而無不及。能説明這一情況的就是那個著名的典故“斷袖”事件。

有一日,董賢與哀帝同眠共枕。董賢夢酣,頭部不自覺地枕到了哀帝的衣袖上。哀帝醒後打算起身,不過董賢尚在夢中,哀帝實在不忍心打攪了“心愛之人”的好夢,便命人用刀將自己的衣袖割斷。從此,在“龍陽之好”以外,人們又為形容古今人物的同性之戀找到了一個雅稱——“斷袖之癖”,或者直稱為“斷袖”。

不僅如此,哀帝對董賢的寵愛已經超越了一切。董賢得到了許多以前在夢裏都不敢奢望的'東西。在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裏,哀帝賞賜給他的錢財就高達億萬。哀帝還專門命人為董賢修建豪華奢麗的住宅,土木工程採用當時最先進、最高檔的水準。這個宅子分為前殿、後殿,高大的殿門連綿不絕,軒闌、殿柱上甚至包裹以綾羅綢緞,規模和華麗的程度絲毫不遜色於皇宮。當時,地方郡國、塞外蠻夷都要定期向朝廷貢獻珍寶、美食和服飾,朝廷將這些貢品分為不同的檔次,高檔用於天子享受,中低檔用於賞賜臣屬。不過,董賢在哀帝心目中的地位可是無人能比的,哀帝對他的寵愛甚至超過了對自己的關愛。結果,那些高檔的貢品往往都被賞賜給了董賢,而天子則樂於享用中低檔的貢品。

漢哀帝甚至設想,自己在死後依舊能與董賢長相廝守。他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修建陵寢時,他命人在自己的陵墓旁邊為這位“摯愛”修建了冢塋,其規模宏偉,墓道寬闊,墓室巨大;墓外是數里長的祭祀專用大道,大道上的門闕、屏風高大靡麗;與冢塋配套的葬具更是令人瞠目,哀帝命人按照天子和諸侯王的喪葬等級為董賢特製了棺槨和金縷玉衣,這在劉氏的朝堂中實為一個不可思議的舉動。

估計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感慨,哀帝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因為他真正做到了死了也要愛。好景不長,一向身體欠佳的哀帝,在25歲那年終於“因公殉職”在了自己的龍塌上。自知時日無多的他,對人世間最留戀和放心不下的居然不是劉氏江山,而是自己的“愛人”董賢。在一次大宴羣臣中,微有醉意的哀帝竟然説:“我有意效法堯禪位給舜的典故,你們認為如何啊?”臣僚們都明白,天子的話裏流露着將來某一天禪位給董賢的意思。雖然此時並沒有被實施,但足以見哀帝對董賢的寵愛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歷史的典故 篇12

秦朝末年,各路起義軍中有兩支最大的力量,這就是劉邦和項羽的隊伍。他們曾經約定,誰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陽,誰就在關中一帶為王。

結果,劉邦先攻破了咸陽,控制了函谷關。

項羽因此非常生氣。他想我有四十萬大軍還沒稱王,你十萬人馬居然稱王啦!於是要找劉邦決戰。

項羽的一個遠房叔叔項伯與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聽到這消息,他連夜告訴張良,勸他趕緊離開。張良不願背叛劉邦,經張良介紹,劉邦熱情地接待了項伯,並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項伯勸劉邦親自去向項羽解釋、道歉,以避免這場大戰。

第二天,劉邦帶着一百多人親自去鴻門向項羽陪禮道歉。項羽的謀士范增勸項羽在酒宴上除掉劉邦。宴會上埋伏了一批武士,約定項羽一舉杯,就立即動手。

在宴會上,劉邦對項羽態度謙卑,處處陪着小心。那項羽是個直性於,被劉邦哄得漸漸高興起來,根本不再想殺他了。所以對范增的.幾次示意,都沒有反應。

范增眼看沒按計劃進行,就把項羽的堂兄弟項莊找出來説:“項王太仁慈了。你快進去借舞劍為名,趁機殺了劉邦。”

項莊回來便到宴會上敬酒,並請求讓他舞劍助興。只見劍光閃閃,項莊越舞越靠近劉邦。項伯擔心出事,對項羽説:“一人獨舞,興致不高,讓我和他對舞吧!”項伯也拔劍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體擋着劉邦,使項莊找不到下手的機會。

張良看到這種情況,趕忙出去對劉邦的武將樊噲説:“現在項莊舞劍,他的用意就是要殺沛公啊(原文是‘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噲一聽,立即拿起武器,闖到宴會上。

在張良、樊噲的保護下,劉邦終於藉機離開宴會,安全地回到自己的軍營。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的故事。後來張良説的“今者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演化成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成語。“沛”本是地名,劉邦曾在那裏作過官,所以沛公指劉邦。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行動或言語隱約針對某一個人。

歷史的典故 篇13

青梅竹馬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長幹行》中描寫一位女子,思夫心切,願從住地長幹跋涉數百里遠路,到長風沙迎接丈夫。詩的開頭回憶他們從小在一起親暱的'嬉戲:“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後來,用“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來表明天真、純潔的感情長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