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歷史>

歷史教學設計

歷史 閲讀(8.2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教學設計

歷史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列舉普羅泰格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張,理解他們思想形成的原因,並對他們的思想作簡要的評價。

【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情景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學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繼承古典文化。

二、教學分析

【本課重點】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及其評價。

【本課難點】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學觀點。

三、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大屏幕背景播放希臘文化的資料片,由學生講述所熟悉的希臘神話故事,通過故事中諸神的人格化,導出希臘是歐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發源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提到古希臘就不能不提到它為後世留下的無窮無盡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話題。大家都知道奧運會和它倡導的奧林匹克精神,奧運把競爭和友誼、衝突與和平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希臘,去感受一下古希臘文化的人本主義特徵。

課文講授

一、人文主義的含義?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簡單地説,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二、“人是萬物的尺度”——智者學派

(1)智者學派的出現(背景)

公元前6世紀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周圍的世界。

公元前5世紀,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峯。雅典成為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們越來越多地參與政治生活,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學者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人”本身。

(2)“智者學派”的概念、觀點及其代表人物

公元前五世紀,雅典成為人文薈萃的中心,人們崇尚公開的精神。在公開的討論或辯論中,必須具有雄辯、修辭、哲學及數學等知識,於是“智者學派”應運而生。智者以教授文法、邏輯、數學、天文、修辭、雄辯等科目為業。是一些在哲學、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學、講演術和其他一系列知識領域內深刻而大膽的改革家。他們並不構成一個固定的學派,也沒有統一的學説,只是在思想傾向上有共同之處,遂被稱為一派。智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羅泰戈拉。

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後被稱為“普羅泰戈拉命題”。這一命題以承認事物的客觀存在與運動發展為基礎,認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只能是個人的感覺和利害,把社會或國家理解為個人的集合,強調個人選擇。為當時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論根據。對當時流行的“神意”説加以懷疑。因為人是具體的個人,如果每個人都有其判斷事物的標準,就等於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

(3)智者學派的影響

智者學派是希臘社會發展,特別是民主政治發展的產物,他們很少有系統著作傳世,但他們在當時和對後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當影響。智者開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的有益嘗試,並從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與以往不同的結論。智者的啟蒙作用在於對自然、社會、國家、政治、法律、道德、人類社會的形式和規則,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明顯合理化了。一些智者同奴隸主民主派有聯繫,具有進步的傾向,有的懷疑諸神的存在,有的認為政治制度由人們協約公議而產生,非神所規定,有的則反對奴隸制本身,認為奴隸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觀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三、“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

安排學生可以表演的小劇目:

第一幕:一個青年問蘇格拉底:“怎樣才能獲得知識?”蘇格拉底將這個青年帶到海里,海水淹沒了年輕人,他奮力掙扎才將頭探出水面。蘇格拉底問道:“你在水裏最大的願望是什麼?”“空氣,當然是呼吸新鮮空氣!”“對!學習就得使上這股子勁兒。”

第二幕:蘇格拉底習慣到熱鬧的雅典市場上去發表演説和與人辯論問題。他同別人談話、討論問題時,往往採取一種與眾不同的形式。這一天,蘇格拉底像平常一樣,來到市場上。他一把拉住一個過路人説道:“對不起!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怎樣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人人都回答説:“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才是有道德的。”蘇格拉底裝作不懂的樣子又問:“但為什麼和敵人作戰時,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呢?”“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就不道德了。”蘇格拉底反駁道:“當我軍被敵軍包圍時,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説,我們的援軍已經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突圍果然成功了。這種欺騙也不道德嗎?”那人説:“那是戰爭中出於無奈才這樣做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是不道德的。”蘇格拉底又追問起來:“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為父親,你欺騙他説,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那人只好承認:“這種欺騙也是符合道德的。”蘇格拉底並不滿足,又問道:“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説是道德的。那就是説,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説明。究竟用什麼來説明它呢?還是請你告訴我吧!”那人想了想,説:“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蘇格拉底這才滿意地笑起來,拉着那個人的手説:“您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關於道德的知識,使我弄明白一個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我衷心地感謝您!”蘇格拉底把這種通過不斷髮問,從辯論中弄清問題的方法稱作“精神助產術”。

蘇格拉底是與智者學派同時代的卓越思想家,針對雅典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現象,他鍼砭時弊,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蘇格拉底認為社會中的人應該具備美德,美德來自於知識,最高的知識就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知識,美德就是關於善的知識,於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他提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願作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出於無知。他進一步指出,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

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四、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社會,在《理想國》一書中,他根據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個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有正義感和理性的“賢人”統治國家,武士們保衞國家,農民和手工業者則負責生產。柏拉圖的這種想法儘管有很多錯誤,但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很多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他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

高中歷史必修3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教學設計

歷史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瞭解新航路開闢的原因、過程(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的地理大發現)和影響(包括歐洲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對美洲和歐洲思想文化的影響等)。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世界地圖,瞭解古代文明區域的分佈以及新航路開闢的路線並繪製出各航海家的航線和所到達的地區。

2.採用歷史、地理和政治相結合的手段來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獨立、分散走向聯結的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組織形式的形成以及商業革命、價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開闢文明交往航線的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不僅要認識開闢文明交往航線之前世界的狀態,瞭解開闢的原因和過程,也要認識開闢後世界的格局和變化,養成聯繫地看待歷史發展的能力,樹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新航路的開闢及其影響。

難點:地理大發現使世界聯結成一個整體。

三、教學方法

(一)教師通過提問、舉例、圖片和實物的展示、紀錄片或書籍的介紹等方式來多角度進行知識講授。

(二)學生參與問題的回答,材料的閲讀,課堂趣味測試、小組討論等多方式的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把握。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為紀念新航路的開闢,人們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個紀念碑。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西歐各國都想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終於開闢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學界在歐洲中心論的影響下,一般將這一過程稱為“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世界各大陸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狀態,加強了世界範圍的聯繫,為世界市場的開始形成準備了條件。新航路的開闢也是充滿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奪和殖民地瓜分的開始。那麼,新航路的開闢具體是怎樣的一個背景和過程,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帶着這些問題,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新航路開闢的原因

(1)根本原因(經濟原因):15世紀前後,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2)社會原因:歐洲人狂熱的追求作為貨幣的黃金、白銀,特別是《馬可·波羅行記》的流傳,誘使人們到東方“尋金”。

(3)直接原因(商業危機):引起商業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間壟斷貿易,使歐洲獲利甚少;二是15世紀中葉以後,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商路,導致商路不通,引發商業危機。

(4)宗教原因:教會鼓勵人們到東方傳播天主教。

2.新航路開闢的條件

(1)主觀條件:

①14、15世紀歐洲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其主流社會思潮是人文主義,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鼓勵人們敢於冒險、勇於開拓進取去挑戰並征服自然,大膽地追求財富並實現個人價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統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過海外探險獲得財富,以鞏固並加強自己的統治。

(2)客觀條件:

①歐洲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為遠航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②物質條件:包括海船、物資和資金;

③地理知識:當時,歐洲已經開始流行地圓學説,繪製地圖的技術也已很先進。

3.新航路開闢的過程

(1)向東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達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着迪亞士開闢的航路,終於到達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開闢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繞過了美洲南端的海峽,橫渡太平洋,完成了環球航行。

4.新航路開闢的影響

(1)消極影響

①對印第安人大肆屠殺,把美洲納入征服和血腥掠奪的對象。此後,西班牙、葡萄牙佔據了美洲大部分地區。在殖民者的屠殺、奴役,以及歐洲傳染病的侵襲下,種族幾乎滅絕。因此是一場空前的災難;

②歐洲殖民者對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活動,將大量財富運回歐洲並轉化為資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後。

(2)積極影響

①新航路的開闢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新航路發現以後,世界上原來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這可以説是世界各地區之間聯繫加強的第一步,也可以説是新航路開闢的最重大影響。正是由於世界走向會合,人類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類歷史的轉折點;

②引發了“商業革命”: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日益增多,商業經營方式也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航路開闢後,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4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倍至2倍

半。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三)鞏固提高

理解“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1.“商業革命”表現為:

(1)世界市場的擴大。新航路開闢後,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歐洲同美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展,世界市場擴大了;

(2)流通商品的種類增多。世界市場擴大意味着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國的市場上。美洲的許多農產品,如馬鈴薯、玉米等傳到歐洲,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

(3)商路貿易中心的轉移。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類眼界擴大,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2.“價格革命”表現為:

美洲的白銀流向歐洲,使歐洲物價上漲,貨幣迅速貶值,傳統的經濟關係受到衝擊,這對歐洲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為“價格革命”。受價格革命的影響,各階級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1)製造商品和銷售商品的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一方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另一方面高價售出商品,獲得暴利;

(2)按傳統方式收取貨幣地租的封建主,因貨幣貶值而使實際收入減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農民和固定工資收入的僱傭工人,因通貨膨脹日益貧困化。這一切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四)課後作業

比較鄭和的航行同迪亞士、哥倫布的航行,並做出評價。

五、板書設計

新航路的開闢

1.新航路開闢的原因

2.開闢新航路的條件

3.新航路開闢的過程

4.新航路開闢的意義

歷史教學設計3

一、設計分析

“歷史是什麼?”對此,人們見仁見智,可以做出多種或抽象或具體、或嚴謹或浪漫、或理性或感性的定義。漫漫歷史長河之中,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本學習模塊首先介紹了歷史和歷史學的概念,然後列舉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關於歷史奧祕的探究情況。“人教版”按七個專題對本學習模塊進行了介紹:“歷史和歷史的重現”、“人類起源之謎”、“米諾斯宮殿遺址與克里特文明”、“二里頭文化的探索”、“三星堆遺址”、“瑪雅文明的消失”、“大津巴布韋遺址與非洲文明探祕”。“嶽麓版”按六個專題對本學習模塊進行了介紹:“認識歷史”、“探索人類的起源”、“中華文明起源探奧”、“歐羅巴珍藏”、“美洲尋夢”、“非洲古文明探幽”。

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對未知世界探究的過程;我們今天對許多歷史之謎的瞭解,就是得益於科學家的艱苦探究。人類歷史長河浩浩蕩蕩,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有待我們去繼續探討。而且,隨着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許多歷史奧祕的探討和認識也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

二、教學目標

本模塊的教學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具體分析。

知識與能力:要求學生知道有關史學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識,瞭解一些中外歷史之迷的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的基本常識,逐步養成歷史思維的意識和習慣。例如,在“瞭解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經過與發掘成果”的基礎上,“説明古蜀文明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在學習中,逐步瞭解解開歷史之迷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例如,在“二里頭文化的探索”學習中,培養學生初步嘗試自己動手去收集各種資料,嘗試處理各種信息,並試着提出不同看法,在師生中間展開討論與交流。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步培養學生寬廣的歷史胸懷和歷史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充分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複雜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追求真理,為祖國和人類的進步作貢獻的人生理想。

三、教學內容簡介

1比鮮獨史

(1)歷史是什麼?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提出許多不同的見解。如歷史包括自然史和人類史,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歷史單指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過去形態,具有“一度性”的特點;歷史就是歷史學,是人們對歷史的認識等等。

(2)認識歷史的基礎是什麼?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就是與歷史密切相關的材料,它是人類在以往長期的社會活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各種痕跡。史料包括: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材料等。史料是歷史學家復原和認識客觀歷史的“中介”,但史料也有諸多的侷限性,在瞭解和認識史料的作用時需要引起注意。

(3)怎樣重現歷史?史學研究的過程和基本方法。史學研究方法,是人類認識歷史的“橋樑”,通過本課題的學習,應使學生了解和初步掌握蒐集史料、整理史料及進行歷史分析的基本方法。蒐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利用目錄的方法、利用版本的方法和史書辨偽的方法。整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史書校勘的方法、史事考證的方法等。歷史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階級分析方法、歷史比較分析方法、歷史心理分析方法和歷史計量分析方法等。

2比死嗥鷦粗謎

人類起源與宇宙起源、地球起源並列為三大起源之謎,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

(1)關於人類起源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經過幾代學者的不懈努力,在人類起源的問題上,基本上把握住了由猿到人進化過程的基本脈絡。知道人類的出現在距今約二三百萬年,人與猿同類。距今約300萬年的南方古猿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類之一,其遺骨首先發現於南非。

(2)關於人類起源研究中的未解之謎。主要有:猿是從哪裏來的?人類具體的進化過程是怎樣的?人類的起源地在哪裏?這有待於人類繼續探究和思考。

3敝謝文明探祕

20世紀以來,祖國各地不斷湧現的考古新發現和考古學家的新詮釋,進一步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天地,二里頭文化和三星堆遺址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1)二里頭文化的探索。二里頭遺址發掘是新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二里頭文化,因首先發現於河南省偃師市西南的二里頭村而得名,其時代約在公元前19公元前16世紀。二里頭遺址主要包括建築遺址、灰坑和墓葬。其考古發掘工作,從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歷經半個世紀,其面貌已基本顯露。隨着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的進展,越來越多的人們相信,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

由於目前考古學界尚未發現夏朝文字,在對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研究中,存在着諸多疑難問題。主要有:二里頭遺址與夏朝都城的關係;二里頭文化與龍山文化和商早期文化的關係;為何在已發現的夏朝遺址中沒有發現夏朝的文字等等。

(2)三星堆遺址古蜀文明之謎。三星堆遺址發掘是新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它使充滿神話般色彩的古蜀國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從20世紀2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通過陸續的考古發掘,古蜀國三星堆遺址的概貌已基本呈現。三星堆遺址羣,佔地約12平方千米。三星堆文化延續了2000年,其鼎盛時期相當於商王朝時期。三星堆考古發掘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有:發現古城一座和兩個埋有豐富寶藏的器物坑。其中出土的青銅神樹,據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銅樹。”

由於出土文物的奇特和缺乏文字材料的印證,在三星堆文化遺址的研究中,出現了許多謎團。主要有:是誰創造了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的源頭在哪裏?三星堆文化為什麼會突然消失?

4泵着鄧構殿遺址與克里特文明

(1)米諾斯宮殿遺址發掘過程和克里特文明的成就。米諾斯宮殿遺址是克里特文明的遺蹟,位於地中海東部愛琴海域的克里特島。人們對其探索始於19世紀70年代以後,20世紀初米諾斯宮殿遺址的發掘正式開始。經過近20年的發掘,米諾斯宮殿的真正面目展現在了世人面前。宮殿的規模宏大,依山而建,層層相連,室內陳設無比華麗、精美,充分反映了克里特文明的繁榮。米諾斯宮殿遺址向人們展示了克里特文明的輝煌成就,克里特文明是愛琴文明的源頭,愛琴文明又是歐洲文明的搖籃。

(2)克里特文明探索中的疑難問題。主要有:米諾斯宮殿是幹什麼用的?誰是這座宮殿的主人?克里特文明與邁錫尼文明之間是什麼關係?克里特文明是怎樣衰落的?

5甭暄盼拿韉南失之謎

(1)瑪雅文明的探索過程。瑪雅文明地處中美洲,瑪雅文化區包括了今天的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上的幾個州,半島東南部的伯利茲,背靠太平洋的危地馬拉,中南美洲走廊上的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總面積約為320000平方千米。其全盛時期,約為公元3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

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考古學家相繼在中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各地,發現了170多座古代城堡和許多令人歎為觀止的瑪雅遺物。

(2)瑪雅文明在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瑪雅文明是古代中美洲印地安人獨自創造的堪與亞、非、歐古代文明相媲美的人類文明。瑪雅人在創造文明的過程中,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他們在文字、數學、天文曆法、建築、藝術等方面表現出了非凡的創造力。

(3)瑪雅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謎。主要包括;是誰創造了瑪雅文明?瑪雅文明如何失落?以及瑪雅文明本身存在的種種謎團:如瑪雅文字是如何起源的?怎樣解讀瑪雅文字?瑪雅人在數學計算中為什麼使用二十進位制?瑪雅人是怎樣精確計算出一年時間的?瑪雅人在缺乏金屬工具和測量儀器的情況下,是如何建造大量巨石建築的?等等。

歷史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掌握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知識點,培養提取要點能力;

通過將前後知識進行聯繫和對比學習,培養論從史出的意識;

通過討論並辨證評價洋務運動,瞭解評價歷史事件的基本標準並初步學會使用,具備基本的辨證思考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難點:如何組織好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出示《法國佳士得拍賣圓明園鼠首兔首銅像》圖片 ,這些是今年來法國藝術品市場最高規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經140多年珍貴歷史文物什麼時候能夠回到祖國懷抱的,會讓我們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麼事件?對,是第二次戰爭英法聯軍搶劫、燒燬圓明園。

學習新課

(展示時間軸)讓我們把視線放在第二次戰爭剛剛結束的1860年,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歷史的進入19世紀60年代的時候,貧弱的清政府在剛剛失敗於英法之手的時節,卻還要不得不去拼命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表明當時的中國面臨的是一種什麼局面?(生答:內憂外患)對,當時的清政府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面對此背景,假如你是當時的一名朝廷重臣,你會向皇帝提出那些辦法解除危機呢?

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後發言,注意歸納要點)

那我們再來看看當時清政府內部一些官員是怎麼説的?

課堂辯論:分別扮演洋務派和頑固派代表人物

辯論結束教師着即引導並展示洋務派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話

提問:兩人有一個共同的什麼主張呢?(學習西方國家技術)

看來我們中也有一些同學與這些官員的想法不謀而合!這部分官員在戰爭中親眼目睹了或親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他們對清軍武器裝備的落後有切膚之痛,因此他們才敢於大膽拋棄“天朝上國”的落後觀念,提出了向洋人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的想法,有這種思想的人在當時被稱為洋務派,正是在他們的推動下,洋務運動拉開了序幕,古老而落後的近代中國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這也正是中國在近代化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洋務派如此積 極地主張向西方學習技術,最終目的何在呢?

(維護清朝統治)

當時,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書,勾畫出他們的名字。

接下來請大家迅速瀏覽課文,用五到六個字歸納洋務派學習西方有幾大措施。

(學生看書後回答:辦軍事工業、辦民用工業、辦近代教育、建近代海軍)

課堂討論:全班分為四個大組,各專題研討一項洋務運動的舉措;各大組又以四人為一個小組,合作完成各項任務,各小組要確定一箇中心發言人。

第一小組問題有:(軍事工業)

①合作完成洋務派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簡表;

②觀察江南製造總局炮廠圖,分析和大刀、長矛等傳統武器的手工製造相比,這些軍事工業大都採用了什麼生產?

(表格採用師生一問一點的方式,然後問其他同學有無異議。)

洋務派首先從軍事工業做起鮮明地體現了這場運動的哪個目的?(強兵)(再回答第二問,點對比圖)師生交流時注意讓學生看到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傳統的手工生產,是中國人主動地在傳統生產技術上做出的重大變革。所生產新式武器改變了洋務運動前清軍以冷兵器為主的局面(點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戰鬥力。

到70年代,洋務派發現要維持軍事工業的運轉還要解決資金、燃料和原材料等來源的問題,所以又創辦了一批為軍事工業服務的民用工業。我們來看第二小組的完成情況。

第二小組問題有:(民用工業)

①合作完成洋務派創辦近代民用工業簡表;②結合“小字”內容思考,開平礦務局的煤發揮了什麼重要作用?(表格採用師生一問一點的方式,然後問其他同學有無異議。)

關於第二個問題,老師給出了一段補充材料。(點出)

輪船招商局和漢陽鐵廠在抵制外國經濟侵略方面也曾經功不可沒。(點出)

總結指出:(點出)洋務派興辦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採用了當時西方先進的機器生產技術,這是中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三小組問題有:(教育)

①洋務派的教育舉措有哪些具體做法? ②結合七年級學習的八股取士的考試內容和目的比較,洋務派的教育舉措有哪些新變化?(點出對比圖)

(師生交流時注意讓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和途徑、目的發生了變化,打破了儒學壟斷教育的局面,開啟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組問題有:(海軍)

①洋務派共創辦哪幾支海軍?②創辦海軍體現了洋務運動的什麼目的?(點出海軍對比圖)洋務派發展海軍同樣體現了強兵的目的,這也是清政府對海防態度發生的重大轉變。

思考:洋務運動在中國持續了30多年的時間,它最終有沒有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呢?請大家結合前面所學19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遭遇思考並得出結論。(點出問題)

(學生回答:沒有實現,追問為什麼,展示時間軸突出洋務運動後的重大史實,指出甲午戰爭的慘敗與影響)

(自由討論)洋務運動沒有如願地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那我們又應該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呢?老師給出當今史學界對洋務運動評價的主要觀點和評價歷史事件的標準,大家可以討論後表明你的態度,你支持哪一種?

當今觀點:

A、徹底否定,沒有價值

B、全面肯定,無可挑剔

C、雖然失敗,但作用明顯

(學生做出選擇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選擇的原因。在互動交流中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內容的學習加深理解。)

老師是贊成C項的,因為這是一種公正全面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説法……,下面再請同學們看一段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李鴻章自己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師總結: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社會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用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點出小結提綱)我們今天系統地學習了洋務運動,同學們根據這個提綱,再到課文上去落實一下相關的知識要點。(2分鐘)

總結和評價:

1、討論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不然就會流於形式,膚淺而且不能解決問題;

2、分組是最大的問題,小組多的話,難以控制課堂紀律,組少的話,組員人數多,一些調皮的學生是在濫竽充數。

歷史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的

基礎知識:

夏商時期我國曆法的形成。夏朝時我國最早記錄了流星雨和日食。商周時我國已有了醫學分科。甲骨文和金文。我國古代青銅藝術的特點及在中外文化史上的地位。夏、商、周時期我國音樂、舞蹈的發展。

思想認識:

1.通過講述使學生認識到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我國的青銅藝術,在我國和世界藝術史上歷史悠久,佔有重要地位。

能力培養:

通過啟發學生回答“甲骨文的發現有什麼重要意義?”這一問題,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通過觀察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青銅製品的圖畫,總結“商周的青銅藝術有什麼特點?”這一問題,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閲讀第6課課文提示,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天文、曆法和醫學

1.天文:流星雨和日食的最早記錄

無邊的天際,浩渺的星空,變化多端,神祕莫測,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常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然而我國古代人民對天象的認識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遐想之中,從很早的時候起,人們就開始注意觀察天象以尋找其變化的規律了。傳説在堯舜時代就有了觀象的專職人員,人們不僅注意觀象,而且注重記錄。我國的古書上有一段記載説,夏桀統治時期的一個午夜“星隕如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關於流星雨的記錄。古書當中還記錄過我國最早的觀測到的一次日食,它不僅記錄了日食發生的過程,而且還描述了當日食發生時,人們驚恐萬狀的情態。(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5頁第二段文字)這是世界天文史上關於日食的最早記錄。

商朝的文字中,保存了許多日食、月食的記載。到周朝,天象觀測更為精細,《詩經》中記載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一次日食,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有確切年、月、日的日食記錄。

隨着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2.曆法:夏曆和殷歷

曆法:簡單説起來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律計算年、月、日、節、候的方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恐怕每個人每天都要接觸到曆法,一天過去你家的枱曆會被翻過一頁,你們在翻過日曆的時候是否注意過:一般的日曆上在公曆時間下面還注有農曆的時日,你們知不知道“農曆”還叫什麼?(夏曆)所以這樣叫的原因是因為它源於夏朝的歷法,提問:夏朝距我們現在有多少年了呢?(4000多年)那麼也就是説我國曆法發展的歷史已很久遠了。

夏朝的歷法是在觀察天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根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的規律,確定一件為12個月,我們現在只能從後世的一些曆書尋找夏代曆法的痕跡了,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夏曆是中國曆法之源。

如果説夏朝是中國曆法初創時期的話,那麼商朝應該是我國曆法走向較為完備的時期了。商朝曆法也叫“殷歷”,商代人以月亮圓缺一次為1個月,以太陽的温涼寒暑的演變一次為1年,1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用設置閏月的辦法調整陰陽之差,即3年設一閏月,凡有閏月的年份就叫閏年。

商朝人對年月旬日的概念,已經分得很清楚。商代曆法中還有農事安排,告訴人們何時下種,何時收穫,等等。由此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

3.醫學:醫學的分科

我國人民很早就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商朝的文字中記載了16種疾病,並對某些疾病進行了比較細緻的分類。商朝人還能做簡單的外科手術,用湯藥治病的方法也是由商朝人首創的。到了周朝,醫學有了較大發展,那時在周王室和政府中已設有專門的醫療機構,已經分科治病,有內科、外科、營養保健和獸醫等科。

甲骨文和金文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我國文字出現很早,還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陶器上已經有了刻劃符號,我們在一些夏朝的遺址中也發現過不少刻劃符號(引導學生看書第35頁:二里頭遺址陶器上的符號),其中有些符號看起來已經非常接近於後來的文字。到商朝時,我國出現了較為成熟的文字,這種文字叫甲骨文。

1.商朝的甲骨文

商朝的文字因其刻在龜甲、獸骨上,所以得名甲骨文。這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方案,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後人是如何發現這些文字的?商代的人在龜甲、獸骨上究竟寫了一些什麼呢?

商滅亡以後,商朝的歷史文物就隨着歲月的推移淹沒於地下,默默無聞了,久而久之對於商朝,人們瞭解知道的越來越少,以至於對於古代文獻中的一些簡單記述也眾説紛紜,無物可證。這種狀況經歷了幾千年,直到19世紀末,問題才得到解決。

提問:商王盤庚遷都到什麼地方?(殷)殷是現在什麼地方呢?(河南省安陽)殷商滅亡之後,這裏漸漸成了廢墟,後代稱之為“殷墟”。19世紀末,人們正是在殷墟發現了甲骨文。

起初是安陽一帶地區的農民們在種地時經常挖到一些“龍骨”,這實際是一些古代動物內骼化石。農民們當時一般都將這些“龍骨”拿到城裏違賣給藥鋪。時間一長,“龍骨”上的刻劃引起人們的注意。有些學者認為,這可能就是已經失傳的中國古代文字。於是開始進一步的蒐集和研究。最後,他們確定這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就是商代的文字。(引導學生看彩色圖畫5《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

甲骨文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陶器上出現的一些刻劃符號的基礎上,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萌生和發展,到商代形成的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已具備了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註等六種傳説造字方法。從19世紀末到今天,商朝的甲骨文已發現了15萬片左右,共計有單字4600多個,可見其文字已較豐富,為現在人所識別的已有1000多字。

甲骨上的文字主要記述的是商朝人占卜的事情和結果(占卜: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6頁註腳)由於當時的人很迷信,占卜的事很多,如年成好壞、戰爭勝負、風雨大小等事都要占卜,這就使我們得以從卜辭當中瞭解商朝社會的許多情況包括生產狀況、階級關係等,這就極大豐富了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

甲骨文是商代人留給我們的實物,使用這種文字的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已有3000年左右。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發現,説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提問:甲骨文的發現有什麼重要意義?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總結。

2.商和西周的金文

除甲骨文以外,商和西周的一些青銅器上也鑄刻有文字,叫作“金文”。(當時的“金”是指銅)和甲骨文相比,金文進一步穩定、規範、簡化。(引導學生看書第36頁:西周銅器上的金文)

關於金文,課本第37頁還有一段小字,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注意:

金文還叫什麼?它和甲骨文的區別在哪兒?“大篆”這種文字樣式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請同學們看書上的小字內容。

繼續講述:和甲骨文一樣,金文也記載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情況,是研究商周歷史的珍貴史料。

青銅藝術

首先讓我們瞭解商、周青銅藝術的特點。

1.特點:

提問前面(第4課)我們已經學過什麼是青銅,青銅器是怎麼製造出來的,當時我們還講到過商代有一件十分著名的青銅器,它叫什麼?(司母戊鼎)

請學生把書翻到24頁,看司母戊鼎圖。

指出:今天我們要從另外一人角度看一看司母戊鼎,看一看它在藝術上有什麼特點。

啟發學生從鼎形的勻稱和器表裝飾花紋的精美兩個方面回答。

引導學生看彩圖4《商代的四羊方尊》,並簡單介紹四羊方尊:在尊的四角,附着四支向外半伸的羊頭和前肢,羊角蜷曲。器物四壁也有花紋作為裝飾。啟發學生找出其藝術特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造型雄奇、工藝高超,獨具匠心。

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7頁《商朝的家尊、犀尊》圖,啟發學生找出其藝術特色:以動物、怪獸為造型,形態生動逼真。

提問:商周的青銅藝術有什麼特點?鍛鍊學生歸納的能力,並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由教師作條理化的總結。並進一步指出:商代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這一時期青銅藝術的精品、代表作。

2.歷史地位:

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夏朝時人們就已經制造了青銅器,不過那時的青銅器顯得較為古樸和簡陋。商朝時,青銅藝術達到了高峯,和夏朝比,這一埋藏的青銅器式樣美觀多了。造型逼真,花紋、浮雕的水平很高,出現了不少精品,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西周繼承和發展了商代的青銅藝術,青銅器的種類比商代多,器表的花紋也有所變化,逐漸趨向簡樸。這樣看來,夏商周以來青銅器的製造始終沒有停止過。青銅器作為日常用具,作為祭祀時的禮器在當時有其實用價值。然而,它們更有藝術上的價值。它的設計、造型,反映了夏商周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談夏商周文化,不能不談青銅藝術,青銅藝術是這一時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樣,在世界上,我國的青銅藝術也是聞名於世的。中國的青銅藝術以其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藝術史上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附帶提出:除青銅器之外,商朝的玉器也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8頁,看《商代玉象》圖。

音樂和舞蹈:

我國音樂舞蹈藝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考古工作者在父系氏族公社時代的許多遺址當中發現了陶壎,這時一種簡單的吹奏樂器。原始社會的舞蹈比較簡單,大多摹擬動物的動作。青海大通出土的一件彩陶盆上繪有15個人舞蹈的情景,給人以翩翩起舞的動感。

1.夏朝的“韶樂”

夏朝的時候,音樂舞蹈水平提高。傳説夏王啟創制了樂舞《九韶》,這是一種既歌唱同時又有伴舞的音樂。據説啟即位第10年的時候,曾在大穆之野舉行盛大的樂舞會,演奏《九韶》等音樂。後代史書中描述這次樂舞會時有“萬舞翼翼,章聞於天”的讚譽之詞,可見在當時這是一次規模很大,景象相當壯觀的盛會。

現在看起來,“韶樂”在夏朝是最盛行的一種音樂。由於距離我們現在太遠,我們已不能知道它的音調,但我們可以在史書中經常看到後人對它的讚美之辭,比如:春秋時候,孔子聽到了韶樂以後,“三月不知肉味”,一直沉浸在優美樂聲的回味中,而且他逢人就説:“想不到音樂能吸引我到這種程度!”由這個小故事,我們不是可以體味到韶樂之美妙的程度嗎?

2.商代的樂器

商朝的時候,手工工匠已經能用金、石、竹、木、絲、陶等材料製成多種樂器,樂器種類增多以後,能產生更好的音響效果,也促進了音樂的發展。

商代的樂器中有打擊樂器。如:磬,是由石或玉製成的;還有鍾、鼓等。(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8頁《商代的石磬》圖畫)這樣一些打擊樂器的使用,增強了商代音樂的節奏感,並能烘托出音樂的氣勢。商代還出現了能發出各不相同樂音的編鐘。

西周時,我國的樂舞有了明顯的發展,周朝舉行各種禮儀式必配有音樂,故常以“禮樂”並稱。西周時,有了各種成套的樂器,那時候的歌舞,有很多表現歷史事件的,表現大禹治水和武王伐紂的歌舞就都是在那時形成的。

西周的樂舞又分文舞和武舞兩種,文舞執羽,武舞執幹。(即古代武器:盾牌)均有多種樂器伴奏。請同學們想象,執羽的文舞必是輕盈柔美,執乾的武舞,必是以粗獷、豪放為其特色了。

關於西周的樂舞還有一些內容,課上不講,如果同學們想知道更多的話,請你們課下閲讀課文第38頁小字。

3.歸納小結

縱觀一節課所講內容,我們瞭解到,我國早在奴隸制時代,就在科學、文化和藝術方面做出過突出的成就:商代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商周的青銅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的歷法已有4000多的歷史,古代關於流星雨和日食的記載均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中華文化真是源遠流長,這一切是足以引起每個中國人自豪的。

講到第6課,我國奴隸制時代的歷史就基本介紹完了。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曾形象地把歷史比擬為一個人,他説“經濟是歷史的骨骼,政治是歷史的血肉,文化藝術是歷史的靈魂”,政治、經濟、文化構成了人類歷史的全貌,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完整。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奴隸制時代的政治、經濟,今天我們又瞭解了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同學們,在你們的頭腦中,關於我國奴隸制時代歷史的影象應該是比以前更加清晰、更加完整了吧。

4.作業:

根據課文提供的練習題讓學生當堂練,以起到鞏固基礎知識的作用。

(三)教法建議

以講述教法為主,配合以啟發式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瞭解我國制時代文化的概貌,並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等方面的能力。

歷史教學設計6

一、案例標題: 《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週年

學科:國中歷史

年級:八年級下第三單元活動課

二、案例內容: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週年

(一)、設計指導思想:通過對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進行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節活動課讓學生深刻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教學重點:1.十一屆三中全會。2、改革開放後的祖國建設成就。

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三)、學情分析:學生已學習了改革開放後的歷史事實,也感受到生活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欣賞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開放後成就的圖片,引出為改革開放喝彩。

②、培養並鍛鍊學生以下能力: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獲取、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過紀念改革開放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瞭解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聯繫時事熱點導入新課。

②、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改革開放30週年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黨

和政府的出發點: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

②通過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熱愛祖國和民族自豪感,並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艱辛與輝煌成就,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瞭解自己肩負的責任。

(五)、教法學法①、通過好歌曲導入新課。

②分析歸納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民生的措施。

③、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六)、媒體選擇 :視頻、圖片等。

(七)、教學程序

1、情景再現: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其他視頻、圖片引出課題: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週年

2、教師:出示十七屆三中全會圖片介紹: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時間、地點、內容、意義。

3、活動一: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民生”問題措施讓學生合作完成:

1.時間:1950-1953年

措施:()

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意義:()

2. .時間:()

措施:三大改造

內容:()

意義:

1958年

4出示練習:綜合理解改革的歷史作用。

⑴、説出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歷史意義。

⑵、你認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應該吸取什麼經驗教訓?

5、議一議:改革開放的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

6、課堂總結: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

7、教學評價設計 :

8、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9、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10、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

11、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羣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12、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和育人作用;

13、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歷史教學設計7

一、依據課標,把握教學主題

本課內容比較碎片化,怎樣才能使教學形散而神不散呢?

依據課標要求:

1.知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名著,瞭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

2.通過明長城和北京城的建築,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據此,本課教學主題是以“明朝”為大背景,從科技、建築和文學的視角,進一步瞭解明朝的時代特色:明朝時期,農業生產水平提高、手工業技術進步、商業和城市經濟繁榮,為科技發展和建築成就的取得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明朝時期對西方自然科學的積極汲取也是明朝科技發展的一大特色。另外,明朝專制集權發展到極致,皇權空前強化,受政治和社會現實的影響,明朝北京城的建築結構、佈局和氣勢極顯莊重。明朝政治、經濟、社會風氣與社會生活的變化,推動小説和戲曲等大眾文學得到很大發展,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對後世的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挖掘教材,提升關鍵能力

(一)比較探究 認知科技發展

明朝三大科技名著《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分別涉及醫學、農業和手工業,在瞭解它們的作者、內容及影響等史實的基礎上比較、歸納:它們之間有怎樣的共同點呢?

1.都總結了歷代的成果,既具有實用性,又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2.誕生都與經濟發展有關,尤其是明朝時期,農業生產水平提高、手工業進步、商業和城市經濟繁榮,為科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3.都凝聚着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他們注重實踐,善於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注重歸納整理;博採眾長、不盲從的創新勇氣,有刻苦鑽研的堅強意志。

(二)用足素材 助推歷史理解

統編教材設計了大量的插圖,配備了許多輔助性欄目,為教和學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平台。

例如:如何從北京故宮的建築理解明朝的君主集權強化的特徵呢?一般地,用得較多的是兩個平面圖,一是北京城圖,另一個是紫禁城平面圖。的確,從北京城的佈局設計可以看出,宮城(即紫禁城)在中心,但又如何從紫禁城平面圖看出皇權中心呢?教材中明代《北京宮城圖》就是極具價值的輔助素材。通過查閲大量資料:

明代《北京宮城圖》畫面中的紫禁城:以俯視的視角、中軸對稱的形式,在祥雲霧繞中若隱若現。

為何有祥雲?有人説是畫家沒見過紫禁城的真面目,想象的,也有人説也許是為了顯示神聖莊嚴,也許兼而有之吧。因為那時對一般百姓而言,這裏的確是一個神祕而又神聖的地方,他們不可能知道里面的情形。

據考證“紫禁城”的由來: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説,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皇帝自認為是 “天子”,他的宮殿就應當位於地球的正中間。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備森嚴,尋常百姓難以接近,所以故宮又稱“ 紫禁城”。

綜合上述分析:這幅莊嚴的紫禁城圖有着巨大的象徵意義,雲霧中浮現的不僅是明朝初年建成的紫禁城,同時也象徵着一個強盛而神祕的帝國。也許在當時人看來,天下的中心是中國,中國的中心是北京,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

由此可見,北京故宮的建築反映了當時君權至上的時代特點。

三、貼近學情, 促進歷史認知

(一)温故知新 認知文學作品

從本課學情看:大部分學生對長城和北京城及《三國演義》《水遊行傳》《西遊記》都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這都為本課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有助於學生歸類、整理、分析、比較。

以文學為例,怎樣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温故知新,對明代小説進行更深刻的分析比較歸納呢?從查找的資料看,發現有不少人持這樣的觀點:在我國明朝時期,小説戲曲等大眾化的文學藝術形式有了突出的發展,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積極內容,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對以後的小説戲劇等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以為對於其中的“反封建”的內容值得推敲:水《水滸傳》描寫的梁山好漢反抗官府統治,《西遊記》,描寫唐僧取經的艱難歷程,抒發了剷除邪惡勢力的願望。《牡丹亭》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但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俗稱《三國演義》)是有爭議的,作者對於膽敢違抗封建秩序的曹操是一貶再貶,把他説的體無完膚,但對於封建正統的劉備則是多加褒揚肯定,可以説他是一心維護封建禮教的,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的,君君臣臣子子都是作者歌頌的對象。

因此,我着重從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對這些熟知的文學作品有更深刻的認知:

1.明朝是小説創作的黃金時期,對後世影響深遠。

2.三部小説都是在羣眾或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經作家加工再創作完成的,明朝文學由過去的高雅走向通俗,即所謂大眾文學,即更加通俗易懂,適應了市民階層的欣賞要求。

3.這些作品都描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對人的主體個性的張揚,對君主專制的思想發起了強有力的衝擊,起到人文覺醒的作用。

(二)活動體驗 感悟文化遺產

課本課後活動:1987年北京故宮和萬里長城都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請閲讀課文,並結合圖文資料,思考故宮和萬里長城都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

文化遺產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築或遺址。因此,“文化遺產”是對歷史文物、建築或遺址的充分肯定,也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最佳題材。為此,我以“文化遺產”為關鍵詞設計活動,分組探討長城和北京城被列入文化遺產的理由:

1.從歷史角度看建築的建立背景或目的。

2.從藝術或科學的角度看建築的規模、結構或佈局。

3.從文化的角度看建築的文化內涵。

以長城為例,學生對長城的圖片早已爛熟於心,引導他們從三個角度,層層剖析,認識長城:

1.建立背景:為防禦蒙古貴族南擾而修築。(與秦長城一樣都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

2.規模結構: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總長萬餘里。以城牆為主體,形成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與以前的長城相比,規模大、佈局合理,堅固、質量優異。以磚石建築為主,比以前更堅固,今天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長城。

3.文化內涵

(1)從位置看,長城位於北方遊牧民族與農耕地區的連接處,也是長城內外各民族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各族交往的紐帶,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

也就是説:長城的功能不僅以軍事防禦為主,而且還是長城內外各民族交流的平台。

(2)從所處地勢看,長城依山而建,突起在山崗之間,被稱為建築的奇蹟,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正如一位外國友人説:“建造長城的民族,是沒有任何困難不能克服的民族。”

(3)萬里長城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寓意就是:長城,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奮智慧、堅韌剛毅、充滿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歷史教學設計8

一、課題背景: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真正體現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的新觀念。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實現個性發展,使自身素質優化,對現有的教學模式、組織、文化、觀念來一個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對教學模式、教學組織、教學觀念來一個巨大的轉變。簡言之,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變“講堂”為“學堂”,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而且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合作,使學習不再僅僅為了獲取“分數”,而且在學習中獲得成長的經驗。總之,“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教是為了不教”,需要對現有教學方式的一種來一個根本的轉變。

三、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學説高度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在教育中我們需要高揚“人”的旗幟,旗幟鮮明地反對對人的摧殘和人的異化。

2、人本主義理論。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而不是以分數為本。

四、研究的目標

1、改變注入式的教學程式,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2、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逐漸為教師和學生所接受併成為教學的常態,追求師生共同發展的生態課堂。

3、使教學變得高效和輕負擔,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使學校和課堂成為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的快樂家園。

五、研究內容

1、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究。所謂“發展”,就是變化和改變,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系列積極的變化。“發展”是與自身的原有狀況做比較,是縱向比較,而非橫向比較。發展性課堂教學是為學生一生服務的教學,它立足現在,面向未來,讓學生“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

2、教學案一體化研究。教學案一體化有利於溝通教與學、講與練、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能夠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從而使“素質”發展有了時間和空間。

3、基於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研究。要教學高效,首要在於模式的高效。要積極研究和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

六、研究的過程

1、學習當代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我們認真學習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學説,學習生本教育、發展性課堂的有關理論,學習了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理論主張,積極開展討論,逐步確立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

2、先進教學模式的引進和應用。到外地學教取經,積極探索高效教學模式。從集體備課入手,教師相互聽課切磋,積極探索學生自主、積極高效的教學模式。

3、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實踐。在班級中嘗試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嘗試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為新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七、困惑與建議

1、長期注入式的教學使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觀念逐漸固化,新的教學模式和觀念在部分教師和學生的心中很難紮根,任務還很艱鉅。

2、老師個體的探索終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須全體教師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堅克難,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關係如何處理,尚須認真探索。仰望 “素質教育”的星空,但面對的是功利教育“分數至上”的現實。如何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能夠在“應試”上不輸,需要一個高效的應對模式。

八、研究對象

林州市臨淇鎮第一初級中學的全體學生。

歷史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本課簡要介紹了隋朝的建立,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鑿。重點敍述了大運河的開通和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隋初經濟的繁榮難以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鑿及歷史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分析“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的綜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激發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中國封建社會開始於公元前xx年。1000多年過去了,經過了“戰國、秦、漢,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又經過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xx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滅陳,重新統一南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新的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

二、講授新內容

板書: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1、南北重歸統一

提問:為什麼説是同歸統一

xx年,北周外戚隨國公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年號開皇。因怕時運隨之而走,去掉“走之”,稱為“隋”。於南北朝後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經濟的發展,重新統一的條件已經成熟。(板書:1.隋朝的建立時間;公元xx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提問:南北朝的王朝順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西魏由北周替代。東魏由北齊替代。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時間xx年,定都長安。(副板書)

南朝為宋、齊、樑、陳,都以建康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滅陳,重新統一南北方。晉王楊廣,也就是後來的隋煬帝,是滅陳大軍的統帥之一。(副板書)

板書:(xx—xx—xx)

<1>隋朝統一的原因

提問:看圖隋朝的疆域四至。(相當於現在中國除去內蒙西藏的領土大小。南邊到越南,東邊到朝鮮交接,北邊到內蒙南邊,西邊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楊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傑出皇帝。領導完成祖國南北方的重新統一。

3.隋朝初年經濟繁榮

<1>表現:人口、墾田、糧食

結論;隋文帝在位期間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開通大運河(出示《隋朝大運河圖》)

時間:公元xx年。解釋三點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

2.開運河的原因(目的)

3.開運河的意義

四、隋朝的覆滅

隋煬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有名的暴君,他為了滿足奢侈生活和虛榮心,營建東都洛陽,修豪華的宮殿;沿運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對高麗作戰。他濫用民力,徵發的徭役兵役負擔遠遠超過人民可承受的極限。終於,人民大起義爆發,全國起義農民達幾百萬,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統治在人民起義的打擊下陷於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機打起反隋旗號。太原起兵的李淵渡黃河佔領長安,仿效當年漢高祖劉邦,與民約法,廢除苛政,爭得政治與軍事上的主動權。xx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殺隋煬帝。李淵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

【板書設計】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時間;公元xx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

2.隋朝的統一(xx—xx—xx)

<1>隋朝統一的原因

3.隋朝初年經濟繁榮

<1>表現:人口、墾田、糧食

二、大運河的開通

1.開通大運河(三點四段五河六省)

2.時間:公元xx年

3.開運河的原因(目的)

4.開運河的意義

三、隋朝的覆滅xx年

歷史教學設計10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1】

  一、説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課在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併為以後歷代所沿用,對此後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皇帝制度中的世襲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源於西周的宗法制度。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二、説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瞭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説學法

閲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説教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國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國中的知識點重複,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於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五、説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提煉教材信息:(本環節約8~10分鐘)本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提煉本課的主要信息,為下一環節的展開奠定基礎。大部分知識點國中已學過,避免佔用大量時間。

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

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繫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後貫通;對於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複。

探究(二):秦朝為什麼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後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於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後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後歷代所沿用,並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後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於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鑑之一。

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後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約1~2分鐘)

秦朝以後,隨着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峯,並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後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課堂小節不僅僅要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能前後引申,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為今後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約5~6分鐘)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一)説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後世的影響?

(二)用稿紙寫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問題?

本環節設置突出對本節課主題的測評,測評(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佈置作業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為鑑是中國傳統,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曆二世而亡,成為後世重要的史鑑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衞而為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羣。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 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説法?請説説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節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説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於課後"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並檢查評分,選出優秀小論文下節課課堂表揚,做到有佈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2】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是一堂展示“歷史”的活動與探究課,設計者認為應當充分發揮學生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利用課下的空餘時間,指導學生收集各種資料,課上只作為展示的時間,可最大限度節約教學時間。

本教學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將課堂搬到禮堂中進行,並邀請校領導和學生家長作為嘉賓,共同完成這堂展示“歷史”課。這一做法可充分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教學設計共分三大部分:展示——總結——評選,環環相扣,很好的完成了一堂活動與探究課的教學目標。

本教學設計只是為教師們提供了一種開展活動的思路,教師們可以以其為參考充分開拓思路,嘗試各種教學形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收集改革開放前後能夠反映人們不同年代生活水平的票證、物證等實物資料,增強對社會生活和歷史變化的實際體驗,並初步瞭解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學會查閲和積累資料,提高對歷史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不同時代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資料的比較研究,瞭解歷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家庭衣、食、住、行變化的展示,體會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歷史發展過程帶給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變化,認識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強大生機,它大大改善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掌握查閲、積累和處理資料的方法。

(二)教學難點

瞭解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小組分工法,探究式教學法等。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多媒體電腦。

(二)素材準備

改革開放前後能夠反映人們不同年代生活水平的票證、物證等實物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班長作為主持人:首先歡迎各位老師和家長們的到來,今天我們共同聚在這個禮堂裏,觀看我們的展示“歷史”課,懇請各位老師和家長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我們的知識,很多都是通過所見所聞在觀察中獲取的。如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等,它們可以直觀地使同學們瞭解歷史的變化,增長見識,受到教育,提高思想認識。第四單元,步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學習已經告一段落了,今天,這堂活動與探究課,將作為對前一段學習的總結。通過展示活動,學習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瞭解人們在生活方面的變化,可以加深同學們的印象和理解程度。

(板書)第18課展示“歷史”

(講授新課)

班長主持人:第一部分活動是展示“歷史”。

(板書)一、展示“歷史”

班長主持人:課下,同學們已經按照小組分別展開了準備,收集了各種類型的歷史資料,包括改革開放前城市和鄉村中普遍使用的各種票證,如各地發放的糧票、布票、油票、工業券、購貨證、購煤證等;反映人們衣食住行變化的各種照片、報刊資料、回憶文章、衣物用品等,甚至有心的同學還把家中一些無法攜帶的家用物品拍攝了照片。之後,同學們又將收集到的各種歷史資料按類別或時期加以整理,在每一種票證、照片或報刊資料旁,用單獨準備的稿紙寫明其來源、時間、用途等情況介紹。

經過一週的準備工作,每個小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今天我們就要把這些成果展現出來。首先有請第一小組同學們的展示——“你還記得嗎——老票證”。

(板書)第一組:你還記得嗎——老票證

(以下是第一組解説同學的部分講解稿,與小組同學配合,利用多媒體電腦出示一些圖片、視頻等。)

你還記得嗎——老票證

今天上午,一個名為“讓昨天告訴今天”的北京商品票證回顧展作為首都紀念改革開放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在市檔案館正式對公眾開放。主辦者希望告訴人們,商品票證是短缺經濟的產物,它誕生於百廢待興、乍暖還寒的共和國初創時期,消逝於經濟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的改革開放新時代。它像一面鏡子,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再現了一部艱苦奮鬥、除舊佈新的歷史。

……

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發行麪粉購買證,上面寫着“遺失不補、過期無效”的字樣,這枚票證被收藏者俗稱為“開門票”,它標誌着後來整整實行了40年的商品票證制度的開始。

……

到1962年4月13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對55類290種日用工業品實行憑購貨券供應。購貨券發放標準:每名職工按月工資收入,每20元發給購貨券一張。

按照規定,買一雙尼龍襪子除付款外還需購貨券2.4張。以月收入38元左右的普通職工為例,其每月的兩張購貨券尚不足買一雙尼龍襪,這也就難怪,當時誰要是穿一雙尼龍襪就顯得相當“時髦”了。

由於提倡“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所以縫紉機被視為家庭“老三件”(還有手錶和自行車)中最實用的一件。而買一架縫紉機需購貨券97張,這就需要東挪西借、經年累月地積攢了。

即使有了縫紉機,要做衣服還得買布。據記載,當時購買毛料每米需31張購貨券。所以孩子在過年時得到一件新衣服的喜悦,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1978年,具有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實現了全黨全國工作重心的轉移。此後,北京市逐步對農業、工業、商業等實施一系列改革,經濟加速發展,市場日趨繁榮。到1993年5月,使用了40年的商品票證終於在北京退出了歷史舞台。

——摘自《北京青年報》1998年12月10日

接着,按順序分別進行其它小組的解説。板書隨之更新。

班長主持人:謝謝同學們,小組展示部分到此為止,下面請各位老師、家長和同學們暢談觀感和意見。

(板書)二、總結

班長主持人:謝謝各位老師、家長、同學們的寶貴意見,下面有請我們的歷史老師做總結。

(教師根據課下同學們的表現和展示課上的表現進行總結,並點明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班長主持人:謝謝歷史老師。現在,請各位老師和家長填寫您手中的評選表,根據各小組的展覽設計和情況介紹等評選出本堂課的最佳內容設計獎、最佳圖片獎、最佳解説獎和最佳團隊獎等。

(板書)三、評選

(評選結果出來後,當堂宣佈獲獎名單並由老師頒發獎狀和獎品。)

(課堂總結)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配合團隊協作,完成的一系列準備活動和展示活動,很好的配合了書本知識,使同學們在獲得趣味性的同時,加深了對前邊所學知識的鞏固,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歷史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國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任務作出恰當的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後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xx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xx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xx年開國皇帝:唐高祖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xx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於唐太宗對君民關係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羣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訓

2.貞觀之治的表現: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3.盛世出現的表現:

4.盛世出現的原因:

過渡:在唐朝歷出現了我國的一位女皇帝,大家知道是誰嗎?

三、女皇帝武則天

介紹武則天經歷

1.武則天的措施: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舉制的發展,四是設北庭都護。

最後,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不足:用酷吏,濫殺無辜,修寺廟。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板書設計】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xx年開國皇帝:唐高祖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訓

2.貞觀之治的表現: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3.盛世出現的表現:

4.盛世出現的原因:

三、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的措施: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舉制的發展,四是設北庭都護。

2.不足:用酷吏,濫殺無辜,修寺廟。

歷史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通過情景模擬,移情深入到歷史場景,根據史料並加以合理地想象,分析出“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和商業繁榮的特點,提高分析能力。

2.學生概括出“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和主要措施,認識到“開元盛世”是唐朝達到全盛的歷史地位。

3.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進一步學會與人合作,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習能力教強的學生向全班展示小組成果,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4.學生體會到“開元盛世”的繁盛是多方面的,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

5.學生感受到唐朝統治前期的繁榮,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一)、課程標準:

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

(二)、教材內容分析:

1.本課選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3課。

2.教材以杜甫的《憶昔》導入,從宏觀上介紹唐朝開元時期的繁榮富庶景象。第一部分為“開元之治”,介紹唐玄宗統治前期在政治上任用賢才,重視地方吏治,為人節儉,以身作則的情況。第二部分為“盛世經濟的繁榮”,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介紹開元盛世經濟上的表現,具體包括:修建水利工程,發展農耕技術,新品種蔬菜從西域傳入,江南盛產茶葉,曲轅犁、筒車的創制;絲織技術高超,唐三彩;長安坊市制。教材繼而小結“開元盛世”的表現,是唐朝的全盛時期。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第三部分為“唐朝的衰亡”,介紹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繼而滅亡。第三部分是小字部分,略講即可。

三、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課外閲讀或觀看影視作品,對唐玄宗統治後期比較瞭解,尤其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和安史之亂的史實,加上此部分在教材是小字部分,不需要在課堂上花太多時間。學生對唐玄宗前期的情況知之甚少。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史料,引導學生分析。經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角度去把握一個時代的特點的分析方法。學生也可以從提供的史料中提煉關鍵詞,但分析和概括能力有待提高。七年級的學生對故事和古詩比較感興趣,要補充一些關於“開元之治”的小故事,提供古詩時要加上註釋,讓文言文水平較低的學生也不會產生障礙。學生對圖片能產生直觀的感受,促進理解,因而要給學生提供曲轅犁、唐三彩和唐長安城等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想象空間。另外,我校提倡“先學後導,合作探究,自主建構”的教學模式,因此在教學中採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對小組合作參與度也是較高。但實際教學中很有可能小組的分析可能不夠深刻和不到位,教師要加以補充和引導。在小組合作中,有部分同學比較內向,教師要鼓勵每位小組成員對小組成果有所貢獻。

四、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法、講解法、情境創設法、提問法

教學資源:學案(包括文字史料和圖片)、課件

五、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開元盛世在經濟上的表現

教學難點:農業工具的改進

六、教學過程

6.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讀詩悟史

閲讀杜甫《憶昔》的前半部分,引導學生分析從唐玄宗統治前期的社會特點: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活動2【活動】小組合作探究

1.教師給每個小組分配代入的角色並提供材料。小組情境代入,收集學案中的材料、教科書、《歷史地圖冊》中的相關材料。

(1)第1、2組假設是開元時期的玄宗身邊的重臣,瞭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濘。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與姚崇討論政務。但這種天氣,年紀不小的姚崇要進入皇宮是很不方便的。於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輦抬姚崇進宮。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擁立和輔佐玄宗治國方面的功勞特大,居官甚清,乃至於居無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對他非常愛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對兩個兒子疏於管教,兩子、廣收贈禮,而姚崇又為一個受賄下屬説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辭去宰相職務,對受賄者照懲不誤。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鏡子,見自己臉龐消瘦,悶悶不樂,旁邊的宦官説道:“陛下用韓休為相,凡事力爭,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將其罷免,改用蕭嵩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雖瘦而天下必肥。蕭蒿為相,凡事唯唯諾諾,從不提出自己的見解,他退下去後,我總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辦不好。韓休為相,諸事力爭,他退下去後,我睡覺很踏實。”

(2)第3、4組假設是唐朝江南地區的一名農民,描述耕作的新變化,概括這些變化對生產所產生的影響。

材料一:唐玄宗開元時期共修水利38處,天寶時又修8處,共46處,約佔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對於破壞水利工程者嚴厲查處。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整理材料二:舊式犁長一般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轅犁長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後。犁架變小,重量變輕,便於迴轉,操縱靈活。推進犁評,犁箭向下,犁鏟入土則深;提起犁評,犁箭向上,犁鏟入土則淺,適應深耕或淺耕的不同要求,便於精耕細作。犁壁不僅能碎土,而且可將翻耕的土推到一側,減少前進的阻力,同時,通過翻覆圖塊斷絕草根的生長。曲轅犁最早出現於江東地區,適宜了江南地區水田面積小的特點。

(同時提供曲轅犁結構圖)

材料三:“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

——(唐)陳廷章《水輪賦》

(3) 第5、6組假設是唐朝的一名手工業者(陶瓷業或絲織業),介紹在手工業方面的技藝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 ——皮日休《茶甌》

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陸羽《茶經》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陸龜蒙《詠祕色瓷器》

材料二:

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織者何人衣者誰? 越溪寒女漢宮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紋。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昭陽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對直千金。

——白居易的《繚綾》(節選)

(4) 第7組假設是唐長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紹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白居易《登觀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長5000米,寬155米,將長安城平分成左右兩半。長安的商業區稱“市”,東市對內貿易,西市對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經商。街道中間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區,共有108個坊,每個坊都有名字,都有門。清晨,有人負責擊鼓,坊門打開。集市每天中午開市,營業到太陽落山。晚上有禁宵,專門有士兵查夜,人們必須在坊中。白居易、韓愈、柳宗元、魏徵等人在長安的坊間長期居住過。

——根據侯磊《唐詩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教師巡視,給每個小組提供必要的幫助。

活動3【活動】小組成果展示

1.每個小組上台彙報研習成果並指導台下的同學完成學案,每組有2分鐘的彙報時間。

2.每個小組彙報後,其他小組對不明白的提法提問或提出質疑,彙報的小組進行解答 。老師作必要的補充。

活動4【講授】全課小結對全課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指導學生做筆記和記憶

活動5【作業】佈置作業

1.閲讀杜甫《憶昔·其二》後半部分的節選,慨括唐玄宗統治後期社會的特點。

2. 收集與安史之亂相關的唐詩,瞭解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

第3課 “開元盛世”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第3課 “開元盛世”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讀詩悟史

閲讀杜甫《憶昔》的前半部分,引導學生分析從唐玄宗統治前期的社會特點: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活動2【活動】小組合作探究

1.教師給每個小組分配代入的角色並提供材料。小組情境代入,收集學案中的材料、教科書、《歷史地圖冊》中的相關材料

(1)第1、2組假設是開元時期的玄宗身邊的重臣,瞭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濘。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與姚崇討論政務。但這種天氣,年紀不小的姚崇要進入皇宮是很不方便的。於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輦抬姚崇進宮。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擁立和輔佐玄宗治國方面的功勞特大,居官甚清,乃至於居無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對他非常愛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對兩個兒子疏於管教,兩子、廣收贈禮,而姚崇又為一個受賄下屬説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辭去宰相職務,對受賄者照懲不誤。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鏡子,見自己臉龐消瘦,悶悶不樂,旁邊的宦官説道:“陛下用韓休為相,凡事力爭,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將其罷免,改用蕭嵩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雖瘦而天下必肥。蕭蒿為相,凡事唯唯諾諾,從不提出自己的見解,他退下去後,我總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辦不好。韓休為相,諸事力爭,他退下去後,我睡覺很踏實。”

(2)第3、4組假設是唐朝江南地區的一名農民,描述耕作的新變化,概括這些變化對生產所產生的影響。

材料一:唐玄宗開元時期共修水利38處,天寶時又修8處,共46處,約佔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對於破壞水利工程者嚴厲查處。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整理材料二:舊式犁長一般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轅犁長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後。犁架變小,重量變輕,便於迴轉,操縱靈活。推進犁評,犁箭向下,犁鏟入土則深;提起犁評,犁箭向上,犁鏟入土則淺,適應深耕或淺耕的不同要求,便於精耕細作。犁壁不僅能碎土,而且可將翻耕的土推到一側,減少前進的阻力,同時,通過翻覆圖塊斷絕草根的生長。曲轅犁最早出現於江東地區,適宜了江南地區水田面積小的特點。

(同時提供曲轅犁結構圖)

材料三:“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

——(唐)陳廷章《水輪賦》

(3) 第5、6組假設是唐朝的一名手工業者(陶瓷業或絲織業),介紹在手工業方面的技藝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 ——皮日休《茶甌》

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陸羽《茶經》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陸龜蒙《詠祕色瓷器》

材料二:

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織者何人衣者誰? 越溪寒女漢宮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紋。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昭陽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對直千金。 ——白居易的《繚綾》(節選)

(4) 第7組假設是唐長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紹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白居易《登觀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長5000米,寬155米,將長安城平分成左右兩半。長安的商業區稱“市”,東市對內貿易,西市對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經商。街道中間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區,共有108個坊,每個坊都有名字,都有門。清晨,有人負責擊鼓,坊門打開。集市每天中午開市,營業到太陽落山。晚上有禁宵,專門有士兵查夜,人們必須在坊中。白居易、韓愈、柳宗元、魏徵等人在長安的坊間長期居住過。

——根據侯磊《唐詩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教師巡視,給每個小組提供必要的幫助。

活動3【活動】小組成果展示

1.每個小組上台彙報研習成果並指導台下的同學完成學案,每組有2分鐘的彙報時間。

2.每個小組彙報後,其他小組對不明白的提法提問或提出質疑,彙報的小組進行解答 。老師作必要的補充。

活動4【講授】全課小結對全課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指導學生做筆記和記憶

活動5【作業】佈置作業

1.閲讀杜甫《憶昔·其二》後半部分的節選,慨括唐玄宗統治後期社會的特點。

2. 收集與安史之亂相關的唐詩,瞭解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

歷史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敍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複習提問:我國曆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她的政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舉制的發)

引導過渡:所以,郭沫若稱讚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意思是説武則天的統治弘揚了貞觀之治的成果,為後來的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開元盛世”為什麼會形成?有哪些成就?請看第3課。

一、“開元盛世”

學生閲讀10——11頁課文、插圖和資料,

1、“開元盛世”是在哪個皇帝統治時期?(唐玄宗)

2、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他採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馬任姚崇”);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儉(反對奢侈——燒燬珠玉錦繡)。

3、根據13頁“文獻資料”和“動腦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們都善於任用賢才,重視吏治,注意“戒奢從簡”,使政治較清明,經濟有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裏的“治世”——“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

過渡講解: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不但注意從政治方面進行改革,還很重視發展生產,使得當時經濟繁榮起來。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

①興修水利工程;

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採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種增多、飲茶之風盛行;

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灌溉工具;

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手工業: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

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刑窯和(最的)。

⑶商業:

①唐朝的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②長安: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學生閲讀15—16頁的課文,按16頁“活動與探究1”: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唐玄宗年少時,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能夠記得人民的疾苦,能夠勤於政事。)後來他堅持這樣做了嗎?(沒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統治後期發生的一場叛亂叫做什麼?(安史之亂)唐朝滅亡於哪一年?(907年)

【板書設計】

一、“開元盛世”

措施:

①任用名相

②整頓地方吏治;

③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

⑵手工業:

⑶商業:

三、唐朝的衰亡

歷史教學設計14

 一、學習目標

1、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狀況及特點。

2、瞭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3、通過本課的學習,熟悉本課所敍述的夏商、西周經濟發展的概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徵及概念,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4、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難點:教學對“青銅文明”概念的理解。

 三、學習方法

1.講解法:對於重要的理性分析內容,主要由教師講解,應注意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和演繹思維的流暢性。

2.講讀法:首先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後通過引導學生閲讀、分析課文、投影所示歷史資料和圖片,進一步理解教材。

 四、教學過程

【獨立試航】(預習課文,自主完成基礎知識,記下發現的問題)

1、我國出現青銅器的時間是社會末期,社會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其中著名的青銅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文化,那裏出土的、、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矚目。

3、除青銅製造業外,商周時期的業和業也很發達。

4、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形成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化。

5、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業,主要勞動力是。

6、思考:“動腦筋”(第26頁)

7、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合作探討】(生生互助,師生互動,點撥釋疑,共同提高)

(一)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圍繞疑難點討論)

(二)班內交流展示(師生、生生互動,點撥釋疑,知識深化)

第一子目: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指名説出自己學到的知識,師適當引導,補充;

2、結合第26、27頁插圖,識讀圖形,記住名稱並討論回答:為什麼説商朝時期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第二子目: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1、通過學習,知道我國奴隸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和比較先進的生產工具。

第三子目:奴隸的悲慘生活

1、依據第28頁圖,競答我國奴隸社會中奴隸的生活狀況。

2、解決思考題;動腦筋

【扣標整合】(圍繞學習目標,梳理知識,形成網絡)

青銅器:出現時間,燦爛時期;特點是品種多、水平高、分佈廣。

手工業:代表、。

成都平原的文化

商朝業發達:玉虎、玉象

農業:“五穀”齊全;知道、、技術,使用一定量的青銅工具。

畜牧業:現在的主要家禽品種時已有,並建有,商王室有專門牧場。

認識: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之上的。

五、達標測評(我達標我快樂)

1、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應屬於下列哪一個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漢

2、下列四個青銅器中,我國古代青銅工藝的突出代表是()

A.獸紋扁足鼎B.人面紋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證明我國商周時期()

A.青銅工藝水平高超B.原始農耕文明出現

C.畜牧業發達D.鐵器開始使用

4、我國青銅工藝鼎盛時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戰國

5、我國青銅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紋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紋方鼎

6、下列青銅器中,屬於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銅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與商周同時期的三星堆文化遺址在()

A.長江三角洲B.華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國夏商周時期使用的主要勞動力是()

A.奴隸B.農民C.工人D.農奴

【知識拓展】(知識拓展遷移,開闊視野,提高能力)

閲讀材料後理解問題:(有興趣同學,優先回答問題)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佔有大量的奴隸,就可以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社會內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展,由於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的剩餘產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擺脱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

歷史教學設計15

教學説明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是人教版新課標歷史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的教學難點之一,我從以下四個方面思考本課的教學。

  一、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內容標準”,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共有三個子目、四個內容,即西晉的興亡、內遷的各民族、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本課從宏觀上簡要介紹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歷史。

按傳統的教學思路,以上四個內容中的前三個內容應該更重要一些,江南地區的開發一目則為次要內容。新課標在第8頁的“內容標準”中這樣要求:“説出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的史實”。而對於本課的其他內容則沒有明確要求。於是我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認為本課可以圍繞“江南地區的開發”這個主題來把握。

前兩目“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與淝水之戰”,可以視為“江南地區的開發”的背景原因。教材介紹了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的原因和史實。第三目講述的是江南地區開發的結果和表現。因此,本課教學時要緊扣課標明確要求的“江南地區的開發”這個內容進行,排除了按朝代的更替或分裂對峙等主線把握教材的思路,把看似散亂的三目、四個內容,按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和結果來處理和把握,使歷史線索更簡單,本課教學主題也更明確。在此基礎上,我把教學重點定為江南地區開發的史實和原因。

  二、從關注學生的興趣出發,調整教材的順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對學生的各項調查中發現,影響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因素除去實用性差之外,一項重要因素是歷史教師喜歡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講課。歷史學科有很強的時間性和空間性。所以,教學中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歷史的因果關係等思維方式講述歷史、學習歷史的方法很好,可是這樣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對學生思維的挑戰。

從教育學的研究來看,具有挑戰性思維的問題,能夠極大地調動人類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最終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調整了教材的順序,將教材的第三目調到最開始講授,將前兩目調整到後面來學習,即先講江南地區的開發這個“果”,後談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將因果關係的慣性思維方式,改變為逆向推理思維方式,由結果探究原因,挑戰學生的思維,力求讓學生在挑戰中以積極主動的狀態學習本課內容。

  三、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入手,設計教學活動

本次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學生的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是一個量的積累過程。

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活動時,力求在這兩個轉變上有一定的體現和反映。本課的教學活動設計思路為: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得知識,瞭解基本的歷史線索,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並有一定的情感體驗。為此,我安排了兩大教學活動:1.讓學生分小組帶着“江南地區的地理範圍”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成就”這兩個問題讀《江南地區的開發圖》;2.學生在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時,我設計了“假如我生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會不會遷移到南方”這個問題。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方面是強調學生在讀圖時要注意的問題,讓學生在讀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同時培養學生閲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並且進一步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自主地瞭解當時北方的戰亂情況,然後遷移知識,解決問題。

四、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為目的,安排學生的討論活動

歷史與現實有着許多的相似,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和將來,所以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關注當今的社會問題,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起來。

為此,我由“開發”一詞引入,讓學生將當今的各種開發活動與歷史上江南地區的開發聯繫起來,拉近距離,貼近學生生活。在課堂教學的最後,安排了學生的討論活動。主要討論了以下三個問題:1.歷史上的這次人口南遷在本地留下了哪些痕跡?2.這次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影響?3.通過本課的學習,你認為對當今的開發活動可以獲得哪些啟示和借鑑?設計的思路是:指導學生關注本地的歷史,關注身邊的歷史。懂得學習歷史可以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學生通過學習,瞭解西晉、東晉、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史實。明確淝水之戰的時間、背景、經過和影響。

學習瞭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農業、水利、手工業等發展較快的史實。

通過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瞭解到自東漢末年以來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北方長期戰亂、人口大量南遷及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南遷人口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加上南方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促成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分組研讀“江南地區的開發”圖,進一步瞭解閲讀歷史地圖的方法──通過圖例讀地圖,感知歷史地圖中一些直觀的有效信息。

2.組織學生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一方面有利於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另一方面用“問題解決”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相關歷史知識,自主解決問題。

3.通過創設歷史情境話題:“假如我生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會不會南遷?”讓學生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的嚴重程度,並對新知識進行遷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在探究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的過程中,認識到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

引導學生關注本地區在歷史上的發展情況。

(四)教學的重點、難點及處理

本課的主題是“江南地區的開發”。

本課的重點是江南地區開發的史實和原因。本課的難點是內容多、頭緒多,教學重點內容不突出。

從三國以來,江南地區逐步得到了開發,表現在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農業的發展和進步,手工業的發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東漢末年以來政治不穩定,加上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北方長期戰亂,造成大量人口南遷,南遷人口給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從而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採用小組先研讀“江南地區的開發”圖,從瞭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情況入手,突出“江南地區的開發”這一教學內容。以引導學生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為主線,將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淝水之戰視為背景原因來處理,突破本課難點。

  二、教學方法

問題解決、自學討論法

(一)課前導學

瞭解本地區是否經歷過這次開發,有什麼歷史的痕跡?

(二)教學滲透點

1.學生分小組研讀“江南地區的開發”圖,解決幾個問題,進一步強化合作學習的意識,同時訓練學生閲讀歷史地圖的技能,並關注自己家鄉在歷史上的發展情況。

2.組織學生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激發學生學習這段歷史的興趣,通過歷史事實使學生獲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才能發展經濟的情感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