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教育>

關於教育隨筆(集錦15篇)

教育 閲讀(2.87W)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教育隨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教育隨筆(集錦15篇)

關於教育隨筆1

讀錢文忠《弟子規》已經不下一遍,初讀有感,再讀仍有所悟。此書所寫甚妙,誦讀起來琅琅上口,他將古人先賢之聖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結合歷史上的真人真事,深入淺出地詮釋了國學之經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時時刻刻與學生為友,參與德育工作,更要有淨化心靈,不斷提升道德修養的方法。《弟子規》就是這劑良藥,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誘惑甚多的社會,如何堅持自己心中正確的信念,做到符合道德標準的人,《弟子規》為我們指明瞭方向。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親仁,顧名思義,就是親近仁者,也就是希望孩子從小選擇有仁愛之心的人來做朋友,要教會孩子學習如何辨別好朋友壞朋友,瞭解他們從小交朋友的情況,同哪些人交往。這點十分重要,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交友環境,使他們有機會親近仁者,親近道德高尚的人,儘量避免與不良性格與不良品德品行的人交往。的確,作為教師,無法選擇學生,班級中的學生各有不同,有着不同的優點和缺點,,但可以利用一切機會,製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和風氣。讓學生逐步養成辨別是非的能力,獨立判斷的能力。通過教育教學,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優秀的道德品質,這不是做點表面文章就可以的。教師的目光要長遠,對學生的培養要滲透在點點滴滴中,防微杜漸,及時發現,適時參與,教育孩子,引導孩子。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讀死書,死讀書的人,或者説紙上談兵的人,往往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

因此,提高孩子的讀書效率,掌握知識的學習效率,更要有益於孩子人格和思想的養成,有助於孩子終生受益的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規範,是我輩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也是錢文忠《弟子規》所倡導的當下的時代精神。

關於教育隨筆2

年輕的爸爸、媽媽生下小偉之後就去外地工作了,小偉一直是由爺爺、奶奶照顧的。兩位老人對其關愛有加,生活起居全部包辦代替,吃的、玩的,要什麼有什麼。孩子在老人的過渡保護下,形成了較強的依耐性。每天來園後,奶奶帶小偉去廁所解一下小便,順便幫他整理好衣褲後,中途他總是懶得再去廁所。户外遊戲活動後,其他小朋友都覺得天氣很熱要脱衣服,小偉卻坐在那兒,等着老師來幫他,因為他自己不會脱衣服。小偉不但生活自理能力偏弱,而且上課的時候沒有積極性,常常在別的小朋友唱歌的時候,他卻是呆呆地坐在那兒聽着,不想跟着一起歌唱,老師提醒他後,他也跟着唱幾句,一會兒卻又停下來了。在課堂上看到同伴爭着舉手要回答問題,他也慢慢地舉起了小手,老師本想把機會留給小偉,可他站起來卻什麼都不説,也不知道他是回答不出來還是不想説。在一次穿衣的時候,他居然説:“我是大笨蛋,我什麼都不會,奶奶説我要長大了才會自己穿!”這種不自信的表現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我們經常利用上、放學的時間和小偉的奶奶交流,希望其家人能放開手腳,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儘量讓小偉從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在多次交流後,小偉的奶奶也覺得以前他們太過保護孩子了,所有養成小偉在家事事依耐他們,從來不主動做一點點事情,遇到不順心的時候還亂髮小脾氣。奶奶很樂意接受老師的建議,我們也希望通過家園共育的方式共同促進小偉的健康成長.

關於教育隨筆3

一位教育專家説過: 如果孩子生活在讚賞中,他便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 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鬥;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學會憂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周圍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幫助中,他便學會關心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親情、友誼中,他便會覺得他生活在一個美 好的世界。 每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一個積極、樂觀、進取、勤奮、堅強、 勇敢、好學、豁達、善良、聰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極悲觀自卑, 而是外界壓抑的結果。多給學生説“我希望、我建議、你覺得、 你能行” 尊重孩子是貫徹素質教育的前提。 , 徹底改變評語中 “該 生”怎麼樣,寫出“你”的特點、對你的建議、對你的期望,要 點燃學生心中的信心。

不能再出現學生高高興興進學校,而一部 分學生“雙差”而出。 教育要為學生的一生負責,決不能僅僅為了考試,我們在培 養一個人, 一個將來在社會立足的人, 一個要有創造性能力的人。 這是教師神聖的責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問題是家長缺少教育 觀念!家長會一定要給家長講清楚:

1、儘量多表揚孩子,輕易 不要批評他們,因為他們已經長大。

2、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 活和進步,不要因為考試失誤而責備學生。

3、多瞭解孩子的心 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員之間要民主,要談 心,要溝通,但決不能對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議 論教師, 不能在別人面前説孩子的缺點, 堅決不能給孩子下結論。

5、多給孩子一些鍛鍊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待人接物、學會關心、 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負責。

6、一定要給孩子做表率,經常與學 校溝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識、尊重社會,學會尊重、學 會關心可以作為高一德育培養的目標的主要目標! 青年教師應努力實現三個突破:首先突破課堂關,要熟悉教 材,善於組織課堂,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其次突破知識關,要 大量做題,研究大學聯考,明確每節課該講什麼,重點是什麼,能圍 繞中心講課,提高教學技巧,做一名優秀的“演員” ;第三突破 教學關,講解深入淺出,方法靈活多樣, “教” “學”並重,有思 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優秀的“導演” 。沒有教不好的學 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學的學生 ——新教學觀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教學是一種對話、 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教學相長。 教師不僅僅是傳知解惑,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讓學生會學而 不是學會知識; 教知識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從知識的發生過程中學 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解決 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關鍵。 新教學觀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潛力, 在於發揮學生的主體 作用

關於教育隨筆4

國內外教育均表明:真正的教育並不是強加於人的,而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為幼兒自我學習的動力,。而學習活動則把激發學習興趣,探索意識,培養學習能力為最高的學習目標,活動過程強調以實際的載體讓幼兒操作。對幼兒來講,數字是枯燥的符號,如何將枯燥的符號變成有趣的形象讓孩子樂意接受。我以洋泡泡為載體,做以下嘗 試。

我拿了一大堆長形的洋泡泡進教室,小朋友們嘰嘰喳喳的囔開了,“老師,這是發給我們的嗎?”、“老師我可以拿一個嗎?”、“老師這有點像小棒”,面對他們如此高漲的熱情,我暗自得意,這就是我要的效果。“彆着急,每個小朋友都有”,我把手中的小棒一個個發給他們,然後在黑板上醒目地寫下了“0、1、2、3、4、5、6、7、8、9”十個數字,“小朋友,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用這根棒變魔術,魔術的名字就叫作‘數字魔棒’”,我舉起魔棒問小朋友,這象什麼?

“孫悟空的金箍棒”、“火腿腸”、“竹杆”,小朋友們七嘴八舌的説了很多,“對!你們説得都很有道理,你們看還象什麼?”我指向黑板上的“1”,“哈哈,一個1”,“對,你們睜大眼睛看好,我要變魔術了”,説着,我把魔棒一折成“7”字形,看看現在變成什麼了?你們可以在黑板上找找,“老師老師,在這兒”,“對了這是7”,“老師,我也會了,你看我的是綠7”,倩倩邊説着邊拿着魔棒開始演示起來,一下子教室裏充滿了洋泡泡的聲音,接着我又把7變成了“3”、“0”,把“3”變成“8”,小朋友們可高興了,擺弄着自己手中的小魔棒,變着各種數字爭相請我去欣賞他們手中的成果……誠然,在孩子們的眼中數字是枯燥的符號,而如何將枯燥的符號變成有趣的形象,讓孩子們樂意接受,這是相當重要的學習方法 ,對於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説,應充分發揮其自主性和能動性激起其探索的慾望,遠比掌握數的知識要重要的多,於其讓小朋友死記硬背,不如輕鬆有趣的讓孩子們通過操作將形象和數字聯繫起來,引導他們思考,發現並鼓勵他們的新想法,在創造性方法的運用中獲得知識。

關於教育隨筆5

在《蝴蝶》活動中,讓幼兒畫蝴蝶對稱的翅膀時,發現陸姚畫的蝴蝶“兩邊不對稱”問題。我便問:“有什麼好辦法在畫蝴蝶時使兩邊一樣?”引發孩子的思考。引出此活動的難點:表現對稱的方法。

師:老師有一個好辦法可以使畫的蝴蝶翅膀兩邊一樣,(出示範畫)你們想知道嗎?師:可以用對印的方法畫一個蝴蝶。我便演示繪畫過程。先將紙左右對摺,打開後在一邊用顏料畫出蝴蝶的一隻翅膀,待顏料未乾時將另一面壓到有顏色的一面上,再打開另一面就印上了蝴蝶的翅膀,這樣蝴蝶就有了一對一樣大小的翅膀。當我打開對印的蝴蝶時全體孩子“哇——”的叫出了聲音。這樣的結果令他們很意外,這個對印方法對他們來説也很新奇。於是趁勢又問:蝴蝶兩邊的花紋怎樣畫一樣的?誰來幫我畫?來到前面用我剛才的方法給蝴蝶添上了花紋。請到了沙一鳴,他的成功贏得了全班的掌聲。(師生共同完成“花蝴蝶”)。分析:在孩子畫蝴蝶過程中,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順水推舟進行了對印的教學。這一環節是以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需求為依據進行的。

1、在動手製作的環節中,綜合運用多種材料和表現手法大膽創新進行再創作活動,從動手製作中瞭解形態對稱的特點和色彩協調要素,激發孩子感受和表現蝴蝶的興趣。

2、在評價的環節,採取過程性評價、互評、師評等多元化評價,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有收穫,在評價中得到提高。

關於教育隨筆6

小小創可貼,濃濃師幼情

一不小心,我的左手大拇指處劃破了。一條口子雖長,但不深,星星點點地流着一點血。我毫不介意,拿紙巾擦了擦血,正打算繼續給孩子們講故事。

誰知道眼睛特別“亮”的楊楊竟然發現了:“姜老師,你的手流血啦!”聲音雖然輕,但關心之情洋溢其中。在他的呼喊聲中,孩子們都將目光轉向了我的手指,並且紛紛嘟囔着:“姜老師流血了”、“真的流血了”、“我也看到了”……看到孩子們關切的眼神,我笑着説沒事的,希望就此結束這件事。沒想到,孩子們可不想就此罷手。

細心的朱朱説:“老師,你怎麼不用創口貼啊?”

王芷欣緊跟着説:“姜老師,用了創口貼就不疼了。”

雯雯還指着自己手腕上的“傷疤”説:“我上次也弄開了,媽媽給我貼了創口貼。”

……

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還真不少,這時的我不得不佩服他們了:“老師沒有帶創可貼,就不貼了吧,沒有關係的。”

“那我明天給你帶個創口貼吧!”小朱朱真的很有愛心哦。

“我也給你帶!”孩子們又七嘴八舌地搶着説了。

我感到心裏一陣陣暖流湧起。“不用了,姜老師家裏也有的,明天我自己就貼好了哦!”於是我又開始和孩子分享故事了。

第二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樣在活動室門口接待孩子們。“姜老師,給你一個創可貼哦!”小朱朱遞給我一個創口貼。説實話,我被感動了,原來他昨天不是隨便説説的,原來小朱朱確實把這件如此小的事情放在了心上!

“姜老師,我也給你帶了創口貼!”調皮的小宇竟然也有這份細心,他爺爺還跟我説:“昨晚一回家就説要帶創口貼了!”原來小宇心裏是有我的,可惜平時還因為他的調皮我老是生他的氣,我不禁臉紅了,有些後悔。

“姜老師,我幫你貼上吧!”天真可愛的杭杭拉着我的手,非要親手貼上她帶的創口貼。我蹲下來,頭一次像一個孩子一樣,享受着被人照顧的感覺,這是一種多麼奇妙、甚至讓人迷戀的感覺啊,而給我這種感覺的竟然是一個不滿4歲的孩子!看着她認真的表情、細心卻顯笨拙的動作,我忍不住在她的頭上親了一下,多可愛的孩子啊!

……

一樣的早晨,一樣的孩子,不一樣的是,今天的我竟然收到了十幾張創口貼,十幾張來自於孩子手裏的創口貼。看着這一張張小小的創口貼,我有種流淚的衝動。這豈止是一張張小小的創口貼,我看到的是在這小小創口貼背後的濃濃深情,是孩子們對我的一種關心、一份關懷、一片愛意!

我最親最愛的孩子們,衷心地祝願你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於教育隨筆7

中國小教師寫教育隨筆,是一種非常好的反思自我、提升自我的方式。總結許多教師和學校成功的經驗,無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教師自覺地寫教育隨筆,學校大力提倡寫教育隨筆。因為,這樣做是真正推進教育科學研究發展的根本途徑。

我曾在許多場合講過,我鼓勵教師們參加我的“朱永新教育成功保險公司”,投保條件為每日三省自身,寫千字文教育隨筆一篇。一天所見、所聞、所讀、所寫、所思,無不可入文。每天跟自己對話,每天寫下自己的感悟,解剖自己的心靈,記錄自己的成長,寫下自己的教育行為,十年後持3600篇千字文計360萬字的教育隨筆來本公司,現在投入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我一直主張以這種鐵杵磨針精神鼓勵教師撰寫教學日記,每天堅持寫一篇教育反思類的文章,促進自己快速成長。

怎樣寫好教育隨筆?首先要有教育的熱情與激情。對教育的熱情與激情是寫好教育隨筆的原動力,這種熱情與激情來自對焦與事業的深刻理解與熱愛。其次要多讀書,開展讀書活動,營造“書香校園”。連國小生和中學生都要讀100本中外名著,身為教師怎能不讀書?否則就無底氣,無積澱,缺乏人文精神、缺乏文化視野。不讀書的教師很難寫教育隨筆,不讀書的教師更難“走運”。讀書可以給你啟發,讀書可以豐厚你的底藴,讀書可以提升你的學養。再次,要勤於實踐。實踐出真知,這是哲學的普遍規律。寫教育隨筆一個極其重要的素材來源是實踐。一線教師最大的財富就是得天獨厚的實踐資源,教育教學實踐中的設計、過程、經驗、失誤、差錯、體會、反思,甚至是日常的教育瑣事等,都是寫教育隨筆的好資料。第四,要學會思考。讀書和實踐只是為寫好教育隨筆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要把讀書的收穫和啟迪、實踐得失與感受行諸筆端,最關鍵的還是要學會思考。思考是總開關,沒有思考就沒有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沒有思考,就沒有概括和提煉;沒有思考,就沒有思路與昇華。第五,要有較好的語言表達的基本功。寫不同於説,要把心裏想的,嘴裏説的變成文字,還是要一點文字功夫的。因此要在不斷的寫的過程中,提高寫的能力。

總之,教育隨筆不是一件深不可測的事情,要克服畏難情緒,要克服高不可攀的思想,要克服一曝十寒的現象,要持之以恆,要勤於實踐與讀書,要勤于思考和動筆。如果能夠做到這一些,你就一定能夠寫出出色的教育隨筆來,你也就一定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專家型教師。

關於教育隨筆8

在開展小班的美術活動“給柳樹姐姐梳頭髮”前,為了能更好地讓孩子們對所畫內容有具體的認識和了解,我們特意帶孩子們到小區裏摸摸柳樹柔軟的枝條,看看柳樹翠綠的顏色,感受柳條隨風擺動的樣子,觀察柳條生長的方向……孩子們對這次觀察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一直都在和同伴交流、分享,有的孩子甚至一直都在哼唱歌曲《嘀哩嘀哩》。

回到活動室後,我先讓孩子們回憶了剛才的情景,請他們講述觀察到的柳樹(柳條的生長方向、顏色、隨風擺動的樣子)。然後,我們為每個孩子準備了棉棒和顏料,讓孩子們憑藉生活經驗和現場觀察着手在紙上畫柳樹。

我在孩子之間巡視着,還不時地給一些手部動作不協調的孩子作個別指導。可是就在我自認為這將是一次成功的美術活動的時候,我發現小睿在用棉棒畫了幾根柳條後,將兩根棉棒一同放進顏料盒蘸上顏料在紙上塗畫,又畫了幾根柳條後,她似乎覺得不過癮,於是將棉棒丟在一邊,索興把手指伸進顏料盒裏蘸了蘸……看到這裏,我便向小睿走過去,她正專注於自己的創作,沒有注意到我的到來,我也沒有驚動她,只是站在她後面靜靜地看着她用手指在整張畫紙上塗抹着。等她發現我在看她時,她已經將整個畫面塗抹出了一片“春意盎然”。看着她滴着綠色顏料的手和得意的眼神,看着滿紙“張揚”的綠色,我略顯無奈地問她:“小睿,今天我們要給春天的柳樹姐姐梳理她被風吹亂的頭髮,可是你的柳樹姐姐的頭髮……”

我的話還沒有講完,小睿抬起頭,很沉着地對我説:“我畫的是一大片柳樹姐姐,這裏面有許多柳樹姐姐,看不清楚有多少頭髮!”説完,她又低頭繼續在畫面沒有塗勻的地方進行了填補。

關於教育隨筆9

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劉老師!王雨霏搶我積木,我不要和她一起玩。”“劉老師,王雨霏又搶我的玩具了。”一早上盈盈的告狀聲此起彼伏。很快,我就走向她們,瞭解爭吵的情況,我先問了告狀的孩子盈盈:“你們怎麼了?”她皺着眉頭苦惱着説:“她搶我的積木。”而一旁的霏霏也不甘示弱:“她先搶我的。”

此時,我拿起她們手中爭吵的玩具問着其他的孩子:“這些玩具是誰的呀?”“幼兒園的。”盈盈説道,“我們不能搶的。”

“盈盈真懂事,這些玩具是我們幼兒園的,我們應該一起玩。搶玩具的小朋友不是個禮貌的孩子哦。你們看,琴琴和曉彤她們玩的真不錯,她們在一起玩跳蹦蹦的遊戲呢!盈盈先看了看我,然後看了看菲菲。然後我問盈盈:“應該怎麼辦呀?”她低着頭不情願的説了句:“那一起玩吧。”“我們一起玩吧。”霏霏接受了這個建議。

之後,教室暫時沒有爭吵,大家互相一起玩了起來。

盈盈是一位以自我為中心意識很強的孩子。媽媽在外打工,很少回來。爸爸也經常忙於工作,所以家裏的爺爺奶奶非常寵愛她,總是順着她的意思滿足她的各種需求。有的時候,稍有不滿意,她還對奶奶發脾氣。在幼兒園裏,她在玩區角遊戲時常常會與同伴搶玩具。然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初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都是從自我出發,所以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去認識她所接觸的外界事物。因而,她們經常會出現“爭搶玩具”這樣的情況。

為了讓孩子更快地融入到同伴中去,我採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我及時與她的家長溝通,把她的這些情況告訴了他的奶奶,通過家園共育,孩子在慢慢改善。

同時,我們也利用各種機會教育孩子養成謙讓的美德。如通過講故事、兒歌等形式讓孩子學會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如果都要玩時,應該交換玩或輪換玩。

其次,在一日活動中,我們也儘可能的提供幼兒一切鍛鍊的機會。比如:組織一次玩具總動員的活動,幼兒各自帶來了自己的一些玩具,讓幼兒學會和其他孩子交換玩等,讓幼兒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會謙讓和分享。

關於教育隨筆10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是傳遞社會文化,傳承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一定的影響,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的要求是什麼?是使青少年要成為具有“兩愛”、“兩精神”和“四有”的新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不懈努力的奉獻精神、具有實事求是、艱苦奮鬥、勇於進取的科學精神;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

凡是具有上述精神和氣質的人,絕非一蹴而就、數日之功,而是需要多年的積累和沉澱。當今教育,風雲變幻、競爭似乎無處不在,在一陣急促的鈴聲下,許多人、許多教育工作者表現的極為浮躁和急功近利。具體的表現就是:讓我們的學生“三重一輕”:作業負擔重、心理壓力重和記憶負擔重,但是對他們思維能力的訓練卻很輕。難怪楊振寧教授發出這樣的感歎:“中國留學生的成績遠遠好於美國學生,但是美國學生的科研成果,十年之後,卻遠遠多於中國學生。美國學生活躍的思維、動手的能力、創新的精神比中國學生要強。”錢學森發出這樣的詰問:“中國為什麼至今還培養不出自己的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總理在慰問北京三十五中的師生時説:“我們怎樣才能培養出傑出人才?”

大家知道,教育,基礎教育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愛因斯坦曾經告誡我們:“我們的學校應當是:青少年離開學校時,他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當代教育家林格先生説:“誰能斷言,幼兒時期智力開發早的小孩就一定比成長進步慢的小孩有出息,讀重點中學的學生就一定比普通中學的青少年未來成就更大?”

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教育的真諦是使學生成為他自己,使他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一個獨特的人,才能夠為社會做出獨特的貢獻。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的責任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自主學習、動手實踐、創新求異、蒐集信息、解決問題等等能力都是在學生自己的體驗中得到實現。因此,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知識的獲得、能力的進步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悟性的相對緩慢的過程。慢工才能出細活啊!

對學生是這樣,我們的老師也應該是細水長流。要不斷的自新、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讀書。如果説將我們老師的勞動和創造比喻成一條大河的話,那麼他需要很多的小溪來滋養。“自新應似長江水,日夜奔流無歇時”!一個學校,同樣應該在思想引領教育行動、文化促進學校發展、智慧成就非凡事業、和諧構築人文環境、個性凸顯突出特色、奮爭抵達特殊境界的過程中放慢腳步、腳踏實地、穩步前行。

教育之路永無止境。但是我們的追求永不停歇。只因為教育是民生,也是國計;是傳承,還是創新;是今天,更是明天。他是發展所繫、現實所需、職責所在。最後,我想套用汪國真先生的一首詩結束我今天的演講:追求藝術的過程也許永無盡頭,走向遠方、還有遠方。只是我從來不會改變初衷,只是我從來不曾放棄嚮往。

關於教育隨筆11

中午午睡時,孩子們都躺下了,只有李法澄眼裏含着淚默默坐在牀邊,我走過去問道:“寶貝,你怎麼了,不舒服嗎?”,她沒有説話,眼淚反而流的更多了。我摸摸她的頭,沒事啊。於是我有耐心的對她説道:“寶貝,是不是想媽媽了?在幼兒園,老師就是媽媽。讓我當你的媽媽,看着你睡覺,好嗎?”

李法澄抬頭看看我,用小小的聲音説道:“我想媽媽,睡覺的時候我都摟着媽媽的胳膊,我要媽媽……。”為李法澄擦乾眼淚,哄她躺下後,我在她耳邊説:“老師就是法澄的媽媽,你摟着我的胳膊睡好嗎?”看着李法澄摟着我的胳膊甜甜的睡去時,我感到了做老師的幸福……以後的日子,每到午睡時,李法澄總是摟着我的胳膊緩緩睡去。一天,李法澄高興地跑到我跟前大聲説:“老師像媽媽,老師就是媽媽。”這是全班小朋友也都興奮了,媽媽,媽媽的叫個不停,聽到孩子們甜甜的叫聲,我的眼角泛出了淚花,心裏感到無比的欣慰。

作為一名教師,要對每一個孩子撒種愛心,用愛的行動讓他們重新點燃希望之火。當孩子拖着鼻涕走到我面前時,我會親手用紙巾將他擦拭乾淨;當孩子離開父母哇哇大哭時,我會像媽媽一樣抱起他,摸摸他們的頭,親親他們的小臉,讓他們感受到媽媽一樣的温暖……

就這樣,用自己的行動走進孩子的童心世界行動,表達出對孩子的愛意,一個不經意的撫摸,一個鼓勵的眼神,使孩子感到老師在意他、喜歡他、信任他、關心他。

關於教育隨筆12

樓梯是幼兒園中常見的設施,孩子們往往把樓梯當成運動娛樂設施,樓梯也是最容易發生危險的地方。

升入大班後,我班教室在二樓,孩子們每天上下樓梯都要經過好幾回,於是關於樓梯的安全教育是我班經常提到的事情。

中午孩子來園後,點點走來報告:“老師,上午放學時,洋洋在樓梯上推別人。”我想放學時洋洋是由他的爸爸接走的,當時來得比較晚一點,走的時候樓梯上的人應該已經不太多了。

洋洋來園後,我問他上午放學走樓梯有沒有推別人。洋洋想了想説:“思思在前面,我讓她走快一些,她就是不理睬我。”“那你推她了嗎?”“推了一點點,但我沒有把思思推跌下來。”洋洋低着頭説。看來洋洋已經知道自己錯了,我沒有再責怪他,而是提醒他以後走樓梯時要慢些,不要太着急,要注意自己和周圍同伴的安全。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幼兒園上下樓梯時,有的孩子對此像玩遊戲一樣,我覺得這不是幼兒的調皮行為,應該是好奇心、探索欲的體現。只是這樣的好奇心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畢竟樓梯到處都有,公共場所的樓梯也不是玩的場所。所以,一步一步地走樓梯也是一種好習慣。

對於個別幼兒的不當行為,如果情節不太嚴重,我們教師不必大聲指責,只需提醒他注意安全,然後,在活動中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去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樹立安全意識。但幼兒生性好玩,幼兒想出的各種玩法也很有創意,我們可以利用户外活動時間,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在平衡木上、滑梯上玩得盡興。長期以往幼兒會逐漸形成良好的習慣,一步一步的地秩序的上下樓梯了

關於教育隨筆13

今天我和我班最有個性的一個小男生做了好朋友。上課時他一直不聽講,還總愛搗亂,影響其他學生聽課。所以,體育課時,我把他留下來,在教室裏我一邊做詞語課件,一邊試圖和他聊一聊。一開始,他老大不情願,看着我的眼神是充滿了戒備,小嘴抿得緊緊的,任我一個人在那自説自話。我反覆地問他:最不喜歡我什麼地方呀?他愣是不理會我。後來我又問最喜歡哪個老師呀?他還是不説,我就開始猜:是一年級教美術的楊老師?是教體育的付老師,還是教數學的劉老師?他仍舊不理會。我就説:不過我知道你最討厭的一定是盛老師了。這時,他迅速抬起頭,用奇怪的眼神看了一眼我,我隨口説了一句:你不會是最喜歡我吧?奇蹟誕生了!他撲哧一聲笑了:“你猜對了!”這下換我驚訝了。猶記得就在前一天,他還在課後踩髒了同學的課桌,我要他用抹布擦乾淨,他就是不擦,還挑釁地看着我,把抹布直接扔地上,氣得我是半天緩不過勁來。由於他上課愛搗亂,我倆好幾次大眼瞪小眼的對視過,説句心裏話,我還真有點怵他。這會聽到他蹦出這句話來,我心裏又不淡定了,一股熱流不經意地劃過心頭。

我停下手中的活,分別握住他的兩隻小手,柔情滿滿地看着他,問道:“哦,你為什麼最喜歡盛老師呀?”稚嫩的聲音答道:“我最喜歡你給我們講繪本故事了,好有趣!還有卡羅利的小貓,太好玩了!”我想起來了,前兩天學這篇課文時,他難得地聽得很認真,還積極發言呢!原來是個偏愛“有趣”的孩子!是呀,一般孩子不都是喜歡有趣好玩的東西嗎?我順勢引導他明白:學習不光是要學有趣的東西,還要學有用的東西,更不能因為自己覺得無趣可以不聽,就去影響其他需要聽講的同學,這樣我們班這列學習火車就跑不快了,也就看不到更多有趣的東西了。這會子的小傢伙認真地看着我,再認真地點了點頭,總算是和我達成了共識。我再趁熱打鐵提出和他交好朋友的建議,他竟欣然同意了。我心裏雀躍了好一陣。

接下來的時間裏,我飛快地敲着鍵盤輸入拼音或把詞語粘貼過來以完成詞語課件,他靜靜地守在我旁邊看我做事(我讓他下去操場上體育課,他竟又不想去了)。一會兒他對鍵盤上的大寫字母產生了興趣,興沖沖地拿來紙和筆把字母表的大小寫都寫了下來,説要拿回家好好看看。誰説愛搗蛋的孩子是不愛學習的?只是教育者還沒找到開啟他求知慾的密碼吧?我想:真誠的愛,也應當是教育的密碼,如果今天我只是氣急敗壞地大聲對着他教訓一通,還會出現現在這種和諧美好的場景嗎?今天接下來的我的課上,他都表現的很好,信守我倆的約定,不再去搗亂調皮了。我心裏也不禁欣慰:謝謝你,孩子!你教會了我一個最寶貴的教育密碼,那就是——愛!

關於教育隨筆14

《國學與人生》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看似務必得要是搞學術研究的教授來講才可以聽,才會有價值,這是大家的共識,也是我自己曾經的認為。所以今天我來聊這個話題,自己都覺得太過於突兀,拿不動。但是居然就決定來了,而且是和你們一羣大學生聊,而我,是一個地道的國中生。

這讓我想到一個場景:一羣研究社會,研究人文的有識青年,去了一個荒僻的鄉里調研,和一個斗大的字不識一個的農村老太太談人生,而後大家聽得一樂,哈哈大笑。這是之所以今天我敢於來和大家談這個話題的心境,我想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景了,我很希望大家與我一樣懷着這樣的心境,以對一個農村老太太的期待開始今天的談話。即使不能讓諸位哈哈一笑,也希望我所分享的,可以讓大家感覺到國學對我這個普通人的人生帶來的美好,也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樸實的.啟發。

我想聊四個話題:

第一,我們對於國學務必的認識,這個認識就是國學到底是什麼?

“國學”一詞不是一個從一開始就有的説法,因為過去並沒有“非國學”來對比着,所以,許多教授告訴過我們,是由於西學進入中國,才相應的有了這個稱呼:我們的學問,叫做“國學”,西方的則是“西學”;或者我們的學問叫做“國學”,西方的則曾經被統稱為“科學”。這是一個過程,但也成為了一種固定格式。那麼這樣看的話,國學簡直就是對於中國學問,中國傳統最大的統稱了,不是一些朋友誤以為的,只是“儒釋道”三家叫做國學。

第二,我想聊聊學習國學必須的經過:

一般我們搞學術研究的教授們會從先秦開始給大家捋一捋國學形成的背景和發展的歷史,以及對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我不是搞學術的,也怕所學不固,不能夠給大家正知正見,就不捋了。但是這個是學習國學務必的經過,我希望同學們自己可以去這樣做,這樣我們會學習得踏實牢靠。真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從歷史的角度去學習,從中華文明的起源開始,去了解這個民族是怎麼產生的這些文明,這些文明由哪些人去引領,他們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包括當時的世界歷史背景),有了什麼樣的思想,又是如何去推進這些思想的,這些思想又是如何一代代去演變和指導社會發展進步的。這些問題以歷史的觀點去學習的話,就可以一一明瞭。而一旦明瞭這些,我們也就會更加深入地瞭解我們的國學之所以在世界各地不斷綻放的原因,瞭解中華文明之所以源源不斷的原因,我們會由此而建立深刻的民族自豪感,會為自己是中華兒女而深感驕傲,也會從此以後更加註意以一個“大國公民的姿態”出現在你所在的小社會,你的學校;也以一個“大國公民的姿態”出現在你將要在的大社會,你的人生;並以一個“大國公民的姿態”出現在更加大的社會,你的工作,你的職業;同樣,以一個“大國公民的姿態”出現在更加大的社會,全世界面前。我個人覺得這是對於我們的大學生而言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很不希望看見大學生們和大叔大媽們一起在網上抨擊這個國家,抨擊那個國家,抨擊我們中國的這個現象,抨擊那個現象。因為,抨擊只能代表我們懦弱,或者我們羨慕嫉妒恨,讓一少部分人去那麼做吧,我們不能夠把大把的青春那麼荒廢,青春應該拿來去做的事情,是挽起袖子奮鬥,是做好每個當下該做的事,是學習好你應該學習的本領,將來好用鐵的事實去改變我們所抨擊的自己那些不好;用謙卑的精神去學習我們所抨擊的人家那些好,並努力做得比人家更好——這是一個大國公民該有的心胸和該有的樣子!總覺得沒有這個樣子,是因為我們遺忘了歷史,我們以為就如同近百年似的,我們一直並不怎麼強大,並沒有太多可取之處……

我的同事裏,有山西運城人,在我們的學習班中,我講到了中原的文明,講到了華夏文明的發源,一位我們山西某高校即將畢業的孩子居然驚歎,“原來我的家鄉如此偉大啊!”這是令人非常遺憾的事情,我們從小可能缺失了這樣的瞭解,不要動不動一切都怪我們的教育體制,這是我們家庭教育的失誤,也是稍大了以後,我們自我教育的失誤,至少課外讀物接觸得太少,範圍太窄了啊!

第三個話題,我想談談學習國學的程序——

我們該先去學習什麼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傳播國學的機構建議人人首先學習《弟子規》,有的建議學習《四書》,還有説先學習《易經》,還有建議先學習《道德經》,還有説“唐詩宋詞”,眾説紛紜。那麼到底該先學習什麼呢?我的老師樑瑞強先生告訴我張之洞先生的一個理念,我感覺很有道理,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説過:“由國小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由經學、史學入理學者,其理學可信;以經學、史學兼詞章者,其詞章有用;以經學、國小兼經濟者,其經濟成就遠大。”我們常常説要做經世濟用之才,那麼這個經世濟用之才怎麼來的?是先學《國小》,再學“經學”,而後“史學”,並“理學”、“文學”等。為什麼是這樣的呢?有了國小作為基礎,我們才能夠知道漢文化的緣起,這個《國小》,就是文字學和做人的道理,具體講就是音韻、訓詁和灑掃應對進退之節、待人接物起居飲食之禮等這些內容,這些內容學習完了,中國文化的起源就明瞭一大半,怎麼做一個合格的中國人其實也就知道個大概了。深入瞭解這些後,再去學習經學,才學得有根基,才紮實可信。這個“國小”部分,建議各位一定要好好學習學習《説文解字》,清朝史學家、經學家王鳴盛曾經認為,“讀過很多書,而沒有讀過《説文解字》,不能説你讀過書;沒有讀過書,而讀過《説文解字》,不能説你不通。”可見這本書的重要。國小通了,經學學習好了,自然對我們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性格都有了系統的瞭解,這時再學習歷史,就不茫然了,而後其他東西也好融會貫通,這便逐步成長髮展為經世濟用之才了!我們潤德軒國學研修班的課程就是這樣設計的,先國小,而經學,再史學。大人,孩子一個樣。

第四,我想説説學習國學對我自己的影響。曾經發過幾篇《我的國學情緣》,其實那裏面已經説得很詳實,好像輸入題目百度一下大家可以看到。

我方才説過,我是個國中生而已,這是個事實,這讓我自身素質有很多缺限。國中畢業後,進入中專類的藝術學校,個人認為學校所學不是我所想要,也感到前途一片迷茫,加上家庭環境等各方面問題便主動退學了。十六歲進入社會,發現比在學校更加一片茫然,這一茫然,就茫然了十年。直到二十大幾認識國學之前,其實人生實在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有幸學習國學後,才知道過去那些冤枉的淚,都是自己的問題,才明白做人做事其實有那麼多道理我都不曾明白,於是也並沒有做好。

人,天天走在道上,但我們到底知不知道大道該是哪條?該怎麼個走法?其實真不見得!所以我們常常走得內心逼仄難熬。比如有時我們與父母不和諧,我們覺得非常委屈,覺得他們不懂這個時代,不理解人,甚至覺得他們為我們做得不夠;有時與舍友不和諧,覺得舍友自私自利,沒有照顧我們的情緒;有時和老師也不和諧,覺得老師偏心眼兒,沒有一碗水端平;還有同事、上司、客户、朋友、戀人、另一半等都有各種矛盾,甚至有時跟自己之間也很糾結,也有過不去的結,解不開的疙瘩;還有就是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也有不知何去何從,彷徨失措的難過;有時又把一切歸咎於命運,歸咎於社會……等等等等不堪吧……都是我曾經在最初那個十年,和過去這十年當中親身體驗過的。但是,前後兩個十年,我的心境和麪對這些的態度以及處理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覺得沒有別的,就是學習而已,就是對於國學的不間斷的學習,不間斷的靜心領悟,和不間斷的精心踐行;而後再學習,再領悟,再踐行,讓我對於一切事物的認識發生了改變,對一切問題的處理,逐步有了辦法,所以開始體驗到生活的各種美好:比如勞動和付出有它獨特的美好,比如逆境有它獨特的美好,比如情感失落孤獨寂寞也有它獨特的美好,這都是過去的我不能夠體察到的,內心會覺得因為這種體察而徹底地歡欣,這些是國學帶給我的一種我不太會形容的,妙不可言的感觸。有了這些變化後,我發現,奇異的事就不斷髮生了,過去許多矛盾沒有了,轉而進入的,是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諧的內心世界,是幸福生活。

這裏我再次強調“靜心領悟”和“精心踐行”,因為學習國學不是用來寫作文,用來答題考試,是要以先賢的智慧,指導我們的人生,改變我們不好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重新建立更客觀,更理智,更智慧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以期改變我們整個人的生命狀態和生活狀態,甚至是命運。那麼一定要先靜心領悟、品味,再精心踐行、總結,才有這個可能。

關於教育隨筆15

轉眼間果果和他的同學們已經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了,可以算是學校裏其他小同學的高年級學長了。孩子們國小時期的學習生活也已經過了大半,很快就要面臨小升中這道坎了,作為家長,我把自己這段時間陪同孩子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感受與想法寫出來,希望與班上其他家長交流一下。

一、學習同磨刀其實是一個道理,刀越磨越快。在學習過程中,當孩子跨越幾個平台之後,也應該是越學越輕鬆,不是越學越費力。其實,這個説法是人大附中一位學生家長提出來的,他的孩子非常優秀,我在和他探討孩子學習問題的時候得知,他的孩子在國小低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並不突出,那時候他一直鼓勵孩子要向班上優秀的孩子學習,要敢於超越他們。孩子的母親當時的想法就是“我們怎麼能和小A和小B比呢,人家是多聰明的孩子啊,咱們孩子可比不過人家。”但是孩子父親不這麼想,每次考試過後,他都會給孩子定一個目標,讓他在學習上超越比自己成績稍好一位的同學。就這樣,終於有一天,孩子對父親説“爸爸,我已經是年級第一了!”。孩子父親説孩子國小的時候在學習方面確實下了一番苦功,但現在到了高中,卻省力了(這孩子發展很全面,除了學習成績優異,還有很多其他特長,這與家長的傾心培養分不開)。

通過和這位家長的交流,我想家長可以幫孩子設定一個可行的目標,要對孩子有信心,別人能做到的,只要方法用得對我們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孩子的進步一方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家長用心的結果。國小生畢竟年紀小,需要家長引路,家長心在孩子身上和不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絕對不一樣的。現在很多家長都在談快樂童年問題,我的看法是快樂童年不等於説對孩子完全的放手,畢竟在中國這種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夠優秀,那麼眼前的快樂會是有限的而到了初、高中階段孩子會因為國小時期學習基礎不牢固而感覺壓力與負擔更重。所以我想在培養孩子其他興趣愛好的同時,在孩子能健康快樂成長的同時,適當的讓孩子的學習進度領先一步,讓孩子的成績相對優秀,這樣才能最終讓孩子有真正的快樂童年,進而成為一個快樂少年,快樂青年。

二、課外報班學習要有底線。孩子到了五年級,一般家長都會給孩子報幾個課外班,奧數、英語或其他特長類的。我也給孩子報了課外班,我報班的底線就是孩子不勉強,自己願意上。我們報的班都是家長可以旁聽的,我觀察了一下,果果在上課的時候還是很開心的,與老師互動很好,每次都是上課的時候眉飛色舞搶着回答老師的問題,下課回家的路上倒是會有些瞌睡。我看到過一篇報道,北京一個即將小升中的孩子每週上9個課外小班,一年費用7萬多。這麼學的話,孩子真沒了自己思考問題的時間,幾乎每天晚上和休息日的時間都在上課,就是連軸轉,學的內容有很多也是重複的。這個時候即便家長能夠負擔得起學費,孩子的身體也負擔不起這麼重的擔子。所以我認為這是個很極端的例子。優秀的學生一定會有好的學習習慣,高效科學的學習方法。成績優異不太可能靠學習時間無限延長來達到。

三、學習要講效率與方法。如果説果果學習成績還不錯的話,那麼這成績的取得靠的應該不是勤奮與主動,而是另外一些比較好的學習習慣。我觀察他的學習效率比較高,比如説作業完成很快且不用家長輔導或陪同。我想他能做到這點一方面是他做事注意力比較集中,另一方面一定是在學校聽課的效果比較好,而課上聽講是學習各個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課上把握不好,靠課下自學那就真費時費力了。一般來説果果不會翻來覆去的做過多的課前預習與課後複習。無論期中與期末考試,數學這門課程他從來不用複習,因為有多年學習奧數的功底,課本上的知識對他來説還是比較簡單的。我現在希望他能在學習方面更勤奮主動些,我給他舉例子説如果你自己不想走而是靠別人推着走,那永遠也走不快,更不用説跑起來了。只有你自己想去達到目標,自己想跑那才能真正的跑起來。我想讓他明白,學習畢竟不是爸爸媽媽的事情,而是他自己的事情,不是為我學,而是為他自己。從我做家長的這方面來講,迄今為止我沒有強迫果果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比如報課外班我會徵求他的意見,他不想報我不會強行給他報班學習。平時他不想學習而是想玩遊戲的時候,我雖然有時心裏不高興,但也會讓他玩,因為那個時候非要強迫他什麼事情效果也不會好。

四、愛老師,愛學習。孩子的情商培養是很重要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的人也不會是一個成功的快樂的人。孩子們應該學會感恩,感謝這一路上為他們成長付出那麼多辛苦的老師們。我很贊同陳老師在家長會上説的那個觀點:一個孩子如果喜歡一個老師就有可能喜歡上這位老師教的這門學科。果果對教過他的每一位老師都很有感情,前一陣因為他一、二年級時的班主任黎老師和他聊了幾句,他回家後特開心的告訴我“媽媽,李老師還記得我呢,她今天遇到我還和我説話了”。現在果果喜歡、佩服陳老師和李老師,就像他曾經在學校的調查表上填寫的那樣“我喜歡陳老師,她上的每堂課都像公開課一樣;我也喜歡李老師,他講數學很有方法”。”家長可以做學生與老師之間溝通的橋樑,孩子的一些情況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畢竟一個老師要負責班上八十個學生,而家長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人)。同時也要讓孩子們明白,老師的批評其實也是對學生愛與負責的表現。

以上只是一些個人的想法與感受,希望與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