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觀後感>

讀《昆蟲記》有感【精】

觀後感 閲讀(2.84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昆蟲記》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昆蟲記》有感【精】

讀《昆蟲記》有感1

最近一週,我一直在讀一本好書——《昆蟲記》。這本書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他通過對昆蟲日積月累的觀察,細緻地描述各種不同昆蟲的種類、特徵和習性,讀着此書,讓我們彷彿進入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

書中語言生動、有趣,對昆蟲的細節描寫不得不令我們佩服法布爾超人的觀察力。如“螞蟻長得雖小,但視覺十分的靈敏,它不僅能記路邊的景緻,就連天空中的一些景物都可以被它們用來認路”。法布爾善於觀察、樂於觀察,並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進行惟妙惟肖的描述。

我以前是一個不會留心觀察的人,老師佈置作文,想不到題材,就只能拿着作文書模仿。但有一次卻是個例外。那天,我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發現幾隻小螞蟻在處理食物。好奇的我便蹲下仔細看,只見它們用小腿把食物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然後再搬運。螞蟻是如何做到切割食物的呢?我忍不住抓起一隻黑螞蟻,這才發現它的腿上竟有一排小鋸齒,難怪它們那麼厲害!我輕輕放下它,重獲自由的小螞蟻背起食物,就去追小夥伴們了。後來我根據這次觀察所得寫成的一篇小練筆,還得到了老師的誇讚。

這次的經歷,讓我明白原來觀察小昆蟲,不僅很有樂趣,還能為寫作提供素材。從此,我便留心生活,發現周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我們的觀察點。每一件平凡的小事情,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當我們養成仔細觀察並認真記錄的好習慣後,寫作文就再也不用發愁了。

《昆蟲記》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到各種各樣昆蟲的生活習性,還知道了昆蟲之間相互依託、相互殘殺,構成生存永生的生物鏈。當然,我更佩服法布爾,佩服他堅持不懈、樂於觀察的精神。著名作家巴金爺爺是這樣評價《昆蟲記》的:“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我覺得《昆蟲記》獲此讚譽,名副其實。

讀《昆蟲記》有感2

我這幾天讀了《昆蟲記》這本書,《昆蟲記》是法國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用盡畢生心血才完成的傑出作品。書裏給我們介紹了蟬、蟑螂、蠍子、蜘蛛、黃蜂、等幾十種昆蟲。不過,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蠍子《白蠍自殺之謎》。有人説,蠍子遇到危險就會自殺。於是,作者就做了一個實驗。他用火燒紅的木炭,圍成一圈火牆,然後把一隻白蠍子放進火牆裏。熱浪烤在蠍子身上,它倒退着捲成鈎子,一會兒伸直,一會兒彎曲,動作快極了,使人看不清楚。突然,它一陣抽搐,接着,就一動不動了。法布爾用鑷子把它夾到一塊涼沙土上,過了一個多小時,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蠍子竟然奇蹟般的活過來啦,和以前一樣變得生氣勃勃了!這個實驗證明,根本就沒有蠍子自殺的這種事情,那都是人們亂猜疑!

讀到這裏,我想世界上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不會願意輕易迅結束自己的生命,就連這小小的蟲子也不例外。當我們想故意去踩死地上的螞蟻、扯斷蟬的翅膀時,不要忘記那也是一條生命。生命是一種寶貴而美好的東西,上天給予我們每一個人生命,那我們就應該勇敢地去面對困難,珍惜生命,做一個堅強而又勇敢的人!

讀《昆蟲記》有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昆蟲記》。在這本書裏學到的知識,改變了我很多一直以來所認為的觀點。

比如,我之前一直以為,當人們靠近蜜蜂的時候,蜜蜂就會來蜇人。但當我看到法爾布先生有次靠近掘地蜂巢穴的時候,掘地蜂們並沒有發動攻擊,而是任憑自己的巢穴和卵被破壞。原來掘地蜂是極端和平主義者,只要不是遇到其它種類的蜜蜂過來搶奪地盤,它們都不會主動發起攻擊。

再比如,每次想到屎殼郎推着糞球,就會覺得它們很髒很臭。但這種最早出現在古埃及的小傢伙,被當時的埃及人稱為“聖甲蟲”。經過科學家們多年的研究,發現屎殼郎的智慧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它們會將糞球推進巢穴,然後掏成中空,接着會把卵產在裏面,便於幼蟲一孵化就有食物。屎殼郎也有天然的母愛,每當夏天到來,屎殼郎媽媽會背向洞口,為幼蟲遮蔽陽光和炎熱。

讀書很有趣,不僅改變了我之前建立的錯誤成見,還可以往小腦袋裏裝進很多新的正確知識。我相信,堅持閲讀會帶給我一個全新的世界。

讀《昆蟲記》有感4

暑假裏我又看了一遍去年寒假就看過的《昆蟲記》。這本書讓我大開眼界,瞭解了許多關於各種各樣的昆蟲的知識,有趣極了。

你們知道嗎?知了唱歌是因為它在黑暗的地下做了四年苦工,才見到光明,所以忍不住開心地縱情歌唱。在沒看過這本書之前,我還以為它是熱得受不了才叫呢!有一種孔雀蛾,它們的壽命只有短短的三天,只來得及找一個伴侶。還有捕蠅蜂媽媽,她能夠準確地估算出自己的寶寶能在多長時間內吃完她留下的食物,神奇吧?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螳螂了。螳螂雖然有美麗的容貌,在平時捕食時,總是假惺惺地擺出一副祈禱的樣子。但你可千萬別被它的外表給騙了。每當有獵物經過它面前時,它總是會打敗它,把獵物變成自己的美餐。因為螳螂的暗器真厲害!細針般的硬勾,鋸齒一般的刺,一對健壯無比的大鉗子。這其中不論哪一個讓你碰上都是不好受的。螳螂還吃自己的同類,雌螳螂還吃自己的丈夫。媽媽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螳螂媽媽生下寶寶,幫它們建好巢之後,就什麼也不管了,我覺得螳螂媽媽一點也不稱職,不該丟下小螳螂不管。我認為昆蟲世界裏最殘忍的就是螳螂了。

讀《昆蟲記》有感5

《昆蟲記》這本書是出自法國法布爾。其中有許多篇集,作者用具體的語言充分地表達了昆蟲的習性,自己的感悟、與自己觀察的好奇心編出了《昆蟲記》這本著作。

昆蟲記的英文學名為“Souvenirs Entomologiques”作者法布爾更是用放鬆而又充滿有趣的態度寫下了自己對觀察的每一隻昆蟲的觀察日誌。活靈活現地寫出了昆蟲在幹什麼的時候做了哪些動作,或者外表兇猛卻又可愛的昆蟲,也或許是其他內容。作者堅強不屈和遇到困難不退縮的精神使他獲得了巨大的發現或有趣的動作。一直觀察昆蟲作者法布爾並沒有感道乏味,而覺得昆蟲是他的生命的一部分。觀察昆蟲是他的習慣,比如説蟹蛛,雖然外表可愛但是內心卻是個劊子手。小碧蠅雖然令人厭惡,但是卻是腐蝕或垃圾的巨大強敵。蟋蟀在草地上用帶齒條的琴弓和振動膜唱歌,甲蟲無論如何都要抱着最愛的枯露菌。菜豆象在豆子上生活,“腐蝕”人們的穀物與乾燥的豆子。外表兇狠的恩布沙性情卻很温和。

上面的幾個短文重點描寫了法布爾堅持不懈,每天都仔細觀察昆蟲的句子。《昆蟲記》有許多有趣生動的文章,真不愧於“文學之作”!

讀《昆蟲記》有感6

我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書迷,最近我看了一本讓我如痴如醉的書,它就是一個文學史上的奇蹟《昆蟲記》它的作者法布爾是法國的一位著名的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文學家。他在這三樣上面,樣樣都是出類拔萃。他還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我被法布爾深深征服。

這本書講了大自然中非常有趣的一種生物昆蟲。他通過細緻的觀察分別描寫了綠色蟈蟈、神祕池塘裏的生物、愛好昆蟲的孩子、被管蟲、黃蜂等。描寫了生物的生命過程。

這是一本讓我記憶深刻的一本書。它讓我明白了自然昆蟲界的太多太多。我不知不覺對我之前瞧不起的昆蟲的肅然起敬。從他的字間我瞭解到建築師:蜘蛛,編織家:被管蟲,預測天氣的大師:松毛蟲……我瞭解到他對昆蟲們的熱愛,讓我也被這奇妙的昆蟲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非常佩服法布爾,他是這樣的頑強在身體十分虛弱的情況下還能依然堅持着出《昆蟲記》這樣的在科學、文學都堪稱精品的好書。他擁有對觀察的熱心、熱情、細緻、用心,使我佩服。我認為這是一種天才般的觀察。他的辛苦沒有白費,在四十年後,他用他的觀察和昆蟲一起努力終於鋪成了一本精品《昆蟲記》。我非常敬佩他為了自己喜歡的昆蟲世界而不惜自己的生命時間也要創作的精神。法布爾這種對科學的嚮往,把他引進了科學這個奇妙的世界。這一點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也像法布爾這樣努力、堅持不懈的話,那我們的成績一定會大大地提升了。

法布爾讓我瞭解了昆蟲世界,而他的著作《昆蟲記》則令我永遠記住了法布爾這位偉大的人。

讀《昆蟲記》有感7

當我輕輕地捧起《昆蟲記》這本書,細細地讀完下去時,我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是多麼地神奇啊!作者亨利·法布爾通過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各種各樣的昆蟲的特點以及生活習性,可以説是面面俱到。

當我讀到“螳螂”這一章時,我深深地明白了一個道理——看人不能看外表。“螳螂的體形不大……它的雙手微微向上抬,眼神裏充滿了哀傷,好象在祈禱着什麼,所以稱它為‘祈禱的昆蟲’”讀到這,我一直在想:“螳螂真可憐,一定是被其它昆蟲欺負,又搶不到食物,才會這樣的,如果我見到螳螂,一定要好好幫助它。”如果你也這樣想,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而事實並非如此,螳螂的鉗子上有許多小刺,幾乎沒有什麼昆蟲敢傷害它們,而且它們的眼神很恐怖,能讓其它昆蟲不戰自敗,它們甚至連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吃,如果它們當了媽媽,一生下孩子就會離開,連理都不理,多麼狠心呀!”天啊,它們連兄弟姐妹都吃,真是狠毒到了極點,我真是看錯了它。外表温柔的它,內心卻如此狠毒,這就是對“看人不能看外表”最好的解釋。

在如今的社會上,許多人外表美麗,而卻是那種斤斤計較、對人不理不睬的人;而許多人雖然外表醜陋,但它們樂於助人,對人友好。所以説,外表的醜美並沒有關係,只要你內心美,一切都會更“美”。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培養優良的品德,做一個表裏如一的好人!

讀《昆蟲記》有感8

昆蟲記是由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用畢生的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完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他也因此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昆蟲記很有真實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真的令我身臨其境。是昆蟲記,讓我重新喜歡上了這些昆蟲,發現它們並不討厭,相反,還有很多可愛之處;是昆蟲記,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着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同與小説,它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獨自的,安靜的,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和艱辛。

讀了昆蟲記,我感觸很深。昆蟲記讓我明白了儘管是昆蟲,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情,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儘管他們的世界對於我們來説是那麼的渺小,但這不會影響到它們的生活,從他們身上,我懂得了什麼是團結,什麼是生活........哪怕只有一次,我也想到昆蟲的世界去瞧瞧,發現一些不為人知的祕密,去獲得啟示。

讀《昆蟲記》有感9

在這個極為特別寒假時,我又看了一本名家名著《昆蟲記》。這本書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亨利·法布爾花了三十一年寫成的,他直到最後連字都看不清了,還要堅持寫第十一章。

這本名家名篇內容多姿多彩令人心曠神怡。

整本書主要寫了,亨利·法布爾在昆蟲世界裏發現了一些有趣又奇怪的現象,比如:橫着走的蟹蛛、會裝死的甲蟲、不會迷路的蜜蜂······

朗格多克蠍子最為奇妙,意象自然深:蠍子的毒液對一些幼蟲沒有傷害、一些有。但對每一隻成蟲都有致命的危機。金匠花金龜、天牛、豹蠹蛾、蠶、大孔雀蛾的.等等等等的幼蟲和成蟲做了實驗,但是結果相同:都是成蟲死了,幼蟲還是原來一樣活蹦亂跳、精神飽滿!後來,作者又做了一個實驗:把幼蟲的血轉到成蟲中,看看成蟲有能不能抵抗朗格多克蠍子的毒素。

結局和沒有轉換一模一樣······最後,作者得出了一個道理:昆蟲不是用調製化學劑的方法配出來的。

看完這本書,我得到了一個道理:結果不是光想出來的,要經過實驗做出來的!

讀《昆蟲記》有感10

這天下午,我最後讀完了我最心愛的這本書《昆蟲記》。為什麼要説是我最心愛的書呢因為我想這本書把一個五彩繽紛的昆蟲世界,活靈活現的從這本書中體現了出來。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法布爾經常一絲不苟的觀察昆蟲們搞笑的“生活”,他把觀察的一點一滴都記錄下來,法布爾幾乎窮盡了大半生的時間與精力陸續寫成了10大卷《昆蟲記》。《昆蟲記》的發表,在世界上引起了一片讚歎之聲,為此,法布爾還被稱之為“昆蟲荷馬”。在1910年時,晚年的法布爾曾因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呢!

讀完了這本書以後,我感受到了法布爾的一生那種刻苦勤奮、鋭意進取、自學成才的潛力與他的那股鑽勁兒、韌勁兒、孜孜不倦的勁兒,簡直是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對昆蟲的那份好奇,那份愛,是十分人能夠所理解的。法布爾對於昆蟲的研究之深,使他筆下的那些小蟲子,一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充滿了靈性,讓人看了以後,着實的感到了昆蟲的可愛,就連讓人最噁心的食糞蟲讓人看得都妙趣橫生。從這一點就不難看出,我們應學習法布爾的這種精神,在任何狀況下,幹任何的一件事情,都務必要有一股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再會不斷的進步,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我們要踏踏實實的幹好每一件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認認真真的幹好我們的每一件事,不要老是浮在水面上,如果是這個樣貌,那麼你將一事無成;我們在觀察一些事物的時候,要對那個事物表示有一種好奇心,這樣才能夠寫出一篇好的觀察日記。

讀《昆蟲記》有感11

今年夏天,我路過江蘇路那一大片民國建築羣,那裏整齊的院落加上濃密的法國梧桐,感覺格外的寧靜。咦?夏日裏叫的最響的知了那裏去了?怎麼不叫了啊?暑假裏老師讓我們讀一些課外書,其中就推薦了一本《昆蟲記》。我終於在這本書裏找到了答案。“蟬卵孵化成蠐螬,蠐螬孵化出來以後是倒掛在樹枝上,忽然來了一絲風,蠐螬左右搖擺了幾下就掉在地上。這時蠐螬的身體很小,就像一個跳蚤一樣,而且身體很柔弱,要是不幸砸在石頭上,或者掉進髒水裏或者沙漠中,那小命不保。最要緊的事情是先找個藏身之處。蠐螬很明白自己的處境,所以在線上懸着時,它們就要選擇好那些土質鬆軟的地方,這樣它們才能鑽進去,它們只有馬上鑽入地下才能夠活命,可是也有一些不幸的蠐螬在沒有找到鬆軟的泥土前就已經喪命了。”“蠐螬鑽入地下以後,就開始了4年的地下生活,初夏時在能被太陽照射到的地上會出現很多圓孔,這些圓孔和地面相平,孔的大小剛好可以伸進一根手指。這些圓孔蠐螬從地裏鑽出來的出口。”

通過書裏的知識我終於知道了,這到處都是烏亮的柏油路和一塊塊整齊的地磚,每棵大樹下只露出很小的一塊硬硬的泥土。蟬的幼蟲沒有機會鑽到泥土裏。就算極少數鑽進了泥土裏,也沒有能鑽出來的地方。這自然就沒有了知了的叫聲了。還看到報紙上報道,因為人們大量的砍伐紫金山上的荊棘和灌木,種上了觀賞型的植物,了珍惜的中華虎鳳蝶沒有賴以產卵的灌木,導致了這種美麗的生命幾乎面臨滅絕。現在面臨滅亡的是虎鳳蝶,將來在城市文明中消失的也許還要包括蟬這位夏日的歌唱家了吧。

讀《昆蟲記》有感12

陽光射在門前的榕樹下,投下斑駁的樹影。屋外熱浪陣陣,蟬聲轟鳴。

蟪蛄(蟬)知盛夏之樂,而不知人之樂,我調侃着。

在我們印象的寓言故事中,蟬只是一個自命清高的偽君子。

但在《昆蟲記》的“蟬出地洞”一文中,蟬變得機智,勤勞,是偉大的工程師。蟬的幼蟲為了搭建一個蜕殼前的住所,可謂煞費苦心。

蟬的幼蟲在向前挖掘時,用尿液把粉狀泥土澆濕,使之成為糊狀,並立刻用身子把糊狀泥壓貼在洞壁上。這時有彈性的泥土便糊在了原先乾燥的土上,形成泥漿,滲進粗糙的泥土縫隙中。拌得最稀的泥漿滲透到最裏層,剩下的則被幼蟲再次擠壓,堆積,塗在空餘的縫隙中。這樣一來,坑道便暢通無阻了,一點浮土都沒有了。這就是為什麼蟬的幼蟲挖出的兩百立方厘米的土全都消失不見了,因為已被就地和成了泥漿,比原先的沒被鑽透的泥土更瓷實,更勻稱。

這是法布爾觀察的昆蟲。

在十九、二十世紀的法國,當許多作家正研究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存在主義時,他只是待在自己的實驗室中,認真地觀察這些小蟲子。他的那股鑽勁,韌勁,孜孜不倦,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筆下的那些昆蟲,就連一般人討厭的蜣螂,也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充滿靈性,讓人看了之後覺得妙趣橫生。

那麼,他為什麼沉迷研究昆蟲呢?

前不久的美術課上,我看了意大利畫家莫蘭迪的作品。他生於19世紀末,一直沒結婚,和3個獨身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鮮少外出,甚至很少和人交往。在喧囂的二十世紀,當其他的畫家都沉迷於各種畫派,各種主義的時候,他只是安靜地待在老家博洛尼亞,靜靜地畫着自己家的靜物和窗外的風景。他一輩子幾乎只畫這些東西。博洛尼亞郊外的一些山,一些樹,一些花,還有家裏的一些瓶瓶罐罐,那些他看了幾千遍,畫了幾千遍的靜物。

我問我的老師:“他是怎麼做到一直耐心地重複畫這些東西呢?”老師思忖了一會兒。説:“他真得相信這些瓶瓶罐罐裏有整個宇宙。”

他還説,當你花成千上萬個小時觀察某個東西,描繪某個東西時,你就會越來越接近這個事物的真實。

這時,我也明白了,法布爾為什麼要觀察昆蟲。因為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逼近一隻昆蟲的真實。

認真做平凡的事,就像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一樣;認真過短暫世俗的生活,就彷彿面對千秋萬代一樣。

蟬是如何蜕皮的?螳螂是怎樣捕食的?金步甲的婚禮是什麼樣子的?大孔雀蝶是如何選擇配偶的?正是這些細節,構成了大自然的本質,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因此豐富了成千上萬倍。

要説法布爾為什麼要研究昆蟲,就是為了在節奏太快的生活中放鬆下來。在做完美實驗抬起頭的片刻,發現這個世界又清晰了一點。他用一生的時間説明了一個道理,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鑽研某個問題,就會最大限度逼近它的真實。

讀《昆蟲記》有感13

《昆蟲記》的作者是一位名叫享利·卡西米爾·法布爾的,一位法國作家。

這本書是有關於生物學的,其中有很多生活中不起眼的小動物,比如食蠶、蜣螂、蟬、螳螂等。他們在作者的筆下都有着獨一無二的個性。把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寫得活靈活現,生動有趣,讓人讀來回味無窮。

書中主要寫了昆蟲們的繁衍生活,習性勞作,狩獵死亡等等。還有作者實驗的親身經歷,這些彷彿都讓我身臨其境一般。

在一行行的文字間都透露了作者的情感,把那些昆蟲們寫的無所不能,生動有趣,獨一無二。松毛蟲,那個天氣的預報家;那位真正的閒遊家螢;蜣螂善於合作,但其實卻是一個用狡猾的手段來行騙的盜賊;在別人眼裏看似温柔的螳螂,卻是一個毫無人性的偽裝者;和蟬一樣有名氣的蟋蟀,一向是很樂觀、積極向上的,他對於自己擁有的房子,以及它的那把簡單的小提琴都相當的滿足和欣慰,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説蟋蟀是個地道的哲學家,他似乎看清了世間萬物的虛無縹緲,並且能夠感受到那種躲避開盲目地、瘋狂地追求快樂的人的擾亂的好處;孔雀蛾是一位用生命詮釋什麼叫做愛情的浪漫家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真實,那樣的有趣,使我沉浸在昆蟲的世界裏,無法自拔。我似乎成為了一位旁觀者,成為了一隻昆蟲,感受着只屬於昆蟲世界神祕與奇妙,感受着大自然美好,感受着世間萬物的生靈。一切似乎都浮現在了我的眼前,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大自然有許許多多稀奇的東西,等着我們去探索、去發現。昆蟲多麼渺小的生物啊,可就是昆蟲讓大自然顯得多麼和諧。萬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一個物種消失,迎來的便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崩塌。尊重渺小,是我們應該做的。

感謝《昆蟲記》,它讓我懂得了昆蟲的奧祕;感謝荒石園,他是昆蟲記的來源;感謝法布爾,一切都是他親手創造出來的。

讀《昆蟲記》有感14

《昆蟲記》這本書是法國的著名作家法布爾寫的。這本書描述了大自然中很多昆蟲的生活習性比如:蟬、螞蟻、蟑螂、黃蜂、蜘蛛、熒火蟲、松毛蟲等等各式各樣的昆蟲,作者法布爾還仔細的介紹了昆蟲的本能、婚戀、繁殖、死亡等情況。

書中説一隻剛長出羽毛可以出窩的小麻雀,被有劇毒的黑肚狼蛛刺傷腿後流出了血,傷口慢慢的變成了紫色,這條腿已經不能動了。但是它胃口還是很好,沒有意識到危險的降臨。前期它仍然能好好的吃東西,喂得遲,它還要發脾氣!但是過了兩天,他什麼也不吃,身體縮成一團,羽毛凌亂,有的時候動也不動,有時身子不住地發抖,不久小麻雀就死了。

在一望無際的田野裏有很多飛舞的光點,大家應該知道這是熒火蟲的傑作吧!以前我以為熒火蟲是吃樹葉、草、花之類的食物,現在讀了《昆蟲記》這本書後我大吃一驚一一熒火蟲竟然是食肉動物,他們的主要食物居然是蝸牛。還有,紅螞蟻既不會撫育兒女,又不會出門找食物,他們為了生存,只好用卑鄙的手段掠奪黑螞蟻的兒女,使他們淪為自己的奴隸為自己服務。

感謝法布爾,讓我知道了大自然還有許許多多奇妙的事等着我們去發現。好好學習吧,我們一起去探索神祕的昆蟲世界!

讀《昆蟲記》有感15

隨着《昆蟲記》,我進入了昆蟲的世界,隨着《昆蟲記》,我遨遊了昆蟲的海洋;隨着《昆蟲記》,我明白了世間的道理。

人們常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我便是“讀昆蟲記,曉世間理”。《昆蟲記》教會了我不要懶惰,教會了我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教會了我要敢於質疑與實踐,教會了我不能自以為是。

昆蟲小小的世界,社會大大的道理。

看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着迷, 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祕

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脱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 看着看着,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

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記,《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 《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閲讀的好書, 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閲讀一下 《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